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小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題,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 “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贯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D.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C.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C.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性。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09 02:58: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2分)
别把人生过成速溶咖啡
王秀华
晚高峰时的北京实在没有什么幸福和快乐可言,一号线和十号线换乘的那一段路程,好像火车站的候车大厅,天天上演着春运的戏码。还有大望路一带的几个公交总站,排队的队伍长得看不到尽头。而走在路上的人,也都是行色匆匆,人人脸上都挂着急事。曾经在路上听一个女孩跟她身边的朋友说,在北京3年,她从来不知道上班的路上有哪些风景。我也知道有的人在北京多年,每天上班都路过北海公园,但是从来都没有进去过。
这个城市到处都是急行军一样的人,而它每一天都在变化,不停地有高楼拔地而起,有的地方一年不去,再去时已经变得像是不属于这个城市。其实这个城市本来的气质与它现在的速度与节奏完全不搭,我从来不认为这是一座适合奋斗的城市,相反,它应该属于慢生活。这个城市的旧时光里有提笼架鸟的闲人,有划过蓝天的鸽哨,有缓慢流淌的光阴。他们曾经是这座城市最美的画卷,构成了城市的底色和灵魂。
它现在的节奏与它的气质自相矛盾,一个曾经情致盎然的城市就这样毁于速度和节奏。这个世界流行一切都要超前,小孩子还没有出生就要听音乐接受教育,每个人都在往前跑,生怕落于人后。但这个世界上跑在后面的人永远存在,每个人所想的只是落在后面的那个人不是自己就好。
当然,这个世界是如此不同,不是每个人都选择了这样的节奏。放眼望去,这世界上仍然有那么多懂得享受时间的人,曾经看过一个关于二郎寿司的纪录片,是一个美国人拍的。二郎是一个80多岁的老人,他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做寿司。从到鱼市场挑鱼,到后期的加工,到米饭的火候,甚至是盛米饭的器具,二郎都极其讲究。他的小店只能坐下10个人,来吃的人需要提前一年预约。他的寿司里卷进了时光的味道,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精心制作,所以它成为米其林三星级餐厅,据说去过的人吃一次就忘不了二郎寿司的味道。这样的店在今天的中国是开不下去的,时间是如此奢侈,人们恨不得一分钟当成一个小时来用,磨工夫出细活的事没人愿意干了。
在旅行的路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辞了职上路的人。有的时候会不理解,觉得荒废了赚钱的大好时光,但是之后又会觉得很有道理,等你不缺钱的时候,你还有力气做自己想做的事吗?这永远是一个矛盾体,只是当你有能力去抉择的时候,还是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吧!
近几年,身边不停地有人在奔跑之后选择慢下来,放弃赚钱的机会,静下心来做一些喜欢的事情,甚至是生一个孩子。没有什么事情是停不下来的,也没有什么事情能让你用最好的时光去换取。如果在某一个时刻,你想坐在阳光下,静静地听花开的声音,那么就去做好了。多年后你会发现,或许你并不很羡慕那些跑得飞快的人,重要的是,你应该过你想要并且能够达到的生活。
(选自《乐读网》)
【小题1】请概括画线句“它现在的节奏与它的气质自相矛盾”的含意。(4分)
【小题2】文章穿插了“二郎寿司”的一段叙述,目的是什么?(4分)
【小题3】请简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陶渊明反对社会上流行的功利主义文学观。首先,他提出“求会意”的读书观以反对把读书通经作为谋取富贵的敲门砖的读书观。自汉代设六经博士以,读书人往往把通经视为入仕的途径,因而他们读书不是为了领会书中的真正含义,而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意图,以至故意曲解经义为统治者的需要作辩护。陶渊明追求的却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认为应该为获得审美快感而读书,批判了势利文人和庸俗世风。其次,他提出了“示己志”的创作观以反对把创作作为粉饰太平或炫耀才学的手段。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理过其辞”的玄言诗余波尚传,而“俪采百家之偶,争价一句之奇”的风气开始泛起的时候,浮躁做作的诗风弥漫于文坛。此时陶渊明不炫耀辞藻,不逞博斗辩,而提倡一种以抒发真情实感为主的自然率真的文风,这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总之,陶渊明极力想抹去功利主义给文学涂上的阴影,恢复它精神家园的本面目。
陶渊明的人格特点还表现为他对自己淡泊自守的处世态度的自豪。他“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友们请他去喝酒,他“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他饮酒,而“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萧统《陶渊明传》),他是通过饮酒这种形式表达某种意向,他饮必求醉,在醉中去体味那自由的精神境界;他饮不守礼,公然蔑视传统的规矩礼法,要求行动上的随意任性,可见陶渊明是希望以一种最自然的状态生活于世间。这是典型的道家处世观,是道家最终极的生命追求。陶渊明正是想以此匡正世人被名利异化扭曲了的人生。陶渊明并不是像那班饱食终日的达官贵人们一样唱高调,他的生活是相当贫困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正因他能对此泰然处之,才见出了他境界之崇高。他的,他自己说过:“夫子有遗训,忧道不忧贫。”因此他的淡泊自守就不单纯是道家的清静无为,也包含了儒家安贫乐道的最高人格水准,也就是赞语中说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实质就是保持最大限度的人格尊严与独立,追求最大限度的心灵自由与舒展。 (摘自《中国传记艺术》韩兆琦)
【小题1】下列关于“功利主义的文学观”的理解,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3分)
A.把读书通经作为谋取富贵、进入仕途的敲门砖。
B.不能领会书中的真正含义,又想迎合统治者,就曲解经义。
C.把创作作为粉饰太平或炫耀才学的手段。
D.诗风浮躁做作,喜欢炫耀辞藻、逞博斗辩。
【小题2】(小题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渊明饮必求醉,是希望以一种最自然的状态生活于世间,体味自由的精神境界。
B.陶渊明的淡泊自守表现了儒家安贫乐道的人格,和道家的清静无为完全不同。
C.作者认为淡泊自守能保持最大限度的人格尊严与独立,追求最大限度的心灵自由与舒展。
D.陶渊明追求自然人生状态是以贫贱守志为思想支柱,所以对相当贫困的生活泰然处之。
【小题3】(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第1段的论证思路。(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自信方能文化自强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实践表明,文化强国建立在自信自觉的思想基础上,有文化自信方能成就文化自强。
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千百年来的思想积淀,是其生产生活方式的精神升华,是一个民族或国家有别于其他民族或国家的“基因身份证”。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精神家园。文化能担当起这一使命的法宝在于其独特性,即每一种文化与其他文化均不尽相同,这一不同让一个民族、国家立身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
从现实情况看,丧失文化自信、丢弃“自家宝”,就容易使我们面临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和唾弃。现在社会上一些错谬观念的流行,说到底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讲文化自信不是想当然,更不是一厢情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容并蓄、与时俱进,让我们有资格自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璨若星辰,不仅哺育着中华民族,也滋养着世界。当世界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时,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可为人类修复自己的家园送上一剂良方;当世界因各种利益纠纷与冲突而可能擦枪走火时,中华文化“协和万邦”的世界观恐怕是实现各得其所的最佳选择;当西方社会越来越沉湎于社会发展方式“唯一解”的时候,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观表明世界还有别样的可能性、别样的精彩。
中华文化五千余年的演进是一部“有容乃大”的发展史。我们应秉持这样的视域和胸襟来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进而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选自2015年11月29日 《人民日报》)
【小题1】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基因身份证”?
答:
【小题2】试分析第四段的表达特色及其效果。
答:
【小题3】试举两例说明“中华文化五千余年的演进是一部‘有容乃大’的发展史”。
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网络文学的辐射面之广、影响力之深,为各界瞩目。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主要文站驻站作者达百万人以上,作品总数已超过 2000 万部,细分品类多达 200 多种。有论者,将中国网络文学与美国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并称。作为当代中国文艺乃至世界文艺范畴内的一大现象级景观,网络文学的研究与评论标准该如何确立呢?

网络文学,是通过网络媒介来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文学类信息内容产品,网络小说是其主体。网络文学本质上是新媒体文学,有着鲜明特色和时代性。其信息属性和故事性、娱乐性,往往大于文学性。网络文学作者的学科背景、知识结构复杂多样,写作动机不一,但商业化、类型化写作是当下主流。网络文学走过了二十多年,不仅在玄幻、仙侠等类型叙事上有重大突破,也忠实记录和反映了时代的风云变迁。

网络文学之所以称为网络文学,是因为其发生、发展、壮大天然带有媒体这一根本属性。因此,可以从网络新媒体信息的角度来考量网络文学。网络文学海量、庞杂的信息文本,能够反映出信息传播者的“三观”。同时,一部作品的受欢迎程度,也能折射出信息接收者的“三观”。“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很适用于网络文学。一方面,优秀网络文学作品极大地反映了社情民意,起到了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的作用;另一方面,一些低俗作品对青少年的人格塑造、心理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近年来,对文站实施的一系列监管措施,以及对网络文学开展的专项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效。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文学作品,最终离不开文学角度的研评。如果说一些文本不具备相应的文学价值,只是虚构故事供大众休闲娱乐的话,那么网络文学经过二十多年的沉淀,出现的一批成熟、优秀的作品,应该从文学角度进行研究与评论。《网络文学名家名作导读丛书·第一辑》目前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解读了网络文学发展历程中的精品力作,提炼了网络文学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可谓迈出了对网络小说文本研究与评论的关键一步。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陈崎嵘认为,遴选与导读是一种诠释与鉴赏,更是一种导向与推介。

图书出版、付费阅读、点击广告及 IP 改编的影视、动漫、游戏和衍生产业等,使网络文学构建起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以类型故事见长的网络文学,天然具有娱乐、商业和产业的属性。考察网络文学作品的价值,离不开文化产业这一维度。不仅如此,许多网络文学企业自建传播渠道,目前已覆盖多个国家,上线了十余个语种的版本。从东南亚到欧美国家,都有中国网络文学的忠实粉丝。网络文学及其衍生产品,已然成为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重要渠道和方式。笔者认为,从这一高度重新审视中国网络文学及相关产业,建构相应的理论研究和评价体系,十分必要。网络文学,不仅是网络文艺产业的源头和头部,也会在一定意义上重构文艺产业的生态链和价值链。

(摘编自李安《如何建立网络文学评价体系》2019 年 9 月 24 日光明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网络文学发展迅速,在国际上已经可与美国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和韩国电视剧相提并论。
B.本质上属于新媒体文学的网络文学,其所体现的信息属性、故事性、娱乐性重于其具有的文学性。
C.网络文学作者复杂多样的学科背景、知识结构,不同的写作动机,使其能忠实记录和反映时代的风云变迁。
D.《网络文学名家名作导读丛书·第一辑》的出版对构建网络小说文本研究与评论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介绍中国网络文学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网络文学的研究与评价标准该如何确立”。
B.文章第三段举诗歌“兴观群怨说”的例子,论证网络文学同样可以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也可以给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
C.文章采用设问构思法行文,围绕中心论点,分别从“网络新媒体信息角度”“文学角度”“文化产业维度”三方面分析论证。
D.文章通过分析网络文学能够反映信息传播者、折射信息接受者的“三观”,进一步论证了可以从新媒体信息的角度考量网络文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作品的优或劣,直接关系着它对社会的影响是利或弊,为了扬长避短,我们要加强对文站的监管,并开展专项整治。
B.网络文学以类型故事见长,天然的娱乐性、商业性和产业属性,决定了对其的价值考察离不开文化产业维度。
C.网络文学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抛弃了虚构故事供大众休闲娱乐的做法,转向追求文学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
D.许多网络文学企业不仅发展了 IP 改编的影视、动漫、游戏和衍生产业,而且自建传播渠道,上线多语种的版本,面向世界发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各题。
乡愁是一种高贵的人类情感。
对一座城市怀有“乡愁”,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中文语境中,乡愁多关乎乡土、乡情,城市实际上被无情地抛在一边。然而,从希腊词源上说,乡愁(“nostos”+“algie”)并不局限于思乡之情,它是一种对过去的无名的疼惜,城市故土自然也包括其中。时至今日,乡愁语义更有拓展,它既包括对过往的追忆,也包括对未来的向往。
城市可以诗意地栖居,城市也有乡愁。然而,正如有建筑家所批评,中国的城市建设忽视城市生存品质、文化内涵和历史魅力,文化与历史像建筑垃圾一样被清理出城市。一座失去记忆的城市,从此淡漠了乡愁。
无疑,“集体失忆”是今日中国改天换地般城市建设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大悲哀。这种对历史的忽略、对记忆的摧残与中国独一无二的“拆迁逻辑”密切相关。
随着城市改造的扩大,各种利益的卷入,过去仿佛是一种可以隔世相忘的东西,它不但没为中国人提供近水楼台的便利,反而成为一种羁绊。历史总是跟不上潮流,每代人都要“白手起家”。在此逼迫下,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成了空洞的说教。创造者们希望自己种下的树木速成屋里的家具、灶底的柴火。毫无疑问,这种急功近利在一定程度上教唆了“拆迁逻辑”。
进一步说,在“拆迁逻辑”的裹挟之下,几乎所有的建筑、文化、历史都难逃朝不保夕的命运,因为中国的城市语法中,没有过去完成时,只是尘土飞扬的现在进行时。后来者以一时短见实践“后来者霸权”,不可挽回地吞噬着先行者,历史创造从此灰飞烟灭。于是,和建筑垃圾一起被清除出城市的,不仅是记忆,更有祖祖辈辈的人生创造,于是悲从中来——我们在创造未来,我们的创造没有未来。
永远需要推倒重来,需要凤凰涅磐,永远要在废墟与火焰中重生,中国城市仿佛失去了历史的恩泽,成为历史的弃儿。当然,这与中国没有西方“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产权制度有关,与此同时更有观念上的原因,即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缺少尊重与宽容。否则,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在欧洲为了修复巴黎圣母院的外墙,人们宁可花上几年的时间。
无可否认,现代性里装载着中国人载不动的乡愁,但是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要用新建筑代替旧建筑,用新潮商品代替旧有文化,用“朝闻名于道路,夕可死矣”的时尚主义代替崇尚理性宽容的现代精神。现代化的真义,更在于以理性的创造联结过去与未来。没有对历史宽厚的接纳和对前人智慧劳动的尊重,忽视人类生活在文化与记忆之中,忽视人对过去与未来的高贵怀想,那么现代化就会淘空意义,沦落为了一种庸俗的拜物教。 (选自熊培云《我们的城市,我们的乡愁》,有改动)
【小题1】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乡愁”的几重语义。(4分)
【小题2】产生中国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中“拆迁逻辑”的原因有哪些?试加以概括。(6分)
【小题3】法国漫画家菲利浦·格吕克曾讲了句耐人寻味的话:“过去有比现在更多的未来。”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