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张照片
李全
三合村的李老头家的一张照片被人炒到了两万,但李老头死活都不肯出售。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再也坐不住了。因为那一张照片是我拍的,而且差点因为它连工作都没有了。
三年前,三合村遇上了百年难遇的洪水。我是市里某报的名记者,第一现场当然离不开我的身影。那天,又一次洪峰即将到来,抗洪子弟兵刚把村里的老百姓转移走,正准备撤离时,就见洪水里有一个人影,我和几个子弟兵什么都没有说,就跳下水去救那个人。等子弟兵把那个人救起来一看,大家都吃了一惊,这人却是本县的县委刘书记。刘书记指了指远处说:“里面还有一个老人,赶紧营救他。”几个子弟兵一听村里还有人,马上让另外两个子弟兵把刘书记送走,他们去救人,可刘书记死活不肯走,说:“我也去。”几个子弟兵有些为难了,怎么能让刘书记再次冒险呢?刘书记有些不快,又说:“快,不能再等了,如果洪峰到来之前,我们不能把他救出来,我们怎么对得起我们的农民兄弟?再说,我对那里的路熟悉,我带路,会事半功倍。”刘书记这样一说,大家再没办法阻止他,只好让他随着大家的船开往村里。我凭着职业的敏感,知道这才是新闻,赶紧把相机紧紧拿在手里,随时把最好的镜头拍下来。
被困在村里的人就是李老头,为了家里的一头猪,死活不走。见我们来让他撤走,他就破口大骂起来:“你们这些混蛋,大水快来了,还回来干什么?”
李老头的这句话,让我非常地反感。我们可是冒着生命危险来救他,他却这样对待我们。刘书记没理睬李老头的骂声,跳下水一把抓住李老头,几个子弟兵见状也跟着跳下水,一起把李老头拉上了船,我不失时机地拍下了这个镜头。
等船只到安全地方,李老头居然问我刚才的照片拍得怎么样。我正在气头,淡淡地告诉他要相信我的技艺,可李老头不相信,非要看看照片。我只好把相机取下来,把刚刚拍的那些一张张地给他看了。他似乎还有些不满意,问道:“这是什么照片?我要的是纸质照片。”我解释说:“这是数码相机,根本用不着去洗。”李老头还是不相信,问道:“这么宝贵的照片怎么不洗出来?”
傍晚,我要回城里把照片和稿子交给报社,刚上车,李老头跑了过来,非要缠着我一起进城,我有些不情愿,可他说:“李记者,如果你不让我跟着你去,那说明你拍的照片是假的。”
这个李老头真难缠,我哭笑不得,就随他吧。
一到城里,李老头非要我带他去洗照片的地方把那张照片洗出来,给他一张。我想,反正顺路,又花不了几块钱,便答应了他的要求。
洗好照片后,李老头拿着照片看得跳了起来,说了谢谢,转身便不见了踪影。我正想如何摆脱他,这正是一个机会。
待我回到报社里发照片时,才发现那张照片找不到了,便回到洗照片的地方,那个洗照片的小伙红着脸告诉我,李老头叫他把这张照片从我的相机里删除,我才想起,在我把相机给那个洗照片的小伙子时,报社领导打电话来,我到外面接电话去了。
结果,县委书记勇救农民的事,只是文字报道,不见照片。报社领导很是生气,不相信一个名记者会做出这样的事,马上把我调到校对室做校对工到现在。因此,我对李老头也耿耿于怀。如今,刘书记刚调到省里任职,他却趁机把这张照片炒高价出售。
第二天,我就驱车来到了三合村,在村长的带领下,好不容易在村东头找到李老头。他老多了,却一眼就认出了我,大声喊道:“哎呀,李记者,多年不见了,你是越来越年轻了。”李老头的话,让我非常生气,马上质问他:“你为什么让洗照片的小伙子把我照片删了?现在又要炒这张照片?”
李老头叹了一口气,说:“李记者,其实……其实,你在报纸上把照片登出来,大家看后都会忘掉,时间一久,大家都会忘记那件事,我把照片保存到现在炒作,只是让大家都记住他们,因为……因为他们都是我的恩人。”
我想说点儿什么,可感觉到语言竟是那么苍白无力。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李老头家的一张照片被人炒到了两万,但他死活都不肯出售,这样写为读者留下了悬念,使小说更有吸引力。
B.文中写到在又一次洪峰来临之际,李老头却“为了家里的一头猪,死活不走”,这样安排情节是为了突出李老头的自私自利。
C.县委刘书记在小说中着墨不多,但小说通过他的言行,将一个心系百姓、不顾个人安危的基层干部形象表现得非常到位。
D.“我”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却是不可缺少的线索人物,小说的所有情节都和“我”有关,“我”是主要事件的亲历者。
【小题2】小说中的李老头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一张照片”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6 09:37: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重阳节是“吉日”由历朝历代沿革至今,遂成“敬老节”。殊不知,汉代之前,先民一直视农历九月九日为“恶日”,佩戴茱萸、喝菊花酒、郊外登高等都是为了消解灾祸。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据《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重阳之名源于古人对数字阴阳属性的神秘解释,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为阳数之极,九月初九为两阳重合,意味阳气已达极盛,凡事盛极而衰,是不祥的征兆。为避开所谓“恶日”,古人除了开展盛大的祭祀活动,就是通过佩戴消灾除邪的植物或登高野宴等方式消灾避邪。
为“重阳”正名并使其成为“吉日”的第一人是三国时的魏文帝曹丕。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对“九”这个数字作了全新的注释,他以“九九”寓意“久久”,将农历九月九日主要内容由“避祸、消灾”改为“祈寿、祈福”。到了唐朝,可能是唐太宗李世民钦定重阳为正式节日。《旧唐书》卷二“本纪第二”记载:九月丙午,唐太宗李世民发布诏令,尊崇老年人,看重旧臣,先代的圣王以此为后人留下了榜样。自从重阳节成为“吉日”,文人墨客不断用诗文歌赋为其注入文化元素的同时,老百姓则将流传下来的重阳节俗发扬光大。
于是,作为重阳节最重要的节俗之物——“辟邪翁”茱萸和“延寿客”菊花迎来新辉煌。茱萸是一种常绿带香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是著名的中药。故而,人们不仅把茱萸插在头上,还佩于臂、悬于屋,并将其栽于居所、水井等周围。到了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北宋,重阳“延寿客”菊花的风头很快盖过茱萸。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介绍了当时开封重阳节盛况。九月重阳,京城人观赏的菊花有“万龄菊”、“桃花菊”、“木香菊”等数种——酒店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而南宋的重阳节已发展成大喜节日。南宋文学家周密史料笔记《武林旧事》卷三“重九”曰:“禁中例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于庆瑞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都人是月饮新酒,泛萸(以茱萸浮于酒面饮之),簪菊。”至于人们缘何重阳节赏菊、咏菊、采菊、饮菊花茶、喝菊花酒,除了取其谐音近似“九”,菊花也的道家仙方中的“不死草”和一剂中药。
(选自赵柒斤《重阳涵义的演变》,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取是(   )
A.汉代以前人们视重阳日为“恶日”,因为古人认为“九九”数字为两阳重合,盛极则衰,是不祥的征兆。
B.《吕氏春秋·季秋纪》有农历九月九日。人们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记载,这是关于重阳最早的记录。
C.魏文帝曹丕以“九九”寓意“久久”,将此日风俗内容改为祈寿、祈福,成为给“重阳”正名并使其成为吉日的第一人。
D.唐太宗李世民发布诏令确定重阳为“敬老节”,认为尊崇老年人,看重旧臣方面,先代圣王是后人的榜样。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重阳由“避祸消灾”而变为祈寿析福的“吉日”后,“延寿客”菊花和“辟邪翁”茱萸迎来了新辉煌。
B.《东京梦华录》中开封重阳节酒店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等节日的盛况的记载,表现了北宋的经济繁荣、社会安定。
C.《武林旧事》卷三“重九”记述了南宋宫廷中重阳节盛况,这说明在南宋时重阳节已经发展成为与元夕同等地位的大喜日子。
D.由于曹丕、唐太宗的倡导,同时随着文人墨客诗词歌赋文化元素的注入,百姓的节俗传承,重阳节“吉日”的内涵得以不断丰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之前,农历九月农作物丰收时,古人开展祭飨天帝、祭祖谢恩的盛大祭祀活动,这就是重阳最初的源头。
B.唐太宗诏令中“尚齿重旧,先王以之垂范”的提法,为重阳节纳入尊老、重老的新内容,使其含义更丰富。
C.菊花作为重阳节最重要的节俗之物之一,到北宋更受欢迎,因为它有消灾辟邪、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功效。
D.重阳节经历由“恶日”到“吉日”再到“老年节”的变化过程,显现出我们民族对生存、健康、幸福、长寿的美好愿望和追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化代表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将助成生产力质的飞跃,引发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新经济形态。提升数字经济质量是建设数字中国重要的目标之一,表现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水平极大提升。通过壮大数字经济规模,加深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深度拓展先进技术的场景应用,以显著提高数字经济质量,最终将我国建设成为全球数字经济的领跑者。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数字中国建设的行动方向。数字中国建设要落脚于造福社会、造福人民,提供信息惠民便民服务,提高人民生活的智能化、便捷化水平,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摘编自刘建义《数字中国建设的现实意义和行动支点》,2018年6月1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近日,中国电子学会在北京组织召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讨论会暨“中国数字经济百人会”筹备工作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副主席怀进鹗在会上指出,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在部分领域具备先发优势的同时也面临挑战,亟需加快制定数字经济发展领先战略,营造开放融合的数字经济新生态,做好国际视野下的数字经济人才选拔培育工作,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跨界融合发展。
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基础良好,融合创新活跃。2017年全国数字经济规模达27.2万亿元,占CDP总比重近三分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明确为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着力点。下一步,将立足制造业主战场,从多个层面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理念融合,加快推动制造业发展模式的数字化转变,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升级打造新时代的新型供给能力。
(摘编自《2017全国数字经济规模达27.2亿元》)
材料三:
信息化和数字化是产业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而云计算则是信息化、数字化的重要推动力,是数字时代重要的基础设施。
2017年一至五线城市用云量绝对值与增速图表

一至五线城市数字化进程指数占比

材料四: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未彻底消除,世界主要国家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力图构筑新一轮经济浪潮下的领先优势。美国自2011年起先后发布《联邦云计算战略》《大数据的研究和发展计划》等战略,英国于2015年发布《英国2015-2018数字经济战略》,日本先后出台《e-Japan战略》《i-Japan战略》等。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各国壮大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增长的重要驱动。根据中国信通院测算,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占GDP比重35%,到2030年,将超过50%,全面步入数字经济时代。
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数字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瓶颈,除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共性问题之外,数字经济的发展还面临特殊情况。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应用,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发生巨大转变,企业面临竞争市场局面而更加复杂,以前重视价格、质量等,现在还要重视渠道、手段。传统产业利用数字技术动力不足,信息化投入大、转换成本高,追加信息化投资周期长,试错成本和试错风险超出企业承受能力。数字技术发挥作用时滞较长,一般数字技术从投入到产生正向经济收益之间约为3-10年。
数字经济发展呈现出三二一产业逆向渗透趋势,笫三产业数字经济发展较为超前,第一、二产业数字经济则相对滞后。2016年我国第三产业ICT中间投入占行业中间总投入的比重为10.08%,而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该指标数值仅为5.56%和0.44%。2016年,广东、江苏、浙江数字经济规模均突破2万亿元,三省数字经济总量占全国数字经济总量三分之一,在规模、增速方面均引领全国发展。而云南、新疆等十个省份数字经济总量均在3500亿元以下,十省总量仅相当于我国数字经济总量的12%。
数字经济下平台模式成为主流,平台模式与传统商业模式不同,出了问题,责任往往全部加于平台企业身上。目前,平台、政府、用户之间的责任不清晰,平台企业不应承担无限责任。
(摘编自《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17》)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数字经济与传统实体经济存在着显著区别,它以数字化的知识、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
B.建设数字中国不单要使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水平得到极大提升,提高数字经济质量,而且要让人民群众从中真正感受到幸福、得到实惠。
C.我国数字经济虽发展基础良好,为GDP做出重要贡献,但在数字经济新生态营造、人才选拔培育、推动与实体经济跨界融合发展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
D.2017年一至五线城市的用云量总值与城市发展程度成正比,二、三、四线城市用云量总增幅均高于一线城市,成为用云量增长引擎。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九大报告从国家层面确定了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着力点,为数字经济进一步发展指出了方向,对制造业、供给能力将产生积极影响。
B.由材料三可知,发展层次越高的城市,数字经济占总指数比例越高;反之,后线城市中数字政务、数字文化生活等基础性服务占比高于较为发达城市。
C.当前,美国、英国、日本等世界发达国家都发布了各自发展数字经济的战略性文件,目的在于消除国际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
D.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数字经济正有力推动着各国经济发展加快步伐,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在不远的未来占CDP比重将会越来越高,最终全而步入数字经济时代。
【小题3】请根据材料四,概括我国数字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合理的建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家批评的兴起,是近几年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与学院派批评相比,作家批评并无明确的知识谱系,也少有自觉的方法论意识,但致力于文学批评的当代作家却以个性十足的艺术经验和文字表达,深刻改变着人们对文学批评的固有印象。较之以知识求真为目标的学院派批评,作家批评更像是一场以经典重读为媒介、具有“创作”性质的艺术行为。蕴含其中的思想活力和审美经验,有效反映出当前文学批评的话语变革。如果深入思考这一批评话语的观念缘起,就会发现作家批评在冲击既有的批评格局之外,也暗含作家群体对重建文学生活的集体诉求。

文学之于现实社会,从来都不是附庸风雅的点缀。不论在创作、评论抑或是作品传播与读者接受等方面,文学都能以其特有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生活,这一点鲜明地体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中。那时的文学轰动效应,反映出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90年代后期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文学逐渐以另一种形式反映社会生活。这种“文学生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创作、评论和传播模式,它借助文学与影视的联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补、文化资本的重新布局等手段,建构起一种新型的文学生活方式。在这样的“文学生活”中,现实世界和虚拟空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语言艺术和视觉艺术也相互交融。“文学生活”的喧嚣扰攘与勃勃生机,同时成为这个时代最为醒目的文化标记。但这种“文学生活”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21世纪以来的文学,尤其是网络文学,其存在价值主要是为影视行业创造故事和角色。出于迎合读者的需要,很多作者沉迷于通俗文学的故事模式。而这种相对狭窄的创作格局,也容易造成美学风格的单一化,这显然非纯文学作家所愿。他们由文学创作转向文学批评,其实就是想借批评的力量,在解读经典作品的过程中使这个时代的美学风格更为多样。从事文学批评的当代作家,实际上是以一种“向后看”的批评立场,通过开掘文学经典里丰富的美学资源,重塑我们这个时代的美学风格。

作家批评的兴起,深度唤醒了文学经典重读的当代意识。具体来看,作家批评的当代意识有两层含义:其一是重新发现经典作品的永恒价值,将那些超越时空阻隔的精神财富,转化为驱动时代进步的动力源泉。当代作家读《红楼梦》,不会再像红学家那样致力于考据和索隐,而是以勘察世相人心的立场,借助作品中蕴含的人生哲学与伦理思想警醒现实。其二是对经典作品进行创造性改写。与学院派批评相比,作家批评对经典作品的解读,实际上是二度创作。虽然这样的创作可能未必完全符合经典作品的实际情况,但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艺术经验等当代意识去解读,有时却能最大限度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作为一部批评文集,毕飞宇的《小说课》以《红楼梦》《水浒传》《杀手》和《项链》等文学经典为批评对象,叙述多用口语,推论过程悬念迭起,巧思绵延,深受读者好评。毕飞宇对《红楼梦》作品“潜文本”的发掘,是凭借自己的人生阅历和艺术经验展开的。可见,以当代意识切入文学经典,会在激起读者参与热情的同时,让文学批评进一步推动这个时代“文学生活”的重建。 

(摘编自叶立文《作家批评与文学生活的重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经典重读为媒介、进行二度创作是作家批评的目标,知识求真则是学院派批评的目标。
B.出于迎合读者的需要,互联网时代的不少作家沉迷于狭窄的通俗文学故事模式创作之中。
C.重新发现经典作品的永恒价值和对经典作品的创造性改写是作家批评的当代意识的内涵。
D.之所以《小说课》深受读者好评,是因为作者对作品“潜文本”的发掘激起读者的参与热情。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展开论述,结构严谨。
B.文章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来阐释文学之于现实社会的重要意义。
C.毕飞宇的《小说课》是作家批评对经典作品创造性改写的成功范例。
D.关于“作家批评与文学生活的重建”的论述,文章把作家批评作为重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代作家以个性十足的艺术经验和文字表达,使作家批评得以兴起,成为近年来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
B.无论在传统的创作、评论和传播模式,还是新型的文学生活方式上,文学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C.从事文学批评的当代作家从文学经典里开掘丰富的美学资源,选取的是一种“向后看”的批评立场。
D.作家批评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艺术经验对经典作品进行解读,透露出作家群体重建文学生活的集体诉求。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历史上的东西南北中

李凭

在摆脱野蛮进入文明阶段后,中华各地先民创造出绚丽的文化,随后从西到东、从南到北传播,进而汇聚在中原;经过凝结升华后,又从中原散发到东、西、南、北各方位。正是这种持续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明不断丰富,从而在文化上表现为多样性,经济上表现为不平衡性,政治上则表现为追求统一性。文化、经济和政治的表现不一,便不断酝酿出种种社会矛盾。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就一直存在所谓东西南北中的问题,并且具体表现为文化区域的造就,经济重心的形成,政治中心的变迁。

中原西部的渭水流域是中华古人类与古文化的发祥地,可作例证的是蓝田猿人文化。但是,作为发祥地,它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早的,因为还可以列举出元谋猿人及其文化、中国猿人北京种人及其文化,等等。中华古文明的形态是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异性是很早便形成的。不过,由于气候、物产相对适宜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更由于地理位置的适中,黄河中游逐渐成为文化文汇的中间地带。于是,黄河中游的文明程度逐渐突显,形成凌驾于其他地区之上的趋势,为后世所谓中原文化至尊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黄河中游地区,原本也存在多种不同的文化。依靠军事胜利的推动与政治管理的成功,黄帝部落的文化在中原占据了上风。于是,以黄帝部落为中心的政治形式出现了。当然,这仅仅是黄河中游政治中心的雏形。然而这样的雏形是具有号召力的,后来从中华地域的中部、东部和西部分别发展起夏、商、周等王朝,就都以中原为根据地向周边拓展。北宋以前列朝,虽然兴起方位不同,但是政治中心的确立与变迁,大多具有力图居中的趋势。不过,政治中心的确立与变迁,在客观上会受诸如民族、文化、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北宋以后,这些因素的影响更加明显,而在诸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经济重心的雯化。

中华大地的经济重心早先位于中原,隋唐之后南移至江南。在南北朝分裂时期,江南的经济确实有了长足发展;而在北方,虽然中原经济因战乱频繁而破败,但仍然有一个值得重视的经济发展区域,那就是由黄河与太行山围拢形成的河北地区。东汉以后许多割据势力依赖河北的经济实力而崛起。北京能够成为元、明、清列朝的首都,就与河北的经济发展具有密切关系。当然,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未必是一致的。如隋唐时期,经济重心虽然已经向东北、东南转移,但政治中心仍在长安、洛阳一线。为了解决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分离问题,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被凿通了。从历代大运河走势的变化,不难看出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之间的紧密关系。在隋唐、北宋时期,大运河是途经开封的,这种状况有别于后来元明清时期的大运河。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脱离,其弊在于运输物资要增加巨大成本,容易造成财政困难;但是也有其利,那就是迫使政治中心必须与经济重心密切联络,从而有利于对全局的掌控。

中华大地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是引起东西南北中之争的关键。在炎黄时期、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为东西之争;东汉以后,东西之争转化成南北之争。不平衡的经济会不断引发政治之争,因此就需要寻求平衡,而寻求平衡的过程会消耗巨大的社会成本。两千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与东西南北中的不平衡状态是密切相关的。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大地的经济重心早先位于中原,但因为战乱频繁,隋唐之后不得不远离政治中心长安、洛阳而向东北、东南转移。
B.以黄帝部落为中心的政治形式的出现,为后来夏、商、周等王朝以中原为根据地向周边拓展提供了借鉴。
C.历代政治中心的确立与变迁都会受到民族、文化、经济以及在地理位置上力图居中等因素的影响。
D.开凿大运河虽然增加了成本,造成了财政困难,但同时也加强了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的联系,有利于对全局的掌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列举不同地区的古文化,论证了中华古文明的发祥地是多源而非单一的。
B.文章从文化交流,部落战争、王朝变迁等方面论述了中原中心的确立是渐进的。
C.文章第四段通过对南、北方经济发展的比较,论证了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的密切关系。
D.文章通过分析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情况、不同时代政治中心的确立,论证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的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不断丰富,在文化上呈现出多样性,这得益于我国古代东西南北中各地区持续地进行文化交流。
B.黄帝以后夏、商、周各朝都以中原为根据地向周边拓展,可见当时已有政治中心力图居中的趋势。
C.如果没有经济重心由中原向江南的转移,就不会有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D.如果能使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趋于平衡,就有可能避免一些元谓的政治之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后一匹马

张淑清

①贵子四点多就起来了,抱来几捆苞米棵儿,抬起铡刀,那匹枣红马咴咴叫了两声。

这是村庄最后的一匹马。

③贵子的心像被长腿蜂蛰了,生疼生疼。他颓废地放下铡刀,瞟了眼粮仓旁泊着的木板马车,挪到厩内,伸出手摸着马的脑袋,“老伙计,对不起,你跟了我整整七年了,风里雨里的伴着我,可……”

④去年,屯子修了柏油路,平坦的路面直通县城。先是吴三在一天上午突突突地开回一台手扶拖拉机,这铁家伙扎进地里深耕翻弄不说,还灵巧,经过它旋耕的地块,土质松软,不留渣滓。

⑤接着,像和吴三比赛似的,村长的二儿子锁成开回来一辆四轮车,平时赶集卖烟酒调味品,秋后,趁空赚父老乡亲的票子,一个电话,车子立即到位,苞米穗子鲤鱼跳龙门进了车斗,不多时,拉回院子。省时省力,机械化农业发展进了村屯。

⑥牛马失去了耕耘的市场。

⑦太阳慢悠悠地升了三竿子高,老婆喊了一嗓子,“鸡蛋烙水好了,趁热喝。”

⑧贵子没动弹,一会儿,那个买马的人就来了。

⑨昨天,贵子在集市牲口市场转了一天,才碰上一个五十来岁的汉子,蓝色裤脚还沾着星星点点的泥巴,手里捏着一根竹鞭子,在卖牛马的主子跟前转悠,摸摸牲口的皮毛,数数牲口的牙齿,数落主人没饲养好牲口。贵子注意到这个人,上前搭讪,从怀里摸出红塔山香烟,递过去一支,两个人蹲在市场一角,谈论起牛马,还有马车。

⑩了解到对方住在山里,屯子几十户人家的土地都靠牛马翻耕播种,机器种不了,基本是偏坡梯田,只有牲口能上去。

(11)贵子心里稳安了些,枣红马如果去了他家也算有个活下去的理由。

(12)“马是咱家里的一口人,千万不能糟践它!”汉子吸着烟,眯着眼盯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黑马说。

(13)贵子站起身,扔了烟蒂,用脚碾灭,仰脖儿看看日头,下了重大决心似的:“那明早来我家牵走吧。”

(14)汉子开一辆三轮车来的时候,枣红马在厩里不安地用前蹄刨地,一下一下,把地面刨出很深的坑,咴咴嚎着,好像知道自己即将离开主人,那份不舍与疼痛,让贵子刀割了心,疼。

(15)汉子没有兑现承诺,那天说好的牵着马回去。

(16)这个还不算,停在门口的三轮车里又下来两名膀大腰圆的汉子,贵子已经嗅到他们眼里的杀气。

(17)“就这匹马啊,瘦巴巴的带回去也得好多肥料喂着,才能长膘。”汉子拍了拍枣红马后背说。

(18)跟进来的一个高个男人朝地上砸了口浓痰:“剔扒不出多少肉,净骨头架子。”

(19)“啥?你……你们不是买回家种地拉车的吗?”贵子气愤地质问那汉子。

(20)“哦,你误会了,他是我表弟,我请他俩帮忙将马拉回去的。”汉子闪烁其词。

(21)枣红马扬起脖子,咴咴叫了几声,烦躁不安地在地上窜动。

(22)高个男人什么时候拿出一根皮带照着马身上就是一下子。

(23)“你给我住手!你也太没人性了,贵子,这马咱不卖了,多少钱也不卖了!它给咱家贡献了那么多年,咱就这么卖了它,良心过不去啊!”贵子的老婆扑上来紧紧抱着枣红马不撒手。

(24)“对,俺不卖了,你们走吧!”贵子下了逐客令。

(25)几个人骂骂咧咧地走了。

(26)光影里,夫妻俩抱着枣红马很久很久不松开。

(27)枣红马大颗的泪珠落在贵子身上。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23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运用心理描写、语言和动作神态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地表现主人公贵子对枣红马的不舍与愧疚。
B.第④-⑥段是小说插叙部分,交代了贵子卖马的客观原因,即由于机械化农业的发展,马已失去耕耘市场。
C.第⑨一(13)段是倒叙,介绍了贵子卖马的主观原因,即马还可以到山里继续发挥作用,能得到庄户人爱惜。
D.小说用朴素的乡土语言,从一个侧面反映农村的变化,引发读者对于乡村生活和乡土文化的深刻思考。
【小题2】“这是村庄最后的一匹马”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贵子最终会卖掉马,有人认为不会卖马。你更倾向于哪种观点?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