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钟声”意象
中国古人写“钟声”的诗句很多,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杜甫的“晨钟云外湿”、张继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等。在这些诗句中,“钟声”以其自身特有的存在方式,构成中国古典诗学一个饶有兴味的审美意象。
钟声从一开始就与人类的文化活动有密切的关系。黑格尔说:“塔楼上的钟塔是专门为宗教仪式而设的,这种依稀隐约的庄严的声响,能感发人的心灵深处……”在欧洲,钟声所传达的缥缈、崇高、严静的宗教意味,是自始至终贯穿下来的。
在中国,有关记载中,钟声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宗教仪式中的钟声,这种宗教音乐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恐惧、松弛和宗教性迷醉。另一类是与古代庆典活动相关的钟声,多用来助兴,表达一种阔大、热烈的气氛,如《诗经·关雎》中的“钟鼓乐之”。后来这类钟声又演变成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信号,如王勃《滕王阁序》的“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后一层意义的钟声,逐渐具有了较丰富的审美属性。
但这些都还不全是古典诗学中那种发人深省、令人超升、使人有所领悟的“钟声”意象。它的生成还有一个更为直接、也更为深层的原因,这就是:钟声昭示着时间。
无论中西,钟声都与时间有特殊的关系,或者说,钟声常给时间一种特殊的内涵。在西方基督教的生命观里,钟声能提醒人类生命的短暂和上帝的永恒,这就是西方哲学家所感悟的钟声所暗示的“精神时间”。在中国古代,钟声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成分。
在中国文化里,钟鸣常与桑榆之年等特定意象连用,表达对时光消逝的感觉和对生命的领悟。尤其在佛教东渡,带给中国传统思想以“空”的观念后,寺院的钟声被赋予了一切皆空的佛教思想,从而逐渐变成人们反省、忏悔、探视内心和领悟生存的象征。钟声作为一种信号,它展示出生命在时光中消耗、磨损的程度,从心灵深处提醒人们:夕阳西下或早晨到来,旧的结束或新的开始,以及“我们向何处去”或“何处是归程”等。钟声又常与年华已逝、风尘碌碌的惆怅心情联系在一起,其缥缈而又严静的音律也最易把精疲力竭的生灵,引入宗教的虚幻精神境界。
在西方,对“钟声”意象最为关注和凝神思考的当推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他晚年一直思考用“诗”去追寻在现代社会中“隐去”的上帝。他认为,对诗来说,重要的是“说出”(蕴含)“精神能量”。这蕴含的精神能量,被他比喻为“沉寂的钟声”。中国人真正悟出这“沉寂的钟声”的悠长意味的,则应首推唐代诗佛王维。他的《过香积寺》诗云:“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谷口疏钟动,渔樵唯觉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这些可以说是古典诗学中“钟声”意象的最佳表现。它充满了一种真正经心灵领悟、体验到的佛教所说的“空寂”,具有那种令人大悟的“精神能量”和很高的审美价值。与海德格尔“沉寂的钟声”不同的是,它不是召唤人们皈依上帝,而是皈依佛家宣扬的空寂的世界本原。在古典诗学中还有一种召唤,它不是召唤人们走向“空寂”,而是召唤人们回归自然,如唐人于良史云:“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钟声借助它积淀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宗教情感,往往能一举将人从现实世界引入虚幻王国。这对那些在现实世界中遭受挫折、困顿的人们来说,尤其如此,如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钟声”已部分失去佛教内容,而成为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
【小题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钟声都源于宗教,最初都是一种表达宗教意味的信号。
B.在中外文化中,钟声或传递宗教的情感,或作为某种庆典助兴的音乐。
C.在西方,钟声是一种表达宗教意味的信号;在中国,“钟声”既是宗教乐声也用于庆典。
D.在真正悟出“沉寂的钟声”的精神意味这方面,西方要早于中国。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文化里,钟声能表达对时光消逝的感觉和对生命的领悟,同时还蕴含了一切皆空的佛教思想,是人们反省、忏悔、探视内心和领悟生存的象征。
B.钟声在中国文化中不仅能提示自然时间,还能展示生命在时光中消逝、磨损的一面。
C.中国古代诗人诗里的钟声,往往含有宗教的精神情感意味,但也具有特定的审美属性。
D.王维的《过香积寺》,以钟声为意象,营造了一种空寂的氛围,传递出令人大悟的“精神能量”,召唤人们皈依空寂的世界本原。
【小题3】下列诗句中的“钟声”,与“精神时间”无关的一项是
A.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李白《将进酒》)
B.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C.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白居易《长恨歌》)
D.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6 03:38: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词与中国气派

汪建新

***诗词是20世纪最优秀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对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其蔚为壮观的中国气派令无数人为之陶醉。

***诗词古朴典雅、对仗工整、抑扬顿挫,是运用旧体诗词形式反映现实斗争和现代生活的光辉典范。正如***对作家梅白所说:“旧体诗词要发展,要改造,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的特性和风尚。”***诗词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深厚土壤,蕴涵着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元素,从文化名人到历史典故,从民间故事到神话传说,从哲学思维到日常习俗,字里行间,俯拾皆是。***诗词中反复使用的意象,比如日月江河、风雪云雾、苍松腊梅、旌旗鼓角、炮声弹洞等,要么是历代文人骚客借以托物言志的传统物象,要么是现代作家用来描绘战争风云的常用素材,具有不同于别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向反对使用古奥偏典,故作艰深晦涩。他借用的典故都是广大人民群众颇为熟悉的,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牛郎神女、吴刚嫦娥。***引用或化用的名人诗句,如“一枕黄梁再现”“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唱雄鸡天下白”等,即使不注明出处、不进行解释,也不会产生歧义。***特别重视人民群众的生活语言,新鲜质朴、生动活泼。“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是行军路线、道路状况的真实描绘。“敌军国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是对敌我双方态势的分析判断。“当年鏖战急,弹洞千村壁”是战争遗址今昔对比的客观纪实。这种语言,经得起行家里手咀嚼玩味,普通读者也一看就懂。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是***倡导的文艺创作原则。前者强调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再现,后者主张既表明对现实的态度又体现对未来的渴求。***诗词史诗般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使读者能够全面客观地体察中国人民的疾苦与心声,剖析中国革命的形势与任务,重温20世纪中国历史的波澜壮阔与沧桑巨变,追溯***跌宕起伏的奋斗足迹和心路历程。***诗词又洋滥着充满理性的激情,深沉而浓郁,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以《七律·长征》为例,它是现实主义力作,也是浪漫主义精品。就纪实长征这一重大事件而言,它是现实主义的;从抒发红军不畏艰难困苦的英雄气概而言,它是浪漫主义的。每一句诗都概括了长征的某种特征,都再现了长征史诗的局部面貌,都赞扬了红军的钢铁意志和豪迈情感。真实的感受、磅礴的力量、澎湃的激情使《七律·长征》成为千古绝唱。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20世纪最优秀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诗词,对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
B.***认为旧体诗词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的特性和风尚,其诗词是运用该形式反映现实斗争和现代生活的光辉典范。
C.***诗词借用的典故都是广大人民群众非常熟悉的,即使不注明出处、不进行解释,也不会产生歧义。
D.《七律·长征)感受真实、力量磅确、激情速湃,是一首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千古绝唱。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对***诗词的文化价值做了准确的定位,强调其蔚为壮观的中国气派。
B.文章接下来层层递进,由主到次分别从民族风格、语言、创作原则三个方面论述。
C.文章恰当引用***对作家梅白所说的话,直接表明了他对中国旧体诗词的态度。
D.文章在论述中运用了大量例证,如《七律·长征》等诗词诗句,有力地证明了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词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深厚土壤,蕴涵着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元素,并不涉及外国文化。
B.***诗词中反复使用历代文人骚客借以托物言志的传统物象,表现传统文人的普遍情感。
C.***特别重视人民群众的生活语言,新鲜质朴、生动活泼,他的诗词人民群众一看就懂。
D.***诗词史诗般地反映了20世纪中国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又洋溢着充满理性的深沉而浓郁的激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家书文化
书信是一种古老的通信方式,也是一种情感交流方式,最早在周朝开始出现。相传三千多年前,周幽王性情残暴,喜怒无常,宠信绝代佳人褒姒而把自己的王后申后幽禁在冷宫。申后遂用宫女之计,为太子“修书”一封,商量废除褒姒的计谋。“书”,最早并不作书信之解,而是做动词,是写的意思。后来才做名词,演变为书信。“家书”一词最早见于西汉,顾名思义,是家庭或家族内用来传递信息的书信,指写给自己的父母、儿女、兄弟姐妹和爱人的信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不可少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书信形式。
明清是家书发展的巅峰时期。不但许多文人学士的文集中都收有家书,而且也有个人尺牍专集和尺牍选本大量涌现,如汤显祖的《玉茗堂尺牍》、袁宏道的《袁中郎尺牍》、郑板桥的《郑板桥家书》、袁枚的《小仓山房尺牍》等家书佳作。王守仁、唐顺之、张居正、汤显祖、袁宏道、王夫之、郑板桥、袁枚、纪昀、林则徐等人的家书流传甚广,内容包罗万象。
如立身方面,或云做人首先要立志为“天下第一等人”;或云“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不要蝇营狗苟于“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或云人要“益于当时,闻于后世”,从而上可以报效国家,下可以振兴自己的家族;或云“为人勿沾名士之气”,不要自认为有才华,目空一切,大言不惭,那样只会害人害己。
又如读书方面,或云“学贵变化气质,岂为猎章句,于利禄哉”,读书获得知识、提高素质放在首位,不是一味地灌输读书致仕的思想;或云不要科举入仕,而要努力进取,注重个人修养,做一个真正的有德之人;或云靠读书发迹,靠苦志厉行享誉盛名,光宗耀祖,不要妄自菲薄,甘居人下。有志是基础,有识是前提,而有恒则是保证。没有志向,只会歧路亡羊,盲目从事;没有见识,只会是井底之蛙,所见有限;没有恒心,只会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再如讲为官之道,或云要学苏武嚼毡、马援裹革,为了国家和老百姓的安危,宁可抛妻弃儿,置全家生死于度外,舍小利而取大义;或云“为官不宜数问家事”,要正确处理家事、私事同国事、公事之间的关系,以国事、公事为重,致力于为民“兴利除害”;或云“民生于三,事之如一”,一个人没有父亲不能有生命,没有君长的衣食俸禄不能活下去,没有师傅的教导不知道自己的亲属家族,所以对他们应该一样尊敬忠诚,学成归国后,立志做一个对上能够报效君亲,对下能造福百姓的“干城之器,有用之才”。
凡此种种,大都随想而至,挥笔自如,举凡议政论治、谈诗论艺、训子诫弟、抒情言志乃至言情论爱、儿女姻亲等家庭琐事,内容大多积极向善,皆可入书。父兄们总是用沧桑历尽的生活阅历、韬光养晦的人生经验、伟岸正直的道德人格来教益自家子孙。时至今日,批卷览阅,仍觉熠熠生辉。  
(选自《寻根·小议中国古代家书文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时代,家书佳作蓬勃涌现,流传甚广,内容涉及立身、读书、为官甚至政治、文学、婚姻、情爱等各个方面,包罗万象。
B.家书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巅峰,不但文人学士的个人文集中收录了大量书信,还大量涌现出了个人尺牍专集和尺牍选本。
C.家书作为一种古老的通信和情感表达方式,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开始出现,它是家庭或家族内用来传递信息的主要形式。
D.明清时期的家书大都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其中各个方面的内容不仅有益于自家子孙,直到今日,批卷览阅,仍觉得受益良多。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清时代的家书中,有些强调做人首先要立志,做“天下第一等人”,即上可以报效国家,下可以振兴自己的家族。
B.“书信”的最早含义应该是“写信”,“书信”的“书”是动词,虽然字面上与现在相同,但含义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C.明清时期文人学士都注重读书,这在他们的家书中都有体现。或希望子孙读书求知提升素质,或希望借此光宗耀祖。
D.明清文人对为官之道的理解与认识不尽相同,但大多数希望家人做官之后要爱国忠君,这点在他们的家书中有所体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传周王后申后被性情残暴的周幽王幽禁在冷宫,申后于是采用了一个宫女之计。中国的书信就于这一段传说。
B.“家书”是书信的一种,指写给自己的父母、儿女、兄弟姐妹和爱人的信件,但凡与家庭琐事有关的事情都可以写信。
C.家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不可少的一种书信形式,明清时期的家书内容大多积极向善,其数量之丰,流传至广,令人赞叹。
D.明清文人学士写家书,定要引用古人名言警句,或列举先贤动人故事,或结合自身生活经验,目的都是为了教育后人成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初识苗歌
罗昭伦
很早以前,就听朋友讲,重庆万盛苗家山寨的姑娘长得水灵灵,姑娘小伙子们唱的苗歌尤为动听。据说,这都是由于当地一条名叫孝子河的河水滋养的缘故。否则,在这偏僻幽静的山旮旯里,何以会长出这样貌若天仙的苗家妹子,何以会飞出这样优美动听的苗家歌声。
 万盛苗族因有语言而无文字,由此,苗歌便是苗族同胞们的口头即兴创作。喜欢欣赏民族音乐的我,平时虽爱听听歌曲,但总觉得,卡拉OK厅内的曲调与民歌民乐(尤其是这里的苗歌、乐曲)相比,总少了些许老百姓的那种粗犷与淳厚。于是便萌发了选择一个适当时机到“踩山坪”,去感受体味一下苗歌的念头。
 每年春节前后,在国家4A级风景区万盛石林,都要举办一年一度的苗族踩山会。清晨,我和几位朋友冒雨赶向那个预定中的苗家山寨——万盛石林“万马奔腾”景观处。下了车,我们便顺着七弯八拐的游道往上走。沿路两侧,到处盛开着各种时令的野花,星星点点;悄无声息的山风,也忙着为我们送来几缕花香;骤雨也不住地打在我们的伞上、身上、心头。刚爬上烟雾缭绕的香炉山,便听见前方不远处飘来了高亢的苗歌声:
吹起木叶唱首歌,
木叶送妹几重坡;
……
虽然是个素打扮,
跟那仙女差不多。
 这歌声混着花香,被山风吹到很远的地方后,很久很久才从山谷里传来回响。听着这优美动听的歌声,我感觉尤为亲切而美丽。
 有人说,苗族是一个十分自信和不屈不挠的民族。因而,他们无论是遇到生活中的挫折或在工作、学习上取得了成绩,都自觉不自觉地把苦涩或欢乐凝聚在苗歌里。由于终年毫无休止的田间劳作,养成了他们苦中寻乐的习惯,无论是在挥汗如雨的烈日下,或是在肩挑重担爬山涉水的山坡上、小溪边,随时都会传出或高亢、或沙哑、或坦荡的歌声。这些苗族歌曲倘若用艺术的水准来衡量,也许一无是处。然而,就是这些“一无是处”的歌曲,用他(她)们的歌喉来吟唱,却唱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苗歌。“想唱苗歌唱起来,要唱苗歌遍地开……”或许这正是苗家人的秉性,用沙哑的嗓子唱出了生活本身的欢乐、苦恼、焦灼、挣扎。听着这歌声,最易让人体味到一个真实的生命历程。我想,这大概便是这些原汁原味苗歌永恒的魄力所在吧。要不,为什么每年的苗族踩山会,都吸引那么多的中外游人,千里迢迢赶到这里体味呢?
 想起以前曾听过的一首名叫《看妹知心不知心》的万盛苗家情歌,身心疲惫的我又注入了新的兴奋剂。此时此刻的心情,比往日在城里歌厅欣赏通俗歌曲演唱还令人心焦,恨不能几步赶到苗寨去。幸好在这游道上还时时回响着响亮的芦笙曲调,混着“滴嗒滴嗒”的雨声,慰藉着心焦的旅人。
 有一篇文章说,苗家山民们大多不喜欢时下流行的通俗音乐,不知此话是否当真。在城镇里少男少女们疯狂痴迷偶像派歌手的今天,竟会有这样的事么?颇有点玄乎。我的年龄虽已过了当歌迷的年代,但在工作之余也爱听几首流行歌曲,放松一下过于紧张的神经。以己度人,总以为时下流行的通俗歌曲在山乡小镇,尤其是僻静的山区也是受欢迎的,殊不知,在这里却还保存着一份独处和固执。不过,当我在踏上万盛石林这块神秘土地的一刹那,似乎也有所感悟,但总觉得十分飘渺,理不清纷乱的头绪。此刻顺着游道左弯右拐,踏着苗歌的节奏,终于明白,有这样淳厚的苗歌,难怪苗胞们能拥有一份难得的独处与固执。就便是我,倘若能与苗胞们共饮一壶水,同唱一支歌,长住苗寨,哪还有心思去理会如今的流行歌坛谁主沉浮呢。
 就这样顶风冒雨走走想想,不知不觉便来到了“踩山坪”。正恍惚间,一高亢而爽朗的歌声浮在耳畔:
太阳出来晒白岩,
金花银花滚下来;
金花银花我不爱,
只爱情妹好人才……
这神奇的乐章是音乐还是其它什么,此时的我也分辨不清,只是心里觉得,倘仅说是音乐,似乎有点矜持。遐想之余,我忽然想起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的那句话:“人民和历史最终接受的,是坦诚而透彻的生命。”或许,这便是生活吧!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写去“踩山坪”感受苗歌的缘由,其一是对苗家山寨的神往,其二是出于对民族音乐的喜爱。
B.第3段中山风、骤雨、烟雾等景象体现出鲜明的时令特点,表现出了此次出行路程的艰难,烘托出作者焦灼的心态。
C.虽然从艺术的角度看,苗歌一无是处,但苗家人用他们的歌喉来吟唱生活,唱出了原汁原味的魅力,令人耳目一新。
D.文中两次引用苗歌,既充实了文章内容,也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听到了这些歌曲,更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顿悟。
【小题2】应怎样理解文章画线句中“独处和固执”的含义?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结尾处引用余秋雨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湘绣旗袍薛媛媛
薛师傅的案板上云集一堆红红绿绿的布料,都是些真丝布料。这些真丝布料经过他的手,变成一件件女人旗袍。
再过几天就是薛师傅的六十大寿,过完大寿就准备不碰针了。女儿薛蓝今天穿了件吊带旗袍,圆润的肩部以及半个胸部端出来,腰部间夹了大块薄如蝉翼的雪纺,隐约看到肚脐和整个腰部。薛师傅鼓起眼睛看,火就要从眼睛里冒出来。而年轻女人爱模仿薛蓝的派头,薛蓝穿什么,她们做什么,这样一来,找薛蓝做旗袍的人越来越多。
我想请您做件湘绣旗袍,做那种低领连袖圆摆。门口站着一个女人,手里拿着一块翠绿色缎面真丝布料。
你还喜欢那种旗袍。薛师傅疑惑地看着女人。薛师傅有好几年没碰到做这种旗袍的女人了。薛师傅又看了女人一眼,这女人身材颀长,气韵好。
我父亲眼睛不好,我给你做吧!薛蓝抢着说。
薛师傅说,不是我不做,我的眼睛不好,怕把你的旗袍做坏。
女人说,我相信你会做好,我也是访问了许多人才找到你的。薛师傅站起来,要女人站到当亮的地方,自己眯一只眼,把女人从头到脚看了一眼说,把布料放在这里,你可以走了,七天后来取。薛师傅的眼睛就是皮尺。
薛师傅把自己关在房里,他开始裁剪旗袍,旗袍的领口不能歪也不大,旗袍的腰部要收好,收到增一分肥减一分瘦的地步,下摆的两侧不能露出大腿,要看得见整个小腿,既能走出风采,又不失典雅。
旗袍的剪裁和针脚是要靠眼力的。特别那些针路,是靠手工一针一线缝出来。如果眼不好,手不匀,面子上就会浮出线头或“蜈蚣虫脚”。是湘绣的大忌。
几天后,薛师傅打开了房门,旗袍上画了一只金凤凰的图案,凤凰的头从旗袍的胸部开始,到旗袍下摆是凤尾,深红和黄黑颜色搭配,他把老婆拉进房,又关上门。老婆在案前摆好布绷子,绷上绣件,开始飞针走线,粗的细的各种颜色的丝线在她的手中飞舞着,两朵艳丽的蝴蝶结,翩跹在领口上。
旗袍做好后,薛师傅将旗袍穿在迎门的一个模特儿身上,薛蓝很用心地给模特儿头上戴上一顶荷叶造型的绸缎阳帽,翠绿色的旗袍,就像出水的荷叶。一阵轻风吹过,闪烁而流动,泛出幽幽的色彩。
薛蓝今天穿了件红印花超短旗袍,下摆比阿婆的短裤长不了多少。薛蓝几分得意地说,你不要这样看我,这是改良。传统的印花织布,标准的中国红中加入金色花纹,体现了浓浓的中国情结。黑色琵琶扣点缀,内配金色小吊带,现代的尖角翻领与露背元素,中西合璧,性感妩媚。纵使薛蓝讲得天花乱坠,薛师傅也只能是越看越生气。他只好不去看她,搬了条板凳坐在店门口,等女人来拿旗袍。
每天一早,薛师傅就去挂旗袍。他将叠好的旗袍轻轻打开,往模特儿身上一穿,他喜欢看这种水样滑落的感觉。
燥热的夏天就在薛师傅的等待中过去了,女人还没有来。薛蓝怕父亲急出什么病来,不满地说,其实旗袍这种衣,说看重就看重,说不看重,不过是女人衣橱里多件衣罢了。再过段时间还不知有没有人穿这种旗袍,既繁琐又不适用。
薛师傅身体里猛然扎了一下。他知道薛蓝从心底里没有真正地喜欢过旗袍。她能做,是靠了她一股子灵性。女儿要的只是旗袍外而的世界,而不是旗袍的内涵。
又过了一段时间,女人仍然没有来。
这时,坡子街要扩建,所有的旧房要拆。这下薛师傅寝食不安了。他想女人来了怎么找旗袍店? 他很不愿意搬。薛蓝说,我们在原地方钉块牌子,告诉我们的新地址。薛师傅搬到新门面后,他又不放心了。我还是到那里去等吧!
薛师傅端了盒子里的旗袍,蹲在薛蓝钉的牌子旁,跟上下班的人一样准时。薛师傅蹲在那里、眼睛空洞地一直望到巷子的尽头,目光游离而迷惘。这天,他终于倒在了那块牌子前。
薛师傅被诊断为晚期胃癌。病床上,薛师傅还在问,女人来了没有?
薛蓝没作声,第二天,她在晚报上登了一则领取旗袍的消息。一个星期过去了,仍然没有人领旗袍。这一天,她又找出那张报纸细看,突然看见,在她的那条消息旁边,还有一条讣告:全国著名民族学学者,省政协委员夏玉珍女士因患白血病,医治无效,于昨日去世,享年48岁。
这天中午,薛师傅接到了一个女人打来的电话,说她就是那个订做旗袍的女人的女儿,并解释说,当时因为妈妈急于出周考察,把这事搁一边了。
送走那件旗袍后,薛师傅兴奋了大半个晚上,才迷迷糊糊睡着。这一睡,薛师傅就永远睡过去了。
薛蓝伤心至极,我这个主意馊啊!原来,是薛蓝突发奇想,找来自己的女友,扮成那个取旗袍女人的女儿。
火化父亲和父亲的遗物时,薛蓝拿着那件旗袍,泪汪汪地盯了半天。母亲说,这是你父亲一生做得最用心的一件旗袍。他走了,让你爸带走吧!薛蓝她急忙抱过来.对母亲说,我要留着它。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薛师傅开始没答应给女人做旗袍,一是因为自己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使,怕把旗袍做坏;二是因为女人要做的低领连袖圆摆旗袍过时了。
B.小说善于从细微处写人,从薛师傅做旗袍时把自己关在房里可以看出,薛师傅对待这件旗袍非常认真,他要全神贯注把它做好。
C.女人访问了许多人才找到薛师傅,她相信薛师傅会做好她的旗袍,她也一定能把旗袍穿出韵味,可惜因为身患白血病,未来得及取因旗袍就去世了。
D.薛蓝并不喜欢旗袍,只是凭着一股子灵性,改良创新,给旗袍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拓宽了旗袍的用途和领域,也拓宽了旗袍之外的世界。
E. 这篇小说对旗袍样式和湘绣旗袍的制作工艺描写细腻、生动,在增强作品真实性的同时,也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小题2】小说多次写到薛师傅父女之间的冲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在刻画薛师傅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结尾为什么要写薛蓝留着父亲做的最后一件旗袍?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