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有一种辉映叫相信
①陌生人都可以信任吗?回答的比率相差甚远,从挪威的65%到巴西的5%左右。世界银行的史蒂夫·奈克指出的:“信任是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健康的最有力的因素之一。在信任度较低的时候,个人和组织在参与经济交易时会更警惕,因而往往抑制国家经济。”
②人生或者社会最大的浪费,就是彼此都不相信!知名危机管理专家王微说:“信任也是生产力。”当彼此信任度越高,管理就越少,彼此方便,成本自然下降,工作也越愉快。
③多年前一个朋友的朋友第一次包车去西藏,路过一个小村庄,一个小女孩拦住了他们的车,问他们是不是要路过前面的某个镇子,司机说“是”,于是那女孩便让司机带上给在前方某镇子打工的哥哥1000元钱,而司机和女孩素不相识。当时我朋友的朋友震惊于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纯真,从此爱上西藏。
④想买书,店内却没老板,书友可在纸上写下购书名单,将钱自行放入钱筒中。这成为台湾“BOOKANEW”二手书店特色,成为爱书人口耳相传的诚实书店。27岁的老板认为,“爱书的人素质高,不会偷书”,且书的单价低,转卖也无法获利。信任的后果是,书友们一般多塞钱支持他。书店办得越来越好。
⑤商务部曾有个统计,我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我国每年签订约40亿份合同中,履约率只有50%。在诚信成本太高,而失信又几乎没什么成本的情况下,违约、造假、欺诈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这两年,红木古典家具市场低迷,雪上加霜的是,我的一个朋友,被遵化的一个生意伙伴“拖欠”380万货款,其实是赖账,朋友是在醉的时候跟我说,他知道,在这个骗子横行的年代,被骗是多么丢人。
⑥这就是信的代价。血淋淋、活生生的代价。没有信任,人是真的孤单!
⑦信,一个字,好贵重;如果变成两个字“相信”——互相信任,人生即可轻盈。世界最幸福国家挪威,年度人均GDP高达5.3万美元,为世界最高水平。74%的挪威人都表示其他人值得信任,这个比例为各国之最。
⑧信,是没有被污染的初心是天光,它有一种辉映,叫相信,彼此互信。纽约市的一个流浪汉ValentinE.在路上向一个企业高管Harris女士乞讨。Harris女士拿出自己的信用卡让他去买点东西,并等他回来还卡。流浪汉并没有逃之夭夭,很快把卡还给了这位慷慨的女士。流浪汉事后说,“她相信了我,我不能辜负这份信任,永远不会!”
⑨1984年的一天,一个66岁老头在华尔街穿着裙子和裤袜扭动腰肢翩翩起舞,惹得众人狂笑。他不是疯子,他正是刚和员工打赌输了的沃尔玛创始人老沃尔顿,他告诉人们,老板更应信守承诺。
⑩要彼此相信,得从自己守信开始。信任,是所有关系的基础,无论经商还是待人接物?
链接材料:“老人倒地扶不扶”和“困窘者街头求助帮不帮”等问题,社会上对此争论激烈。肯定方认为,应该“扶”“助”。据有关机构调查,老人倒地讹诈的现象极少,“不扶”“不助”违背文明社会“扶弱济困”的公德,“不扶”已造成的许多不良后果,也拷问着社会的良知。否定方也有“不扶”“不助”的道理。
读了本文和链接材料后,你对“信”有自己的认识,对材料中的事也有自己的看法,假使你遇到了倒地老人或者街头困窘者,你怎样对待?把你的认识看法和行动表达出来。(不少于120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26 11:26: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吉祥瑞兽
龙是国家祥瑞。古人认为,大凡统治者能够顺天应时,天下就会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此时便会有祥瑞出现,以彰显上天的满意和鼓励。这种祥瑞,种类繁多,大体分为嘉瑞、大瑞、上瑞、中瑞、下瑞5个等级。其中“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也”,龙和麒麟、凤凰、龟、白虎同为五灵之一,是最高等级的祥瑞。在这里,龙又一次与国家政治有了关联。不过,龙的吉祥意义并非仅与国家政治相关,它也显现在普通百姓的民俗生活中。许多人喜欢用“龙”作为孩子的名字,更有些人将生儿育女的时间选择在龙年,以为龙年出生的孩子活泼可爱,生命力格外旺盛。此外,民众们还在陶瓷、竹木、建筑、玉石、剪纸、刺绣等各种工艺美术和实用设计中,创造出数不胜数的精美的龙图像艺术造型,而龙风呈祥、龙腾虎跃、龙飞凤舞、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吉祥图案,都鲜明地表达出人们对吉祥如意、美满健康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每当春节、元宵节来临,许多地方的人们还会舞起长龙,点亮龙灯;端午节期间则又开展龙舟竞渡的盛大活动。至于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人们更愿意从事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以取得好兆头。比如人们会选择在这天理发,俗称“剃龙头”,预示着新的一年里能够像龙一样精神饱满,生机无限。
闻一多先生曾将端午节称为“龙的节日”。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古时皇家龙舟的制作极为奢华,如南宋画院待诏李嵩所画《中天戏水册》中的大龙舟,头、尾、鳞、鬣皆雕镂金饰,舟上建层楼台观,槛曲安设御座,两舷各三桨,气势雄伟,金碧辉煌。龙舟竞渡规模亦宏大壮观,官员、百姓以至深闺少女都要临水观看。唐代诗人张建封有《竟渡歌》描绘其精彩场面:“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翰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端午节的真正起因应是辟邪消灾。“五”(午)是天干中中间的数字,因而被古人认为具有极盛的含义,盛极而衰,因而它又包含着不祥的因素,因此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汉代的很多古籍都有“不举五月子”的记载。五月初五更是不祥,旧俗在这一天要将未满周岁的幼儿带到外婆家躲藏,称“躲午”,这显然具有躲避灾难的含义。端午节的一系列活动,如洒香汤(以艾叶、菖蒲煮水沭浴)、悬艾老虎素(用彩绸缝扎成粽子、辣椒、扫帚、布老虎等串以彩线挂于胸前)、饮雄黄酒、挂钟馗像等等,都以辟邪除祟为主旨。至于龙舟竞渡,当是祭神娱神、祈获保佑的一种形式。
吉祥瑞兽是龙的主要属性,却并非龙性的全部。也许可以这样说,没有一种动物比龙更难以言说,没有一种动物的文化属性比龙的文化属性更复杂,也没有一种动物文化能够比龙文化更多样。在我国,对龙的认知、崇拜是多民族共同的事情。龙,这个主要由想象力堆塑创造起来的复合动物,千百年来已深深地扎根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日常生活之中,它出现在皇宫朝廷,也出现在民宅陋巷;它现身于婚嫁场合,也现身于丧葬礼中;它舞动于街头,也张挂于家门;它被人们反复讲述,也被人们不断表演。龙有容九似于一体的包容大度,亦有兴云布雨、利物济人的奉献精神,它刚健有为,昂扬奋进,它仪表威武,不容侵犯……
龙承载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情感纽带和文化标志。今天,炎黄子孙以龙的传人自居,以龙的精神自励,更盼望中华民族能够像龙一样迅速地腾飞起来,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编自《百科知识》 2012.1)
【小题1】下列关于“吉祥瑞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人认为只有当龙作为祥瑞出现,才说明统治者能够顺天应时,天下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B.龙是国家祥瑞,属于最高等级的祥瑞。龙的吉祥意义和国家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形象经常出现在皇宫朝廷。
C.龙的吉祥意义也显现在普通百姓的民俗生活中,虽然其表现形式各异,但表达的大多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
D.在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中,像春节、元宵节的舞起长龙、点亮龙灯,端午节的龙舟竞渡,都和龙的祥瑞意义有关联。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民众在各种艺美术和实用设计中,创造出数不胜数的精美的龙图像艺术造型,这说明龙在民众心中具有不同寻常的地位。
B.因为龙是吉祥瑞兽,所以在许多节日里都有关于龙的活动,这些节日都起源于龙的祥瑞意义,节日延续的是龙的祥瑞意义。
C.古时皇家龙舟的制作极为奢华,龙舟竟渡规模亦宏大壮观,人们都临水观看这种盛况,说明龙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
D.吉祥瑞兽是龙的属性之一,龙还有更为复杂的文化属性,在中国也许没有哪一种动物文化能够比龙文化更具多样性。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龙风呈样、龙腾虎跃、龙飞风舞、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吉祥图案,形式虽各异,但其意义都取自龙是吉祥瑞兽。
B.龙出现在许多场台,形象各异;它被人们反复讲述,也被人们不断表滇。其实龙是人们凭空想像出来的,本没有原型。
C.龙的文化属性复杂,包容大度、利物济人的奉献精神、刚健有为、昂扬奋进、仪表威武、不容侵犯等都是它的文化属性。
D.几千年来,炎黄子孙以龙的传人自居,以龙的精神自励,传承和延续了中国许多传统节日中龙的文化。

同类题2

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其中,填空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知识分子的功能主要是文化性的,他们所从事的是有关价值、观念、符号等的文化性的活动。任何人,他除了生物性的需求之外,还更有心理性的需求。人不只是一生物性的存在,他还有一种生命意义之追求,一种最终的价值之追求,一种跟宇宙世界接触的追求。一言之,他有一种了解“为什么”的需求。知识分子的最主要功能便是解答思索这些问题。他们的角色是把人众带进较广大的宇宙秩序中,这就是知识分子之起源几乎都是教士、先知、哲学家之原因。知识分子为社会创发“大传统”,为社会铺设文化性的意义系统。
知识分子的功能既然在解释外在世界的情景,很自然地,他总是倾向着怀疑与批判的眼光的,他的想法与看法与社会现状总是有距离的。而没有一个现实社会是圆满的,也因此知识分子总是无法对现实社会不保留地加以拥抱的。当然知识分子之所见是多少与他本身的知识传统有关的。一个重科学的知识传统,将使他怀疑一切,而着重在“新的世界的形象”的建构。反之,一个重历史人文主义的传统,将往往使他把现状与过去的理想世界去比较,而着重在“古典世界的形象”的重构。不论如何,知识分子总多少带着批判社会或反社会的性格的。
由于纯知识分子是批判他身处的社会的,因此,他与政治权威结构总是具有先天性的紧张关系的。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威的关系是很微妙的。知识分子一方面要与政治权威保持距离,以保有他特殊的批判者的身份;一方面却又想与政治权威接近,以实行他的所见或主张。而政治权威在基本上是不会喜欢知识分子的,因为他昀权威之被批判将会被打折扣,另一方面他又不能不靠知识分子的。史太林尝谓“没有一个统治集团可以没有知识分子而统治成功的。”这理由是很简单的。因为政治上的任何统治者,虽然有权力,但赤裸的权力总是较少有效并且难以经久的,权力(Power)必须被人心甘情愿地接受才能有效,权力犹如钞票,钞票必须使人信得过才有购买力。权力亦必须使人信得过才有制约力。而权力要使人信得过则必须转化为权威,这就是合法化过程。如何使赤裸的权力转化为被人认为合法的权威则是知识分子的特有功能。古往今来的皇帝、君主、独裁者,没有一个是喜欢裸体的,他需要体面的衣裳的装饰,才能显出威仪、与众不同与神圣不可侵犯,而知识分子则是替统治者穿衣裳的人,知识分子既然是替统治者穿衣裳的人,当然他也可以把统治者的衣裳剥掉,而使他成为一赤身裸体的“独夫”,就这点说,中国人所说“读书人是得罪不起的”一句话有很大的道理。至于“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的话,则是对,也是错。说它对是因为传统中国过去的确没有读书人造反成功;说它错,是因为过去所有重要的造反几乎没有一次是没有读书人参与其间的。严格地讲,所谓民意、舆论在古代社会固然不外是知识分子的意见,即使在号称最民主的美国如Almond,Rosenau等研究指出也实在是知识分子的主张。知识分子虽无力移山,但却可以风动群众。古云“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实则治天下不能不靠知识分子,即得天下亦何尝可以完全不靠知识分子?
(节选自金耀基《中国现代化与知识分子》)
【小题1】文章以“知识分子”为话题,先分析知识分子的___________,再介绍知识分子___________,最后指出知识分子基于自身的功能性在政治活动中扮演的角色。(4分)
【小题2】下列关于“知识分子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分子的想法与看法与社会现状总保持一定距离。
B.知识分子的角色是要带领着人众认识较广大的宇宙秩序。
C.知识分子为社会创发“大传统”,铺设文化性的意义系统。
D.怀疑和比较使知识分子多少带着批判社会或反社会的性格。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重科学的知识传统和重历史人文主义的知识传统,将往往使知识分子对现实世界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知识分子之所见由他本身的知识传统决定。
B.知识分子总是无法对现实社会完全不保留地加以拥抱,是因为知识分子习惯用怀疑与批判的眼光看待现实社会,而现实社会本身都是不圆满的。
C.知识分子要实行自己的所见或主张,就是要使统治者手中的权力变得有效而且经久耐用,具有信服力,使人们心甘情愿地接受统治者的管理。
D.“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传统中国过去的确没有读书人造反成功,所以知识分子虽然可以风动群众,却不能领导革命走向成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文化被看做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生存过程中积累下来的一组信息。在本质上文化是非物质的,但它往往附着于某些物质上得以流传,如建筑、石刻、竹帛纸书等。更有一些直接借助人脑储存,如口头流传的一些史诗、歌曲等等。文化应分为不同功用,如政治(古人称“经邦济世”之术,与现在的经济概念有些不同)、娱乐功用以及在科学技术、观念和信仰等方面的功用,这些功用不应混淆。
②文化中最早出现的大概就是娱乐功能。鲁迅所说原始人抬木头时发出的“吭唷吭唷”之声,渔猎之族在石头和崖壁上刻画动植物形象,这些行为都没什么功利性,只是为了愉悦身心而已.这些行为后来被我们称为文艺。宽泛一点,饮食文化之类也可列入其中。多样性是娱乐性文化非常重要的一点,保持和发展多样性、拯救濒危文化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假如哪天我们只能听到超级女声一种声音岂不是一件很悲哀的事。
③国家消亡的主要原因是政治腐败,军事、经济落后,与文艺没有太大关系。中国早就创造了灿烂的文学艺术,推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文化。近两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衰落不过在近一、二百年。只是腐败的统治者往往将大量社会资源用于享受这种精细的文艺,造成批判者迁怒于这些娱乐性的文化功能。文艺本没有亡国的罪过,不是“后庭花”亡宋,而是宋朝有问题的政治和军事体制。文人不解,讹传至今。文艺本质上是没有功利性的,我们不应对此要求太多。对本土的、外来的文艺都不必以有用无用权衡,只要无害即可。但文艺在许多情况下能被附有许多功利性的功能。如战争中的军歌等等。寓教于乐,更容易被人接受。但这不意味着没有“教”的“乐”就应该淘汰。
④中国文化是唯一不被宗教左右的成熟文化。过去西方学者认为这是原始文化的特征。通过更多地了解中国交化,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已越来越少。但又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宗教是儒教。其实在中国虽然常将儒道释三者并立称为“三教”,许多地方神庙中也供奉孔子像。但儒其实只是儒学,它主要传播一种价值观和道德观。这一观念对中华民族概念的形成和国家的稳定极为重要,因此被历届统治者推崇。它有很多积极的因素,也有自身的和后来统治者为强化自己的统治加入的消极因素。如反对变革、维持现有秩序以及一些落后的伦理观。中国现在到处建孔子学院,希望要有选择地传播儒学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不要把那些糟粕也宣传出去。尤其不要自己继承。传播出去害人,继承则害己误国。
⑤经过几千年积淀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全人类最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之一。我们任何一个个体对她的了解都是管中窥豹。连钱钟书这样的国学大师也只敢将自己的文集称作“管锥篇”,像我们这些知之不多的人更不能妄下“无用”或“过时”的
(选自《环球时报》2011年12月,有删改)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生存过程中积累下来的一组信息。
B.文化有的往往附着于某些物质得以流传,有的直接借助人脑储存。
C.文化应分为不同功用,文化中最早出现的可能是娱乐功用。
D.西方学者认为,不被宗教左右是成熟文化的原始特征。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用“鲁迅所说”之例是说明饮食文化之类也只是为了愉悦身心而已。
B.第③段用“后庭花”之例是说明造成批判者迁怒于娱乐性文化功用的原因。
C.第③段用“战争中的军歌等等”之例说明文艺能被附有许多功利性的功能。
D.末段用钱钟书之例说明我们更不能对中华文化妄下“无用”或“过时”的结论。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向国外传播文化应该遵奉“扬弃”的原则,自己不愿继承的,也不要勉强塞给别人。
B.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为了强化自己的统治,将反对变革等一些落后的伦理观加入儒学。
C.作为“三教”之一的儒教,其传播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中华民族概念的形成极为重要。
D.像超级女声这种文艺节目的出现让我们认识到发展娱乐性文化的多样性这一工作的重要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每题2分,共6分)
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基本框架看,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第一,追求善良的价值观念。从个人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向善”的价值追求。孟子认为,“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它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皆为“善端”,由此形成仁、义、礼、智“四德”,进而达到至善。礼仪表现出善良的人性,雍容大度的仪态,彬彬有礼的行为,庄重诚敬的仪式,表明与人为善的态度,善良宽容的心灵。第二,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念。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为和”的价值追求。儒家强调,“礼之用,和为贵”。礼仪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行为规范,礼让包含对自我的克制,对他人的理解,体现以礼待人的尊重,乐群贵和的美德。第三,追求秩序的价值观念。从国家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国无礼则不宁”。孔子以礼为基础,提出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进而建立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礼仪是经世治国的道德秩序,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
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然而,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就可以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将礼仪文化中蕴含的向善、为和、有序的价值观念,放进现代文化的框架下进行科学的阐释,就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与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相联系,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国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礼仪文化教育的优势,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礼仪文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礼仪文化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现代礼仪文化的价值取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内涵,对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追求进行提炼,与友善、和谐、文明、法治等现代价值观念联系起来进行科学阐释,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使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
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使礼仪文化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中国礼仪文化强调自律,西方礼仪文化强调他律。我们应该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保障各种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为人们自觉地遵守,或者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遵守。同时,通过一些仪式和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使礼仪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礼仪行为,变成全社会的礼仪习惯,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礼仪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个人的视角看,礼仪追求“向善”,它表现出善良的人性,表明与人为善的态度和善良宽容的心灵。
B.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
C.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能够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
D.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将自律和他律有机地结合,礼仪文化可以变成礼仪行为和礼仪习惯。
B.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为礼仪价值取向,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让大众接受。
C.中国礼仪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密切,中国礼仪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D.从儒家对中国礼仪文化的诠释来看,儒家已经意识到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有助于礼仪文化成为每个人的礼仪行为,变成全社会的礼仪习惯,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
B.中国礼仪文化强调自律,西方礼仪文化强调他律。我们应该将中国礼仪文化和西方礼仪文化有机地结合,保障各种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为人们自觉地遵守,或者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遵守。
C.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观内涵,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
D.中国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我们应该通过礼仪文化教育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的落实。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书会是宋代与科举有关的会社名称,或称课会,或称课社,或称文会。它和乡校、家塾、舍馆一样都是民间开办的学校,与宗学、京学、县学等国立学校并存而补充之。每遇大比之年,书会等民办学校也有人中榜及第,确实与科举考试有密切联系。抑或受到宋代都市文艺商品化趋势的左右,抑或为了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书会渐渐地由读书吟课的场所转变为从事文艺底本创作和伎艺表演的民间自发组织。宋代的书会应不少。由于书会渐渐走向专门化,以致被人们视同为一般的“行会”,且统称之为“社会”。书会中从事伎艺底本创作的人称之为书会先生。从有关资料看,书会先生据其专长,各有所司,分工明确。
宋代书会先生一般是没有功名而精于文艺的民间文人和艺人。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审美认识和道德评价标准去进行文艺创作,并以获得商业利润为创作目的,即以文艺创作为谋生的手段。因此.他们是一个职业化的、自治性的民间文艺创作群体。他们的生活是自由的,甚至是放纵的。北宋词人柳永可谓是书会先生的先驱。他早年浪迹市井,放骸坊曲,为歌妓作词的经历与后代书会先生的生活方式无甚差异。
宋代书会先生创作的作品应该不少,而由于失载和散佚.今天能确认为书会先生创作的作品已不多,如小说《简帖和尚》、鼓子词《刎颈鸳鸯会》、戏文《张协状元》及一些曲子词和赚词。从现存的资料看,词是宋代所有伎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决定着伎艺作品的艺术品位和语言风格。而伎艺作品质量的提高也是词的质量的提高,伎艺形式的创新也是词体的创新。书会的创作和表演有助于词的传播和发展,尤其是鼓子词、唱赚和戏文的创作,导致了词体的发展和演变,即由单章体向联章体、套曲体、戏曲体嬗变。
书会先生活动的区域一般在大都市,其“衣食父母”(作品的消费者)主要是都市居民。为了占据更大的艺术市场和拥有更多的作品消费者,他们必须符合广大市民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趣味,创作出为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他们所创作的文艺作品也固然属于市民文学。因此而论,书会先生是职业的市民文学作家,他们的作品是早期的市民文学作品。正如谢桃坊先生在《中国市民文学史》第三章《中国早期市民文学》中所说:“在中国文学史上,书会先生开辟了一条新的创作道路。其创作目的不是为了‘经国之大业’或‘不朽之盛事’,而是服从现实的商业利益。他们必须向艺人提供脚本或刻印脚本以取得合理的报酬,这样才能在都市里维持中等以下的生活消费。由此使文学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
书会先生的功绩也就在此。他们推动了都市通俗文学的发展,为词走向社会、走向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题1】关于“书会”,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书会与科举有密切联系,是和乡校、家塾、舍馆一样的民间学校,对宗学、京学、县学等学校起补充作用。
B.书会的功能后来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民间学校逐渐转换为从事文艺底本创作和伎艺表演的民间自发组织。
C.书会走向专门化的原因,既有受宋代都市文化商品化左右的因素,也有书会为了解决自身生存问题的因素。
D.书会后被视为行会,称为“社会”,其中有从事底本创作的书会先生,且他们据其专长,各有所司,分工明确。
【小题2】(小题2)对宋代“书会创作”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书会创作的主体是没有功名而精于文艺的民间文人和艺人。有其审美与道德标准,是业余松散的群体,赚取利润,用以谋生。
B.书会先生创作不是为了“经国之大业”,而是向艺人提供脚本或刻印脚本以取得合理的报酬,维持中等以下的生活消费。
C.书会的创作和表演有助于词的传播和发展,特别是鼓子词、小说、唱赚和戏文的创作,导致了词体的发展和演变。
D.词是书会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伎艺作品的艺术品位和语言风格,伎艺作品质量的提高也是词的质量的提高。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北宋词人柳永浪迹市井,为歌妓作词的经历与后代书会先生的生活方式基本相同,他可以看作是书会先生的先驱。
B.为占据更大的艺术市场和拥有更多的作品消费者,书会先生在其创作中必须放弃自己的审美趣味,以迎合广大市民。
C.书会先生都生活在大都市,其作品的消费者是都市居民,创作的文艺作品为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故其作品属于市民文学。
D.书会先生通过创作不仅为自己赢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且使文学走上商业化的道路,推动了都市通俗文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