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过下面一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种境界所引者为晏殊《蝶恋花》之句,第二种境界所引者为柳永《凤栖梧》之句,第三种境界所引者为辛弃疾《青玉案》之句。若自原词观之,则晏殊的“昨夜西风”三句不过写秋日之怅望;柳永的“衣带渐宽”二句不过写别后之相思;辛弃疾的“蓦然回首”三句不过写乍见之惊喜。这些词句与所谓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其相去之远真如一处北海一处南海,大有风马牛不相及之势,而王国维先生竟比并而立说,其牵连绾合之一线只是由于联想而已。
“联想”原为诗歌创作与欣赏中之一种普遍现象。就创作而言,所谓“比”,所谓“兴”,所谓“托喻”,所谓“象征”,其实无一不是源于联想,所以螽斯可以喻子孙之盛,关雎可以兴淑女之思,美人香草,无一不可用为寄托的象喻,大抵联想愈丰富的,境界也愈深广,创作如此,欣赏亦然。
不过欣赏者之联想与创作者之联想又微有不同之处。创作者所致力的乃是如何将自己抽象之感觉、感情、思想,由联想而化成为具体之意象;欣赏者所致力的乃是如何将作品中所表现的具体的意象,由联想而化成为自己抽象之感觉、感情与思想。
创作者的联想我们可以找到两个简明的例证,其一是李后主《清平乐》词中的二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其二是秦少游《减字木兰花》词中的二句,“欲见回肠,断尽熏炉小篆香”。自“离恨”到更行更远还生的“春草”,自“回肠”到熏炉断尽的“篆香”,这当然是联想。而“离恨”和“回肠”是抽象的感情,“春草”和“篆香”则是具体的意象,使读者自此具体之意象中,对抽象之感情、感觉、思想,得到鲜明生动的感受,这是创作者之能事。
至于欣赏者的联想,则我们自《人间词话》本书中就可以另外找到两个例证,其一是评南唐中主《摊破浣溪沙》词的话,王氏云:“‘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其二是评冯延巳《鹊踏枝》词的话,王氏云:“‘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诗人之忧世也,‘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似之。”自“菡萏香销翠叶残”到“美人迟暮”;自“百草千花寒食路”到“诗人之忧世”当然也是联想,而“菡萏香销”和“百草千花”是具体的意象,“美人迟暮”之感和“诗人忧世”之心则是抽象的感情,自作品具体之意象中,感受到抽象的感情、感觉和思想,这是欣赏者之能事。
这种由彼此之联想而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构成的相互触发,形成了一种微妙的感应,而且这种感应既不必完全相同,也不必一成不变,只要作品在读者心中唤起了一种真切而深刻的感受,就已经赋予这作品以生生不已的生命了,这也就是一切艺术作品的最大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当然,我这样说也并不是以为欣赏单只着重联想,而便可以将作者之原意完全抹煞而不顾,我只是以为一个欣赏诗歌的人,若除了明白一首诗的辞句所能说明的有限的意义之外,便不能有什么感受和生发,那么即使他所了解的丝毫没有差误,也不过只是一个刻舟求剑的愚子而已;但反之亦然,若一个欣赏诗歌的人,但凭一己之联想,便认定作者确有如此之用心,那么即使他所联想的十分精微美妙,也不过只是盲人摸象的痴说而已。所以我以为对诗歌之欣赏实在当具备两方面的条件,其一是要由客观之理性对作品有所了解,其二是要由主观之联想对作品有所感受。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之说,当然只是王国维由一己主观之联想所得的感受,但王氏的可贵之处则在他并不将一己之联想指为作者之用心,就在这一段三种境界之说的后面,王氏就曾自作说明道:“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这种态度就比专以寄托说词的清代常州诸老明达得多了。而且这种说词的方法还有一点好处,就是他能以他自己的感受给其他读者一种触发,将其他读者也带入了一个更深广的境界,虽然每个人之所得仍不必尽同,但每个人却都可以各就其不同的感受而加深加广,这种触发的提示岂不是极可贵的么?
(节选自叶嘉莹《谈诗歌的欣赏与〈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有删减)
【小题1】 关于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国维引用三位词人的词句喻指三种境界,是因为词人能以习见之物事现其未见之情思,联想丰富贴切。
B.词人以“昨夜西风”等词句形象描写不同情绪;王国维又引用这些词句来描述三种境界,这是欣赏者的联想。
C.王国维用前人词句来描述三种境界,是他在前人词句感发下而产生的联想,这种联想真切而独特。
D.王国维三种境界的联想赋予了前人词句以更强的生命力,也带给后来的读者更为丰富的联想与感受。
【小题2】下列关于“创作者的联想”和“欣赏者的联想”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运用“比”“兴”“托喻”“象征”等源于联想的手法,将自己的抽象之感觉、感情、思想化为读者更易于接受的具体之意象。
B.如果说创作者的联想是由此及彼的,那么欣赏者的联想就是由彼及此的,尽管后者与前者的过程相反,但其目的都是指向抽象的感觉、感情与思想。
C.欣赏者的联想由创作者所描写的具体意象引发,而联想的过程与内容又能充分体现欣赏者的主观感受与思想,不再受创作者所提供的具体意象影响。
D.两者在作者与读者间形成的微妙感应既不必完全相同,也不必一成不变,作品只要在欣赏者心中唤起真切而深刻的感受,就会有强大生命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反映了欣赏者对同一意象的联想差异,强调了欣赏者的主观联想对作品意义的决定作用。
B.本文采用引用、比较等论证方法,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说为例,明确了创作联想与欣赏联想的异同。
C.真正欣赏诗歌作品的人,其针对作品的联想并非胡思乱想,而应具备两个条件:对作品真有所了解,对作品真有所感受。
D.王国维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从前人诗词中生发出“人生境界”这一独特联想,更在于他谦逊的态度给后人树立了榜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24 02:36: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被称为“春秋战国”时代的东周,是古代中国社会秩序变动最激烈的时期。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来看,士人和私学的兴起,是这一时期最值得注意的现象。
士人和“士”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周代,士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其地位居于大夫之下、庶人之上,和其他的贵族一样,接受《诗》、《书》、礼、乐等方面的教育。在社会大变动的时期,他们极易失去自己原有的位置,少数人幸运地上升到卿大夫的阶层,但大多数人则降入庶民的行列。士地位下降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四民”这一说法的出现,士民、商民、农民、工民的划分至少在战国时期就非常普遍了。
士开始大量沦为士人,是在孔子前后。与此前的士相比,他们地位下降了,从贵族降为庶民,但也摆脱了对某些特定贵族的依附,成为自由人。这意味着在社会结构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的阶层。除由士而来之外,士人的产生还有两个途径:王官的下降和庶民的上升。前者如《论语·微子》中所记载的太师挚等乐官散落民间,成为士人。后者则与私学的兴起有关,庶民因此可以接受教育,拥有知识从而进入士人的行列。士人没有贵族的权力和地位,可是也不像其他庶民那样从事耕作等固定的职业。他们最重要的特长是知识和技能,多以此往来于各国,寻求赏识自己的君主。
士人的兴起与诸子学术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诸子之学,其实就是士人的学问。和王官之学不同,它出现在民间,因此也可以叫做私学。所谓私学,可以从教育和学术两个方面来看。教育意义上的私学是指民间的教育,学术意义上的私学主要指诸子的学术。中国古代的知识和学术,原本为官府垄断,是所谓的王官之学。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拥有知识。但随着王权的衰落,王官不断流落到民间,因此出现了学术下移的趋势。这为私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背景。而另一方面,士人的兴起和活动,使得培养士人成为社会的需要,这也是教育上私学出现和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    
与官学相比,私学可以使知识普及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使任何一个人都有机会获得知识。这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史乃至整个文明史上都是划时代的大事。但其意义远远不止于此。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私学聚徒讲授之风的孔子便是其中一个典型。他收授弟子,没有门第的要求,所以很多弟子如颜渊、子张等都出身寒门。孔门教授的内容,主要仍是《诗》、《书》、礼、乐,但他已经把新的精神注入到了旧的文献中。譬如他把“仁”作为礼的基础,就与过去对于礼的理解不同。在这种教育中,新的学术和知识其实已经诞生,这就是诸子学。
诸子学的自由和创造性是官学无法相比的。对于王官而言,知识仅仅是职业,他们的态度是“不知其义,谨守其教”,没有反省的精神,因此也就没有创新的基础。但士人不同,流动不居的身份使他们可以摆脱某种权力的束缚,从而对知识以及当时的政治进行反省,进而发展出新的思想。这些思想当然不是单调的,而是多元的,春秋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得益于此。
(摘编自王博《士人和私学的兴起》)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在周代曾是贵族阶层的一员,拥有专门的知识技能,但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时期,其地位出现了上升和下降两个方向的变化。
B.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一方面打破了原来稳定的社会秩序,让时局动荡不安;另一方面也让思想文化发生新的变化,促进了学术的繁荣。
C.在春秋战国时期,士人不像农民、工匠和商人那样有固定的职业,他们大多来往于各诸侯国,凭自己的学问游说国君,居无定所,仕无定主。
D.士人虽然社会地位下降了,但他们在失去贵族身份的同时,也因摆脱了对特定贵族的依附而获得自由,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特殊知识阶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私学”是相对于“官学”而言的,既可指与官方教育相对的民间教育,也可指来自民间的诸子之学。私学的兴起,是东周时期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
B.诸子之学与王官之学不同。前者是士人的学问,代表当时新的学术和知识,自由而富有创造性;后者是被官方垄断的学问,因袭传统,守旧僵化。
C.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和学术贡献极大。他开创了聚徒讲学的私学教育,促进了知识的普及,而且在授课中赋予传统文献以新意,使诸子学得以诞生。
D.春秋战国时期,官方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诗》、《书》、礼、乐等,授教对象为贵族;私学教育虽也以教授这些内容为主,但学生包括了庶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私学和士人之间,实际上呈现着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士人的兴起促成了私学的出现;另一方面,私学也促进了士人阶层的壮大。
B.百家争鸣之所以能够出现,是因为士人摆脱权力的束缚之后,以自由独立的身份,对传统知识和现实政治进行了反省,发展出了新的思想。
C.私学的兴起不仅让寒门子弟有机会通过接受教育而改变自己的命运,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也有利于知识的普及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D.王官是指在周朝政府中掌管各种学问、技艺的文化官员,但随着王权的衰落,一些王官流落民间,进入私学,对私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同类题2

材料概括分析题

美与丑之外,对立而可混合或互转的还有崇高和秀美以及悲剧性与喜剧性两对审美范畴。既然叫做审美范畴,也就要隶属于美与丑这两个总的范畴之下。崇高(亦可叫做“雄伟”)与秀美的对立类似中国文论中的“阳刚”与“阴柔”。我在旧著《文艺心理学》第十五章里曾就此详细讨论过。例如狂风暴雨、峭岩悬瀑、老鹰古松之类自然景物以及莎士比亚的《李尔王》、米琪尔安杰罗的雕刻和绘画、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屈原的《离骚》、庄子的《逍遥游》和司马迁的《项羽本纪》、阮籍的《咏怀》、李白的《古风》一类文艺作品,都令人起崇高或雄伟之感。春风微雨、娇莺嫩柳、小溪曲涧荷塘之类自然景物和赵孟頫的字画、《花间集》、《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春江花月夜》乐曲之类文艺作品都令人起秀美之感。崇高的对象以巨大的体积或雄伟的精神气魄突然向我们压来,我们首先感到的是势不可挡,因而惊惧,紧接着这种自卑感就激起自尊感,要把自己提到雄伟对象的高度而鼓舞振奋,感到愉快。所以崇高感有一个内不愉快而转化到高度愉快的过程。一个人多受崇高事物的鼓舞可以消除鄙俗气,在人格上有所提高。至于秀美感则是对娇弱对象的同情和宠爱,自始至终是愉快的。刚柔相济,是人生应有的节奏。崇高固可贵,秀美也不可少。这两个审美范畴说明美感的复杂性,可以随人而异,也可以随对象而异。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小题1】文中“崇高”和“秀美”各自的内涵是什么?
【小题2】文中列举了不少自然景物和文艺作品,有什么作用?
【小题3】从这段文字看,作者对“崇高”和“秀美”这两个审美范畴持什么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周成芳
①李白,作为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以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②没有盛唐,就不会产生李白。
③天才人物左右不了时代的步伐,恰恰是随时代的推移,才不断有所谓的天才出现。我们的目标不是用主要天才人物来界定时代,而是用那一时代的实际标准来理解、正视最伟大的诗人。
④从环境、时代的背景出发,伟大的艺术家不是孤立的,而只是一个艺术家家族的杰出代表。有如百花盛开的园林中的一朵更美艳的花,一株茂盛的植物的“一根最高的枝条”,而在艺术家族背后还有更广大的群众。
⑤唐诗在开元、天宝盛世全面繁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把山水田园的静谧明秀的美表现得让人心驰神往;边塞诗人高适、岑参,把边塞生活写得瑰奇壮伟、豪情慷慨;后人对此时期的唐诗有许多的评论,概括地说就是骨气端翔,兴象玲珑,无工可见,无迹可求,而含蕴深厚,韵味无穷。作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诗人李白,以其绝世才华,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行云流水,而又变幻莫测,情则滚滚滔滔,美如清水芙蓉。李白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包容了那个时代所拥有的特色,又超越了那个时代,反映了那个时代昂扬的精神状态。从某种程度上讲,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⑥ 自公元624年唐王朝一统中国,经过太宗、高宗、武则天、玄宗前期一百年的持续发展,唐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军事强大、文化繁荣的朝代。国力的强盛,政策的开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儒、道、佛三家思想并行发展,这一切为唐人展开了一条宽阔的道路。盛唐的士子们因此对人生普遍抱有一种积极、乐观、进取的态度,集自信与狂傲于一身。在李白身上更具有理想色彩,使其成为盛唐精神的一个标志。如李白的《客中作》全诗写得豁达开朗、一泻无余,充分体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并从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⑦唐代这样一个兴旺发达的社会,生活本身就容易激起人们的诗情,而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诗人又往往更多地带着一种诗意的眼光看生活,因而即使是在平常的、习见的生活中也发现了丰富多彩的美。如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为乐府旧题,是六朝时南方著名的情歌,多抒写少女对情人的思念,表达真诚缠绵的爱情。语言自然清新,明白如话,流丽婉转。唐诗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在它繁荣昌盛时期所呈现出来的生活美,也表现了这样一个时代中人们比较健康昂扬的精神状态。
⑧李白的豪放洒脱的个性魅力在当时不是孤木,不是独一无二的,只是由于他天生的气质融入这个时代更具典型性。但这不是说否认李白的天才。他是天才!艺术家需要一种必不可少的天赋,便是天大的苦功天大的耐性也补偿不了的一种天赋,否则只能成为临摹匠与工匠。正如李白所言,“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的材便是天才诗人的灵感与想象,便是那种天生的独立个性,以及将这个性很好地融入诗歌中的天赋。当他像石子一样投入雄浑的时代之海里,便引起了巨大的波澜。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天生的气质融入这个时代更具典型性,所以他是天才。
B.唐诗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在它繁荣昌盛时期所呈现出来的生活美。
C.李白的材便是天才诗人的灵感与想象,便是那种天生的独立个性。
D.我们的目标不仅是用主要天才人物来界定时代,而是用那一时代的实际标准来理解、正视最伟大 的诗人。
【小题2】下列对开元、天宝盛世诗歌评价不正确的是
A.后人对唐诗概括地说就是骨气端翔,兴象玲珑,无工可见,无迹可求,而含蕴深厚,韵味无穷。
B.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等,把山水田园的静谧明秀的美表现得让人心驰神往。
C.边塞诗人王昌龄、岑参等,把边塞生活写得瑰奇壮伟、豪情慷慨。
D.李白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包容了那个时代所拥有的特色,又超越了那个时代,反映了那个时代昂扬的精神状态。
【小题3】下列对唐朝时代与诗人的关系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力的强盛,政策的开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盛唐的士子们抱有一种积极、乐观、进取的态度。
B.《客中作》的明白如话,流丽婉转,充分体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并从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C.李白身上自信与狂傲,使其成为盛唐精神的一个标志。
D.在唐朝时代精神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诗人又往往更多地带着一种诗意的眼光看生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湖南精神
在华夏五千年文明进程中,三湘儿女承前启后,不断开拓,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湖湘文化,而且孕育了独树一帜的湖南精神。这种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激励着无数湖湘子弟奋勇前行,谱写出文明进步的华彩篇章。
湖南精神,是湖南省经过广泛征集后提炼的能代表湖南人民精神面貌的表述语。2012年12月11日,“湖南精神”表述语发布,即“忠诚、担当、求是、图强”。这8个字表述的“湖南精神”内涵博大丰富,其中,“忠诚”铸就湖湘之魂,是“湖南精神”的核心;“担当”彰显湖湘之责,是“湖南精神”的特质;“求是”体现湖湘之风,是“湖南精神”的精髓;“图强”昭示湖湘之路,是“湖南精神”的追求。
“忠诚”铸就湖湘之魂。这种博大情怀体现在岳麓书院镌刻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中,它充分吸纳了湖湘文化中“先天下之忧而忧”“血诚”“拙而诚”和“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等格言警句的养分,代表着一种家国情怀,是“心忧天下”的另一种表述形式,符合当今和未来对民族、国家、人民、社会、事业、家乡、家庭均应忠心诚信的永恒要求。
“担当”彰显湖湘之责。这种特质体现在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杨度“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等名人经典里,也是对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等性格特征的概括。蔡元培曾在《论湖南的人才》中评价:“湖南人敢负责任。”“担当”,亦符合当今对民族、对人民、对党高度负责的要求。
“求是”体现湖湘之风。湖南人自古就有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知行一致的务实传统和优良学风。岳麓书院将“实事求是”作为学训,***将“实事求是”进一步发扬光大,用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还将其上升为党的思想路线。“求是”所体现的坚韧务实、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探索规律的精神,正是湖湘文化的精髓,也是三湘崇学兴业的精髓。
“图强”昭示湖湘之路。这种美好憧憬,是湖南人敢为人先、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奋发图强的共同追求。魏源“睁眼看世界”,曾国藩、左宗棠开启洋务运动,谭嗣同变法,黄兴、宋教仁不惜流血搞民主宪政,特别是***等湖南老一辈革命家浴血奋战建党建军建国,以及袁隆平“一粒种子改变世界”,都是图强精神的生动体现。省委省政府提出“四化两型”“两个加快”战略任务,贯穿其中的正是图强精神。
“湖南精神”所表现的“四位一体”的表述,既是对湖南人民共同精神气质的高度概括,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颇为凝练的“湖南表达”,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大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的要求。
“湖南精神”的正式确定,标志着征集提炼活动圆满结束。按照湖南省委要求,下一步,湖南全省各地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弘扬“湖南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实现富民强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小题1】下列选项对“湖南精神”的内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湖南精神”是在华夏五千年文明进程中,三湘儿女承前启后,不断开拓,孕育出来的独树一帜的精神,也是湖南省经过广泛征集后提炼的能代表湖南人民精神面貌的表述语。
B.“湖南精神”内涵博大丰富。其中,“忠诚”铸就湖湘之魂,是“湖南精神”的核心和精髓。
C.“担当”彰显湖湘之责。这种特质体现在王夫之、杨度、***、蔡元培等名人经典里。
D.“图强”是“湖南精神”的内涵之一,是湖南人敢为人先、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奋发图强的共同追求,省委省政府提出“四化两型”“两个加快”战略任务,贯穿其中的正是这种精神。
【小题2】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湖南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无数湖湘子弟奋勇前行,谱写出文明进步的华彩篇章。
B.“忠诚”铸就湖湘之魂。这种博大情怀代表着一种家国情怀,是“心忧天下”的另一种表述形式。
C.“实事求是”作为岳麓书院学训,***将它进一步发扬光大,用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还将其上升为党的思想路线。
D.“湖南精神”所表现的“四位一体”的表述,是对湖南人民共同精神气质的高度概括,总体上符合党的十八大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的要求。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的大数据研发,如今早已融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麦肯锡公司的相关报告指出,大数据将会成为未来创新力、竞争力和生产力的关健基础;“运用大数据进行决策”,也被列入了未来影响人类发展的23项技术变革之一,然而,对大数据发展的“负面性”,近年来不乏反思的声音。

美国《卫报》分析,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本身就已经变成了可被出售的产品。在反映人被科技操纵的美国电视剧《黑镜》中,有一集讲的是根据用户的社交网络数据评分,来预测一个人是否靠谱,是否有资格租房、坐飞机,评分高受人尊重,评分低则被轻视。大数据所延展出来的种种特性,令它多少显得有些技术型的“冷酷”。

人们害怕大数据的发展会使自己在未来被控制或被替代,这样的担心不能说是多余的。据欧盟统计,目前90%的工作都需要人们具备某种数字技能,而65%的欧盟新入学儿童长大后将从事目前尚不存在的职业。不过这一尚处于青年时期的“新技术”是复杂的多面体,因此观察也需要更丰富、多元的角度。

事实上,没有大数据时的人类社会,组成历史进程的每一个个体是极易“消逝”的。竹简、纸张被毁,一段历史也许就此被遗忘。影像也有被永久消除的可能性。而现在,当个体数据被一一抓取、储存、上传、记录,人们的生活和记忆就此定格为历史进程中的永恒坐标。

每5名中国网民就有一人追赶过“韩流”;《舌尖上的中国》播出时,美食类商品的购买高峰从白天变到夜晚......此前电商企业推出的“淘宝时光机”,通过大数据分析,清晰呈现了十年来用户的消费状况。诚如网友所言,“大数据骨子里是有温情的”。历史的发展潮流沉淀而来的大数据,同时又在精确地记录和塑造着历史,填补着个人记忆和情感消逝的遗憾。这或许可以说明,看似冰冷的数字,一旦和生活相融,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温暖。

“一个世纪前,最有价值的商品是石油,今天则是数据。”福布斯网站发表文章预测,2019年将在技术领域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大数据不再仅仅是纯技术,会更多地应用于管理与实践。科技发展的初心是造福于人,摸清大数据的“脾气”“习性”,有效推动其和实体经济、现实生活深度融合,我们才有可能畅享数字红利。

(摘编自《和生活相融,大数据也可以有温度》,《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个人信息可能被出售和担心未来被控制或被替代,这些都会使人们心生恐惧。
B.用大数据帮助人们记录一些重要信息,比其他任何方式都要来得持久和温情。
C.对大数据产品价值的认知角度、认知程度,都会影响我们对其温度的感受。
D.尽管大数据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其发展势头仍锐不可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述方面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隐忧和价值两个方面,阐述了大数据发展的现状,作者观点积极乐观。
B.文章用电视剧剧情作为论据,充分证明了大数据的运用充满不近人情的冷酷性。
C.文章谈大数据的角度很独特,立足于社会生活中人们对大数据产生的心理反应。
D.文章先交代大数据的发端和发展,然后分析其冷暖两面,最后倡导其有效运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欧盟许多儿童长大后从事的职业目前尚不存在,因此对于大数据需要更多观察。
B.没有大数据,个体生活极易“消逝”;有大数据,人们的生活和记忆会永恒存在。
C.如果能不断反思大数据的发展,就能使该技术在未来的管理与实践中造福于人
D.我们既可以利用大数据留住历史的印记,又可以借助它创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