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我看到的一个方面是互联网对于人类社会话语权的影响——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描述人类社会话语权的发展历程。人类社会的早期,话语权掌握在代表世俗权威的“君”和宗教权威的“神”手中。无论是出于维护自身的统治或其他什么样的目的,“君”和“神”都决不会放弃对于话语权的掌控,这个时代姑且称之为话语权的“君神时代”。非官办媒体出现之后,话语权扩散到了世俗和宗教统治者之外的媒体手中,更多的人有了自己的话语权,几乎任何人都可以以向媒体“投稿”的形式行使自己的话语权,但是话语权始终没有泛滥,是因为“编辑”作为话语权的“签证官”控制了拥有话语权的人的数量,这个时代我们可以称之为话语权的“编辑时代”。互联网出现之后,话语权没有了“编辑”的控制,从此流失到每个人的手中,一股“投稿赤潮”(亦称“红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由海藻等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和高度密集所引起海水变色的有害生态现象)顿时湮没了整个网络,任何一个能够连接到互联网上的人都能够最便捷地把自己的话语传播给其他的人,话语权被无限度分散,造就了这个话语权的“滥言时代”。
“滥言时代”注定是“话语暴民”的时代。正如民主选举会发展到竞选人比赛谄媚民众一样,被极度分散的话语权为了扩大其影响必然也会谄媚其他的话语权拥有者以换取几声廉价的喝彩。当一个话语权的拥有者以谄媚为发展手段的时候,在事实上必定成为理性的敌人、成为秩序的破坏者,从而堕落成为“话语暴民”。
秩序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话语暴民”是话语秩序的终结者。当我们访问任何一个网上“群言堂”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所有偏激的、狂妄的话语总是有无数的喝彩者,相反,理性的声音在那里却显得无比微弱。邪说在这里找到了滋生的土壤,如同经济学上的“劣币排斥良币”一样,邪说的“赤潮”在这里到处弥漫,真理和公正被亵渎。无论是“君神时代”还是“编辑时代”,话语权都是具有理性意识的集团的话语权,从而也就使这个话语权成为维持秩序的工具。而当话语权纯粹成为个体的话语权之后,个体理性的不能保证也就使话语权的理性尽丧,成为具有更大随意性的个体的玩具、成为破坏秩序的刀斧。话语权的个体化就是“政出私门”的肇端,也是一个社会混乱的充分条件。
【小题1】下列对“话语暴民”所作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话语暴民”造就了话语权的“滥言时代”。
B.“话语暴民”是话语权个性化的必然结果。
C.“话语暴民”占据了网上“群言堂”,这里只出产邪说,排斥真理与公正。
D.“话语暴民”是话语秩序的破坏者,是当一个话语权的拥有者发展到以谄媚为手段、以理性为敌人时堕落而来的。
【小题2】下列对“话语暴民是话语秩序的终结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话语暴民以偏激狂妄的话语换取无数的喝彩,动摇了理性的权威。
B.话语暴民是话语权纯粹个体化的结果,是一个社会混乱的充分条件。
C.话语暴民的理性不能保证,使得个体话语权的理性尽丧。
D.话语暴民把话语权作为个体的玩具,这种随意性破坏了话语秩序。
【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有关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第四媒体空前扩大了个体的话语权,使网上“群言堂”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发展态势。
B.话语暴民破坏了话语秩序,因此互联网上不存在任何真理和公正的话语。
C.话语权的理性意识和集团性才能有效维持话语秩序。
D.互联网是话语暴民的盛筵,可以通过全力遍罚,让法律把“暴民”完全变成“良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1-05 02:03: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按照西方的礼仪,双方在做面对面的交流时,应该用眼睛直视着对方的眼睛。因为那是你尊重对方的表示,是你在认真聆听对方话语的证明。而中华民族似乎没有这样的谈话礼仪,我们只是一味讲求洗耳恭听。为了这洗耳恭听,那听者竟然常常是低着头的。于是,自然也就无法直视对方的眼睛了。
后来,渐渐地便开始有人非议国人的这种说话习惯,拿他人的礼仪挑剔起自家的礼仪,弄得我们仿佛压根儿就不懂得谈话的礼节似的。其实,相比于西方,我们这个民族自古就是一个最长于倾听的民族。我们对“宁静致远”的崇尚,对“沉默是金”的信奉,所表达的无不是对倾听的热爱。
听觉的内涵是谦逊的。在拉丁语中,“听”本身恰恰就有恭敬、顺从的意思。事实上,若是没有了这样谦逊的情感,听便只能沦为一种外在的形式,即使话语进入了我们的耳朵,它也仍旧难以抵达我们的心灵。总之,真正的倾听永远离不开谦恭的内心。
迎取对方声音的应该是我们的耳朵,而非我们的眼睛。此时此刻,我们的心灵之门正在向对方敞开,我们丝毫没有心不在焉。况且,话语交流过程当中那专注的眼神,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保证不分散我们倾听时的注意力呢?
就视觉来说,距离始终是必要的:太远看不清,太近看不成。就因为这距离的存在,招惹得那惯用眼睛的西方人只好借助亲吻和拥抱来弥合彼此身体之间的隔阂。中国人既不喜欢亲吻,亦不喜欢拥抱,那是因为我们彼此的身体之间本来就没有隔阂。要知道,听觉取消距离,声音从一个人的口中直达另一个人的耳朵,随即触动其心弦,进而引发双方身体的共鸣和默契。不用亲吻,也不用拥抱,彼此便可感受到来自你我身体的友爱和温暖。可见,亲吻和拥抱所象征的不能说不是一种热情的关系,但拒绝亲吻和拥抱却也并非就是在刻意传达着某种冷漠。
我们的误解源于我们的无知,倘若我们能深深领会听觉的真谛,还有我们那根深蒂固的倾听习性,我们便不难明白,在听取对方讲话时,我们确实是不愿盯着对方的眼睛或面孔的,毕竟,听觉的谦逊与专注造就了我们高度敏感的心性,而视觉在本质上又是富有好奇与急切的进攻性的,因此,注定我们不好意思将这种目光直对他人的眼睛或面孔。我们与生俱来的腼腆以及含蓄,实际上恰是同我们的这种视听习惯息息相关。所谓的羞感,也只能在这种倾听的过程中得以生成。我们倾听着,我们羞涩着,这羞涩更与我们的心存敬畏紧密相连。
说实话,我们这个民族的许多优点,都是来自它对耳朵的倚重。
( 选自路文彬 《西方注视和中国倾听——不同的文化礼仪》 有删改 )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双方在做面对面的交流时,西方以用眼睛直视对方的眼睛为尊重对方的表示,而我们中华民族则讲求洗耳恭听。
B.国人长于倾听的习惯本无可非议,如果拿他人的礼仪来挑剔我们的礼仪,会弄得我们仿佛压根儿就不懂得谈话的礼节。
C.在拉丁语中,“听”本身就含有恭敬、顺从的意思,西方的谈话礼仪忽视了“听”的重要性,可见其偏离了对“听”的内涵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D.虽然亲吻和拥抱能够象征一种热情的关系,但感受彼此身体的友爱和温暖的关键是彼此身体之间的无隔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视觉在本质上富有好奇与急切的进攻性,所以要想深刻领会对方言语的真谛,我们便不能看对方的眼睛或面孔。
B.腼腆以及含蓄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品质,它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点,与我们的视听习惯息息相关,与我们的心存敬畏紧密相连。
C.在双方面对面交流时,取消距离的听觉似乎比视觉优势更明显,声音可以触动听者的心弦,进而引发双方身体的共鸣和默契。
D.在话语交流过程当中,迎取对方声音的应该是我们的耳朵而非眼睛,专注的眼神可能会分散我们倾听时的注意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林黛玉在听贾宝玉说话时,不会一直目不斜视地盯着他的眼睛,因为低头旁顾的娇羞更能表达出旷世的深情。
B.徐志摩的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描写的正是一种倾听离别话语时的缱绻和羞涩。
C.我们民族的许多优点都来自对耳朵的倚重,倾听是我们根深蒂固的习性,它使我们的羞感得以形成。
D.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国人崇尚“宁静致远”,信奉“沉默是金”,而在西方人看来,这些都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与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不同,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机构是一种“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这就像把一块石头扔进湖水里,以这个石头为中心点,在四周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纹,波纹的远近还可以标示社会关系的亲疏。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在西洋,对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而且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象征着团体的“神”有两个观念:一是每个人个人在生前的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因而每个团体分子和团体的关系是相等的,团体不能为任何个人所私有。人对人得互相尊重权利,团体对个人也必须保障这些个人的权利,防止“团体代理人”乱用权力,于是他们有了宪法、国会。宪法观念是和信阳公务观念相配合的。国家可以要求人民的服务,但是国家也得保证不侵害人民的权利,在公道和爱护的范围内行使权利。
恰恰相反,在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 “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我们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与此不无关系。因为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效力路线图为是朋友,相配的是中信。孔子曾总结: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然而,连孔子都很难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因为在社会形态中,综合私人关系的团体缺乏具体性,只有一个广被的“天下归仁“的天下,这个和“天下’相配的“仁”也不能比“天下”观念更为清晰。所以凡事要具体说明“仁”时,还得回到 “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这样等于要说明”天下”时,还得回到”父子、昆弟、朋友”这些具体的伦常关系。
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种“爱”的观念——不分差序的兼爱;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在信仰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另外团体格局的社会里,在同一团体的人“兼善”的,就是”相同”的。而儒家最反对那一套,如孟子曾说:“服务之不齐,物之情也,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达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社会关系的亲疏是由自我与他人关系的亲疏决定的。
B.在这样的社会结构格局中,“神“是团体的象征,也是人们道德观念的,还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
C.在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中,团体内,人人平等,个人不能侵犯他人的权利,而团体也必须保障个人的权利。
D.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中,“克己”“修身”是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亲属关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乡土社会没有产生像西洋一样的团体格局,是因为彼此的道德观念不同,信仰对“神”的信赖与膜拜,造就了其独特的宪法观念与公民观念。
B.差序格局在形成过程中有各种路线,可是由于综合私人关系的“团体”缺乏具体性,所以连孔子也无法具体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
C.西洋的宗教观念和宪法观念,都与团体格局的道德体系紧密管相关,两者都突出体现了团体内每个个体和团体的关系相等的原则。
D.在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各种道德要素都与私人关系有关,在传统的道德里,很难有适合于整个社会的笼罩性的道德观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从己向外推出去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由此形成的道德观念也是与自我密切相关的。
B.孔子多次提及“仁”却难以说明“仁”的普遍性含义,主要是因为传统的差序格局中缺乏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
C.虽然我们的传统道德系统中缺乏部分差序的兼爱,但是讲究“孝悌忠信”在这一点上,我们还是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超乎个人利害关系的社会义务。
D.孟子反对“兼善”,是因为他认为“比而同之”违反了儒家的差序人伦,个体任何行为的选择都应该根据他人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而有所不同。

同类题3

(9分,每小题3分)
中国古姓氏的产生和发展
卢 林
在远古时期姓氏的创立是以母系氏族的女姓为核心的。姓是什么呢?汉代的许慎认为:姓从女,女就是母,“女”、“生”就是“生母”。无论是谁,他的生命都是他的“生母”带来的。因此,古人的姓应该随从“生母”,他的生母姓什么,子女就应该姓什么。在家庭未产生以前的远古时代,我们的先人生活在一种游猎和原始群居状态中,男子外出游猎,漂泊不定,女子往往定居一方,从事采集生产。男女不可能有固定的配偶关系,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只能知道“家中”有母,而不知道父亲是谁?在哪儿?所以说在母系氏族社会,母亲是后嗣唯一可以确认的尊亲。
母系氏族社会以后,随着父系氏族社会的到来,氏也就出现了,它和姓不同,再也看不到文字中的“女”字旁了。根据史前的传说,黄帝和炎帝出生于姬水和姜水,也就有了姬姓和姜姓,但以姬为姓的黄帝却称“有熊氏”和“轩辕氏”,因为黄帝所率领的部落群在战胜炎帝所率领的部落群后,又打败了蚩尤率领的九黎族部落群,就驻扎在“有熊”这个地方,黄帝的氏族部落以驻地而得名“有熊氏”。“轩辕氏”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有人说和有熊一样,也是地名,但我相信,黄帝因发明车而得“轩辕氏”的传说是千真万确的。
从黄帝在氏名的选择上,我们应该理解:许多部族在选择氏名时,多以“图腾”为名。有的以植物为自己的氏,如:蒲、柳、杨、梅等;有的以动物为自己的氏,如:熊、马、牛、羊等。同一图腾氏族的成员禁止通婚,这与母系社会高级阶段同姓不通婚一样,是为了族人的健康繁衍,用以区别婚姻界限的标志,“氏”和“姓”是不一样的。在父系氏族社会的氏,是同姓衍生的一个个分支,本来是同姓部落的个体私有名称,到后来可能是专门指代部落的首领。
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产生了奴隶制国家,在国家的体制下,某些官职也成了氏,在我国古代,邦国和官职有些是可以世袭的,于是这些氏也就可以随之世袭了。一旦邦国和官职失去之后,氏就开始演变成为家庭的标志。那个时候,只有贵族才有姓氏,平民和奴隶是没有姓氏的,氏族名号的使用范围从王族一直涵盖到普通平民,但没有涉及到与奴隶相近的阶层。女子称“姓”是用来“别婚姻”,男子称“氏”则用来“明贵贱”,姓和氏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从西周到春秋,是姓氏的大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姓氏制度既是一种血缘性家族制度又是一种政治制度,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成了一种礼规。同时,赐姓制度的施行,彻底改变了先前的氏族名号制,赐姓命氏使得姓氏重新受人重视。在宗法社会等级制中,“嫡长称伯,庶长称孟”。这时期命氏的方法主要有:以国为氏,以采邑为氏,以祖辈或父名为氏,以官职为氏等形式。
姓氏合一和姓氏全民化是春秋晚期以后的事。姓氏合一主要表现为,春秋晚期,特别是在战国时期,姓氏在概念上混用,战国时代的女子名称中古姓基本不见了,个别古姓也已经在男子名称中出现,同姓不婚的规定被破坏,以氏别贵贱的功能也丧失。春秋晚期,诸侯兼并,强宗倾扎,血缘亲情的意识早已被人们淡漠,古姓氏退出了历史舞台。到了战国时期,原来以土地为依托的作为宗族的氏蜕化成一种与政治和等级脱钩的虚化的血缘标识符号,不再是别贵贱的象征,“氏”的概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别婚姻”的母系社会古姓和“明贵贱”的父系社会的氏走到了历史的拐点,终于合二为一了。
【小题1】下列对有关“姓”或“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氏是姓的分支,氏名先是各分支的名称,后来可能就成为部落首领专用名称。
B.各部族都把“图腾”作为氏名,既有以植物命名的,也有以动物命名的。
C.母系氏族社会中子女都随母亲的姓,母亲是后嗣唯一可以确认的尊亲。
D.氏出现在父系氏族社会中,“有熊氏”和“轩辕氏”就是对黄帝的称谓。
【小题2】下列对姓氏产生和发展的表述,正确一项是( )
A.西周到春秋时期,施行赐姓制度,氏族名号制被彻底改变,摒弃了男称氏女称姓的礼规。
B.姓氏在概念上混用始于战国,当时女子名称中古姓基本不见了,个别古姓出现在男子名称中。
C.奴隶社会中有些官职成了氏,这些氏随官职被世袭,在官职失去后,氏就演变为家庭的标志。
D.姓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当时一些家庭中的子女只知 “家中”有母,而不知父亲是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国为氏、以采邑为氏等命氏形式,都表明在宗法社会中,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B.战国时期,姓在男子名称中出现,氏也与政治等级和宗族血缘脱钩,最终合二为一。
C.奴隶制时代,同姓之间不能通婚,在贵族和奴隶之间则用不同的姓氏来区别贵贱。
D.黄帝生于姬水,便以姬为姓,被称为“有熊氏”,这是因为熊是黄帝部落的图腾。

同类题4

躬身实践低头做事最为重要
人的一生离不开做事。只有通过做事,才能锻造出一个人的能力之剑。
低头做事,实为按规律做事。低头者,顺从、服从之谓也。顺从、服从什么?不是如《后汉书·马援传》所写:“今者归老,更欲低头与小儿曹共槽枥而食”,而是跳出个人生活的小圈子,面对现实,面向未来,顺从规律,服从大势,不做拔苗助长的蠢事,不干明天后天才有可能做的蠢事。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登上事业的巅峰。
低头做事,更是体现一个人的心境、作风、品格和做派。古诗云:“垂杨低复举,新萍合且离。”可见,所谓低者,即垂垂向下也。
低头做事即用脑做事。当人“举头望明月”时,“低头”就会“思”故乡。思,是低头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个主要职能,也是发挥大脑功能的前奏曲和主旋律。而人的行为从来都是受思想支配的。用脑做事,就是凡事都去想一想:这件事该不该干?怎么干?干了,利弊得失是什么?是马上干、或是放上三五天等时机更成熟时再去干?除自己想外,还要广开言路借助“外脑”想,从而使该做之事不仅合乎规律,而且合乎程序。
低头做事也是调研做事。低头,就不是昂首望天,而是眼睛向下,走向基层,到群众之中,体民情,察民意,听民声,谋民利;就是要看一看已经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老百姓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即将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老百姓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就是要以人为本,疏通上下道,变“上访”为“下访”,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就是要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就是要不仅取得诚心做事能说真话的发言权,还要取得真正胸中有数的拍板决策权。
低头做事也是低调做事。低头之后,嘴的功能显然会有所减弱,手的功能相应会急速攀升。低调彰显出的是孜孜以求、敏行讷言的务实相,突出的是不事张扬、埋头苦干的硬作风。甚至在不经意间做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仍然是平平常常,笑看花开花落;自自然然,静观云卷云舒。我还是我,天地间一匆匆过客而已——是这种人心语的真实写照。如果有什么媒体的镜头聚光灯照将过来,这种人一般都会退避三舍,甚至“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低头做事更是专心做事。低头,就是专心致志,“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目不两视,耳不两听,精神专一,心无旁骛。无数事实都证明,无论干什么事儿,心不专一,不能专诚,即便是小数之弈,照样不得。大的方针确定之后,成功的秘诀全在专一。专一,就能做一件事,成一件事;就能使本事随着事业上,能力攀着事功升。
朱熹在论及“知”与“行”时说过这样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其低头做事固然重要,躬身实践低头做事则更为重要。
(选自2006年9月19日《人民日报》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对“低头做事”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低头做事”就是按规律做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登上事业的巅峰。
B.“低头做事”是指一个人做事,要发挥大脑功能认真的去想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同时还要广开言路使该做之事不仅合乎规律,而且合乎程序。
C.“低头做事”是指深入调查研究,急人民之所急,彰显出的是孜孜以求、敏行讷言的务实相,政策措施的出台由老百姓的满意度来决定。
D.“低头做事”就是做事不张扬,不追名逐利,不趋炎附势,保持一种“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的独善其身的心态。
E.“低头做事”是指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目不两视,耳不两听,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俯首甘为孺子牛”。
F.“低头做事”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心境、作风、品格和做派。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选项不符合“低头做事”原则的做法是(  )(3分)
A.“举头望明月”时,“低头”就会“思”故乡
B.垂杨低复举,新萍合且离
C.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D.俯首甘为孺子牛
【小题3】文章结尾引用朱熹的话:“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结合文意回答,“知”指什么?“行”指什么?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小题4】本文是按照怎样的结构展开论述的?请作具体分析。(4分)

同类题5

现代文阅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间,中国创造了经济增长最快速度的世界纪录,但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79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只有0.317,到1999年就越过了0.4的警戒线,而到2008年进一步攀升到0.483,不平等程度比美国还要高,中国成为世界上收入最不平等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中国的基尼系数有所下降,2013年降低到0.473,但是这主要是由于地区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缩小造成的。资本和劳动收入差距扩大的结构性矛盾并未改变,表现为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持续下降,已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
中国的财富差距更是大得惊人。根据数据表明,中国的家庭资产差距持续拉大。1995年中国家庭净财产的基尼系数为0.45,2002年为0.55,2012年达到了0.73。最富有的1%家庭占据了30%的社会财富,最富有的10%家庭拥有的社会财富在63%—85%区间。此外,一份投资银行报告称中国最富有的1%的人口,拥有全国大约1/3的房产。如果没有有效的方式加以遏制,中国的贫富分化就会愈演愈烈,“共同富裕”的政治承诺将成为画饼。
“朝为国舍郎,暮登天子堂”,中国社会自古就是一个下层能够通过科举等方式向上流动的社会,虽然通道非常狭窄(1850年,中国有文武进士4000人,占总人口比重只有十万分之一),但是给予一代代青年人以出人头地的梦想。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可以说是一个造梦的工厂。公平的高考、市场竞争、公开招聘国家工作人员等方式,为中国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上升通道。大多数中国人经过一代人的奋斗就过上了所梦想的生活。
但是近年来,这一情势日益不妙。“竞争门槛”都已经提高到“一穷二白”的“屌丝”们望洋兴叹的地步。不懈努力、追求卓越的青年们发现,打了无数个通关后,不过是由低级“屌丝”晋升为高级“屌丝”。
相当一部分富人致富的原因是他们对于社会的贡献大于一般的劳动者,对于这部分人我们应该恰如其分地尊称他们为企业家、时代英雄,要保障他们的合法财产。还有相当部分的富豪事实上不是通过做出社会贡献,而是通过寻租(即指收入的获得不是通过自己创造财富,而是通过攫取大量他人的财富)发家致富,对于这部分人我们同样应当恰如其分地尊称他们为“资本家”,他们的天才不在于做大蛋糕,而在于分得更多蛋糕。
看看房地产市场,为什么房地产商需要捂盘?就是需要将由于人口和经济聚集造成的涨价的公众收益——美国经济学家亨利﹒乔治指出的那样,这部分收益是公众创造的,应“涨价归公”——通过寻租转移到地产商手里。
看看金融市场,“金融精英”通过掠夺型借贷和滥发信用卡,让穷人和不知内情的人成为他们牟取暴利的牺牲品。
中国问题的复杂性更在于资本寻租与权力寻租伴生,结成共同体,这也是当前中央反腐面临的形势,既要打权力的大老虎,更要打资本的大老虎。
资本的逻 辑已经渗入中国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地方政府天然具有亲资本倾向。资本家拥有比其他群体大得多的政策话语权和影响力。顺便提及的是,中国是世界上对资本最为友好的国家之一,不动产不征税,遗产不征税,资产转移出境也不征税,从这个角度讲,算得上是资本家的“天堂”。
资本进攻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堡垒是人的大脑。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可以借助资本的力量无孔不入,无坚不摧。资本的力量如此强大,资本的卷土重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晚年常吟陈亮词作“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至于痛哭流涕。
——摘自《21世纪中国面临的危机》,作者鄢一龙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成为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目前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不平等的国家之一。
B.近年来,中国的基尼系数有所下降,但资本与劳动收入差距扩大的结构性矛盾并没有改变。
C.虽然机会非常少,但中国社会自古就是一个下层人能够通过科举等方式向上流动的社会。
D.如今的“金融精英”,通过掠夺式的借贷和滥发信用卡,让穷人和不知内情的人成为他们牟取暴利的牺牲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目前的中国成为世界资本家的“天堂”,因为中国税赋制度,如对不动产、遗产、资产转移出境都不征税。
B.在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商捂盘的目的在于通过寻租的方式攫取由公众创造的本应由公众享受的巨额收益。
C.对于那些付出艰辛劳动、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而发家致富的劳动者,公众应给予尊重,并保障他们的合法财产。
D.中国的家庭资产差距持续拉大,基尼系数居高不下,没有采取有效的方式加以遏制,“共同富裕”的政治承诺已成为画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资本的逻辑已经渗入中国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当最后的堡垒——人的大脑被攻破后,资本主义卷土重来不可避免。
B.中国的反腐形势严峻而复杂,因为在中国资本寻租与权力寻租相互伴生,盘根错节,中央政府要两面作战。
C.作者在文后描写***暮年吟咏陈亮词句的情形,是想通过写***晚年对中国命运的忧虑来表现作者对中国现实的忧虑。
D.目前的中国已不再象改革开放前几十年那样为中国人提供源源不断的上升通道,这势必会引发普遍的不满,甚至导致国家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