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敬畏经典

仲呈祥

敬畏经典、珍视经典,是践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题中之义。唯有文化上真正自觉,才能做到充分自信;而唯有自觉自信,才能走向文化自强。那种随意解构、颠覆的做法,只会营造出一种有悖于“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不良的精神“民生”氛围

  譬如,戏曲《赵氏孤儿》是中外闻名的经典。西方人之所以早就关注它,乃是看重它承载着中华文明历来倡导的、以剧中人物程婴和公孙杵臼为代表的“大忠”战胜以屠岸贾为代表的“大奸”的道德观。此乃这部经典作品之魂。但现在据此改编的同名话剧和电影却偏偏横移搬用西方时髦的“人性深度”理论,说按照“现代人性观念”,原作讴歌的“大忠”是“小市民的愚忠”,于是以“创新”为招牌横加“解构”乃至“颠覆”。再如,“吴越之争”的经典传说早已深入民心,勾践卧薪尝胆作为民族精神象征的艺术典型,西施作为献身报国的伟大女性的艺术典型,范蠡作为反抗以强凌弱的知识分子的智慧典型,从精神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但有一部描写“西施归越”的戏曲作品,改编者按“人性复杂”索骥,以一连串动作把活在人民心中的美的艺术典型勾践、范蠡和西施“颠覆”成了坏男人和坏女人。

此种经典改编殃及精神“民生”,令人忧虑。敬畏经典,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高度自觉、充分自信的文明标志。经典作品中传承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诸如“天人合一”、“兼容和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民为邦本”、“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等等理念、主张,不仅为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着强大的精神资源,也堪为21世纪面临经济危机、能源危机、生态危机、道德危机和精神危机的人类开出救治的文化良方。西方哲学家罗素就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

当然,经典作品也不拒绝真正的创新和与时俱进。改编经典,应视作传承和传播经典的一种有效途径。任何改编,总要注入改编者对经典的解读阐释,融入他们所吸收的所处时代的新鲜思维成果。这里的关键,在于循着经受了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经典作品所昭示的审美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观念,顺势深化、丰富、发展,而要防止和反对逆势解构、拆卸、颠覆。逆势解构、拆卸、颠覆,往往是为了制造受众视听感官的刺激感和迎合所谓时尚趣味。殊不知,当一个民族视听感官的刺激感过度强化之时,便是这个民族的精神美感与反思能力弱化之时,这是民族文化建设的悲哀而非幸事。我们决不能乐此不疲、麻木盲目。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大厦,是靠历代经典作家、艺术家及其经典作品为根根栋梁支柱搭建起来的,倘容忍将这些栋梁支柱一根一根被囫囵吞枣地用西方观念加以解构、拆卸、颠覆,那么,这巍巍大厦将坍塌下来,中华民族就将失去自立于世界民族的文化艺术之根!我们切切不要一边天天呼唤经典,一边又不珍视经典,更不要把伪经典捧上天!

(选自2011年3月10日《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随意“解构”乃至“颠覆”经典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2】从文中看,经典作品有着怎样的价值?
【小题3】作者正确对待经典持怎样的态度?请分别加以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2-04 04:29: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羊泉

谢志强

已经离休的左矿长说:早年发現这眼泉,是一头黄羊引的路,那眼泉就叫黄羊泉了。

我慕名拜访了左矿长,他赋闲在家,没离开黄羊泉。他说:我喝贯了黄羊泉的泉水。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三五九旅一支部队驻扎沙井子开垦荒野,都是戈壁沙滩。远远地,可以望见碦拉蒂克山脉,当地人称黑老山。

当时,左矿长还是一名排长。部队首长说:有山就有水,左排长,你带上几名战士上山找找水,垦荒不能没有水。

左排长带领三名战士出发了。垦区和大山中间隔着戈壁和沙漠。看看山不远,应了那句看山跑死马的话。他们是徒步,过了一片一片戈壁,一道一道沙梁,可那山还是那么远远地耸立着。行军壶里的水已经喝干了。タ阳西斜。左排长绝望地下令鸣枪求教。可是,枪声还没得及传开便被广阔的沙漠吸收掉了。

突然,左排长发現了一个闪动一一那是永恒的宁静里的一动一一一只黄羊,是沙子的金黄色,好似一小堆沙粒起来,被风鼓动着奔跑。

左排长说:那一刻,我知道有救了,死亡的沙漠出现一只黄羊意味着什么?它是生命,生命离不开水。

四个人不知道哪儿来的力气,抛开了累和渴,开始撵黄羊。黄羊跑得那么轻捷、灵活,带起了一溜儿沙尘。它跑跑停停,不让他们接近,不让他们离远,老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左排长说,它像山里来的一个精灵。

黄羊站在一座沙包顶上边,望着绝望的他们。他们喘着粗气,喉咙里涌上一股液体一样的火流。黄羊在沙梁上边用蹄子刨着沙子,像是作弄他们。

太阳像是好奇,舍不得沉没,又在沙梁上镀了金辉。黄羊的踪影和太阳的余辉一起消失了。

沙梁顶,他们看到了一片绿洲。奇怪的是,耸立的山影已在眼前,像突然垂下的天幕。左排长说,我怀疑是不是我的耳朵出现了幻听,沙漠里常常这样,我听到了流水的声音。

水养有了绿。这道沙梁隔着两个世界。甚至,左排长闻到了沙枣花的浓香。那是个初夏。

水在吟唱,那是沙漠里最悦耳的歌声。他们扑向溪流,一阵狂灌,身体像胡杨树一样顿时焕发出生机。

左排长胡乱抹了抹嘴,说:他娘的,真有这么甜的水呀。他告诉我,那是他一辈子喝过的最清甜的水了。他们沿着溪流,找着了山脚下的源头,那是一个清泉,咕嘟咕嘟地冒着水。泉水边沿长满了茂盛的灌木丛,缀满了细细碎碎的金黄色的花儿。

金色的黄羊就在泉边。它也在饮水,只是没他们那样急切。黄羊像是披着金色的阳光金色的沙粒,浑身是金色,它的眼里闪着温柔,还有俏皮。一看就知道,它从来未受过人类的侵扰。

左排长端起了枪一一好久没有沾过荤腥了。黄羊的眼里没有恐惧,它大概不知道黑的枪口意味着什么。它根本没有这种戒备,它没有过这类记忆的阴影。

枪响了。左排长看见金色的黄羊头颅绽开了一朵鲜红的花。黄羊没来得及恐惧。那花瓣溅开来,落入泉水,泉水一片嫣红。

左排长当时还得意自己的枪法一一已经很久没有过过枪瘾了。他喊:中了,中了!黄羊肢解,又在舞动的篝火里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后来的事儿,左排长一直弄不懂。第二天,他携带着壶里的泉水,赶回去,向首长报告他的发现。首长欣喜地喝了一口,可又忙吐出来。首长说:这是甘泉水?又苦又涩又咸,还有一股羊膻味。

他们一起辩解,说:咋会苦呢?真的很甜的呀。他们再尝,果然又苦又涩又咸。左排长犯嘀咕:咋变味儿了呢?

再上山。那泉水确实又苦又湿又咸。左排长说,我嘴硬,就是不承认那泉水的苦,我总能在苦味中喝出一丝甜来。我相信第一次的感觉,别人都回味不出那种甜来。

左排长——现在已是离休了的左矿长一一说:那泉水确实苦,我坚持喝过来,这也是对我的惩罚吧。我想想,是这么回事儿,最初它甜,我的嘴巴也不会弄虚作假。

发现了泉,随后,又发现了泉水附近的山上有硫黄、煤炭、石灰、石英等矿藏,那里建立了一个矿区。左排长自愿当了矿长。矿区的职工家属都喝垦区天山引来的雪水,但他仍坚持唱泉水。

左矿长说:那以后,我再没使过枪了。他还说,远看,这座山像一只黄羊。我还是第一次发現,确实像一只黄羊。

(摘编自《中国优秀小小说》)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黄羊泉为标题可谓匠心独具,此标题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也在内容上制造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那以后,我再没使过枪了”与上文左排长当时还得意自己的抢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左矿长对当年行为的忏悔。
C.小说采取插叙的手法来叙事,同时又将“我”贯穿小说始末。“我”的出现既使文章结构完整,又増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可谓构思巧妙。
D.戈壁沙滩、黑老山、黄羊、甘泉、枪声,作者将这些意象交织在一起,同时也是将大自然的馈贈与复杂的人性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小说主题意蕴深长
【小题2】小说中的左排长(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文学创作既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请从“真实”与“虚构”的角度理解泉水由甜变苦这一情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题
①旧木棚里这点美丽的淡蓝色荧光,是用一个美丽女子的生命和信念换来的。这项开辟科学新纪元的伟大发现好像不该落在一个女子头上。千百年来,漂亮就是一个女人的最高荣誉,最大资本,只要有幸得到这一点,其余便不必再求了。 在他的名著《项链》中说:“女人并无社会等级,也无种族差异;她们的姿色、风度和妩媚就是她们身世和门庭的标志。”居里夫人是属于那一类很漂亮的女子,她的肖像如今挂遍世界各国的科研教学机构,我们仍可看到她昔日的风采。但是她偏偏没有利用这一点资本,她的战胜自我也恰恰就是从这一点开始的。当她还是个小学生时就显示出上帝给她的优宠,漂亮的外貌已足以使她讨得周围所有人的喜欢。但她的性格里天生还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这就是人们经常加于男子汉身上的骨气。她坚定、刚毅,有远大、执著的追求。为了不受漂亮的干扰,她故意把一头金发剪得很短,她对哥哥说:“毫无疑问,我们家里的人有天赋,必须使这种天赋由我们中的一个表现出来!”她中学毕业后在城里和乡下当了七年家庭教师,积攒了一点学费便到巴黎来读书。当时大学里女学生很少,这个高额头、蓝眼睛、身材修长的漂亮的异国女子,很快成了人们议论的中心。男学生们为了能更多地看她一眼,或有幸凑上去说几句话,常常挤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她的女友甚至不得不用伞柄赶走这些追慕者。但她对这种热闹不屑一顾,她每天到得最早,坐在前排,给那些追寻的目光一个无情的后脑勺。她身上永远裹着一层冰霜的盔甲,凛然使那些“追星族”不敢靠近。她本来住在姐姐家中,为了求得安静,便一人租了间小阁楼,一天只吃一顿饭,日夜苦读。晚上冷得睡不着,就拉把椅子压在身上,以取得一点感觉上的温暖。这种心无旁()、悬梁刺()、卧薪尝胆的进取精神,就是一般男子也是很难做到的啊。宋玉说有美女在墙头看他三年而不动心;范仲淹考进士前在一间破庙里读书,晨起煮粥一碗,冷后划作四块,是为一天的口粮。而在地球那一边的法国,一个波兰女子也这样心静,这样执著,这样地耐得苦寒。她以25岁的妙龄,面对追者如潮而不心动。她只要稍微松一下手,回一下头,就会跌回温软的怀抱和赞美的泡沫中,但是她有大志,有大求,她知道只有发现、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所以她甘愿让酸碱啃蚀她柔美的双手,让呛人的烟气吹皱她秀美的额头。
②本来玛丽·居里完全可以换另外一种活法。她可以趁着年轻貌美如现代女孩吃青春饭那样,在钦羡和礼赞中活个轻松,活个痛快。但是她没有,她知道自己更深一层的价值和更远一些的目标。数年前一位母亲对我说她刚上初中的女儿成绩下降,为什么?答曰:“知道爱美了,上课总用铅笔杆做她的卷卷头。”美对人来说是一种附加,就像格律对诗词也是一种附加。律诗难作,美人难为,做得好惊天动地,做不好就黄花萎地。玛丽·居里让全世界的女子都知道,她们除了“身世”和“门庭”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③1852年斯佗夫人写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林肯说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解放黑奴的大革命。比斯托夫人约晚50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也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革命,科学革命。它直接导致了后来卢瑟夫对原子结构的探秘,导致了原子弹的爆炸,导致了原子时代的到来。更重要的是这项发现的哲学意义。哲学家说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西方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公元1082年东方哲人苏东坡赤壁望月长叹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现在,居里夫人证明镭便是这样“不能以一瞬”而存在的物质,它会自己不停地发光、放热、放出射线,能灼伤人的皮肤,能穿透黑纸使胶片感光,能使空气导电,它刹那间是自己又不是自己。哲理就渗透在每个原子的毛孔里。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她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当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而比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沉重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理,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她得到了永恒。“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就像化学的置换反应一样,她的青春美丽换位到了科学教科书里,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
【小题1】文第①节中《项链》的作者是  国的
【小题2】在选文第①节中的两个括号内填写正确的字,并解释。
【小题3】第①节中这一点指的是
【小题4】第②节划线句中的“身世”、“门庭”为什么要加双引号?其含义是
【小题5】选文第③节提到斯佗夫人写《汤姆叔叔的小屋》的目的是?
【小题6】选文第③节作者引用哲学家、西方哲人、东方哲人的话,是为了说明

同类题3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大写意的困境与突围
林木
大写意的困境与突围林木目前中国画界有个悖论让人十分好奇。一方面,对写意画,尤其是大写意的倡导不绝于耳,另一方面,写意画早已陷入困境。
20世纪以来对中国画的历次批判,其实矛头主要是冲着中国画中的写意画去的。不论康有为、鲁迅还是徐悲鸿们,批评的都是写意画,尤其是大写意画。鲁迅曾说:“我们的绘画,从宋以来就盛行‘写意’。两点是眼,不知是长是圆;一划是鸟,不知是鹰是燕,竟尚高简,变成空虚。”而对工笔画不仅没有批评,评价还很高。
正因为写意画目前的窘境,所以倡导写意画,尤其是大写意画的呼声不绝于耳。尤其是一些强势人物对写意画尤其是大写意画的倡导,更使这个问题成为当代中国画坛的一个焦点现象。
写意画的窘境其实是与对写意画的认识直接相关的。如写意画就是“写”,而“写”就是“以书入画”,“以书入画”就是以书法线条入画,尤其是以行草书入画。不仅当以如此线条入画,还当以水墨为之。这样,大写意画语言的套路就定型了:急速的行草书法中锋式线条加水墨入画,这是写意画的笔墨套路。写意尤其是大写意当然还不能画得太实,必须简。岂不闻“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么?八大山人已是榜样之榜样,你还敢画实画繁么?于是简笔造型是又一套路,一些大写意画家画得儿童画一般,技巧全无。写意画还有题材套路,其中又以传统文人画之“四君子”梅兰竹菊为千年不易之“母题”。就算是龙虾珍贵。天天吃顿顿吃也会吃倒味!今天的水墨大写意就好像是我们国画界的“龙虾”!
画界吃腻了“龙虾”时,当代工笔画横空出世:你用急速的行草用笔,我用严正的楷书用笔;你儿童似的简笔造型,我则严谨的写生写实;你天天画千年不变的传统母题,我画天天看到的丰富无比的现实生活;你用单纯至极的水墨,我用千变万化的色彩;你总是老气横秋的古典意趣,我幅幅生气勃勃的现代情感……倡导写意画的人总把写意或大写意当成中国画的本质,所以他们的倡导总是义正词严。对中国绘画来说,通过主观表达的需要主观化地改造对象以应表达的“意象”才是中国绘画体系的核心。这样,宫廷表达的富贵意象成为院体画工笔画,宗教表达的神圣意象成为宗教画,民间表达的吉祥意象成为民间画,文人表达的超然意象成为文人画……各路数的传统绘画中还可再分一些绘画类型,如此看来,把大写意标榜为中国绘画的核心绘画,把大写意精神标榜为中国绘画核心精神,既不合情理,亦不合史实。“写意”之前中国就没有艺术精神?
然而当代画坛仍有不少突破常格以写意或大写意名世的优秀画家。笔者在贾浩义的画册中还能看到他早年用过、今天还在流行甚至倡导的水墨大写意人物画,形很准,笔墨也很好,但如果没有对中国意象本质的哲理探索、对写意内在精神的深入把握、对写意语言的自由转换,一如今天画坛绝大多数写意画家那样,能有今天风格独特而备受称赞的老甲吗?
(选自2015年8月9日《中国文化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很多年以来,包括徐悲鸿在内的大家对中国画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写意画上,而对工笔画却持不仅不批评且赞赏有加的态度。
B.大部分画家均存在一种观点,写意或大写意应当成为中国画的本质,所以这部分画家总是义正词严地为之呐喊与欢呼。
C.“急速的行草书法中锋式线条加水墨入画”,这是写意画的笔墨套路,言下之意是写意画还是要画得简一些。
D.用严谨的写生写实,画丰富无比的现实生活,采用千变万化的色彩,体现生气勃勃的现代情感,这是当代工笔画的一些特点。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笔题材等方面的套路,是使写意画陷入绘画困境之中的主要原因。
B.八大山人的写意画是榜样中的榜样,主张画得不能太实,必须简,所以其写意画画得儿童一般,技巧全无。
C.作者列出“工笔画”“宗教画”“民间画”“文入画”等例子,表明作者并不认同大写意为中国绘画的核心绘画,大写意精神为中国绘画核心精神的观点。
D.作者认为,要实现大写意绘画困境的突围,我们应当拓宽套路,突破常格,不断加强对写意本质的探索,把握写意的内在精神,将写意语言自由转换。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意画的窘境其实是与对写意画的认识直接相关的”,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表明如何看待这种窘境与我们对它的认识有关联。
B.著名文学大师鲁迅曾说过“两点是眼,不知是长是圆;一划是鸟,不知是鹰是燕”的话,这话是针对写意画来说的,并且是在批评写意画。
C.文中的老甲,即贾浩义,当代著名大写意水墨画家,有着对写意内在精神的深入把握,风格独特而备受称赞,有别于一般的写意画家。
D.一些强势人物对大写意画的大力倡导,致使这一问题成为当今中国画坛的一个焦点,客观上也就造成了目前写意画的窘境。

同类题4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②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③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④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⑤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___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
⑥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⑦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小题1】第③段中画线句通过一个精彩的镜头借景寓意,这个镜头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作分析。
【小题2】第④段中的“此时”是指:
【小题3】第⑤段中画线句子交代了有关的背景材料,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意?从语言方面看,这句话有什么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对国内大众而言,科幻文学在许多年里都是一个陌生事物。它属于类型文学,受众很少,部分作品还带有一定的专业门槛。但过去的一年里,媒体大范围地报道,把科幻文学推到了聚光灯下,有更多人开始关注这个由来已久的“新”现象。那么,什么是科幻?
在内容题材和表现形式上,科幻文学和主流文学是存在差异的。主流文学一般而言更加关注现实和历史,而科幻文学关注的是未来。所以在文学手法上,科幻更多的不是去反映、隐喻或批判现实,而是把作家的思考投射到未来。此外,在读者群上,主流文学背靠学院正统,在其身后存在一个庞大而悠久的评价体系。相比之下,科幻文学则更依赖于市场和读者的肯定。
在科幻界还有一种说法,即科幻是最大的一种现实主义。因为所谓未来,正是必将到来的现实,是现实在靠前的时间轴线上的投影。科幻文学同样可以带入问题意识,去探讨主流文学正在涉及或未曾涉及的领域,并通过在时空上拉开距离形成陌生化的效应。
比方说,整个国家社会都在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其实科幻文学也和中国梦产生了莫大关联。有人认为,科幻是唯一可以直接描写出中国梦的文学题材,因为其他文学类型都只能聚焦于未完成的当下,科幻小说却可以直接描摹出中国梦成为现实的绚烂图景。在这种意义上讲,科幻文学的确是一种最具现代感和现实性的文学类型。
如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已经是主流文艺界深入人心的口号。其实不仅主流文学,任何文学类型的创作都要求作家足够洞悉世界、生活和人本身,科幻也不例外。但对于科幻文学,只深入生活是不够的,还需要作家了解科技前沿,寄托思考和想象,尤其要发挥创新能力。我认为,科幻文学是创新意识最强的一种文体。科幻文学的兴盛,将会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幻是一种让想象力得到驰骋与磨砺的文学体裁,无论创作还是阅读,都是对想象力的锻炼。而它与科技的内在关系,也使我们能够重新审视科技在当代社会的地位。自然,科幻文学并不能直接授人以科学知识,但它通过对想象世界的描写和对科技社会的预言,足以激活我们的创造力,也激发出指向科技领域的强烈兴趣。事实上,有许多最终走上研究之路的科学家,都曾经受到过科幻文学的影响。
技术旨在提高生活水平,而科学的使命却是更深刻地认识自然规律。比如最近引发热议的引力波,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可能都无法直接作用于现实,但是这项发现却开启了认知未知世界的一扇天窗。也许有人怀疑,人类为何要去仰望那遥不可及的星空?其实,许多当下看似无用的知识,从拉长了的时间维度去看,可能都会意义非凡。在我看来,朝向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拓展,不仅足以开阔眼界,更能涤荡心灵,使我们洞察到人类文明演进的本质所在。
(摘编自刘慈欣《让科幻文学推动创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一般更加关注现实和历史,而科幻文学则是把作家的思考投射到未来,在读者群上两者也有区别。
B.科幻文学是一种最具现代感和现实性、充满了想象力与科技感的文学,对于现实以及科技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C.科幻文学要求作家必须洞悉世界、生活和人本身,还需要作家了解科技前沿,寄托思考和想象,发挥创新能力。
D.有人认为因为科幻是一种可以直接描写出中国梦的文学题材,所以科幻小说可以直接描摹出中国梦成为现实的图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理论论证中通过比较科幻小说相对与主流小说的特征得出科幻小说的特征。
B.文章通过分析科幻小说的概念,得出科幻小说现实作用,论证结构清晰。
C.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主要是要分析了科学和想象、幻想与科技的关系。
D.文章从概念内涵、作家创作、意义价值等方面论证了科幻小说的独特特征,论点深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幻文学属于类型文学,受众很少,作者如果在创作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市场和读者因素,将会影响它的受关注度。
B.直接授人以科学知识不是科幻文学的职能,但它能够激活我们的创造力,激发我们对于科技的兴趣和热爱。
C.作者认为科幻文学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它的兴盛不但能够促进国家的科技发展,还会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起推动作用。
D.科幻涉及的问题看似不着实际,但它足以开阔人们的眼界,涤荡人们的心灵,使我们洞察到人类文明演进的本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