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民间艺术与民俗生活息息相关,离开民俗就如同离开母体,民间艺术将孤立难存。只是由于时代观念的变逆和愿有生活方式的改变,民俗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民间艺术要永保青春,就要设法在变化了的民俗生活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比如,近年来一种两三公分见方的“福”字往流行,常用来贴在电脑屏幕上方。别小看这小小的“福”字,它可以使数千年来民族传统中的“过年”的情杯一下子点燃起来。这种脱象还告诉我们,在时代转型期间,其实不是人们疏离了传统,而是传统的情感无所依傍,缺少载体。可喜的是,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如今已成为法定休假日,有的传统节日还在复苏,与这些传统节日相关的民间艺术也将随之有了宽广的用武之地。
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由生活中的应用文化转化为历史文化,成为一种历史的记忆、标志、符号,乃至经典。就像马家窑的陶器,原来只是再寻常不过的容器,现在却被视为艺术珍品,摆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甚至要装上报警器保护起来。但是,也有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离开我们今天的生活还不远,我们还不应“历史地”去对待它们,而应当采取积极的方式,为这些民间艺术注入时代的活力,让它们重新回到今天的生活中来。也就是说,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应当顺应时代的转型,做到既适应变化了的生活,富有时代的朝气,又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保持着独特的民族风格。
【小题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民间艺术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要在民俗生活的变化中调整自己,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B.在时代转型期间,传统的情感并没有消失,只是人们的心灵再也无法承载这份传统的情感了。
C.把传统京剧《将相和》改编为西方话剧,增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
D.春节时,用“福”字剪纸代替过去的门神,使传统的情感有所寄托。
【小题2】下面列举的现象,与文中“传承传统民间艺术”的主张不一致的一项是
A.在唐装中加入一些现代元素,使这种服装兼具古典韵味和时代气息。
B.研究和借鉴马夹窖陶器的传统制作工艺,用以开发新的陶瓷产品。
C.把传统京剧《将相和》改编为西方话剧,增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
D.春节时,用“福”字剪纸代替过去的门神,使传统的情感有所寄托。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01: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阅读不能跟时髦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曾一直耿耿于为什么那么多报纸把文化和娱乐混在一起,名曰“文化副刊”。我无意看轻娱乐,只是对无处不在的娱乐文化与时髦话题表达一下虚弱的无奈,只是在阅读的“自我保护”上忧虑一下趣味的滑坡。
在出版业十分发达、资讯铺天盖地的当代社会,建立并坚持自己的阅读趣味,可谓不易,甚至要常常保持一种警觉。胡适对做学问的要求是要像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外,他还加一句“时髦不能跟”。他认为做学问最忌跟风。阅读又何尝不是如此?周围的人都说好,大家都在谈论,大有“非读不可”之势。此刻,单是虚荣的诱惑就足以让人难以抗拒,因为感觉不读不看,自己就OUT了。这时候如果还能有所坚持就真的很不简单,甚至值得尊重了。
这么说,并不是拒绝以开放的心态对待阅读,而是深感养成独立趣味之必要。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相似的人多,独特有趣的人少,从根本上说,是有独立审美趣味的业余“学问家”太少的缘故。相似的教育背景,相似的专业训练,甚至太过相似的阅读体验,带来了太多的相似,恰恰缺少了独特与不同,让人在交流中难有收获。这样的相似,往大了说,从长远看,影响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创造力。
当然,独立的趣味与广博的审美并不矛盾。特别是作为副刊编辑,编辑的修养、眼界、趣味,直接影响着副刊的“成色”。虽说报纸副刊不是深度阅读的天地,副刊所刊发的作品也未必符合每一个编辑的趣味,但它却是通向深度阅读的引领者和线索提供者。它让人安静下来,沉淀下来,不过于追求有用,而是体会无用之用、过程之美,对人类,对历史,对艺术,对人生保持广泛的兴趣,保持心境的洒脱,保留心底的温润。这样丰盈的精神生活常常是在某种孤独中实现的,而不是在热闹中获取的。时髦的东西多了,会热闹一时,引人关注一时,但长久来看,恰恰丢掉了自己的根本。
当下,社会和生活的急剧变化,似乎人人都感受着自我认识、自我认同的危机,人人都急于确立自身的存在感、参与感,急于证明自己能把握某种潮流,甚至引领某种潮流,这几乎成为一种认真而普遍的焦虑。我想这恐怕是诸多名曰“文化副刊”的副刊无法放下时尚与时髦话题的内在原因吧。而在我个人的阅读体验中,也曾有过随潮流的脚步去追逐,为炫目的表达而惊叹,被动人的文采所折服的经历。终于有一天,我发现,热闹与繁华过后,真正能留下来成为值得你信任的“朋友”的,恰是那些朴实无伪、与心灵相契的文字,它让你身心舒展、灵魂自由。
时髦不能跟,自己不能丢。(《人民日报》2015年07月27日24 版)
【小题1】下列关于“我”对“阅读不能跟时髦”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在阅读的“自我保护”上,“我”担心阅读趣味会滑坡。
B.在娱乐文化与时髦话题无处不在的情况下,“我”很是无奈。
C.跟风阅读,因虚荣的诱惑而使人无法坚持自我的阅读趣味。
D.跟风阅读,造成相似性太多,让人在交流中难有收获。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胡适认为做学问的要求应该像孟子所提倡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同时也不能跟时髦。
B.能够坚持自己的阅读趣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大家都在谈论甚至觉得不读不看就OUT了,也不要改变自己的阅读趣味。
C.太多的相似性能够影响到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创造力,这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D.养成独立的趣味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生活中具有独立审美趣味的“学问家”太少。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副刊编辑的修养、眼界、趣味对副刊的“成色”有着直接影响,可见,一个副刊的优劣主要取决于编辑的优秀与否。
B.副刊虽不是深度阅读的天地,但是它却是通向深度阅读的引领者,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报刊副刊中的栏目。
C.“文化副刊”无法放下时尚与时髦话题,应该与人们急于确立自身的存在感、参与感,急于证明自己能把握某种潮流,甚至引领某种潮流这样的一种认真而普遍的焦虑感有关。
D.那些朴实无伪、与心灵相契的文字才能让人身心舒展,灵魂自由,这才是阅读独立趣味的真正体现,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

①父亲是三天前的一个下午到家的,当时无人在家,他搁下背篼蹲在门口抽叶子烟。楼上的张婆以为是盲流喝斥他走开。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他像犯了错的孩子,局促地搓着双手,目光游移,嗫嚅着说:“下次,我一定要穿周正一点。”

②家里不宽敞,我们把父亲和儿子安排在一间屋里。父亲进屋不久,我就听见巴掌落在脸上的“啪”声,开门一看,见儿子正大吵大闹:“你脏,你脏,不准你亲我,滚出去。”我对儿子动了武,妻子对我怒目而视。父亲垂着手,呆呆地站在一旁。这一夜很晚还听见父亲辗转反侧的声音。

③次日早晨,妻用不友好的腔调对父亲交待:“茶几上有好烟,有烟缸,别抽叶子烟,别乱抖烟灰。别动音响,别动气灶,别动冰箱,别动电视……”父亲谦恭地说:“叫我动,我也动不来的。”中午我俩回来,看见满地的水,父亲正蹲在地上,拿着帕子,手忙脚乱地擦地板。妻子一甩手进了卧室,“砰”地一下关了门。父亲便立即又像做错了事一般,不知所措起来。

④下午下了一场小雨,下班回来不见父亲。父亲回来时,湿漉漉的头发搭在皱纹堆砌的额头,松树皮一样的手提着一个塑料袋。他鞋也没有脱就进了屋,妻子“哼”了一声,又进了卧室。

⑤父亲说:“我去买东西了,不会买,也不知你们缺啥,就琢磨着买了这些。”蜂蜜治胃病,你记着,一早一晚都要喝一勺。她是用脑的人,核桃粉补脑,孙儿胃口不好,就给他买了健脾糕,吃了开胃。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说:“这5000块钱是我卖鸡卖猪攒的,都攒3年了。我用处不大,你拖家带口的用得着,拿着。

⑥父亲从衣兜里掏出塑料袋的这个动作,让我想起了10岁那年父亲给我买冰棍的往事。那一年,我生病躺在了县城的病床上,我突发奇想地让父亲给我买冰棍吃。父亲拗不过我,便只好去了。那时候冬天吃冰棍的人极少,大街上已找不见卖冰棍的人,整个县城只有一家冰厂还卖冰棍,冰厂离医院足足有两华里地,父亲找不到单车,便步行着去。一时半晌,父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跑回来,一进屋,便忙不迭解开衣襟,从怀里掏出一根融化了一大半的冰棍,塞给我,嘴里却喃喃地说道:“怎么会化了呢? 见人家卖冰棍的都用棉被裹着的呢!”

⑦“我明天就回去了,你有空就回来,看看你妈的坟,你爷的坟。没空回来,爸也不怪你,你们忙,单位纪律严呢!”我呆呆地接过父亲的东西,一时不知所措。父亲笑了一笑,摸出叶子烟,正要点,可能想起了妻子的交代,又揣了回去。

⑧父亲执意要走。怎么留也不行,我决定叫辆出租车送他回去。

一生都没坐过小车的父亲不知怎么打开门,他的手在门头东摸西摸,一脸尴尬。我上前一步,弯下腰来,打开车门,侍候父亲坐进车,再为他关上车门。父亲伸出头来,一脸的幸福,他说:“儿啊,爸算是村里最有福气的人了。”说完,抬手抹着眼圈,憨憨地笑着看我,我刹时百感交集。

⑩活在世上,活在城里,活在官场,我在许多人面前弯过腰,为许多人开过车门,但从没有为父亲弯腰开过车门。父亲是农民,我是干部,父亲是庄稼人,我是城里人,父亲这辈子已无法超越我们的高度,但我们有今天全仰仗父亲的奠基。父亲为我们弯了一辈子腰,吃了一辈子苦,操了一辈子心,人到老年依然念念不忘为子孙分担忧愁。但我们呢?给了他那么多不敬,仅仅为他开一次车门,就叫他心满意足,泪流满面。那一弯腰,对父亲来说,是一种孝道和良知。对我来说,是向他及天下所有像他一样的父亲的乞谅和深情致敬!

(选自网络,有改动)

【小题1】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他像犯了错的孩子,局促地搓着双手,目光游移,嗫嚅地说:“下次,我一定要穿周正点。”
(2)妻子一甩手进了卧室,“砰”地一声关了门。
【小题2】第六段回忆了小时候父亲为“我”买棒冰的一件小事,有人认为无关紧要,可以删去,你赞同吗?请陈述理由。
【小题3】赏析划线语段。
【小题4】根据全文,分析文末“乞谅和深情致敬”的丰富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杂技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崔亚娟

杂技虽然并不是仅限于国内的艺术表演形式,但中国杂技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中国杂技艺术是当代人的重要使命。

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包括杂技艺术在内的文化艺术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当代杂技艺术应当始终坚持创新的创作方向,从传统文化、姊妹艺术中汲取、吸收有益元素,借助现代媒体技术手段,在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在细节上精雕细琢,在内涵上提升品质,实现杂技艺术的创新发展。

继承是创新的源泉。在悠久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我国杂技艺术形成了很多独特而宝贵的技术、技巧与特色。应当始终坚持“去芜存菁、去糟取精”的艺术原则,对传统杂技艺术中的精华加以继承与发扬,使之成为当代杂技艺术中的“内核”和主体构成,使传统杂技的技巧、原则、规律在当代杂技艺术中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当代杂技应当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成分,这样才能有持续开拓创新的动力和后劲。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杂技中的精华部分,如传统杂技中的蹬技、顶技、手技、车技等技巧以及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可以将这些巧妙地融入到当代杂技艺术表演之中,形成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另一方面,可以从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中寻找杂技艺术创作的灵感,如将一些传统故事引入到杂技表演中,提升杂技创作的文化品质。

杂技艺术本身就是一项融汇了多类型艺术特色的艺术形式,融合是创新的重要途径。任何一项艺术都不可能是完全孤立存在的,杂技艺术与音乐、戏剧、舞蹈、武术等姊妹艺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杂技艺术应当充分发挥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艺术特质,从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之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成分,使之为己所用,成为自己的艺术特色与亮点,吸收和借鉴有益于自身发展的艺术元素,最终实现当代杂技艺术的创新发展。

在杂技艺术事业中,可以设置一个个的发展目标作为艺术创新的努力方向,并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通过有效的创新手段来不断地实现这些目标。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当代杂技艺术的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更加便利的艺术手段。要充分发挥现代媒体技术的优势,借助绚丽的灯光、多变的音乐、精良的设施设备,实现杂技艺术的艺术突破,创造出更加绚丽精彩的艺术效果,为广大群众提供更高的艺术享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杂技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杂技是无国界的艺术。
B.传统杂技艺术中的精华应该在当代杂技艺术中得到继承与发扬,焕发出新的光彩。
C.任何一项艺术都不可能是完全孤立存在的,杂技艺术融汇了多种类型艺术的特色。
D.设置了一个个发展目标,就能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通过有效的创新手段来不断实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从文化的角度,阐述了传承中国杂技艺术是当代人的重要使命。
B.文章第二段主要阐述“当代杂技艺术如何实现创新发展”,总领下文。
C.文章的主体层层递进,由主到次分别从继承、融合、发展三个方面论述。
D.文章在论述时既有理论上的探讨,也有具体措施的分析,如将传统故事引入杂技表演。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包括杂技艺术在内的文化艺术事业之所以获得空前的繁荣,完全得益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B.当代杂技巧妙地融入传统杂技中的蹬技等技巧及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会形成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
C.杂技艺术应当兼容并蓄、开放包容,只要从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之中汲取成分,就会面目一新
D.发挥了现代媒体技术的优势,就能实现杂技艺术的全面突破,创造出更加绚丽精彩的艺术效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跟着洒水车飞跑

胡廷楣

①“嗦哆瑞咪”……听到这样的声音,抬头一看,哦,洒水车来了。安静的午后,街上并无行人,车缓缓开过,水洒在几乎一尘不染的街道上。

②怎么?我听到的是另外一种声音?“哆咪嗦咪”……

③六十年前,上海的夏天,经常有洒水车开过。车子的喇叭,就是这样的声音。洒水车开在淮海路上,不过是一道风景而已,开在长乐路上,才真正成为儿童的快乐。

④隔着一条长乐路,是两条石库门弄堂,和合坊和杨家弄,弄口对着弄口。夏天,最热的时候,孩子都在弄堂中,打牌,下棋。洒水车喇叭响起,就有人放下手中的东西,跟着洒水车,在长乐路上飞跑。夏天,孩子大都是赤膊。他们脱下布鞋,或者是木拖板,顺手塞给同伴,赤脚最适合跟着洒水车。他们跑在下午炙热的阳光中,跑在发亮的水花之中,呼喊和欢笑。

⑤那时的洒水车,很简陋,是卡车改装的;司机也年轻。他们知道长乐路上有孩子在洒水车后面奔跑,他们希望孩子尖叫,希望满街吵闹,也知道孩子早就浑身湿透。他们一面用力捏着喇叭,一面将水枪飙得最远,甚至令上街沿的包饭作、大饼摊的师傅,小书摊主和小皮匠都往后一躲。

⑥女孩,是旁观者,她们装作淡然于男孩如此顽皮的游戏,皱着眉头,只在欣赏洒水车背后,细细的水雾飘浮在空气中缓缓降落,显现浅浅的彩虹。洒水车司机会关小水枪,水柱绕过女孩,让她们的漂亮裙子不着水星。

⑦或许还有男孩,跟得慢了,没有被浇到清水。他看着其他孩子湿淋淋贴在小屁股上的短裤,羡慕得要哭出来。

⑧阿五头是从巨鹿路菜场买了一碗豆腐回家的,不由自主跟着洒水车跑。不料滑了一跤,那只装了豆腐的碗,瞬间飞起,然后在水花之中翻身,合扑在地上。豆腐当然碎了,碗也碎了,不过碎得很干脆,两半。

⑨“哆咪嗦咪”的声音远去,阿五头从地上捡起破碗回家。妈妈本来是要烧咸菜豆腐的,现在咸菜依旧,豆腐没了,便拦腰一巴掌。一条弄堂都听到她的咆哮:“你当挣钞票那么容易,你去弄一张钞票钱试试看!”

⑩阿五头泪水汪汪,坐在门口。捧着碎成两半的碗,手中捏着五分钱。那是阿五头每月零花钱的十分之二。

⑪他倾听着弄堂的声音,“修洋伞,阿有坏套鞋修哇?”“削刀磨剪刀。”都不是,他等待那种怪模怪样的低沉声音,“喔,钉碗!”

⑫补碗匠可以将他的碗修好。补碗又是一种表演艺术,一群孩子围成一圈,看着上了年纪的补碗匠,将粗大的手指在舌头上粘着唾液,涂抹在瓷碗上,然后用弓子转动“金刚钻”,小孩无论如何都看得过瘾。

⑬日后阿五头捧着如同蜈蚣那样的铜钉补好的碗在弄堂中吃饭,这碗难免要被不怀好意的隔壁小孩研究一番,追问后来有没有吃到咸菜豆腐,以后是不是还去追赶洒水车。

⑭不知什么时候,弄堂里出现了一种旋律。开头便是“哆咪嗦咪,哆咪嗦咪”……后来就有了“嗦嗦咪咪瑞哆哆嗦,哆哆嗦哆咪咪瑞”……

⑮孩子并不知道这一曲子的作者是谁,就是喜欢。从一开始模仿洒水车的喇叭声,就感到亲近。男孩放学回家便会在弄堂中毫无顾忌大声唱着。女孩也唱,一踮一跳如同跳舞一样走过弄堂。这不是歌,是曲。石库门的流行音乐都是廉价的短笛吹出来的,有人起头,便有应和。有时四面八方,都有短笛呜呜的,在黄昏等候吃饭的时候,欢快地吹起。音乐找到了情感,声音便轻轻地从世俗中浮起,浮动在空间,成为一种独立的存在。

⑯读了中学课本才知道,这是一首钢琴曲,名叫《嬉水》。写的便是跟着洒水车奔跑喧闹的孩子。是音乐家妙手偶得。

⑰所谓艺术的空灵,经常在饱满的质感之上。《嬉水》无疑是有时代质感的,那种孩子的快乐,只属于那个时代,那个大上海还不够大,魔都还不够魔的时代。

⑱如今井然有序的街道,纵横交错的白线和黄线之间,洒水车庄严地缓缓地清扫街道……驾驶员也未必有顽童之心,如果没有孩子跟着洒水车飞跑,那么音乐家有再大的才华,也不可能再写一曲有着现代意义的《嬉水》……

⑲(在一次大型少年儿童的钢琴比赛中,我曾经问过一些评委老师,是不是有人弹奏《嬉水》?他们回答说,没有。《嬉水》过于简单了一些。)我相信这是对的,既然是比赛,那么一定会挑选难度高的作品。况且,那些将红色封面巴赫练习谱紧紧攥在手中的孩子,他们的向往和情感,与跟着洒水车跑的孩子完全异趣……

2017年初夏。

(有删改)

【小题1】赏析第⑤段画线句。
【小题2】文章写阿五头的故事,有何作用?
【小题3】为什么《嬉水》曲过去深受孩子们喜欢而现今受到冷遇?请简要分析。
【小题4】文章情韵悠长,请探究文章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南怀瑾:谜一样的国学大家

周为筠

1918年,南怀瑾出生在浙江乐清古村。他从小接受严格的私塾教育,后来在他家附近的一座庙里自学,这让他一辈子与佛结下不解之缘。在这幽静的古庙里,南怀瑾除精研四书五经外,还遍及诸子百家,在这遗世独立的世界里过着宁静的读书生活。

十七岁,南怀瑾到浙江国术馆习武。1937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这时,抗战烽烟四起。作为一个热血青年,南怀瑾也想凭借自己的一身武艺去杀敌报国,他毅然辞亲远游入川,到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担任武术教官。

当教官时,南怀瑾经常外出寻仙访道,结交名人,为求深入研究佛法。抗战胜利后,他远走康藏参访密宗各宗各派,对佛理有了更为精深的研究。1947年底,南怀瑾回到阔别九年多的故乡,并隐居在西子湖畔。

1949年,伴随解放军一路南下,归隐山林的南怀瑾本已闲散入定的心再也无法平静;但是南怀瑾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尽管不满国民党政权腐败无能,却不会跳出这个营垒反戈一击。1949年2月28日,南怀瑾没来得及和家人告别,就匆匆地只身买好去台湾的船票。船到台湾基隆,回想出逃的狼狈经历,他感慨万千吟出:“三百年来养士潮,为何文武尽皆逃。”其实在1947年他曾回过老家,同家人商量,全家一起走。但南怀瑾最终没有说动父亲。他只好辞别了年迈的双亲和妻儿,离开家乡。他本打算自己先去台湾安顿好,再把全家老小接过去。谁知道这一去之后,亲人分离,生死两茫茫,直到双亲辞世他也没能见上一面。“父母在,不远游。”深受传统文化教育熏陶的他,对于自己未能尽孝而一直耿耿于怀。

在台湾,南怀瑾刚来时是一个无名小辈,迫于生计,做起了船运生意;但南怀瑾是秀才出身,不懂经营之道,又经常接济一些从大陆来的落魄流亡者,加之商船被国民党政府征用,终落得一贫如洗,南怀瑾不得不拖儿带女栖身于基隆一个陋巷中,一度靠典当衣物维持生计。

不久,南怀瑾举家迁居台北龙泉街。这里环境更为恶劣,污秽堆积的菜市场臭气熏天,吵吵嚷嚷,喧嚣终日。但南怀瑾充耳不闻,仍能安贫乐道,在资料极其缺乏的情况下,凭着惊人的记忆完成了《楞严大义今释》和《楞伽大义今释》两部传世之作。

20世纪60年代后,台湾经济逐渐走向繁荣;但整个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出现了问题,“文化沙漠”里需要一种理念和精神来支撑。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南怀瑾的学问才有了市场。

随后,南怀瑾受聘于辅仁大学,正式开设《易经》课程。可是课只开了一年,南怀瑾就主动停止了。原来他讲课太受欢迎,每次上课学生一直挤到窗外,这与一些老师的课形成了强烈对比,为了避免造成别人的不愉快,南怀瑾急流勇退。

1966年,声名鹊起的南怀瑾在蒋介石父子的邀请下,到高雄空军基地演讲,蒋介石听后感慨万千,即命令成立“复兴中华文化委员会”,请南怀瑾主持工作,但南怀瑾却婉言谢绝了。

1969年,南怀瑾不忍中华传统文化日趋式微,振臂而起,创立以东西文化交流融合为目的的“东西精华协会”。课室里挂着南怀瑾自撰的一副对联:“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1985年7月4日,南怀瑾离开台湾,乘机抵达美国。1986年,南怀瑾在华盛顿成立了“东西学院”,致力于东西方文化沟通。古稀之年的南怀瑾,常因思乡夜不能寐,于是独自起身西望故园。泪眼婆娑地吟咏道:故园西望泪潸然,海似深情愁似烟。最是梦回思往事,老来多半忆童年。

在美国稍安定,南怀瑾便与大陆家乡的朋友们联系上了。1990年2月25日,尹衍梁代表南怀瑾到上海签订了中外合资建设金温铁路的协议书。修铁路只是南怀瑾毕生的一个愿望,他真正要做的是为子孙后代修一条大道路,借用宋儒张载的话来说,便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本世纪初,南怀瑾又在太湖边的一片芦苇荡兴建起太湖大学堂。他就在这里居住、讲课。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节)

【小题1】南怀瑾对国学的继承与发展做了哪些方面的事情?请简要概括。
【小题2】文章在材料组织方面有何特点与作用?
【小题3】作者所说的南怀瑾“真正要做的是为子孙后代修一条大道路”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