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希腊哲学将文艺理论提升到了哲学认识的高度。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各自哲学基础上对艺术美的阐释,使艺术美得以升华到美学理论、哲学高度。
“理念”论是柏拉图的哲学基础。“理念”论把世界分为两部分。现实的世界是个别的,不可靠的世界,是不真实的;“理念”的世界才是永恒的,真实的。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与柏拉图的“理念”论相反,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是由各种形式与质料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世界是客观的存在,事物都具有物质的基质。
他们在哲学思想方面的差异导致其在美学认识上的不同。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世界的本源,现实是“理念”的影子,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因此艺术是“影子的影子”。柏拉图认为艺术双倍地脱离真实,不值得提倡。但他也不完全否认艺术,认为唯有歌颂神和英雄的颂歌才是“非模仿艺术”。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艺术所模仿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美”的本质不能脱离具体的美的事物,所以他认为艺术要比具体存在的个别事物还要真实。美不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个纯粹的美,美是具体的。他曾说:“每一个事物本身与其本质并非偶然相同,而是实际合一的。”在他看来,美和美的本质并非同一样东西,美的事物一方面必须和美的本质合一;另一方面,美的本质又不是简单存在的,它也必须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呈现。美和美的本质是相互依存的。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悲剧都有各自的论述,其观点也是大相径庭。柏拉图认为悲剧亵渎了神的尊严。悲剧还让人产生怜悯、痛苦的情绪,这种消极的情绪会放大,削弱人的理性力量。他坚持认为悲剧会影响到国民的心理健康,危及城邦的建设与安定。所以要将模仿诗人和艺术家驱除出“理想国”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艺术和诗都是模仿,但不仅仅是对自然和生活单纯的模仿。更多地需要通过事物规律进行创作,同时也是在创造美,并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他在《诗学》中讲道:悲剧是对一个严肃、有长度的行为的模仿,它的媒介是通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方式分别被用于悲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他认为悲剧有教育功能,有“净化”的作用,能为观众提供“精神享受”。悲剧中的英雄人物遭受的灾难引起了人们的怜悯,让人们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情绪得以发泄,从而“净化”观众的心灵。这种在精神上的享受不但能培养善良的道德品质,同时能产生舒畅的审美快感。这就是悲剧式的“愉快感”,观众也从中得到审美的体验。
【小题1】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理念”论的基础上阐释了艺术美,使艺术美升华到美学理论、哲学高度。
B.“理念”论认为:现实世界是个别的,不可靠的,不真实的;而“理念”的世界才是永恒的,真实的。
C.与柏拉图的“理念”论相反,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是客观的存在,事物都具有物质的基质。
D.以“理念”论为其哲学基础的柏拉图,虽不提倡艺术,但也不完全否认艺术。
【小题2】下列关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艺术的观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不真实的,而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因此,艺术双倍地脱离真实。
B.柏拉图并没有完全否认艺术,他认为只有歌颂神和英雄的颂歌才是“非模仿艺术”。
C.亚里士多德否认艺术是对具体事物的模仿,他认为艺术是具体的,它比具体存在的个别事物真实。
D.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美的事物和美的本质是不同的概念,它们是相互依存的。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柏拉图以“理念”论为其哲学体系的基础是不正确的,因此,他对艺术、悲剧的认识也有些偏颇。
B.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艺术的认识不相同,是因为他们在哲学思想方面存在差异。
C.柏拉图对悲剧持否定态度,他认为悲剧会对国民产生不良影响,危及社会的安定。
D.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能给观众带来舒畅的审美快感,能培养观众善良的道德品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06 10:42: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教养指数和文明的疾病
朱大可
①中国人的礼貌,似乎已成民族自我整容的重大议题。据媒体报道,最近一项在1500名欧洲酒店经理中进行的调查显示,日本人当选世界最佳游客,中国人则在世界最差游客中名列第三。与此同时,外交部也公开发布《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2007年版)》,其间列举了19种寻求领事保护的常见问题,提醒本公民出国时要在公共场合表现平静,不要大声说话,避免突出自己;不要在公共场所参与他人的争吵,如此等等。
②关于中国人教养的海外指责,正在演变为一种喜剧式的笑声。在阿姆斯特丹最大的钻石专卖店盥洗室里,贴有唯一的中文告示是:“请不要站在马桶上!”这与其说是对中国游客的讽刺,不如说是对整个民族的劝谕。尽管法国人在上述排名中被列为世界最差游客,但只是因为他们拒绝说英语而已,法国人和英国人的教养,依然是全球公民的榜样。这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伟大成果。欧洲耗费了三百年的时间,完成了关于国民教养的塑造。后发民族俄罗斯,耗费一百多年向法国学习礼仪和音乐,日本人则先后向中国和欧洲学习技术、制度和教养,于是,这两个民族最终都“脱胎换骨”,摇身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
③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个号称“礼仪之邦”的文明古国,却逐渐丧失文明优势,成为教养指数低下的负面样板。问题的要害在于,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把粗鄙当豪情,把无知当朴素,把暴力当革命,把失礼当率真,把低俗当可爱,把仇恨当爱国,又把无耻当成了反叛?
④作为种族文明的个人表达,教养是礼貌、风度、修养、德行和健康心理的混合体。教养要求我们展开内省,明辨自身的社会角色,在捍卫主体自由的同时,尊重他人(其他生物)的权利和感受。教养是所有财富中最昂贵的一种。做一个有教养的中国人,比做一个有钱的中国人远为重要。教养应当与独立、自由、民主、正义、诚信和个人尊严一起,成为国民的核心价值。
⑤毫无疑问,教养不是西方民族的文化专利,更与所谓“资产阶级思想”无关,而是人类文明的普世标准。教养和国家发达程度呈正比关系。它是文明的旗帜,并据此展示民族的精神高度。只有教养指数高涨的民族,才具备区域和全球领导力,并承担维系国际秩序的使命。而对于无教养的国度,任何华丽的“盛世叙事”,都只能是自我陶醉的幻梦而已。
⑥作为一种优美的意识形态,教养不是政治规训和德育美育课程的结果。早在80年代,就已出现了“五讲四美”的口号,此后,以政治正确方式展开“精神文明”教育,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资源,结果却收效甚微,相反,由于互联网的无名氏效应,粗鄙化正在变本加厉。近年以来,第三代儒家崇尚恢复礼教,民俗学家号召保卫民俗,企图用磕头之类的礼仪来改造国民,提升国民的文明礼貌程度,却还是缘木求鱼,舍本逐末之举。政治灌输方式,易于引发民众的逆反心理,而恢复磕头礼节,则只能滋养新的奴性。此外,举止谈吐固然是灵魂的显现,但终究是教养的表皮,犹如那些华丽的衣物,可以脱卸和伪饰。只有教养本身才能直达灵魂,从内部解决文明的危机。
⑦在GDP指数保持高位、奢侈品被大肆哄抬的今天,全民教养指数却在继续跌落,并有归零的危险,而我们竟然对此毫无警觉。应当感谢西方人,他们发现并警告了我们的疾病。但没有任何一种现成药方,能够挽救这濒死的教养。西方人费了三百年才养成的事物,我们要耗费更多的年份去重构。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事实。
(选自朱大可《孤独的大多数》)
【小题1】请分析第二段列举欧洲、俄罗斯和日本的例子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小题2】简要分析全文的论述层次。(6分)
【小题3】第四段中说“教养是所有财富中最昂贵的一种”,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含义。(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微时代”,读什么?
信息技术代有更替,近两年来,微信成为很多人的移动聊天室,用户已超过6亿。君不见,候机室内,人人运指玩手机;地铁车厢,茫茫一片低头族。对许多人来说,“微信阅读”业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方式。  
订阅号渐渐增多,“选择”的问题也浮出水面。将各种内容推送给我的公共号,的确是我订阅的;而我订阅的,又是我感兴趣的。看不懂、不感兴趣、不认同其观点甚至仅仅是“讨厌这个账号名”,都可以成为我不订阅、不看的理由,何况,订了我也可以不看,更不用说还随时能“取消关注”了。在这样的“自由选择”下,我的阅读趣味乃至知识水平,决定了我能看到什么。我读到的固然是我喜欢的,但我抛弃的却可能会更有价值。这就像是进入了一个认知的丛林,我无法走出“自我”这个陷阱。固化的欣赏口味与阅读取向,很可能让我无法去拥抱更为广阔的世界,寻求更为深刻的精神享受,甚至让我对世界的想象力开始萎缩。简单点说,太舒服的阅读。让我无法“突破”,甚至原地踏步。
虽然没有大数据支撑,但微信的普遍状况,却也证明着这样的观点。朋友圈中分享的公共账号页面,很多都有“揭秘”“爆料”“有染”等种种令人惊悚词汇,更不乏“不得不看的人生格言”“30岁之前要明白的50个道理”等或浓或淡的心灵鸡汤。多有无法深究的八卦,多有似是而非的劝诫,多有浅尝辄止的思考,多有不知所云的感悟……有人调侃说,这样的分享,说者未必懂,而听者也未必信,不过是在寻求饭局上的谈资。这样的阅读状况,难免会让人担心背后日渐失血的心灵图景。
更重要的是,每天更新的订阅人数、页面访问量,让公共账号的提供者们,精准地掌握着读者的口味,从而不断满足甚至迎合着读者的阅读偏好。这样的“正反馈效应”,将使这个新的阅读市场越来越像一个提供廉价用品的超市。你的选择,也决定了你可能有的选择。人人爱八卦,则高谈阔论种种内幕、秘闻的内容就增多;个个爱鸡汤,则励志类、成功学、创业经难免泛滥。
有人说,世界上种种变动中的关系,只有两种状态,要么是良性循环,要么是恶性循环。而让人欣慰的是。这两种循环是可以转化的。在微信阅读可能出现的循环状态中,只要有一方愿意迈出一步,就会改变其发展的走向。对于读者来说,走出心灵之宅,克服懒惰或是畏难心理,努力寻找“高一层次”的阅读,去理解那些你或许不同意的观点,去欣赏那些你或许不喜欢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肯定能发现那一片“林中空地”。而对于微信公共账号——这些文化产品的提供者们来说,则需要保持恒定的审美价值观,在分析与把握受众需求的同时,以更高远的眼界开拓更丰富的资源,不被枯燥的数字牵着鼻子走。
希望那些微信阅读时代的公共账号,以及那些不远的未来将会发生的更多阅读变革,在改变我们阅读的同时,也能给予我们以真正的幸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微信阅读人数众多,多到可用亿计,已经成为被很多人认可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方式。
B.读者订阅的都是其感兴趣的、特别喜欢的内容,这决定了其阅读必然是极其舒服的阅读。
C.读者的口味被微信阅读的提供者们精准地掌握着,他们不断满足甚至迎合着读者的阅读偏好。
D.微信阅读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但问题多多,需要正视并将其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小题2】(小题2)下列对现阶段“微信阅读”的危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信阅读很可能令读者的欣赏口味与阅读取向固化,使一些读者获得的精神享受是肤浅的。
B.对看不懂、不感兴趣的内容不订阅、不看,长此以往,读者自然难以拥抱更为广阔的阅读世界。
C.微信阅读给读者提供了“揭秘”“爆料”“有染”等饭局上的谈资,难免会让我们失却精神家园。
D.微信阅读多涉及没有多少营养的劝诫、感悟等,读的时间久了会让读者患上精神营养不良症。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的微信阅读提供的产品虽多,但是真正有价值的、为读者健康成长着想的产品不多。
B.作为读者,如果能够主动去欣赏那些自己或许并不喜欢的表达,那么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C.微信阅读的提供者,被枯燥的数字牵着鼻子走,实际上就是一味迎合读者阅读趣味的表现。
D.微信阅读时代的公共账号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必会引领读者通过阅读获得真正的幸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在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这三部中均设置有较多关于“吃”的情节,但又有所不同。其中《红楼梦》中所描述的是贵族阶层锦衣玉食的口腹之欲,而《西游记》《水浒传》则反映了中下阶层的饮食状况。在这两部书所设置的情境下,“吃”成了书中人物非常重要的诉求,同时也成了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要素。
在《水浒传》中,108将虽然上应天星,但一旦跌落凡尘,繁华褪去,或沦为犬马奔走的中下级军官和胥吏,或僻处乡间营营于渔猎,或落魄为城市贫民,过得并非什么“高大上”的生活。因此在英雄际会时,互通名姓、各抒仰慕之忱后,往往第一件事就是一起吃喝一顿。鲁达遇史进、遇林冲,宋江遇戴宗、李逵、武松,柴进遇林冲,吴用游说阮氏三雄等,莫不如此。究其原因,大概一则是满足口腹之欲,二则是通过共饮食示以有福同享、肝胆相照、意气相投。由此可以想见饮食在书中人物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因为过于强烈的吃的诉求,书中的英雄形象甚至因此蒙上了灰色。比如说时迁偷鸡,武松、林冲都曾恃强抢夺别人的酒食等。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武松际遇施恩。武松与施恩素未谋面,谈不上什么惺惺相惜。与张都监、张团练等比起来,施管营也绝非正义的代表,他们同样是鱼肉良善、称霸一方的豪强。但武松入狱之后,因感于施恩所管待的几顿酒食,便心甘情愿供其驱使,沦为豪强争胜的打手。
书中的众好汉之所以投身于江湖,除了少数如鲁智深、林冲那样走投无路,必须借以栖身之外,满足口腹之欲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很多人投奔梁山的最初目标诉求之一,往往是朴素的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正如阮小五所说:“他们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官司。论秤分金银,一样穿绸锦。成瓮吃酒,大块吃肉。如何不快活!”随后才渐渐上升为替天行道的使命感。与此相对应,梁山自王伦时代起就在作为入伙接引处的朱贵酒店建立了分例酒食制度,以示接纳英豪、推诚相待。
至于吃在这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如武松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因人肉包子际遇菜园子张青和孙二娘,鲁智深饱食酒肉后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七星聚义取生辰纲、浔阳楼题诗等。甚至还因为鼓上蚤时迁偷鸡吃,引发了梁山和祝家庄的对峙;因阮小七偷吃御酒而导致招安流产。
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或者有尊崇的前身,或者有繁华的过往,但一旦际会于关山迢递、波诡云谲的取经路,芒鞋破钵,烟蓑雨笠,面对的其实是比下层平民还动荡不定的生活。因此在书中萦绕的是饥饿感。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每日为三餐发愁。
孙悟空的取经之路其实始肇于偷吃蟠桃和因为不能侧身神仙的美食聚餐而大闹蟠桃会;猪八戒则源于在醉饱后的色欲心作祟;至于沙悟净,则是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名贵餐具琉璃盏,实实在在上演了“杯具”。
在取经路上所遭遇危厄中也有一些是因为吃而惹的祸,如唐僧误入盘丝洞和孙悟空大闹五庄观。甚至可以说,书中之所以能设置出遭遇八十一难,很大程度上就缘于众妖和唐僧之间吃和被吃的矛盾。取经结束后,取经团队中重要成员猪八戒得到的奖赏,就是受封为净坛使者这一可饱享口腹之欲的品级。
按照马斯洛的人类五大基本需求理论,生理需求属于低层次需求中的一种,而吃则是生理需求中的要素。美国历史地理作家、著名学者房龙曾经说过:“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因饥饿而觅食的记录。”在人类发展史上,吃一直是个大问题。
可以看出,这两部书的作者其实有很深的关于吃的情结。这大概和作者所处时代的历史状况、作者所处社会阶层乃至生活经历有关。吴承恩和施耐庵均非“高富帅”,吴承恩在大约40岁时才补得一个岁贡生。他平生所做过的官职不过是区区浙江长兴县丞,最后还因受人诬告拂袖而归。他晚景凄凉,以卖文为生,很多作品因此散失。施耐庵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生活于元末乱世,在写《水浒传》时,因为遭逢战乱而不得不四处流离。对此他曾写有“年荒世乱走天涯,寻得阳山好住家”的自况诗句。
(摘编自隋淑光《舌尖上的<水浒传>和<西游记>》)
【小题1】下列对《水浒传》中与“吃”相关的内容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水浒传》中塑造的英雄人物大多是来自中下级军官、胥吏亦或贫民,因此,“吃”是书中人物的基本诉求。
B.《水浒传》中很多人物都将饮食放在重要地位,比如在英雄相见之时定会在一起吃吃喝喝,以示肝胆相照、意气相投。
C.《水浒传》中武松因感念施恩在他入狱后的酒食款待而听其差遣,可见武松知恩图报,但却使其英雄形象受损。
D.《水浒传》中许多英雄好汉投奔梁山,最初的原因之一只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后来才上升到了替天行道。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水浒传》中有大量的情节发展与“吃”密切相关,如武松醉打蒋门神、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时迁偷鸡等。
B《西游记》中萦绕着一种饥饿感,因为唐僧师徒在西天取经的途中,必须面对动荡不定的生活,他们也都是因为“吃”遭遇厄运。
C.《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三人跟随唐僧前往西天取经,最初也是直接或间接地因为“吃”而惹来祸端。
D.《西游记》中,取经路上的矛盾很大程度上于众妖与唐僧之间“吃与被吃”,取经结束后,猪八戒得到的奖赏也是可饱享口福的品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水浒传》中的“吃”,在让书中许多英雄人物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也使小说情节得以向前发展。
B.《红楼梦》和《西游记》《水浒传》中关于“吃”的情节,分别描述的是贵族阶层和中下阶层的饮食状况。
C.《水浒传》与《西游记》中之所以出现很多关于“吃”的情节,这大概与作者生活窘迫、仕途不畅的命运相关。
D.文中引用马斯洛的理论及房龙的话意在表明:“吃”这一问题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作用。

同类题4

论述类文本阅读

我看文化热

王小波

我们已经有了好几次文化热:第一次好像是在八五年,我正在海外留学,有朋友告诉我说,国内正在热着。到八八年我回国时,又赶上了第二次热。这两年又来了一次文化批评热,又名“人文精神的讨论”。看来文化热这种现象,和流行性感冒有某种近似之处。前两次热还有点正经,起码介绍了些国外社会科学的成果,最近这次很不行,主要是在发些牢骚:说社会对人文知识分子的态度不端正,知识分子自己也不端正;夫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们要向君子看齐——可能还说了些别的。但我以为,以上所述,就是文化批评热中多数议论的要点。在文化批评热里王朔被人臭骂,正如《水浒传》里郓城县都头插翅虎雷横在勾栏里遭人奚落:你这厮若识得子弟门庭时,狗头上生角!文化就是这种子弟门庭,决不容痞子插足。如此看来,文化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还有点党同伐异的意思;但我不愿把别人想得太坏,所以就说,这次热的文化,乃是一种操守,要求大家洁身自好,不要受物欲的玷污。我们文化人就如唐僧,俗世的物欲就如一个母蝎子精,我们可不要受她的勾引——像这样热下去,我就要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我知道一种文化的定义是这样的:文化是一个社会里精神财富的积累,通过物质媒介(书籍、艺术品等等)传诸后世或向周围传播。根据这种观点,文化是创造性劳动的成果。现在正热着的观点却说,文化是种操守,是端正的态度,属伦理学范畴。我也不便说哪种观点更对。但就现在人们呼吁的“人文精神的回归”,我倒知道一个例子:文艺复兴。这虽是个历史时期,但现在还看得见、摸得着。为此我们可以前往佛罗伦萨,那里满街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这种建筑是种人文的成果。佛罗伦萨还有无数的画廊、博物馆,走进去就可以看见当时的作品——精妙绝伦,前无古人。由于这些人文的成果,才可以说有人文精神。倘若没有这些成果,佛罗伦萨的人空口说白话道:“我们这里有过一种人文精神”,别人不但不信,还要说他们是骗子。总而言之,所谓人文精神,应当是对某个时期全部人文成果的概括。

现在可以回过头去看看,为什么在中国,一说到文化,人们就往伦理道德方面去理解。我以为这是种历史的误会。众所周知,中国文化的最大成就,乃是孔孟开创的伦理学、道德哲学。这当然是种了不得的大成果,如其不然,别人也不会承认有我们这种文化。很不幸的是,这又造成了一种误会,以为文化即伦理道德,根本就忘了文化应该是多方面的成果——这是个很大的错误。不管怎么说,只有这么一种成果,文化显得单薄乏味。打个比方来说,文化好比是蔬菜,伦理道德是胡萝卜。说胡萝卜是蔬菜没错,说蔬菜是胡萝卜就有点不对头——这次文化热正说到这个地步,下一次就要说蔬菜是胡萝卜缨子,让我们彻底没菜吃。所以,我希望别再热了。

(选自《沉默的大多数》,有删节)

【小题1】作者批判的观点是什么?他针锋相对提出的观点又是什么?
【小题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