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拯救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朱竞
①从历史来看,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汉语和汉语写作饱经磨难。作家白先勇总结现代汉语的命运时说:“百年中文,内忧外患。”其外,有西方语言的冲击,现代汉语严重欧化;其内,则是母语的自信心和自觉意识不断衰微,中文成为追逐现代化过程中不断遭到修葺的对象。没有一种语言像中文那样,在这一百多年来经历了如此重大的变革。从晚清效仿日本明治维新的“言文一致”运动开始,汉语经历了“五四”白话文运动,推行世界语、汉字的拉丁化、语言大众化和解放后的繁体字简化方案,80年代的电脑化挑战等。面对民族性生存危机和现代化召唤,渴望融入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甚至喊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过激口号。作家王蒙也曾呼吁全球华人保卫汉语,展开一场保卫战。王蒙先生针对的主要是由于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这是出现了汉语危机的事实。
②现在看来,危机已不仅仅来自外语的威胁,祸起萧墙更让人忧心忡忡。我们自身的放纵和苟且是一种妥协,甚至是一种投降,使得汉语文化的被颠覆来得更直接、更容易。
③很多作家对汉语也不够尊重,作品中充满着一些污秽、暴力的语言,传播着没有道德的内容,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危害性,损害了汉语写作的尊严,也就失去了文学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当代中国作家几乎都走在一个介乎“欧化”的中文与被中文化的带翻译腔的“西文”之间的“中间道路”上。创作界如此,而批评和理论界也难以超拔。一百多年来,我们学术话语“西化”色彩浓重,从概念、范畴到理论命题,都很少使用传统古典文论的东西,出现了“失语”的症状。出现了“失语”,还有一个原因,我们不能回避,那就是“文革”语言的影响,“大批判语言”、“样板语言”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套话,新时期以来,许多作家为抵抗这种模式化语言的束缚,主动选择了“西化”的表达方式,从而加速了汉语传统的断裂。
④在历史与现实、“内忧”与“外患”的多重夹击中,汉语如何延续其传统的血脉,创造新的辉煌,这是摆在当代中国人面前的一个急迫的问题。我们能否意识到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那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鲁迅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延续着几千年中华文化命脉的,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呢?
⑤汉语危机还来自“全民学英语”热潮的冲击。一位学者曾经作过一项统计,在“社会•文化”网点下的120多个讨论本国文化的小组中,放弃本国文字而使用英文的国家中以中国为最大。一个以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语研究为主要内容的联网讨论组,本来应该是使用汉语的好场所,然而多年来也一直是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就连中国人之间的网络通信,也为方便安全而使用英文。
⑥汉语危机不仅仅来自“全民学英语”热潮的冲击,网络语言向现实生活的渗透也为原因之一。一位语言学家曾对网络语言发难,称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一位高级教师曾说,有些同学在作文里时常地冒出个网络上的词语,一些年纪大的老师根本搞不清是什么意思。“对此若不加以引导,学生极有可能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
⑦有一条让人非常难忘的新闻的题目是:《半数以上的中国人能用普通话交流》。我的理解是,汉语交流的障碍率是50%左右。这意味着汉语的魅力和公信力都遭到了破坏,这种破坏是如此的隐蔽,以至于人们会为“半数以上的中国人能用普通话交流”感到高兴和自豪。
⑧发人深思的是,目前,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世界上有100多的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⑨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选自《汉语的危机》,有改动)
【小题1】联系全文,下列不属于“汉语危机”的事实的两项是( )(5分)
A.英语、拉丁文在国内的普遍使用,使得中华母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
B.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
C.许多作家主动选择“西化”的表达方式,出现“失语”的症状。
D.汉语在一百年里经历了重大的变革,解放后推行繁体字简化方案。
E.有一条让人非常难忘的新闻的题目是:《半数以上的中国人能用普通话交流》。
【小题2】根据文章观点,下列措施中不能“拯救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的是(    )(3分)
A.作家的创作应该禁止使用“西化”语言,多用古典化的汉语语言。
B.每个炎黄子孙都要树立和强化保护母语的责任意识。
C.学生作文应该不用网络的专用语言,养成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习惯。
D.在日常的沟通交流中,我们应该尽可能使用普通话,降低汉语交流的障碍率。
【小题3】综观全文,作者认为汉语危机出现的具体原因有哪些?请分点概括。(4分)


【小题4】文章结尾作者列举数字和事实说明全球的“汉语热”持续升温的现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观点进行分析。(4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0-20 04:01: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试题。

唐诗四季(节选)

吴经熊

唐朝最伟大的自然诗人当推王维。在他的笔下唐诗的春达到了中边皆甜的境界。他的自然主义是最纯粹的,不像孟浩然的自然主义还受生活失意的沾染,更不同白居易的自然主义掺了多量理知主义的淡水。他是处于蠢蠢欲动的初春和飞扬跋扈的晚春中间,他的声音是像春天最快乐的日子那么的温柔抚慰,真有所谓“猗猗季月,穆穆和春”的气象。清明的幻想和纯洁的灵魂使他轻易地吸收大自然的美。

王维的人格是难于描摹的。他既不怪僻,又不狂热;既不是一个浸淫在烦忧悲痛中的灵魂,也不是麻木不仁的道学先生;既非放荡不羁,又非墨守成规;既非野马,又非驯骡,更非无声无臭模棱两可的黯淡灵魂。

王维的灵魂是天蓝色的,他好像同一切自然之美,结不解之缘。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素有宗教涵养的人物,他的上帝不是严父而是慈母。

他的生平没有多大风波,虽然身居要职,却没有官僚习气。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但是在诗里他绝少宣传佛教,他很自然地实行他的宗教,他食甘蔬菲,时常静坐思禅。他的精神专一,能将苦热化作甘露,真得了宗教三昧。在一首诗里他说: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他三十岁的时候,便丧了偶,可是他养了两个极堪眷恋的情人。她们非但不彼此嫉妒,并且互相辅助,使他完成他的工作——这两位情人就是“诗”和 “画”!他不但是位大诗人,还是古今驰名的山水画师。苏东坡曾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看这幅画是多么的爽目(《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他并不想脱逃这世界,他的希望是寄托在“大自然母亲”的怀抱中。他的《竹里馆》显出同大自然孤独在一起的时候,他是多么舒适自在: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明月能窥见他,他已是心满意足了。他较孟浩然更依恋大自然,单独的时候他就弹琴自娱,像一个婴孩在母亲的膝上嬉戏那般自得。这母亲说:“看,看,我的孩子,明月在觑着你!”这孩子也就欢喜。他不像孟浩然般的感觉: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诚然,只有优越性灵的人才能真正的欣赏自然。《终南别业》是王维五十多岁时写的:

中说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可见王维不但相信佛教,并且还深受道家思想的熏陶的。我想真正的中国人的心境是近于道家的,不论他皈依什么宗教。倘若他信仰宗教,他也是一个道家化 的佛教徒;倘若他信仰基督教,他是个道家化的基督徒。道家思想不是宗教,乃是接受宗教的态度。我在别处说过,中国历史上的大政治家的行动是儒家化的,而感情是道家化的。

再回到王维。他说的“中岁颇好道”,到底是什么道呢?他的道就是大自然。爱大自然是人类的天性,《杂诗》: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未离王维前,还引他的《山居秋瞑》。看上来它像一幅图画的几段景色,其实结尾的二行包含着无限的意义: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可自留。

在一个春季诗人看来,四时都是春天。

【小题1】作者为什么说王维的灵魂是天蓝色的?
【小题2】苏东坡曾评论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你结合《渭川田家》一诗,赏析其“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
【小题3】在吴经熊先生的《唐诗四季》里,春季包括诗人王维和李白,夏季包括杜甫和战时诗人,秋季有白居易和韩愈等辈,冬季有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等, 他把王维归类为春季诗人,你赞成这个观点吗?若赞成,请你结合选文谈谈对“在一个春季诗人看来,四时都是春天”这句话的理解;若不赞成,请阐述你的理由,可适当引用王维的诗歌,以佐证你的观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是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重镇。敦煌藏经洞出土文书多达5万多件,保留有汉文、佉卢文、粟特文、突厥文、吐蕃文、梵文、于阗文、回鹘文、西夏文、叙利亚文、八思巴文等多种民族古文字资料,内容涉及中古社会的各个方面,被誉为中古时期的“百科图书馆”。敦煌文化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缩影,敦煌文化走向世界,成为传播华夏文明的有效途径。
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因中国丝绸大量输往西方而得名,成为中华民族推动世界文明进程的集中反映。敦煌的得名与丝路交通的开通有关。东汉应劭言:“敦,大也;煌,盛也。”唐人李吉甫亦言:“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南朝人刘昭称敦煌为“华戎所交一都会”,隋朝人裴矩称敦煌是西域门户“咽喉之地”。位于敦煌东南25公里的莫高窟,是丝绸之路上一处光辉的历史遗迹,被誉为“东方世界艺术博物馆”“世界艺术宝库”。其洞窟数量、壁画面积和保存现状都是世界上其他著名石窟无法比拟的。姜亮夫在《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中讲到:敦煌艺术包罗了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也包罗了中西艺术接触后所发的光辉,是中国伟大传统的最高标准,是人类精神的最高发扬。季羡林在《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中说:敦煌和新疆地区是世界上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等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
十八世纪后期,近代考古学诞生。在地理大发现浪潮的推动下,敦煌、新疆及中亚地区吸引了各国考古学家的目光。据不完全统计,从1893年至1935年,来中国西北的考察团多达24批。其中1906年就有德国格伦威德尔、瑞典斯文赫定、俄国科卡诺夫斯基、俄国别列佐夫斯基、英国斯坦因、法国伯希和、芬兰曼妮尔海姆等七支考察队。这些考察团中,仅1935年的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有中国学者参加。形形色色的探险家来中国的起因和身份不同,但到了中国后,都做过同样的勾当——窃取文物。这些‚考古学上的贼‛将盗取的宝物捆载回国后,一夜成名。由于各国探险家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取得了许多重大发现,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上半叶被誉为探险家的“黄金世纪”。在这一时期,中国西北成为西方探险家的乐园,而敦煌成为乐园中的“极乐世界”。
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广泛开展和不断加深,虽然敦煌文书本身回归中国的路很长,但缩微胶卷、高清晰文书图版的不断出版,极大地改善了准确获取敦煌文书文字信息的条件,各国学者可以在同等的条件下开展研究。中国学者基于本土历史和母语研究的优势,在敦煌“胡语”文书研究之外的许多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在奋力‚夺回‛敦煌学研究中心的同时,敦煌文化以更加新颖的姿态、更加多样的形式走向世界。1980年以来,《丝路花雨》 《大梦敦煌》等舞剧在世界数十个国家演出2000余场,以更为宏大的场面、更为震撼的感染力向世界人民宣传了敦煌文化,极大地提高了华夏文明的世界影响力。井上靖的历史小说《敦煌》,池田大作的书信录《敦煌的光彩》以及“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声音,这些都意味着敦煌文化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1893年至1935年,来中国西北的考察团中,仅1935年的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有中国学者参加,其余23批均无中国学者参与。
B.来中国西北考察的外国探险家尽管起因和身份不同,但都是为了窃取文物,这使得他们归国后一夜成名,大发横财。
C.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上半叶被誉为探险家的“黄金世纪”,是因为各国探险家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取得了许多重大发现。
D.除“胡语”文书研究之外,中国学者因为有本土历史和母语研究的优势,所以在敦煌研究的许多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小题2】下列关于敦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重镇,它的得名与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关,古人认为“敦”有大的意思,“煌”则指盛。
B.敦煌藏经洞出土文书众多,并保留有多种民族古文字资料,内容涉及中古社会的各个方面,被誉为中古时期的“百科图书馆”。
C.敦煌莫高窟的洞窟数量、壁画面积和保存现状位居世界第一,作为丝绸之路上一处光辉的历史遗迹,它被誉为“东方世界艺术博物馆”“世界艺术宝库”。
D.姜亮夫认为敦煌艺术是中国伟大传统的最高标准,是人类精神的最高发扬,他和季羡林的话都称赞了敦煌艺术的成就极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敦煌文化丰富多彩,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缩影,敦煌文化走向世界,成为传播华夏文明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
B.近代考古学诞生于十八世纪后期,中国的敦煌、新疆等地吸引了各国考古学家的目光,中国西北成为西方探险家的乐园,而敦煌成为乐园中的“极乐世界”。
C.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广泛开展和不断加深,准确获取敦煌文书文字信息的条件不断改善,如今中国国学研究者也可以在同等的条件下开展研究。
D.有关敦煌的舞剧在国外受到欢迎,可见在奋力“夺回”敦煌学研究中心的同时,敦煌文化以更加新颖和丰富的姿态与形式走向世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相见以诚
郭沫若
“事实胜于雄辩”,这是最有普遍性而且有永远性的格言。不根据事实,或甚至违背事实,或捏造事实的辩论,尽管怎样的花言巧语,终究骗不了人;即使能收到一时的效果,待到事实一揭穿了,那效果会成为逆效果的。到这时言语逾花巧,逆效果得便愈大。
欺骗有时似乎也有必要。所谓“兵不厌诈”,便肯定了诡诈的效力。其实,尽管你是怎样善于用兵的人,你能够出奇制胜,但总要有兵可用。所以用兵的原则依然是忌“巧速”而贵“拙迟”。这一次世界大战,苏、德之间的旋乾转坤的战役,便是这一原则的最具体的说明了。当希特勒对苏联突然发动了闪击战时,他是多么“巧”,多么“速”。1942年打进了斯大林格勒,希特勒的小胡子不知道会心地微笑了好多次,然而结果怎样了呢?
专门靠欺诈便能打胜仗,专门靠欺诈便可以收到任何大小事件的成功,天地间决没有那样的事情。要说靠着欺骗便可以治国平天下,那更完全是笑话。那些搞政治的人似乎都中了些苏秦、张仪的毒,说到政治就好像只有几套骗人的纵横捭阖。
今天应该是大家相见以诚的时候了。自己拿出真正的责任心,大胆地照明自己的丑态,彻底地荡垢涤污。不是骂人丑便可以掩盖得了自己的丑。千层的粉饰也把污垢掩盖不了,理由很简单,因为污垢根本还是存在。
有诚便能有勇,所谓“真金不怕火烧”。这种人,他能勇于面对现实,勇于正视自己的过错,勇于接受批评,更勇于对抗外的一切横逆、诬蔑、诱惑、冷视。要怎样才能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要全靠一个“诚”。老老实实的做人,说话,做事,不存一点损人利己的私心,这样便能产出舍己救人的牺牲精神。这样便能够大无畏。我有什么可怕?可怕的就是自己骗自己!
没有诚意的人便没有勇气,这种人鬼鬼祟祟,专门损人利己,做不一件堂堂正正的事,说不一句堂堂正正的话。一耍装腔作势,立刻便露出了自己的尾巴,但他们也有一项外的资本,便是靠他人也没有诚意,只要你有一毫私心,有一点软弱,他们便抓到了你这项缺点,于是威胁,利诱,千层的蜘蛛网便罩到你的身上了。这样的现象四处都是,而以黑字写在白纸上的特别明显。但今天是应该相见以诚的时候了,拿出诚意,大家正大光明地做些对得住人民,也对得住自己的事。(选自《沫若文集》第十三卷,有删节)
注本文作于1945年年底。
【小题1】“相见以诚”中“诚”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请简要说明。(6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的古代雕刻,向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有一种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永远闪烁着瑰丽夺目的光彩,其缘由、因素与造诣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一条,是它来自于生活,牢固地扎根在生活的雄厚基础上,直接同人民的生活、感情紧紧地交融在一起,是真正从生活的肥沃土壤中萌长起来的艺术。纵览我国古代雕塑的宏伟画廊,就会深深地体会到,不论是那些大型的石刻、泥塑,还是各类小品雕刻,都以这种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栩栩如生的动人形象,鲜明地体现了“根于生活”是艺术之本的普遍真理。
大量的出土文物表明,早在新石器时期的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们就是在生产和生活的开创中逐步地孕育与萌芽了灿烂的艺术,那些陶皿、石器及骨、玉器上的各种动物、人形等的造型,虽然尚很粗糙幼稚,但是,无疑都是先民们的社会生活和品格风貌的生动体现。阶级社会的诞生,商、周、战国时期,那些斑斓的青铜器,威严的气宇以及奇丽的造型,从精神到状貌,无不是青铜时代奴隶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随着社会的进化,艺术的发展,这种“根于生活”的真理越来越体现得更为充分和深刻。
陕西临潼发掘出的“秦始皇兵马俑”,以其宏伟的军容,布局严谨的实战情景,逼人的阵势,正面体现了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四海,不可一世的赫赫气概。真人大小般的一千多名官兵,无不带盔持盾,个个栩栩如生,特别是那勇敢机警的跪射俑和老练刚毅的将军俑,都有力地反映了史书中所明确记述的秦军“免胄而下,跿跔科头,贯颐奋戟,驰之韩卢,逐之蹇兔”的精神风貌,“秦始皇兵马俑”,所以能深刻地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令人叹服,主要就是因为它完全来自生活,是从生活的基础上酝酿出来的艺术。而更重要的方面是由于那些被征来制造兵马俑的工匠们本身就是下层最基本的苦难军民。这些工匠和徒隶由于他们自身的地位和意识决定,自然就会在敷衍统治阶级的意图下汲取所需,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怨恚、苦难渗注入作品之中。而且他们又完全了解和熟悉秦军的生活、理想,并有着一致的感情、理想,才能够如此深刻、生动地创造出这等惊人的鸿篇巨制来。
还有大足石刻的“养鸡女”,虽是作为摩崖石刻的形式出现的,但这位勤劳善良、朴实忠厚的农妇形象,人人看了都觉得非常熟识,好像她就是自己周围生活中的熟人一样,印象极其深刻,始终活现在人的眼前!
中国的古代雕刻,完全来自于生活,深深扎根于生活,几乎所有的优秀作品都体现了这一真理。作为意识形态的造型艺术,是形象地再现生活的。其所再现的生活能不能使人感到真切和信服,根本的是取决于对待生活的态度。具体讲,是取决于扎根于生活的深度和广度。艺术作品,也只有牢固地扎根在生活的肥沃土壤中,才能够根深叶茂、永葆其旺盛的活力,这也正是艺术的生命线。
(选自邢永川《鬼斧神工——中国古代雕刻研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古代雕刻深深地扎根在生活的肥沃土壤中,有一种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永远闪烁着瑰丽夺目的光彩。
B.我国古代雕刻以浓郁的生活气息,栩栩如生的动人形象体现了“根于生活”是艺术之本的普遍真理。
C.中国的古代雕刻孕育与萌芽于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中,表现了先民们的社会生活和品格风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中国的古代雕刻以色彩斑斓、造型奇丽、气宇威严的青铜器为代表,从精神到状貌上真实地反映出漫长的奴隶制社会的现实。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雕塑范围较广,除大型石刻、泥塑及青铜器外,也包括陶皿、石器及骨、玉器上的各种动物、人形等的造型。
B.“秦始皇兵马俑”的雕塑栩栩如生,而那些勇敢机警的跪射俑和老练刚毅的将军俑精神风貌又高于一般官兵。
C.工匠和徒隶自身的地位和意识使得兵马俑的创造者们在按照统治阶级意图创造的同时,又注入了自己的情感。
D.大足石刻“养鸡女”看起来就如同我们生活中熟识的农妇一样,表现了勤劳善良、朴实忠厚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原始社会雕刻的粗糙幼稚,到青铜器的气宇威严、造型奇丽,再到兵马俑的鸿篇巨制,可以看出艺术在发展,体现“根于生活”这一真理也越来越更为充分和深刻。
B.中国古代雕刻中几乎所有的优秀作品,都来自生活,深深扎根于生活,形象地再现生活,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C.随着社会的进化,艺术的发展,“根于生活”这一普遍真理会体现得越来越充分和深刻,所以中国当代的雕塑就越来越接近生活。
D.造型艺术以形象再现生活,但其所再现的生活能不能使人感到真切和信服,根本的是取决于创作者扎根于生活的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