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握住智慧的“苹果”
王庆节
苹果产品在全世界大行其道的时候,有人编出了“三只苹果”的故事:“有三只苹果改变了世界,一只诱惑了夏娃,一只砸醒了牛顿,还有一只握在乔布斯手中。”
照此说法,诱惑了夏娃的苹果让人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砸醒了牛顿的苹果让人类成为机械时代的人;而乔布斯的苹果呢?有人说,它帮我们走进IT数码时代。
这个评价是否公允?很难断言。在我看来,史蒂夫•乔布斯对于世界的意义,也许不在于那个魔器般的“苹果”,而在于他对着“智慧之果”“咬”下的那一口。他“咬”得如何与众不同?他为什么要这样去“咬”?正是这种对“智慧之果”的与众不同的态度,以及这一“咬”中蕴含的不畏挫折、屡败屡战的精神,使得他成为乔布斯,成为哲学精神在当今时代的化身。
可以说:引领乔布斯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与心灵密码,正是哲学。
乔布斯曾说过,“我愿用我的全部科技来换取与苏格拉底一个下午的相处”。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开山之人,乔布斯人生偶像名单上的第一名。乔布斯将苏格拉底、达·芬奇、哥白尼等称为“人类灵感的灯塔”,他鼓励人们“把苏格拉底的原则运用到生活、工作、学习以及人际关系上”。在他看来,这不只是关系到苏格拉底,更关系到你自己,关系到你如何创造更多的真、善、美。
苏格拉底所理解的哲学智慧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爱”。这种“爱”就是一种哲学的精神和态度,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自身中发掘的智慧能力,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是哲学家。
苏格拉底并没有任何严格意义上的著作传世,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全部哲学的开山,因为他的人生就是他的“哲学著作”。所以,当我们说乔布斯是哲学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化身”,意思就是:他用他的一生诠释了苏格拉底哲学所代表的那种批判、创新、理性、反思的人生态度与精神。
乔布斯的成长充满苦涩艰辛。小乔布斯一出生就被送给了养父母——一对没有大学学历的蓝领工人。养父母含辛茹苦、耗尽家财,将乔布斯送进了花费不菲的名牌大学。但乔布斯对这种按一定程式送到嘴迎的“知识苹果”不感兴趣,6个月后,他选择了退学。
可是,失学后的乔布斯到处游荡蹭课,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就是说,他找到了“咬”“智慧苹果”的方法,这才有了乔布斯与“苹果”后来的一段佳话。
在人生路上,往往会有一些关键性的路口,而在这些路口的抉择与决断,就决定了我们一生的命运。乔布斯的故事告诉我们:当这些抉择时刻来临时,不盲从旧规,不取媚大众,而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走自己的路,做真实的自己。这种人生态度所折射出的“Know thyself”(知道你自己)“Be thyself”(成为你自己)精神正是铭刻在希腊神殿上的哲学箴言给我们的启示。与众不同,成为你自己,这正是乔布斯后来成功的秘密所在。
哲学家说,人生的本质无非就是不断学习和领悟死亡的过程,唯有对死的大限的真体悟才会揭示出人生大化之真谛。这也是乔布斯给我们带来的另一哲学启示。
乔布斯短暂的一生大起大落。他在回忆一生中最大的失败时说,“在三十岁的时候,我被炒了鱿鱼,我生命的全部支柱离自己远去,这真是毁灭性的打击。我当时没有觉察,但是事后证明,被苹果公司炒鱿鱼是我这辈子发生的最棒的事情。”
巨大的成功与失败所带来的反差让乔布斯很早就品尝到“出生入死”的滋味。他意识到,我们人生历程中的每一次抉择、行为的每一次完成,都是一种一定意义上的“死亡”。
“记住你即将死去”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箴言。它帮乔布斯指明生命中重要的选择,因为所有事在死亡面前都会消失,留下的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
创新的可能性无处不在,乔布斯正是这种精神的绝佳代言人。敏感的艺术家有发现的那双眼睛,天才的科学家有实现的那双手,沉思的哲学家则有着指挥眼和手的睿智大脑。而乔布斯既有敏感的双眼,魔术般的双手,也不乏思考的大脑,他将创新精神发挥到极致,他号召人们跳出框框去思考,因为“只要敢想,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乔布斯曾以一句充满苏格拉底智慧的话语和大众共勉:让我们永远“Stay humgry!Stay foolish!”(存一分渴望!保一分愚痴!)这正是乔布斯追求自我、永不言弃、不断创新的哲学人生的真实写照。
(原文有删改)
【小题1】文章从“三只苹果”的故事写起,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乔布斯是“哲学精神在当今时代的化身”?(4分)
【小题3】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概括本文标题“握住智慧的‘苹果’”的意蕴。(4分)
【小题4】乔布斯的一生可以给我们哪些有关人生的哲学启示?请结合文意,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06-14 04:12: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中世纪是大教堂文明,石块垒砌成永恒的场所;近代则是印刷术文明,铅字排列成流动的意义。印刷术之特殊在于其作用对象是语言,它改变了世界的意义被呈现的方式,从而改变了世界,自从活字印刷取代了雕版印刷,工匠能够方便地排出任何文本,文本流通就更为多样,促进了思想的多元与争鸣,雕版印刷因其成本高昂更倾向于大印量文本,活字技术在对持小印量文本时则更平等些,因此也对新生和边缘的思想更包容些。活字相对于雕版的优势在于印刷文字而非图像,而成本优势又使它更倾向于表达抽象的思想,也更重视想象力。

印刷术文明是白金字塔之后又一个无惧于时间的文明。前印刷时代的图书馆旨在保存而非借 阅,一卷孤本被毁就是不可逆的损失;而印刷术将知识大量复制传播,令其再难被尽数毁灭。伊丽莎白·爱森施坦指出:前印刷时代的文明是脆弱的,难逃兴衰抡替,例如12世纪文艺复兴与14 世纪旳罗拉德派改革都中断了 ;印刷术的诞生却让同时代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长远地影响了后世,开启了知识积累的进程。是印刷术孕育了18世纪的百科全书之梦,也正是印刷术引发的知识 爆炸又让人们很快就意识到“全书”和“通才”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文化的变迁总是有得有失。随着印刷文化的扩张,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者惊觉口传文化已濒临断绝,于是赶紧把民歌与民间故事抢救(印刷)出来;当时不识字的底层人民被排斥在了印刷文化之外,失去了自己的声音,关于他们的史料皆是由识字阶层为印刷市场书写。刘易斯•芒福徳说,在一个印刷技术主导的社会中,“存在就是存在于铅字上,其他一切逐渐沦为虚无”。

(选自巫怀宇《“存在就是存在于铅字上,其他一切逐渐沦为虚无”》,有删改)

【小题1】与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的优势有哪些?
【小题2】为什么说印刷术文明"无惧于时间”?请加以概括。
【小题3】“存在就是存在于铅字上,其他一切逐渐沦为虚无” 一句如何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给“直升机父母”的七条忠告

作者:南桥

①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近年社会关注不少。这些孩子父母远游,其教育“营养不良”。城市中产家庭的儿童,则存在教育“营养过剩”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家教和保姆组成的庞大阵营,带着浓厚的焦虑和期待,如同大山一样压在孩子身上,童年就这样压碎了。这个问题有一定的世界性。泰迪·韦恩在在《纽约时报国际生活》中称,现在有不少夫妻不愿意要孩子。其中原因之一是养育负担太大。有的家长特别害怕被拉入其他妈妈的团体,害怕游乐场和日托中心的交际,以及那些没完没了的活动和课程——如今这些活动和课程是中上层阶级养育子女的常规内容。是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必须陷入这种疯狂呢?其实过了头的养育,才是今日教育焦虑的一大根源。

②儿童发展研究者曾提出“直升机父母”一说。

③前斯坦福大学新生管理处主任、哈佛大学法学博士朱莉·莉斯考特一海姆斯博士,写了《如何养育成人:打破过度养育陷阱,成功养大孩子》一书,力陈“过度养育”的弊病。过度养育是指孩子力所能及或是可以学着做的事,父母都去代劳。例如,小孩打闹,大人帮助协调解决。去什么地方,家长都不放心,要亲自接送。“我们就像对待珍稀花草一样对待孩子,在照料上不厌精细,一见风吹草动,怀疑孩子可能受到打击,便冲上去保护。”

④过度养育会损害孩子的能力、韧性、快乐和自我意识。如果说家长、孩子、家教是生产者的话,大学、用人单位、未来配偶,则是消费者。海姆斯多年接触刚脱离父母的大学新生。若这些新生成长中“养育过度”,其行为会立竿见影地显露出来。海姆斯自己接待新生的时候,有的新生话都不会说,而是父母在边上代劳。

⑤过度养育的后果,会往后延续多年。在日后就业上,被呵护过度的孩子,遇到用人单位,更会问题多多。2005年,一个名叫理查德的常青藤学校毕业生在华尔街某投资银行就职,年薪25万。他的工作时间很长,很辛苦,妈妈心痛,想方设法找到小伙子老板的电话,跟他抱怨。次日小伙子上班时候,在电梯口就进不去了,保安把他的东西装在一个纸盒子上拿过来,让他走人,纸盒子上写着:“问你妈妈去。”这个老板或许不应该用这种恶劣的方式处理问题,但小伙子妈妈的做法颇让人厌烦。儿子都工作了,还大事小事来插手,恐怕哪个雇主都难以接受。

⑥在婚姻家庭问题上,《圣经》上告诫男女成人之后,要离开父母,和配偶结合,成为一体。失败婚姻则是一方甚至双方无法割断和原家庭的脐带,任由父母控制。2016年初北大一位教授,和银监会一位美女处长闹出离婚大战。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双方交母互向核子配偶单位写控告信。两个功成名就的当事人,在婚姻家庭的纠纷中,却离不开父母的控制,外人看了纳闷,可在我们这个“可怜天下父母心”声音极高的国度,这种事是在寻常。

⑦看完此书,我总结过度养育有七宗罪:(1)只给东西不练能力。(2)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4)只重视学习和升学。(5)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7)不听专家意见。

⑧针对这七宗罪,不妨建议如下:

⑨第一,要放权授能而不是微观管理。在企事业单位,大家可能都知道经理人对于员工的管理,一种叫授能是给员工自主权,让他们自行决定工作方式,承担相应风险,此间除了完成工作之外,员工能力、积极性得到提升。另外一种管理,是微观管理,抓西瓜也抓芝麻,事必躬亲,员工得不到合理训练,能力不升反降,管理者本人也累。这种领导是无能的领导。家庭也是社会组织,运作上不无类似。大事小事必躬亲的家长,是无能的家长。

⑩第二,适度“放养”,教会孩子如何和陌生人说话,而不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问题是孩子成年后会接触一个又一个陌生人,不是所有陌生人都危险的。有危险的陌生人,不与其说话不一定就能解除危险,不如教会孩子如何应对。

⑪第三,学会延迟满足,让孩子吃苦吃亏。过分强调要给孩子瞬间满足,不能刺激他们的心灵。父母都把孩子当成了纸糊的泥捏的,受不起一点打击。为了鼓励、夸奖他们,让他们瞬间满足则不惜代价。得让孩子吃点苦,吃点亏,这样他们会成长得更皮实些。

⑫第四,不要参与恐怖的“升学军备竞赛”。父母为了孩子成功,每一步都跟着扶持:帮孩子选课,选容易得A的课程,帮孩子做作业、写文章等。在中国不要说上大学了,就是找幼儿园、小升初的过程,都是家长在血战。其实正规教育没有这么重要,本书说的原生家庭中的家教对人的成长更为重要。

⑬第五,让孩子根据不同年龄的能力,学着做家务。由于过度强调孩子的学习,强调培养孩子的自信,一些日常、琐碎的事情,比如家务,都是家长代劳。孩子日后进入社会,毫无准备。不会做这些都还事小,关键是孩子没有父母陪伴的时候,要会安全、高效地做事。劳动给人带来快乐,完成任务且能帮助他人,也会带来荣誉、自豪和团队归属感。有家教的人家,无论中外,都会蓄意在这方面训练。

⑭第六,让小孩渐渐自己拿主意,自己解决问题。家长应该训练小孩在做事、办事上,逐渐独立自主。家长让小孩自己思考,不要过早给答案,学一点“苏格拉底式询问”和批判性思维方法。

⑮第七,多听专家的,而不是周围婆婆妈妈的。比如和有类似想法的家长形成一个社区:和配偶达成共识。建议大家去关注一些相关专家,不要看微信上水平和自己差不多的人的文章。一些作者为了寻求更多关注,有强烈的媚俗倾向。多去看看真正的专家学者怎么说,可以改变我们的很多错误观念。

⑯人类总要经历些风吹日晒,否则无法应对日后更大的风浪。现在“直升机父母”说法都过时了。父母中新的品种叫“无人机父母”。他们平时看不到,却通过短信、微信,隐形地在遥控。一旦孩子有丁点问题,他们立刻抵达现场,“危难之处显身手”。还有一个新说法,叫“割草机父母”,说这种父母,在前面给孩子清道,什么杂草和石子都不留下,让孩子的路平平坦坦。小孩的路,都是家长给铺好了,哪还需要他们去走出来?

(选自2016年12月10日《南方周末》,有删改)

【小题1】第②段画线的词语“直升机父母”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第①段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提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为了引出城市中产家庭的儿童教育存在“营养过剩”。
B.“童年就这样压碎了”一句中“这样”指代的是家庭成员的阵营庞大,家长的焦虑和期待沉重。
C.教育“营养过剩”问题不仅仅是在中国存在,而且有一定的世界性。
D.根据泰迪·韦恩的说法,现在有不少夫妻不愿意要孩子,根本原因是养育负担太大。
【小题3】根据文章③-⑥段的内容,概括“过度养育”的危害。
【小题4】以下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②段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
B.第③至⑦段着重阐述了过度养育的危害。
C.第⑧至⑮段提出了针对上文的七条建议。
D.第⑯段继“直升机父母”又提出了“无人机父母”、“割草机父母”,他们名称不一样,性质也不一样。
【小题5】根据文章提到的七条忠告,填写表格。
 
七宗罪
七条忠告
1
只给东西不练能力
要放权授能而不是微观管理
2
 
适度“放养”,教会孩子如何和陌生人说话
3
 
学会延迟满足,让孩子吃苦吃亏
4
只重视学习和升学
不要参与恐怖的“升学军备竞赛”
5
 
让孩子根据不同年龄的能力,学着做家务
6
不听专家意见
多听专家的,而不是周围婆婆妈妈的
 
【小题6】下面有一段小学生和妈妈的对话,结合文章的观点。对妈妈的态度加以评析。(不超过80字)

妈妈:今天上学怎么样?

孩子:还好,可是我把书包忘到学校了。我怎么办?

妈妈:你觉得该怎么办呢?

孩子:妈妈,你能不能开车带我回学校去拿?

妈妈:对不起,不行。我下午还有别的事。你觉得可以怎么解决呢?

孩子:我可以打电话问同学,问作业是什么?

妈妈:可以。

孩子:可是我需要的东西可能在书包里。或许我可以发邮件给老师,告诉她我忘了,问她怎么说。

妈妈:也可以。按你自己的想法,然后试着自己解决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据艾瑞咨询发布的数据,2017年,我国“二次元”用户整体规模已经达到3.1亿人。“二次元”群体数量之大,使得“二次元”文化产品得以不断生产传播,“二次元”网络文化社区不断构建,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年“二次元”文化。

青年“二次元”文化的影响力通过动漫、网络小说、电影、COSPLAY、游戏等创作方式不断扩大,但同时,其中的一些不良思想也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挑战。“二次元”所具有的虚拟性使青年群体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开放”,其周围充斥的“不良信息”很容易对青年群体的精神世界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部分青年甚至迷失自我,做出一些不道德或是违法行为,以至于成为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一份子。

此外,一些青年长期在“二次元”世界中自我放避,一旦他们返回现实世界,可能会因价值观偏离、扭曲而遭受挫折和打击,甚至难以与现实世界相融合,导致青年群体人际关系的僵化与不和谐,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也给社会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面对青年“二次元”文化存在的局限与弊端,我们应通过主动引导,助其确定正确的思想方向,从而达到良好的引导效果。

首先,我们应注重对青年群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其充分认识、理解以及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中,逐步使青年“二次元”群体对主流价值观形成高度认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其次,不断丰富“二次元”文化的内涵。我们应鼓励青年群体在“二次元”文化作品的创作中,尝试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之相结合。通过“二次元”文化作品的创作,引导青年“二次元”群体找到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方向。最后,加强网络环境建设,营造积极正向的“二次元”网络文化环境,在网络中弘扬和传递正能量。

尽管“二次元”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两者在社会发展中都起到了“粘合剂”的作用,进一步丰富了当代文化的内涵。我们一方面要寻找“二次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共通之处,以此为连接点,加强对“二次元”文化中积极因素的传播。例如青年“二次元”群体所追求的“成长”“梦想”以及对真、善、美的坚持,与主流文化积极倡导的内容一致,我们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加深青年“二次元”群体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还要回应青年“二次元”群体的实际需求,增强沟通交流,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对其不良倾向及时进行纠偏,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

当然,对青年“二次元”文化的引导,需要全社会的持续关注和互动参与,只有建立协同合作的模式,才能提升对青年“二次元”群体的引导效果。每个家庭都应为青年“二次元”群体营造和谐的环境,在帮助这一群体积极排解压力与焦虑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科学引导,避免出现青年一味沉沦“二次元”世界的现象。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也应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和宣传方式,不断向青年群体传播先进的价值理念与正能量。同时,政府也应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加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治理和管控,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引导青年“二次元”文化向理性、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2期《科学引导青年“二次元”文化的发展》,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年“二次元”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积极正向的网络环境,应着力加强网络环境的治理与管控。
B.青年“二次元”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影响体现为一些不良思想消解着主流意识形态,给青年群体带来精神污染。
C.青年“二次元”文化粘合了主流文化,需要找到两者的连接点来加强“二次元”文化中积极因素的传播。
D.青年“二次元”文化的形成表现在“二次元”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二次元”网络文化社区的构建这两方面。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主要论证“二次元”文化的虚拟性所带来的“自由”“开放”会给青年带来不良影响。
B.文章第六段通过举例阐述了寻找“二次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共通性来加强其积极因素的传播的举措。
C.文章论证了引导青年“二次元”文化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并就参与的角色和做法进行论述。
D.文章重点论述科学引导青年“二次元”文化的必要性,具体立论指向了庞大的“二次元”群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年长期沉浸在动漫、游戏中,自由假想且无拘无束,会迷失自我或影响身心健康,严重的会导致人际交往的障碍。
B.在对青年“二次元”文化进行引导时,家庭都应该在协同合作模式中扮演重要角色,承担自身应有的责任。
C.在“二次元”作品中一旦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丰富“二次元”文化内涵,就与主流文化倡导的内容保持了一致。
D.青年“二次元”文化应被正确引导,学校可以对青年群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