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自2009年以来,上海接连参加了两次PISA测试,均夺得全球第一。PISA是由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筹的三年一次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英文缩写。它主要对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评估,测试他们能否掌握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PISA测试主要分为三大领域——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及科学素养。不同于一般测试,PISA注重对考生知识面、综合分析能力、创新素养等方面的考查。
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上海PISA夺冠。一方面应该看到,上海这些年来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确取得了显著进步。通过名校带动薄弱学校,上海基础教育的整体办学质量大大提高,义务教育取得了较好的均衡发展,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的意识与能力都有了看得见的进步,这些都表现在PISA的两度夺冠上。另一方面则应该看到,如何进一步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精神压力,仍须做更多的努力。比如,让学生每天都有充足的睡眠时间,让学生每天都至少能运动一小时,让学生在课后和节假日不再在各种补习班中煎熬。如果上海能够做到这些,那么即便在PISA上拔不得头筹,也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孩子不是学习的机器,他们的幸福感,应该得到关注。
正因如此,我们应该对上海PISA夺冠保持一种既淡定又警醒的成熟心态。上海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正确做法和先进经验,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积极借鉴,但其不足之处,则需要引以为戒,努力改进。基础教育要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其中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如果本末倒置,以对分数的追逐为终极目标,必然会使孩子成为学习的机器、分数的奴隶。因此,PISA成绩应该成为一面镜子,通过与美欧等国的比较,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基础教育仍然需要破除旧观念的束缚,摆脱分数和排名的桎梏,解放孩子,让他们通过学校教育获得快乐和幸福,而非“压力山大”下的痛苦、畏惧与厌学。在这方面,上海与其他省市一样,任重而道远。
【小题1】对上海PISA夺冠的看法,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A.体现上海这些年来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显著进步,办学质量大为提高。
B.说明上海在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精神压力方面的成效有目共睹。
C.表明上海学生的学习方式明显改进,阅读、数学及科学素养明显提升。
D.应理性看待上海PISA夺冠,既要肯定取得的成绩,又要改进诸多不足。
【小题2】对基础教育理想状态的认识,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要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B.摆脱分数和排名的桎梏,不将追逐分数作为终极目标。
C.减轻学习压力,让孩子通过学校教育获得快乐和幸福。
D.能在PISA之类国际性的基本素养的测试中继续夺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29 10:05: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充满时代性的诗学阐释
袁济喜
诗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学的基本内容。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这样评论:“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翻开我们今天所见的《论语》,以及《史记》中的《孔子世家》,我们可以发现孔子经常用《诗经》来教育学生,与学生讨论人生、政治与文学诸多问题。著名学者与文人朱自清先生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出版过一本书叫做《诗言志辨》,其中详细地谈到了《诗经》在那个古老的年代中,成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百科全书。后来,八十年代的裴斐先生曾写过《诗缘情辨》,认为诗学之核心乃是诗缘情,可以与诗言志互证。这一观念同样在当时的文论界引起过广泛的影响。此后,中国诗学与文论一直成为人文学科的热门,产生了众多的研究成果。
中国古代诗学,与其他民族的诗学相比,更具有人文的蕴涵,它融宗教、人文于一体,其中深藏着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是感性与知性、情感与理智的统一体。《文心雕龙·风骨篇》云:“《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中国古代的诗学既有今天所说的文学的因素,更有民族文化的特质。明乎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秦汉之前,六经以《诗经》为首。其实,即使在秦汉之后,《诗》学也一直是经学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核心。在诗经精神中,还折射出中华人文的玄奥,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闻一多先生写过《神话与诗》,试图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去解释《诗经》,探索中华文化的玄奥,从而打破了单一的经学路径。我自己在九十年代也写了专著《兴:艺术生命的激活》,对于“诗可以兴”的命题进行过专门的研究,越发感到中国诗学中的玄机很深。随着近几年西方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诗学融入中国学术界,关于诗性精神与中国文化之特质的探索更是成为多学科互融的焦点所在。
因此,对于中国古代诗学的阐释与解读,是生生不息的,是充满时代性的。这种解读与阐释,一方面是对于义理和意义的阐释与发挥,因此,可以借鉴西方的理论,但另一方面更应当吸纳本土的文化资源,充分依据新发现的资料进行解读与研究。只有这两方面的齐头并进,才能使中国诗学的研究向前迈进。近代以来,随着王国维二重证据说的提出与响应,在中国诗学领域,许多学者将新出土的简帛文书引入诗学,与传统的诗学经典及西方学说互相印证,产生了许多令人可喜可贺的成果。但同时,如何将这些新出土的文献与传世经典互相融会贯通,特别是正确评估二者的价值,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更是一个新的问题,弄得不好,会出现类似汉代经今古文之争,超出学术研究的范畴,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不过,在中国诗学与文论研究领域,引入新出土的竹帛文献,肯定是一种新的学术增长点,也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诗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诗学既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学的基本内容。
B.中国古代的诗学包含着人生、政治与文学等各方面的问题,是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百科全书。
C.《诗》学一直是经学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核心。
D.对于中国古代诗学的阐释与解读,是生生不息的,也是充满时代性的,要不断地寻找新的学术增长点。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裴斐先生的“诗缘情”与先前所说的“诗言志”的观点并不矛盾,二者可以互证。
B.闻一多先生的《神话与诗》试图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去解释《诗经》,探索中华文化的玄奥,打破了单一的经学路径。
C.引入新出土的竹帛文献,不论对中国诗学还是文论研究来说,都是一种新的学术增长点,也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D.既借鉴西方的理论,又吸纳本土的文化资源,只要这两方面齐头并进,依据新发现的资料进行解读与研究,就能使中国诗学的研究向前迈进。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其他民族的诗学,不具有人文的蕴含,也不能体现他们民族的精气神,远远不如中国的诗学。
B.《诗学》折射出中华人文的玄奥,中国学术界的多个学科都可以对其诗性精神与中国文化的特质进行探索。
C.王国维二重证据说的提出与响应,为许多学者将新出土的简帛文书引入诗学奠定了基础。
D.将新出土的文献与传世经典互相融合贯通,正确评估二者的价值,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当今诗学研究要解决的一个新问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作为古代识文断字基本功的吟诵也成了当今人们关注的热点。作为现代人的一种寻求文化认同、发思古之幽情的凭借,吟诵或被人看作是一种带有文化气息的娱乐项目。但是,真要发扬古代读书人的这个传统,却需要更加严肃的态度。 
吟诵,是一种在音乐上比较无形的读书方式,并没有什么准确清晰的腔调界定。中国古代的吟诵,包含“吟哦”“吟咏”“诵唸”“弦诵”“吟唱”等,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今天虽然无法再区分得如此细致,但吟诵的本质还应该保留,那就是通过腔调来表达文字内涵的读书调。 
古人通过吟诵来传达书本里的文字内涵。旧时一字一音没有太大起伏节奏的读书方式被称为“诵唸”。诵唸是依字行腔的自然调子,介于“念”与“吟”之间,在尾句又有拖腔儿,类似“唱”。诵唸的声调高低皆由老师亲口传授,调子虽然质朴却可谓是中国最早的视唱练耳。从诵唸经学古文入手学习是古来传承经典的标准途径。 
作为开蒙教育的读书吟诵不仅是最基础的视唱练耳,其独特的声腔和自然节奏也成为中国古代音乐歌唱艺术的基石。词学原始声调是格律式的词牌腔格,至今保留着唐宋音乐声腔的余韵,有少量词牌音乐依然存在南曲引子中。有些词牌,不但有宫谱传世,而且目前还在传唱。虽然在唱法技巧上不可能完整地保留宋人原有风格,但从中基本可以窥见最原始的唐宋遗音。因此,在吟诵词牌时自然会有古歌演唱痕迹与拖腔悠长等特点。这种吟诵要按照字格、断句、拖腔等几个环节依照字音不断“做腔儿”才能更富有感染力,从而在自然规律的腔调中就能较为自如地体现出文辞意境。因此,吟诵词牌大多有潜在的歌唱情节,但这种清唱的风格与古诗、绝句、律诗以及乐府诗等腔调有所不同,更不是随意套唱就算是吟诵调。 
近代以来,西化音乐课程是对学习古法吟诵的极大伤害。西方音乐视唱练耳法训练共鸣而不求咬字,经过如此训练后的“声歌范儿”严重影响着吟诵的出字、行腔、归韵等问题。凡是经过声歌以及用简谱或五线谱训练过的学生在吟诵方面注定有洋歌味儿! 
古代读书人所用的官话系统与当今普通话之间的差异也是推广传统吟诵难以跨越的一道坎。近六十年来话剧和电台播音废止国语一律改用普通话,而古文、诗词朗诵在此基础上多出现直白粗犷的风格,特别是在“文革”时的“三突出”时期。此时的播音、话剧、电影等艺术表演,在基础训练方面的功课就是西式视唱练耳,这种求共鸣音的美声审美要求一直被大多数诗词朗诵者遵循,评书、曲艺说唱、戏曲念白等中国古来自己的朗诵系统却被废止。因此朗诵古文、诗词从根基上就没有按照书房中的悠悠古韵发展,虽有学之士借鉴些古诗吟诵特点,但终属本末倒置。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伴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吟诵成了当今人们关注的热点,现代人可以凭借它寻求文化认同,并以此抒发自己思古之幽情。
B.到今天,形式多样的吟诵的腔调已经无法细致地区分了,但吟诵的本质
——通过腔调来表达文字内涵的读书腔调值得保留。
C.吟诵是古人识文断字的基本功,是一种带有独特声腔,在音乐上比较无形的读书方式,它包括吟哦、吟咏、诵唸、弦诵、吟唱等。
D.现代人只是把吟诵当做一种带有文化气息的娱乐项目,但是,要发扬古代这一优秀文化传统,需要我们有更加严肃的态度。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传承经典,一般从诵唸经学古文入手。诵唸的声调高低由老师亲口传授,一字一音,没有太大的起伏,介于“念”与“吟”之间。
B.读书吟诵是古代用作开蒙教育的一种形式。通过吟诵可以给练习者传达书本里的文字内涵,而吟诵的调子则可用来视唱练耳。
C.有些词牌音乐存在南曲中,有些词牌有宫谱传世,现在根据宫谱唱词本质上就是古代的吟诵,可让人感受最原始的唐宋遗音。
D.吟诵的独特声腔和自然节奏,成为中国古代音乐歌唱艺术的基石。吟诵词牌大多具有潜在的歌唱情节,但不是随意在唱就算是吟诵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六十年来,废止了以评书、曲艺说唱等为代表的传统的朗诵系统,追求共鸣音的美声审美要求;改用普通话进行朗诵,多呈直白粗犷的风格。
B.吟诵词牌与清唱的风格不同,它讲究按照字格、断句、拖腔等几个环节依照字音不断“做腔儿”,具有古歌演唱痕迹与拖腔悠长等特点。
C.在“三突出”时期,诸多艺术表演的基础训练方面的功课采用西式视唱练耳,训练共鸣而不求咬字。这样训练的学生吟诵时带有洋歌味儿。
D.近代朗诵古文、诗词从根基上没有继承古代的吟诵传统。给学习古法吟诵带来负面影响的因素,主要有西化音乐课程的开设和普通话的推广。

同类题3

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丢失了什么
陈应松
①人类几千年的创作和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习惯,一种跟饮食同等重要的精神营养补充。无论时代发展到什么地步,生活多么富足,我们依然离不开阅读。
②然而在当今社会,阅读正在遭遇危机,面对当下浮躁的社会心态,我们不能不反思,今天的阅读,到底丢失了什么?
③在过去,读书人一直是受羡慕和尊重的对象。人们渴望读书,热爱读书,以读的书多为荣。一个孩子如果手上经常拿一本书更会被长辈们称赞,说这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古往今来那些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经济学家,哪个不是喜爱读书的人?可是现在,你手上有没有书、你读不读书,并不是人们非常关心的事情。
④读书并不应该停留在读故事,读故事只是消遣,真正的读书是增加人生的分量。例如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名作《老人与海》,很多读者仅仅停留于对老渔夫桑提亚哥出海捕鱼这一故事情节的简单了解,其实往深处看,你会发现小说表现的是一个老人的孤独,一个失败英雄的悲歌,那种深深的孤独感才是作家想表达的。再看下去,你还可以发现小说的语言奇妙、温暖,还发现它有许多象征的隐喻,更发现许多让人琢磨不透的东西。比如,作家常写老渔夫梦见狮子,狮子也是沙漠和草原上孤独的英雄,这是老人对海的恐惧吗?等等。在这些之外,你还可以读出伟大的人道主义情怀,老渔夫的那些可怜又可敬的大量内心独白,等于在和大海不停地说话,和命运不停地说话,没有激烈的言辞,没有抱怨,没有诅咒,只有卑微的乞求和敬畏,宽容和理解。当你读完全篇,读到最后一句“老头儿正在梦见狮子”时,你感到对命运的隐忍也许是最伟大的。所以,真正的阅读会读出更多的东西。
⑤在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里,利用电脑、手机等刷屏式快餐阅读让阅读速度加快,不想读的可以“刷刷”地跳过去。譬如微博,那里有精短的社会热点,人们可以天天做读者,还可以发帖做评论员,可以及时快捷地接受和传播信息,但长期下去,丧失的是冷静的思考和沉醉的阅读体验,丧失的是做一个有思想分量的人。
⑥传统的纸质书籍阅读,如果是自己的书,会在书上做许多记号,写下许多阅读笔记,还会回头去阅读已经读过的章节来体会前后的意思。会把好的地方折上,以后翻开永远记得最好的段落与句子,那些发黄的纸张则记下你的思想和成长。但是刷屏式快餐阅读,在阅读之后的这些遗存全然不见,阅读没有了记忆。
⑦我们不应该放弃一种充满尊严的阅读传统。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与其在网络的迷惘中精神缺氧,在寻找灵魂的荒原中徘徊,不如马上拿起那些已经被时间证明了的作品来,开始安静地阅读。记得,曾国藩曾经说过这样两句话:“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
(选自2014年4月1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今天的阅读,到底丢失了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小题2】根据第④段内容,简要回答应该怎样进行阅读。(6分)

【小题3】请简析“刷屏式快餐阅读”和“传统的纸质书籍阅读”两者的主要区别。(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的题。
从文学谱系的承继与发展看,莫言继承的主要是鲁迅之后的左翼文学思潮传统,之所以要如此衔接,重要依据之一是莫言对自我文学谱系的追踪与梳理。他说:“过去提为革命写作,为工农兵写作,后来发展成为为人民写作。为人民的写作也就是为老百姓的写作。这就引出了问题的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你是为老百姓写作还是作为老百姓的写作。……我认为真正的民间写作就是作为老百姓的写作。”莫言提出的“作为老百姓的写作”并不是一个横空出世的概念,它与“为革命写作”、“为工农兵写作”、“为人民写作”是一脉相承的,都属于同一个精神链条上的产物。假如从这一意义上来透视莫言的文学思想与某些行为,就不会出现一些令人费解的现象,如有不少人对莫言在几年前,曾抄写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事表示不解与遗憾,认为这个行为与莫言的先锋作家的身份严重不符。
莫言通常会强调福克纳、马尔克斯对他的影响,而且研究界也极愿意沿着这个思路来解读莫言的小说,甚至诺贝尔文学奖不惜发明了一个“魔幻现实主义”来指称他的小说风格。殊不知,这一切不过是障眼法而已。别看莫言的小说嬉笑怒骂、诡异荒唐,显得异常放松和洒脱,其实“魔幻”的都只是外在形式和表层精神,作品的内在魂魄从来都没有离开“讲话”所规定好的精神线路。这倒并不是说莫言有意识坚守“讲话”精神,而是说这种精神已经深入了骨髓,稍不留神,就能流露出来。
当然,莫言对“讲话”的承继并非是原封不动的照搬,而是对其进行了调整和改造。他先把具有时代特色,抑或说局限性的“革命”、“工农兵”、“人民”这些词语,替换成了非意识形态化的“老百姓”;接下来又把“为……写作”的句式,改换成了“作为……写作”。这种替换不单纯是句式的改变,而是意味着文学的主体发生的改变:在“为……写作”的句式中,处于被“代言”、被“书写”地位的老百姓,这时终于可以以自己的本来面目登台亮相了。如果处于被“代言”中的老百姓,还是被修饰过的“老百姓”,那么这时的“老百姓”则可以直接走向前台,无所顾忌的任着自己的性子狂欢了。
莫言对“讲话”所实施的这一改造,无疑深化了左翼文学的发展,可以视为是左翼文学理论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嬗变与发展。然而,对莫言的这一举措也不宜估价得过高,毕竟他言说框架中的根基并无改变,他用“老百姓”来替换“工农兵”“人民”,只不过换了一种更通俗的说法而已。这个文学主体不置换,或者说不加以融合和改造的话,就意味着在左翼文学传统中一直备受压抑、排斥和管制的知识分子,依旧处于灰头土脸,登不上台面,只把老百姓衬托得更为高大、淳朴的尴尬地位。
【小题1】下列关于莫言文学之继承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莫言继承了鲁迅之后的左翼文学思潮传统,重要依据之一是莫言对自我文学谱系的追踪与梳理。
B.莫言几年前曾抄写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正是莫言继承左翼文学思潮传统的证据。
C.莫言对左翼文学思潮的继承,因为一些语词的变化而显得隐蔽。
D.福克纳、马尔克斯对莫言的创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莫言的“作为老百姓的写作”与“为老百姓写作”有着本质的不同。
B.诺贝尔文学奖不惜发明一个“魔幻现实主义”来指称莫言的小说风格,实质上是不恰当的。
C.在莫言的创作观念里,老百姓的地位重于知识分子的地位。
D.莫言对《讲话》所实施的改造,可以视为左翼文学理论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嬗变与发展。
【小题3】关于文学中对传统的继承,请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看法。(5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九歌》的问题历来有四种说法,其一是夏代古乐的名称;其二是就楚地民曲所仿作的;其三是屈原应楚王命所创;其四是周人记载和解释的所谓“九德之功”。
首先谈古《九歌》。《九歌》之名,在古神话书《山海经·大荒西经》里就记述夏代国君夏后启把本属天庭的《九歌》、《九辩》记录下来,改编为《九招》,在人间大穆之野演奏祭天。由此可知,《九歌》之名早于楚辞就已经有了,它是夏代留传下来的祭祀乐章之名。但从《离骚》中记载的夏代《九歌》的语句看,它并不是什么肃穆的乐曲,所谓“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而《屈原赋注》中记录的“夏之失德也,康娱自纵,以致丧乱”更说明夏后启后来甚至因为沉溺于这种享乐的音乐而亡国。
逮至周初,《九歌》的名称仍有出现,但对它的解释,已有了变化。《尚书·大禹谟》有“劝之以九歌”的话,但这里所谓的“九歌”,据说乃是大禹提出的一项为政方针和礼乐教化的措施。这在《左传》中也有相同的说法:“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由此可知,崇尚德政的周代,已将《九歌》变成宗庙所用的颂德之歌。
但值得注意的是,周代还存在另一种“九歌”,汉代成书的《楚辞章句》记载屈原“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作《九歌》之曲”。写《楚辞章句》的王逸是楚人,熟悉楚地流传的习俗,他的说法必有所本,那就是在楚地与周代《九歌》同期,曾流传着与夏《九歌》性质相同的祭祀音乐,我们可以称之为楚《九歌》。
说多元性的楚文化,继承了夏文化的因子,楚《九歌》之名,于夏《九歌》,这似已不成问题。但说楚《九歌》就是夏《九歌》的一脉相传,却也缺乏根据,因为楚《九歌》所祀的湘水神湘君等地方神,绝对不可能是夏所祀。至于屈原作《九歌》当然与楚《九歌》有密切关系,但从性质上看,却已有不同,屈原的《九歌》反映的乃是一场特殊的祭礼。这特殊主要体现在第八篇《国殇》一诗中。
《国殇》诗中主要是写战争的惨烈、战士的阵亡和对他们的颂祷,这不是传统民间的《九歌》所应包括的内容,我认为这应是一次朝廷专为“却秦军”而举行的一次国祭,是屈原在楚民间祭歌的基础上,专门为当时秦、楚战争中为国牺牲的爱国将士而写的祭歌,因此通篇悲慨雄壮。我们捡翻《国殇》的末句“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便可得知。所以《礼魂》紧接于《国殇》之后说“长无绝兮终古”,意思是人们会永远纪念他们的。
那么,为什么要祭国殇之魂呢?最简单的理解,是表示哀悼和纪念,但意义恐怕还不仅于此。《国殇》中的战争无疑是一场敌胜我败的战争,“严杀尽兮弃原野”,全军覆没。这其实是战国时期秦楚战争的常态,但屈原笔下他们的魂魄英武刚毅,可以继续战斗,成为鬼中的英雄豪杰。这是因为按照古人的观念,无辜被杀者,凶死者,是要复仇的。如果《九歌》写的是一次祭典的话,那么当然是为了祈福佑,而这福佑的主要内容,是十分现实的、具体的,那就是企图借助天神和国殇的英魂,复国耻,报国仇,使一再兵挫地削的楚国,转危为安。这就是《九歌》的性质和作意。而《汉书·郊祀志(下)》谷永对成帝的一段话“楚怀王隆祭祀,事鬼神,欲以获福助,却秦军”或可为此观点的佐证。(节选自褚斌杰《论<楚辞九歌>的、构成和性质》)
【小题1】下列各项对《九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夏代的《九歌》被认为是夏代国君夏后启从天上抄录来并用以祭祀的神曲,但是当时的这个祭乐并非是庄严肃穆的。
B.周代的《九歌》的源头和夏代《九歌》不一样,相传是大禹所创,本义是宣扬政治和礼仪教化的,因此成为宗庙颂歌。
C.周代楚地的《九歌》采用男女祭司共同主持祭祀的形式,是夏代《九歌》的续存,因此楚地《九歌》也是用来祭祀的。
D.屈原的《九歌》虽然也是用以祭祀,这一点和夏代《九歌》相似,但是祭祀的主持者却是朝廷,因此是庄严肃穆的。
【小题2】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历来对屈原《九歌》的说法不一,总共有四种见解,作者查阅古代典籍,对这四种见解加以分析,认为第一种说法是对的。
B.《山海经》中关于夏后启的《九歌》记载,说明了在屈原之前,《九歌》这个说法就已经存在了,而《离骚》的句子是又一佐证。
C.因为写《楚辞章句》的王逸是与屈原同期的楚地人,所以本文作者认为他对楚地民间祭祀音乐《楚歌》的描写是可信的。
D.《尚书》中记载楚怀王使用屈原所写的《九歌》祭奠战死的楚军将士,获得了他们灵魂的福佑,击退了秦军的进攻。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推断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夏后启沉溺于享乐的音乐,放纵妄为,最后导致亡国的历史,或许成为周代统治者的教训,这也许是周代出现所谓“九功之德”颂歌的原因。
B.夏代《九歌》的名称和战国时期楚地《九歌》相同,但是楚地《九歌》所祭祀的神灵不全是夏代神灵,我们学过的《湘夫人》就是楚地地方神。
C.战国的秦楚之战,楚国经常战败,屈原所写的《国殇》是这种局面的真实写照,因此楚国的祭祀战死者英灵的举动也应该是无奈之举而已。
D.屈原写作的《九歌》不仅是为了祭奠战死者英灵,祈求福佑,战胜秦军,更是为了悼念和纪念为国奋战,抗击秦军,英勇捐躯的忠诚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