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散文的“散”与“文”
朱向前
①散文是个大题目,仔细琢磨琢磨,又发觉光是这”散文”二字就有点说道,而且似乎还可以分而说之。先说其“散”。
②为什么叫”散文”?先哲就有“散文就是和友人松散地聊天”“散文就是思想的散步”“散文就是散漫的文体”“散文就是自由”云云。种种说法,多不离一个“散”字。在我看来,这个“散”字强调的是散文家的本色的轻松,自然的流露。因为散文既没有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也少有小说的情节和故事,它主要不依靠“行头”来支撑和夸张自己——不要堂皇气派的西装革履,也不要珠光宝气的晚礼服。它只是身着泳装松散随便地走向海滩,在阳光下裸露真实的胴体。正所谓“是大英雄自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③如此说来,一篇散文的好坏和它的形式技巧的干系反倒不大了,而主要取决于它是否有一个天生丽质的“真身”。有,则嬉笑怒骂皆成佳作;无,则忸怩作态终是废话。只是这“真身”涵盖甚广,它包括一个人的才情、学养、个性气质和人生历练乃至眼光、胸襟与品操等等。简言之,散文是一个人的全面展示。一个散文家的修炼过程,也就是一个“人”的修炼过程。人生不到一定的境界,是不大容易作出真散文来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同意这样一种说法:诗歌是属于青年的,而散文更属于中老年。因为,前者需要一种如火的激情,而后者则需要一种如水的心境。也就是说,只有当一个人入世渐深,经历了几番人世沧桑之后,开始把很多事物推远了,看轻了,看淡了,进入了一种散淡如菊、我心悠然的淡泊与超脱的境地,才有可能获得审美的心情与眼光,从而写出真正耐得咀嚼的韵味悠长的美文。从此角度看,散文对于青年人来说倒未见得是一种十分相宜的文体。
④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辩证法无处不在。恰恰因了散文的随意、亲切和短小,它就和诗歌一样,往往最容易受到那些钟情于文学的年轻人的青睐,或者说,他们选择散文作为自己寻觅通向文学殿堂的最初的小径,实在是一件再正常不过也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这就有点“两难”了。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从散文文体的散漫和轻松而言,它于初学者甚为相宜;从散文文心的散淡和悠远而言,它于年轻人又不甚相宜。对于青年人的选择和爱好谁也无可厚非,而至于散文自身的要求也无法强求于人。人生是一个一个日子累积起来的,所谓“少年老成”也不过是一种说法而已。年龄和阅历都有待时空的发展,不是单凭主观努力所能一蹴而就的。但是还有一件事可做,那就是对一个有心追求真散文境界的人来说,他必须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紧紧抓住文化的修养而不放松。于此就说到了第二个字:散文的“文”。
⑤“文”者,文化也。它大而化之,笼而统之,但又确实是具体而微,可见可闻的。小到一花一木一沙一石,大到天空海洋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社会万象和人心百态,无不浸淫着文化,表现着文化。尤其当它们出现在散文中,就更会展示出一个作者文化的修养、功底和眼光,所谓文格之高下,文心之雅俗,文笔之精粗,在明眼人看来是纤毫毕现难以藏拙的。如果说,到了一定程度,小说创作依然可以相当地倚重于操作技巧和个人经历等有关因素,那么,散文创作则愈往后就愈能显示出文化和学养的后劲。总而言之,散文的比赛就是文化的比赛。
⑥话再回头说散文的“散”与“文”——无散淡心境不易作出真散文。然散而无“文”则行之不远,亦不足道哉。
(选自《光明日报》,原文有删节)
【小题1】下列表述不能作为文中“散文更属于中老年”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中老年在才情、学养方面有优势。
B.中老年进入了淡泊、超脱的境地。
C.中老年有审美的心情与眼光。
D.中老年在写作形式、技巧方面日趋成熟。
【小题2】下列对第③段中画线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年人富有激情,适宜于写诗歌,不太容易写出真散文、好散文,因为散文对青年人来说并不十分相宜。
B.因了散文的随意、亲切和短小,它就和诗歌一样,往往最容易受到那些钟情于文学的年轻人的青睐,但是从散文文体的散漫和轻松而言,于年轻人不甚相宜。
C.青年人因为涉世不深,阅历尚浅,难以达到中老年那种淡泊与超脱的心灵境界,所以不太容易写出真散文。
D.青年人对散文的选择和爱好谁也无可厚非,但因为“少年老成”也不过是一种说法而已,散文本来就对青年人不甚相宜,不属于他们这个年龄阶段,所以于年轻人不甚相宜。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文的“散”与“文”就是无散淡心境不易作出真散文,但是散而无文,缺乏文化和学养的后劲,则行之不远,也不值得称道。
B.“散”字强调的是一个散文家的本色的轻松自然的流露,因为散文既没有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也少有小说的情节和故事,所以一篇散文的好坏和它的形式技巧是没有干系的,而取决于它是否有一个天生丽质的“真身”。
C.“文”者,文化也。尤其当它们出现在散文中,就更会展示出一个作者文化的修养、功底和眼光,因而散文的比赛就是文化的比赛。
D.散文是一个人的全面展示,一个散文家的修炼过程,也就是一个“人”的修炼过程,所以,只有全面发展,才能成为一个散文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14 09:58: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①国哲学逻辑和认识论的意识不发达的说法很常见,常见到被认为是指中国哲学不合逻辑,不以认识为基础。显然中国哲学不是这样。我们并不需要意识到生物学才具有生物性,意识到物理学才具有物理性。中国哲学家没有发达的逻辑意识,也能轻易自如地安排得合乎逻辑;他们的哲学虽然缺少发达的逻辑意识,但也能建立在已往取得的认识上。意识到逻辑和认识论,就是意识到思维的手段。
②中国哲学并不是真的没有逻辑意识,因为一旦受到某种有关的刺激,就不可避免地要发生这种意识。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一批思想家开始主张分别共相与殊相,认为“名”和“言”有相对性,提出有限者无限可分和飞矢不动的学说;这些思辨显然与那个动乱时代的种种问题有比较直接的关系。研究哲学的人当然会想到希腊哲学中的类似情况。从这类来自理性本身的类似学说中来看,可见他们已经获得了西方哲学中那种理智的精细,凭着这些学说,哲学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锻炼精神的活动。然而这种趋向在中国是短命的,一开始虽然美妙,毕竟过早地夭折了。逻辑、认识论的意识仍然不发达,几乎一直到现在。
③中国哲学没有打扮出理智的款式,也没有受到这种款式的累赘和闷气。这并不是说中国哲学土气。然而约翰·莫雷曾说道,柏拉图是个好诗人,黑格尔则是个坏诗人。根据这个说法,也许应该把庄子看成大诗人甚于大哲学家。他的哲学用诗意盎然的散文写出,充满赏心悦目的寓言,颂扬一种崇高的人生理想,与任何西方哲学不相上下。其异想天开烘托出豪放,生机勃勃而又顺理成章,使人读起来既要用感情,又要用理智。可是,在惯用几何模式从事哲学思考的人看来,即使在庄子哲学里,也是既有理智的寒光,而又缺少连贯。这位思想家虽然不能不使用演绎和推理,却无意于把观念编织成严密的模式。所以,他那里并没有训练有素的心灵高度欣赏的那种系统完备性。
④然而,安排得系统完备的观念,往往是我们要么加以接受,要么加以抛弃的那一类。作者不免要对这些观念考察一番。我们不能用折中的态度去看待它们,否则就要破坏它们的模式。但是,观念越是分明,就越不能具有暗示性。中国哲学非常简洁,极不分明,观念彼此联结,因此它的暗示性几乎无边无涯。结果是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地加以注解,加以选择。很多独创的思想,为了掩饰,披上古代哲学的外衣;这些古代哲学是从来没有被击破,由于外观奇特,也从来没有得到全盘接受的。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数不清的新儒家、新道家,不论是不是独创冲动的复萌,却决不是那独创思想的再版。中国哲学实际上并不缺乏独创精神,只是从表面看来,缺少一种可以称为思想自由冒险的活动。我们在这里谈的并不是中国哲学长期故步自封的实际原因。早在某些哲学蒙上宗教偏见之前,用现存哲学掩饰独创思想的倾向已经很显著了。不管出于什么现实的原因,这样的中国哲学是特别适宜于独创的思想家加以利用的,因为它可以毫不费力地把独创的思想纳入它的框子。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哲学”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经常被错误地认为不合逻辑,不以认识为基础,原因是几乎一直到现在,中国哲学的逻辑、认识论的意识仍然不发达。
B.与人的生物性和物理性不依赖对应学科类似,中国哲学虽缺少发达的逻辑意识,但也能在以往取得认识的基础上安排得合乎逻辑。
C.中国哲学非常简洁,但观念之间的界限不分明,这使得其暗示性极广,此特点令人们不得不通过注解和选择来找到其真正主旨。
D.中国哲学特别适于具有独创精神的思想家加以利用,因为中国哲学故步自封的特征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容纳其独创思想的框架。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表面上并不理智,但这不意味着中国哲学土气,根据约翰·莫雷的标准,中国哲学家庄子也许兼具大诗人和大哲学家的特质。
B.庄子的哲学用诗的形式表现,借助寓言故事的形式,颂扬了崇高的人生理想,树立了理智的典范,这与任何西方哲学相比都毫不逊色。
C.庄子的哲学用异想天开烘托出豪放,充满生机又顺理成章,要兼备感情和理智之人才能品出真味。
D.庄子的哲学中也使用了演绎和推理,但是没有把观念编织成严密的模式,所以他的哲学思想缺少训练有素的心灵高度欣赏的系统完备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18分)
唐诗的意象是跳脱的、疏离的、并置的,意象与意象间的空间较大;而宋词的意象大多是紧密的、蝉联的、链接的,其间的空间较小。我们来看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我们从中不仅可以体味到意象的绵密,而且还能看出,这绵密的意象,与词人的内向、细腻的性格有关。他们喜欢“思量”,喜欢这样曲曲折折反反复复地忖度,他们注力于某一点,一往而不复一往而情深。这种递进层深之笔,都是宋人情怀幽深的表现。
(取材于鲍鹏山《天地词心》,有删改)
注 辔: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
【小题1】下列对文段和《踏莎行》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写词人所见所感,因为战乱,词人远离家乡,尽管看到春日美景,仍离愁难解。
B.下片写行人想象思妇登楼远望的情形,但行人远在春山之外,望而不见,更添愁情。
C.全词的意象具有绵密、蝉联、链接的特点,表现的情感是细腻动人的,“递进层深”。
D.作者认为宋词的意象具有绵密的特点,与词人的性格有关,与幽深的情怀也有关。
【小题2】(小题2)下列词句中与“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用了同一种修辞手法的两项是(5分)( )( )
A.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D.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E.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小题3】古代诗词中常用到叠词,或摹形,或摹声,或摹色……,用来表达思想感情。请选取自己熟悉的包含叠词的诗词句(上文中的叠词句也可作为例句),说一说运用叠词的好处。150~200字。(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明清时代农业依然是社会经济的第一基础,农业人口依然是帝制国家统治的基本对象,所以“重农抑商”的言论与政策表现都依然存在,在某些特定语境下甚至表达得很激烈。但是“农商皆本”的言论已经表达得很清晰,并且愈来愈成为朝野共识,“利商”、“惠商”而非“抑商”,成为国家政策的基调。
明朝初年,曾颁布一系列与商业相关的政策,其中有被误读为抑制商业政策者。如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曾谕户部:“朕思足食在于禁末作,足衣在于禁华靡。尔宜申明天下庶民各守其业,不许游食。”明代“游食”,并不等于经商,“庶民各守其业”包括商人继续经商,并非禁止人们经商。其他如初入商业者需有一定规模的资本,坐贾需在营业地占籍等政策,都是从稳定社会成员职业、地域性征,从而稳定社会秩序角度出发的政策,具有抑制商业的实际作用,但并非以抑制商业为最终目标。其次,明初商税并不沉重,大致三十税一,同时对军民婚丧嫁娶所用物品及舟车丝布之类免税。明中期以后,商税名目增多,收税机构增设,税率也有所提高。不过,万历中期矿监税使四出,盘剥商民现象,是出自皇权滥用,并不体现明代基本政策,所以遭到朝野一致反对,并在万历帝死去后立即终止,故在将万历皇帝派出矿监税使作为明朝抑商证据的时候,要注意其复杂性。通明一代,商税趋于由轻到重,但商税总额与社会商业总规模相比,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而且,万历初将“一条鞭法”推行全国,赋税负担更大程度地落实在土地上面,使得一些富商大贾以“无田而免差”,规避大量赋税负担。
相对于商业规模,明代商业税率偏低而非偏高。这种情况,一方面表示明朝政府财税观念仍然盘桓在农本经验之中,没有调整明白;另一方面表示明朝政府并无意于通过高税收压制商业,使之难以发展。清朝人口大幅度增加,商业规模也较明代更为庞大,而且朝廷随着商业税收增加而日益看重商业税收在政府财政中的地位,相应管理制度也从涣散仅取其大意转向精细严格。
明清外贸政策,曾经多受诟病,被一些学者视为“闭关锁国”。然而近年大量研究表明,此种认识,夸大了该时期的封闭性。综合官方、民间、海路、陆路贸易趋势,并考虑到明清时代前所未有的全球贸易对中外经济往来的影响,应视为“有限开放”更为贴切。
(选自《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清时代农业是社会经济的第一基础,但“重商”的呼声已高过“重农”。
B.明初的一些政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业的发展,但是这并不是统治者的本意。
C.明中期以后,商税加重,万历中期,盘剥商民现象更是抑制了商业的发展。
D.清朝商业管理变得精细严格,取决于商业规模扩大后其财政地位提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时间顺序,主要论述了从明到清,政府对商业发展的政策、态度。
B.文中引用朱元璋的话,表明明初一些所谓的“抑商”政策纯属人们的误读。
C.文章先总领全文,然后具体评析明清商业政策,最后批评明清外贸政策。
D.文章末段提出的观点新颖:明清并非“闭关锁国”,而是“有限开放”。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明清利商、惠商成为国家政策的基调,是因为“农商皆本”越来越成为朝野共识。
B.明政府财税观念仍未摆脱农本经验,无意以重税压制商业,故商业税率偏低。
C.万历初,赋税负担主要落在土地上,表明明政府对农民的压迫非常深重。
D.闭关锁国忽略了明清外贸的开放性,实际上明清外贸还是受到了全球贸易的的影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小题。(9 分)
文艺精品与市场 张晶
古往今来,每个艺术家都渴望自己的作品成为精品,具有不朽的魅力。“文章千古事”正是这种观念的表达。而在大众传媒时代和市场竞争中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认定精品呢?这是个值得追问的问题。
艺术作品只有受到受众的喜爱,具有接受上的优势和强劲的市场号召力,才能成为精品,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然而把精品与市场反应完全对应起来,肯定是有问题的。市场有“一时”和“长久”之区别。我认为,精品是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要有穿越时空而愈增其审美价值从而也具有了市场价值的潜质。
既然是文艺精品,就不能只是拥有当下的市场,而一定是也要拥有未来的市场。只有当下的市场而没有未来的市场,是不可能成为文艺精品的。到今天成为脍炙人口的文艺精品的,如《红楼梦》、《哈姆雷特》等,都拥有当时的市场,且拥有此后许多年代的市场。精品必定是具有能穿越时空并不断增值的艺术魅力的。
什么样的作品可以具有穿越时空而又不断增值的艺术魅力呢?我看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文艺精品无论何种艺术门类或艺术体裁,通过一定的符号载体来表现人们的真善美的普世价值观则是共同的。真善美作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们的价值追求是共同的。诗词、小说、戏曲、绘画、音乐、雕塑以至于电影电视中的精品,能够真正受到最广泛的喜爱的,无不具有真善美的普世价值。如屈原《离骚》、绘画《最后的晚餐》、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不胜枚举。
文艺精品,无论是叙事的还是抒情的,也无论是文学的还是其他门类的,都要显现出与人们的情感密切相关的人物性格或人格魅力。对于作品情节的投入,首先是基于对人物性格的认同。叙事性文艺精品中主要人物都是能够引起人们的深切同情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的,如《红与黑》中的于连就是如此。现在的电视剧更为突出。因为主要人物的性格丰富而与人们情感密切相关,才能引起我们的充分关注,也才能使人们关注情节的发展;如果只有故事,没有丰富的、与人们的情感密切相关的人物性格,人们很少甚至不会对它的情节发展有什么兴趣,这也是某些叙事类作品不能成为精品的重要原因。非叙事性的作品,没有人物和情节,但却是应该体现出作者的境界和人格魅力的,如王羲之《兰亭集序》、绘画《江山如此多娇》等。
文艺精品还应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语言表达形式。不同的艺术门类有不同的艺术语言,即便是同一门类的艺术家,只要他是成熟的、有成就的艺术家,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艺术语言。同是诗人,郭小川和贺敬之的艺术语言不尽相同;同是画家,吴冠中和林风眠的艺术语言是不同的;同样是电视剧导演,李少红和高希希的艺术语言也颇有不同。人云亦云的模式化作品,不可能成为精品。具有艺术个性的作品,都有真正的艺术生命,也才能有市场,既有当下的市场,也有未来的市场。当代小说中,周梅森《国殇》、路遥《人生》等,可称为精品,都是以其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表达形式为其重要标志的。
 在对当前文艺创作的分析中,注重文艺精品的市场化因素无可厚非。而依我的浅见,精品与人民的息息相关,也许和依凭于市场还不完全是一回事,或者说并不是志在市场才能出现精品,而是真正的精品拥有市场.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艺精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精品是每个艺术家都渴望得到的,而且是需要艺术家们耗尽毕生精力去创作、去追求的艺术作品。
B.文艺精品是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具有接受上的优势和强劲的市场号召力的小说、绘画等的艺术作品。
C.文艺精品是指那些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在当下市场有卖点过了若干年代后仍有市场卖点的艺术作品。
D.文艺精品是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具有能穿越时空而愈增其审美价值并具有市场价值潜质的艺术作品。
【小题2】(小题2)下列各项,不属于“具有穿越时空而又不断增值的艺术魅力的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项是()
A.作品要具有与人们的情感密切相关的人物性格或人格魅力,不管是叙事性作品还是非叙事性作品。
B.作品要蕴含着真善美的普世价值,因为真善美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们的共同的价值追求
C.作品要有充分的娱悦价值和经济价值,既能让人读后感到轻松愉快,又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D.作品应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语言表达形式,不同门类艺术语言不同,同一门类不同艺术家亦不同。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在对待艺术作品的问题上,把精品与市场反应联系起来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B.到今天成为文艺精品的古代作品,都拥有当时的市场及其以后许多年代的市场。
C.具有真善美普世精神、密切联系人的情感、独特的艺术语言的作品,就是精品。
D.分析当前的文艺作品是不是精品,要依凭于市场化因素和人民性因素双重标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①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托夫勒谈到过去的教育是为工业化配套的:上课的铃声、课程大纲、每节课45分钟、如工厂计分般的考核系统等。学校普遍的班主任及大队、中队干部,这些“二战’’后前苏联以计划经济推动工业化重建创设的、为工业社会配套的教育体系的设置,被中国学校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②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托夫勒创造性地提出了面向未来的教育:小班化、多师同堂、在家上学趋势、在线和多媒体教育;回到社区,培养学生适应临时组织的能力,培养能做出重大判断的人、在新环境中迂回前行的人、在变化的现实中不断发现新关系的人.
③今天,基于云、物联网、数据库技术、社会网络技术等的成熟应用,托夫勒当年感性的预知的理念性的东西已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信息不仅仅是一种视觉和感官的东西,更是可捕捉、可量化、可传递的数字存在。教育革命一词,正是托夫勒最早所说,而带来这个革命的真正原因已经明确:那就是大数据。
④如果着眼于今后所有的大数据技术将连接人与人、人与世界,未来将成为一个混合人和技~.术共同进化的“混合时代”的话,那我们就不应该仅仅陶醉于对大数据的某个应用.在人类由抽象数字存在而转变成更加实体的数据存在的未来,人的行为的变化,应是关注的焦点.
⑤大数据时代,解放了的知识本身被学校扔掉,学校不再是知识的独家代理商,人的本身才是教育的重点。我在某大学讲授《网络工程》时,将课堂教学的资源放到网上,数据总量达到75G.大学三年级的60个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对这门课程的点击量达到70000次,所花时间占他们该学期所有1 0门课程学习时间的60%。我通过任务教学、可视化诱导、日志排名、学习效果反馈、社交网络等常用的或者定制的插件,调动了学生巨大的热情。同样的,复旦大学将开源的SAKAI放到网上,数百门课程师生可自由使用,相比起为考核而设立的各级精品课程网站,效果天差地别。
⑥2 01 2年,我到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访问。这一年我都在个人的“孤独”中度过。然而我却写了4本书、发表了100多篇博客、加入了多个教育社交群.我把这种方式称为社交网络、云所带来的数字化生存。刚开始我还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后来发现这已然成为美国学者的常态。这就是几十年前托夫勒预言的我的大学,我不再孤独,数据把我和世界紧密相连。
⑦英国教育家苏迦特指出,只有三种最基本的东西在今后的大数据时代是学生用得到和必须学的:第一是阅读,第二是搜索,第三是辨别真伪。谈到数学,苏迦特说,“也许数学将成为一种t体育运动’'’。基本能力加每个孩子特长的“体育运动”,构成了苏迦特心目中的未来教育,这种“体育运动”也许是数学,也许是领导力,也许是音乐、美术和篮球.但大数据时代,数学将不会是教育的基本标准和指向.面对着强调阅读能力、搜索能力、辨别真伪能力的未来大数据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选自《上海教育》2013年第17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有关“大数据时代”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就是以小班化、多师同堂、在家上学趋势、在线学习和多媒体教育为特征的教育。
B.大数据时代,人类由抽象数字存在而转变成更加实体的数据存在,人的行为变化,应是关注的焦点。
C.大数据时代的教学可通过常用的或定制的插件,使诱导、排名、反馈等得以实现,能调动学生热情。
D.大数据时代的产生基于云、物联网、数据库技术等的成熟应用,它使学校不再是知识的独家代理商。
【小题2】下列关于本文结构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②两段,举托夫勒对为工业化配套的教育和未来教育的特点的描述,目的是引出本文的话题。
B.③④两段,集中阐述了大数据与教育革命的关系,从结构上看这两段承上启下,有过渡的作用。
C.⑤⑥两段,作者以自己亲身体验说明了大数据时代给人们带来了学习方式和工作状态上的变化。
D.第⑦段,作者解说了苏迦特心中的未来教育,明确了大数据时代的学生用得到和必须学的内容。
【小题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天中国学校里施行的教育模式和相关机制,沿用的仍是没有任何改变的前苏联计划经济时代的教育设置。
B.“教育革命”这个词语是托夫勒最早提出来的,在今天看来这正是他对过去的为工业化配套的教育的否定。
C.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适应临时组织能力、较强的判断能力、在变化的环境中发现新关系的能力。
D.未来的大数据时代,只有阅读、搜索、辨别真伪能力是必备的。这些能力加上孩子们的天赋构成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