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言意关系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对诗歌创作与诗歌欣赏影响至深。注重言外之意,这不仅是中国诗歌的特点,也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其中的美学观念是相通的,都要求虚中见实。《 列子· 汤问》载:韩娥鬻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那余音似乎更能撩动人的情思,引起人的回味。白居易的《 琵琶行》描写琵琶曲暂停时的情景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是深得中国艺术妙趣的。古代的绘画要术在有限的形象之外寄托不尽的意趣,往往在画面上留出大片空白,启发观者自己去想象、补充,正如包世臣《安吴论书· 述书上》引邓石如的话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奇趣乃出。”在戏曲舞台上,不设道具或仅设极少的一点道具,也主要是靠演员的动作暗示种种生活场景,给观众留下许多想象的余地。
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趣。都是以有尽寓无尽。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不可能没局限性,不一定能够完全表达人们所想的东西。语言实质上只表达普遍的东西,但人们所想的却是特殊的东西、个别的东西。在一首诗里,言总是有尽的,绝句不过四句,律诗不过八句,写得再长也有终结。但是这有尽的言所包涵的意味,它们所给予读者的启发却应当是无尽的。任何一首诗都有它的主题,可是不同时代的读者,或同一时代的不同读者,联系各自的生活经验,对它就会有不同的体会。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中国古代的诗论特别重视诗歌语言的这种启发性。作诗最忌太直、太露,读诗最忌太滞、太凿。一览无余的作品算不上真正的艺木,拘守章句的读者也不是真正的鉴赏家。一个懂得艺术的鉴赏者,可以从吟诵的诗句中看到图画,也可以从画在纸上的图景中听到真意。李白听蜀僧弹琴,联想到万壑古松;杜甫看了刘少府的山水障,仿佛听到山上的猿声。龚自珍《 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虽然只有十四个字,却能抽出读者不尽的思绪和想象。
含蓄不等于隐晦。注重言外之意,追来含蓄不尽,并不是有话不说,而是引而不发。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诗人浮想联翩、思想感情的飞跃接近极顶时,自然达到的艺术境界。最后的一跃已经开始,无限的风光即将展现。诗歌语言保持在最饱满、最富有启发性的状态之中,给读者留下了最广阔的想象余地。
强调含蓄并不排斥痛快。直抒胸臆,淋漓痛快也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全看诗人的造诣如何。
【小题1】对文中引用“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奇趣乃出”的作用,下列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书画创作要疏中有密、虚中见实,才能使创作者在有尽中寄托无尽。
B.书画创作要虚实相生、变化无穷,才能使创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
C.书画创作要疏中有密、善于留白,才能调动欣赏者在有尽中想象无尽。
D.书画创作要虚实对比、含蓄隐晦,才能调动欣赏者在有尽中补充无穷。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它们的艺术表现形态虽不同,但对中画传统美学思想的追求却一致。
B.作诗切忌太直太露,读诗避免太滞太凿,因此,要真正实现诗歌的艺术鉴赏,作者与读者必须相互激发,诗歌鉴赏才能完成。
C.李白听琴联想到万壑古松,杜甫看画仿佛听到山上的猿声,由此可见,读诗不仅要从吟诵的诗句看到图画,还要从画在纸上的图像中听到声音。
D.注重言外之意,追求含蓄不尽,是诗人及一切艺术创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艺术鉴赏者必须具备的艺术修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22 05:13: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散文的“散”与“文”
朱向前
①散文是个大题目,仔细琢磨琢磨,又发觉光是这”散文”二字就有点说道,而且似乎还可以分而说之。先说其“散”。
②为什么叫”散文”?先哲就有“散文就是和友人松散地聊天”“散文就是思想的散步”“散文就是散漫的文体”“散文就是自由”云云。种种说法,多不离一个“散”字。在我看来,这个“散”字强调的是散文家的本色的轻松,自然的流露。因为散文既没有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也少有小说的情节和故事,它主要不依靠“行头”来支撑和夸张自己——不要堂皇气派的西装革履,也不要珠光宝气的晚礼服。它只是身着泳装松散随便地走向海滩,在阳光下裸露真实的胴体。正所谓“是大英雄自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③如此说来,一篇散文的好坏和它的形式技巧的干系反倒不大了,而主要取决于它是否有一个天生丽质的“真身”。有,则嬉笑怒骂皆成佳作;无,则忸怩作态终是废话。只是这“真身”涵盖甚广,它包括一个人的才情、学养、个性气质和人生历练乃至眼光、胸襟与品操等等。简言之,散文是一个人的全面展示。一个散文家的修炼过程,也就是一个“人”的修炼过程。人生不到一定的境界,是不大容易作出真散文来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同意这样一种说法:诗歌是属于青年的,而散文更属于中老年。因为,前者需要一种如火的激情,而后者则需要一种如水的心境。也就是说,只有当一个人入世渐深,经历了几番人世沧桑之后,开始把很多事物推远了,看轻了,看淡了,进入了一种散淡如菊、我心悠然的淡泊与超脱的境地,才有可能获得审美的心情与眼光,从而写出真正耐得咀嚼的韵味悠长的美文。从此角度看,散文对于青年人来说倒未见得是一种十分相宜的文体。
④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辩证法无处不在。恰恰因了散文的随意、亲切和短小,它就和诗歌一样,往往最容易受到那些钟情于文学的年轻人的青睐,或者说,他们选择散文作为自己寻觅通向文学殿堂的最初的小径,实在是一件再正常不过也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这就有点“两难”了。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从散文文体的散漫和轻松而言,它于初学者甚为相宜;从散文文心的散淡和悠远而言,它于年轻人又不甚相宜。对于青年人的选择和爱好谁也无可厚非,而至于散文自身的要求也无法强求于人。人生是一个一个日子累积起来的,所谓“少年老成”也不过是一种说法而已。年龄和阅历都有待时空的发展,不是单凭主观努力所能一蹴而就的。但是还有一件事可做,那就是对一个有心追求真散文境界的人来说,他必须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紧紧抓住文化的修养而不放松。于此就说到了第二个字:散文的“文”。
⑤“文”者,文化也。它大而化之,笼而统之,但又确实是具体而微,可见可闻的。小到一花一木一沙一石,大到天空海洋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社会万象和人心百态,无不浸淫着文化,表现着文化。尤其当它们出现在散文中,就更会展示出一个作者文化的修养、功底和眼光,所谓文格之高下,文心之雅俗,文笔之精粗,在明眼人看来是纤毫毕现难以藏拙的。如果说,到了一定程度,小说创作依然可以相当地倚重于操作技巧和个人经历等有关因素,那么,散文创作则愈往后就愈能显示出文化和学养的后劲。总而言之,散文的比赛就是文化的比赛。
⑥话再回头说散文的“散”与“文”——无散淡心境不易作出真散文。然散而无“文”则行之不远,亦不足道哉。
(选自《光明日报》,原文有删节)
【小题1】下列表述不能作为文中“散文更属于中老年”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中老年在才情、学养方面有优势。
B.中老年进入了淡泊、超脱的境地。
C.中老年有审美的心情与眼光。
D.中老年在写作形式、技巧方面日趋成熟。
【小题2】下列对第③段中画线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年人富有激情,适宜于写诗歌,不太容易写出真散文、好散文,因为散文对青年人来说并不十分相宜。
B.因了散文的随意、亲切和短小,它就和诗歌一样,往往最容易受到那些钟情于文学的年轻人的青睐,但是从散文文体的散漫和轻松而言,于年轻人不甚相宜。
C.青年人因为涉世不深,阅历尚浅,难以达到中老年那种淡泊与超脱的心灵境界,所以不太容易写出真散文。
D.青年人对散文的选择和爱好谁也无可厚非,但因为“少年老成”也不过是一种说法而已,散文本来就对青年人不甚相宜,不属于他们这个年龄阶段,所以于年轻人不甚相宜。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文的“散”与“文”就是无散淡心境不易作出真散文,但是散而无文,缺乏文化和学养的后劲,则行之不远,也不值得称道。
B.“散”字强调的是一个散文家的本色的轻松自然的流露,因为散文既没有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也少有小说的情节和故事,所以一篇散文的好坏和它的形式技巧是没有干系的,而取决于它是否有一个天生丽质的“真身”。
C.“文”者,文化也。尤其当它们出现在散文中,就更会展示出一个作者文化的修养、功底和眼光,因而散文的比赛就是文化的比赛。
D.散文是一个人的全面展示,一个散文家的修炼过程,也就是一个“人”的修炼过程,所以,只有全面发展,才能成为一个散文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都市“蚁族”要生存更要发展
陶短房
对普遍存在的都市“蚁族”群体,各界存在许多争议。
有些人将他们看作城市秩序的隐患,和城市面貌的不和谐因素,希望“蚁族”尽可能减少、甚至最好消失,他们提出的方案,往往是围绕着这一初衷做文章、下功夫。这些方案或釜底抽薪,从市容整顿等方向入手,减少适合“蚁族”居住的房源;或借力打力,从用工制度、购房购车和劳保、医保、子女入学等方面收紧尺度,让大都市变成对“蚁族”而言“不宜居”的地方;或旁敲侧击,正面鼓励“蚁族”不要“贪恋大都市的繁华”,而应去小城市、内地或家乡一展身手。
“蚁族”为什么要留在大城市?
他们之所以留在大都市,并非因为喜欢动荡、艰苦、背井离乡,更不是觉得大都市的群租屋、地下室、亭子间,会比家乡的故居更舒适、更安逸,他们之所以留下,是因为认识到大城市生活困难多,但机遇也多,并坚信自己的能力、学识和适应性,希望凭借一己之能,一己之力,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世界、新天地里,搏杀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正如“2010年中国蚁族生存报告”所显示的,“蚁族”并不是都市的弱者,他们中许多人年纪轻、学历高,拥有稳定的工作和光明的前景,相较于当地学历相近的同龄人,他们往往有更坚韧的神经,更强的适应力,和更丰富的阅历,对来之不易的机遇也更为珍惜。
很清楚,这样的一群人成为“蚁族”,留在大都市,既不是都市人机遇、生活资料的“窃贼”,也不是伸手乞怜的弱者,而是一些只要给予相对公平的水土、阳光,就可以灿烂开放的优选花朵,是都市社会的生力军。大都市固然给予他们更多的生存、发展机会,他们的存在,却也让大都市得以始终保持人才和社会活力的优选,是都市社会肌体新陈代谢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可以说,大都市和“蚁族”,是谁也离不开谁的相互依存关系。
明白了这一点,就该清楚意识到,将“蚁族”软硬兼施地排斥出大都市生活圈,对于“蚁族”而言,是丧失了迅速进入“主竞争圈”的捷径,和快速积累工作、社会和生活阅历的机会,而对大都市而言,则丧失了最可宝贵的社会活力和新陈代谢能力。同样,仅仅从房租、暂住证、民工小学、劳保衔接等方面“照顾”,也是隔靴搔痒。“蚁族”所最关切的,是通过努力获得和“老都市人”平等竞争的进阶之途,是货真价实、名实俱归的“新都市人”身份,他们更关注的,是能否凭本事、努力,获得更好的饭碗。
都市“蚁族”需要生存,更需要发展;大都市社会需要安定、秩序,更需要源头活水和竞争活力。“蚁族”不是大都市的包袱、累赘或市容污染,而是都市社会发展的人才库、活力源、维生素,想方设法挤走他们,对他们、对大都市,都是损失和浪费,而要留住他们,最重要的并非让他们住上更便宜、更舒服的“蚂蚁窝”,而是要呵护他们的发展空间,让他们的“大都市之梦”可以做下去。
事实上,目前中国沿海大都市的许多重要领域、单位和岗位,“蚁族”都成为中坚力量,各行各业的众多成功者、知名人士,从“蚁族”中通过个人努力和社会机遇脱颖而出的,也大有人在,“蚁族”们的大都市之梦,是通过自己的勤劳、才智,最终摆脱“蚂蚁的命运”,在阳光下尽情舒展。他们所需的并非好一点、便宜一点的“蚁穴”,而是和城里人一样的水土和阳光,是公平的生存、发展机会。
【小题1】下列关于“蚁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蚁族”是指留在大都市里打拼的外来人员群体,他们被有些人当作是城市秩序的隐患和城市面貌的不和谐因素。
B.“蚁族”是都市社会的生力军,只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生存、发展机会,他们就可能成为灿烂开放的优选花朵。
C.“蚁族”的存在,是都市社会肌体新陈代谢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能够使大都市始终保持人才和社会活力的优选。
D.大都市和“蚁族”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目前中国沿海大都市的重要领域、单位和岗位,“蚁族”都成为中坚力量。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人将“蚁族”看作是城市秩序的隐患和城市面貌的不和谐因素,于是他们提出了许多旨在使“蚁族”尽可能减少、甚至消失的方案。
B.“蚁族”被排斥出大都市生活圈,就会使得他们丧失快速积累工作、社会和生活阅历的机会,丧失迅速进入城市“主竞争圈”的捷径。
C.在都市生活中,“蚁族”关注的是通过努力获得和“老都市人”平等竞争的进阶之途,而不是从房租、暂住证、民工小学、劳保衔接等方面“照顾”。
D.“蚁族”是都市源头活水和竞争活力,都市必须处理好“蚁族”的生存、发展和大都市社会安定、秩序之间的关系。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蚁族”减少适合居住的房源,从用工制度、购房购车和劳保、医保、子女入学等方面等加以限制,都说明不少人对都市“蚁族”的存在缺乏正确的认识。
B.因为“蚁族”相信自己能够凭本事、努力,获得更好的饭碗,所以他们反对软硬兼施的将他们排斥出大都市生活圈的做法。
C.赶走“蚁族”,对他们、对大都市,都是损失和浪费,因为他们是都市社会发展的人才库、活力源、维生素,而不是大都市的包袱、累赘和市容污染。
D.“蚁族”们的都市之梦,是要通过个人努力和勤劳、才智,最终摆脱蚂蚁的命运,所以他们所需的并非仅仅好一点、便宜一点的“蚁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9分)
在英文中,原创性或者独创性一般用originality这个词来表示,而它又来自origin,后者的意思是“起源、开端”。因此,当我们说一件艺术作品是原创的,意味着它是一个新起点、新开端,好像脱离了原有的传统,成为后来者学习、延续的榜样,甚至形成了新的传统。
但是,之所以可能成为“新的传统”,显然需要一个“旧的传统”来作参照。在美国诗人艾略特看来,单独评判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在一个系统中,艺术家相对于传统的独创性才能得到理解。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把他跟前人进行对照、比较才能“定位”他的艺术。所以艺术家想要创新,首先需要充分体认已有的传统,从而确立基本的历史坐标。在此前提下,有价值的艺术创作才是可能的。
艾略特将传统看作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产生后,往往会搅动、改变原来的由艺术经典构成的秩序。这意味着,真正原创性的艺术一旦产生出来,就会重新塑造艺术传统的形态。而这样的原创,只有对传统“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用最大的力气打出来”(李可染语)后,才能实现。反过来说,传统正是在后来者的原创艺术中,才被不断激发活力,留存下来。
人们追求原创性,是因为它具有开启、影响未来的可能性。但是,一件作品针对传统的“新”或许是可以辨别的,而它是否能通向未来、成为新的开端,当时的人往往难以辨别。艺术家、批评家都对这种辨别力梦寐以求,却从来没有人能够说明白。原因在于:原创的标准一旦能够用语言表述清楚,那就多半变成了教条;而依照教条创作的艺术,又不可能是原创的,这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悖论。一般来说,我们只能依据“事后的效验”——某艺术作品在后世的影响力、命运——来判断该作品“原创性”的含量。
当代艺术家要创作能够经得起与以往经典作品进行比较的艺术作品,因为那些经典作品曾是新传统、新开端,已成功地通往未来(即现在)。这就把当下的艺术作品的品质与“事后的效验”联系起来了。
(取材于张晓剑《艺术中的原创性问题》)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艾略特认为单独评判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没有意义,作者同意这一观点。
B.艺术家要用历史的眼光给自己确定艺术坐标,从而让创作具有价值。
C.新的艺术作品一旦产生就会搅动、改变原有的由艺术经典构成的秩序。
D.能够经得起和以往经典比较的艺术作品,容易成为艺术创作中的新起点。
【小题2】最能体现文中划线句子含义的一项是(   )(3分)
A.艺术大师齐白石在谈自己的绘画感受时说“写生不是绘制标本”“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B.台湾著名艺术家朱德庸谈到创作感悟时说:每个人都是“花前半生找入口,花后半生找出口”。
C.古典文学家樊修章认为,宋代诗人面对唐诗这座高峰形成的磁场,都极力想跳进,又极力想跳出。
D.2012年国际建筑奖获得者王澍,建造具有现代风格的博物馆时使用了拆除古建筑所遗弃的青砖灰瓦。
【小题3】下面这则材料中,徐悲鸿等艺术家的刨作体现了上文中“原创性”的几个特征。请依据上文相关内容,并结合下面材料加以分析。(3分)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画一度衰落。一批具有深厚传统绘画功底的青年画家,积极投身于中国画改革。徐悲鸿把当时油画中的造型、透视等方法运用到创作中,塑造了独具特色的《马》;蒋兆和开创了用毛笔素描的水墨人物画法,代表作《流民图》《杜甫》;林风眠用中国画技法表现西方现代派的艺术特征。他们独开新风,均自成一家,又都以各自的努力振兴了国画艺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用计算机模拟逃生
俗话说,人的行为是最无法预料的。如今这一说法受到了模拟群体恐慌的计算机模型的挑战。群体恐慌现象导致无数人在火灾或人群拥挤中丧生。匈牙利和德国的科学家认为,人群在紧急情况下的运动可以用方程式表达。这一计算机模型可以估计出从建筑物里疏散人群要用多长时间,以及有多少人可能被困或丧生在建筑物内。这一复杂数学模型中的各项因子取自工程手册、有关人群灾难的统计数据和录像资料等。
与正常情况相比,处于恐慌中的人群移动起来要快得多。开始人群挤成一堆,互相推搡,导致出口堵塞。接着,跌倒或受伤的人阻碍了人群的移动,使得人群更为恐慌。在这个时候,人群变得和兽群一样,大家为了求生向前冲,却忽视了其他的出口,因此常常带来悲惨的结果。
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大学和厄特沃什大学以及德国德累斯顿理工大学的科学家,运行了一个模拟足球场观众席上逃亡人群的程序。这个包括200人的人群试图通过一个1米宽的出口逃生。他们发现,不安的人群在出口周围挤成了弧形。当方程式中的恐慌因子P增大时,弧形会逐渐压紧,导致那些被挤入出口的人纷纷倒地,从而进一步阻碍人群的疏散。这些研究者把这种情况称为“欲速则不达效应”。他们说:“在发生火灾时这种情况尤其让人觉得可悲,人们慌乱逃生反而会减少自己的生存机会。”他们建议说,除了确保建筑物有足够多宽敞的出口以便快速成疏散人员之外,建筑师在设计建筑物时还应该在出口之前设置不对称的圆柱,来防止人群形成危险的弧形。建筑设计建筑师应该保证出口走廊没有相对开阔的地方。这样的开阔处会使人流速度降低大约1/5,因为人们到达开阔地带时总会设法挤到他人的前面去,而当走廊重新变窄时,就会导致危险的拥挤。对于处在恐慌人群中的人员,研究人员建议说,把个人主义和群体本能结合起来是逃生的最佳方法——一方面留心最近的出口,同时注意观察其他人是否也找到了出口。
【小题1】下列解说不属于“群体恐慌现象会带来悲惨结果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在紧急情况下,处于恐慌中的人群移动起来要快得多,导致无数人在火灾或人群拥挤中丧生。
B.处于恐慌中的人群开始时会挤成一堆,互相推搡,导致出口堵塞。
C.拥挤推搡而跌倒或受伤的人会阻碍人群的移动,使得人群更为恐慌。
D.处于更加恐慌中的人群会变得和兽群一样,为了求生向前冲,而忽视了其他的出口。
【小题2】下列理解与原文内容相符合的一项是 ( )
A.文中的“计算机模型”和“数学模型”,均指计算机模拟在火灾时群体逃生的程序。
B.计算机可以通过模拟群体恐慌计算出人群疏散的时间,以及被困或丧生在建筑物内的人数。
C.恐慌程度很高的逃生者,在随人群向前冲的时候,通常注意不到其他出口而导致惨重后果。
D.“欲速则不达效应”指的是逃生时人群的疏散速度越慢,拥挤程度就越高。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灾难发生场地的出口处及时将压紧的弧形疏松开,能避免许多逃生者被挤压致死或被踩死。
B.对于处在恐慌人群中的人员,只有把个人主义和群体本能结合起来才能逃生。
C.解决群体恐慌现象的措施之一是保证建筑物的出口走廊没有相对开阔的地方,防止开阔之处变得更加拥挤。
D.方程式中的恐慌因子P与人群的拥挤程度成正比,与人群的疏散速度成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