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元素”一词中的“元”意谓本源、本根,“素”意谓未被分割的基本质素。“中华文化元素”,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铸造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基本质素,如阴阳和谐、五行相生相克、民本思想、区别于拼音文字的形义文字等。它们生长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蕴藏于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中,为海内外华人所认同和信守。
中华文化的不同级次、不同门类包含着各具个性的元素。如水墨画的书画同源、墨分五色:武术的技艺合一、刚柔相济、讲究武德;园林的天然雅趣、可居可游可赏等。可见,文化元素绝非神秘存在物,从来都与民族、民间的文化实践相共生,始终附着并体现于器物、制度、风俗之中。中华文化元素之于中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如魂之附体、影之随形,须臾不可分离。从诸多文化事象、文化符号中,可以提取、揭示中华文化元素的精魂。
汉字及汉字文化,是彰显中华文化元素的典型案例。世界上各种文字都从象形文字进化而来,多数文字从象形走向拼音,而汉字则从象形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意音文字”。近有学者将汉字归为“拼义文字”,即注重语义拼合的文字:首先创造多个视觉符号作为表达万象世界的基本概念,然后将这些符号组合起来,用小的意义单位拼合成大的意义单位,表达新事物、新概念。自成一格的汉字创发于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生命力盎然的古文字。它主要传播于东亚,成为东亚诸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互动的语文载体。在古代,中国长期是朝鲜、越南、日本等东亚国家的文化供给地;至近代,日本以汉字译介西方文化,成效卓异,日制汉字词中国多有引入。汉字在汉字文化圈诸国所起的作用。相当于拉丁文在欧洲诸国所起的作用。故有学者将汉字称为“东亚的拉丁文”。汉字是中华文化系统中影响最深远广大的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文化元素重要内容的汉字,造就了一种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它区别于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和欧洲文化。汉字文化圈是一个有着强劲生命活力的文化存在,是世界上颇具原创性和传承力的文化圈之一。
内蕴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的中华文化元素并非凝固不变、自我封闭的系统,而具有历史承袭性、稳定性,因而是经典的。它同时具有随时推衍的变异性、革命性,因而又是时代的。中华文化元素也是在世界视野观照下、在与外域元素相比较中得以彰显的,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中华文化元素是构建当代中华文化的基本成分之一,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的重要资源。开掘并弘扬中华文化元素,有助于加深中华文化对国人的感召力、亲和力,促使人们增强历史敬畏感和时代使命感、提升民族自信心和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此外,通过发掘蕴含着中华文化元素的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彰显可亲可敬的中国风格,并将其传播给异域受众,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选自2016年1月21日《人民日报》,作者冯天瑜,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元素生长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思维方式中,蕴藏于中华民族器物、制度、行为、观念等文化中,为海内外华人所认同和信守。
B.从象形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意音文字”的汉字,作为中华文化元素重要内容,造就了一种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
C.中华文化元素既有经典性又有时代性。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是构建当代中华文化的基本成分之一;开掘并弘扬之意义重大。
D.中华文化元素并不是一个凝固不变、自我封闭的系统.它具有历史承袭性、稳定性,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的重要资源。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元素是指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通过不断熔铸而形成的较为稳固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基本文化成分。
B.日常所见的诸多中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如魂之附体、影之随形,与中华文化元素共生共存,须臾不可分离。
C.从象形走向拼音,是世界上文字进化的基本趋势,而汉字则是唯一从象形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文字。
D.汉字创发于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字,是东亚诸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互动的语文载体。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联、福字、窗花,象征吉祥如意的红灯笼,以“孝”为载体的家国天下情怀,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的民俗文化事象、文化符号。
B.汉字具有极强的造词能力,如以“电”为词干可组成电灯、电话、电脑等词语,可准确而形象地表达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概念。
C.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的四大发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采用的“中国红”,都是中华文化元素经典性和时代性的体现。
D.美国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花木兰》演绎中华文化元素并获得成功,充分说明中华文化完全可以“走出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17 11:13: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医子午流注在我国历史悠久,其理论基础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奠定,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宝库中最具特色的宝贵理论。

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子午流注理论,就是把一天24小时分为12个时辰,对应人体12脏腑的气血运行,在不同时辰中,人体气血首尾相衔,循环流转,盛衰开合,十分有序。具体来说,所谓“子午”是以子、午两个时辰代指整个时辰,“流”是指流动,“注”则是灌注的意思。

现代时间生物学已经证明,人体生命现象、生理活动都具有相对稳定的时间节律性,包括季节、昼夜等节律。有人称此为“生物钟”,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在源远流长的中医临床实践活动中,子午流注的学术理论伴随着它独特的临床疗效而被肯定并流传下来。同时,中医的经络、穴位已经被西方发达的现代检测技术确认,并且发现经络确实是“活”的,象流水一样具有“走向”性,这与中医所说的子午流注学说恰恰相符。

今天,子午流注理论尽管式微,但在中医临床上,仍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根据子午流注理论,通过对人体内部活动节律性的认识,中医总结出择时用药的重要性,认为给药时间与疗效高低及毒副反应的轻重有密切的关系。临床可根据不同药物的药性特点,按照脏腑经络的盛衰及气血运行的生理时钟,择时用药。当药物的药性特点与人体生理活动的昼夜节律相同步,也就选择了病人的最佳用药时间给药,就会使药物充分发挥药效,病情就会更快好转,从而获得药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阳药用于阳长之时,阴药用于阴长之时;升药用于升时,降药用于降时。凡是需要借助人体阳气来扶正祛邪的,如扶阳益气,温中散寒,行气和血,消肿散结等方药,宜于早晨或上午服用。心率过缓者或心率过速者可在午时服药。凡需要借阴气祛邪的,如滋阴补血,收敛固涩,镇静安神,定惊息风,清热解毒等方药,宜于午后或傍晚服用。临床证明,寅时(3点—5点)肺经旺,有肺病的,如剧咳、哮喘,寅时给药比白天服药效果好。皮肤病人的外用药晚上用药比白天用药效果显著。昼阳夜阴,用滋阴药治失眠不寐,入夜时服用效果佳。若分为早晚两次服,不但夜里睡不好,白天精神也不好。服用解表药时如病情不是急症,可于中午以前阳分时间给药,顺应阳气浮升有助于药力驱邪祛病。而泻下药则遵“日晡人气收降”之论,入夜前服用。

又如子午流注抗癌疗法,也是利用了这样的理念。在治疗上,强调因时、因病、因人、因地从而准确、有效地调整患者气血,协调脏腑阴阳,在特定的时间点杀灭癌细胞,恢复患者气血运行的正常规律,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材料二)

人体内药物浓度的动态变化和机体的反应,往往受到机体节律的影响。相同剂量的药物,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用药,其疗效和毒性可能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因此,根据疾病的昼夜节律性波动,设计出合理的给药方案,选择最佳时刻用药,才能得到最佳疗效,从而避免某些药物因持续高浓度而产生耐受性及不良反应。因此,掌握正确的用药理念,合理安排用药时间,就成为保证药物治疗效果的要素之一,也是患者用药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比如2015年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创制并获诺贝尔奖的新药青蒿素,作为抵抗疟疾的特效药,救治了数以亿计疟疾患者的生命。但用药方法,就很有讲究。青蒿素主要作用于疟原虫的泡膜、表膜-线粒体、内质网,对核内染色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主要是干扰疟原虫表膜-线粒体的功能。口服后,由肠道迅速吸收,血药浓度达高峰,4小时后下降一半,72小时血中仅含微量。由于青蒿素在体内代谢迅速,排泄较快,代谢物24小时可排出84%,所以必须连续用药,才能保证药效,达到治愈目的。

就日常生活来说,像铝碳酸镁这样的护胃药,服用后会中和胃酸,还能给胃部形成一层保护膜,应尽量选择在饭前吃,这样就能起到减少食物对胃的伤害。又如抗生素(如头孢类、霉素类、沙星类等)药物,主要用于对抗细菌导致的炎症,进食食物可能会影响身体对它们的吸收,所以最好在饭前吃。此外,一部分降糖药物应该放在饭前服用,比如磺脲类药物,因为它们主要是通过胰岛的某一类细胞发挥作用,所以应该在饭前吃,等到食物里的糖被分解吸收的时候,药物正好发挥效用。而那些缓解消化不良症状的助消化药品,如复方消化酶,这样的药物应该在饭后马上吃,药物与食物可以同时到达胃部,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有关研究表明,人体内胆固醇的合成有昼夜节律性,在午夜至清晨之间合成最旺盛,所以洛伐他汀、普伐他汀和辛伐他汀等他汀类血脂调节药物,最好在每日睡前服用。有些药物,如盐酸氟桂利嗪,因作用于前庭神经中枢,服用后容易瞌睡、疲惫,最好在晚上服用。对于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来说,一般都是下午血压升高,晚间降低,清晨又出现一个小高峰,如果治疗药物浓度在血压相对较高时处于峰值,就能显著降低发作率,所以高血压药物早晨服用疗效更好。

总之,药物的吸收与药效的发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实际生活中应重视遵医嘱服药,同时也要依据人体的生物节律和药物作用的时辰节律,科学选择最佳用药时刻。对医生来说,正确地指导患者合理用药,不仅能提高临床疗效,还可以节约经济、人力成本,使临床用药更加有效,既安全,又经济合理。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子午流注”理论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属于我国传统的中医理论,历史悠久。
B.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一脉相承。
C.符合现代人体“生物钟”的科学认识。
D.至今仍在中医临床上被广泛地应用。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符合“子午流注”理论的一项是
A.一天之中,人的气血运行有序地循环流转。
B.午时阳气旺盛,适合滋阴补血、镇静安神。
C.寅时肺经旺盛,因而肺病的症状往往加重。
D.急症的解表药物,以午前时间给药为最佳。
【小题3】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子午流注理论已经被现代医学验证。
B.用药时间必须与人体气血运行协调。
C.子午流注理论特别注重阴阳的区分。
D.子午流注的理论可以用来根治癌症。
【小题4】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式微”意思是衰落、衰微,该词源于《诗·邶风》中《式微》一诗。
B.“药半功倍”与成语“事半功倍”异曲同工,“功”都指功效、成效。
C.“阳长”“阴长”中的“长”,都读“zhǎnɡ”,意思同“消长”的“长”。
D.“扶正祛邪”的“祛”也可以写成“去”,二者读音、用法完全相同。
【小题5】根据材料二的“用药理念”,下列服药方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依据人体的反应节律
B.依据药物毒性的大小
C.依据药物对人的影响
D.依据医生的嘱咐服药
【小题6】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体对青蒿素的代谢快,因此须连续给药。
B.铝碳酸镁在胃中形成保护膜,不利于消化。
C.抗生素主要作用是杀菌,应该在饭前服药。
D.消化酶能缓解消化不良症状,应饭后即服。
【小题7】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回答下面问题。

王奶奶今年八十多岁了,独自一人居住,周日晚上感觉头昏眼花,恶心眩晕,血压升高。你陪着她去医院看病,医生给开了下面两种药,口头交代了服药时间,叮嘱按时服药。

苯磺酸氨氯地平(降压药)    1次1片(5mg)

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比灵)  1次1粒(5mg)

现在,请你想出一个恰当的办法,以便你离开后,奶奶自己能正确服药。

同类题2

现代文阅读
谈 哭
周汝昌
语云:人是感情的动物。这个动物,不但会笑,而且还会哭。哭,是伤感、悲痛的“表现”,总不会是很愉快的事吧,所以没多少人愿意提哭讲哭,虽非“忌讳”,也有“顾虑”。但说也奇怪,人在高兴到达极度的时际,却会流下“欢喜的眼泪”。而且科学家说了,哭对健康也有益呢!
看来,哭并非“全方位”的不吉祥。
据研究,有声为哭,无声为泣。此分别而言之也。我这拙文,当然是统讲哭泣,不但不把无声的摒诸讲外,还恐怕讲得更多一些。
人一生下,就先哭——只会有声之哭,不会无声之泣。其声若何?曰“呱呱(gū)而啼”。
呱呱,好极了,不信时,你“描写”初落草的婴儿的哭声,你另换两个字来试试看,你若能想出更好的来,算你了不起。
莫轻看小婴孩,哭声也有不同,那“丹田底气”有足有不足,那气足膛亮的小家伙,其哭也不但“呱呱”,而且“喤喤”。
不拘呱呱还是喤喤,婴儿的哭是尽情的,没有“克制”、“收敛”、“内蕴”的功夫,换言之,那都是“放声大哭”,痛快淋漓。
等到他(她)长大成人了,可就不同得很,绝不能一哭就“放声”。这儿若“分析”其原因,那就很复杂了,中国人的感情,不是那么轻易地表达尽致的,他们懂得含蓄和分寸,这与文化教养都有关系。妇女更绝少是放声而哭的,在我印象中,写女流之放声,而能使人感动的,只有曹雪芹写凤姐之痛哭,那寥寥数语,真是令我如见如闻,动心触魄,恐怕很难再寻如此精彩的笔墨了——
“……凤姐缓缓走入会芳园中登仙阁灵前,一见了棺材,那眼泪恰似断线之珠,滚将下来。院中许多小厮垂手伺候烧纸。凤姐吩咐得一声‘供茶烧纸’,只听一棒锣鸣,诸乐齐奏,——早有人端过一张大圈椅来,放在灵前,凤姐坐了,放声大哭!
于是里外男女上下,见凤姐出声,都忙忙接声嚎哭。
你看这等文字,凡有至性真情之人,都会为之酸鼻。
雪芹笔下,不仅仅是写出了旧时大族丧事的势派,也写出了妇女出声放声而哭,是非同轻易的。因此全家众人接声哭时,他又用了一个“嚎哭”。
咱们语文中,本有一个“号”字,“号哭”也是联词,与嚎哭读音全同(号,阳平声,不是去声了),但“嚎”似乎比“号”更加强烈。怎么叫“号”,古云:有泪无声曰泣,有声无泪曰号。号是干哭,是哭得泪尽的悲痛至极的情形。鲁迅先生的小说中就写一个畸士,因亲亡而干号,那写得真动人。号与嚎的区别,又何在呢?也许有时是表示真哭假哭吧?大约有声而无悲,就成嚎了。但由此又想起,还有一个“嚎啕”,这哭词所表达的就不像是假悲,而是真痛。我总觉得,嚎啕大哭,是有声有泪的真哭,不同于有声无痛的干嚎。在旧丧礼中,家下有专门陪哭的人,只是出声而已,哭得很响,但无悲戚之音,故曰“号丧”——于是俗常骂人,管那被骂之哭就叫“号丧”,不过说这话时,必须“号”字重读,而“丧”是轻读。如依我的体会,则写为“嚎丧”才更对。
能够真正嚎啕大哭的人,除了感情的奔放,还得是个性格豪迈之人,那才哭得到嚎啕的境界,因为有人是办不到的,他没有那奔放豪迈的声容气势,只会吞声咽气,憋憋堵堵,
——连个痛哭也使不出来。
吞声而哭,古语有个“饮泣”,似乎相近,犹如俗话“眼泪往肚里流”。至于咽声,那就是哽咽、呜咽所形容的了,口语则曰“抽抽噎噎(yī)”。比如唐代名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有人读成了“箫声咽”,闻者大笑。
呜咽,似乎还可听到“较多”的声音;哽咽则声更哭不出,古人在临别时,说不出话来,只是二人相对“执手哽咽”。其情实在可伤。“抽抽噎噎”,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用过,可惜被高鹗等俗士妄改为“抽抽嗒嗒”了,那神情气味便立刻不与原来的相同了。
连哽咽也够不上的,则有歔欷,有酸鼻,有泫然,有“眼圈一红”。这些,自然因人因境而异。
泫然是眼眶湿润了,或者泪已含浮,只未外溢。但泪一多,便要夺眶而出,所以我们又另有一个“潸(shān)然泪下”,写泪溢之意。
写哭不必出“哭”字而只说泪的事,这例子便多了。常见的是“泪如雨下”——将泪比雨,早在《诗经》里就有“涕泣如雨”了。雨(yù)雪霏霏,“雨”就是动词,故又有“雨泣”的写法,在此连带可悟,“泣”也是名词,如太史公写楚霸王的末路时,便“泣数行下”。
泪本是往下流的,然而也不尽然,诗词中常说泪之“阑干”,据古义,阑干是纵横交叉之义,所以真有形容老人的哭是“老泪纵横”。至于“泪流满面”、“满脸泪痕”,那倒显得不新奇了。
泣、泪、涕、泗,有时可以连用或互代。流涕,就是流泪。“破涕为笑”,此语正可细味深参。但还有“雪涕”之说。
直流泪,则有挥泪,掩泪,技泪,拭泪,坠泪,陨泪,落泪。
涕泪之形容,有“涟涟”,有“如断线之珠”,有“涴面”,有“沾衣”,有“沾襟”。
哭也叫啼,这倒有点儿稀奇。常听说鸟啼,猿啼,却不知人也会啼!说书唱戏,提到女流,更是喜用“啼哭”二字。男子,英雄好汉,如关云长、鲁智深,恐怕不会是啼吧?因此我疑心这“啼”有曲折宛转、带有某种声调(腔儿)的哭,不知是否?
哭是人生一大“感情活动”,一生从未哭过的人怕是没有。悲欢离合,顺逆穷通,可歌可泣的事正多,谁能免此?我们中华先民古哲,对哭的体会不浅,方有这么多词语来表达——而我之所知所述,也不过习见的一小部分罢了。
【小题1】文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呱呱(gū)而啼
B.抽抽噎噎(yī)
C.潸(shān)然泪下
D.雨(yù)雪霏霏
【小题2】阅读文本,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引用的《红楼梦》选段中说“里外男女上下”“都忙忙接声嚎哭”,作者周汝昌更倾向于使用“嚎哭”还是“号哭”,请结合文本简述理由。
(2)链接材料:“……我这个样儿,只妆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此时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厉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红楼梦》第三十四回)
周汝昌先生认为:“‘抽抽噎噎’,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用过,可惜被高鹗等俗士妄改为‘抽抽嗒嗒’了,那神情气味便立刻不与原来的相同了。” 结合本文及链接材料,分析周汝昌先生这样说的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唐高宗时,铜镜气象日新,逐渐形成了唐代铜镜自己的风格。玄宗开元天宝年间,随着社会整体欣欣向荣局面的出现,铜镜铸造也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唐代铜镜的形式,突破了几千年来传统的圆形模式,出现了菱花形、葵花形、方亚字形及有柄形等新的镜式;镜钮虽多以圆形为主,但亦有兽形钮、龟形钮、花形钮等;纹饰的内容丰富多彩,各种珍禽异兽、奇花异草、神仙故事都铸于镜背;纹饰的布局也不再限制于内外两区,出现了跨区、整体高浮雕等多种方法;铸造技法上出现了镀金、贴银、金银平脱、螺钿和宝石镶嵌等特种新工艺。
大唐是一个兼容并包的朝代,由于统治者本身就具有少数民族的血统,他们能对境内各民族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大唐开放、大度、沉稳的形象,反映在铜镜上则是形状各异的葵花、菱花、亚字镜的诞生。
开元年间,玄宗皇帝将八月五日自己的生辰定为千秋节,规定王公大臣要献镜及绶带,而皇帝也要向四品以上的达官贵人赐镜等。既然是百官朝贺的贡镜和天子赐予的御镜,定非等闲之物,做工当是非常精致的特种工艺镜,这从贞观年间太宗赐予高季辅的金背镜也可看出。由于有了统治者的需要,铜镜的铸造技术突飞猛进。
唐朝出现的五言、七言的押韵诗体,为铜镜的铭文带来了新的生机。唐代铭文词藻华丽、对仗工整,为表达同一主题,运用丰富的词藻,很多是对唐诗的借鉴,如“赏得秦王镜,判不惜千金。非关欲照胆,特是自明心”。 此外唐诗中还有大量吟咏铜镜的诗歌,如韦应物《感镜》:“铸镜广陵市,菱花匣中发。”白居易《感镜》:“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唐诗的繁荣为铭文带来了丰富的素材,唐诗与纹饰题材和谐的配合,使装饰更具文化意味。
由于唐代佛道的兴盛,神仙思想的流行,铜镜纹饰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宗教题材。如佛教色彩浓厚的“卍”字镜,梵文意为“吉神之所集”,佛教认为它是释迦牟尼胸部所呈的“瑞相”。道家题材中著名的是八卦镜,八卦亦称经卦,是《周易》中八种基本的图形。唐时铜镜常饰以八卦纹,并配以符箓、星象、干支、生肖等具有道教色彩的纹样。
唐朝国力强盛,四方臣服,影响远至波斯、大秦等国,在铜镜的纹饰中也表现出了异域的风格。唐代铜镜上的连珠纹和对兽纹,在波斯萨珊王朝的金银器和新疆阿史塔娜的墓地发现的纹锦上早已出现过。同时,在萨珊王朝的银盘、银币上也发现了和唐镜中宝相花十分相似的图案,这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结果。
唐代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较快,从而影响到人们的审美情趣。唐镜中出现的大量的瑞兽镜、花鸟镜,镜背上完整构筑出的瑞兽、花鸟、蝴蝶、游鱼等图形,代表着开放、乐观的自然审美情趣。
(选自《唐代铜镜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铜镜在唐高宗时形成了自己风格,其铸造在唐玄宗达到了历史的巅峰;铜镜铸造的辉煌是与当时社会的整体繁荣分不开的。
B.圆形铜镜传承了几千年,到了唐代后,这种圆形模式已经被突破,出现了菱花形、葵花形、方亚字形及有柄形等新的铜镜样式。
C.唐代铜镜不再是圆形模式,连镜钮也打破圆形,出现兽形钮、龟形钮等,纹饰的内容也丰富多彩,珍禽异兽、奇花异草等被铸于镜背。
D.唐代铜镜出现了跨区、整体高浮雕等多种方法布局的纹饰,突破旧有的纹饰布局限制;铸造技法上出现了镀金、贴银等新工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唐朝的统治者具有少数民族的血统,他们对境内各民族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形成大唐开放、大度、沉稳的形象,这些在唐代的铜镜上也得到了体现。
B.文章从风格成因角度,列举了实例:唐开元年间,铜镜成为皇帝赏赐朝臣的礼物,玄宗皇帝的生辰千秋节上,玄宗要向四品以上的达官贵人赐予做工精致的铜镜。
C.文章在论及唐代铜镜艺术风格成因时表明,唐朝统治者的需要促进了铜镜铸造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铜镜的做工更趋精致,太宗赐予高季辅的金背镜就是一个证明。
D.作者逐层分析,谈论铜镜内涵时,介绍唐朝出现五言、七言诗体,其中有大量吟咏铜镜的诗歌,作者列举了一些铜镜诗,是为了论述铜镜诗促进了诗歌创作的繁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佛教认为“卍”字是释迦牟尼胸部所呈的“瑞相”,唐朝出现了佛教色彩浓厚的“卍”字镜,由此可以看出,铜镜也是传播佛法的工具。
B.唐时有饰以八卦纹,并配以符箓、星象、干支、生肖等具有道教色彩纹样的铜镜,这说明唐代铜镜对当时流行文化有比较敏感的反映。
C.唐代铜镜的纹饰中出现了连珠纹和对兽纹,萨珊王朝的银盘上也有和唐镜中宝相花相似的图案,从唐代铜镜可以看出当时已有文化交流。
D.唐代富有开放、乐观的自然审美情趣,在唐铜镜中有所体现,如瑞兽镜、花鸟镜等大量出现,镜背上完整构筑出瑞兽、花鸟、蝴蝶等图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最近一款名为“旅行青蛙”的游戏在网络上走红。游戏主角是一只青蛙,它独自吃饭,读书,外出旅行。玩家能做的,就是在庭院里采摘三叶草“赚钱”,为它准备餐食,给它整理出发的行囊,然后发现它一声不响地离开,再等它悄无声息地归来。没有激烈炫目的画面,没有复杂的操作流程,游戏设置朴素到寡淡,却让很多人投入其中,原因在于这款游戏对现实生活的深刻“隐喻”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共鸣。
养蛙,养娃。相似的读音,勾勒出的是相似的生活场景。而回看你为这只蛙所做的一切,也像极了自己的父母。傍晚归家,推开家门,总会看到餐桌上摆好父母准备已久的可口饭菜;离开家乡,奔向远方,日益年迈的父母除了惦念,能做的,也只是帮我们整理行囊,多备些衣物吃食,将这份家的温暖尽力延续得久一点。这份长情的付出,这些默默的奉献,是游戏内外并无二致的父母深情。只不过,这份深情常常被一种“空巢”的孤独所覆盖。前一晚你还看到“蛙儿子”在桌前吃饭、床上读书,第二天一早,房间里已不见踪影,空无一蛙。更多的时间,是玩家一人,面对空荡荡的房间,等待它的归来。玩家只能凭借它从远方寄来的一张张照片去想象“蛙儿子”过得怎样,现在何方。那份独自思念的寂寥,那份不知归期的守候,让我们隐约体会到为人父母“空巢”之后的苦楚与不易,却也难说真正懂得那些一别数载、难得团聚的“空巢老人”的复杂心情。毕竟,游戏的体验与现实相比,终究还是浅薄了些。
反观这只青蛙,何尝不是另一种“空巢”角色?独自吃饭,独自远行,独自生活,这只蛙的日常状态,也是背井离乡、独自于远方拼搏的“空巢青年”们的现实侧写。他们每天随着人流上班、回家,日常饮食常靠外卖速食解决,更多的时间里形单影只,独自排解内心的孤独。偶尔给家人打一个电话,想一吐心中的落寞和艰难,但电话接通的瞬间,心又坚强起来——报喜不报忧,不能让家人为我担心。于是寒暄和问候中,多说一些新成绩,少说一些不容易,就像游戏里青蛙寄回的照片,不时展现的各种美景,让我们感到愉悦和安心。
两种“空巢”的孤独,凝结在掌间的屏幕,让一款游戏折射出现实的人生。
(取材于文紫啸等的相关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旅行青蛙”游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戏走红的原因是青蛙能够时时与玩家互动。
B.玩家“养蛙”的情境,让人联想到父母对子女的付出。
C.一张张美景照片是玩家想象青蛙旅行生活的唯一凭借。
D.青蛙独自在外生活,就像“空巢青年”一样。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悄无声息:“悄”的意思是“没有声音”,读音为“qiǎo”。
B.炫目:意思是“光彩夺目”,也可写作“眩目”。
C.并无二致:意思是“没有多大区别”,近义词是“相差无几”。
D.寒暄:“暄”是“温暖”的意思,“寒暄”不可写成“寒喧”。
【小题3】请结合《论语·里仁》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谈谈你对材料一中背井离乡、独自于远方拼搏的青年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①朱伯崑先生在《易学哲学史》的“前言”中说:“一般的哲学史的著作,对易学中的哲学也有所论述,但由于受到其自身体裁的局限,总的说来,是脱离易学发展的历史,脱离易学自身的问题,讲其哲学思想,没有揭示出其哲学同易学的内在联系。”“中国人的理论思维水平,在同西方的哲学接触以前,主要是通过对《周易》的研究,得到锻炼和提高的。”“研究易学哲学史,如果看不到其自身的特点,脱离筮法,孤立地总结其理论思维的内容,抽象地探讨两条思维路线的斗争,不去揭示易学哲学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矛盾,其结果对易学哲学的研究,不仅流于一般化,而且容易将古代的理论现代化。”我认为,这里提出的问题是很应引起重视的。
②如何体现易学哲学“自身的特点”,如何“揭示易学哲学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矛盾”,而不“流于一般化”。朱先生说:“易学哲学的发展,就其形式和内容说,都和易学自身问题的开展,特别是同占筮体例的解释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其特有的理论思维发展的逻辑进程及其规律。”关于易学自身的问题,朱先生特别指出了对占筮体例的解释。我想,这不仅对于研究易学哲学史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而且对于一般的中国哲学史著作在涉及易学中的理论思维时往往脱离筮法、象数来孤立地、抽象地讲其哲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③《周易》本为卜筮之书,至春秋时期孔子提出,其研究《周易》“不占而已矣”(《论语·八佾》)。这样,就把《周易》转化成了讲天人哲理的书,以后的易学就是循此方向来阐释《周易》的。然而,受《周易》的基础文本(所谓《易经》)所限,不仅易学与占筮之术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并行地、相互影响地发展,而且易学本身对《周易》的哲理阐释也是以对筮法、象数和筮辞(即卦爻辞)的解释为基础的。朱先生在讲到“《易传》中的哲学问题”时说:“《易传》中有两套语言,一是关于占筮的语言,一是哲学语言。有些辞句只是解释筮法,有些辞句是作者用来论述自己的哲学观点,有些辞句二者兼而有之。”这里的“两套语言”之说,对于研究《易传》及其以后的易学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如果只讲其中的“哲学语言”,而将其“占筮的语言”作为糟粕而澄汰掉,那么就不能充分理解其“哲学语言”的本意和深意,以致对其作出“一般化”的或“现代化”的理解。《易传》对《易经》之卦爻象和卦爻辞的解释,存在着取象说和取义说的对立,这种对立在以后的易学发展中形成了旷日持久的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之争。如果将象数学派的“象数”作为糟粕而从中国哲学史著作中澄汰掉,那么义理学派的“义理”也就因失其对立面而其本意和深意不明,而且义理学派的发展逻辑和规律也会因失其发展的中介而黯然不彰。
④不幸的是,在以往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中,一般都重义理而轻象数,对义理学派的思想多有阐发,而对汉易和宋易的象数之学则尽量简弃。这是应该进行反省的,无论从象数之学作为易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或环节,还是从其作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范式”来说,以后的中国哲学史著作都应给予象数之学以应有的地位。
(摘编自李存山《从<易学哲学史>》看当前中国哲学史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哲学史著作由于其自身的局限,不能深入易学发展的历史,不能结合易学自身的问题,最终流于一般化。
B.中国人哲学思维水平的锻炼和提高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周易》的研究;一是对西方哲学的研究。
C.研究易学哲学史,要联系易学自身特点,联系筮法,联系易学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矛盾,才可能避免肤浅的流弊。
D.易学哲学的发展,有它独特的理论思维发展的进程和规律,尤其和对筮法体例的解释与阐述密不可分。
【小题2】以下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提出文章的讨论对象,总领全文。
B.第②段阐述作者对占筮法体例的评价。
C.第③段主要讨论《周易》及其研究历史。
D.第④段论述当前中国哲学史研究存在的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易学哲学史上也存在两条思维路线的斗争,对此要具体审慎地分析,如果抽象讨论,或会导致古代理论现代化的恶果。
B.易学对《周易》的哲理论述是建立在对筮法、象数、筮辞的解释的基础之上的,这个局面的形成是由该书自身性质所决定的。
C.易学自身存在一个难以调和的问题,即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的对立。不过,这种对立双方不但可以并存,而且还互为依存。
D.象数学派不但是易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还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范式”,因此,象数学派的重要性大于义理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