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自2009年以来,上海接连参加了两次PISA测试,均夺得全球第一。PISA是由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筹的三年一次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英文缩写。它主要对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评估,测试他们能否掌握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PISA测试主要分为三大领域——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及科学素养。不同于一般测试,PISA注重对考生知识面、综合分析能力、创新素养等方面的考查。
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上海PISA夺冠。一方面应该看到,上海这些年来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确取得了显著进步。通过名校带动薄弱学校,上海基础教育的整体办学质量大大提高,义务教育取得了较好的均衡发展,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的意识与能力都有了看得见的进步,这些都表现在PISA的两度夺冠上。另一方面则应该看到,如何进一步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精神压力,仍须做更多的努力。比如,让学生每天都有充足的睡眠时间,让学生每天都至少能运动一小时,让学生在课后和节假日不再在各种补习班中煎熬。如果上海能够做到这些,那么即便在PISA上拔不得头筹,也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孩子不是学习的机器,他们的幸福感,应该得到关注。
正因如此,我们应该对上海PISA夺冠保持一种既淡定又警醒的成熟心态。上海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正确做法和先进经验,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积极借鉴,但其不足之处,则需要引以为戒,努力改进。基础教育要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其中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如果本末倒置,以对分数的追逐为终极目标,必然会使孩子成为学习的机器、分数的奴隶。因此,PISA成绩应该成为一面镜子,通过与美欧等国的比较,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基础教育仍然需要破除旧观念的束缚,摆脱分数和排名的桎梏,解放孩子,让他们通过学校教育获得快乐和幸福,而非“压力山大”下的痛苦、畏惧与厌学。在这方面,上海与其他省市一样,任重而道远。
【小题1】对上海PISA夺冠的看法,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A.体现上海这些年来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显著进步,办学质量大为提高。
B.说明上海在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精神压力方面的成效有目共睹。
C.表明上海学生的学习方式明显改进,阅读、数学及科学素养明显提升。
D.应理性看待上海PISA夺冠,既要肯定取得的成绩,又要改进诸多不足。
【小题2】对基础教育理想状态的认识,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要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B.摆脱分数和排名的桎梏,不将追逐分数作为终极目标。
C.减轻学习压力,让孩子通过学校教育获得快乐和幸福。
D.能在PISA之类国际性的基本素养的测试中继续夺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29 10:05: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两汉时期,由于“独尊儒术”政策的施行,学校教育得到普遍发展,再加上以“经学取士”为重要内容的选官制度的确立,也使两汉家学得以蓬勃发展。学者专长一艺之后,在授徒讲论的同时,亦受学术家传习惯的影响,极为重视家中子弟的学业继承。如《后汉书•伏湛传》:“(伏)晨谦敬博爱,好学尤笃,以女孙为顺帝贵人,奉朝请,位特进。卒,子无忌嗣,亦传家学,博物多识。”这种传家世袭的学业就是家学。
家学是两汉经学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据粗略统计,在两汉明确有家学情况而且颇有名望和影响的经学世家约有百家之多。他们或者子承父业世代相传、家业不断,如孔氏之学;或者宗族内相承以传其学,如大、小夏侯之学;或者如睢孟授业其姐的儿子颜安乐以传其学。从而为两汉经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家学一直是私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中有着独特作用。
家学首先影响汉代统治阶级的教育。家学中因传经学而至仕的比例很大,有的甚至累世儒官,其中又有不少担任帝师或者太子太傅。他们或亲自执讲,或开办学校,在其倡导下,兴学重教也成为评价官吏政绩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汉代隆儒的氛围中,帝王多养成崇儒好学的风气。元帝“柔仁好儒”,即位之后又制诏御史:“国之将兴,尊师而重傅”;明帝曾“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环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这些由家学而仕宦的势力,通过影响最高统治者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影响着两汉政治和学术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家学本身的发展。
作为官学的补充,家学是私学的特殊力量。汉武帝时兴太学,此后官学在国家教育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私学并未因此停顿,反而在官学的影响下得到进一步发展。汉代私人讲学的事例不胜枚举,读书人学成即授徒相当普遍。家学中约有四分之一的学者从事私学教授活动,他们或开门授讲,或声称著闻、学者争相归之,或隐居教授,所授学生常常数百人至千人,著录弟子多至千人乃至万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汉代地方官学由于政治、经济及战乱的影响,时有停置。但是治学的儒者并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即使在战乱中也传业不息,讲学不辍。这种家学传统,在促进经学广泛传播时,也使家族的学术得以保存并固定下来。
家学所传习的内容很宽泛,并不仅限于经学范畴。自然科学也是家学所传习的重要内容,涉及天文、医学、数学、律法等广泛领域。如刘歆继承父业,从小对数术、方技无所不究。世明律法的颖川郭氏则更为引人注目,据载,郭氏自弘以后,“数世皆传律法,子孙至公者一人、廷尉七人”,为官者甚众。
正是因为有两汉家学的兴盛和学术家传的良好传统,所以在汉末动乱中,学术逐渐家门化并得到保存和延续,从而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世族的家学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小题1】下列关于两汉家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家学作为官学的一种补充,对于文化的传承,家族子弟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意义。
B.家学是一种家传之学,从《后汉书·伏湛传》中的记载来看,它是家传世袭的学业。
C.家学是私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发展与两汉“独尊儒术”政策的施行有直接关系。
D.家学传习的内容除了经学的范畴之外,还包括天文、医学、数学、律法等自然科学。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汉代,一些世代传经、地位显赫的经学世家,常常形成累世儒官,这些由家学而仕宦的势力,就会成为当世国家政治力量的组成部分。
B.汉代治学的儒者,在因战乱官学停署时,仍然不辍讲学、传业,这些一心向儒的儒者,对维系两汉经学的发展和教育的延续起着独特的作用。
C.在汉代重视儒学的氛围中,帝王多养成崇儒好学的风气:汉元帝执政后,曾下令朝野要尊崇儒家文化;汉明帝曾亲自对儒生讲经论道,前来听讲的人以亿万计。
D.两汉家学的兴盛和学术家传的传统,使得汉末动乱中,学术逐渐家门化并得到保存和延续,这就为魏晋世族家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学中多有为帝王师者,他们传习的内容影响着最高统治者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由此也促进了家学本身和两汉教育文化的发展。
B.私学在两汉时期之所以得到很大的发展,一方面是受官学的影响,另一方面与家学中一些学者从事私学教授活动有很大关系。
C.两汉时期的家学较为开放,学者们不仅重视对家族内子孙的传授,形成家业,而且也对家族之外的好学者开门授徒,传习文化。
D.汉代的家学传统,常常与“世官”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得深受家学传统影响的经学家们,无可避免地完全为封建帝王服务。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近代以来,中华学人为自强图存,主动吸纳西学,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化,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也形成了一股完全否定国学、彻底抛弃国学的文化激进主义。中华文化或者被强行纳入西学框架体系,或者被解构、割裂得七零八落,失去了独立性、主体性。我们的思想史、社会史、政治史无不是在西学体系下的重新组建。中华自身的学术体系、传统文化的固有面貌已不复存在,许多价值被淹没而得不到彰显。这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科举。
“五四”以来,科举被认为是落后挨打、人才萧条、科技落后的主因。但事实是,1300多年的科举制中,涌现出无数俊杰,不仅有白居易、刘禹锡、王安石、苏轼等伟大诗人与政治家,还有沈括、宋应星、徐光启等科学家,甚至直到晚清,林则徐、曾国藩、张之洞等人才皆从科举中来。科举制度到后期确实出现了选题过窄、禁锢思想、选拔不公平、鼓励官本位等弊端,但这并不是科举制度内生的问题,而是专制主义的必然结果。如果将整个系统设计的缺失全部归罪于分系统,至少有欠公允。有趣的是,虽然近代以来国人对科举制度口诛笔伐,必欲除之而后快,可它在西方却颇有口碑。孟德斯鸠曾说,中国古代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封建制,因为官员毕竟要通过考试,在普遍不公正的大背景下,至少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的通道。早在明朝末年,当耶稣会士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中国时,曾经对中国的制度发出由衷的赞叹。他在给欧洲人的信件中,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的科举制度,甚至提到了八股文。
1621年在英国出版的伯顿的《忧郁症的解剖》,在讲述中国的科举制度时,说道“他们从哲学家和博士中挑选官员,他们政治上的显贵是从德行上的显贵中提拔上来的,显贵来自事业上的成就而不是由于出身的高尚。”
葡萄牙人曾德昭的《大中国志》详细地记录了科举的全过程,并且评论道:“从学生头次赴考,直到最后考取博士,是这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因为学位和职位带来的名利,都取决于这些考试。”他的言说背景是针对欧洲世袭的贵族特权和教会神权的权威。在西方人看来,在中国,人的能力是决定性的,一切荣誉利益都从个人能力的平等竞争中得来。因此,西方人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科举是最公正、最平等的选才方式。这种平等与民主正是西方中世纪所没有的。因此,一旦了解了中国的科举暨文官制度,西方思想界便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这种平等的“中国精神”成为西方一系列启蒙思想家,包括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等人的理论武器,在法国以及后来的英国形成一股倾心中国文明的潮流。通过他们,中国的文官制度、科举制度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的历史进程,甚至成为英国现代文官选拔制度的蓝本。
1868年10月,晚清来华的美国人丁韪良在一篇演讲中赞扬了中国的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发明后说:“如果我们采用中国测试候选者能力的办法,来选拔最优秀的人任政府公职,那必将对我们的文官政府产生积极作用,其益处将大于那些技术方面的发明。现在欧美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老最好的拔取真才的制度。”
(摘编自凤凰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近代,中华学人对于西学的吸纳,在丰富中华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形成了一股完全否定国学、彻底抛弃国学的文化激进主义。
B.1300多年的科举制中,无数人才涌现出来,这雄辩地说明,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人才萧条、科技落后的主因并不是被口诛笔伐的科举制。
C.近代以来的中华文化在被强行纳入西学框架体系后,被解构、割裂,自身的学术体系已不复存在,传统文化的许多价值在这一过程中被淹没。
D.由于整个专制体制系统设计的缺失,科举制度在后期出现了选题过窄、禁锢思想、选拔不公平等弊端,但这并不是科举制度内生的问题。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孟德斯鸠看来,中国人要通过考试才能进入官场,尽管这并不公平,但在普遍不公正的大背景下,科举制度提供了一个相对公正的通道。
B.意大利人利玛窦在明朝末年来到中国,他在给欧洲人的信件中,对中国的制度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并详细介绍了科举制度,并提到了八股文。
C.伯顿在著作中指出:中国的显贵来自事业上的成就而不是由于出身的高尚。可见在当时的中国,由于科举制度,人的出身并没有任何作用。
D.曾德昭认为,与欧洲世袭的贵族特权和教会神权的权威不同,在科举时代,科举考试是中国的头等大事,并决定了学位和职位带来的名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西方人看来,在中国,人的能力是决定性的,一切荣誉利益都从个人能力的平等竞争中得来,所以,科举制度是最公正、最平等的选才方式。
B.由于平等与民主是中世纪的西方所没有的,所以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西方思想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成为西方一系列启蒙思想家手中的理论武器。
C.丁韪良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是最好的人才选拔制度,如果采用这一制度选拔公职人员,其为文官政府带来的益处和影响将比四大发明更加深远。
D.因为科举制度的影响,在法国以及后来的英国形成了一股倾心中国文明的潮流。中国的文官制度、科举制度成为英国现代文官选拔制度的蓝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两个选段,回答下题。
①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概莫能外。这个城市不属于你,除了所有的服务都要你付钱外,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奔赴它们既定的目的,与你没有什么关系。你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从巴黎带来的华文报纸和英文书看完了,这成了最严重的事态,因为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你到了悬崖的边缘,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
②你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探究,这时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开始发疯了。……很想念家里——似乎是有点没出息。倒不是特别害怕孤寂,而是惦念亲人。我知道我对她们来说是多么重要,我是她们的快乐和依靠。我坐在柔和的灯雾里,听窗外的海涛和海鸥的鸣叫,想象母亲、妻子、女儿现在熟睡的模样,隔着万里守侯她们睡到天明……
③我这才明白,为什么各种异国的旅游景区都不能像故乡一样使我感到亲切和激动。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但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象,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一只小羊还未归家,或者一只犁头还插在地边等待明天……
④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它不是商品,不是旅游的去处,不是按照一定价格可以向任何顾客出售的往返车票和周末消遣节目。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中国的“悲”含有眷顾之义,美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怜,这已把美学的真理揭示无余。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矫饰。
⑤我已来过法国三次,这个风雅富贵之邦,无论我这样来多少次,我也只是一名来付钱的观赏者。我与这里的主人碰杯、唱歌、说笑、合影、拍肩膀,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我当然知道,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⑥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同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过的奉献过的人,才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游子悲故乡”的情怀——无论这个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多处,在祖国还是在异邦。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小题1】第①段“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中“难耐的冷清”在文中有哪些表现?请分点概括。
【小题2】第⑥段中,作者说“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同一回事。”请概括作者心中“故乡”的内涵。
【小题3】根据文意,请归纳身居法国的“我”,“心”为何向故乡“归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这里,“道”是意向,“德”是基础,“仁”是归依,而“艺”则是自由的游戏。孔子所说的“游于艺”的“艺”,是礼、乐、射、御、书、数。孔子说,“君子”在“志道”、“据德”、“依仁”之外,还“游于艺”,便是说“君子”对于与物质技能有关的一切训练要有熟练掌握。对物质技能的掌握,是产生自由感的基础。所谓的“游于艺”的“游”正是突出了这种掌握中的自由感。
这种自由感与艺术创作和其他活动中的创造性感受是直接相关的,因为这种感受就其实质说,即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审美自由感。可见,与后世某些儒家单纯强调伦理道德不同,在“志道”等之外提出“游于艺”,表现了孔子对于人由于物质现实地掌握客观,世界从而获得多面发展的要求,对于人在驾驭客观世界的进程中感受到和获取身心自由的主张,同时也说明了孔子对掌握技艺在实现人格理想中的作用的重视。因为这些技艺并非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直接与“治国平天下”的制度、才能、秩序有关的。
另外这种“游于艺”的活动摆在“志道”、“据德”、“依仁”之后,可以看出,“游于艺”既是前三者的补足,又是前三者的完成。仅有前三者,基本还是内向的、静态的、未实现的人格,有了最后一项,便成为实现了的、物态化了的、现实的人格了。因为这种人格具有一种实现了的自由和现实的自由感。它不仅标志着对客观技艺、事物规律的物质实践性的熟练掌握和运用自如,而且标志着一种由于掌握了规律而获得自由从而具有实践力量的人格的完成。这其实便是孔子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了。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便正是主观目的与客观规律的协调、符合、一致。“游于艺”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虽然似乎前者只讲技艺熟练,后者只讲心理欲求,但从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角度看,这二者是有贯穿脉络和共同精神的。只有现实地能够做到“游于艺”,才能在人格上完成“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个“不逾矩”便不只是道德的教条,而是一种人生的自由。前者是外在技艺的熟练,后者是内在人格的完成,但在孔学里,二者有其深刻的关联。荀子提出“积学成伪”“制天命而用之”,便是在理论上发展这个方面。后世颜元等人也强调“六艺”的物质实践性。这表明在儒学中,“圣人”的人格实现与六艺的物质实践性的现实掌握是相关联的。只有宋明正统理学家们过分强调心性,而把“游于艺”当作一种并不十分重要的补充,并且常常局限在诗文书画的所谓纯艺术的狭隘范围内,才从根本上失去孔门六艺的原始的物质实践的丰富内容。实际上,“游于艺”——在礼、乐、射、御、书、数中的“自由游戏”,决不是一个单纯掌握技艺的问题,而是通过对客观规律性的全面掌握和运用,现实地实现了人的自由,完成了“志道”、“据德”、“依仁”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历程。
(摘编自李泽厚《美学四讲》)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关于“游于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能让人产生一种自由感,这种自由感与艺术创作和其他活动中的创造性感受是直接相关的,因为二者的实质是一致的。
B.指的是“君子”要学会训练别人熟练掌握物质技能的一切技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具备产生自由感的基础。
C.其中所指的“艺”,对君子而言,并非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直接与“治国平天下”的制度、才能、秩序有关的。
D.这不是一个单纯掌握技艺的问题,而是意味着一种由于掌握了规律而获得自由从而具有实践力量的人格的完成。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所说的“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能,要掌握这些,人们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
B.孔子在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后,又提出“游于艺,”这说明他很重视对掌握技艺在实现人格理想中的作用。
C.孔子认为,“游于艺”是外在技艺的熟练,“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内在人格的完成,二者有着深刻的关联。
D.孔子并非单纯地强调伦理道德,“游于艺”的提出表明他还要求人们通过获得多方面的发展,以便更好地驾驭客观世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仅仅强调“不逾矩”就只是道德的教条与说教,一旦与“从心所欲”结合起来,便是一种人生的自由,从而成为一种境界。
B.其实,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既表现了对个人主观目的的强烈追求,同时又显示了对客观规律的熟练把握和自觉遵守。
C.后来荀子提出的“积学成伪”“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和后世颜元等人的观点有相似性,前者从理论上发展,后者从实践上强调。
D.宋明正统理学家们过分强调心性,认为“游于艺”不太重要,常常把它局限在诗文书画的所谓纯艺术的狭隘范围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古代有仓颉造字的传说。其实,文字不是某个人一朝一夕所创造出来的,而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方面的尝试、实践,到约定俗成.逐步孕育、选练、发展而来的。所以,文字的发明源远流长。
古人类学、考古学和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原始人类的思维过程大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直立人阶段,原始人只有直观性思维;智人阶段,原始人已能形象思维;新石器时代的现代人,已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原始文字——刻划符号,就是抽象思维的产物。
我国远古时代的人们曾用过“结绳记事”与“刻木记事”的方法来相互传递信息。《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如独龙族、傈僳族、高山族、怒族等,在历史上都曾使用过,有的甚至到解放前还在使用。
距今六七千年之前,我国古代人民发明了一种刻划符号。近几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在陕西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百首岭、长安灵台,青海乐都柳湾等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许多陶器上刻有各种各样的符号。这些符号绝大多数是陶器烧制以前刻上去的,有的是在使用过程中刻上去的。如在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上就发现有一百多个。这些刻划符号,笔划简单,形状规则,共有三十多种,竖、横、斜、叉均有。这些符号在当时表示着某种意思,已在一定的范围内使用,比结绳记事、刻木记事等方法有了进步。
当时记事的方法很多,只要在一定的地区、范围之内,人们约定俗成,相互熟悉,就可以使用某种方法。但这些方法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每一个不同形式的绳结、木刻、符号等,一般只能表示一个简单的意思,其事情的具体情况无法表达清楚。
于是又出现了图画文字,借助图形以表达较为复杂的内容,如果事情复杂就可以用 几幅图来表示。在图画文字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实践、改进,有的向象形文字方面发展,形成了象形、会意的文字,如我国的汉字等;有的向表音符号方向发展,形成了以音符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中国的象形文字出现很早。在距今约四千多年的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里,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了刻有不少各种图形的象形文字。
公元前16世纪我国的商代,出现了规范化的文字——“甲骨文”。甲骨文是否就是从西安半坡等地的刻划符号,或山东大汶口的象形文字直接演变、发展而来的,还需要发掘更多的资料来证明。不过像甲骨文这样成熟的文字的出现,应有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是毫无疑问的。
总之,文字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出于互相交往、记事和传递信息的需要,逐渐发明创造的。它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文字的发明,是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对后来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节选自曾维华著《中国古史与文物考论》)
【小题1】下列关于“刻划符号”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刻划符号是一种原始文字,是原始人类中新石器时代的现代人抽象思维的产物。
B.刻划符号是在陕西西安半坡等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的陶器上发现的。
C.刻划符号大都是在陶器烧制以前刻上去的,也有的是在陶器使用过程中刻上去的。
D.刻划符号笔划简单,形状规则,已具有竖、横、斜、叉等三十多种基本笔画。
【小题2】下列有关文字形成、发展过程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结绳记事”与“刻木记事”是我国远古时代的人们曾用过的记事和传递信息的方法,它们可看作汉字的源头。
B.刻划符号的产生是文字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它是在“结绳记事”与“刻木记事”的基础上的一种质的飞跃。
C.与刻划符号相比,图画文字能借助图形以表达较为复杂的内容,它后来向象形文字和表音符号两个方向发展。
D.甲骨文是一种规范化、成熟的文字,产生于公元前16世纪我国的商代,它是我国文字发展的顶峰和终点。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多门相关学科告诉我们,原始人类的思维发展过程经历了“直观性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这样三个明晰的发展阶段。
B.《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在历史上都曾使用过结绳记事的方法,且有的一直在沿用。
C.除结绳、刻木记事外,古人曾使用多种记事方法,它们使用的前提是在一定地区、范围之内,人们约定俗成,相互熟悉。
D.在距今约四千多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中,出土了一些陶器,陶器上的象形文字,是以后发现的较为成熟的甲骨文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