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热爱生命
蒙田
我赋予某些词语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消磨”,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坏日子,要飞快地“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光阴”这些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至于我,我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于乐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语)
不过,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为生之艰辛与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自认为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不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小题1】下面不符合“哲人”习气的一项是
A.打发、消磨时光
B.回避、无视生命的存在
C.把生命看成贱物
D.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
【小题2】对于“生之本质在于死”的含意或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而有限的。
B.享受生活,及时行乐,就可以说死而无憾。
C.生命的意义正是因为死亡得以彰显和延续。
D.生命一天天流逝促使人们看重生命的分量。
【小题3】对“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这句话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生命本是“优越无比的”“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形成鲜明对比。
B.概括了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寄希望于虚幻未来的消极人生。
C.承上启下,过渡到下文作者表明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生价值观。
D.作者引用这句话,意在强调“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过得丰盈饱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15 11:23: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流行歌曲会成为一代之文学吗?不妨回到具体的学术语境。金、元以不断有学者倡导历朝文学各有所胜之说,后经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序》论述而为人耳熟能详。历代文学各有胜擅之说,突破了文学史一直以诗文为尊的等级观念,以开放包容的审美眼光,揭示出不同时期文学体式丰富多彩、不断迭兴的本真面貌。王氏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深含着为元曲鸣不平以期唤起世人对其价值重估的焦虑。他感慨:“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遂使一代文献,郁堙沉晦者且数百年,愚甚惑焉。”于是将元曲与唐诗、宋词等并列,实有为曲争地位的心理动机。不错,正是“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理念构建的开放视野,为每个时代寻找代表性的文学样式预留了空间,也从理论上预设了流行歌曲为“一代之文学”的可能性。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以文体递嬗观念考察文学样式者代不乏人,王国维说到了点子上,有人的判断却出了错。明人卓人月《古今词统序》云:“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又让元,庶几《吴歌》、《桂枝儿》、《罗江怨》、《打枣竿》、《银绞丝》之类,为我明一绝耳。”卓人月才、学、识均属上乘,但他于明代民歌的评价不免有拔高之嫌,很少有人能接受唐诗、宋词、明歌并列的提法。远见卓识如卓人月,尚不免犯研究者的两大通病:一是没有拉开足够的心理距离,有意或无意拔高研究对象,不能恰如其分地公允评价,成为事实上的“武断的文化史家”;二是没有拉开足够的时间距离,不能跳出文化现场,“身在此山中”影响了视线与判断。卓人月的误判对今天的启示是:现在断言流行歌曲成为一代之文学是否过早,我们是否被现象所迷惑,是否拥有了足够广阔的学术视野,是否有过对文化现象足够的反省、批判与质疑,是否拥有王国维般广收博采成一家之言的学术能力?
以“一代之文学”衡之于流行歌曲的研究者,也许忽略了王国维这一提法的文化语境与真正用心。王国维写《宋元戏曲史》的年代,正是京剧舞台艺术如日中天之时,这一点与当下流行歌曲红遍大江南北如出一辙,但王国维并非为当时流行的、强势的、占主导地位的艺术寻找合法性证据(这一点与今天学者大不相同,我们太热衷于为现存事实提供学理支撑了),他有严格的学理尺度和独立的价值判断,表现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学术勇气:“明以后无足取,元曲为活文学,明清之曲,死文学也。”当国人在京剧艺术里如痴如醉之时,他的这番表态犹如空谷足音雄视古今,充满了文化自负与学术自信。再者,王国维论元曲独标其文字而非将其当作舞台艺术进行考察,这与其“仅爱读曲,不爱观剧”的人生喜好有关。今天戏曲学已演化为包括案头与场上在内的立体研究,王国维的研究方法自有值得商榷之处,但不得不佩服他对元曲文字震古铄今的价值发现。元曲自明万历年间就基本无人能唱,它的音乐、唱腔已淹灭不闻,其文字却熠熠生辉,在含蓄蕴藉风格之外另辟本色自然的审美向度。对尚活在舞台上的明清之曲,他抱以冷然的态度,因为文字并未带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创造,至于京剧,已由作家中心转向演员中心,文字上更无足观了。
如此,王国维“一代之文学”的说法实则包含这样的内容:不管当下多流行,一时的影响多广泛,它必须作为“案头文本”接受审查——是否做出别样的艺术贡献,提供了不一样的审美价值?换句话说,流行歌曲如果要取代诗成为当代文学的代表性样式,它就必须接受成为文学经典的资格审查(娴熟的形象语言、原创性、认知能力等),并服从于文学中心主义的价值标码。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其内涵不属于作者所论“一代之文学”范畴的一项是()
A.汉赋唐诗B.宋词明歌
C.楚辞元曲D.汉赋宋词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王国维突破了文学史一直以诗为尊的等级观念,以开放包容的审美眼光,为元曲鸣不平,认为元曲价值被低估,强烈唤起世人重新评估元曲。
B.从理论层面而言,流行歌曲成为“一代之文学”有其可能性。但现在如果加以断言,则为时过早,因为会被现象所迷惑,也没拥有足够广阔的学术视野,也没有过对文化现象足够的反省、批判与质疑,也没拥有像王国维一样广收博采成一家之言的学术能力。
C.王国维写《宋元戏曲史》的年代,正是国人在京剧艺术里如痴如醉之时。他凭着严格的学理尺度与独立的价值判断,为当时流行的、强势的、占主导地位的戏曲艺术提供了学理支撑,充满了文化自信和学术自信。
D.王国维研究戏曲学的方法与他“仅爱读曲,不爱观剧”的人生喜好有关,论元曲独标其文字而非将其当作舞台艺术进行考察。因此,以现在的学术标准看,这种研究方法不够“立体”。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歌》《桂枝儿》《罗江怨》等民歌之所以有被拔高之嫌,是因为研究者没有拉开足够的心理距离和足够的时间距离。
B.王国维对舞台上的明清之曲并不欣赏,是因为其文字没有带耳目一新的艺术创造;对京剧则更不欣赏,是因为其文字更无足观。
C.研究“流行歌曲会成为一代之文字吗?”这一问题,一定要回到具体的学术语境中去考察,否则不可能揭示出不同文学体式丰富多彩、不断迭兴的本真面目。
D.1996年北京大学出版了谢冕、钱理群主编的《百年中国文学经典》,选入了崔健的摇滚歌曲《一无所有》和《这儿的空间》。作为中国精神制高点的北大,前任校长许智宏也不止一次在学生面前唱《变心的翅膀》和《老鼠爱大米》。由此看,至少这四首歌属于“一代之文学”的范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基本特点
歌剧只重歌唱,舞剧只有舞蹈,唯有中国古典戏曲综合了歌、舞、文学、绘画等很多艺术种类,是最综合的艺术。但是这里要强调的是,各个艺术种类在戏剧艺术中并不是拼凑起来的,这些不同的艺术种类,都是根据“戏剧”的原则综合起来的。而所谓“戏剧”的原则,就是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故事情节。因此,这些被综合的艺术种类,固然是遵守各自的规律,还要遵守“戏剧”的规律,于是各种艺术种类到了古典戏曲中,都起了一定的性质上的变化。同时,由于戏曲综合了各种艺术种类,所以戏曲作为戏剧也产生了性质上的特点。这样在戏剧的基本原则之下,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才形成了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特点。
作为表演艺术来说,戏曲艺术主要综合了音乐和舞蹈。音乐和舞蹈是比较单纯的艺术。舞蹈是用人的身体动作来表现思想、感情、情绪,音乐是用声音表现思想、感情、情绪。二者都要在自然的形式下表现一种意义(或“意蕴”)。作为艺术形式来说,它们都是“表意”的。这里所谓“表意”的“意”,同时包括了“理智”和“情感”两个方面,在艺术中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而这两种因素在艺术中的结合又不是机械的,在总的“表意”的特点下,我们又可以把艺术分成为“再现的”和“表现的”,前者侧重表达一种理智的思想,后者侧重于表现一种情感。以此来说明绘画戏剧与音乐舞蹈的关系,也的确有它方便的地方。
结合到我们现在所讨论的问题,中国戏曲融戏剧、音乐、舞蹈于一体,“表情”的因素竞占三分之二,这样,中国戏曲在艺术上的特点也就容易看清了。
话剧是没有歌舞的,这自是常识,但由这种明显的区别带来的艺术特征上的不同,就常常为人所忽视。这就是说,戏曲与话剧虽同属于“戏剧艺术”,而戏曲偏重于表现,话剧则偏重于再现,前者侧重写意,后者偏重于写实。
戏曲与话剧一样,同是“戏剧”,是以动作和对话来展现剧情,原则上来说,是把人生的实际的、具体的过程表演出来。据此,“戏剧”当然是现实生活的“模仿”,是人生的“镜子”,因而是一种“再现艺术”。这是基本的,中国戏曲既然是一种戏剧,自然也不例外。然而,中国戏曲艺术又是戏剧、音乐、舞蹈三者的融合。所以它既不同于话剧,也不同于西方的歌剧和舞剧。中国戏曲的特点是音乐性的对话与舞蹈性的动作。
在戏曲中,音乐和舞蹈首先要为戏剧服务,音乐要为人物对话服务,舞蹈则离不开戏剧动作的要求。但是,既然音乐和舞蹈是戏曲的有机的组成部分,那么它们对“戏曲”也有种种制约作用。戏曲中的动作和对话就不单纯是生活动作、对话的模仿,而都被“表现化”了。中国戏曲这种音乐性的对话和舞蹈性的动作使它作为一种戏剧形式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价值,能够立于世界戏剧之林,则经冲击而巍然屹立。
(选自叶秀山《古中国的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戏曲综合了歌、舞、文学、绘画等很多艺术种类,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其他艺术种类都不是综合的艺术。
B.由于综合了多种艺术种类,作为一种戏剧的戏曲也就具备了不同于其他戏剧种类的特点。
C.中国戏曲主要综合了音乐和舞蹈这两个艺术种类,它们的艺术表现手段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表意”。
D.根据“意”的不同,艺术可以分成“再现的”和“表现的”,前者侧重于表达思想,后者侧重于表达情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故事情节,是戏剧的原则。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各种艺术种类综合在一起,其中的各种因素相互制约和影响,形成了中国戏曲艺术的特点。
B.由于音乐、舞蹈偏重于表达情感,综合了两种艺术种类的中国古曲戏曲艺术更偏重于表现,这与偏重于再现的话剧明显不同。
C.戏剧是用动作和对话把人生的实际的、具体的过程表演出来,是一种再现的艺术。作为戏剧之一种,中国戏曲也具有这个特征。
D.戏曲中的动作和对话不单纯是生活动作、对话的模仿,这种音乐性的对话和舞蹈性的动作使中国戏曲的艺术价值高于西方的歌剧和舞剧,在世界戏剧艺术中独树一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歌、舞、文学、绘画这些艺术种类在中国戏曲中是根据戏剧的原则综合起来的,它们在戏曲中不必遵循原有的规律,在本质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B.“理智”和“情感”这两个方面,在艺术中是密不可分的,只是在不同的艺术种类中的表现有所侧重,绘画戏剧属于前者。
C.话剧偏重于写实,侧重于表达思想,但话剧并不完全排斥表达情感;戏曲偏重于写意,侧重于表达情感,同样也可以表达思想。
D.对话具有音乐性,动作具有舞蹈性,这是中国戏曲区别于其他种类戏剧的主要特征,也是中国戏曲艺术独有的艺术价值。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知识与文化的分离与融通
张吉刚
“文化知识”是人们非常熟悉也惯于连用的一个词。现代以来,随着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知识事实上正以它鲜明的特质从文化的羽翼下脱颖而出,并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和速度冲击乃至颠覆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当前,我们既要辨析知识与文化的区别,又要使两者在实践中相辅相成、实现融通。
一般来说,知识是以物为本的求真,以物为本的知识具有客观性、科学性、专业性;而文化却是以人为本的求善求美,以人为本的文化具有主观性、经验性、历史性、社会性。知识以物为本,物以类同,这决定了知识无国界,具有通用性;文化以人为本,人以群分,这决定了文化有异同,具有民族性。
从“知识就是力量”,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再到今天知识经济风起云涌,知识显现出越来越强大的力量。当今时代,人们对知识也越来越崇拜,似乎唯有知识才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而文化只是用来消遣的。而当人们不知疲倦地在现代知识的丛林里艰难跋涉时,又经常会迷失方向。因此,在不断追求知识的同时,我们有必要重新反思求知是为了什么、知识应该怎么运用?
如果说知识是术与器,那么,文化就是道与德。人的价值观、道德观等决定着知识的使用方向。举个简单例子,运用知识可以制造原子弹,也可以发展原子能,这一知识既可以伤害人类也可以造福人类。如何运用这一知识,那就是一个价值取向与道德取向问题,说到底是文化问题。知识作为术与器,只是工具和手段,它的运用需要文化来统领、来导航。文化是知识运用的方向盘、是知识资源配置的设计师。在知识为人们插上科技翅膀的同时,还需要文化为人们插上思想的翅膀。只有张开双翼,人类才能平稳地自由飞翔。
老子曰:“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胜人之力可以用知识、用科技来提高,而自胜则更多需要精神意志来支撑。文化决不仅仅是消遣之事,而是人自我完善、自我调整、自我平衡、自我修炼的力量源泉,它对知识有着统领意义。
人类在蒙昧时代就形成了自己的各种文化观念,但由于缺乏知识,无力解释大自然的种种神奇奥秘,因此许多文化观念在今天看来无疑都是荒诞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知识不断增加,对“物”的认识越来越符合客观实际,从而推动“人”的文化观念的转变,推动文化发展。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是知识与文化的共同使命,把知识与文化融通起来,是我们应该具有的态度。
(摘编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有关“知识”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文化知识”正分离为知识与文化,区别明显。
B.一般来说,知识以物为本,求真且无国界,具有客观性、科学性、专业性和通用性。
C.当今时代,知识的力量越来越强大,追求知识是必须的,对求知的反思也是必要的。
D.知识是术与器,只是工具和手段,对文化观念的转变和文化的发展推动作用并不大。
【小题2】文化对知识的获取和运用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3分)
【小题3】实现知识与文化的融通,对人类有何意义?请简要概括。(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刚性阅读”不可缺
赵强
不可否认,如今文学作品的影响日渐稀微,那种期待一部作品万人争阅的局面早已成为遥远的记忆。在日趋多元化的社会里,文学益发成为人们的精神港湾。作为给少年儿童启迪心智、涤荡心灵的儿童文学作品,眼下随着人们对儿童教育的关注而益发受到社会各界和小读者的欢迎。不过,令人忧虑的是,国内儿童文学作品的整体创作力量还不甚壮大,令人期待的杰出之作仍然不能丰富。
在大家对儿童文学欢欣鼓舞的掌声中,我们遗憾地看到,儿童文学这片本来最有生机的绿地,还是以弱不禁风的小花小草、小虫小物为主要描写对象,至于所表现的文风也多为阴柔之气。儿童文学的大视野、大手笔、大心胸、大人物只能是一种奢望。
在对国内儿童文学创作进行了充分的审视之后,我觉得给儿童文学作品“加钙”,成为一种必然。其实作为成长期的少年儿童,精神世界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即需要阳光雨露、和风细雨、小桥流水,也需要长河落日、大漠悲风。既需要愉悦的喜剧、轻松的闹剧,也需要震撼人心的悲剧。由此,我想到了“刚性阅读”这个概念。
那么,刚性阅读所涵盖的作品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风格呢?
我觉得,儿童文学不但要给人以美丽、憧憬,还要给人以智慧和力量。我想起自己小的时候,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海鸥》《我的大学》《童年》《在人间》《红岩》《闪闪的红星》《红色保险箱》等中外文学名著所产生的心灵震撼和精神愉悦。特别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给我更多的是一种英雄人物的悲歌,我从主人公身上学到了什么是坚强和勇敢。后来上大二时,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还和同学一起,骑着破旧的自行车从天津到北京走访,记忆中,骑了十五六个小时,居然不觉得累。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儿童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的心智健全与情感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此看来,在作品中展现力量美、智慧美、性格美,并以曲折有趣、惊险跌宕的故事去展现,必能给小读者的心灵带来共鸣和感动。
为了体现刚性阅读,作家们就有必要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告诉孩子们大千世界和芸芸众生中那些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英雄壮举、果敢无畏。如此一来,文学作品要反映的就不仅仅是校园众生和个人烦恼,还可以通过纵观古今,以冒险、惊险、悬疑、魔幻、探险、科幻、神秘等诸多形式,展现这些生动而又感人的画面。
如果我们的小读者读这类作品多了,再让他在韩剧、游戏枪战片中流连,他自己都会觉得乏味。文学是我们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一个重要窗口。从小受到文学作品的浸染,会在无形中左右着一个人世界观的形成,并提高审美感受能力。在此意义上,刚性阅读之于儿童文学无疑是一种福音。它不但会拓宽作家们的创作思路,还能进一步繁荣儿童文学创作,使儿童文学这片土地更加神奇,更加充满艺术力量。
(选自《文艺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刚性阅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刚性阅读是针对国内儿童文学创作现状及为适应成长期的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的需求多样化而提出的。
B.儿童文学作品既要给孩子们以美丽、憧憬,也能给孩子们以智慧和力量。这才体现了刚性阅读的要求。
C.如果作家能创作出大量刚性阅读类的儿童文学作品,就有可能抵御韩剧、游戏枪战片对孩子们的影响。
D.刚性阅读能给儿童文学带来风格的多样化,将对作家们的创作思路、儿童文学创作事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当下文学作品的影响大不如从前,但在当前社会里,文学仍然发挥着承担人们的精神寄托的作用。
B.儿童文学作品因能给广大少年儿童启迪心智、涤荡心灵,而更加受到社会各界和小读者的欢迎。
C.国内儿童文学作品的整体状况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作品所描写的对象、文风过于单调、老套。
D.能给孩子们的心灵带来共鸣和感动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他们的心智健全与情感培养会起重要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坚持以刚性阅读创作为主,儿童文学的大视野、大手笔、大心胸、大人物这种奢望就有望变为现实。
B.文中作者的阅读体验和读大学时的一段经历表明,一些刚性阅读类文学作品有助于人的坚强、勇敢性格的形成。
C.当我们大家有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这样一种需求时,文学就是能给我们提供这种需求的窗口。
D.刚性阅读对儿童文学而言是一种福音,所以那种反映校园众生和个人烦恼的文学作品不会再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沉鱼落雁花愁颤
马瑞芳
美女有没有标准?中国和外国的标准相同还是不同?
中国和外国对美女的标准有时候好像不同。1986年在哈尔滨国际红学会上,纽约大学历史学家唐德刚教授说:如果拿西方标准衡量《红楼梦》,十二金钗没有一个符合西方对美女的要求。西方讲究三围,要求胸围三十二英寸,腰围二十二英寸,臀围三十六英寸。拿这个标准来对照《红楼梦》里的人物,林黛玉肯定不够,晴雯也不够,薛宝钗可能还是不够,大概只有傻大姐够。当时我就反驳唐先生:傻大姐不可能够,因为傻大姐傻吃闷睡干粗活,她的腰像水桶,哪儿可能有玛丽莲·梦露那样的水蛇腰?这番“论争”把来自五湖四海的中外红学家都乐坏了。中国最美的小说《红楼梦》美女成群,但是拿西方观点衡量,一个美人儿都没有!岂不成了笑话了?
西方对美女要求是什么?“黄金分割”。要求身体各部位有固定比例:头部、颈部、肩部、胸部、手臂、手、腰、腹、臀、腿、脚,互相之间有非常严格的比例,不符合比例,就不能算美女。
其实,西方黄金分割的要求和中国古代对美人的要求一致。中国古代对美女形体要求达到两个字:“美钧”(即美均)。美要和谐匀称,恰到好处。
西方美女哪一位可以拿出来作为看得见的标准?维纳斯——西方公认的美神。
西方社会对女性美讲究三围,说穿了就是中国人常说的丰乳肥臀和杨柳细腰结合。
西方对美女的要求,要身材和面部的黄金分割,要面容姣好。而中国古代对美女的最高要求是什么?不是黄金分割,是外界对美人的感受,浓缩成八个字、四个典故:“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不是具体写美女怎么美,美女的眼睛什么样,鼻子什么样,身材什么样。而是写外界对美女的感受,而且不是人的感受,是大自然其他生物对美女的感受,这是拟人化描写。写的是大自然的鱼、鸟、月亮、鲜花对美女的感受。大自然的鱼、鸟、月亮、鲜花,本来不可能有人的感情,但是古代文人想象美女使它们产生羞愧之感,鱼儿羞愧地沉入水底,大雁羞愧地从天上掉下来,月亮羞愧地挡住了自己的光辉,花朵羞愧地凋谢了。
我们首先要澄清一种广泛误解,很多书、很多辞典都解释: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四个典故分别来自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沉鱼落雁”典故是庄子创造的。《庄子·齐物论》:“毛嫱、骊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
“闭月”典故是曹植创造的。曹植《洛神赋》写美丽的洛神出现,像光彩四射的明珠,周围一切黯然失色:“仿佛兮如轻云之蔽月。”
“羞花”是大诗人李白创造的。李白诗《西施》:“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秀色掩古今,荷花羞玉颜。”后来《五代史》用“花见羞”称呼一位美女,从此,小说、戏剧出现无数的花见羞和百花羞,一直到《水浒传》还有。
最早把“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连到一起用,是元代南戏《宦门子弟错立身》:“可叹你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节选自《文史知识》2016年第1期)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的十二金钗不符合西方三围标准的要求。
B.中国古代对美女形体要求和谐匀称与西方黄金分割的要求是一致的。
C.西方公认的美神——维纳斯可以拿出来作为看得见的标准。
D.中国古代对美女的最高要求是外界对美人的感受。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中国和外国对美女的标准不同是不能够成立的。
B.作者认为,傻大姐傻吃闷睡干粗活形成的水桶腰不符合西方三围标准。
C.作者认为,中国人常说的丰乳肥臀和杨柳细腰结合与西方讲究三围是一致的。
D.作者认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和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没有关系。
【小题4】【小题5】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好莱坞性感女星玛丽莲·梦露是符合西方三围标准的著名代表。
B.按西方观点衡量,《红楼梦》中的成群美女不算美人儿。此观点不合理。
C.《洛神赋》中描写的洛神美丽和谐,体现了中国古代对美女的最高要求。
D.“羞花”是李白在《西施》中创造的,用来赞美杨贵妃是不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