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华夏文明自形成以来,其演绎空间一直是以黄河流域河洛地区为中心向外辐射,华夏先民常常以身处“地中”自居,周人已称“宅兹中国”(何尊铭文)。“中国”,首先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是指以河洛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另一方面,“中国”又具有政治、文化上的象征意义,常与“夷狄”并举,体现了华夏文明的自我认同。在此意义上,“中国”又指华夏文明主体所建立的政权。六朝之前,地理空间意义上的“中国”与政治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基本吻合,华夏政权控制的黄河流域核心区域才被视为“中国”。因此,秦汉时期江东虽在帝国控制之下,但并不被视为“中国”。
江东地区曾是“吴人”“越人”的居住地,其族属有中原人的因素,但总体上是古越人。秦汉时期,中原人不断南下,进一步改变了江东地区的族群结构,也有力地促进了江东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可以说,秦汉时期的中原移民为江东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六朝时期江东“中国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东汉末年,为了躲避战乱,大量中原移民进入江东,极大地改变了江东地区原有的社会和族群结构。孙策、孙权正是抓住和顺应了这一历史机遇,凭借移民力量,积极经营江东,建立了和中原相对抗的区域性政权。孙吴政权的建立,加速了江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原化”。与之相反,政权鼎力的格局反而强化了江东“吴人”的身份认同感,加剧了江东地区与“中国”的政治疏离。
西晋永嘉六年,为躲避战乱,中原地区民众又一次开始了大规模南迁。这次南迁的核心群体是中原地区的世家大族,南下士人均是政治、文化精英;因此,永嘉南奔之后,“号洛阳为荒土”,“中国”虽在,而其人已去。至此,政治意义上的“中国”也就不在“中国”了。
南下的中原移民虽然被迫迁居他们曾经鄙夷的“卑薄之域”,但为了凸显政治、文化意义上的存在,他们强调自己的“北人”身份,强调学术、文化、习俗与“吴人”的差别,强调自己在政治、文化上的优越性,继而形成了垄断的门阀政治。因此,渡江南下的司马睿,在初期并没有得到南方世家大族的认同,经过王导等人的努力弥合,南迁的中原士族与江南大族之间矛盾有了一定的缓和,并获得“吴人”一定程度上的合作,司马睿也部分得到了南方士族的认同,在江东站稳脚跟并建立起了东晋政权。然而,南下的中原移民,一直保持和强调自己的“北人”身份;因此,“吴人”与“北人”之间一直存有浓厚的南北情结,相互诋毁、争斗之事时常发生,也影响了“北人”的“南化”。
东晋后期,刘裕集团开始崛起,并于420年建立了刘宋政权。与此同时,鲜卑人所建立的北魏也逐渐控制了中原地区,形成了新的南北对峙政治局面。在此情况下,“南人”“北人”有了新的历史含义。北方的魏人称江东人为“南人”,有时也称“吴人”。而江东地区,无论是中原移民的“北人”还是“吴人”,都以“中国”自居,称居住于中原地区的魏人为“北人”。此时,“南人”与“北人”已不完全是江东地区内部的族群之分,而逐渐演化为南北政权之间的“华夷”之分和“正统”之争。正是在这一历史语境下,江东地区实现了“中国化”。
(摘编自张齐明《移民与六朝时期江东的“中国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作为一个地理空间概念,原先是指以黄河流域河洛地区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周朝时期就有“中国”一词。
B“中国”在秦汉时期所含的地理空间意义与政治文化意义基本是一致的,指华夏政权所控制的黄河流域核心区域。
C “中国”具有政治、文化象征意义,与“夷狄”共同体现了华夏文明的自我认同,又指华夏文明主体建立的政权。
D“中国”在秦汉时期并不包括“吴人”“越人”居住的江东地区,尽管那时江东地区也归秦汉帝国所控制。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汉时期的中原移民改变了江东地区的族群结构,促进了江东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六朝时期江东“中国化”奠定重要基础。
B永嘉之乱,洛阳沦为荒土,中原地区的民众又开始了大规模南迁;从此以后,政治意义上“中国”也就不在“中国”了。
C借助中原移民力量,孙策兄弟在江东建立了和中原相对抗的区域性政权,客观上加速了江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原化”。
D刘宋政权与北魏鲜卑政权形成南北对峙后,此时“南人”“北人”演化为南北政权之间的“华夷”之分、“正统”之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嘉南奔之后,南下中原移民特别强调自己的“北人”身份和与“吴人”的差异,以及政治、文化上的优越,进而形成门阀政治。
B东晋政权之所以能在江东建立,是与南迁的中原士族与江南大族之间的矛盾的缓和,以及跟“吴人”一定程度上的合作等有关。
C由于不断南下的中原移民始终抱有“北人”情结,常常与吴人发生争斗;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北人”的“南化”速度。
D秦汉以来,中原人移民江南是为了躲避战乱;否则,“北人”凭着自身的优越感,是不会主动迁居他们鄙夷的“卑薄之城”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0-22 05:00: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胡杨礼赞
方勇
①春天在塔里木河畔看胡杨,片片胡杨让人的眼睛都感觉清清爽爽,胡杨树用自己的一身绿色让塔里木河、让大漠都生动起来,这绿色一直持续到秋天。每年九月底到十月中旬是它最绚烂的时节。在秋天的半个多月里,激情挥洒出自己的金色。那是精美绝伦的金色,那是世间无与伦比的金色,胡杨树几乎是将储备了一年的激情在秋天突然迸发出来,每一片叶脉都盛开暖意,每一条枝丫都挂满太阳。无论是塔里木河畔高大的胡杨,还是北疆沙漠深处有些矮小的胡杨,都在这个季节极力张扬着自己的生命色彩。
②那是一种让人震撼的充满野性的美!
③叶是树的衣裳。胡杨树一身长有柳树、杨树、枫树三种树叶,真乃奇妙绝伦。更绝的是,每年十月中旬,一夜寒露将翠绿的胡杨树林骤然染成金黄。浩浩渺渺的胡杨林一下子就变成了金色的海洋,繁茂枝叶映衬着湛蓝天空随风婆娑起舞,领尽大漠瀚海风骚。为逶迤弯曲、平缓流淌的弱水河沿岸景色增添了灵气和神秘。登高远远望去,仿佛是欧洲自然风景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遐思悠悠......
④胡杨虽然生长在极旱荒漠区,但骨子里却充满着对水的渴望。古往今来,弱水河流向哪里,胡杨就把不屈的生命守望到哪里。但是沙漠河流喜怒无常的变迁,使胡杨既有放声高歌的时候,也有多少也有悲伤呐喊的时候。它是有灵性的,在每一个漫长的冬季里,在生命漫长的季节里,该有多少风风雨雨?它们就那么赤裸地立在荒漠中,干枯的树枝挣扎着伸向天空,绝望地祈求着什么。凝重的金色里透露着苍凉,古朴的庄重里弥漫着悲壮。但无论是生是死,它始终把生命的美丽和不朽留给人问。当树开始老化时,它会逐渐自行断脱树顶的枝杈和树干,最后降低到三四米高,依然枝繁叶茂,直到老死枯干,仍旧站立不倒。当地人赞誉胡杨是 “长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倒,倒地千年不腐”的英雄树。而在额济纳旗,胡杨有另一种说法:“长了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与风和日丽、雨水充沛的江南树木相比,胡杨树是强者。胡梅非凡的生命力和展示的“生命交响曲”,让人荡气回肠,肃然起敬。
⑤在额济纳河断流处,一眼望不到边的胡杨因长年干渴而枯死,泪尽沙滩。当年是“岌岌芦草入望迷,红柳胡杨阔无边”,而今这片胡杨成了举世闻名的“怪树林”。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云。风把细黄细黄的流沙吹成一道道波浪,在阳光照射下,沙漠就像浩瀚无垠、绵延不尽的大海。置身于古木森然的怪树林中,让人觉得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棵棵枯死的胡杨脱去了外衣,裸露着躯体,以钢筋铁骨般的造型和惊心动魄的姿态,把生命久久定格在戈壁沙漠。它们有的像坚毅站立的哨兵,有的像匍匐前进的战士,有的像雄鹰展翅,有的像猛虎下山,有的像金鸡独立,有的像女神飞天,有的像长颈鹿觅食......怪树林,成了巧夺天工的自然根雕艺术林。怪树林里的每一棵胡杨,默默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塑造着千年恒守荒漠的孤独美、苍凉美和悲壮美,倾诉着对生命价值的诠释和追求,演奏着虽死犹生、生命水恒的华丽乐章。
⑥新疆维吾尔族群众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深处的塔里木胡杨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托克拉克”,意思是“美丽的树”。胡杨的美丽,来自它拒绝浮华虚名、自甘寂寞艰苦的品质,来自它与风沙、盐碱、干早、严寒的抗争,顽强坚守生命的性格,来自它“生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的精神。
⑦胡杨是极不平凡的树。它历经沧桑,尽管高大粗壮的身躯被肆虐的风沙扭曲成各种姿态,却始终雕塑般地傲然耸立于大漠深处,显得更加雄伟苍动、巍峨挺拔。它的每一根枝条,每一片叶脉,都透出自信、执着、顽强和坚韧。它用至诚的心,倾其所有,尽其所能,为单调的沙漠投一片清幽,注一丝清凉。仰望长空云卷云舒,聆听胡杨低吟浅唱,我的思绪在微风中阵阵翻动。
⑧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环境中发现自己,展示自己,验证自己。胡杨树傲然挺立的身姿,教我坚韧地挺直腰身;它那历久弥坚的品质,令我驱散心中的困顿;它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根条,使我懂得了什么叫依恋。胡杨树,虽然归类于生物学,但是它散发着美学的韵味,透露着哲学的内涵。我赞美胡杨,因为它秉持了中华儿女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⑨我赞美胡杨:“铮铮铁骨千年铸, 不屈品质万年颂。”
(选自(散文选刊》2018.4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散文的文笔优美生动,语言华美流畅,作者通过对新疆胡杨特性的描写,满怀激情地赞美了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写作意图鲜明。
B.文中对额济纳河断流处“怪树林”的描写颇具深意,既拓宽文章内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又自然引出下文对胡杨千年恒守荒漠的议论。
C.先写胡杨春秋两季色彩,中间描写胡杨的生长环境极其在生与死之中的生命状态,后在结尾礼赞胡杨,这篇散文借景抒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D.作者在结尾用诗句“铮铮铁骨千年铸,不屈品质万年颂”直抒胸臆,直接赞美了胡杨的不屈品质,表达了对胡杨的颂扬之情,言简意赅。
【小题2】赏析文章第⑧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3】作者为什么要礼赞胡杨?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过河

平单位一个领导,挺好的一个人,却因贪污受贿被捉了起来,平很是不解,领导那么好的一个人,怎么还去贪污受贿呢。一天平看见了朋友乔,平喊住乔,把心里的疑问告诉了乔。平说我单位有一个领导,很好的一个人,却因贪污受贿被捉了,平还说这领导不仅人好,家庭条件也好。平说我实在是不明白,才问你,还有,有些领导官当得很大了,比如某某某已经算得上国家领导人了,又比如某某某是一个省级干部,他们官当得那么大,应该不为钱发愁吧,可他们却大肆贪污受贿,最后连命都搭上了。你认为他们为何要这样?乔这时不笑了,很严肃地看着平,乔说我刚刚看了一篇小说,是作家刘国芳的《过河》,我跟你说说这篇小说吧,平说我未问你小说呀。乔说你别打岔。平不解地看看乔,不做声了。

乔便讲起那篇《过河》的小说来。

乔说河边住了一个孩子,总在河边玩,河边有条堤挡,堤挡上草色青青,花儿点点,还有蝴蝶蜻蜓满天空飞。孩子很迷恋这儿,总在堤挡上玩得很开心。孩子的母亲,不反对孩子在堤挡上玩,但交代孩子,不要到堤下去,更不要到水边去。孩子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就在堤上玩……

平这时打断了乔,平说我跟你说大人的事,你怎么说孩子的事。

乔说有些大人还不如孩子哩,你听下去吧。一天,孩子在堤上玩着,忽然看见河对岸有一朵花。这朵花很大很大,红红的。孩子从没见过这么大的花,便一直盯着花看,看了很久,孩子就想去摘这朵花,但那朵花在河对岸,孩子过不去。孩子很乖,过不去,孩子就在这边找,想在河这边找到那种花。但孩子失望了,河这边根本没有那样的花。因为这边没有,孩子越想摘到那朵花。孩子于是下了堤挡,还来到了水边……

平这时又打断了乔,平说你今天怎么啦,我在跟你说大人的事,你怎么喋喋不休老说那个孩子那朵花……

乔说你这人怎么这么没耐心,往下听呀。那孩子走到水边,站住了,这边离对岸近一些,那朵花更好看了,孩子看了一会,便想过河了。当然,在过河前,孩子往水里看了看,孩子看见水并不深,水里全是沙子。看见水不深孩子胆子大了,脱了鞋下水了,慢慢往前走。水真的不是很深,但走到河中间时,水深了,孩子脚踩下去,便没过了胸部。水一没过胸部,孩子便站不稳了,孩子随即被水冲走了。不过,在被水冲走前,孩子终于看见那朵花了,那根本不是什么花,而是缠在草里的一个红红的塑料袋。

平知道这个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平说现在你说完了孩子的故事,该回答我问你的那些事了吧。乔说我不是回答了吗?平说你今天哪根筋不对,说话东拉西扯,你原来不是这个样子的,我有事,不跟你说了。

说着,平走了。

过后,平便把这事忘了。

大概三个月后,平又碰见了乔,平这天满脸高兴。乔见了,就说:“怎么这么高兴,捡到钱了吗?”

平说:“比捡到钱还高兴,告诉你,我当上主任了,官不大,但也是个正科级。”

乔也一脸高兴,连忙说祝贺祝贺。说完,脸一变,又非常严肃地说:“你千万莫过河呀。”

平说:“过什么河,你说话怎么老是东拉西扯。”

【小题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语言平实,却在文中又巧妙地虚拟了一个过河的故事,耐人寻味。
B.这篇小说语言干巴,缺乏文采,可见作者的语言功底较差。
C.读完小说,我们也会有“平”的那种感觉,就是说话老是东拉西扯,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和严谨的结构。
D.“乔”由于自己也难以说清“平”所问的地些事情,所以就跟“平”东拉西扯,真是“王顾左右而言他”风马牛不相及。
【小题2】(1)“乔”喋喋不休地讲述“那个孩子那朵花”的故事,用意何在?(2)“孩子”指谁?(3)“花”又指谁?
【小题3】小说末尾,“乔”一脸严肃地对“平”说:“你千万莫过河呀。”这话有何深刻含义?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8分)
只要眼睛里还有蓝天
兰心
①人们常常爱将“遗憾”两字挂在嘴边。
②遗憾,一个颇为伤感的字眼,令人心碎;
③十多年前的一个茫茫暗夜,津浦线的特快列车在广阔的华北平原上奔驰,在车厢黯淡的灯影下,我凭窗而坐,凝望着那一棵棵如风掠过的白桦树,蓦地,“遗憾”这两个字扑进眼帘。就在这一刹那,我在人生交叉点上作了一个重要的抉择。而在往后的岁月里,因为这个决定,又引起了种种不同的遗憾,却是始料不及的,
④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⑤一位美国宾夕法尼亚艺术学院的教授,在不惑之年,竟然尝试去实现童年梦想,他不惜放弃优职高薪,从养狮开始到驯狮、驯虎豹。最终成为美国一代马戏大师。当他向万千观众致谢时,盈泪的双眼,令他看不清那无数个兴高采烈的欢颜。在舞台探照灯的照耀下,他的梦想实现了,事业达到了顶峰。然而,这期间,结婚十几载的妻子固无法理解他的行动,离开了他。生命,最终留下了遗憾。
⑥每个人都有自己遗憾的故事。
⑦当我们站在母亲的墓前,咀嚼着“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哀时;当空间与时间的不吻合而改变了一生的命运时;当一段美丽的情缘,最终刻在心坎上的,只是惆怅的回忆时;当滚滚红尘中,寻觅到一张亲切的面孔,却又在擦身而过的瞬间消逝时;当逝水年华,岁月蹉跎,留下了一个个苍白、空虚的即记时……遗憾带来的况味,竟是如此悲凉、无奈。在这一瞬间,世界变得残缺不全,我们仿佛成了生命的弃儿,缘于那神秘的玄机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⑧叔本华说过,人们就像那些炼金者,原指望炼出金子,谁知却往往发现了一些更有价值的事物,如火药、药、化学化合物和一些自然原理。从这个角度去说,当人们感到遗憾时,可能有另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出现。芳心虽然憔悴,灵魂却更为坚强
⑨谁说遗憾不是一种苦难?而在诗人的眼里,苦难也是美丽的。有遗憾,就意味着有惋惜、有追悔,心儿念念不忘的,仍是对憧憬的追寻,生活中也可能出现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哀莫大于心死,一旦伤痕化为云烟,深深的遗憾也不会来光顾心房了。
⑩一位朋友、夫妇俩年轻有为,事业有成,在上天的眷顾下,人生已经太完美,夫复何求之际,却令人感到寂寞,没有新鲜感可言。我想,他的遗憾,恰恰是因为没有遗憾吧?
(11)遗憾,令人流泪,也令心灵更加温柔。世上再没有一种东西,让你能如此快乐而忧伤。只要我还有一双眼睛,这眼睛里装满了如洗的碧空,天色蓝得让瞳仁里满是细碎的小蓝点在跳跃,人生就依然有希望。那已逝去的无数个遗憾,点缀了平淡的日子;涟漪过后,更留下点点余韵,回味无穷。
(12)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遗憾不啻是一串串省略号,空白之处,蕴含深刻的哲理;如果说,人生是一出音乐剧,遗憾不啻是一个个休止符,无声之中,酝酿着新的活力!瞬间的寂静,凝聚起下一个乐章的序幕。
(13)我想,遗憾,在生命的历程里,扮演的,恰恰是这样一种角色吧?
【小题1】(小题1)文章开头从“我”的经历和“艺术学院教授”的故事谈起有何用意?(4分)
【小题2】(小题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芳心虽然憔悴,灵魂却更为坚强。
(2)一旦伤痕化为云烟,深深的遗憾也不会来光顾心房了。
【小题3】(小题3)第八自然段中,作者引用叔本华的说法,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小题4)文章第10自然段写一位朋友夫妇二人的完美人生时说:“我想,他的遗憾,恰恰是因为没有遗憾吧?”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一观点?请结合文章和生活经历谈谈你的理解。(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科举”可以说是统一王朝的中央政府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向全国各地的“士”阶层中选拔人才,纳入整体的行政系统,担任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职务。为什么“士”成为治国人才的主要呢?这是根据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中一个基本假定:“士”是精神修养和经典教育的产品,只有他们才能提供政治秩序所必需的道德操守和知识技能。
如果想了解科举为什么早在公元前二世纪便已在中国萌芽,而且先后延续了两千年之久,我们不能不从“士”的起源和流变说起。在西周的“封建”制下,“士”是古代贵族中最低的一级,但从春秋时期起,“封建”制逐渐解体。一方面,上层贵族有下降为“士”的,另一方面,下层的“庶民”也有上升为“士”的,于是“士”的数量开始激增。与此同时,“士”的性质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古代文武不分的“士”转变为研究“诗、书、礼、乐”的“文士”,相当于社会学家所谓“文化事务的专家”。这一社会变动至战国时期完成,“士”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正式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最先兴起的儒、墨两大学派便代表了“士”的原型。
儒、墨两家在思想上虽有分歧,但却同以政治秩序的建立与维持为“士”阶层的最重要的任务。孔子“士志于道”的名言已对于“士”的社会功能作了明确的规定:他们必须担当起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的重任。墨子处身于战国初期,“士”在政治上已远比春秋时代活跃,所以他更进一步要求各国国君“尚贤”和“亲士”。在积极方面,他强调“贤良之士”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因为他们“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君主必须对他们“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在消极方面,他更发出警告:“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社会结构的转变和儒、墨的倡导终于引出了一个相当普遍的国君“礼贤”运动。从公元前5、4世纪之交起已有魏文侯受“经艺”于子夏和鲁缪公敬礼子思的记载。公元前4世纪中叶齐宣王重建稷下学宫,网罗“学士且数百千人”,则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一个“礼贤”机构。自此以后各国为了变法图强,无不以“招贤纳士”为当务之急,而政治舞台也完全操纵在“士”的手中。但当时的“士”都是所谓“游士”,不受“国”界的限制,他们人数十分庞大,又经常流动于各“国”之间,形成了一股举足轻重的“国际”性的势力。正因如此,当时衡量一“国”或一个政治集团的实力,“士”的高下与多寡竟成为一项最重要的指标。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春秋战国时期,“士”比前代有了哪几个方面的较大变化?
【小题3】为什么说“士”的高下多寡成为衡量一国或一个政治集团实力的重要指标?结合全文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 题。
“美”是灾难
毕飞宇
“美”是什么?“美”是什么呢?从导演离开推拿中心的那一刻起,沙复明就被这个问题缠住了。他挖空了心思,却越来越糊涂。“美”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它长在哪儿?
严格地说,沙复明想弄清楚的并不是“美”,而是都红。可是,“美”在都红的身上, 这一来“美”和都红又是一码子事了。你不把“美”这个问题弄明白,你就永远不可能弄懂 真正的都红。沙复明焦躁了,伤神了。他的焦躁没有任何结果,留给他的只有更加开阔的茫 然,自然还有更加深邃的幽黑,那是一个永远都无法抵达的世界。“把都红从头到脚摸一遍 吧”,沙复明这样想。这个念头吓了沙复明一跳。说到底,手又能摸出什么来呢?手可以辨 别出大小、长短、软硬、冷热、干湿、凸凹,但手有手的局限。手的局限让沙复明绝望,整 个人都消沉了。他终日枯坐在休息厅里,在想。在胃疼,面色凝重。
书上说,美是崇高。什么是崇高? 书上说,美是阴柔。什么是阴柔? 书上说,美是和谐。什么是和谐?
什么是高贵的单纯?什么是静穆的伟大?什么是雄伟?什么是壮丽?什么是浩瀚?什么 是庄严?什么是晶莹?什么是清新?什么是精巧?什么是玄妙?什么是水光潋滟?什么是山色空蒙?什么是如火如荼?什么是郁郁葱葱?什么是绿草凄凄?什么是白雾茫茫?什么是黄 沙漫漫?什么是莽莽苍苍?什么是妩媚?什么是窈窕?什么是袅娜?什么是风骚?什么是风 姿绰约?什么是嫣然一笑?什么是帅?什么是酷?什么是潇洒?什么是风度?什么是俊逸铿锵?什么是挥洒自如?流水为什么潺潺?烟波为什么澹澹?天路为什么逶迤?华光为什么璀璨?戎马为什么倥偬?八面为什么玲珑?虚无为什么缥缈?岁月为什么峥嵘? 什么是红?什么是绿?什么是“红是相思绿是愁”?什么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沙复明记忆力出众,至今能背诵相当数量的诗词和成语。这些诗词和成语他懂么?不懂。
许多都不懂,学舌罢了。慢慢地,随着年岁的增加,似乎又懂了。这个“懂”是什么意思呢? 是他会用。严格地说,盲人一直在“用”这个世界,而不是“懂”这个世界。
问题是,“美”不是用的,它是需要懂的。 沙复明急了,急火攻心。一颗心其实已经暴跳如雷了。然而,暴跳如雷没有用,沙复明只能控制住自己,在休息区里坐下来了。他拨弄着自己的手指,像一个捻珠的老僧,入定了。 他怎么能入定?他的心在寂静地翻涌。
他和这个世界有关系么?有的吧,有。应该有。他确确实实就处在这个世界里头,这个 世界里头还有—个姑娘,叫都红。就在自己的身边。可是,“美”将他和都红隔开了,结结实实地,隔离开来了。所以,他和这个世界无关。这个突发的念头让沙复明的心口凛了一下, 咕咚就是一声。对这个世界来说,他沙复明只是一个假设;要不然,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假设。
问题是,“美”有力量。它拥有无可比拟的凝聚力。反过来说,它给了你驱动力。它逼 着你,要挟着你,让你对它做出反应。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说是都红的“美”吸引了沙复明,不如说是导演对“美”的赞叹吸引了他。导演的赞叹太令人赞叹了,“美”怎么会让一 个人那样的呢?它具有怎样的魔法?
足足被“美”纠缠了一个星期,沙复明扛不住了。瞅准了一个空当,沙复明鬼鬼祟祟地 把都红叫了过来,他想“看一看”她的“业务”。都红进来了,沙复明关上门,一只手却摸到了墙壁上的开关,“啪”的一声,灯打开了。灯光很黑,和沙复明的瞳孔一样黑。为什么 一定要开灯呢?沙复明想了想,也没有想出什么结果来。考核完毕,沙复明说:“很好。” 人却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了。他只好笑,他的笑声前言不搭后语,最终,沙复明拿出一种嬉戏的、甚至是油滑的口吻,说:“都红,大家都说你美,能不能把你的‘美’说给我听听?”
“老板你开玩笑了。”都红说。都红这样说得体了。在这样的时候,还有什么比谦虚更 能够显得有涵养呢。“人家也是开玩笑。”
沙复明收敛起笑容,严肃地指出:“这不是玩笑。” 都红愣了一下,差不多都被沙老板的严肃吓住了。“我哪里能知道,”都红说,“我和你一样,什么也看不见的。” 这个回答其实并不意外。可是,沙复明意外。不只是意外,准确地说,沙复明受到了意外的一击。他的上身向后仰了一下,像是被人捅了一刀,像是被人打了一记闷棍。“美”的 当事人居然也是什么都不知道的。这让沙复明有一种说不出口的悲哀。
沙复明无限地疲惫,他决定放弃,放弃这个妖言惑众的、骗局一般的“美”。但沙复明 低估了“美”的能力——它是诱惑的,它拥有不可抗拒的勾引。它是漩涡,周而复始,危险而又迷人。沙复明陷进去了,不停地沉溺。 “美”是灾难。它降临了,轻柔而又缓慢。
(选自《推拿》)
【小题1】下列对文本的理解,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文本描写书上对美的界定和诗词,表现了沙复明记忆力出众,对美的热爱,丰富了人 物形象。这些词是他对都红的美的猜测和想象,侧面体现了都红的形象。
B.沙复明探究思索这些美的概念和现象,表现他对美的向往和善于思考生活。
C.“和你一样”表现了都红对能像常人一样感受美好事物美丽世界的渴望。
D.尽管眼盲,他们顽强坚韧、乐观积极的生存状态已经是一种美好,而他们却美而不自知。他不懂这些诗词和成语,暗示他与世界隔离的痛苦。
【小题2】沙复明开灯的细节有怎样的作用?
【小题3】结合全文,理解“对这个世界来说,他沙复明只是一个假设;要不然,这个世界就是一 个假设”中的“假设”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