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哲学的用途乃无用之大用
在西方哲学史上,流传着一个“知识圆圈说”的故事。一次,一位学生问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老师,您的知识比我的知识多许多倍,您对问题的回答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疑问呢?”芝诺顺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并指着这两个圆圈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接触的无知的范围也比你们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在这个故事中,芝诺把知识比作圆圈,生动地揭示了有知与无知的辩证关系。
这个故事表明:一个人有了一定的知识,接触和思考的问题越多,就越觉得有许多问题不明白,因而就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相反,一个人缺乏知识,发现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低,就越觉得自己知识充足。
不过,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人类的知识视为一个圆圈(有知领域)在另一个更大的闭合圆圈(无知领域)之内不断扩展的过程。其实,人类的认识是一个有知与无知矛盾运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无知的领域并不是一个闭合的圆圈,而是一个无限的、开放型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对于人类整体还是对于每个个体来说,知识的扩充和增长都意味着所知越多,无知的领域就越大。人类认识发展史也表明: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人类的认识活动不断地把人的知识推向一个尴尬的境地,即所知越多,无知越多
在有知与无知之间,人类知识呈现出的这种不确定性,给人类理性包括哲学思维提出了严峻挑战。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一再告诫人们:一定要自知其无知。哲学就是在人类理性思维对无知进行不懈追问和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那么,什么是哲学呢?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哲学起源于好奇,人们是由于好奇而开始哲学思考的。一个对事物和现象感到困惑和好奇的人,就感到了自己的无知,人们是为了摆脱无知而进行哲学思考的。西方著名哲学家罗素说:哲学不是一般的知识,哲学的起源是由于我们要用一种非常沉毅的企图去追求一种真实的知识。
人们常常以为哲学是一种高深莫测的学问,或者是一些枯燥无味的概念。自从“哲学”这个西方术语被介绍到中国后,我国学者就无休止地询问中国到底有没有哲学,并一直对哲学的定义进行探索。其实,哲学是人类精神世界里一块古老的天地,它于人类对于自我、对于宇宙和自然的好奇,于人类对于智慧、思想、知识的热爱和追求。冯友兰先生曾感慨地说:“现在,如果有人要我下哲学的定义,我就会用悖论的方式回答:哲学,特别是形上学,是一门这样的知识,在其发展中,最终成为‘不知之知’。”哲学作为一种“不知之知”,是一种特殊的知识。这种特殊的“不知之知”有什么功用呢? 按冯友兰先生的说法,哲学的用途乃无用之大用。哲学,特别是形上学,它的用处不是增加实际知识,而是提高精神境界。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知识圆圈说”虽然生动地揭示了有知和无知的辩证关系,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B.我国学者关于中国到底有没有哲学的无休止的询问和对哲学定义的长期探索,没有探求未知,均不属于哲学的范畴。
C.哲学的用途乃无用之大用,其中“无用”指哲学不能增加实际知识,“大用”指哲学可以提高精神境界。
D.亚里士多德和罗素两位哲学家关于哲学起源的观点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源于好奇,并对知识进行求索。
【小题2】下面对原文“所知越多,无知越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知识呈现出“所知越多,无知越多”的不确定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类认识的进步和发展。
B.“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等成语,可以说是对“所知越多,无知越多”的生动的阐释和解说。
C.对于一个人来说,他无知的领域,随着知识的扩充和增长,在不断扩大。
D.我们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之所以发现不了问题,是因为我们所知太少,无知太多。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因为更大的无知空间是开放的,根据芝诺的观点,我们当然可以得出“所知越多,无知越多”的结论。
B.在很多人的眼里,哲学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是因为他们对哲学本身无知,而这种无知也会促使他们进行探索。
C.“哲学的用途乃无用之大用”,它不能增加实际知识,也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这样说:哲学没有实用价值。
D.人们为了摆脱无知而进行哲学思考,而人类无知的领域又是无限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将永远存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24 11:22: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史记》不是一部死板的记述的历史,而是一部生动的批判的历史。《史记》中到处可以看到司马迁大胆地进行历史批判,他指斥君王,贬抑权贵;歌颂“叛逆”,同情贫弱;他揭发历史的黑暗,抨击人类的罪恶,用敏锐的目光,正义的观感,生动的笔致,纵横古今,褒贬百代。司马迁执行历史批判有四种形式,一用标题,二用书法,三于叙述中夹以批判,最重要的是各篇之后的专评,即“太史公曰”。
用标题执行批判的例子,如列项羽于本纪,列孔子、陈涉于世家;范蠡本是越国的大夫,因为他曾“治产利居,与时逐”,所以不列入官吏,列之于货殖;子贡本是孔子的门徒,因为他“废著鬻才于曹鲁之间”,故不列于儒林,列之于货殖。对于一般的人物列传,以其人之名标题;而独于刺客、循吏、儒林、酷吏、游侠、佞幸、滑稽等则以其人之行为标题,暗示作者抑扬之意。用书法者,如书孔丘则不名,曰:“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书孟、荀则直称其名,曰:“孟轲,邹人也。”“荀卿,赵人。”书老、庄亦不名,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庄子者,蒙人也。”书孙武,则在名与不名之间,曰:“孙子武者,齐人也。”这样的书法正是不说话的批判。不书名表示司马迁对其人的最大尊崇,书名表示对其人并不如何尊崇。《史记》有在叙事中夹以批判者,《晁错列传》末载邓公对景帝之语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这是借用他人的言语在叙事中兼示批判。
“太史公曰”是司马迁负责的批判,也是《史记》的灵魂。司马迁“贬天子,退诸侯,斥大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执行他对历史人物的批判。司马迁借贾谊评秦始皇曰:“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评二世曰:“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司马迁不但对前代帝王有贬辞,对本朝帝王乃至对他的当今皇帝亦有微词。如《叔孙通列传》中评汉高祖曰:“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这就无异说,刘邦“谋计用兵”以外,一无所长。司马迁在《封禅书》中讥讽武帝惑鬼神,求神仙,迷巫祝,信方士。而陈涉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是一个叛逆,司马迁把陈涉的起义比之汤武的革命、孔子的作《春秋》。他在《陈涉世家》中说:“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又说陈涉起义之时,虽圣人之徒,也去参加他的革命。
从以上的评语可以看出司马迁之所善与所恶,所贤与所贱,所是与所非;《史记》不仅是为了叙述历史,而且是为了批判历史;司马迁作《史记》不是为了清算古人,而是为了要从古书中找出一些历史教训,教育他同时并世的人。他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这是他作《史记》的用意。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批判,有些不合于封建的教条,所以班固批评他说:“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而刘向、扬雄等皆称“迁有良史之才,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摘编自翦伯赞《司马迁的历史批判》)
【小题1】下列关于司马迁历史批判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在《史记》中直接指斥君王,大胆贬抑权贵,敢于歌颂“叛逆”,同情贫困弱小,其历史批判态度鲜明,思想深刻。
B.司马迁以敏锐的目光、正义的观感、生动的笔致进行历史批判,这种批判有力地揭发了历史的黑暗,抨击了人类的罪恶。
C.司马迁的《史记》充满着批判精神,他采用标题、书法、在叙述中夹以批判、“太史公作曰”等几种形式执行历史批判。
D.司马迁的历史批判纵横百代,褒贬古今,体现他善恶、贤贱、是非标准,表明价值取向,以吸取历史教训教育同世之人。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把项羽列入本纪,把陈涉列人世家,肯定了项羽的历史功绩在陈涉之上;把范蠡、子贡归入货殖之列,则隐含着对经商者的批评。
B.司马迁对于一般人,用其人之名作标题;对刺客、循吏、儒林等则用其人的行为作标题:明示了司马迁的抑扬之意。
C.对孔子、老子、庄子不书名,对孟子、荀子直称其名,对孙武则在名与不名之间,巧妙地表明了司马迁对这些人物的态度。
D.《史记·晁错列传》末记载的邓公一番话,说明邓公赞成汉景帝诛杀晁错的做法,其实也表现出司马迁对此事的看法。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批评秦始皇、秦二世,对汉高祖、汉武帝也有微词,这表明司马迁有胆有识,不但敢贬前代帝王,对本朝帝王也不回避。
B.司马迁写作《史记》不仅是为了记述历史,而且是为了批判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后人对这种批判认识不同,评价不一。
C.司马迁赞赏陈涉在秦朝末年率先起义的行为,肯定了陈涉起义的影响,这种歌颂叛逆的评论与当时统治者的价值取向背道而驰。
D.司马迁作《史记》的用意是“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因此,《史记》的批判意义深远,记述的严谨性难免不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体贴”——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特质
张再林
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说的就是这种“体贴”,这是被称为儒家金规则的所谓“恕”之道。按明代学者杨复的解释:“恕者,如心之谓,人己之心一如也。”故“恕”即将心比心,以心度心,也即我心与他心的交流与沟通。然而,在这里,我却宁愿使用“体贴”这个词。在我看来,我与他人的真正交流与沟通,与其说是一种“心思”的运用,不如说是一种“身体”的践履;与其说是一种人心思的“移情”,不如说是一种人生命的“互动”。
我们中国古人更多地是通过“身体语言”,通过“体贴”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医生给人看病,不是辅以诸如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视病人为“看的对象”,而是贴入对方的身体,即所谓的“望、闻、问、切”,调动自己身体的一切感觉器官与病人身体直接接触,以期使自己的生命与病人的生命融为一体,并在这种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这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也说明了为什么医生自身的“麻木不仁”成为医家之大忌,说明了中医为什么可以运用气功进行生命互植的“介入疗法”,因为在这里,医患双方业已形成为一种无间尔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
医患关系是如此,其他的一切人际关系也不例外。中国古人所谓的“道之以礼”,通过“礼”来和他人进行交往就是雄证。“礼”就其原初义而言,与其说是今人所理解一种专制社会中旨在强化一种统治的等级森严的行为规范,不如说是一种生命共同体中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它同样是古人的“体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故《论语》中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体现了年少者对年老者的体贴,“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则体现了生者对死者的体贴。在这里,人的一举手一投足,身体的一个姿态,脸部的一个表情,已不再是纯粹做作客套的东西,而是以一种既亲切可感又沉默无声的动作语言,传达着人们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他人的体贴与关爱,并使社会借以形成为一个温情脉脉、相濡以沫的爱的共同体。
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古人不仅用“体贴”这一方式把握人际关系,而且从“天人合一”之道出发,把该方式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使自然的万事万物犹如身旁的人一般,同样成为我们“体贴”的对象。因此,古人对自然事物的把握,不是像西人那样,把其看作是异己于人的“自在之物”,用科学的逻辑分析之,剖析之,用工业的机器征服之,利用之,而是把其看作是与自己一样的人称性的生命主体,用身体自身体认之,体悟之,用身体语言交流之,互动之,并使之最终成为与自己息息相通、休戚相关乃至生死与共的生命伴侣。故在古人的心目中,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不仅有生命,有两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乐,有生老病死,乃至人有两性,自然有阴阳,人有四体,自然有四时,人有五伦,自然有五行,乃至每一次自然灾害的发生,都被视为所谓的“天的震怒”,所谓的“天象示儆”,乃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的生命的每一次感动,都会同体感通地在自然现象中引起微妙的连锁反应。
因此,“体贴”是洞开中国文化神秘大门的一把钥匙,舍此我们就不能理解中国的“人我不二”的伦理观、中国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乃至中国的“神美同义”的宗教观。舍此我们也就不能理解古人的“无之不体”的人生境界和追求。乃至于可以用“手足”喻兄弟,用“腹心”喻朋友,用“同胞”喻众生,用“父母”喻天地,乃至其使无论我们人类还是整个宇宙都成为我自身生命机体的生动的隐喻和象征。当然,推出“体贴”这一概念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词,并不意味着我们否认孔子的“恕”、孟子的“恻隐”、王阳明的“良知”这些概念同等的重要性。它仅仅是意味着,离开了“体贴”二字,一切其他概念将失去了其解释的生命学依据,并有流于“唯心主义”的嫌疑,因为真正的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一种“近取诸身”、“反求诸身”的文化,一旦舍弃了这种“身体”,中国文化中的任何东西都无从谈起,因为中国文化中的真正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身体语言”,一旦无视这种“身体语言”,中国文化中的一切语言都会苍白无力,并使人莫明其真正的内涵。
(选自《民办教育研究》)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被称为儒家金规则的所谓“恕”之道,是指我心与他心的交流与沟通。
B.“礼”也可以视为生命共同体中一种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是中国古人“体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
C.因为中国的医患双方构成一种无间尔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所以,中医疗法能在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
D.中国古人把“体贴”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不仅有生命、有两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等。
【小题2】下列选项与文中“体贴”的概念不一致的一项的是(   )
A.中医的“望、闻、问、切”。
B.借助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对病人进行诊断。
C.《论语》中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D.用“手足”喻兄弟,用“父母”喻天地。
【小题3】下面选项中对作者解读的中国文化中的真正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身体语言”的理解错误的一项(   )
A.中国文化的特质强调的不仅仅是认知,还有身体践履,认为其是一种生命体验。
B.中国古人更多地是通过“身体语言”通过“体贴”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中国古人所谓的“道之以礼”,通过“礼”来和他人进行交往就是雄证。
C.中国古人还把该方式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使自然的万事万物犹如身旁的人一般,同样成为我们“体贴”的对象。
D.一旦无视这种“身体语言”,中国文化中的一切语言都会苍白无力,并使人莫明其真正的内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天人合一”与生态学
周国平
九十年代以来,国学好像又成了显学。而在国学热中,有一个概念赫然高悬,这便是“天人合一”。在一些人嘴里,它简直是新福音,用它可以解决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几乎一切重大难题。其最旗帜鲜明者甚至断言,惟“天人合一”才能拯救人类,舍此别无出路。按照他们的解释,西方文化的要害在于天人相分乃至对立,由此导致人性异化和生态危机,殊不知完备的人性理论和生态哲学在中国古已有之,“天人合一”便是,它的威力足以引导人类重建内心的和外部的和谐。
我的印象是,鼓吹者们一方面大大缩小了中国哲学的内涵,儒道佛一锅煮,最后熬剩下了“天人合一”这一点儿浓汁,另一方面又大大扩展了“天人合一”的内涵,使这一点儿浓汁囊括了一切有益成分,于是有了包治百病的神效。
“天人合一”原是一种儒家学说,把道家的“物我两忘”、禅宗的“见性成佛”硬塞入“天人合一”的模子里,未免牛头不对马嘴。即使儒家学说也不能归结为“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仅是儒家在人与宇宙之关系问题上的一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关于“天人合一”的含义,我认为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的归纳最为准确,即一是滥觞于孟子、流布于宋儒的天人相通思想,二是董仲舒的天人相类思想。其中,后者纯属牵强附会的无稽之谈。前者主张人的心性与宇宙的本质相通,因而人藉内省或良知即可知天道,这基本上属于认识论的范畴,我们自可对之作学理的探讨,却没有理由无限地扩大其涵义和夸大其价值。事实上,在西方哲学中也不乏类似的思想,例如柏拉图的回忆说,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可是人家并没有从中寻找什么新福音,相反倒是挖掘出了西方文明危机的根源。
把“天人合一”解释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又进一步解释成一种生态哲学,这已经成为国学新时髦。最近看到一本书,是美国科学家和学术活动家普里迈克写的《保护生物学概论》,译成中文洋洋五十多万字,对生态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作了系统的研究和论述。我一面翻看这本书,一面想起某些国人欲靠“天人合一”解救世界生态危机的雄心,不禁感到啼笑皆非。当然,学有专攻,我们不能要求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精通生态学,但我们也许有权要求一切学者尊重科学,承认环境保护也是科学,而不要在一种望文生义的“天人合一”境界中飘飘然自我陶醉。
【小题1】下列关于“天人合一”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九十年代以来兴起的国学热中,“天人合一”这一概念特别引人注目。
B.国学热的鼓吹者认为“天人合一”能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几乎一切重大难题。
C.某些人声称源于古老中国的“天人合一”是一种完备的人性理论和生态哲学。
D.本文作者指出“天人合一”对于引导人类重建内心和外部的和谐有重要意义。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天人合一”能够包治百病这一谬论的根源在于其鼓吹者一方面缩小了中国哲学的内涵另一方面却大大扩展了"天人合一"的内涵。
B.于儒家学说的“天人合一”体现了儒家对人与宇宙之间关系这一问题的根本观点,是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础。
C.关于“天人合一”的含义,本文作者与张岱年的看法比较一致:“天人合一”思想实际上是“天人相通思想”和“天人相类思想”的总和。
D.柏拉图的回忆说、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与“天人合一”思想存在相似之处,但这些思想却没有被西方视为拯救人类的新福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糅合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把道家的“物我两忘”、禅宗的“见性成佛”纳入到“天人合一”思想中的做法大大缩小了中国哲学的内涵。
B.主张人的心性与宇宙的本质相通,人藉内省或良知即可知天道的天人相通思想最早由孟子提出,并由宋儒发扬光大。
C.天人相通思想虽然被有些人夸大了它的价值,但基本上仍属于哲学中认识论的范畴,而天人相类思想则纯属毫无根据的牵强附会。
D.“天人合一”的鼓吹者把“天人合一”解释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又进一步解释成一种生态哲学的做法只是一种盲目的自我欣赏。

同类题4

中国经济成长的烦恼
——“刘易斯拐点”逼近了吗?
王自亮 李宏
  说到刘易斯拐点,不得不提及另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概念——人口红利。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经济奇迹,离不开人口红利的鼎力支持,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少儿抚养与老年赡养负担均相对较轻,着实有利于经济发展。
  刘易斯拐点却与人口红利恰恰相反,它是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直至最终枯竭的转折点。
  如果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能经受住刘易斯拐点的考验,经济发展很可能遭遇不小的挫折;但反之,我们能顺利将这个挑战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动力和催化剂,这也兴许是经济另一次腾飞的拐点。
  这一两年,民工荒从一种偶然态发展成为常态,已引起社会各界热议,而且由民工荒衍生出来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更是成为我国目前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议项。从根源上而言,民工荒已不再是简单的民工短缺问题,而是全社会经济结构亟待转型的一个缩影。
  近日,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院院长张燕生在新商业文明产业经济高峰论坛上表示,在未来的五到十年,中国的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也就是“刘易斯拐点”将要到来。著名经济学家樊纲也持相近观点:中国的劳动力还有20%至30%可由“农”转“工”,继续带来人口红利。他认为,以农业为主要收入的劳动力占比下降到10%左右时,工业化基本完成,所以中国还有继续转移的潜力。也就是说,樊纲也认为,要从人口红利时代跨入刘易斯拐点还需要一段时间。
  判断一国或一个经济体是否到达“刘易斯拐点”,主要依据三个指标:一是劳动力供求相对规模是否改变;二是劳动者工资是否发生显著变化;三是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是否已经转移到城镇。
  就我国现状来说,首先,关于劳动力供求规模,2009年我国劳动力资源是10.6亿,预计到2020年会达到11.5亿,到2030年将达到12亿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还很大。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存量依据现有生产力水平估算还有1.2亿。按照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每增加一个点可以吸纳1000万的农村劳动力,现有存量还要有12年才能转移出来。因此从绝对数上而言,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态近几年内不会改变,但劳动力的结构性供求矛盾已经不容忽视,很多东部沿海地区出现就业困难和招工难同时出现的怪现状,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劳动力供不应求即将出现。
  最后,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有研究表明,目前东部农村剩余劳动力以老年人为主,转移后续力量不足,而中西部地区剩余劳动力还是以青壮年为主,尚有余力。所以,总体而言,马上出现刘易斯拐点或是已经出现刘易斯拐点的说法可信度不高,而几年之后发生这种转变的可能性就会大增。
  当然,刘易斯拐点最多也只能是一个参考,而不能是一个标准。即使刘易斯拐点真的如期而至,只要我们利用好这个“倒逼机制”,改变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附加价值,把传统制造业改造为先进制造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谁能说这不是一件好事呢?
【小题1】关于“人口红利”和“刘易斯拐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口红利”指少儿抚养与老年赡养负担均相对较轻,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的人口特点。
B.“人口红利”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它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奇迹。
C.“刘易斯拐点”与“人口红利”密切相关又恰恰相反,是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
D.“刘易斯拐点”是指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直至最终枯竭的转折点,它是在工业化过程中,伴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逐渐转移出现的。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民工荒从一种偶然态发展成为常态,已引起社会各界热议,成为我国目前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议项。
B.国家发改委的张燕生认为在未来的五到十年中国的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刘易斯拐点”将要到来;经济学家樊刚认为要从人口红利时代跨入刘易斯拐点还需一段时间,二者的观点大同小异。
C.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可能会使我国经济遭受不小的挫折,但如果我们把它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和催化剂,定会迎来经济的另一次腾飞。
D.判断一国或一个经济体是否到达“刘易斯拐点”的依据,或者是劳动力供求相对规模是否改变,或者劳动者工资是否发生显著变化,或者是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是否已经转移到城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我国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存量依据现有生产力水平估算还有1.2亿,劳动力的现有存量还要有12年才能转移出来,就现状估算,我国12年左右可能会出现“刘易斯拐点”。
B.目前虽然东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后续力量不足,而中西部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尚有余力,但是人口是流动的,马上出现刘易斯拐点或是已经出现刘易斯拐点的说法可信度不高,而几年之后发生这种转变的可能性就会大增。
C.劳动力的结构性供求矛盾已经不容忽视,很多东部沿海地区出现就业困难和招工难同时出现的怪现状,另一种形式的劳动力供不应求出现了,说明掌握目前社会所需要的一技之长非常必要。
D.改变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附加价值,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都是应对“刘易斯拐点”的有效办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金庸小说与文学的乌托邦精神

谢有顺

金庸的小说创造了一个“成人的童话”,也呼应了一种文学的乌托邦精神。他写出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可能性,使他笔下的“江湖”,成了现代人的精神避难所,也使那些在单一的现实中生活的读者,多经历了一种快意、忘我的纸上人生。他召唤了一种英雄哲学,尤其是那些孤独的英雄,往往以个人之力化解江湖、民族乃至国家之间的干戈。这种英雄气概,正是乌托邦精神。

通俗小说的雅化,是金庸小说的一大特色。所谓的“雅化”,不仅仅是指作品中对诗词、琴棋书画这些传统文化因素的运用,更是指金庸小说中浸透着中国文化的精神,也有很多人生的感怀,甚至还有罪与罚、受难与救赎式的存在主义思想,这些都不是一般的通俗小说所有的。

金庸笔下的侠客,大致可分为三类:儒家侠、道家侠、佛家侠。早期金庸多写儒家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儒家精神的底蕴,郭靖明知襄阳守不住,但他还是要守;陈家洛、袁承志、萧峰,虽然也有灰心、归隐的思想,但其壮年,却一直是带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抱负,只要是为国家、民族,就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到中期以后,金庸大量写到道家侠,那种以抒发个体性情、实现自我价值为中心的侠客。除此之外,还有佛家侠,就是那种有宽恕之心,悲悯之心的侠客,以少林和尚为代表。金庸通过这些侠客形象的塑造,把影响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思想的儒道释文化的精髓通俗化、感性化了。这有利于一般读者理解中国文化的特性。

最有深度的也许是《天龙八部》。它里面隐藏着很深的中国式的罪与罚思想,用金庸的朋友陈世骧的话来说,是“无人不冤,有情皆孽”。也就是说,这部小说里的人,都蒙受着巨大的冤屈,而这部小说里的情感,也几乎都是孽缘。每个人生来似乎就是有罪的,他的人生不过是受难,不过是赎罪,在这样一个望远皆悲的背景下写人性,就会发生人性和生存本身,其实都是困境。

这种人生情怀、哲学思考,都不是通俗文学这个帽子可以涵括得了的。所以说金庸小说的内涵,比之前所有的通俗文学都要深,他是在俗小说的壳里张扬文雅的中国文化精神。

金庸小说里塑造了大量的英雄,并宣扬了一种英雄哲学。张无忌这么一个衣衫褴褛、头发蓬乱的少年,在光明顶上,想以一己之力平息六大门派与明教之间的恩怨,这是何等的英雄!萧峰以一己生命平息了宋辽两国之间的干戈,这是何等的英雄!襄阳城外大兵压境,杨过身处绝境居然打死蒙古皇帝,蒙古被迫退兵,而郭靖夫妇二人齐心,死守襄阳城几十年,这是何等的英雄!这些伟大的事情,我们在现实中做不到,这些伟大的个人,我们在生活中恐怕永远也不会见到,然而,金庸通过对个人英雄的塑造与对英雄哲学的召唤,满足了我们对自己角色的一种想象,使我们以角色替换的方式参与、体验了一回英雄的存在,感觉自己也英雄了一回,这就是文学带给我们的梦幻和诗意。说到底,文学就是一个梦,一个乌托邦。

文学乌托邦的又一个方面,是金庸在小说中呈现出了一种诗意的人生。袁承志归隐海外,郭襄归隐峨眉,杨过和小龙女归隐古墓……“他年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他们的选择,一如海德格尔所说,人生充满了劳绩,所以向往诗意的栖居。

【小题1】下列不能直接表现“金庸小说与文学的乌托邦精神”关系的一项是
A.金庸的小说创造了一个“成人的童话”,也呼应了一种文学的乌托邦精神。
B.金庸小说中浸透着中国文化的精神,这不是一般的通俗小说所有的。
C.金庸通过对个人英雄的塑造与对英雄哲学的召唤,带给读者梦幻和诗意。
D.金庸在小说中呈现出了一种诗意的人生是文学乌托邦的又一个方面。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金庸的小说探出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可能性,营造了一个乌托邦的“江湖”,成为现代人的精神避难所。
B.“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儒家精神的底蕴,也是青年金庸的精神面貌,故而早期金庸多写儒家侠。
C.在原罪、赎罪思想背景下写出的《天龙八部》,隐藏着很深的中国式的罪与罚思想,这也使之成为金庸最深刻的小说。
D.金庸小说里塑造了大量的英雄,并宣扬了一种个人英雄主义哲学,满足了读者自身想象的需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庸小说的乌托邦精神集中体现在,塑造了一些以个人之力化解江湖、民族乃至国家之间的干戈的孤独的英雄。
B.金庸通过以抒发个体性情、实现自我价值为中心的道家侠形象的塑造,使一般读者更易于理解中国文化的特性。
C.金庸的小说内涵丰富,充满人生情怀、哲学思考,张扬文雅的中国文化精神,已不是通俗小说。
D.“他年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金庸小说中大量主人公“归隐”的选择,体现了人生充满对诗意栖居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