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唐代乡村社会的权力网络
耿元骊
在唐代官府的文书格式中,“尚书省下于州,州下于县,县下于乡,皆曰符。”这意味着,乡在中央政府看来就是最低一层的管理层级。但是“乡”的地位,在唐代也有比较大的变化。武德七年,唐朝律令规定:“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四邻为保。”其中对乡里地位,没有明确说明。《通典》则提到:“大唐百户为里,里置正一人;五里为乡,乡置耆老一人。……贞观九年,每乡置长一人,佐二人,至十五年省”。由此可见唐初延续了汉魏以来的“乡官”之制,里正(又称里君、里尹、里宰、里有司等。春秋时期开始使用的一种基层官职,明代改名里长,唐朝也有里正一职,负责掌管调查户口,课置农桑,检查非违,催驱赋役)、耆老或者乡长都算是正式(或比照)的官府成员。但是随着承平日久,到贞观十五年,就不得不废罢“乡长”及属官(佐),废除了乡官之制。“乡长”及乡的建制虽然废除,但是县以下的地域仍然需要管理,“乡”作为区块名称仍得以继续存在。只不过将管理“乡”的权力转到了 “里正”身上,“里正”一词也逐渐转变为职务名称。
“里正”成为乡领导的称呼的同时,“里”本身却逐渐消失,取代“里”地位的则是村。唐初的乡里制,在贞观十五年以后就逐渐向乡村制转化。“乡”和“里”都是设计概念,由上至下加以推行,试图把县以下地域的居民纳入一个统一网络当中。但是这种由“五”“百”之类整数所构成充满结构感的设计规划,却很难与乡村居民的居住实情相吻合。由非正式纳入官府序列但又受官府严密掌控的“乡”直接面对自然形成的聚落“村”成为相对合理的选择。
在赋役征派过程当中,乡村社会中的权力网络得以高效运转起来。当然,乡村文化习俗活动、纠纷调解等等也都是乡村权力运作的载体,但是最基本的运作模式还是通过赋役征派而得以展现。唐代里正的四项职责“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当中,最关键也最重要的就是“催驱赋役”。官府为了尽可能多和快地取得赋役收入(包括劳力),多倾向于直接派人下乡征收选派。其正常程序为“刺史……下文帖付县,……县令付案,案司出帖,分付里正”,而里正常常借机谋私,“赤帖怀中藏却,巡门掠敛一遍”,在乡村中造成“忽闻扣门急,云是下乡隶”的惊恐局面。
在由县级官员主导而成的乡村社会权力网络中,里正、村正这样的基层实际管理者成为重要的网络节点。经由里正、村正的上传下达、左右协调,权力网络得以运转并最大程度地为朝廷管理县以下地域。对村民来说,里正、村正代表国家意志对乡村百姓进行管理;对朝廷来说,里正、村正生活在乡村社会当中,是村民的一部分。所以他们处于一个微妙的境地,既不敢也不想与朝廷对抗,又不能完全站在朝廷的立场。从朝廷的角度,既不得不依赖于他们,又经常借机加以惩处打压。里正、村正处于乡村社会事务、经济事务的中心,上下有事均责成在他们身上,是朝廷、州县和村民的交汇点。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唐代“乡里”的认识,不符合原文表述一项是()
A.乡被唐代中央政府看作是最低一级的管理层级,但“乡”的地位在唐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B.到了贞观十五年,虽然乡作为区块名称仍然存在,但是乡官之制被废除,而赋予里正以管理“乡”的权力。
C.贞观十五年后,乡里制逐渐向乡村制转化,官府直接向“村”而不是向“乡”,成为相对合理的选择。
D.“乡”“里”作为一种设计概念,是自上而下推行的,很难与乡村居民的居住实情相吻合。
【小题2】(小题2)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的官府文书,由尚书省下发到州,再到县再到乡,最后到村,都称为“符”。
B.对朝廷来说,里正、村正既是依赖的对象,又是需要惩处打压的对象,有事责成他们。
C.乡村社会权力网络由里正主导,其四项职责是“调查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
D.乡村文化习俗活动、调解纠纷也是乡村权力运作的基础,但并不是最基本的模式。
【小题3】(小题3)下列对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县以下地域的管理结构由早期人为设计的乡里制逐渐转向了相对自然形成的乡村制。
B.赋税征派是乡村权力展现的最重要渠道,是乡村权力运作的最基本的模式。
C.里正、村正成为上下沟通的关键点,作为基层实际管理者,他们是乡村权力网的重要节点。
D.里正、村正是站在朝廷的立场上,代表国家意志对乡村百姓进行管理的;正是他们的传达协调,乡村权力网络得以运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01 05:32: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气人生

夏明亮

马寅初于1882年6月24日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酿酒作坊主家庭。父亲把继承家业、进一步振兴家声的希望寄托到他身上。对于父亲的安排,少年马寅初表示不满。在父亲鞭打逼迫下,他毅然跳入江中,以死抗争,幸而被人救起。终于,由人作保,16岁的马寅初踏上了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艰辛之路。他先后在上海育英书馆、天津北洋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勤奋苦读。其间,马寅初的父亲与他断绝了一切经济联系;这给马寅初的求学造成了很大困难,但他历尽苦辛,百折不挠。

毕业后,马寅初于1916年回到阔别多年、灾难深重的祖国,接受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担任了北大经济系教授。

在长期的观察研究过程中,马寅初深入了解并掌握了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官僚资本聚积财富的内幕材料和国民党统治集团大发国难财的罪恶事实。对此他深恶痛绝,大加鞭挞。

蒋介石政权慑于马寅初在国内外的崇高威望,只好采用软的一手,欲派马寅初出国考察,并许以驻美大使职务。马寅初向社会各界严正声明:“有人想要封住我的嘴,不让我说话,这办不到!”他断然拒绝这个“美差”,斩钉截铁地回答蒋介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难当头,我决不离开祖国!” 

在对马寅初采用拉拢、利诱、收买、威胁等手段统统失败之后,蒋介石黔驴技穷,终于使出了他的看家本领——动用宪兵,秘密逮捕马寅初,在集中营关押近5年。出狱后,他照例发表文章,到处演讲。在演讲时他干脆事先写好遗嘱。当时上海各界爱国人士曾联名赠送给他一块大横匾,上书“马首是瞻”四个大字,可谓直抒民意。 

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中国人口已达6亿,并且以每年1300万左右的速度剧增。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促使年届古稀的马寅初立即投入到人口学研究领域。经过5年的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1957年7月5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新人口论》,提出,在中国,控制人口已是刻不容缓!并提出了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一系列切合实际的建议——定期进行人口普查,建立人口动态统计;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对人口控制要大力进行宣传教育,实行行政干预,并辅之以经济措施,实行普及应用节育方法,等等。

国内在学术界掀起了一场针对《新人口论》的大批判。针对一些歪曲事实、以势压人的批判,马寅初公开声明:“我认为这不是一个政治问题,而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学术问题贵乎争辩,愈辩愈明,不宜一遇袭击,就抱‘明哲保身,退避三舍’的念头。相反,应知难而进,不应向困难低头。”

他坚定地说:“人口问题,在中国是一个极大的问题,是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以及民族的前途命运的大事。我已经研究并发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我有责任说出来,并坚持到底。”

【小题1】下列对于马寅初的“人口论”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许多人还没有重视中国人口问题的时候,马寅初预警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提出控制人口增长已刻不容缓。
B.马寅初的“人口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远见卓识,提出了实行计划生育的建议,批判马寅初使中国失去了及时控制人口数量的机会。
C.国内在学术界掀起的针对《新人口论》的大批判,开始还是纯粹的学术争论,但很快演变成了一场政治运动。
D.马寅初坚持自己的人口论,是因为他的理论的提出是科学严谨的,并且提出了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办法。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A.作为经济学家,马寅初不仅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在艰难的境遇中,体现出了高贵的品质。
B.马寅初抨击蒋介石,主要是因为蒋介石维护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利益,大发国难财,而不只是出于私怨。
C.“马首是瞻”是人们对马寅初爱国行为的褒奖,表达了人们对他的信任、支持、拥戴和景仰之情。
D.在关系自己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一次又一次作出了令世人惊叹的抉择。
E.人口问题,在中国是一个极大的问题,马寅初立即投入研究并发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包括实行行政干预,并辅之以经济措施,实行普及应用节育在内的办法。
【小题3】马寅初一生作出了多次重要抉择,结合本文,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古代,史官作为信史的记录者、编著者与守护者,其职守显得神圣而庄严;而《周易》则常被人们视为“卜筮之书”。在不少人眼中,作为卜筮之书的《周易》有几分神秘,甚至有几分荒诞。然而,内涵、特点等方面似乎相去甚远的史官与《周易》之间,在先秦时期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先秦,史官所掌职责范围很广泛,主要有:记言记事、卜筮祭祀、掌天文历法、保管图书文献档案、草拟诏令等等。在先秦史官的这5种职责中,有3种与《周易》有着密切关联。
一是先秦史官保管图书文献档案的职责。二是先秦史官掌卜筮祭祀的职责。春秋时期,人们据《易》筮占吉凶,预测未来,或引《易》议事论物,评判是非,已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而史官是占卜祭祀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及记录者,推动了《周易》及《易》筮流行。三是先秦史官记事记言的职责。卜筮方式如果是用《周易》来预测的筮占,则史官所记就相当于《周易》的应用案例写实。
职掌卜筮,是先秦史官与《周易》关系之最突出的纽带。在先秦,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史官们对这一职责的履行可谓是不遗余力。阅读先秦文献的记载,人们有时会为史官们据《易》筮占的准确而感到惊讶。如何来解释史官们所做的这一类“神奇的”预测呢?其关键,是先秦史官对《周易》变化观精髓的理解和运用。
《周易》是一部谈事物变化的书。前人称“易”有三义,即变易、简易、不易等。不少先哲认为:“易”之精义实为“变易”。《周易》之基本要素“爻”的意蕴、“卦”的构成方式、八卦及六十四卦之间的关系以及“十翼”对《周易》义理的阐述等等,无不突出地表现出一种变化观。
先秦史官以《易》占筮,又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首先,以《易》占筮,凭蓍草这类植物去推断活生生的、千变万化的人事,从根本来说是难以成功的。其次,先秦史官以《易》占筮,在具体操作上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从选择占卜结果来讲,先秦史官往往依据自己的意图来定,朝着符合自己意愿的方向去进行解释。
先秦史官所掌职责非常丰富,堪称是当时的“通才”,而《周易》是一部既简明又涉猎宇宙万物、社会人生的著作,可谓“通学”;作为“通才”的先秦史官与作为“通学”著作的《周易》,有着一种内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出于职责要求,先秦史官堪称是《周易》的解读者、运用者、守护者及传承者。他们偶尔表现出的运用《周易》对于具体人和事的发展进行准确预测的“奇迹”,主要得益于对于《周易》变化观的活用,以及对于拟预测人和事历史、现状的观察和了解;而其这方面的败笔与尴尬,正好说明《周易》唯心、神秘思想本身的致命缺陷。深入探讨先秦史官与《周易》的关系,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它对于《周易》以及中国古代史学史的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先秦史官精通《周易》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史官掌有保管图书文献档案的职责,而《周易》作为卜筮之书,属于史官的执掌范围。
B.职掌《周易》为先秦史官熟知《周易》提供了客观条件,精通《周易》是他们的职责所在。
C.先秦时期《易》筮流行,史官掌有卜筮祭祀的职责,负有参与、记录占卜祭祀动的职责。
D.史官是信史的记录者,负有记言记事的职责,经常要记录用《周易》占卜吉凶的应用案例。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周易》是一部谈事物变化的书,其基本要素“爻”的意蕴、“卦”的构成方式等都体现了这点。
B.以《易》占筮,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人事是千变万化的,凭蓍草这类植物去推断,从根本上来说难以成功。
C.以《易》占筮,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史官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结果,并按照自己的意图去解释。
D.《周易》是一部简明的包罗万象的书,涉及宇宙万物、社会人生,它的致命缺点是唯心以及神秘思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官编纂信史,《周易》是卜筮之书,两者在内涵特点方面似乎相去甚远却联系紧密,史官职掌卜筮是联系两者的纽带。
B.先秦史官精通《周易》,能够通过对《周易》变化观精髓的理解和运用进行卜筮,有时预测结果的准确度令人惊讶。
C.先秦史官博学多才,尤其精通《周易》,他们是《周易》实用案例的记录者,也是解读者、运用者、守护者及传承者。
D.先秦史官与《周易》联系密切,深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是准确解读《周易》的关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统吉祥图纹的文化意蕴
罗曲 魏苗苗
中华民族的吉祥文化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简单的文身、岩画到奴隶社会简洁、粗犷的青铜器纹饰,再到后来精美、繁复的各种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人文图案,使中国吉祥文化积淀越来越丰厚。中国传统图纹的发展脉络分明,每一个历史时期人们对吉祥的追求观念都浓缩在各类文化意味厚重的图纹中,并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如魏晋时期因为佛教盛行,所以在反映吉祥观的图纹中,很多题材、内容都与佛经故事有关,人物纹中出现了“飞天”形象、植物纹中莲花纹盛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内容的丰富,反映吉祥观念的图纹也是变化的,例如传统云纹,从原始社会到清代期间,其造型几经变化,从简单、粗放到细腻、复杂,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也因时代不同而各具特色。原始时期的云纹为“旋纹”,造型简单、曲线流畅,是原始先民观察自然“云”的形态简单抽象的直接展现,体现对自然的亲近和生动自然的审美观。在后代的传统吉祥图纹中,云成为天的一种象征。商周时期礼仪制度的实行以及“敬鬼神,事天命”的思想深入人心,云纹由简单的旋纹变为复杂的云雷纹。云雷纹装饰在祭祀用的青铜器上,更显得庄严、肃穆,也是人与天沟通的媒介。春秋时期,云纹从商周时期严谨庄重的形态变得松散而活泼,形成“卷云纹”。到 汉代,云纹与神仙人物或者奇禽异兽的组合再加上“云尾”的出现,使之显得更加飘逸流畅。在神话传说类的传统吉祥图纹中,神仙和奇珍异宝往往以腾云(五彩祥云或七彩祥云)驾雾的形象出现。从魏晋南北朝到宋代,“云纹”由“流云纹”到“如意纹”和“朵云纹”,慢慢地从清俊秀逸的流畅过渡到雍容华贵的大气,如画卷般展现由乱世中对自由和平的向往直臻盛世华美的意象。
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的美感不仅体现在绚烂的色彩,也体现在巧妙的构图设计上。从构图方式看,或是三角形、或是圆形、或是不规则的图形以及这些图纹构成的组合图纹;从题材内容看有动物纹、有植物纹、人物纹,还有植物与植物、人物与植物、动物与植物等组合图纹。传统吉祥图纹的独特造型之美只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才能被阐释得淋漓尽致,也只有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才能领会到那些美妙构图的隐形含义。正是这样的原因,使中国传统吉祥图纹表现出特有的功能和价值。这种功能和价值主要包括装饰功能、辟邪求吉功能、德化教育功能等,是中华民族向往美好生活的重要软实力。传统吉祥图纹功能价值中的装饰功能和德化教育功能,在当今社会具有开发利用的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原始社会简单的文身、岩画及奴隶社会的青铜器纹饰是我国传统吉祥图纹的源头。
B.原始社会反映吉祥观念的图纹历经时代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在后代难以觅其踪影。
C.魏晋南北朝的“流云纹”具有清秀俊逸的流畅的特点展现了盛世华美的意象。
D.中国传统吉祥图纹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都值得当今社会好好的开发与利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魏晋时期吉祥图纹中出现“飞天”的形象之例,论证了吉祥观念具有时代特色的观点。
B.文章第二段按时间顺序重点阐述了中国传统云纹的发展历程,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C.文中所举吉祥云纹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图样是为了论证图纹的造型会有不断变化。
D.文章第三段从构图方式和题材内容两方面阐述了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的构图设计具有美感。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不同历史时期的吉祥文化图纹不同,但人们追求吉祥的观念却从未改变。
B.传统云纹造型几经变化,由简单、粗放到细腻、复杂,到宋代期间达到最高峰。
C.绚丽的色彩以及巧妙的构图设计使得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具有独特的美感。
D.只有从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去领会,才能真正读懂传统吉祥图纹的隐形含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琴的文化内涵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  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  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 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  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林黛玉这时讲到:“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
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
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  古琴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 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的音乐  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籁”“地籁”与“人  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  琢的音乐。
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每  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李白有诗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  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
【小题1】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爱不释手的器物,琴乐也因此具有高度的文化属性。
B.“和雅”“清淡”的琴乐追求“味为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
C.古琴虚静高雅的韵味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二为一。
D.古琴要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林黛玉关于弹琴要求的言论诠释了这一点。
【小题2】下列对“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和雅”的琴乐正是这一审美情趣的体现。
B.儒家主张入世,重视人生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琴者,禁也” 旨在止邪正心。
C.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清淡”的琴乐与道家追求正好合拍。
D.庄子推崇“天籁”,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依次阐述了琴乐的审美情趣和深远意境,古琴的韵味和演奏时应有的规范,古琴对儒家和道家的巨大影响。
B.伯牙在蓬莱仙境,心弦被触动,便拿出古琴,弹奏起来。他意识到古琴演奏应达到天、人、琴合一的意境。
C.儒家入世的哲学主张,使弹琴者在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琴诀》阐发的正是这一点。
D.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是古琴“和雅”审美情趣形成的原因,作者引用李白的诗句,增强了说服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读小说除了注意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外,还要注意到纵向和横向的情况。所谓纵向,指中国古典小说的历史传统是什么,这个传统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所谓横向,即考察我国古典小说与西方小说有哪些明显差异,我们从鉴赏的角度出发,应该怎样看待这种差异。
具有文学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神话传说是文学和历史的起源。而在中国,神话传说既发展为用散文写成的优秀的史传文学如《左传》和《史记》,也同时发展为被前人称之为“稗官野史”的小说。换句话说,我国的古典小说同史传文学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唐代传奇小说如《柳毅传》《莺莺传》《李娃传》《霍小玉传》等,从体裁到表现手法,受史传文学的影响固然是十分明显的了;就连元明以来的长篇小说,也同史传文学一脉相承。《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它跟历史的关系血肉相连自不消说,就是在《水浒传》里,作者着重描写了若干主要的英雄人物如鲁智深、林冲、武松等,无不具有史书中人物传记的特点。《西游记》是连缀了若干个取经故事而成的,每个故事从开端到结束,无不有头有尾,都属于我国传统史书中“纪事本末”体的类型。中国封建时代的史学家撰写历史著作时讲究“史笔”,即语言要求精练,事实要求详备,同时还要通过细节描写来体现作者的爱憎是非感。古典小说继承了这一传统,刻画人物要求尽量全面,要“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史通》中的观点),并能做到“戚而能谐,婉而多讽”(鲁迅语,下同),特别是对于反面人物,高明的作者更要达到“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的艺术水平。这在《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中都可以找出不少的具体例证。这是我国古典小说从优秀的历史著作中继承下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传统。
除了继承史学著作的这一优良传统之外,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中国古典小说是继承了自唐宋以来即已广泛流行的讲唱文艺而逐渐发展下来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长篇小说,最初都是民间艺人的口头说唱,经过长期积累而内容日益丰富,最后才写定为书面语言,成为杰出的文学作品的。所谓“章回小说”的“回”,就是说书艺人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所讲述的故事内容。除了长篇巨著外,还有一些短篇故事,从宋元直到明清,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话本小说”和“拟话本小说”。唐宋人所谓的“说话人”,就是指讲故事的艺人;而说话人所用的故事底本,就叫“话本”。如果有人摹拟这种“话本”的体裁来写故事,就叫“拟话本”。比如《错斩崔宁》是宋元话本,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就是明代的拟话本,至于《快嘴李翠莲记》,则是宋元时代比较原始的说唱体故事了。这种从民间口头文学发展过来而形成的小说传统,无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同封建士大夫只靠用书面语言写成的作品有极为明显的差别。明清以来,凡是第一流的小说,甚至像《聊斋志异》这种用古汉语写成的故事,以及《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纯属文人笔下的创作,其所以能长久流传并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可以说都是从说唱文学的传统中汲取了丰富营养的结果。从神话传说演进为稗官野史,再通过民间的说唱体的艺术形式,最后经过文人的加工写定,并发展为文学家个人的创作,就是我国古典小说形成和发展的整个历程。
(选自吴小如《古代小说鉴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古典小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小说同史传文学有密切的血缘关系,都属于我国传统史书中“纪事本末”体的类型。
B.中国古典小说继承了历史著作中事实要求详备和通过细节描写来体现作者的爱憎是非感的传统。
C.中国古典小说是继承了自唐宋以来即已广泛流行的讲唱文艺的优良传统而逐渐发展下来的。
D.中国古典小说经历了从神话传说演进为稗官野史,从民间的说唱体演进为文学家个人创作的历程。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传奇小说,无论是体裁还是表现手法,都十分明显地受到了史传文学的影响。
B.《水浒传》里若干主要的英雄人物如鲁智深、林冲、武松等,都可在史书中找到原型。
C.从“章回小说”的“回”的命名中,就可看出中国古典小说与民间讲唱文艺的密切关系。
D.因为从说唱文学的传统中汲取了丰富营养,所以明清以来优秀的长篇小说能长久流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明以来我们所见的长篇小说,无论是历史小说,还是神魔小说,都同史传文学一脉相承。
B.古典小说在刻画人物上要求尽量全面,不管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要尽量避免脸谱化。
C.《错斩崔宁》是说话人用的故事底本,《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文人模拟“话本”写的故事。
D.《三国演义》是从民间口头文学发展而来的,比《儒林外史》等纯属文人创作的作品更为读者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