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在中国历史上,士本来是末等的贵族,但是在周代,它就已经向庶民的方向滑落。在孔子时,士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阶级,游离摇摆于贵族与庶民之间,上可为贵族或为官,进入统治集团,下可为民,即成为被统治阶级。最终它定位于民之首,所谓士农工商。而这个士,在多数年代,得到了统治阶级和庶民的尊重,有着很大特权。
孔子本身是一个士。儒家就是士的代表。正是由孔子集成发扬,将此前就已经存在的士的人格特点,包括精神的、知识的、操守的,形成了体系的框架,最后在孟子那里,将它建成为一座辉煌的殿堂。此后,中国以儒家为代表的士,成为中国政治、社会、文化进程的价值主干和人格载体,道统在兹,文脉在兹。
可以将士的精神内涵、行为特征与人格特点简单地归纳如下:以天下为己任、救苍生保社稷的责任担当;尽心知命、天人合一的信仰追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熟知经典与礼乐射御书数的知识技能;社会道德纲常的教化维护;诗文琴棋书画及优游山水的生活雅致。而中国古代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大多是由士担任主角的,如秉笔直书的齐史,安贫乐道的颜回,含垢忍辱的司马迁,捐躯死国的颜真卿、文天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等等。
以上这些士最重要的精神内涵、行为规范,有一个集中点,就是独立人格。独立人格之于士,就如其精气神和脊梁骨。如果没有独立人格,那么士就不会成为一个独特的阶层,也就浑然泯灭于庶民之中。如果没有独立人格,中国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也就失去了主干支持,或者说,也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延续,因为中国文化会在一团软泥似的士的身上断裂湮灭。
士也有自己种种的弱点和问题。除了知识单一专业性较差外,作为专制制度下的一个群体,它从先秦的独立性人格,随着时序变迁,渐渐产生了人格分裂,大多数士为了生计,不得不形成对君主的人身依附,而那些入仕的士,在权力腐蚀下,不能知行合一,产生了对价值观的背离,腐败变质。士的这些问题的根源,还在于制度本身,而制度的形成,又在于历史上中国的经济特质。
作为一个小农经济国家,经济特点规定了严格的、以血缘关系为依据的上下尊卑的差序格局,因为只有统一的、至高无上的权力,才能应对农业所要求的诸如水利建设和荒年救济这一类公共管理需要,而小农经济的风险和单薄,则要求祖辈的传统经验和全家乃至家族的齐心协力。于是,天地之外,君父崇拜就是社会纲常的基础。
【小题1】下列关于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历史上,作为贵族的士,随着时代的发展,地位不断滑落,至周代,已经接近庶民。
B.孔子是士之人格的集大成者。在总结和继承的基础上,士之人格特点至此形成了一个体系的框架。
C.士是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他们有大济苍生之志,亦有琴棋书画的雅致生活。
D.士,向上可以为贵族或为官进入统治集团,向下可以为民成为被统治阶级,俨然成为中国社会一个特殊的阶级。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齐史秉笔直书,颜回安贫乐道,司马迁含垢忍辱,他们都坚守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
B.独立人格是士之精神内涵的核心,是士与庶民的根本区别。没有了独立人格,士这个阶层也就不存在。
C.那些为了生计不得不人仕,从而成为君主人身依附的士,在权力腐蚀下,知行不能合一,渐渐背离价值观,腐败变质了。
D.君主专制政治制度的形成源于中国小农经济国家的经济特质。在这样的制度下,士出现了种种问题,诸如人格分裂等。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士农工商”,表述的不只是称谓,还是地位的排序。士为民之首,有很大的特权,得到统治者和庶民的尊重。
B.孔孟之后,以儒家为代表的士,担起了中国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重任,中国社会以儒家思想为精神承担者。
C.因为士之独立人格是中国政治文化社会的主干支持,有士在,士的精神就在,士的人格就在,中华民族、中国文化就能延续。
D.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小农经济决定了上下尊卑的社会格局。于是,天地之外,君父崇拜就成了社会纲常的基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1-05 05:12: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艺术电影为何难以赢得大众市场

——从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引发争议说起

桂琳

①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下文简称《地球》)在2019年新年之际上映后引发了诸多争议。如果单从艺术性的角度来评论这部电影,它的探索是令人尊敬的,电影中的诸多艺术特质也值得电影研究者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但该片最大的问题是,当它将自身定位于走入大众市场的艺术电影,其制作定位和营销定位上都出现了失误。也正因为如此,围绕着它的争论也带来一种讨论的契机:什么样的艺术电影可能获得大众市场的认可,艺术电影又如何走向市场。

②美国电影史学家大卫·波德维尔认为艺术电影由于缺乏可识别的明星与熟悉的类型,就必然利用作者论的概念来整合文本。而在艺术电影文本中,作者代码的凸现正是通过对古典规范的违背,并从古典规范中偏离出来,比如一个不正常的角度,一个被强调的剪接,一种被禁止的摄影机运动,一种不真实的布光或场景变换等等。毕赣的第一部电影《路边野餐》十分符合波德维尔对艺术电影的分析,而《地球》对前作中的“荡麦长镜头”进行了强调与扩展,构成了其在艺术上的继续探索。

③但《地球》因为更大规模的资本投资,对票房的需求大大增加。为了这种需求,不仅加入了明星,还试图将类型元素融入影片之中,想借助黑色电影的类型惯例让《地球》具有更强的市场号召力。

④类型+艺术并不是简单地做加法。借鉴哪种类型,如何将类型引入艺术电影,与导演对类型应用的理念有关。艺术+类型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艺术电影借助类型表达自己的艺术理念,类型在这一组合中充当一种工具和靶子,导演借助类型程式来凸现自己对传统和成规的批判;另一种则是将类型程式放在显性层面,突出类型的魅力,而将导演个人的思想和艺术表达放在相对隐性的层面。

⑤从《地球》来看,首先,影片对黑色电影类型的借鉴与毕赣个人的诗性电影追求之间就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黑色电影类型元素的强行加入并没有给影片整体助力,反而成为一种累赘,更谈不上电影借类型来完成一种更高层面的思想表达。其次,《地球》对黑色电影类型本身的类型元素也没有很好地掌握,所以它无法像  《白日焰火》那样将黑色电影本身的类型魅力发挥出来。《地球》说到底还是一部艺术电影,黑色电影类型的加入其实还给它的艺术性做了减分,它也不可能借助类型成功地走入大众市场。

⑥老到的营销方略能激发类型预期,一旦营销已经告诉观众去期待一个他们最喜爱的形式,那么就必须履行诺言。从《地球》的营销策略来看,正是犯了电影营销的大忌。选择抖音这样的社交媒体,从广告词上又强调了《地球》与浪漫爱情片的类型十分接近,而影片实际的情况却与此大相径庭。即使从类型上去划分,这部电影所借鉴的黑色电影与浪漫爱情片也根本是两个类型。黑色电影本身是带有批判意味的一种类型,《地球》在营销上却突出了浪漫与甜蜜,这种营销定位必然带来后面的口碑恶果。同时,如果观众没有一定的艺术电影素养并对毕赣前作比较熟悉,《地球》艺术创新部分的挑战是非常大的,观众看得莫名其妙并感觉上当受骗完全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完全不应该苛责观众。

⑦一个相对成熟的电影市场,本身应该包括不同种类的电影,这些电影的营销策略和目标受众也是不同的。以美国电影市场为例,好莱坞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基本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电影等级:第一是大片,作为主流制作处于第一级,这些电影的平均预算达到一亿美元,其中1/3预算用于市场运作,其内容就是为多媒体市场来设计的;第二级包括六大媒体联盟的子公司发行的艺术电影,类型电影等,其中有主流的一线明星,而且影片有成为市场黑马的潜力,这些电影的预算平均为4000万美元;第三级是由独立制作发行商开发的小众电影,通常花费在1000万美元以下,是为特定的市场生产的小众电影。

⑧以这一分类为参照,《地球》应该属于第二级或第三级的电影,它的电影预算和其电影预期收入也应该属于这个级别的。它不仅应该在制作预算上有所克制,在营销上更应该突出自己的艺术特质,营销方案围绕艺术电影的核心受众来展开,可能就不会出现这一次所谓断崖式的口碑现象了。

⑨围绕着《地球》的这场争论对中国艺术电影发展和中国电影市场发展来说都是一件好事。艺术电影导演需要考虑自己的每一部电影定位到底是什么,如何制作和营销才是最合适的选择。而电影市场的成熟,不同预算和市场预期的电影划分更加清晰,也更有利于这样有才华的艺术电影导演走得更好更远。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第②段加点词“作者论”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
A.
【小题2】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尽管存在失误,但《地球最后的夜晚》在艺术成就和盈利两方面都超越了《路边野餐》。
B.《地球最后的夜晚》本不该定位于走入大众市场,因为该片事实上是很适合“小众”的。
C.毕赣把自己的艺术表达隐藏在黑色类型之后,造成大众对《地球最后的夜晚》的难以接受。
D.《地球最后的夜晚》营销时所强调的影片类型与实际出入很大,招致市场的差评是必然的。
【小题3】第⑦段以美国电影市场的分级为例,对其作用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
A.证明了不同种类的电影在市场上共存是相对成熟的电影市场应有的常态。
B.为《地球最后的夜晚》通过什么样的营销策略走向大众市场指明了道路。
C.为国产艺术电影通过什么样的营销策略避免口碑恶果提供了权威的参照。
D.证明了每部电影都有其既定的等级,越级营销将会扰乱电影市场的秩序。
【小题4】如果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仍定位为走入大众市场的艺术电影,请运用本文的相关观念为其制作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A.
【小题5】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饮食文化蕴含生存之道  
英国剑桥大学汉学教授胡司德在他本周出版的新书中指出,中国的饮食文化蕴含生存之道。他向记者披露了这份“隐藏的食谱”。
经过研究中国古代史的文字记载,他探讨了中国丰富的烹饪文化对古代和当代社会、政治与文化的重要性。据胡司德研究显示,许多为中国历代君主出谋划策的大臣、谋士和谏言者都是厨师或屠夫出身。他说:“厨师、屠夫和侍应这类职业将一些塑造领导力所需的才能具体化了。比如,为了不让任何一种味道太重而盖过另一种,所有烹饪调料都应该同比放入,这恰恰体现了我们常常所说的和谐、公正和平等。此外,切肉时等量下刀和送菜时恰当分配也表达了秩序和规范的观念。”
商朝的开国大臣伊尹是有史书记载以来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贤佐。他本是一位烹饪技术高超的御厨,但有一段时间,给商汤王做的饭总是太淡或太咸。问及此事,他在解释时借机阐述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作料才行。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自此他得到了提拔重用。胡教授以伊尹为例,讲述了他是如何从一代名厨成为一朝贤相,并以自己的厨艺启发商汤王执政的。与许多西方人不同,胡教授对中国饭局酒桌上的“哲学”十分了解,他说,“许多正式的晚餐或宴会,它的重点并不是吃饭或消费本身,而是以互动交流、了解对方、交换意见或介绍彼此为主”。“在中国,餐桌上座位的安排要体现宾客的身份地位;夹菜的时候也要按尊卑分先后顺序;无论是敬酒还是回敬,都要遵循来宾的贵贱等级;此外,贵宾与普通客人使用的餐具器皿也会有所不同”。胡教授介绍说,中国古代的宴会同样也是个社交场所,人们在用餐之余互相交换诗作、文章和乐谱。中国的饭局让这位英国教授不由地联想到剑桥大学的正式高桌晚宴,他认为这和中国的宴会很相像:“在当代社会里,如果你想与人沟通交流,最好的方式通常都是邀请他们吃饭。在餐桌上,‘礼’非常重要。如何在宴会中表现得体代表一个人的修养。带学生们参加这类正式晚宴,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方式。”
“吃不言、睡不语”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句古训,而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食不厌精”、粗茶淡饭的饮食哲学给胡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我自己也喜爱粗茶淡饭,因为粗茶淡饭本身就体现了中国圣贤的理念,不暴饮暴食也体现了节制有度的概念”。“此外,中国的大思想家孔子是根据政治环境而调整自己饮食结构的典型例子。他在重要的官方场合,十分懂得把握饮酒分寸。虽然在宫廷中常常需要出席各类酒宴,但孔子从未让自己喝醉过”。
胡教授还相信,从食物中摄取的营养会影响一个人的道德品性。他表示,“有很多医学史书记载,未出生的胎儿会受到母亲饮食***载,未出生的胎儿会受到母亲饮食习惯的影响”。胡教授相信这种影响包括对道德品性的影响。【小题2】(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有烹饪调料都应该同比放入、切肉时等量下刀和送菜时恰当分配等做法能具体体现和谐、公正、平等、秩序和规范的观念。
B.商朝的开国大臣伊尹本是一位烹饪技术高超的御厨,他借做菜的道理阐述了自己的治国主张,自此他得到了提拔重用,成为一朝贤相。
C.孔子“吃不言、睡不语”、“食不厌精”、粗茶淡饭、不暴饮暴食的饮食习惯都能够体现中国的饮食哲学,胡教授也喜欢这样做。
D.在餐桌上,“礼”非常重要,如何在宴会中表现得体代表一个人的修养。胡司德认为在这些方面剑桥大学的正式高桌晚宴和中国的宴会很相像。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有一段时间大臣伊尹总是有意把商汤王的饭做得太淡或太咸,目的是引起商汤的疑问,借此机会启发商汤王执政。
B.中国古代的宴会上,人们在用餐之余互相交换诗作、文章和乐谱,体现了中国饭局的社会交往功能。
C.在中国,餐桌上座位的安排、夹菜的先后顺序、敬酒和回敬的规则、使用的餐具器皿,都与来宾的贵贱有关,胡教授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这都体现了严格等级观念。
D.孔子能根据政治环境而调整自己饮食结构,在重要的官方场合十分懂得把握饮酒分寸,在宫廷酒宴中从未让自己喝醉过,是圣贤理念的体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秦汉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后,继承先秦诸子“君权至上”、“天下一统”的思想,从儒家的“天下”观念中汲取相关要素,在郡县以外的边疆民族地区建构朝贡制度,并延伸到周边国家地区。国外学者多从近代条约体制取代朝贡体制的角度入手,认为中国古代朝贡制度的属性是东亚世界的国际关系体制。尽管日本学者注意到朝贡体制源于西周朝贡制度,认为秦汉时期周边地区的朝贡制度,是当时君臣关系向外延伸的结果,但更强调这种朝贡体制是中国王朝与周边国家的国际秩序。
秦汉以来,中原王朝在边疆民族地区,以建立、维护和发展边疆民族与中原王朝的政治隶属关系为中心,开展了各种朝贡、册封、互市等活动。这就是说,中国古代还存在另一种施行于边疆民族地区的朝贡体系。从事这种朝贡活动的边疆民族或分布于郡县以外,或居住在王朝设置于边地州郡内外的羁縻建置之内,二者的比例在不同王朝有所不同。“羁縻建置”是指在不触动少数民族原有社会组织与风俗文化的前提下设立建置,对依照该族习惯法产生的头目、酋长授予官职或封号,官不入品阶,无俸禄;民不入王朝户籍,不按人头课税兵役。在朝贡制度下,由该族酋长贡纳少量土产,王朝征兵时,助军众寡,各从其便。中原王朝为维系、规范和发展“朝贡活动”而制定的规则与制度,性质不同于在周边国家实行的朝贡制度。2000多年间,边疆民族的朝贡制度与邻国的朝贡制度,各自向“相似多于差别”和“差别多于相似”两条路径发展,最后走向不同结局:前者被边疆民族地区行政建置取代,后者被近代国际条约体系取代。围绕历代王朝的边疆经略、治边政策、边疆统辖机构、边疆民族与中原王朝关系等问题,中国学者已发表大量论著。有学者将历代王朝对边疆民族的统辖制度(其主体是朝贡制度)称为“藩属制度”,认为该制度属于国家政体范畴,是秦汉以来历代王朝处理与边疆民族乃至周边政权关系的一种体制或方法。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目前国内外学界居主流地位的观点认为,中国王朝经营、发展的朝贡制度是一种国际秩序。这种观点忽视或否认边疆民族朝贡制度的存在,将两种有重要区别的朝贡制度混为一谈,对于人们客观认识中国古代国家的结构、中央王朝与边疆民族的统属关系,以及中国王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带来种种困惑。
秦汉以来,中国王朝经历了多次统一与分裂,然而无论在统一时期,还是分裂时期;在汉人为统治者的王朝时期,还是少数民族为统治者的王朝时期,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始终被传承下来,边疆民族朝贡制度也随之延续下去。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央集权制向边疆地区推进(中间曾出现倒退现象)的过程中,统治者维护和发展边疆民族朝贡制度的政治思想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这不仅导致边疆朝贡制度出现不同形式,而且也决定了边疆朝贡制度的最后归宿。深入探讨中央王朝建构、经营、发展边疆民族朝贡制度的理论和思想,对全面客观认识中国古代的朝贡制度,澄清因相关研究造成的模糊认识,是有裨益的。
摘编自(程妮娜《边疆朝贡制度的理论依据与思想特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汉时期继承先秦诸子思想,从儒家的“天下”观念中提取相关要素,建构了朝贡制度。
B.这种朝贡制度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郡县以外的边疆民族地区,另一种在周边国家地区。
C.国外学者,不包括日本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朝贡制度的属性是东亚世界的国际关系体制。
D.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地区的朝贡体系,维护和发展了边疆民族与中原王朝的政治隶属关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秦汉以来,中原王朝在边疆民族地区,以建立、维护和发展边疆民族与中原王朝的政治隶属关系为中心,开展了各种朝贡、册封、互市等活动。
B.从事这种朝贡活动的边疆民族或分布于郡县以外,或居住在王朝设置于边地州郡内外的羁縻建置之内,二者的比例在不同王朝有所不同。
C.中央集权制向边疆地区推进的过程中,边疆朝贡制度形式不同,与统治者维护和发展边疆民族朝贡制度的政治思想差异性有关。
D.目前国内外学界与主流地位的观点认为,中国王朝经营、发展的朝贡制度是一种国际秩序。这种观点忽视和否认边疆民族朝贡制度的存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针对目前国内外学界在关于中国朝贡制度研究方面,居主流地位的观点存在的偏差,作者从滨江朝贡制度的存在入手,继而对此深入探讨。
B.中原王朝为维系、规范和发展“朝贡活动”而制定的规则与制度,与在周边国家实行的朝贡制度的不同点,在于两者的性质有所不同。
C.秦汉以来,中国王朝虽然经历了多次统一与分裂,但是边疆民族朝贡制度没有中断,它随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始终是被传承而得以延续下去。
D.作者认为,深入探讨中国边疆朝贡制度的理论与思想,有益于全面客观认识中国古代的朝贡制度,澄清因相关研究造成的模糊认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希腊的传统科学和中国古代科学一样,与以观察、实验、推理为基础的近代科学不属同一范畴,不可能直接产生近代科学。
有人认为,希腊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是逻辑性很强的科学著作,牛顿深受其推理方法的影响。事实上,牛顿、莱布尼茨和他们的先辈为适应当时运动学、弹道学、光学和天文学的需要,大胆冲破欧几里得关于严密性的要求,发明了微积分。在微积分建立以后,反对者正是那些受到欧几里得几何学束缚的人。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虽然是按《几何原本》的模式写的,但那只是形式。牛顿自己曾经说过,读了《几何原本》对他没有多大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里逻辑学的确不发达,但逻辑和语法一样,是从人们的思维活动中抽象出来的。正如许多人没有学过语法也会说话一样,中国古代逻辑学不发达,不等于中国人不会逻辑思维。再者,逻辑的严密性并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性。托马斯•阿奎那运用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对上帝的存在做出了五大证明。难道上帝真的存在吗?
与此相反,作为近代科学开始的一系列新发现,却不是用逻辑推演出来的。如果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还用了传统的逻辑论证,维萨留斯则完全使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哈维对血液循环的发现,伽利略对木星卫星的发现,都与三段论法毫无关系。伽利略认为,在物理学中,基本原理必须来自观察和实验,逻辑和数学只是实验数据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对实验目标的追求。这正是近代科学方法的精髓。
再看看希腊人是怎么说的。柏拉图认为:“一个真正的天文学家不必去思考昼夜长短、日月运动以及其他天体的任何事物。在建立真理时,考虑这样多的事业是愚蠢的。天文学和几何学一样,如果我们要采取正确的方法研究问题,那就要把星空抛在一边。”
从这些方面看来,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主要是社会原因。按照明末发展的趋势,中国传统科学已经复苏,并有可能转变为近代科学。这一时期的科学相当注重数学化或定量化的描述,而这些又是近代实验科学萌芽的标志。如李时珍《本草纲目》,朱载堉《律学新说》,潘季驯《河防一览》,程大位《算法统宗》,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吴有性《瘟疫论》等等都是具有世界水平的著作。在短短六十多年中出现了这么多的优秀科学专著,其频率之高和学科范围之广,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然而遗憾的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和英国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l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由于清军入关,残酷的战争中断了科学发展的进程。到了康熙时期,全国已基本上统一,经济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国内、国外的环境都不错,这时是一个机遇。但由于康熙一系列错误的科学政策,把我们本可以与欧洲“同步起跑”的机会失去了。
【小题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牛顿的数学理论,突破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束缚,没受到其推理方法的影响。
B.托马斯•阿奎那运用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证明上帝的存在,但结论却是错误的。
C.近代科学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观察和实验,而不是数学和逻辑。
D.明末是我国历史上科学研究的辉煌时期,很多研究成果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小题2】(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希腊传统科学和中国古代科学为例,是用来说明古代科学和近代科学不属同一范畴。
B.哥白尼和伽利略都是欧洲近代科学的代表人物,但是他们的研究方法是根本不同的。
C.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等人重视数学化和定量化的描述,其研究接近近代实验科学。
D.希腊和中国的古代科学因不重视观察和实验,对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并没积极作用。
【小题3】(小题3)请结合文本概述“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①儒家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为政在人”,“人”即治于人的“人民”和治人的“人才”;为政在人的核心是服务人民的人才与人民的需求要和谐促进。
②为政之首在选人,儒家推重“尚贤使能”,打亲亲关系。孟子认为,选用贤才时,应当允许关系疏远的人越过关系亲近的人。荀子也宣称:王公贵族的子孙,如果没有德才,那就只能沦为平民百姓。相反,平民百姓的子孙,如果德才兼备,就应当把他选拔到政府去担任官职;推举贤能只应遵循一条标准,即使他是一位有德才的人,既不能因他是自己的仇人而不推举,更不能因他是自己的亲属而降低条件。
③其次在管人。儒家认为礼治德教是最根本的。孔子说,平时对老百姓不进行教育,而到他犯了法时就杀他,这叫做暴虐。推论下去,人才也需要时时接受教育,而不能单靠法的威严来慑服他们。礼治德教是建立在人们内心自觉的基础之上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每一个人都具有这种自觉性的,而每ˉ个人也很难时时事事处处都做到自觉。尤其是掌握了国家权力的人才们,稳定而持久的自觉性更难得到保证。因此,为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在的带有强制性的法令制度,即法治刑罚,也是不可缺少的。
④儒家强调“为政在人”不是说不要“法”是说在“法”与“人”二者中,“人”的因素更为重要。荀子指出,不用道德教育,只依靠刑罚,法律条令再详细周密,也是防不胜防的。相反,如只用道德教育而不用刑罚,那么丑恶就得不到应有的惩治,这也是不行的。荀子认为:法是不能独立起作用的,而依法所推衍出来的各种政策条令也不可能自动地产生。只有有了好的执行者者,法令和律条才能发挥其作用,否则就没有任何作用。法是治理国家的基础,而有德有才的人则是法的本原。法是需要人去执行的,特别是需要人按照不断变化着的实际情况去施行的。所以,儒家主张人法并重,重在择人执法的思想,很有积极意义。关于礼与法之间的关系,荀子认为礼是立法的依据和基本原则,因而两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⑤为政的目的是养民。孟子总结夏、商二代灭亡教训时说:夏桀和商纣失天下的主要原因是失去了民心。养民莫于养心。那如何才能得民心呢?那就是,人民希望得到的东西,要想方设法给予他们、满足他们,而人民厌恶的东西绝不要强加给他们。当周推翻商纣统治后,周武王和周公旦等认真地结了商朝亡国的教训,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失德和失民。因此,他们反复地告诫其子孙须“敬德保民”,然后才有可能长久地保住天下。
⑥荀子说天生万民,并不是为了君主;相反,天设立君主,则是为了人民百姓。其“立君为民”的思想得到了黄宗羲的进一步发挥。黄宗羲认为设立百官是为天下、为万民服务,而不是为君主、为一姓卖命。君臣只是分工不同,但都得为天下万民服务。因此,他们之间应是平等的师友关系,而不是主仆关系。
⑦养民须富民。荀子说使国家和人民富足的重要方法是“节用裕民”。“节用”即严格按照礼制规定,限制各级官吏和行政部门的费用不至于过度。“裕民”是说要给百姓以优厚的政策,使他们得以富裕。如:少收农田赋税,减轻交易市场的税收,尽量少动用民工,绝不能误了农时等。百姓得到优厚政策的保护,生产就会成百倍地增长,人民就会富裕,物产就会丰裕。
⑧儒家强调尊重自然规律,节用以富国富民。荀子说,养育适时则六畜兴旺,砍伐适时则林木繁茂。草木正在生长开花结果的时候,不应当去砍伐;鱼鳖怀孕产卵的时候,不应当去捕捞。这样,林木鱼鳖就得以生长繁殖,而人们也就有了吃用不尽的鱼鳖林木。
(选自楼宇烈《儒家思想与官僚文化》,有删改)
12-13为选择题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小题1】下列关于“为政在人”的说法,符合本文文意的两项是
A.为政在人是儒家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即治国理政的核心是选好治国理政之人。
B.为了更好的为政,儒家推重“尚贤使能”,选人不要私亲或避仇,而是唯德才是举。
C.为政要养民,只要商朝统治者让百姓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就可以长久地保住天下了。
D.要富民就要节用,即提倡全民按礼制制度来开支,不仅要节约开支,还要节制性开发自然资源。
E.为政在人的理念提倡立君为民,执政为民,为民服务,而且,人才也要时时接受教育。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本文文意的一项是
A.儒家思想认为好的管理者不能杀民,要按前人之法管好百姓。
B.有德有才的人是法的本原,若不择人执法,法也就形同虚设。
C.法制必须建立在礼制的基础之上,法治与人治本质是一致的。
D.黄宗羲认为君臣、上下级是师友关系,人民与官员是主仆关系。
【小题3】请概括文中提到的富民措施。
【小题4】结合文中的观点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
党的十八大确定在广东、上海、青海等六省市开展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拟在省一级设立法官、检察官遴选委员会。遴选委员会由法官、检察官、律师和法学学者等代表组成。上级法院、检察院的法官、检察官原则上从下一级法院、检察院择优遴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