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生态文明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推进的一种文明形态,其要义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生态文明哲学基础的生态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范式的转型升级,把握其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三大转型”,推动生态哲学研究向纵深发展,对于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观转型。现代西方哲学是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哲学,它认为人是主体,人以外的生命和自然界均为客体,是人认识、利用和改造的对象。通过发挥主体力量,人类战天斗地发展生产,取得工业文明巨大成就。在这种哲学指导下,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是,全球性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对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挑战,暴露出这种哲学的局限性。生态哲学以人与自然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要目标,是一种整体论、有机论的世界观。其主要观点是,世界是人—社会—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是一个活的有机整体、一个生命共同体。正因如此,生态哲学主张放弃首要次要之分,拒绝人类中心论。
价值观转型。20世纪80年代,以自然价值论为核心的生态哲学思想体系逐步形成。该体系认为,地球上的生命和自然界不仅对人类生存发展有意义,而且按照生态规律生存发展。肯定生命和自然界有价值,是生态哲学成为新的哲学范式的最重要特征。美国环境伦理学会创始人罗尔斯顿指出:“传统西方伦理学未曾考虑过人类主体之外的事物的价值……在这方面似乎东方很有前途。”2000多年前,孟子曾说过:“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他强调不仅要爱亲人爱人类,而且要由爱人推广到爱万物。这是因为,人与天地万物同为一气所生,均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属于一个值得敬畏、带有神圣性的“天地”。
思维方式转型。工业文明的哲学强调分析性思维,特别是以线性非循环思维指导人类行为;而生态文明思维,注重用生态系统整体性、非线性、循环性的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解决问题。以对矿产资源的利用为例。在工业文明发展中,工业生产采用矿产—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生产模式,这种模式难以持续。生态文明的生态化生产,通过精深加工和延长产业链,采用矿产—产品—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生产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可持续的。从线性思维到循环思维的转型,为人类对矿产资源的科学、有效和最大化利用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
进入新时代,我们要积极推动生态哲学研究向纵深发展,不断提高中国在生态哲学研究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让生态文明实践和生态哲学研究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摘编自《人民日报》余谋昌《适应生态文明的哲学范式转型》)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哲学主张人类与自然没有首要与次要的区别,因此,人类与自然是平等关系。
B.生态哲学超越现代西方哲学,对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安全保护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C.现代西方哲学已经暴露出问题,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实践应该摒弃现代西方哲学的指导。
D.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促进生态哲学研究,生态哲学研究可以促进生态文明实践。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20世纪80年代,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问题,在此背景下生态哲学思想体系形成。
B.生态哲学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它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是其中的主体。
C.罗尔斯顿赞同孟子的观点,孟子对自然界价值的认识比罗尔斯顿甚至比西方早2000多年。
D.生态哲学从线性思维到循环思维转型,我们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观点和方法应该有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生态安全的角度入手,引出把握生态哲学转型,推动生态哲学研究的话题。
B.文章在论证生态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不同之后,强调要积极推进生态哲学研究。
C.文章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论证有力。
D.文章主体部分采用横向展开议论的结构方式,互不交叉,说理全面,条理清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2 10:03: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练习。
人生贵在行胸臆
周国平
在明末文坛上,袁中郎和他的两位兄弟是开一代新风的人物。袁中郎评其弟小修诗,“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这话不但说出了中郎的文学主张,也说出了他的人生态度。他要依照自己的真性情生活,活出自己的本色来。
每个人一生中,都曾经有过一个依照真性情生活的时代,那便是童年。孩子是天真烂漫,不肯拘束自己的。他活着整个儿就是在享受生命,世俗的利害和规矩暂时还都不在他眼里。随着年龄增长,染世渐深,俗虑和束缚愈来愈多,原本纯真的孩子才被改造成了俗物。
那么,能否逃脱这个命运呢?很难,人的天性是脆弱的,环境的力量是巨大的。随着童年的消逝,倘若没有一种成年人的智慧及时来补救,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失掉童心。凡童心不灭的人,必定对人生有着相当的彻悟。
所谓彻悟,就是要把生死的道理想明白。名利场上那班人不但没有想明白,只怕连想也不肯想。袁中郎责问得好:“天下皆知生死,然未有一人信生之必死者……趋名骛利,唯曰不足,头白面焦,如虑铜铁之不坚,信有死者,当如是耶?”名利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在终身的驰逐中,那颗以享受生命为最大快乐的童心就这样丢失得无影无踪了。
事情是明摆着的:一个人如果真正想明白了生之必死的道理,他就不会如此看重和孜孜追逐那些到头来一场空的虚名浮利了。他会觉得,把有限的生命耗费在这些事情上,牺牲了对生命本身的享受,实在是很愚蠢的。人生有许多出于自然的享受,例如爱情、友谊、欣赏大自然、艺术创造等等,其快乐远非虚名浮利可比。在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他就会和世俗的竞争拉开距离,借此为保存他的真性情赢得了适当的空间。而一个人只要依照真性情生活,就自然会努力去享受生命本身的种种快乐。用中郎的话说,这叫做:“退得一步,即为稳实,多少受用。”
所以,与其贪图活得长久,不如争取活得痛快。中郎引惠开的话说:“人生不得行胸臆,纵年百岁犹为夭。”就是这个意思。
【小题1】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小题2】试解释文中画线句的含意。
【小题3】结合文意,简述你对“人生贵在行胸臆”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冷原子钟是利用激光使原子温度降至绝对零度附近,使原子能级跃迁频率更少受到外界干扰,从而实现更高精度。在微重力环境下运行高精度原子钟,既可对基本物理原理开展验证实验,也可发展更高精度的导航定位系统。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经过十余年的攻关,突破了微重力环境下运行的冷原子钟物理系统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使得天宫二考上的冷原子钟实现了预定科学目标。在空间微重力环境下利用激光把铷原子温度降低到接近绝对零度,利用激光和高精度微波场对制备的冷原子进行操纵和探测,提取出铷原子高稳定的能级跃迁频率作为高精度原子钟信号,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冷原子钟的在轨稳定运行。

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原子物理学家斯蒂芬·席勒等国际同行指出“随着实验的成功,中国在天基冷原子传感器的研究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沿”。《自然·通讯》杂志的审稿人称,“在过去20年有很多人努力要把冷原子钟送到太空,但是由中国第一次展示了太空的冷原子钟实验……这是一项惊人的技术成就。”

(材料选自2018年46期《科学导报》》

材料二:

航天飞机是可重复使用的大型载人航天器,发射时利用火箭推力从发射台垂直升空,着陆时则像普通飞机一样水平降落在机场跑道上,因重复使用,机体渐渐老化,增大了故障发生的几率;航天飞机没有可靠的逃生手段,一旦出问题就会造成重大灾难;美国航天飞机发射时必须载人,用它来发射卫星显得代价高昂。终于,美国的所有航天飞机在2011年悉数退役,航天飞机时代结束了。

但空间站的发展催生了专门用于货运的飞船。典型的货运飞船只能将货物送上空间站,由宇航员卸下货物并装上空间站的垃圾,待飞船再入大气层时烧毁。最早的货运飞船是俄罗斯的“进步”号,之后欧空局和日本分别研发了ATV和HTV,最近更有SpaceX公司的“龙”式飞船发射升空,并与空间站对接。与大多数货运飞船不同,“龙”飞船有运送货物回地球的能力,今后有望进一步改进为载人飞船。中国也已经借鉴了许多他国的经验,并将利用“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发展货运飞船,在“天宫三号”升空后进行首次试验。

(材料待选自2012年13期《科技传播》)

材料三:

何为“多任务融合”?天宫二号发射以后,需要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及天舟一号货运飞船进行交会对接,所以把三个飞行器放在一起进行一体化设计,达到资源优化。比如说,天宫二号需要携带很多设备,那重量怎么办?天宫二号的重量只有8600kg,那就可以少携带推进剂。但是少携带推进剂,发射入轨以后缺推进剂怎么办?通过货运飞船对接,进行推进剂在轨补加。再比如一些航天员中期驻留的物资也是可以统筹到神舟十一号携带的。此外,想办法利用舱外空间,构建了舱外载荷实验平台,让大规模载荷实验可以在舱外开展,这就优化了舱内空间。最终通过一系列的“多任务融合”系统设计,柏林厚的团队成功解决了天宫二号功能密度大的难题。

天宫二号作为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已是小型空间站的雏形,相较于天宫一号,有着诸多创新,主要改进之一就是增加了推进剂在轨补加功能。通过推进剂补加,航天器可以在太空“加油”,大大延长寿命,此前实现在轨补加应用的只有依罗斯,中国是全世界第二个实现推进剂在轨补加应用的国家。

“多任务融合”听起来简单,实际上把每一个任务集成丝毫不差地完成,并保证可靠性和安全性,难度非常高。对此只能增强责任心,依靠地面开展大量实验,没有其他捷径。

没有捷径,是柏林厚接受采访时最常说的一句话。

(材料选自2019年23期(北京青年周刊》)

【小题1】下列对文中“天宫”空间实验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天宫二号上的冷原子钟能实现预定目标,源于上海光机所的持续攻关。
B.研究、利用好“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有助于发展中国的货运飞船。
C.天宫二号要和其他飞行器有机融合,就得最大限度地对资源进行优化。
D.天宫二号比一号有创新,能够在太空给其他航天器补加应用推进剂。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天基冷原子钟取得了成功,也收获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和赞扬。
B.与“龙”式飞船不同,中国一直利用“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发展货运飞船。
C.科学家利用舱内、舱外空间,成功解决了天宫二号功能密度大的难题。
D.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已是小型空间站雏形。
【小题3】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为什么中国科技工作者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仁东: “天眼”之父
最懂“天眼”的人,走了。24载,8000多个日夜,为了追逐梦想,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心无旁骛,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 9月25日,“天眼”落成启用一周年。可在10天前,他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天眼”所在的大窝凼,星空似乎为之黯淡。
一个人的梦想能有多大?大到可以直抵苍穹。一个人的梦想能有多久?久到能够穿越一生。‘天眼’项目就像为南仁东而生,也燃烧了他最后20多年的人生。”
许多个万籁寂静的夜晚,南仁东曾仰望星空: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茫茫宇宙中我们真是孤独的吗? 探索未知的宇宙——这个藏在无数人心底的梦,他用一生去追寻。
八字胡,牛仔裤,个子不高,嗓音浑厚。手往裤兜里一插,精神头十足的南仁东总是“特别有气场”。 自从建中国“天眼”的念头从心里长出来,南仁东就像上了弦一样。他如饥似渴地了解国际上的研究动态。 南仁东曾在日本国立天文台担任客座教授,享受世界级别的科研条件和薪水。 可他说:我得回国。
1994年到2005年,南仁东走遍了贵州大山里的上百个窝凼。乱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里,不少地方连路都没有,只能从石头缝间的灌木丛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挪过去。七八十度的陡坡,人就像挂在山腰间,要是抓不住石头和树枝,一不留神就摔下去了。1998年夏天,南仁东下窝凼时,偏偏怕什么来什么,瓢泼大雨从天而降。因为亲眼见过窝凼里的泥石流,山洪裹着砂石,连人带树都能一起冲走。南仁东往嘴里塞了救心丸,连滚带爬回到垭口。
“对他而言,中国需要这样一个望远镜,他扛起这个责任,就有了一种使命感。”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不到30米。 与美国寻找地外文明研究所的“凤凰”计划相比,口径500米的中国“天眼”,可将类太阳星巡视目标扩大至少5倍。 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不仅是研究天文学,还将叩问人类、自然和宇宙亘古之谜。在不少人看来,这难道不是“空中楼阁”吗?
他骨子里不服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国开会时,他就会拿着一口不算地道的英语跟欧美同行争辩,从天文专业到国际形势,有时候争得面红耳赤,完了又搂着肩膀一块儿去喝啤酒。
这是他念兹在兹的星空梦——中国“天眼”,FAST,这个缩写也正是“快”的意思。
2010年,因为索网的疲劳问题,“天眼”经历了一场灾难性的风险。65岁的南仁东寝食不安,天天在现场与技术人员沟通。南仁东亲自上阵,日夜奋战,700多天,经历近百次失败,方才化险为夷。
2014年,"天眼"反射面单元即将吊装,年近七旬的南仁东坚持自己第一个上,亲自进行"小飞人"载人试验。如果把创造的冲动和探索的欲望比作“野”,南仁东无疑是“野”的。在他看来,“天眼”建设不是由经济利益驱动,而是“来自人类的创造冲动和探索欲望”。他也时常告诉学生,科学探索不能太功利,只要去干,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南仁东其实大小就“野”。他是学霸,当年吉林省的高考理科状元,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工作10年后,因为喜欢仰望苍穹,就“率性”报考了中科院读研究生,从此在天文领域“一发不可收拾”。
面容沧桑、皮肤黝黑,夏天穿着T恤、大裤衩。这位外贸粗犷的科学家,对待世界却有着一颗柔软的心。“天眼”馈源支撑塔施工期间,南仁东得知施工工人都来自云南的贫困山区,家里都非常艰难,便悄悄为工人们量身买T恤、休闲裤和鞋子。南仁东遇到了放学的孩子们,单薄的衣衫、可爱的笑容,触动了南仁东的心。回到北京,南仁东资助了七八个学生。
不是院士,也没拿过什么大奖,但南仁东把一切看淡。一如病逝后,他的家属给国家天文台转达的他的意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
有几句诗,他写给自己,和这个世界:“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它无限的广袤。”
(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记者:陈芳等)
【小题1】【小题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天眼项目就像为南仁东而生,也燃烧了他最后20多年的人生。”一句表现了南老对梦想的执着。
B.南仁东执意建设“天眼”,与他内心拥有强烈的使命感有关。
C.南仁东骨子里有不服输的精神。从选址到技术问题,南仁东都是亲力亲为,多次化险为夷。
D.他时常告诉学生,科学探索不能太功利,只要肯去干,就会成功。
【小题3】【小题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一个人的梦想能有多大?大到可以直抵苍穹。一个人的梦想能有多久?久到能够穿越一生。南仁东为“天眼”燃烧了他的最后的20多年的人生。
B.“天眼”之父南仁东从小就有一个“星空梦”,故在天文领域刻苦钻研,并且成就非凡。
C.中国“天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不仅可以帮助人们研究天文学,还将叩问人类、自然和宇宙亘古之谜。但是此项目能否成功,遭到很多人的质疑。
D.这位外貌粗犷的科学家,对待世界却有着一颗柔软的心。他不仅给工人们买衣服,还资助云南山区衣衫单薄的孩子们读书。
E. 南仁东因为把一切看淡,所以有时候与同行就某些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完了又搂着肩膀一块儿去喝啤酒。
【小题5】【小题6】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对南仁东进项介绍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榜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6 月统计发布)
榜单名 次
书 名
榜单名次
书 名
第1名
《红楼梦》
第2名
《百年孤独》
第3名
 《三国演义》
第4名
《追忆似水年华》
第5名
《瓦尔登湖》
第6名
《水浒传》
第7名
《水浒传》
第8名
《西游记》
第9名
《尤利西斯》
第10名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材料二:
我坐在从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起身去厕所。座位离厕所比较远,我穿过很多排座住,同时穿过了很多排iPad一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或者一部kinde、一台笔记本,安静地阅读或工作。
当然,我知道中国人并不是不读,很多年轻人几乎是每10分钟就刷一次微博或微信,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微博和微信的太过流行,它们会不会塑造出只能阅读片段信息、只会使用网络语言的下一代? 当然,网络侵蚀阅读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并不只是中国才有。但有阅读习惯的人口比例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当中,显得尤其稀少。我其实更想说的是,当下的中国,缺少那种让人独处而不寂寞、与另一个自己——自己的灵魂一一对话的空间。
(摘自《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有删改)
材料三:
李伟明先生在《闲看图书印教》一文(见《文汇读书周报》2011-3-11)中说道,“比起上世纪80年代,现在的图书平均印教要少得多。如今的图书,发行5000册就算不错的,能上万则是‘畅销’了。”李先生认为,这种图书印教少的背后则有图书品种丰富的好现象。对此说法,我当然认同。因为当今的图书出版的品种的确呈现为一种多元丰富的状态。然而,从目前的单本平均印数的大幅度下滑的现象看,这无疑也聚露了国人对于图书需求量的锐减的事实。抑或说,从其中我们亦可以窥见当下中国的真正坚持购书而读书的人已经越来越少的状况。 
(摘自《中国人读书之现状》)
【小题1】(填涂答题卡第5题) 根据上述材料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调查显示,我国“四大名著”也上了“死话读不下去排行榜榜单”。
B.中国人也在阅读,但大多是网络阅读,片段信息阅读。
C.有阅读习惯的人口在中国庞大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很低的。
D.中国图书印数少的背后充分说明了图书品种的丰富。
【小题2】结合上述材料,说说“名著死活读不下去”的原因。
【小题3】请简要概括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并针对材料反映的现象,请你提出建议,倡议阅读名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一列高高土坡,密植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⑤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上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

⑥七十五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⑦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⑧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⑨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七十五年前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

⑩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小题1】请简要赏析“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一句的手法及表达效果。
【小题2】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的两点原因?
【小题3】请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分条概述第⑧段“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中“不能释怀”的内容。
【小题4】这篇散文以“又见荷塘月色”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