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琴童
口李抗生
成绩终于出未了,各科成绩都很优秀。尤其是数学,保下100分,只有一门不及格:音乐。
她花5600元哭了两张入场券:她把两个月的工资。就这样送给了钢琴家。听说,钢琴家的手指都很细长,但“百闻不如一见”,她一定要亲眼看到。显热,坐得离钢琴家越近,就看得越清楚,座位共分5个档次,最便宜的是180元,她咬咬牙,买了最贵的一档。
钢琴家弹琴的时候,手指的长短看得不是很清楚,当全场演毕,钢琴家躬致谢时,双手笔直下垂,她举起将特意买来的望远说,终于看清楚了,十指中无论哪一根都又细又长又直,当然,她还看到了献给钢琴家的大捧鲜花:她听到了观众经久不退的掌声:她还看到了钢琴家背后的收入。据说,这次出场费是数十万。
尽管,钢琴家弹的不少曲子她听不懂,听不懂的听多了,地的脑袋有点痛,坐在她身边的女儿更是呵欠连连,但这无关紧李。
她已见证了钢琴家确有细长的手指:现在,她要求证:有细长手指的儿童是否更容易成为钢琴家?女儿就有十根今人羡慕的手指,又细又长又直,跟钢琴家一样。她正在上小学。
本市有好多家琴行,琴行里都有授课老师,她找了一家最有名气的莫扎特琴行,里而有最权威的老师。她请老师看看她女儿的手指,老师发出了一声赞叹:“哇! 如此修长的手指,在她同龄的人中,我还从未见过,如果家长不让她学钢琴,那简直是种罪过。”
她问怎么收费?老师说,每个课时45分钟,280元,每周双休日上课。45分钟280元?是否有点……但“名师出高徒”,她咬咬牙:“每周我订1个课时。”
女儿在练习室弹琴,家长只允许在室外旁听。她已听了好多次,总是弹那个不成乐曲的曲子,她问老师是怎么回事,老师说,她在反复练“琶音”,因为练得少,还未过关。又反问道,你女儿在家练吗?她吞吞吐吐地回答,我家没有钢琴。老师说,这就对了,要不,在我这里增加课时:要不干脆在我们琴行里买一台钢琴,课后,在家里多练,因为她是我的学生,价格可以优惠些。
回到家中,她和丈夫计算了一下。每周增加1个课时,一年下来,也要增加一两万开支,还不如买一台钢琴算了。接照老师的推荐,她买了一台德国斯坦伯格牌纲琴,要好几万,她咬咬无,从准备买房的首付款中挪出来,新房就此打水漂。
她家的房间又少又小,钢琴放在最大的一问里,剩下的空间,只放得下一张床,女儿和姥姥培就合睡在一起。现在上床睡觉,只能侧着身子,像螃蟹一样从钢琴旁横行过去。
女儿一有时间,她就叫女儿练琴,琴键上方架着乐谱。
姥姥问:“岚岚啊,这么多豆芽爬格梯是什么呀?”
岚岚说:“是五线谱”。
在家里,岚岚也翻来覆去地弹一个不成乐曲的曲子。
姥姥问:“岚岚,你弹的是什么呀?”
岚岚说:“是琶音。”
姥姥就悄悄地对她说,天天听岚岚弹“琶音”,脑袋有点痛。她告诫道。这千万不能跟岚岚说啊!她弹“琶音”的时候,你悄悄地用棉花塞死耳朵。其实,她和丈夫早就这样做了。
有天半夜里,姥姥起床撒尿,过走道时,不小心被钢琴绊了一跤,睡梦中的岚岚哼了一声,吓得姥姥强忍着,憋了好一阵子气,不敢出声。后来地知道了这件事,她叮嘱姥姥,你被钢琴绊一跤的事,千万别让岚岚知道啊!
姥姥说:“你放心,这个道理,我懂。”
数年后,本市举办少儿钢琴演奏大奖赛,奖全很高,参赛费也很高。乐曲自定,乐谱带不带也自定。她嘱咐女儿。一定要带,这样弹琴时保险一点。她特意坐在最靠前;也就是最靠近选手的观众席上。轮到女儿上场了,她紧张得不得了,中途,她发现女儿翻乐谱翻慢了,竟情不自禁地冲了上去,想帮女儿翻,但这既违规,也无济于事,因为。女儿的琴声还是出现了不应有的停顿。
女儿参赛后不久,又即将进行小学毕业考试,她又有了新的期待,她要看看女儿的各科成绩,尤其是某一行的成绩究竟如何。
成绩终于出来了,各科成绩都很优秀,尤其是数学,得了100分,只有一门不及格:音乐。
——(选自《金山》2016年第8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她因为女儿有一双钢琴家一样的手,就想培养女儿成为风光而且收入高的钢琴家,她花大价钱为女儿报钢琴课,挪用房子首付款买昂贵的钢琴,说明她有着望女成凤的返愿望。却没有关注孩子的兴趣和特长。 |
B.姥姥的耳朵忍受不住岚岚的“琶音”她吩咐用棉花塞耳朵:起床上厕所被钢琴绊倒,她还叮嘱她别告诉岚岚,这些细节写出了她为了女儿的教育用心良苦,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
C.钢琴本是一种高雅的乐器,弹钢琴也应是一份高雅的艺术,可是小说中的她是看到了钢琴家演奏会上的风光和钢琴家背后的数十万收入才会为了女儿的钢琴之路孤注一掷。正是因为她的世俗功利导致女儿弹不出高雅的乐曲。 |
D.小说写钢琴老师通过观察她女儿纤长十指就知道她女儿适合弹钢琴,并推荐她买钢琴去给女儿练习等细节,可以看出钢琴老师虽然擅于发现音乐人才但却有些唯利是图。 |
【小题2】为了把女儿培养成钢琴家,她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分析,并分条作答。
【小题3】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段落内容完全相同,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