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根据文艺符号学,语言符号可以描述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可见景象,人类日常生活的大部分交流活动都可以通过语言来完成。但是当语言碰到一些不可言表的东西,表达就显得苍白无力起来,比如内在的生命运动和情感活动。而语言无法达到的表现力,就要通过另一种方式:艺术来表现了。通过艺术品我们可以之间观察到浸透情感的真实景象,而不是标志情感的记号。艺术是为表现人类共同的情感而生的,由纯粹的自我表现所诞生的作品不能称之为艺术品。那些艺术家如画家、小说家、雕塑家、诗人等,给我们呈现出隐藏在世界万物和社会经验背后的规律,艺术的本质就是其表现出的生命情感,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是生命运动的真实体现,通过艺术让我们能更近距离的了解与认识它。
艺术是一种从文化与哲学的角度来揭示人的本质的符号,它也创造了人本质耳钉一个方面。由于艺术主要表现了生命情感,而情感是人之为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艺术的探讨又是对人类情感构型的探讨。艺术所表现的生命情感不是单纯的喜怒哀乐自然流露,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富有创造性的情感。欣赏者作为艺术的主体,其情感主体便是创造性,艺术作为符号形式能带给欣赏者审美感受,就是因为艺术所表现的生命情感和欣赏者的审美产生共鸣。
另一方面,艺术情感和个人情感又有所不同,艺术情感是联系个人情感与普通情感的媒介。因此,人们可以通过对自身情感的体验和感悟来获取艺术情感的感悟。通过文艺符号学可以看出,艺术情感具有感性直观,具有象征性和间接性,也表达了富豪背后的思想与意义。这使得艺术创造不仅依赖人的判断力和观察力,还依赖人的普遍情感经历。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代版画艺术创作中那种过于追求语言艺术表达和制作,而忽视了人文精神和主题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的倾向;或者说是将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单纯视为个人的情感宣泄而无视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的观点是不合理的,片面的,自我封闭的。
文艺符号学认为,艺术的主体是创造性和生命情感,因此在艺术创作中,情感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艺术构型力量。而在版画作品欣赏时,欣赏者不仅需要感受创作者的情感历程,还要加入创作者的创作活动。这种创作活动便是情感构型:艺术家通过联想与想象,按照自身的理解将情感赋予独特的构型,欣赏者通过重建这个过程达到与创作者共鸣的目的,从而欣赏了版画作品。由此可以看出,艺术品能隐晦、强烈的表达出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与体验,这是艺术带给人美的享受,更是传递社会价值观、展现大众意识形态,表达自我思想的重要途径。
(节选自《浅谈当代版画艺术的情感构型即人文关怀》)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纯梓的表现自我的痛苦、只抒发自我情感的作品不能称之为艺术品,因为艺术是为表现人类共同的情感而生的。
B.使用语官符号就可以描述世界上肉眼可见的所有景象,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交流活动都可以通过语言来完成。
C.文字语言有时无法真切传神地表达出人的内在的生命运动和情感活动,这时候就需要借助艺术这一表现形式。
D.对艺术的探讨又是对人类情感构型的探讨,因为艺术主要表现了生命情感,而情感是人之为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艺术要表现出生命情感,这种生命情感不是单纯的喜怒哀乐的自然流露,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富有创造性的情感。
B.欣赏者是艺术的主体.艺术作为符号形式所表现的生命情感,如不能和欣赏者的审美产生共呜,就不能给人带来审美感受。
C.艺术情感和个人情感有所不同,它具有感性直观性、象征性和间接性的特点,这使得艺术创造不仅依赖人的判断力和观察力,还依赖人的普遍情感经历。
D.在艺术创作中,情感是不可或缺的艺术构型力量,因为文艺符号学认为艺术的主体是创造性和生命情感。版画艺术的创作过程也如此。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版画艺术创作中可以迫求语言艺术表达和制作,但不能忽视人文精神和主休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的倾向。
B.人们在欣赏版画作品时,既要感受创作者的情感历程,还要加人创作者的创作活动,才能对作品有深刻的领悟。
C.欣赏版画作品时,欣赏者往往通过联想与想象,按照自身的理解将情感赋予独特的构型,并通过重建这个过程达到与创作者共鸣的目的。
D.版画作品作为艺术品,能隐晦、强烈地表达出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与休验,传递社会价位观、展现大众意识形态,这是艺术带给人的美的享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1-19 02:53: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琴童

口李抗生

成绩终于出未了,各科成绩都很优秀。尤其是数学,保下100分,只有一门不及格:音乐。

她花5600元哭了两张入场券:她把两个月的工资。就这样送给了钢琴家。听说,钢琴家的手指都很细长,但“百闻不如一见”,她一定要亲眼看到。显热,坐得离钢琴家越近,就看得越清楚,座位共分5个档次,最便宜的是180元,她咬咬牙,买了最贵的一档。

钢琴家弹琴的时候,手指的长短看得不是很清楚,当全场演毕,钢琴家躬致谢时,双手笔直下垂,她举起将特意买来的望远说,终于看清楚了,十指中无论哪一根都又细又长又直,当然,她还看到了献给钢琴家的大捧鲜花:她听到了观众经久不退的掌声:她还看到了钢琴家背后的收入。据说,这次出场费是数十万。

尽管,钢琴家弹的不少曲子她听不懂,听不懂的听多了,地的脑袋有点痛,坐在她身边的女儿更是呵欠连连,但这无关紧李。

她已见证了钢琴家确有细长的手指:现在,她要求证:有细长手指的儿童是否更容易成为钢琴家?女儿就有十根今人羡慕的手指,又细又长又直,跟钢琴家一样。她正在上小学。

本市有好多家琴行,琴行里都有授课老师,她找了一家最有名气的莫扎特琴行,里而有最权威的老师。她请老师看看她女儿的手指,老师发出了一声赞叹:“哇! 如此修长的手指,在她同龄的人中,我还从未见过,如果家长不让她学钢琴,那简直是种罪过。”

她问怎么收费?老师说,每个课时45分钟,280元,每周双休日上课。45分钟280元?是否有点……但“名师出高徒”,她咬咬牙:“每周我订1个课时。”

女儿在练习室弹琴,家长只允许在室外旁听。她已听了好多次,总是弹那个不成乐曲的曲子,她问老师是怎么回事,老师说,她在反复练“琶音”,因为练得少,还未过关。又反问道,你女儿在家练吗?她吞吞吐吐地回答,我家没有钢琴。老师说,这就对了,要不,在我这里增加课时:要不干脆在我们琴行里买一台钢琴,课后,在家里多练,因为她是我的学生,价格可以优惠些。

回到家中,她和丈夫计算了一下。每周增加1个课时,一年下来,也要增加一两万开支,还不如买一台钢琴算了。接照老师的推荐,她买了一台德国斯坦伯格牌纲琴,要好几万,她咬咬无,从准备买房的首付款中挪出来,新房就此打水漂。

她家的房间又少又小,钢琴放在最大的一问里,剩下的空间,只放得下一张床,女儿和姥姥培就合睡在一起。现在上床睡觉,只能侧着身子,像螃蟹一样从钢琴旁横行过去。

女儿一有时间,她就叫女儿练琴,琴键上方架着乐谱。

姥姥问:“岚岚啊,这么多豆芽爬格梯是什么呀?”

岚岚说:“是五线谱”。

在家里,岚岚也翻来覆去地弹一个不成乐曲的曲子。

姥姥问:“岚岚,你弹的是什么呀?”

岚岚说:“是琶音。”

姥姥就悄悄地对她说,天天听岚岚弹“琶音”,脑袋有点痛。她告诫道。这千万不能跟岚岚说啊!她弹“琶音”的时候,你悄悄地用棉花塞死耳朵。其实,她和丈夫早就这样做了。

有天半夜里,姥姥起床撒尿,过走道时,不小心被钢琴绊了一跤,睡梦中的岚岚哼了一声,吓得姥姥强忍着,憋了好一阵子气,不敢出声。后来地知道了这件事,她叮嘱姥姥,你被钢琴绊一跤的事,千万别让岚岚知道啊!

姥姥说:“你放心,这个道理,我懂。”

数年后,本市举办少儿钢琴演奏大奖赛,奖全很高,参赛费也很高。乐曲自定,乐谱带不带也自定。她嘱咐女儿。一定要带,这样弹琴时保险一点。她特意坐在最靠前;也就是最靠近选手的观众席上。轮到女儿上场了,她紧张得不得了,中途,她发现女儿翻乐谱翻慢了,竟情不自禁地冲了上去,想帮女儿翻,但这既违规,也无济于事,因为。女儿的琴声还是出现了不应有的停顿。

女儿参赛后不久,又即将进行小学毕业考试,她又有了新的期待,她要看看女儿的各科成绩,尤其是某一行的成绩究竟如何。

成绩终于出来了,各科成绩都很优秀,尤其是数学,得了100分,只有一门不及格:音乐。

——(选自《金山》2016年第8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她因为女儿有一双钢琴家一样的手,就想培养女儿成为风光而且收入高的钢琴家,她花大价钱为女儿报钢琴课,挪用房子首付款买昂贵的钢琴,说明她有着望女成凤的返愿望。却没有关注孩子的兴趣和特长。
B.姥姥的耳朵忍受不住岚岚的“琶音”她吩咐用棉花塞耳朵:起床上厕所被钢琴绊倒,她还叮嘱她别告诉岚岚,这些细节写出了她为了女儿的教育用心良苦,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C.钢琴本是一种高雅的乐器,弹钢琴也应是一份高雅的艺术,可是小说中的她是看到了钢琴家演奏会上的风光和钢琴家背后的数十万收入才会为了女儿的钢琴之路孤注一掷。正是因为她的世俗功利导致女儿弹不出高雅的乐曲。
D.小说写钢琴老师通过观察她女儿纤长十指就知道她女儿适合弹钢琴,并推荐她买钢琴去给女儿练习等细节,可以看出钢琴老师虽然擅于发现音乐人才但却有些唯利是图。
【小题2】为了把女儿培养成钢琴家,她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分析,并分条作答。
【小题3】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段落内容完全相同,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中国文化中有大量惹人喜爱的植物意象,如梅、兰、竹、菊、松、柳、荷、牡丹等等。它们常与某一“文化名人”绑定在一起,并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如梅之于宋代林逋,竹之于东晋王子猷,菊之于陶渊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园田,饮酒赋诗,逍遥适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十字,让菊成了陶渊明专属的文化符号,唐人已将菊称为“陶菊”或“陶家菊”。因了陶渊明,菊也就有了高洁、清雅、坚贞、淡泊等象征意义。不过,需要看到的是,陶渊明之采菊,不是单单喜欢菊花的美丽,在这背后,存在一个深远而丰富的文化传统。

菊是中国的特产,《礼记·月令篇》就有记载:“季秋之月,菊有黄花。”菊于萧杀的秋末开花,这一特性易引起古人的垂青。显然,古人最先关注的,不是菊的审美特点,而是菊有什么用。对此,屈原已经给出了答案,他在《离骚》中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见,菊是可吃的。事实上,这也正是菊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

晋人葛洪《抱朴子内篇》记,南阳郦县山谷有一条小溪,谷中长满菊花,花落水中,加以时日,溪水变得异常甘甜,人称甘谷水。附近居民都饮甘谷之水,“食者无不老寿,高者百四五十岁,下者不失八九十,无夭年人,得此菊力也”。作过南阳太守的王畅、刘宽、袁隗等人,让郦县每月送40斛甘谷水特供自己饮用,他们所患的眩冒等病,因喝此水而愈。日常经验往往最具说服力,菊能治疗疾病,能令人长寿,在汉代,已成为人之共识。于是,菊很自然地进入了医家、养生和神仙家的视野之中。

六朝文人,普遍认为菊花能够养生延寿,多有诗文吟咏。魏文帝曹丕曾将菊花作为礼物送给太傅钟繇,并作一书,其中提到:“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食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希望钟繇食用菊花延长寿命。晋人嵇含的《菊花铭》,认为服菊即可成仙:“煌煌丹菊,翠叶紫茎,诜诜仙神,徒餐落英。”傅玄更为直白地表达了同样的观念:“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陈人阴铿《赋咏得神仙诗》“朝游云暂起,夕饵菊恒香”,更具逍遥气象

除了养生成仙,六朝文人还赋予菊其他文化意义。钟繇之子钟会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他认为菊有五美:“黄华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君子德”和“象劲直”,使其具有了高蹈的道德价值。此外,所谓“黄华高悬”“纯黄不杂”“冒霜吐颖”,同样大有审美意味。时人诗文中,同样盛称菊花之美。曹植眼中的洛神,“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钟会的《菊花赋》,大写菊花之美:“延蔓蓊郁,缘阪被岗,缥干绿叶,青柯红芒,芳实离离,晖藻煌煌,微风扇动,照曜垂光。”词采华丽。

(摘编自李建修《陶渊明与中国菊文化》)

【小题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让菊成了陶渊明专属的文化符号;因为陶渊明,菊具有了高洁、清雅、坚贞、淡泊等象征意义。
B.古人最先关注的,不是菊的审美特点,而是菊有什么用。比如菊于萧杀的秋末开花,这一特性易引起古人的垂青。
C.菊有食用及药用价值,作过南阳太守的王畅、刘宽、袁隗等人,他们所患的眩冒等病,因喝浸润了菊花的甘谷水而痊愈。
D.六朝文人还赋予菊其他文化意义。钟会认为菊有五美,既有审美意味,又具有高蹈的道德价值
【小题2】下列对文中所引用诗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屈原《离骚》中的这两句证明菊花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就是食用。
B.魏文帝曹丕在给钟繇的信中说:“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 希望锺繇食用菊花延长寿命。
C.“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 傅玄认为服用菊花可以成仙,在这一点上他与嵇含的看法完全相同。
D.“荣曜秋菊。”因为菊花有超乎凡俗的美,曹植才把洛神比作秋天盛开的菊花,容颜鲜明,光彩照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梅、兰、竹、菊等植物,因为常与某一“文化名人”绑定在一起,便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B.陶渊明采菊,不只是喜欢菊花的美丽,还因为他注重养生,想通过服菊延长寿命,让自己具有仙气与逍遥气象。
C.菊能治疗疾病,能令人长寿,所以很自然地进入了医家、养生和神仙家的视野之中。D.葛洪、嵇含、傅玄、阴铿、钟会、曹植等人都关注或喜欢菊花,但他们对菊花的关注点却各有所重,不尽相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议“慎独”

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A    。“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君子慎独”。一个人越是在无人监督的时候,越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慎从事,不做违德背理之事,就越能接近自我完善的思想境界。

“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后汉书.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来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王密说:“暮夜无知。”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杨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了。

慎独”更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人一旦缺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只顾个人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可怕的是这种思想一旦“传染”开去,别人也会以他为“榜样”,如果人人效仿,久而久之,世风日下就成必然。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无人在场和有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微小邪恶的念头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2005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他一个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他说:“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B     。“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一个人要进步,就要经常地、认真地反省自己。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吴阶平在年老时这样反思自己:“我自己认为,在1950-1960年这十年里是取得了可喜成绩的,那时自己也的确十分勤奋,但这并不代表一生中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自己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远远不够,自省也有偷懒、靠小聪明过关甚至是一知半解的地方。”科学家们这种勤于反思、严于自律的精神为我们作出了表率。

“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踏实做事,坦荡为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小题1】在横线上填写相应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8个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
(2)a处应该填入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
(3)b处应该填入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分析开头一段与结尾一段论证方法的运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卖牛奶的老太太
刘庆邦
卖牛奶呀——
卖牛奶呀——
每天下午四点来钟,便有一个叫卖牛奶的女声在这一带街区准时响起。不管是炎炎夏日,还是数九寒冬,不管是下大雪,还是刮大风,叫卖声从不间断。叫卖声高亢,嘹亮,穿透力相当强,连钢筋水泥墙都不可阻挡。叫卖声响起,方圆几里好几个社区的居民都听得见。有人评价过,有这么好的嗓音,卖牛奶真是瞎搭了,应该去当歌唱家才是。要是当歌唱家的话,起码应该是女高音。
及至看到卖牛奶者,人们一时没能把叫卖声和卖牛奶者对上号,不曾想卖牛奶的竟是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太太。老太太把白发掖进一顶白色的卫生帽时,还是有白发从鬓角露了出来。看样子,老太太一定超过了七十岁,在向八十岁接近。不过老太太脸膛红红的,气色还不错。老太太推来的平板三轮车,停放在一处十字街口的西北角,平板车上放着两只塑料盒子,盒子里放着袋装新鲜牛奶。老太太一边卖牛奶,一边不忘继续吆喝。正买牛奶的人,耳膜被震得吱吱响,他们确认,叫卖声的确是从这个老太太喉咙里发出来的,她的嗓子比金嗓子还金嗓子啊!
一个在附近的某杂志社当编辑的人,从自行车上下来,推着自行车来到老太太摆放牛奶的平板车前,要买两袋牛奶。他没有把自行车的支架支起来,放在路边,而是一手推着自行车,一手接老太太递过来的牛奶。他探着身子,伸手接老太太递给他的两袋牛奶时,觉得有两个人快速走过来,也是准备买牛奶的样子。两个人,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女的从牛奶盒子里拿起一袋牛奶看了看,又放回到盒子里。
老太太说:买不买,不买不要乱摸!老太太的口气有些严厉。
你怎么知道我不买?
我知道你操的不是买牛奶的心!
就冲你这态度,我也不买你的牛奶。女的嘁了一声,转身走了。那个男的也走了。
编辑把装进塑料袋的两袋牛奶放进自行车前面的车筐里,掏钱包付钱。他左肩上挎着一只草绿色的军用挎包,钱包就放在挎包里。他一掏没掏着,再掏没掏着,赶紧掀开挎包的盖子往挎包里瞅,还是没有。
老太太问:钱包找不着了吧?
我的钱包明明放在包里,怎么没有了呢!
你的挎包没系上扣儿吧?
挎包外侧有两根布带,布带下面分别有两个铁扣,把布带穿进铁扣里,才能把挎包的盖子扣上。编辑说,他是忘了系扣。又说,他平常都不系扣。
老太太说:小偷儿的眼尖着呢,谁不小心,他们就偷谁。
编辑突然想起来了,刚才那两个突然走近他的人非常可疑,那个男的好像还碰了他一下,他问老太太:刚才那两个人是不是小偷儿?
老太太没有肯定那两个人就是小偷儿,她说的是:没准儿。又说:他们老在附近转悠。
你既然知道他们是小偷儿,为啥不提醒我一下呢?
你没听见我吵那个女的吗?!
编辑从老太太的话里判断出来了,老太太不但知道那两个人是小偷儿,还看见了小偷儿偷走了他的钱包而不加制止。这让编辑对老太太的看法很不好,觉得老太太太缺乏正义感,太缺乏见义勇为的勇气。他说:我钱包里不光有一千多块钱现金,还有身份证和银行卡,这一下全完了!
老太太又喊了一声卖牛奶呀,声音还是那么响亮。
编辑把两袋牛奶还给老太太,心想,以后再也不买这个老太太的牛奶了。
编辑和老太太同住一个居民小区,老太太是北京的老住户,编辑是外来户。过了一两年,某个星期天的下午,编辑下楼去买晚报,见老太太推着一辆儿童车,在小区的院子里一点一点挪动。儿童车里没有儿童,老太太显然是借助儿童车的支撑,在活动自己的身体。哦,怪不得好久没听见老太太高调叫卖牛奶的声音了,原来老太太生病了。看样子老太太病得还不轻,挪挪停停,每挪动一点都很吃重。编辑跟老太太打招呼:大妈,您这是怎么了?
老太太把编辑看了看,才说:我们家老头子死了,我也快不行了,该去爬烟囱了。
您还记得我吗?
老太太把编辑看了看,摇摇头说:不记得了。
您忘了,那次我买您的牛奶,小偷儿把我的钱包偷走了。
丢钱包的多了,我哪里记得住!依我说,这事儿也不能全怪小偷儿
那怪谁呢?
怪你自己呗!
(选自《上海文学》,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老太太是一个招人嫌弃的人,叫卖声太大,好几个社区的居民都听得见,生病后又在院子里经常活动。
B.编辑认为老太太看见小偷偷他钱包却不制止,在心中有了不好的看法,就决定以后再也不理老太太。
C.文章用“我知道你操的不是买牛奶的心”“该去爬烟囱了”等个性化语言,生动地刻画了老太太的形象。
D.作者在叙述时注意细节,例如老太太戴卫生帽露白发、编辑是外来户、下楼去买晚报等,显得具体真实。
【小题2】请结合上下文,从人物性格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
(1)老太太说:买不买,不买不要乱摸!
(2)依我说,这事儿也不能全怪小偷儿。
【小题3】有人说作者设置老太太生病这一情节独具匠心。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