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宋以前,诗基本上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载体,宋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把宋代文人推向了一个理性主义的王国。他们建构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儒、道、佛相互渗透的宋代理学思想体系,主张“文以载道,经以致用”,并以此观照世间万物,诗词成为一种格物尽理的载体,而苏轼,正是这当中的积极实施者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写下的千古诗篇,不仅蕴含了他一生的理想、追求、情怀,也折射出哲学思想的光辉,达到了理趣和情趣的完美统一。

苏轼的诗词所展示的精神境界,除了儒家所代表的生命意志的向上的张势以外,还有老庄所代表的痛苦心灵得以解放的精神张势。他观照万物不仅仅是儒家的“仁者爱及万物”的观物方式,同时蕴含有庄子的“物化”哲思。苏轼的据于儒、依于老、逃于佛的人生哲学使他“寓身物中,超然物外”。儒家的入世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和日常生活中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形成了他执着于人生而不执着于得失,热爱事业又不热衷于进退的思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达观,“世事洞明皆学问”的睿智,使苏轼能俯仰宇宙人生,对世间万物能够进行独特的思考,并用诗词这个栽体显现出来。

苏轼诗词所表现出的哲理,有别于一般的抽象、空泛的理,是通过格物体情,从形象中反映理和表现理。这样的诗词在苏轼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现自然法则,揭示人生哲理的,如《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不是直接表达对春天的喜悦,而是放弃了自我本位,化入自然,像自然一样生活,一样生存,把他的感觉,转换成大自然中生物的感觉,通过大自然本身的生命律动来体现。这正是庄子所代表的道家观物心态,以自然的方式去看待自然。另一类诗是揭示日常生活感受,观察事物妙理的哲理诗。苏轼一生宦海浮沉,阅历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七绝描绘庐山峰峦重叠、变化多姿的景色,启发人们观察事物要“出乎其外”,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乃至发现出美来,否则,就会被事物的一个局部、一个细节阻碍,无法客观、整体地把握事物特点。如果说“形”是一首诗的躯体,那么“理”便是这首诗的灵魂,“趣”便是这首诗的性格。

在苏轼表现个人内心世界的诗歌中,始终贯穿着一个鲜明的禅学主题,即人生如梦,虚幻不实。早在二十六岁时,苏轼就写出“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样充满人生空漠感的诗句。此后,随着苏轼在政治及仕途上连遭波折,他开始对人生的虚幻有更深的体会。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的,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

(选自卫芳《论苏轼诗词中的哲学底蕴及精神突围》,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不属于苏轼思想受儒、道、释影响的一项是(    )
A.苏轼执着于人生而不执着于得失,热爱事业又不热衷于进退。
B.在《惠崇春江晚景》中诗人化入自然,通过自然本身的生命律动来表现对春天的愉悦。
C.苏轼在诗词中表现理趣,不是抽象的、空泛的说理,而是通过意象形象地表达。
D.苏轼年轻时即对人生的虚幻有很深的体会,人生如梦,虚幻不实,始终是他诗词的一个主题。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受宋代理学思想影响,宋诗创作不用形象思维,比较注重格物尽理,追求理趣和情趣的完美统一。
B.苏轼据于儒、依于老、逃于佛的人生哲学使他身处顺境时热爱生活和人生,处于逆境时则乐观通达。
C.苏轼诗词的哲理往往是通过自然法则或日常生活感受来揭示,避免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
D.理趣诗往往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其中的“理”可以说是诗的灵魂,“趣”则是诗的性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诗词的思想底蕴中,既有儒家所代表的生命意志的向上的张势,也有老庄所代表的痛苦心灵得以解放的精神张势。
B.在苏轼眼中,自然景物往往蕴含深刻的哲理,《题西林壁》中,诗人抒发自己游山感受的同时,还揭示了“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哲理。
C.苏轼极具灵心慧眼,儒家的经世致用,禅宗的彻悟,道家的旷达,使他的作品中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
D.苏轼二十六岁时就写出了一些充满人生空漠感的诗篇,显示出他年轻时就有了以禅学为人生主导思想的倾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22 05:42: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文渊阁,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东华门内文华殿后,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皇家藏书楼。它是中国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坐北面南,仿自浙江宁波天一阁。天一阁是清代江南地区最负盛名的私人藏书楼,其命名、构造以及藏书方法都独具匠心别具一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皇帝下诏征书,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乾隆三十九年,下诏兴建藏书楼。乾隆四十一年,文华殿后的皇宫藏书楼建成,乾隆皇帝赐名文渊阁,用于专贮第一部精抄本《四库全书》。
文渊阁仿效天一阁之规制,在外观上也分上下二层,面阔六间,各通为一,沿袭了天一阁“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寓意。在建筑构造方面,则为水磨丝缝砖墙,深绿廊柱,菱花窗门:宫殿建筑之歇山式屋顶,上覆黑色琉璃瓦——黑色主水,以水压火,以保藏书楼的安全;以绿琉璃瓦镶檐头,屋脊饰以绿、紫、白三色琉璃,浮雕波涛游龙。值得一提的是,阁中所有油漆彩画均以冷色为主,营造出皇家藏书楼典雅静谧肃穆的气氛,与整个紫禁城宫殿黄色琉璃、朱红门墙的暖色格调和喜庆氛围截然不同。阁前,开凿方池,池上横跨石桥,池中引入金水河水;阁后,叠石为山,四周列植松柏;阁东侧为御碑亭,亭内石碑以满、汉文镌刻乾隆皇帝御笔撰写的《文渊阁记》。
文渊阁建筑虽然参照了天一阁,但是根据传统的官式做法和皇家建筑的特殊身份做了创造性的发挥。除宫廷建筑与民间建筑在规模和形式上的区别之外,文渊阁与天一阁最主要的差异还在于内部构造的改进。天一阁上下两层,文渊阁则采取“明二暗三”的建造方式,也就是说,从外观看是重檐两层,实际上却利用上层楼板之下的腰部空间暗中多造一个夹层,全阁形成上、中、下三层。这种建造方式,俗称“偷工造”,既美观大方,又节省工料,还特别实用,便于贮书。文渊阁整体建筑充分反映了清代宫廷建筑在工程设计和建造艺术上的高度技巧和水平。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接管文渊阁藏书。1933年春,日寇侵略热河,北平危急。故宫博物院决定,将珍藏的历代文物精品装箱南迁,运至上海、南京。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批皇宫文物辗转数千里,运抵蜀中等地。抗战胜利之后,再次运抵南京。国民党政府从大陆撤退时,将文渊阁本《四库全书》运往台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今日,文渊阁依旧耸立在故宫东华门内,乾隆年间的楠木书架犹在阁中。值得欣慰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依旧珍藏有:《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四卷,清总纂官、大学士纪昀手书小楷进呈本,各卷首末均钤“乾隆御览之宝”印章,各卷之末,下署“臣纪昀恭书”,钤“纪”“昀”朱文连珠印:《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乾隆五十九年殿本:御制四库文渊阁诗墨,套墨五锭;青玉乾隆御笔《文渊阁记》玉板十页;“文渊阁宝”,青玉交龙钮方形玺。
书楼依旧在,《全书》何时还?
材料二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四库全书》修成以后,为了保管和利用,乾隆皇帝先后下令抄成一式七部,每部均为36000余册、6100余函,分别收藏于专门建造的七座藏书阁中,这就是著名的四库七阁,即北京紫禁城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盛京(今沈阳)故宫的文溯阁,以及江苏镇江的文宗阁、扬州的文汇阁和浙江杭州的文澜阁。在动荡不安的中国近代,七阁《四库全书》经历了坎坷曲折的历史命运,其中尤以文澜阁《四库金书》聚散离合的经历最富传奇色彩。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三阁《四库全书》抄成送藏之后,江浙两省的地方官员遵照乾隆帝的旨意,选择专人掌管各阁书籍,并允许当地士子进阁借阅抄写。由于《四库全书》中收有不少当时社会上已经失传的珍本、善本,因此前往阁中看书、抄书的士人络绎不绝、盛况空前。但好景不长,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文宗、文汇两阁《四库全书》被毁,文澜阁《四库全书》也遭遇厄运。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天国军队第二次攻打杭州,文澜阁在战乱中倒塌,阁中珍藏的《四库全书》大量散佚。当地著名的藏书家丁申、丁丙兄弟,在杭州城西的留下镇躲避战乱,发现市集上一些卖食物者所用的包装纸居然是《四库全书》的书页。他们大为吃惊,立刻开始捡拾搜寻,当即收集到数十册。又立即招募年轻力壮者数人,冒险前往杭州,到文澜阁废墟上翻捡搜寻,并把找到的书册连夜运回留下,丁氏兄弟还委托书商协助收购。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总计从战乱中抢救出8000余册文澜阁的散佚图书,约占《四库全书》原有数量的四分之一。
光绪七年(1881年),清政府拨款重建文澜阁,文澜阁《四库全书》回归原址。丁氏兄弟又着手补抄工作,从光绪八年到光绪十四年,历时七年,大体恢复了文澜阁《四库全书》的规模。1911年,浙江公立图书馆建成,文澜阁《四库全书》移至该馆保存。其后又经过几次补抄以及整理,江浙三阁仅存的这部《四库全书》终于得以恢复原貌。
1937年,日寇全面侵华,浙江图书馆立刻对文澜阁《四库全书》的转移作了安排。从杭州出发,时而水路,时而陆路,先到浙南,继往贵州,1944年又转到重庆。抗战胜利后,历经辗转搬迁的文澜阁《四库全书》终于在1946年完好无缺地回到了它的故乡杭州,由浙江省图书馆珍藏至今。
材料三
《四库全书》成书后,曾做过两次全面复查,都是从文津阁本开始的。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五月,清高宗在承德避暑山庄消闲时翻检此书,发现讹误,于是下令全面复查。五十六年(1791年)七月,高宗在避暑山庄又发现已经复查的文津阁本中扬雄《法言》卷一首篇竟有空白二行,大为生气,又再次下令全面复查。而这两次复查都是由总纂官纪昀亲自带领有关人员进行的。
除北方四阁本外,乾隆又下令再抄写三份全书,分别庋藏于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应当说,这七部书保存最稳妥的还是文津阁本。藏于圆明园的文源阁本因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烧毁圆明园而全部毁灭。太平天国战事起,扬州文汇阁本、镇江文宗阁本全部焚烧,杭州文澜阁本也烧、散大半。其他如文溯阁本、文渊阁本则有几次搬迁,唯独文津阁本自1914年迁至北京,后藏于京师图书馆,80年代移至北京图书馆新馆,长时期未经移动。因此,其他三阁本曾分别据文津阁本加以抄补。可见,文津阁本在历史上起了相当大的文献补辑作用。
也正因如此,20世纪前期,文津阁本就受到学者的重视。1920年,前辈知名学者陈垣就曾亲自对文津阁本进行清查,统计全部收书3462种,列有103架,6144函,36277册,2291100页。陈垣先生还细阅文津阁本所收书的提要,发现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不少差异,因此与几位学者共同撰写《影印四库全书提要缘起》一文,建议将文津阁本的提要汇集影印出来。这可以说是提议影印文津阁本的首例,至今已有九十多年。
【小题1】下列有关中国印章的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印章是书法和镌刻相结合的艺术,它将汉字书法之美、章法表现之美、刀法展现之美和金石自然之美融为一体。
B.印章分为官印、私印两种。官印主要用于发布公文公告,私印主要用于私人凭证或赏玩。“乾隆御览之宝”属于官印,“臣纪昀恭书”属于私印。
C.春秋战国至秦以前,印章称为“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为“印”。
D.印章分朱文和白文。朱文就是镌刻时将字之外的部分刻掉,印章为白底红字;白文就是镌刻时将字刻掉,印章为红底白字。
【小题2】材料一结尾处说“书楼依旧在,《全书》何时还?”下列诗句中表达的情感与之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
A.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B.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C.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D.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小题3】请简要概括文渊阁在工程设计和建造艺术上的高度技巧和水平。
【小题4】材料二中说“文澜阁《四库全书》聚散离合的经历最富传奇色彩”,请补充其传奇经历。
(1)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库全书》送藏文澜阁。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丁氏兄弟多方搜寻、抢救散佚图书8000余册。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937年,日寇侵华,文澜阁《四库全书》历经辗转至重庆。
(7)1946年,文澜阁《四库全书》完好无损地回到浙江省图书馆,珍藏至今。
【小题5】以上三个材料中的加点词语注音和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静谧(nì):安静,宁静
B.镌(jùn)刻:雕刻
C.散佚( zhì):流失不传,散失
D.讹(é)误:错误
【小题6】依据以上三个材料,以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乾隆下旨专门建造七座藏书阁收藏内容各异的七部《四库全书》。
B.七部收藏在不同地方的《四库全书》均因战火而全部或部分被毁,后人经过相互参照补抄,才留下完整的《四库全书》。
C.七部《四库全书》中只有文津阁本经过全面修正,和其它六个相比保存最完好,对其它阁本的文献补辑作用也最大。
D.陈垣先生发现文津阁本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不少差异,决定将文津阁本提要汇集影印出来,开创了我国影印古籍的先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坊间绣娘
蒲苇
①市井里有一种民俗的诱惑,叫绣娘。她们似乎是跌落在凡间的天使,一颦一笑,尽显女人的古典与柔美。
②我在大江南北的很多地方见过她们,在秀美的凤凰古城,在日暮的姑苏,在杭州的小镇,在上海的田子坊,她们就是你行走的目光与灵魂里的那一朵莲花,不沾染尘埃地活着。
或者是在夕阳西下的余晖里,或者是在雨后青苔的盎然里,或者坐在苔痕上阶绿的巷子里,或者坐在临街而开的绣房中,她们手端花绷子,借着煦暖的阳光,或者细细的微风,或者淡淡的花香,纤细葱嫩的手指轻巧地捻丝走线,如蝴蝶一般忽上忽下,一股古典的气息便随着翻飞的绣针氤氲到巷子里,弥漫在空气中。身旁,地上的箩筐里彩色的绣线、绒线随意散落,一只老猫懒洋洋地卧在箩筐旁。熙熙攘攘的游人走过,一双双好奇的、欣赏的目光定格,也打扰不了她们的世界。
④此后,我一直被这些坊间的绣娘迷倒。某一年,在江南,杏花烟雨后。我一个人在黄昏的夕阳中漫步在一个小镇,竟然就那么无意地闯入了一条绣巷。那幽深的青石巷子里,两边全是古老的绣房,一间挨着一间,一家挨着一家,挂满了,全是绣品——小女孩的兜肚,女人的罗裙与绣鞋,情人互赠的丝帕,做梦的枕套,美得如同游园惊梦,美得惊心动魄。
⑤木质的老房子不知道过了多少年,朱红的木漆已经斑驳,那是流光将一场场的繁华都抛在了遥远。而终究有些东西固执地留了下来,在尘世里独活,那便是那些古老的绣庄。每家的绣庄都起着别致的名字,抬头一看,只短短的两三个字,御绣,沈庄,青园?不用细想,扑面的感觉就让你知道,这些字,这些屋子已经默默地走过了多少个朝代。
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刻,屋前檐下的绣娘是眼前人,她们有着现代人的时髦,即便是服饰,也有着现代工艺的精致。她们那么随意地坐在古朴的巷子里,飞针走线,除了抬头时的轻笑,便是低头时的安静,像是在绣一个梦,绣一个心事,那是一种桃花源式的美丽。当我走过,我能感受到她们内心对古典的那一种虔诚。
⑦在大多的坊间,绣娘们是为了生计而绣,她们家有老少,要供养。于是,她们便借着旅游的兴起绣出各种各样的绣品,一方方精美的丝帕,一个个可爱的小包,一条条曼妙的长裙,一方方头巾丝巾。她们不是唯利是图的小商贩子,当你欣赏陶醉时,或者就在讨价的瞬间,她们就会依着你的意,以低低的价格将那一幅幅用心绣出的绣品卖给你。
⑧要说是为了生计吧,这些东西价格也不贵,可是绣出来,却是要费一番工夫的。要说不是为了生计吧,她们确实是在那游人熙攘的坊间换一口温饱。但当你看到她们一脸的幸福快乐和自足,你就知道她们追求更多的是一种心里的欢乐和那手艺被肯定的喜悦。因而钱,倒不是主要的。
⑨也有时候,你在某一个幽静的地方,还会遇到这样一群闲情优雅的女子,在某一个安静小镇深处的某一个院子里,院中的桃枝伸出墙头,院门轻掩,她们就散落在院中,专心地飞针走线。她们来自不同的城市,服饰个性时尚,年轻的脸庞精致妩媚,然而她们此刻却逃离了嘈杂的城市,每日在软缎或者洁白的丝上飞针走线,绣下流动的山水、花木,或者,心里的那个人。
⑩我很想过去感觉一下她们的世界,看一眼她们的绣品,在她们清静的小院中站一刻,然而,我最终只是轻轻走过。
⑾绣娘是一种市井间的诱惑,使没有去的人向往去,去的人一定要看看。你去时,她们会对远道而来的你轻盈微笑,不俗不媚;你不去时,她们依旧在古巷中安静地绣着,一针一线亦不觉孤单,无扰无嚷,绣的是花,用的是心,是情。
⑿我也终于明白:坊间绣娘的诱惑其实更是一种灵魂的诱惑
(有删改)
【小题1】赏析第③段中的画波浪线语句。
【小题2】试分析第⑥段开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同是写绣娘,第④段与第⑨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4】作者在文末说“坊间绣娘的诱惑其实更是一种灵魂的诱惑”,试联系全文简要探究“灵魂”的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宋朝国富军弱的原因
①宋朝给我们留下了“幽云十六州”、“檀渊之盟”、“靖康之耻”这样的负面记忆,其积贫积弱、昏聩无能的形象牢牢地刻在人们心中。然而,宋朝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繁荣程度乃当时世界之最。清明上河图描绘的繁荣景象,千年后的今天仍让西方人惊叹不已。
②宋朝靠兵变建立,为了防范武将拥兵自重进而威胁其政权,宋朝统治者实行崇文抑武、以文制武的策略,千方百计削弱武将手中的权力,武将地位大大降低。实行兵将分离、将从中御,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极大阻碍了作战效能。过去由武将把持的行政、财政、司法权力交到了文臣手中。建立枢密院,削弱武将兵权,将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每次出征前,由优居深宫的皇帝和二三大臣,依据主观臆测,制定作战阵图,交给统兵作战的将领遵照执行,而这也极大抑制了武将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③统治阶级有无斗志、进取心和高明的战略,是决定国家和民族崛起的重要因素。从宋太宗开始,过去高度重视和依赖军事与武力的传统发生转变,强军强国的意识逐渐被追求文治和稳定的思想取代,以和缓战的思想逐步形成。宋朝自太宗后期始,即不再以积极防御、开疆拓土为能事,军队转而以维护域内统治为主要任务,军队与边防的意义和价值随之降低,主流意识逐渐对战争手段产生怀疑、抵触和排斥的态度。“澶渊之盟”的缔结,使宋朝统治者自认为一劳永逸地寻找到了“化干戈为玉帛”之路,从此更倾向于以和的方式解决边患威胁。
④宋朝的军队的规模不可谓不大,国防投入不可谓不多。然而庞大的军队与慷慨的投入却没有锻造出强大的国防和军事实力。究其原因,其兵员构成和军队组织结构上的缺陷不容忽视。宋代的兵员主要于三个方面:一是招募,宋代募兵的对象主要是流民和饥民。二是抓夫,在军情紧急、兵员枯竭的情况下,也实行强制征召。三是配隶,即让罪犯充军。从中可以看出,宋代士兵的多是三教九流之徒,各类人员混杂,士兵地位极低。致使很少有人愿意当兵,即使被迫当兵也想方设法逃亡。“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成为社会共识。军队的整体组织结构上推行禁、厢军互补的制度,随着禁、厢互补制度的异化,特别是厢军逐渐转变为吸收消化不合格禁军的重要载体,厢军成为禁军的养老之地,战斗力严重退化。
⑤安史之乱爆发到唐朝走向衰落后,中原王朝重要的战略要地辽东、河套河西走廊一带,还有蓟北之野等产马良地全部丢失。而燕云十六州地区被辽占领后,更是使宋失去了传统上最重要的防御生命线——东段和中段长城。过了幽燕十六州,便是八百里平川,北宋已经无险可守,辽突破长城阻隔后,挥师南下更为便利,因拥有长城以内农业区的各种经济资源,可为军事行动提供充足的补给,极大地增强了军事优势。
⑥历史是一面镜子,富不简单地等同于强。一个缺乏尚武精神、没有强大国防力量作后盾的民族,即使经济再强大繁荣,也同样丧权辱国。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朝统治者实行消极防御、以和缓战的战略,在“澶渊之盟”后,战争手段被逐渐放弃,军队与边防的意义和价值随之降低。
B.宋朝统治阶级崇文抑武,以文制武的策略大大限制了武将的权力,武将的地位大大降低,指挥的机动性也相应受到了限制。
C.宋朝的兵员素质不高,军队组织结构僵化落后,致使宋朝兵虽多而战力弱,庞大的军队与慷慨的投入没有得到预期效果。
D.养马场和战略要地的丧失,使宋军缺少了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和屏障;此消彼长,敌对方的资源得以丰富,军事优势增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将宋朝的经济与军事作鲜明对比,自然地将读者带入所论述的问题当中。
B.第四段在论述宋代兵员时连续使用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文章围绕历史积患和宋朝防御线之失论述了宋败于辽的重要原因,逻辑严密。
D.阐述宋朝军弱的缘由,分别从三个角度进行了论证,层次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朝的社会繁荣和“澶渊之盟”、“靖康之耻”等负面记忆,对现实都有借鉴意义,能促使我们反思宋朝国富军弱的原因。
B.宋朝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繁荣程度成为当时世界之最,而崇文抑武、以文制武策略及以和缓战思想并没起到积极作用。
C.以文制武策略,致使武将地位下降,加之剥夺了武将行政、财政、司法等权力,极大挫伤武将戍守边关,报国杀敌的积极性。
D.宋朝国富军弱的历史启示我们:富不简单地等同于强。我们在建设强大、繁荣经济的同时,也要建设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减负”问题由来已久,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普及,从恢复高考到推出新高考改革等一系列转变,我国已经进入“后普及化”教育新时代。今天,我们强调大力“减负”,是因为当前教育功能从过去的“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开始逐渐转向“人人成才”“各尽其才”。我国考试的作用也正从选拔精英向甄别、鉴别不同人的潜能转变。

针对各种认识误区和偏差,我们必须正本清源,并从现实出发,加大治理学业负担过重的力度,继续深入地走好统筹协同治理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的“减负”之路。

(摘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材料二:

日本作为人口稠密、重视学历的东方国家,考试竞争异常激烈,有“考试地狱”之称。在民众压力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宽松教育”政策,比如缩减课本、减少课时、入校由择校改为抽签等。但是,这些手段根本没有达到减负的效果,还产生了副作用。

在PISA(国际学生评估)测试中,日本学生原先在数学、阅读等方面一路领先,但是“宽松教育”实施了十几年之后,日本学生数学、阅读等方面的测试排名连续下降,产生了“全世界小学生都知道了,只有日本小孩不知道”“科技立国成为泡影”等说法,不得不促使日本政府改变“宽松教育”的政策。

(摘自搜狐新闻,有删改)

材料三:

中新社北京3月16日电“鸡汤喝得众人醉,错把忽悠当翡翠,不听忠告听忽悠,负担增加人人愁”。中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一些培训机构的广告词,很多都是“鸡汤+忽悠”。陈宝生还指出,学业负担指的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部分。

不留作业和提高成绩是否矛盾?沈阳铁路第五小学用实践给出了近乎完美的答案。当众多家长奔跑在课外辅导班、为陪孩子写作业而焦虑时,这所小学三任校长坚持34年不留书面家庭作业。铁路五小推出了“有字书”和“无字书”,通过开设阅读交流课,引导学生每日阅读报纸、听广播、关注网络新闻等。学校还开设了智能机器人、奥尔夫音乐、数字美术等20门必修课,成立了科技、艺术、健身等60多个选修社团,不让学生被“书山题海”淹没。一路走来,疑虑和质疑声从未消失,但铁路五小初心不改,坚持探索愉快教育办学新举措,并交出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学生学科质量监测名列全区前茅,语文和英语学科成绩在全市试验区55所小学中名列第3名和第4名,近5年获省以上科技、艺术、体育等荣誉上百项。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四:

客观地说,中国教育正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面对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盼,学校教育怎样通制片面追求升学的冲动,怎样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时下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尤其是科学的教育观还未在全社会真正树立,实际工作中背离教育规律的情况还时有发生。

今天我们面对的很多教育难题,都是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将是中国教育长期要面对的工作主题。正因为如此,面对教育“减负”,我们应多一点平和心态,以更加理性的、建设性的态度去看待。

(摘自《“减负”需要全社会树立科学教育观》,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侧重阐述近年来推行教育“减负”的原因,材料四从理性的角度侧重指出教育“减负”未能得到很好解决的本质问题。
B. 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选取了日本政府和中国政府的减负政策,旨在说明教育“减负”在人口密集的国家必须重视的道理。
C. 材料三关注的沈阳铁路第五小学34年不留家庭作业的“减负”实践,肯定了教育理念正确,“自主高效”课堂的成功。
D. 四则材料都关注教育“减负”的大问题,但对中国教育“减负”前景并不报以乐观的态度。
【小题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 四则材料都谈到了教育“减负”的问题,相比较而言,第二、第三则材料的观点代表民众的普遍看法。
B. 四则材料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真实性、时效性的特点。
C. 对于同一教育新闻的报道,几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教育报》就突出强调教育“减负”已被提到日程上并要正视的问题。
D. 从材料二的图表可看出,1976年至1990年,考试竞争压力逐渐降低,高等教育录取率趋于下降,考试竞争变得更激烈而不是更轻松了。
A.材料二、三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材料一、四提到了相关措施对教育“减负”的作用,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小题3】请综合概括四则材料,对教育“减负”这一教育难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汗血马

魏继新

夕阳正在西下,苍茫的暮色给无垠的沙丘涂上了一层忧郁、凝重的昏黄,晚霞正在渐渐暗淡下去,几缕破碎的云丝被烧得通红后,又仿佛被沙漠里粗糙而夹着尘沙的戈壁风吹得骤冷,云丝变得像一块块冷却后的生铁在青黑中镶上了一层红边,使干燥的沙漠更显得荒凉而凄惨,呈现一派壮观的悲怆。但尽管如此,空气仍然十分干燥,使人嗓子眼儿里仿佛冒得出火来,所以,在汉子的眼里,那落日依然在使人炫目地燃烧着,使他觉得连呼吸也刺激得嗓子一阵阵针扎般疼痛。

汉子的头发已经有些灰白了,但短而粗糙的胡须却显示出他并未衰老,而正值壮年,只不过岁月的沧桑与坎坷过早地给他的须发涂上了一层白霜。汉子留着平头,额头像石块一般坚硬,有几条刀砍斧凿般的皱纹横在其间。他面部轮廓分明,线条执拗粗犷,眼睛凹陷,带点儿凶狠、阴沉,与他做伴的,是一匹身架不高,但并不因风沙、干渴折磨而失去其矫捷神韵的枣红马。那马与他一起出生入死,相依为命,好几次在他昏迷时背负着他脱离险境。这一次,又是它,带着负伤的他日夜兼程地奔走了三天三夜,直到闯入茫茫戈壁,才摆脱了仇家的追杀。

马喷着响鼻,艰难地把腿一次次从深陷的黄沙中拔出,但尽管如此,它还是不时用劲拽着缰绳,助不愿再骑它的主人一臂之力,但它终归还是太累了。汉子心疼地拍了拍马背,终于找到了一处背风的沙口,躺了下来,那马,便偎在他前头,用身躯替他挡风。汉子见了,艰难地一笑,对它报以感激。

月亮升起未了,戈壁变得苍白而神秘,一层忧郁的月光,镀在汉子和马身上,使他们看上去,犹如一尊正在渐渐风化的黝黑的泥塑。

汉子醒来时,烈日已高高地悬挂在荒漠之上。他已记不得闯进戈壁有几天了,只昏昏沉沉地被同样疲乏的马艰难地拽着走。偶尔看见被风沙掀露出的人兽的白骨。汉子嘴唇喃喃地动着,眼前不断出现许多幻象。他仿佛看见自己杀了杀害他全家的仇人,与弟兄们拉杆子杀富济贫的情景,也仿佛看见官家围杀了全部弟兄,还有他的媳妇玉茹,他要与官家拼命,玉茹却叫他一定要冲出去。他冲出去了,进了戈壁,却终于因饥渴难耐晕倒了。

醒来时马正嘶鸣着,用蹄把刀踢到他面前,又躺下来,把脖子对准他的脸。汉子一下明白了,马要他拿自己的血解渴。汉子眼里涌出了泪水,他抱住马脖子,缓缓拿起刀,但他没有割马,而是割了自己的手腕,血汩汩涌出,他把手腕对准马嘴。马似乎也明白了,舔了几口,便扭过了头,汉子看见马眼里也有泪水。他撕了条布巾,包住伤口,缓缓爬上马背,马站起来,艰难地向前走去,汉子却昏过去了。

不知过了多少个白天和黑夜,马一阵长长的嘶鸣声把他惊醒了,汉子迷迷糊糊地看见了一片绿地,而马也竭尽余力,艰难地奔跑起来,还出了汗。汉子用手一摸,闻到异味,拿到眼前一看,那汗中,竟带着血丝……

后来,汉子便在这荒漠中的绿地安了家,放牧着马匹牛羊。渐渐地,这儿变成了一块小小的绿洲,不少牧民也在这儿落了户。汉子的马不仅与他终身为伴,而且也渐渐繁衍成一群。只是,此马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但每汗必血,实非一般良驹矣。

于是,人们便呼那马为汗血马,尽心恤之,轻易不使其驰骋也。

(有删改)

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