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中的每个概念都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些概念需要凝结成一个整体,以应对无限丰富的现实问题。反思当代的审美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梳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以两个概念为例。一个是“富强”。民众求富,国家求强。日常生活中,总有人以珠光宝气、香车美人“炫富”。“炫富”表面上是在展示美,但在观者的眼中却是丑,或者“臭美”。人们对这种美丑区分的一般解释是:“炫富”是物质追求,审美是精神追求。以物质和精神来区分“炫富”与审美其实是一个误解。且看“炫富”的内容,集中于名牌服饰、名酒、名表、名车、名度假地。奢侈品林林总总,共同点却只有一个,就是观念性的符号(“名”)。在审美活动中,自然美、艺术美都属于精神世界的内心意象,却也离不开物质的载体(比如有一定的质地、色彩、声响等)。因此,奢靡炫富虽然基于物质,实质却是精神性的。
奢靡与审美都属于精神的追求,意义的深度却有天壤之别。对追逐符号的人而言,大量珍贵的人力物力被降低为一纸商标的陪衬。追逐奢华揭示着意义的贫瘠和精神的无力。审美的意象则以意义的充盈见长。人心的意象,既可以让金银珠玉装点堂皇的宫殿庙宇,也能令日常的景色转换成大师的杰作,使普通的词语凝结成千古不朽的诗句。审美和艺术创造体现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富足。例如在戏曲艺术中,舞台角色的气象全系于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 正是为了突出人的因素,戏里的一切饰物皆为假扮,道具也被精简到了“以鞭代马”“一桌二椅”。在物质较为充裕的今天,“富”的体现应该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富贵气。富贵气是一种自然流露的美,这种美得自个人长期的、自觉的涵养,也得自社会的普遍氛围。富贵之美是花钱买不来的。
另一个是“和谐”。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不同的利益、意见、信念在一个统一体中既保持着各自的特点,又彼此相容、互补,进而造就一个共生多赢的局面。中国的传统美食是“和”的典范。精于烹调的人,会借用各种辅料的配合来约束主料,去其偏狭激烈之气,以便更好地呈现其独特的味道。近年来的社会文化则极端地强化“同”:大拆大建之后的千城一面、模式雷同的综艺节目和影视剧情……“和”与“同”看似是审美观念的分歧,却反映着人把握意义的能力高下。“和”意味着包容力,使人发现相异因素之间的交集,在共识、共情的基础上促成彼此的互补、互动;“同”则意味着不能理解差异。古人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越能尊重和欣赏差异,越能得道多助,建设性的事业越容易展开。一个“大时代”之所以为“大”,是因为能包容众多彼此相异的“小时代”,为每个人提供登上时代舞台的机会。
由此可见,“美” 意味着意义的丰富,意味着创作和表达的自由。这种“美”也是“平等”“自由”“民主”和“文明”等概念的题中之义。(摘编自孙焘《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炫富”的一项是( )
A.24岁的金景娥做客韩国一档电视节目时,戴着价值两亿韩元的钻石项链,拿着超过3500万韩元的手提包,自称不用工作就有父母的大笔零花钱。
B.陈光标带着15万元现金到云南灾区向每名灾民发放200元现金后,从一沓百元大钞中抽出两张举起来,并要求大家做出和他同样的动作合影留念。
C.一个贵州女孩把自己一张“左手提一个LV大旅行包,右手挎一个橘红色爱马仕包”的照片传到了网上展示,她这一套行头,价值足有10万余元。
D.在旧货市场一个小女孩在别人惊讶的目光中把价值千元的绝版芭比娃娃以30元抛掉,她另有价值1500元的宠物玩具,几千元的变形金刚,一堆LV的包包待售。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用金银珠玉来装点堂皇的宫殿庙宇,这种行为使得大量珍贵的人力物力降低为符号的陪衬,只能揭示意义的贫瘠和精神的无力。
B.“炫富”虽基于物质,但却指向“名”这一观念性符号,因此其实质是精神性的;审美虽然属于精神世界的内心意象,却离不开物质的载体。
C.让日常的景色转换成大师的杰作,使普通的词语凝结成千古不朽的诗句,这些审美和艺术创造,体现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富足。
D.“富”的美应该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富贵气,它是一种自然流露的美,它得自个人长期的、自觉的涵养,也得自社会的普遍氛围,与金钱没有必然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戏曲艺术中,虽然戏里的一切饰物皆为假扮,道具也被精简到了极其简单的程度,但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却依然能创造出角色的美。
B.中国的传统美食之所以是“美”的,主要在于精于烹调的人,会借用各 种辅料来约束主料,去掉主料的偏狭激烈之气,最终呈现独特的味道。
C.“和谐”的美,体现在对差异的尊重和欣赏,它能为每个人提供登上舞台的机会,从而凝聚各方面的力量,造就一个共生多赢的局面。
D.城市中大拆大建后出现的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虽然整齐划一,却是只有“同”没有“和”,这反映出建设者不理解“君子和而不同”的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2-06 05:10: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在文化全球性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文化主体之间的实力不均衡、信息不对称以及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和抗冲击能力的不同,很容易使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面临安全风险,文化传统、文化资源特别是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创造力受到压制与削弱,甚至还会招致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
维护文化安全是各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防范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但防范绝非封闭自囿。最有效的防范,永远都是自强自律;而最有力的维护,则始终都是开拓创新。自强的最佳体现,是使文化产品精粹、文化服务优质、文化活动积极有意义,因为一切文化最终都是要寄寓在具体而实际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之中。自强要求我们自律,警惕对民族文化采取虚无主义、把群众文化看作“下里巴人”的态度,更警惕一味崇洋媚外,紧紧盯着国外的领奖台,把文化创造的着眼点一股脑儿放在对奖项的拼争上。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自律自强还要求我们警惕在文化建设与文化创造中的趋利、媚俗、浅薄、浮躁、恶搞、收视率为王、“娱乐至死”等现象,切实回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上来。
实际上,对我国文化安全构成威胁的,除了诸多外部因素外,内部开拓创新不足也是重要原因。只有200多年建国史的美国为什么能拥有文化强势并称霸全球?关键就在于其始终坚持开拓创新。他们在文化创造中不仅将从欧洲带去的骑士精神、绅士精神和现代科技发挥到极致,还从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东方文化中“猎取”要件和元素。对此若单纯防堵与抵挡,效力不大。只有不断加大我们自身的开拓创新力度,充分挖掘中华文化资源,创造出足以征服人心的文化产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文化与其他一切“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它只有从被吸引、认同、接受、欣赏、消化与感动的过程中,才能获得生命并产生价值。
文化有活力有魅力,是传播、影响和发挥功能的前提,也是维护自身阵地的基础。只有开拓创新,才能把文化资源化成精品佳作;只有精品佳作形成阵势,才能产生文化魅力;文化有魅力、有召唤力,才能在全球化交流中实现自身的壮大与发展,维护文化安全的信心与能力才会不断增强。文化的特性以及文化交流的形势提醒我们,维护文化安全,需要我们有效防范,更需要我们开拓创新,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
文化安全是民族传承、国家稳定、人民得享文明之光的重要保障,坚决而持久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势在必行。在文化创造、文化建设和文化服务的全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以中华文化为本体,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性和包容性地吸纳,进行开放式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文化交流融合中赢得主动权,保持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艾斐《文化安全:最有力的维护是创新》)
【小题1】下列对于“文化安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日益发展,文化主体之间的实力不均衡、信息不对称以及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和抗冲击能力的不同,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便易面临安全风险。
B.文化传统、文化资源特别是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创造力受到压制与削弱,甚至招致一些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这是一个国家文化安全受到冲击的体现。
C.维护文化安全,需要有效防范,更需要开拓创新,要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这是由文化的特性以及文化交流的形势所决定的。
D.维护文化安全是各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坚决而持久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民族就会传承,国家就会稳定,人民就会享受文明之光。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文化建设与文化创造中,我们必须反对趋利、媚俗、浅薄、浮躁、恶搞、收视率为王、“娱乐至死”等现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B.文化自律要求我们既要警惕对民族文化采取虚无主义、轻视群众文化的态度,更要坚决反对崇洋媚外、紧盯国外领奖台而拼争奖项的行为。
C.面对美国的文化强势和称霸全球的现实,我们要不断加大自身的开拓创新力度,充分挖掘中华文化资源,不断创造出优秀的文化产品。
D.如何在文化交流融合中赢得主动权,保持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是我们制定文化发展战略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安全风险,这要求我们不断开拓创新,让文化产品精粹、文化服务优质、文化活动积极有意义,这也是文化自强的最佳体现。
B.美国不仅将从欧洲带去的骑士精神、绅士精神和现代科技发挥到极致,还从东方文化中“猎取”要件和元素,这种开拓创新精神值得借鉴。
C.中华文化要在全球化交流中实现自身的壮大与发展,就必须增强自身的魅力和召唤力,而这有赖于精品佳作的不断涌现。
D.始终坚持以中华文化为本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性和包容性地吸纳,这是中华文化保持活力和魅力的先决条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网络公开课:终身学习的广阔海洋
网络公开课,顾名思义,即指在一些大学团队的主导下,上传至互联网以供公众免费共享的公开课程,其中包括一系列的教育资源,如课堂视频、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课堂脚本、课程作业等。无疑,这种课程很好地贯彻了互联网建立和发展的核心理念——联结和共享。
虽然网络公开课是新兴名词,但其理论基础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1961年,巴克敏斯特·富勒发表演讲阐述了对教育科技工业化规模的思考。1962年,美国发明家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提出了研究 “扩大人类智力之概念纲领”。1969年,英国成立的开放大学实行了远程教学法,几乎每门课程都通过广播和电视播放,教材、学习资料和实验仪器等直接邮寄到学生家里,这种教学方法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而真正拉开网络公开课序幕的先驱者,则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那么,这种在全球呈燎原之势的教育形式在中国的发展情景如何呢?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在理念、资金、知识产权等问题的处理上还有待商讨,但总体来说形势喜人。从2003年起,中国开始实施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建设”,力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2011年建设首批100门,2012年至2015年建设900门,高教司已将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列为高校教学建设的常规工作之一。
网络公开课在国际国内发展如此迅速的原因,与其自身特点密不可分。一是公益免费,造福大众。免费的网络公开课则是大学普世价值的极佳体现,在这个网络覆盖日益全面的时代,它为公众提供了更多可贵的公平机会,其意义不言自明。二是方便快捷,随时随地。人们可以在家用电脑,或笔记本电脑、iPad,甚至智能手机上下载iTunes U和Verycd U等提供的公开课,完全突破了地点和时间的限制。三是选择自由,资源丰富优质。在传统课堂,甚至是远程课堂中,学生的选择权受到限制,考试和学分的压力让学生“不得不学”,以至于产生抵触情绪。但在网络公开课中,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展现,他们可以出于扩展知识面、加深专业修养等不同目的,选择中意的课题和世界名校名师,体会不同的教师风格、课程内容、环节设计中所蕴含的理念思路,从多元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开阔视野。
随着网络公开课的不断发展,一个建立于虚拟平台上的、波澜壮阔的知识海洋呈现在世人面前。它不仅为个人提供了自由遨游的天地,也为无数高校、整个教育体制,以及我们的世界带来新的活力。网络公开课的公益性无疑体现了大学服务社会的使命,反之,它的发展对大学自身更新教育理念,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也有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构建学习型社会将不再遥远,更多人将秉承终身学习的理念,随着全球化的脚步一起前行。正如2002年至2010年美国高校联盟连续8年的年度报告所表明的那样,“在线学习是高等教育重要的长期发展战略”已经让绝大多数美国高校认同,也正在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认同。网络公开课的未来之路,让我们拭目以待。
(摘自新华网2013年10月5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网络公开课”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网络公开课是用来供公众免费共享的公开课程,它一般是在一些大学团队的主导下,上传到互联网上的。
B.网络公开课并不单纯指课堂视频,它还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课堂脚本、课程作业等一系列的教育资源。
C.网络公开课的理论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出现,巴克敏斯特·富勒和美国发明家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都在60年代就提出了有关主张。
D.英国的开放大学是网络公开课最早的实践者,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则正式拉开了网络公开课的序幕。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网络公开课在全球呈燎原之势,在中国的发展也呈现出喜人局面,但在理念、资金、知识产权等问题的处理上还有待商讨。
B.中国的网络公开课从2003年开始出现,同年开始实施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建设”,力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
C.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建设l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高教司已将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列为高校教学建设的常规工作之一。
D.网络公开课是大学普世价值的极好体现,在这个网络覆盖日益全面的时代,它为公众提供了更多可贵的公平机会。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课堂、远程课堂已经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学生对它们充满了抵触情绪,因为它们使学生的选择权受到了限制,考试和学分的压力又让学生“不得不学”。
B.在网络公开课中,学生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权,他们可以出于不同的目的而选择中意的课题和世界名校名师,获取他们所需要的知识。
C.网络公开课是建立在虚拟平台上的,但它所蕴含的知识是极为丰富的,它为个人、无数高校、整个教育体制,甚至我们的世界带来新的活力。
D.现在,绝大多数美国高校认同在线学习是高等教育重要的长期发展战略,这一点也正在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认同。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风雅之美
无论是梦幻、深情、悲壮、苍凉、诙谐,还是灵异,应该说中国的所有戏曲形式都对这些有所涉及,但是“风雅”二字大概是只属于昆曲的特质。
大家看昆曲会发现,几千年的浩荡沧桑、一个人的命运起落,有可能都凝聚于一时一地,展现在一个空空的舞台之上。昆曲之美是一种虚拟之美,写意之美,是人的幻化之美在想象中共同完成的延伸。审美是一种眼光,一种能力,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达到同样的审美高度。一个在生活中能够随处发现美的人,当他去看昆曲的时候,所把握住的美一定会比别人要多一些。
昆曲的风雅就在于它没有边界,你会在一种既定的审美引导下去配合它完成一种默契的想象。昆曲表演中有这么一个说法,叫做:“文扇胸,武扇腰,丑扇肚,媒扇肩,僧扇手心,道扇袖。”扇胸是非常风雅的,巾生一般都穿着长褶子,长衫颜色浅浅淡淡,扇子在胸前飘飘逸逸,儒雅风流,这是非常符合他的身份气质的。无法想象,一个巾生把扇子拿在肚子上会是多么的可笑。武者身形高大,气魄较强,如果他的扇子缓缓在胸部扇动,那反倒显得拘泥了,所以武行扇扇子一定扇在腰上,令人感觉整个人气势是阔大的。丑诙谐幽默,扇子扇到肚子上,这本身就具有喜剧感。媒婆扇子扇到肩上,展现的是她们阿谀逢迎、八面玲珑的个性,将扇子拿得高高的,自然而然就表现出一种有点轻浮的、油滑的市井中说媒拉纤的形象。“僧扇手心,道扇袖”则反映的是出家人与凡俗的不同。一把扇子竟然有如此多的学问,看似一个简单的程式,但是埋藏着一系列的密码。
中国戏曲的写意之大,可以大到三步五步走过千里万里。昆曲舞台上的((千里送京娘》,说的是大英雄赵匡胤在路上搭救了赵京娘,又送她回家的故事。两个人在台上走走唱唱,三转两转,千里之路已经走完了。林冲夜奔,不过是听到舞台上几声更鼓,已经一夜天明。
这就是戏曲舞台上的写意。跑圆场也好,听更声也罢,所有的一切都溶入在人的生命故事里,一个人的生命背景、教养出身,会决定他面对世界的一种态度、一种风范,这些风范又会在一些归类的人身上凝聚成一些大体相同的程式。
其实,程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总在发展之中。任何一个个体学习一出代代相传的戏码时,他都会自觉或是不自觉地进行自己的个性处理,可能是一个动作,可能是一处声腔,还可能是行头打扮甚至是舞台布景。比如现在大家很熟悉的舞台上的白素贞的形象,一身素白,头上一个红绒球,这是梅兰芳先生确定下来的装扮。一身缟素是她冰清玉洁的象征,鲜红的绒球犹如画龙点睛,她不同凡人的身份一下子就呼之欲出了。从个性化的处理到最终成为一种程式,正是一代代艺人在表演过程中不断探索的结果。这种程式化一定是变化的、流动的,在规矩与创新之间。
在中国戏曲中也有所谓的“戴着镣铐跳舞”。这一说法是闻一多先生在谈格律诗时谈到的,意思是说格律诗的创作受到限制在于它有格律,但是如果你能灵活运用这些规矩,就像戴着镣铐跳舞一样,反而更有铿锵的节奏,更有力度和韵致。戏曲也是一样,如果完全受到程式、装扮和传统的约束,那么它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真正的大艺术家,都做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戴着镣铐起舞,舞出一种极致的无可替代的美。
(节选自《于丹•游园惊梦》,有删改)
【小题1】以下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E.戏曲表演的程式是艺人个性化创作与无数艺人不断努力探索、完善的结果,但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A.除了具有其他戏曲形式所共有的梦幻、深情、悲壮、苍凉、诙谐等特点外,昆曲的独特在于它的“风雅”魅力。
B.观赏昆曲需要审美能力,能够在生活中敏锐发现美的人,才是具有高度审美眼光、能够领略昆曲风雅美的人。
C.舞台表演讲究集中性,历史的沧桑变化、人物的命运起落,都可以在虚拟的有限时空场景中展现出来。
D.诺大的舞台,三两个人物,简单的动作,几声更鼓,这就是所谓戏曲的写意,它注重人物的态度风范,注重故事。
【小题2】下列对有关“戴着镣铐跳舞”说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但凡创作,都有形式问题,古诗尤甚,所以“镣铐”说法最为恰当。
B.中国的戏曲离不开程式、装扮和传统的约束,这就是它的“镣铐”。
C.规矩未必就是戏曲表演负重的“镣铐”,关键还在于能否灵活运用。
D.做到“从心所欲不逾距”,也就达到了“戴着镣铐跳舞”的理想境界。
【小题3】(小题3)“看似一个简单的程式,却埋藏着一系列的密码”,请以扇子的表演为例,说说昆曲程式中主要的“密码”是什么。(4分)
【小题4】从文意上看,昆曲的“风雅之美”具体指什么?(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
京剧“男旦”是历史的产物。导致这种并非常态的“男扮女”现象的原因之一,当跟旧时代禁止女演员登台的封建道德律令有关。
照数千年男性本位社会的文化预设,女性是次等公民;男性是首等公民。在此观念支配下,任何事物,任何文化形态,只要一跟女性沾边,就有贬值、降格、掉价的危险,就有被视为“另类”而遭到主流排斥的危险。相反,某种东西一旦跟男性挂钩,就有可能成为增值、升格、提价的对象。男旦作为封建文化背景下生长出的一种奇特社会现象,透露出跑江湖的戏曲艺人社会地位低下的现实(尤其是饰演女角的艺人)。
当年,曾有人问梅兰芳先生,京剧男旦是不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后者仅仅回答了四个字:“这是艺术。”梅先生的回答耐人寻味。的确,“男旦”是艺术,对此我们必须有立足艺术学的审视和理解。这里,有两点务必明确。首先,“艺术并不要求把它的作品当成现实”,在写意化心理化土壤上生长起来的中国戏曲,更是如此。譬如戏曲舞台上的一桌二椅,借符号学的说法,其作为孤立的“能指”什么也不是,但随着剧中人出场,在表演者的唱做念舞中被赋予规定情景中的“所指”,时而是桥,时而是山,魔术般地变幻出审美时空的气象万千。离开表演者的唱做念打,舞台上就只剩下一块仅有长、宽、高空间三维却没有任何审美意义的空白场地。舞台时空处理如此,人物扮演也是这样。正如观赏传统目连戏中《会缘桥》一折的观众不会去斤斤计较那舞台上设置的是桥还是桌一样,他们也不会去莫名其妙地责问这女角戏中的扮演者是女还是男。
此外,还须看到,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的花朵,起自人类对自然物的不满足,它是体现着人类能动创造意志的产物。 “男旦”技艺,恰恰在某种程度上透露出人类渴望超越自然局限而走向创造自由的内心愿望,因而得人赞赏。相对于以女演女出自本色的“坤旦”,以男演女的“乾旦”(男旦)首先就多了一道克服生理性别差异的难关。正如梅派传人自述学艺经历所言:“那是一个非常艰苦的学习过程。我很清楚,男人演女人比女人演女人要困难得多,要辛苦十倍。比如发音的部位,女人的假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嗓,与她的真声相差就不大。而男生的假声,与他的真声相差得很明显。乾旦的说话与演唱完全像两个人,可见差距之大。”差距越大,突破越难。男旦表演技巧中分明凝聚着一代代艺术家努力挣脱生理局限而不懈创造的精神,这种创造精神是任何艺术都永远需要的。    
(取材于李祥林《华夏戏曲中的男旦艺术之我见》)
【小题1】关于“男旦”艺术,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男旦艺术是历史的产物,其诞生跟性别歧视、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有关。
B.男旦艺术符合中国戏曲的假定性原则,与写意化心理化的戏曲特质相合。
C.男旦艺术于不可能中寻可能,束缚中争自由,体现出人的创造性与能动性。
D.作者借梅派传人之口表明艺术创造精神固然可贵,但男旦艺术不应再提倡。
【小题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过去伶人地位卑下,一直和流寇、盗贼等相提并论,男扮女角的“男旦”更容易被视为“不入流”而遭人鄙视。
B.“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说明了戏曲舞台时空处理不求写实的特征,演员的表演起着点缀性作用。
C.梅兰芳把男旦定性为一种艺术,意味着随着性别歧视色彩的淡化,演员的舞台表演技艺和功夫会更值得珍视。
D.观众明明晓得台上演员是男,但就是要看作戏中的女,这是规定情境中由演员和观众之间默认的虚拟审美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