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蚕 儿
从粗布棉袄里撕下一疙瘩棉花,摊开,把一块缀满蚕籽儿的黑麻纸铺上,包裹起来,装到贴着胸膛的内衣口袋里,暖着。在老师吹响的哨声里,我慌忙跑进教室,坐在课桌旁,把书打开。
老师驼着背走进来,侧过头把小小的教室扫视一周,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二年级上课,其他年级写字。”老师把一张《乘法口诀表》挂在黑板上,领我们读起来:“一六得六……”
我念着,偷偷摸一下胸口,那软软的棉团儿,已被身体暖热了。我想把那棉团掏出来,但瞧瞧老师,那一双眼睛正盯着我,我立即挺直了身子。
一节课后,我跑出教室,躲在房檐下,展开棉团儿,啊呀!出壳了!在那块黑麻纸上,趴着两条蚂蚁一样的小蚕儿,一动也不动。我用一根鸡毛把小蚕儿沾起来,轻轻放到早已备好的小铁盒里。再一细看,有两条蚕儿刚刚咬开外壳,伸出黑黑的头来,那多半截身子还卡在壳儿里,吃力地蠕动着。
上课的哨声响了。
“二年级写字。”老师给四年级讲课了。我揭开墨盒。那两条小蚕儿出壳了吧?出壳了,千万可别压死了。
我终于忍不住,掏出棉团儿来。那两条蚕儿果然出壳了。我取出鸡毛,揭开小铁盒。
哐,头顶挨了重重的一击,眼里直冒金星,我几乎从木凳上翻跌下去。老师背着双手,握着教鞭,站在我的身后。慌乱中,铁盒和棉团儿都掉在地上了。老师的一只大脚伸过来,一下,踩扁了那个小铁盒;又一脚,踩烂了包着蚕子儿的棉团儿。
我立时闭上眼睛,那刚刚出壳的蚕儿啊……教室里静得像空寂的山谷。
过了几天,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把一、二年级分给他教了。
他很年轻,站在讲台上,笑着介绍自己:“我姓蒋……”捏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名字,“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以前的老师,从来不在学生面前说自己的姓名。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那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桑叶,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脸上擦出了血。
“你干什么去了?脸上怎么弄破了?”蒋老师吃惊地说。我站在教室门口,低下头,不敢吭声。
他牵着我的胳膊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
“怎么弄破的?”他问。“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噢!”他高兴了,“喂蚕儿的同学多吗?”“小明,拴牛……”我举出几个人来,“多哩!”他高兴了,喜眯眯的眼睛里,闪出活泼而好奇的光彩,说:“你们养蚕干什么?”
“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有时,他在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三天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它要网茧儿哩!
老师把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个小方格,把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老师和我们,沉浸在喜悦的期待中。
“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像个小孩子,“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可没过多久,老师被调走了。他说:“有人把这儿的情况反映到上级那儿,说我把娃娃惯坏了!”
于是我想到村子里许多议论来。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得一点儿先生的架式嘛!失了体统嘛!他们居然不能容忍孩子喜欢的一位老师!
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他的胸前挂着“三十年教龄”的纪念章,金光给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增添了光彩。
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儿来。
“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哪能呢?我告诉他,我中学毕业后,回到乡间,也在那所小学里教书。当老师的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儿,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蒋老师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儿,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16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第二段写到,老师“侧过头把小小的教师扫视一周,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短短两句话表现出老师的威严,并为下文写他惩罚学生的粗暴行为埋下了伏笔。
B.“我”是个喜欢养蚕、爱贪玩的孩子,把蚕带到教室,还不时地偷看,课堂上不能专心学习,受到老师的严厉惩罚理所当然。
C.原先那位老师因体罚学生而被上级部门调走,因而这才有了名叫“蒋玉生”的年轻教师来校教一二年级,这位新老师与原先的老师有很大的不同。
D.年轻的蒋老师顺应学生天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学生打成一片,深受学生喜爱,但村民们对他并不认可。
E. 小说对蒋老师与学生们一起采桑养蚕的情节描写得细腻而生动,传达出师生共同劳动的喜悦,然而,蒋老师却遭非议,不久就被调走,这便构成了行文的波澜。
【小题2】小说中的蒋老师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蚕儿”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8-19 10:16: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母牛蓝铃
沈石溪
也许是血腥味太浓了,也许是分娩时的叫声太响了,母牛蓝铃刚刚产下小牛犊,流沙河对岸的树丛里就突然蹿出一只华南虎。它踩着齐腰深的河水冲过来,在河堤上吃草的几头黄牛立即惊慌地逃跑。
母牛蓝铃虽然虚弱得连站都站不起来,但仍然尽力跪在地上,把一对紫酱色的牛角对着华南虎,竭力想阻止华南虎靠近小牛犊。
华南虎敏捷地扭身一跳,绕到母牛蓝铃身后,一口叼起像糯米团一样柔软的小牛犊,尾巴一甩,朝河对岸跑去。
母牛蓝铃哀号着,挣扎着站起来,摇摇晃晃地追赶华南虎,流沙河飞溅出一朵朵硕大的水花。华南虎很快就蹚过四五十米宽的水面,河岸上横亘着一道两米高的堤坝,陡峭难攀。要是没叼猎物,矫健的华南虎纵身一跃,就能登上堤坝。但由于叼着一只小牛犊,它的蹿高能力大受影响,不得不在堤坝前停下来。它的后肢踩在水里,前肢趴在堤壁上,仰头用嘴顶着小牛犊,往上拱举,不知是堤坝太高,还是站立的位置不太理想,它举了两次,都未能顺利地将小牛犊拱上堤坝。
这时,母牛蓝铃已经越过河心,离华南虎只有十多米远了。华南虎背对着河水,身体竖直,贴在堤壁上,被河水浸湿的斑斓虎皮在阳光下变幻着奇异的色彩。此时是母牛蓝铃发起攻击的最佳时机,它那两只尖利细长的牛角可以从华南虎背后深深地扎进它的身体里,像钉子一样把它死死地钉在堤壁上。
母牛蓝铃低下脑袋,撅起两只紫酱色的牛角,角尖瞄准华南虎的后心窝,冲了上去。
小牛犊虽然被老虎咬伤了,但还没有死,四条小腿在空中挣扎着,嘴里发出微弱的叫声。
华南虎调整了一下站立的姿势,再次把口中的小牛犊往堤坝上拱举。它把注意力集中在小牛犊身上,竟没发觉那两只尖利的牛角离它只有七八米了。
华南虎终于把小牛犊送上了堤坝,与此同时,母牛蓝铃的牛角離虎背只有一步之遥了。眼看它就要虎口夺子了,突然,牛蹄滑了一下,身子一歪,摔倒在地上。产后虚弱的母牛蓝铃实在没有力气在布满鹅卵石的河流里站稳并奔跑,一步之差,功亏一篑。
华南虎吃惊地扭头看了一眼,纵身一跃,跳上堤坝,在母牛蓝铃悲愤的叫声中叼起小牛犊扬长而去。
从这一天开始,母牛蓝铃就日夜守候在它生下小牛犊的那个地方,布满血丝的牛眼直愣愣地凝望着河对岸华南虎趴过的那块堤壁。每隔一两个小时,它就会大叫一声,跳进河里,飞快地奔到河对岸,把两只牛角深深地扎进华南虎曾经趴过的那块堤壁里。
这是一种演练,一种准备,它渴望复仇,期待着与华南虎决一死战。
人们试图把它拉回牛栏里,但是,任凭怎样哄骗,怎样用食物引诱,怎样用鞭子驱赶,它都犟着脖子不肯回去。
第二年春天,牛发情的季节,人们把一头毛色金黄、身强体壮的公牛牵到流沙河边,指望它能和母牛蓝铃结为伉俪。好心的村民们希望母牛蓝铃能再生一个小牛犊,从丧子的悲痛中解脱出来,重新开始生活。
当时,母牛蓝铃芳龄三岁半,皮毛光滑,体态匀称,脸上有一块蓝色的斑纹,算得上是一头美丽的母牛。那头公牛激动地瞪大眼睛,朝母牛蓝铃走过去。母牛蓝铃石破天惊地狂吼一声,牛尾平举,低头亮角,摆出一副格斗的姿态……公牛胆怯了,打了个响鼻,讪讪地离去。
现在它已经在流沙河边坚守了整整八年。它肩峰塌陷,体毛斑驳,颈部褶皱纵横,几乎变成一头老牛了,唯有那双眼睛仍然像八年前一样血丝密布,闪烁着复仇的火焰。
它过河的本领已经练得炉火纯青,那对牛角也被沙土磨砺得寒光闪耀,锋利无比。所有的人都相信,要是那只该死的华南虎再次出现,绝对逃脱不了被刺个透心凉钉死在堤壁上的结局。遗憾的是,那只华南虎再也没有出现过。
男人们在流沙河边搭了一间草棚,让母牛遮风挡雨。女人们经过河边时,总会叹息一声,扔下一把青草。
又过了两年,一天早晨,人们发现母牛蓝铃站在华南虎曾经趴过的那块堤壁前,身体前倾,两只牛角深深地扎进坚硬的土层,一动也不动。摸摸它的口鼻,冰凉冰凉的,没有一丝气息,只有两只牛眼仍圆睁着,凝固着哀怨和凄凉。
村民们破天荒地将一头牲畜葬在人的墓地里。
(选自《绝妙小小说》2017年第11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了较多的篇幅来描述场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牛虎争夺战,其中细节描写相当精彩。
B.“四五十米”“十多米”“七八米”“一步之遥”,距离的逼近既让胜利的希望越来越大,也使得“功亏一篑”的遗憾更加深刻。
C.小说善于运用外貌描写来刻画形象,母牛蓝铃的两次外貌描写对比鲜明,有力地凸显了它的衰弱与可怜。
D.小说后半部分多次写村民们对母牛同情、怜惜和感佩,有力衬托了母牛蓝铃的形象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小题2】小说中为什么不厌其烦地称“母牛蓝铃”,而不是简称“母牛”或“蓝铃”?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的结尾改成母牛再遇华南虎并战而胜之会更好。你同意吗?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来,上海白领曹女士遇到了一件“糟心事”,母亲去世了,但曾经使用过的APP应用的账号却无法注销,“大部分应用可以找到注销选项,但都要求提供注册时绑定手机的验证码,即便提供个人身份信息也不能注销。我母亲换过手机号,旧手机号早已找不到了”。
如今,APP账号注销难被用户频频吐槽。一项调查问卷显示,75.9%的受访者遇到过APP账号难注销的情况,62.9%的受访者担心APP账号注销难,可能导致账号被盗用。从记者自身体验来看,除了微信、淘宝等手机应用注销账号相对简单外,大部分APP用户在注销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要么注销选项非常隐蔽,比如新浪微博注销选项隐藏在6层页面之下。要么在注销时需要提供大量隐私信息,比如直播应用“花椒”需要提供注册账号前两个月充值记录。更有大量网贷类APP,无论是否使用过其服务,只要注册就无法注销账户。
据介绍,APP注销难并非新问题,相关部门一直在密切关注。2018年1月份,工信部就曾明确,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在用户终止使用服务后,为用户提供注销账号服务。
由此可见,APP无法注销本身就是违规的,但对于微博、快手等APP设置注销门槛,相关法律法规上却是空白的,这也正是部分运营商可以大做文章的地方。
(摘编自由亚男《注册1分钟 注销5小时 注销APP为啥这么难?》)
材料二:
大数据时代,数据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越来越多的企业十分关注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通过合法合规方式收集数据并分析无可厚非,但是,很多应用软件商却通过APP注册的形式获取用户数据,然后将数据卖出来获取收益,给用户造成种种困扰。
对应用软件商来说,设置一条简单的注销通道,在技术层面不是难事,但是为什么还会出现如此多的注销难现象?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其实这就是不愿意做的问题。因为应用软件商掌握的数据越多,将来变现的价值就会越大。用户不能注销,应用软件商就能确保自己的用户数据只多不少,而用户数量是互联网产品估值的重要标准,这也就意味着平台的价值不会因为用户离开而降低。另外,账号不能注销,还意味着用户在平台上所有的“痕迹”和信息,都能被平台作为一种资产占有。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三:
对APP难以注销的现象,监管的针对性跟进确实有必要。像APP注销难现象,相关部门就多次出台要求并进行了专项整治。但是,若为用户设置一个不那么难找的取消会员按钮、按时而不是提前扣费这些小问题都需要法律,需要监管细化到每一个具体而微的环节,那对于整个互联网行业来讲,并不是一件好事。毕竟,在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中,除了监管力量,行业、市场主体的自律意识同样不可或缺。
有报道显示,移动互联网应用企业依托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经济的长足发展以及自身的快速迭代创新,在市场占有率、用户规模、技术创新等方面均已跃居世界前列。这个判断从大范围讲或许是成立的。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移动互联网应用企业的服务水平、行业自律意识乃至企业的价值观,是否能够匹配“居世界前列”的市场地位,恐怕还得打上一个问号。
(摘自光明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75.9%的受访者表示遇到过APP账号难注销的情况,上海曹女士母亲生前曾使用的APP账号由于其去世无法注销。
B.工信部关注到APP账号难注销这一问题,曾明确要求,应在用户终止使用其服务后,为用户提供注销账号的服务。
C.应用软件商通过合规合法的方式获得用户数据无可厚非,但是不应该出卖这些数据去获取利益,给用户带来各种困扰。
D.我国移动互联网应用企业的服务水平、行业自律意识及企业的价值观未必能与其“居世界前列”的市场地位匹配。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记者的亲身体验来看,大部分APP注销时采用各种手段,让用户面临一些注销难题,有的APP甚至是压根就无法注销账户。
B.用户数据作为一种资产会被平台占有,同时,用户数量是互联网产品估值的重要标准,因此,部分应用软件商不希望用户注销账号。
C.应用软件商在技术层面设置一条简单的注销通道并不是难事,用户不能注销是应用软件商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造成的。
D.三则材料都涉及APP账号难注销的问题,但其侧重点不同。前两则材料都是从应用软件商的角度分析,第三则是从监管部门分析的。
【小题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解决用户难注销APP的问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辽阔的地域使中国注定要成为一个拥有瑰丽色彩的文学宝库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表现出了受地域影响的强烈倾向。那时,一条黄色的河流从平坦开阔的中原大地上流过,宜人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哺育了一批性情淳朴、乐观勤劳的人们。他们的劳作、爱情、生活化为《诗经》。往南走,越过一条青色的江,那里的丛林里终年弥漫着雾气,还有神话传说一般的鸟兽花草,它们滋润着人们的想象力,也造就了先民浪漫多情的气质。楚地的山水酝酿出一部瑰丽神奇的作品《楚辞》。《楚辞》和与自己气质迥异的兄弟《诗经》隔江而立,似乎预示着中国文学的未来将在由南北地域分野造成的分分合合中沉浮。
东晋末年,匈奴族入侵,在北方建立王朝,东晋退守南方,南北朝并立的局面就此形成。迁往江南的东晋,本来就经过先进的中原文明熏陶,加之江南富饶的风物,优裕的地理气候,一度带来了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山清水秀的江南风光也成了最适宜诗人成长的温润土壤。与此同时,生活在北方的外族人民仍然用粗犷的声音歌唱着他们的草原和牛羊,文学风格的南北之分就此奠定。南北朝文学虽各有特色,但它们的发展并不平衡。钱钟书引用唐代史学家李延寿的话说,南方文风文雅,清丽华美,气质柔媚婉约;北方文学文风质朴,刚直率真。南方讲究文学形式,诗歌是文学的强项,出现了鲍照、谢灵运这样的大诗人。而北方文学更注重内容,气质刚健高昂,擅长作文,文章也以实用为主。对此,钱钟书解释说,“质胜”即是“文输”,以内容和说理见长的北方文学,在文采上却显出弱势。而文学作为一门艺术,衡量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能给人带来多少美感,艺术形式的成熟往往代表了这门艺术真正的成熟。东晋的文学传统直承《诗经》而来,又经过曹氏父子、魏晋文人的努力,出现过正始、太康那样繁盛的局面,诗文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还未彻底摆脱游牧生活的北方民族的诗文显然还处在对文学创作和审美规律探索的初级阶段,甚至可以说,北朝没有自己的诗歌,北朝的诗文名家都从学习南人而来。南方文学和文人从此有了傲视江北的理由。
北宋末年,中国再次进入了战乱和分裂的局面。文学也随之有了南北之分,但这时已经不是北方不如南方,南方轻视北方那么简单了。著名的诗人元好问虽然是金人,却有着良好的汉民族文化教养。做过许多诗感慨身世,像宋人一样抒写亡国之痛和离乱之感,钱钟书说他的诗“情并七哀,变穷百态”。金灭亡后,山西诗人在他身边结成一派,声势强大,而当时南宋的文坛正盛行着一股意境狭窄、情感苍白的诗风。钱钟书说,这时南宋的诗派已经无法与北方抗衡了。
钱钟书认为这种南北文学各领风骚的局面恰好说明,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南北之分。无论南北相距多么遥远,在漫长的历史中都已化做中华文明传统的一部分。
(摘编自《听钱钟书讲文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学与生俱来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因而,中国成为了一个拥有瑰丽色彩文学宝库的国家。
B.《诗经》是黄河两岸中原大地上孕育出来的诗集,其内容是在这个特定区域中的人们劳作、爱情、生活的艺术反映。
C.《楚辞》是具有楚地文化特点的一部瑰丽神奇的作品,从中可以感受到当地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多情的气质。
D.长江使中国文学有了南北地域的差异,《诗经》与《楚辞》气质迥异,隔江而立,成为中国文学南北之分的开端。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东晋王朝南迁,江南秀丽的风光、富饶的风物、优裕的地理气候等因素促进了东晋文学的繁荣发展,形成了南方文学的鲜明风格。
B.钱钟书认可唐代史学家李延寿对于南北朝文学的评价,指出两者在文学风格、文艺气质、文学形式和文学内容等方面各具特色。
C.南北朝文学虽各有特色,但是南方文人对北朝文学是看不起的,因为北朝文学尚处于探索初期,不如南朝文学成熟发达。
D.宋高宗的南迁,客观上造成了地域和文化上的南北之分,南北文学也一改南北朝时期北不如南的格局,表现为南宋诗派无法与北方抗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晋文学虽属南朝文学,受到南方地域因素的极大影响,并超越了北方文学,但它的成就也与北方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B.钱钟书“质胜”即是“文输”的解释,说明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的诗文,都应该在内容上站得脚,并且在形式上也要给人以美的享受。
C.中国文学的南北差异的形成原因,不仅仅有表面上看到的地域差异,也有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变迁带来的经济文化的不同。
D.尽管南北相距遥远,文学差异巨大,但已在漫长的历史中化为中华文明传统的一部分,所以,钱钟书认为文学并没有真正的南北之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非法艺术社团何以有市场?
最近,民政部在其网站曝光了一批涉嫌非法艺术类社会组织,为帮助普通百姓鉴别艺术团体、艺术家和艺术品的真伪高下做了一件好事。但是对于这一举措的积极效果,也不宜作太过乐观的估价。不少非法社团虽然被曝光了,他们的办公场所也可能被同步取缔,但是以非法社团为平台蒙人骗财的社会基础和机制并没有受到多大的触动,非法敛财利益链的运作也不可能就此停顿下来,因此“打假”的脚步不能停止。
那些借助非法艺术社团混世敛财的江湖人物,差不多每人都有一个画家、书法家的招牌,有一堆“会长”“院长”“理事长”之类的头衔,而且一般都能挥舞三尺狼毫在巨幅宣纸上手舞足蹈地比划几下。进行类似的“表演性”创作时,往往还有过气名人、退休官员站台,有美女靓哥主持。他们的“艺术”实践活动,本质上虽然是缺斤短两、鱼目混珠、挂羊头卖狗肉的江湖行为,做人没操守,行为没底线,哄人没商量,但因为有了这样一种高大上的精致包装,感觉上却成了最主流的艺术事业、最高尚的公益行为,诱使大家以自愿购买的方式大把敛财,他们也因此游走在合法与非法的边界线上。
即使被发现,大体上也只能像民政部门那样,在自己的网站上曝曝光,最多也不过是协调当地的工商或公安将其办公地点查封了事。这样的代价对他们来讲基本上相当于挠痒痒,稍微化化妆、变变脸,比如将牌子由“中国”改为“中华”、“世界”改为“寰宇”,重新租间房子,很快就可重新开张。比起其巨大的进项,诸如此类的一点儿代价,他们根本就不在意。
用美术作品装点生活、寻求愉悦的审美体验,是人类的普遍天性。但在我们中国,美术作品与百姓生活常常是绝缘的,一部国画书法的历史,基本上是极少数文人自娱自乐的历史;从西方引进的绘画,离百姓的日常生活更为遥远。
美术作品在象牙塔尖上长期的封闭式循环,导致了普通百姓艺术鉴赏能力和品位的限制,他们对艺术品的欣赏趣味大都停留在“色彩艳丽、脸蛋儿漂亮”的层面上。在这种情况下,对艺术品档次品位的鉴赏评价,就只能转化为对作者身份地位的评判认定了,谁的“官衔”高、牌子响、名气大,谁的作品自然就好。这种审美观表现在市场行情上,就导致了“主席”作品的价码必然高于“副主席”,“副主席”的又高于理事,理事的则高于会员。假如你连个会员也不是,哪怕你作品的艺术功力超越齐白石、高过毕加索,肯定也无人问津,十有八九会被当作废纸一扔了事。
以创作者的名头判定作品的高下,这种扭曲的价值观不仅伤害了优秀艺术家、摧毁了他们的清高和矜持,更为许多虚假“艺术”的登堂入室、呼风唤雨提供了机会。“劣币驱逐良币”的经济学规律就是这样渗入艺术界的,名头大得吓人的非法社团就是这样不断问世的。
大众审美观的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的成形和提升可以说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有什么样的消费者,就有什么样的供给者,艺术品市场的这种现状,就使书画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的分化、江湖化、劣质化成为一种难以避免的现实;不会写字的书法家、不会画画的艺术家纷纷粉墨登场,与真正的艺术家展开胜算更大的竞争,也就成为一定历史时期内的常态。
不得不说,民政部门的打假很有必要,它能缩短解决问题的进程,推动普通百姓的审美观尽快成长与成熟起来。
(选自《美术报》,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归纳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文章第5段提到齐白石和毕加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非法艺术社团有市场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天,国家信息中心发布了2018中国大数据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已形成五大聚集区,相关投资增加明显。
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政府和市场在“数字中国”建设领域的投资热度继续高涨,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其中,各级政府的相关投资项目有超过六成投向了公共服务领域。
目前,我国数字经济类企业已经形成了京津地区、珠三角地区、成渝地区等五大聚集区域。在人才供需方面,中西部地区提供的大量人才,很多都流向了东南沿海省份。报告还指出了在“数字中国”发展中,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比如说我们东、中、西部的差距还在不断拉大;再比如大数据发展非常快,但是人才跟进的速度还不够快。
国家信息中心还发布了《“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的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3.4%,高于我国整体外贸增速,而中亚地区与中国的贸易额增速最快。在2017年的“一带一路”贸易中,中国的进口额增速,五年来首次超过了出口。

(摘编自《2018中国大数据发展报告发布》,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2018年5月5日)

材料二 :
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为47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大数据核心产业规模为236亿元人民币,较2016年相比增速达40.5%。预计未来几年,大数据市场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速。

图1 中国大数据核心产业规模及增速
接近2/3的企业已经成立了数据分析相关部门,企业对数据分析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近四成的企业已经应用了大数据。在接受调查的1572家企业中,已经应用大数据的企业有623家,占比为39.6%,与2016年相比上升4.5%。

图2 大数据分析方式

(摘编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网站发布的《中国大数据发展调查报告(2018)》)

材料三:
近期,交通出行、网络购物等诸多网络平台企业纷纷被曝出可能存在大数据“杀熟”行为——购买同样的产品或服务,老客户反而要比新客户花钱更多。
“杀熟”不是新事物,并非线上独有,在线下也很常见。以到餐厅吃饭为例,你若常去某家餐饮店就餐,与店主、伙计熟悉后,久而久之,反而会出现被怠慢现象:点完菜呼叫下单,服务员却迟迟不来。
在“互联网+”消费环境中,“杀熟”发生更频繁、实现更容易,其背后是电商营销“千人千面”技术在起推手作用。平台方会根据搜集到的用户个人资料、购买习惯等行为信息,通过大数据模型建立用户画像,然后根据画像给不同用户推荐相应的产品、服务和定价,实行区别化的价格营销策略。说到底,用户相当于被大数据算法给“算计”了,消费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正当合法权益也受到侵害。
无论线上线下,“杀熟”其实是“店大欺客”的一种表现。这个“大”,要么是“体量大”,仗着在行业中的支配地位,产生“奈何不了我”的盲目自信;要么是“架子大”,认为“用户忠诚度”足够高,导致服务开始缩水。
治理大数据“杀熟”等各种“店大欺客”行为,监管部门理应加强相关立法工作,堵住监管漏洞,提高违法成本;平台应坚持“以用户为核心”的互联网思维,用更多优质服务吸引用户,并且在对大数据进行商业开发时,筑牢安全保护的防火墙,加宽隐私保护的屏障。

(摘编自《大数据杀熟,是在有意“消费”消费者的忠诚度》,《人民日报》2018年6月1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6年我国大数据核心产业规模增加值最小,预计2020年我国大数据核心产业规模增加值最大,规模逐年呈上升态势,反映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良好。
B.根据统计和预测,近六年我国大数据核心产业规模发展速度均呈递增态势,2016年增速达到最高,此后小幅回落,增速呈递减态势,但增速均超过30%。
C.我国的大数据产业规模大,增长速度快,这与企业重视数据分析有关,虽然大部分企业已成立数据分析的部门,但是只有不到50%的企业应用了大数据。
D.与2016年相比,2017年企业实时处理动态数据并提供分析结果所占比例有所增加,并且其所占比例为最高,而以大数据支撑未来决策所占比例为最少。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区域性较为明显,主要集中在五大聚集区,但投资的力度倾斜于中西部,因此数字经济的区域差距逐步缩小。
B.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2017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呈快速增长趋势,近五年出口额增速首次低于进口。
C.与线下“杀熟”行为不同,线上“杀熟”行为更频繁发生,也更容易实现,原因是网络技术能轻易地获取消费者的各种隐私信息。
D.“店大”的行业支配地位助推“杀熟”行为的发生,鉴于此,相关部门应要加强立法工作,管控行业行为,杜绝行业内垄断现象。
【小题3】三则材料分别来自电视、互联网和报纸,针对大数据主题,三种媒体在报道上各有何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