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8分)
只要眼睛里还有蓝天
兰心
①人们常常爱将“遗憾”两字挂在嘴边。
②遗憾,一个颇为伤感的字眼,令人心碎;
③十多年前的一个茫茫暗夜,津浦线的特快列车在广阔的华北平原上奔驰,在车厢黯淡的灯影下,我凭窗而坐,凝望着那一棵棵如风掠过的白桦树,蓦地,“遗憾”这两个字扑进眼帘。就在这一刹那,我在人生交叉点上作了一个重要的抉择。而在往后的岁月里,因为这个决定,又引起了种种不同的遗憾,却是始料不及的,
④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⑤一位美国宾夕法尼亚艺术学院的教授,在不惑之年,竟然尝试去实现童年梦想,他不惜放弃优职高薪,从养狮开始到驯狮、驯虎豹。最终成为美国一代马戏大师。当他向万千观众致谢时,盈泪的双眼,令他看不清那无数个兴高采烈的欢颜。在舞台探照灯的照耀下,他的梦想实现了,事业达到了顶峰。然而,这期间,结婚十几载的妻子固无法理解他的行动,离开了他。生命,最终留下了遗憾。
⑥每个人都有自己遗憾的故事。
⑦当我们站在母亲的墓前,咀嚼着“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哀时;当空间与时间的不吻合而改变了一生的命运时;当一段美丽的情缘,最终刻在心坎上的,只是惆怅的回忆时;当滚滚红尘中,寻觅到一张亲切的面孔,却又在擦身而过的瞬间消逝时;当逝水年华,岁月蹉跎,留下了一个个苍白、空虚的即记时……遗憾带来的况味,竟是如此悲凉、无奈。在这一瞬间,世界变得残缺不全,我们仿佛成了生命的弃儿,缘于那神秘的玄机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⑧叔本华说过,人们就像那些炼金者,原指望炼出金子,谁知却往往发现了一些更有价值的事物,如火药、药、化学化合物和一些自然原理。从这个角度去说,当人们感到遗憾时,可能有另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出现。芳心虽然憔悴,灵魂却更为坚强
⑨谁说遗憾不是一种苦难?而在诗人的眼里,苦难也是美丽的。有遗憾,就意味着有惋惜、有追悔,心儿念念不忘的,仍是对憧憬的追寻,生活中也可能出现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哀莫大于心死,一旦伤痕化为云烟,深深的遗憾也不会来光顾心房了。
⑩一位朋友、夫妇俩年轻有为,事业有成,在上天的眷顾下,人生已经太完美,夫复何求之际,却令人感到寂寞,没有新鲜感可言。我想,他的遗憾,恰恰是因为没有遗憾吧?
(11)遗憾,令人流泪,也令心灵更加温柔。世上再没有一种东西,让你能如此快乐而忧伤。只要我还有一双眼睛,这眼睛里装满了如洗的碧空,天色蓝得让瞳仁里满是细碎的小蓝点在跳跃,人生就依然有希望。那已逝去的无数个遗憾,点缀了平淡的日子;涟漪过后,更留下点点余韵,回味无穷。
(12)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遗憾不啻是一串串省略号,空白之处,蕴含深刻的哲理;如果说,人生是一出音乐剧,遗憾不啻是一个个休止符,无声之中,酝酿着新的活力!瞬间的寂静,凝聚起下一个乐章的序幕。
(13)我想,遗憾,在生命的历程里,扮演的,恰恰是这样一种角色吧?
【小题1】(小题1)文章开头从“我”的经历和“艺术学院教授”的故事谈起有何用意?(4分)
【小题2】(小题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芳心虽然憔悴,灵魂却更为坚强。
(2)一旦伤痕化为云烟,深深的遗憾也不会来光顾心房了。
【小题3】(小题3)第八自然段中,作者引用叔本华的说法,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小题4)文章第10自然段写一位朋友夫妇二人的完美人生时说:“我想,他的遗憾,恰恰是因为没有遗憾吧?”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一观点?请结合文章和生活经历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36: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中,文化都发挥着巨大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树立文化自信需要加强文化传承,而文化的传承要靠人。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日益成为教育和交流的主要手段。例如,一位教授的讲演,通过视频可以即时让无数观众收看。但讲演人的感受、感情和言外之意还是会有所流失;缺乏现场氛围和互动,受众的收获必打折扣。还有人认为,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对于这一观点也应辩证地看,有了书籍就一定有文化传承吗?现在有多少人愿意认真去读《论语》《孟子》《尚书》《周易》?又有多少人真的把握了书的真谛?书籍记录的思想和文化每倒一次手,就可能丢失甚至扭曲一部分信息。文化的传承还是要靠人与人之间以“情”进行联结和沟通,其他的媒介和方式都是工具、手段,起辅助作用。
人们传承文化,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区等渠道。以色列能成为中东的强国,靠的是什么?主要是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在这方面也有几千年的经验积累,需要后人发扬光大并赋予其时代意义。
学者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地位,需要引起重视。学者要成为文化宝库的看门人,对库里的东西要一清二楚,尽量防止“宝贝”丢失。学者也要成为文化宝库的导游,熟悉宝库里的“宝贝”,就像导游熟悉景点、路线及其掌故一样。学者还要成为文化传承的警醒者和指路牌,告诉人们每条路将通向哪里。在中华民族奔向“理想国”的漫长征程中,孔子、孟子思考的都是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要走哪条道路。明朝中叶,当整个国家陷入黑暗时,王阳明几经反思,自我批判,自我超越,提出了“致良知”,让很多人看到了深埋着的“良心”会照亮世界。可以说,学者在文化传承中肩负着思考国家和民族未来之路的重任。
文化的传承既然靠人,自然就要靠“话”——活生生的、人人能上口的话语。目前有关儒、释、道和西方文化的书汗牛充栋,但平易的话少而艰涩的话多。文化传承的“话”应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让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一听就懂、懂就记住、记住就做。比如“天理不容”“丧尽天良”“天地良心”“知行合一”,都于宋儒、明儒,这些话至今还活在老百姓的嘴里、心里。我们需要一大批学者在书斋里做高深的专业性研究,这样才能不断输送思想养料。但也应认识到,要让思想文化对老百姓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就需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普及到民众中,防止“术语越来越多,读者却越来越少”。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对“学者”在文化传承中所起的作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楚传统文化库存并能很好地守护。
B.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传承手段。
C.指引文化传承道路,纠正传承错误。
D.熟悉文化遗产并能指点人们去学习。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书籍在解读的过程中信息可能会遗漏或扭曲,因此书籍不可能传承文化。
B.文章列举以色列,说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文化传承是强国的唯一条件。
C.目前有关儒、释、道的书籍很多,以致语言不及宋儒、明儒的简单明了。
D.学者要潜心于专业研究,也应将研究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话”普及给民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西藏,说不完的梦境
丁海霞
西藏,一个永远都说不完的梦境。有人说它幽美,有人说它雄伟,有人说它纯净,还有人说它神秘。
到过西藏的人醉在眼前的梦幻里,没有到过的人醉在心灵的梦幻里。
如果从太空遥望,你能看到这里是“世界屋脊”;如果从高空俯视,你能看到这里峰岭相连,苍山如海,江河细如丝线,缝缀在山脊深邃的阴影里;如果站在高山之巅往下看,碧蓝如水的晴空下一片冰雪苍茫,黄绿的草原连着天和地,星罗棋布的碧蓝湖泊和点点白云般的藏绵羊群散布其间。
如果你深情地拥抱着这块神奇得近乎神话的土地,用心去看,还能看到什么?
那是藏东葱郁的原始森林,藏南深切的河床峡谷,藏西广袤无垠的荒漠无人区和藏北一望无际的大草原。
那是拉萨河谷的村落农田,那是纳木错畔的玛尼石堆,那是米拉山口的风马旗,那是山南历史的沧桑图卷。
那是古格王朝的彩画和废墟,那是披着夕阳晚归的牧人,那是雅鲁藏布江的峡谷,那是阿里荒原的狼嚎。
西藏,这个被渲染着且将继续被渲染、被诠释着且将继续被诠释的地方,我们究竟能看到什么呢?把梦枕上雪域高原,一起开始这个做不完的高原梦吧!
每每提到西藏,我们总会联想到那些震撼人心的场景:喇嘛们静坐于幽暗的酥油灯下,思索佛陀的教诲;朝圣者冒着严寒和风雪,朝着圣域拉萨磕着等身长头;襁褓中的婴儿在诵经中,接受活佛的摸顶赐福;手持转经筒的老人拖着夕阳的余晖,围着神山圣湖转山朝拜……
暴风雨来临的时候,经幡还在山口飘荡,这是藏民精神世界与神灵世界交流的媒介;寒冷的清晨,大昭寺和扎什伦布寺的寺门还没敞开,长跪磕头的藏人已经挤满广场的水泥地。在山水草木虫鱼鸟兽一切生灵面前,“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是全部的声音,一种原始的纯粹的声音……
面对那一张张被高原紫外线雕饰过的脸,面对他们雪山般清澈、纳木错样晶莹的双眼,你只能震惊,直指心灵的宗教为无根的灵魂铸建了风雨中歇脚的小屋。当我们拖着沉重的肉体被痛苦、绝望、悲伤和迷惘困扰在尘世之网时,西藏和西藏的人们正静静地仰望着那圣殿的图腾,诵经祷告。
在西藏,你应该用心去看,用心去听,用心去诵,用心去嗅,用心去走,你才能看到古老宗教的支流汇聚着释迦牟尼、莲花生、宗喀巴、松赞干布的身影,流入藏传佛教的海洋。这是人与神的世界。
有人问我:“什么最能代表西藏?”我一时语塞。
是布达拉宫,那标志性的耸立山巅的红白相间的雕楼式建筑;是大昭寺和八廓街,这两个西藏人眼中最“拉萨”的地方;还是神山圣湖的美丽景色,那些上苍撒落人间的珠玉翡翠?
西藏,一个匆匆的游客带走的无非是一袋石头、一声鹰的鸣叫、一片西天的落日,留下的却是满山冈、满大路、满寺院的脚印,和对整个古老民族灵魂的守望。
是的,有了人的西藏才是西藏,有了藏民族的西藏才是触动灵魂的西藏。八廓街的老阿妈转动着岁月的经轮,青藏线上的朝圣者用身体丈量到圣地的距离,桑耶寺佛学院的年轻僧人露了红袍一角笑着转身而去,羌塘草原帐篷里的孩子奔跑在清晨太阳的光辉里。
雪域高原养育的藏民族,吃着糌粑,喝着酥油茶,迎着呼呼作响的风马旗,献上洁白的哈达。他们唱着天籁般的牧歌,跳着动人的锅庄舞,喝酸奶过雪顿节……
什么是西藏?她是镜子里的卓玛,她是风中的扎西,她是佛铃下的强巴
(选自《西藏日报》,略有删节)
注:①卓玛:藏族对女子的称呼,它的意思是“度母”,一个很美丽的女神。是度脱和拯救苦难众生的一族女神,同时也是藏传佛教诸宗派崇奉的女性本尊群。因此二十一位度母在藏族地区被广大信徒或百姓普遍敬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②扎西:在藏语中为“吉祥”的意思。③强巴:西藏语中佛教中的弥勒佛。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和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说西藏有说不完的梦境,有各种各样的美,令人神往,既点明题目,又表达出对西藏的无限深情。
B.作者让你用心去看,说能看到美丽的自然(包括各种动物)、人们生活的热闹场景和古老王朝的遗迹。
C.作者写活佛的摸顶赐福、朝拜、长跪磕头、诵经祷告等,都带有民族特色,是在客观地介绍藏传佛教文化。
D.“对整个古老民族灵魂的守望”一句,指的是游客游历过西藏后,认为与想象中古老的西藏不同,所以坚守地远望古老的西藏。
E. 这篇散文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以描写、抒情为主,充溢着个人的情感,仿佛是一曲西藏的颂歌。
【小题2】“西藏,一个永远都说不完的梦境”,作者在文中描述了哪几个方面?试简述。
【小题3】请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对文中画线的段落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德礼为基,法律为盾
李维睿
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综观我国历史,两千多年前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为推行“德政”发出政治呼声;其后,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引导下,执政者始终强调“德治”,坚持“德化天下”,并通过推动礼法合一,实施“德法合治”,构筑起了我国独特的“礼法文化”体系。我国古代的“德法合治”由“行德以礼”“由礼生法”“以法护德”三个环节组成。
“行德以礼”:礼是道德的外在行为规范
古代德治中的“德”,与今天一样,指的也是道德、品德、德行等,是符合社会主流的正确价值取向。古人为“德”找到的现实载体便是“礼”。《论语·为政》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治国以道德为导向,施政的举措便是推行“礼治”,把礼作为以德治国的实践手段,人民才能知廉明耻、从善如流。
首先,从礼的上看,礼仪的制定和实施,表现出来的是人类居家生活、社会交往的基本情感,即所谓“人之常情”。基于情感而发的礼,自然能得到普遍遵循,这与道德从日常中抽象、获得大众认同的路径是一致的,如祭礼表达对祖先的思念敬重、丧礼寄托亲属的哀思,还有婚礼、待客礼等等,这些传统保留到了今天,成为不成文的规则,不履行则难以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同,它代表的是人伦道德的底线。其次,从礼的实施上看,一切礼仪制度都始于个人实践,这种实践可视作自我修养,包括对欲望的约束,这与道德重修身、重教化、重感召的特性是相一致的。事实上,礼治发挥的正是“化成天下”的道德功能。再次,从礼的渗透性来看,古礼纷繁复杂,有吉、凶、军、宾、嘉五礼一说,有冠、婚、丧、祭四礼一谈,前者重国之礼,后者重家之礼,可谓纵贯国、族、家与自身,其主线便是以孝、忠、仁、义、信等为核心的人伦道德。
“由礼生法”:法与礼的统一、互补
礼作为道德的规则,其表现形式往往是行为规范,解决的是“该做什么”“按什么流程做”的问题。即便如此,礼也要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尤其是对违礼行为的追究惩罚,必然要诉诸具有普遍威慑力的法律,用法治来维护礼治。一般认为,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我国便加速“礼法合一”的进程并开始形成独特的“礼法文化”。“礼法合一”的主要路径是“由礼生法”。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礼是作为原则性的规范逐步纳入法律体系之中的。比如,汉宣帝时期把“亲亲得相首匿”纳入法律之中,“恤刑”“八议”“准五服以治罪”“十恶”等礼的原则,则是在汉唐之间纳入法律之中,并上升为法的指导原则。上述纳入法律的礼,不少在现行刑法中仍有所体现:比如近亲属无作证义务,对未成年人、老年人、聋哑人、孕妇等特殊群体可从轻或减轻刑事处罚等。
“以法护德”:实施法律的落脚点
在我国古代,施行法律的目的便是维护礼制、捍卫道德。一方面,国家直接通过刑罚来惩治道德问题。以唐律中的“十恶”为例,其中“恶逆”是指殴打、谋杀直系尊亲之行为,“不孝”“不睦”“内乱”的情节虽轻于“恶逆”,但也严重悖反家族伦常,“不义”是侵犯非血缘尊长的行为,“不道”则是情节恶劣的杀人不法行为。律典把严重的失德行为直接上升为犯罪,并与常规犯罪予以区分,实施严格处罚。另一方面,遇到道德与法律或者礼与法之间的冲突时,国家会进行权衡与调整,以期法的实施始终维系道德观念。比如不同层次的道德观念之间也会发生冲突,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德礼的柔性,在法律与道德、情理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平衡两者关系,兼顾秩序与和谐,这种理念对今天法律的制定实施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综上,古代的德治与法治,以德礼为基础,从道德出发,通过礼仪来实践道德,同时生成、改造法律,以取得强制执行力;以法律为后盾,维护道德的行为、惩罚失德的行为,保障德与礼的实施。以此构筑起“德法合治”的完备体系:德、礼、法既统一在道德观念之下,同时又在各自领域发挥着不同功用,德礼重内修、重教化,法律重纠违、重处罚,共同推动实现国家、社会以及个人自身的和谐治理。
(选自2017年3月22日《学习时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讲的是是治国只有以道德为导向,推行“礼治”,把礼作为以德治国的实践手段,人民才能知廉明耻、从善如流。
B.从礼的上看,礼仪基于“人之常情”;从礼的实施上看,礼仪制度都始于个人实践;从礼的渗透性来看,纷繁复杂的古礼纵贯国、族、家与自身。
C.以法护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直接通过刑罚来惩治道德问题,一是遇到道德与法律或者礼与法之间的冲突时,国家会进行权衡与审议。
D.不同层次的道德观念发生冲突时,国家会发挥德礼的柔性,在法律和道德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来平衡,兼顾秩序与和谐,此理念于今仍有借鉴意义。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祭礼、丧礼、婚礼、待客礼等是基于人居家生活、社会交往的常情而发的,因此能得到普遍遵循,这与道德从日常抽象、获得大众认同的路径是一致的。
B.人们认为,从汉武帝时期起,我国便加速“礼法合一”的进程并开始形成独特的“礼法文化”。而今古不同时期纳入法律的礼,有些在现行刑法中还有所体现。
C.“礼法合一”的主要路径是“由礼生法”,礼是作为原则性的规范逐步纳入法律体系之中的。如汉宣帝时期的“亲亲得相首匿”以及汉唐之间的“恤刑”。
D.即使礼可以解决的是“该做什么”“按什么流程做”的问题,但也要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对违礼行为的追究惩罚必然要诉诸法律,用法治来维护礼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为政以德”的主张,后来执政者就坚持“德化天下”,通过礼法合一,实施了“德法合治”,形成了我国独特的“礼法文化”体系。
B.文章以我国历史上执政者始终强调“德治”并通过推动礼法合一,实施“德法合治”,构筑“礼法文化体系”来论证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C.经历了“行德以礼”“由礼生法”“以法护德”三个阶段,我国法律最后形成了以德礼为基础,以法律为后盾的“德法合治”的完备体系。
D.“德法合治”的完备体系中,德礼是基础,法律是后盾;德礼重内修、重教化,法律重纠违、重处罚,德礼和法律既有统一性,又有功用的不同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大概相对说来比较和平安定,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象化的符号形象也如此。
仰韶型和马家窑型的彩陶纹样,其特征恰好是这相对和平安定的社会氛围的反照。你看那各种形态的鱼,那奔驰的狗,那爬行的蜥蜴,那拙钝的鸟和蛙,特别是那陶盆里的人面含鱼的形象,它们虽明显具有巫术礼仪的图腾性质,具体含义已不可知,但从这些形象本身所直接传达出来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却可以清晰地使人感到:这里还没有沉重、恐怖、神秘和紧张,而是生动、活泼、纯朴和天真,是一派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
仰韶彩陶的特点,是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多,其中尤以鱼纹最普遍,有十余种。据闻一多《说鱼》,鱼在中国语言中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但闻一多最早也只说到《诗经》《周易》。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它进一步追溯到这些仰韶彩陶呢?像仰韶期彩陶屡见的多种鱼纹和含鱼人面,它们的巫术礼仪含义是否就在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长久不绝的祝福?
社会在发展,陶器造型和纹样也在继续变化。和全世界各民族完全一致,占居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纹饰走廊的,并非动物纹样,而是抽象的几何纹,即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水纹、漩涡纹、三角形、锯齿纹种种。
其实,仰韶、马家窑的某些几何纹样已比较清晰地表明,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的。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即是说,在后世看来似乎只是“美观”“装饰”而并无具体含义和内容的抽象几何纹样,其实在当年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内容和含义,即具有非常重要的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的。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纹样,原始人们的感受却远不只是均衡对称的形式快感,而具有复杂的观念、想象的意义在内。巫术礼仪的图腾形象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成为纯形式的几何图案(符号),它的原始图腾含义不但没有消失,并且由于几何纹饰经常比动物形象更多地布满器身,这种含义反而更加强了。可见,抽象几何纹饰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这正是美和审美在对象和主体两方面的共同特点。这个共同特点便是积淀:内容积淀为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从全文来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母系氏族社会的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及其图象化符号形象是相对和平安定的。
B.仰韶彩陶中的鱼纹多达十余种,鱼纹意味着先民对氏族子孙“瓜瓞绵绵”的祝福。
C.由图腾形象抽象化而来的几何纹饰,一般包含着形式、想象等观念内容。
D.新石器时期的仰韶彩陶上的动物形象呈现出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雪日月山

 李 迪

李老师,我七年前从西北师大毕业,当时有好多地方能签约工作:云南、贵州、宁夏、青海……我挑了又挑,选了青海。

接受我采访、称我李老师的人,名字有点儿怪,叫赵程皇。一个胖胖的甘肃姑娘,老家在张掖。她说自己喝凉水都长肉,说是“胜天半子”拆开重组。我没听明白,她豪爽一笑,天生胖子啊!

我俩谈话的地方叫日月山。这里是青海通往西藏的门户。山之青海这边儿,屹立着中石油的汇源加油站,胖姑娘就在这里当上了一名加油员。

李老师,你可不知道,刚进十月,这里就下雪了。我第一天晚上在站里值班,门外似乎有鬼哭狼嚎,嗷,嗷!我从没有听过这种声音,太恐怖了。老员工说,山口风大,吹到玻璃上就是这声。外面来车了,赶紧出去加油。一推门,风把人往里刮。眼看着离加油机就几步远,愣是过不去。噎一口,喘半天。

我们这里是换界区,车进藏,油就贵了,司机们都铆足劲儿在这儿把油加满。人可老多了。一摸油枪,寒气直接钉进骨头,上牙打下牙,张开嘴都说不出话。宿舍里没火,冻得睡不着。站里的被子又小,盖得了脚,盖不住头;一盖头,脚又露出来。哪儿都冷,哪儿都不舒服。

这时候,我特别想家,想妈,就给妈打电话,说冷,说被子小。妈说,那么多人都在站上干着,你赵程皇不比别人差。你要好好的,坚持就是胜利!

话是这样说,妈不知道,坚持下来有多难啊!

又是一个风雪天,我身上包得跟粽子一样,哆嗦着两手加油。我站在最外面的机子旁,油枪插进油箱里,两眼不由得看看远山,看看雪。老家离青海太远了,得翻过一座大坂山,海拔六千多米。山路崎岖,弯儿又急,开车要走八九个小时,路上能摸到云……

正想着,忽然感觉有人在看我。是的,我能感觉到这个人在看我。

我抬眼望去,不远处有一个身影。

啊,这身影好熟悉!

是谁,是谁?

是妈妈啊!

我顾不上跟司机打招呼就飞奔过去。

妈站在雪地里看着我,佝偻的背上,背着一个打成豆腐块的大号被子!山风吹乱了她过早飘白的头发。

妈妈,妈!

我大声叫着。在奔过去的一瞬间,我发现妈已经把脸上的泪擦干了,只剩下红红的两眼。

妈,您怎么来了?

我想你了,丫头!

妈说完,一把把我抱过来,搂在怀里。我感觉妈的身子在往下沉。让被子压得往下沉。

我的眼泪一下子冲出来!

我放声大哭。忘记了这是在加油站,忘记了周围还有人。

妈啊,妈,您来了怎么不跟我说一声,就那么在雪地里站着……

妈说,丫头别哭了,去好好加油,人家等着呢!

妈刚退休,可我觉得她已经老得不行了。我不知道她在风雪里站了多久,身上的衣服全湿了。她本来可以寄钱给我,让我在这儿买被子。可是,她没有寄,也没有打电话说要来送被子,就这样不声不响,在风雪中,翻过大板山,把被子从张掖背了过来。

后来,我才知道,妈从没来过青海,也不知道日月山。从张掖来的客车,都是白天开,晚上到。她为了能在白天赶到加油站,就坐了一辆私家车,本来八九个小时的路,因为风雪,整整走了二十多个小时!

妈跟我说,丫头,我们已经陪伴你二十多年,你长大了,从不会走路到会跑,以后的路你要自已走了。有些苦,有些难,是你这辈子必须要经历的。爸妈只能在旁边给你鼓鼓劲儿,就像这样给你送床被子,让你感受到我们永远在你身后。无论遇到什么,你都不能放弃。人生所有的事都是这样,只要放弃了就归零,就要重新开始!

妈在站里待一天就走了,说怕影响我工作。

跟她分手的时候,我不敢回头,怕回头发现她在看我,我受不了。

打那以后,我换了个人,每天迎着开来的车,离老远就把手高高地举起——

您好,欢迎光临!九十三号油加满吗?九十七号油加满吗?

再苦,再累,我永远微笑着。为了妈妈背来的被子,为了赶路的人能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

说到这儿,程皇停了下来,眼里闪着泪,遥望日月山。

我知道,她又想起家,想起了妈妈。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了小说的主要人物甘肃姑娘赵程皇,并通过写赵程皇笑谈自己“胜天半子”,突出了赵程皇豪爽乐观的性格。
B.小说善于安排伏笔。如前文写“老家离青海太远”,车行八九个小时,下文写母亲“整整走了二十多个小时”,前呼后应,突出了母亲此行的艰难等。
C.小说语言口语化,富有表现力。如“门外似乎有鬼哭狼嚎,嗷,嗷!”,突出山风之大,写出心中的恐惧。“路上能摸到云”突出了山路高险。
D.小说构思巧妙。文章采用对话体,既写“我”(李老师)与赵程皇的问答,也写赵程皇与她妈妈的对话,叙事简洁,笔墨集中,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
【小题2】“被子”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两次写到赵程皇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