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紧要。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要产生诗的境界,“见”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第一,诗的“见”为“直觉”(intuition)。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perception)。要产生诗的境界,“见”所须具的第二个条件是所见意象必恰能表现一种情趣,“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所见对象本为生糙凌乱的材料,经“见”才具有它的特殊形象,所以“见”都含有创造性。比如天上的北斗星本为七个错乱的广电,和它们临近星都是一样,但是现于见者心中的则为像斗的一个完整的形象。这形象是“见”的活动所赐予那七颗乱点的。仔细分析,凡所见物的形象都有几分是“见”所创造的。凡“见”都带有创造性,“见”为直觉时尤其如此。凝神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一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的意态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比如注视一座高山,我们仿佛觉得它从平地耸立起,挺着一个雄伟峭拔的身躯,在那里很镇静地庄严地俯视一切。同时,我们也不知不觉地肃然起敬,竖起头脑,挺起腰杆,仿佛在模仿山的那副雄伟峭拔的神气。前一种现象是以人人情衡物理,美学家成为“移情作用”(empathy),后一种现象是以物理移人情,美学家称为“内模仿作用”(innerimitation)
②移情作用是极端的凝神注视的结果,它是否发生以及发生时的深浅程度都随境随时随人而异。直觉有不发生移情作用的,下文当再论及。不过欣赏自然,即在自然中发现诗的境界时,移情作用往往是一个要素。“大地山河以及风云星斗原来都是死板的东西,我们往往觉得它们有情感,有生命,有动作,这都是移情作用的结果。比如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例如‘菊残犹有傲霜枝’句的‘傲’,‘云破月来花弄影’句的‘来’和‘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句的‘清苦’和‘商略’,‘徘徊枝上月,空度可怜宵’句的‘徘徊’、‘空度’和‘可怜’,‘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句的‘相看’和‘不厌’,都是原文的精彩所在,也都是移情作用的实例。
③从移情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融合而互相影响。比如欣赏自然风景,就一方面说,心情随风景千变万化,睹鱼跃鸢飞而欣然自得,闻胡笳暮角则黯然神伤;就另一方面说,风景也随心情而变化生长,心情千变万化,风景也随之千变万化,惜别时蜡烛似乎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这两种貌似相反而实相同的现象就是从前人所说的“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景相生而且相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feeling)和“意象”(image)两个要素。“情趣”简称“情”,“意象”即是“景”。吾人时时在情趣里过活,却很少能将情趣化为诗,因为情趣是可比喻而不可直接描绘的实感,如果不附丽到具体的意象上去,就根本没有可见的形象。我们抬头一看,或是闭目一想,无数的意象就纷至沓来,其中也只有极少数的偶尔成为诗的意象,因为纷至沓来的意象零乱破碎,不成章法,不具生命,必须有情趣来融化它们,贯注它们,才内有生命,外有完整形象。克罗齐在《美学》里把这个道理说得很清楚:
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意象,或是意象离情趣,都不能独立。史诗和抒情诗的分别,戏剧和抒情诗的分别,都是繁琐派学者强为之说,分其所不可分。凡是艺术都是抒情的,都是情感的史诗或剧诗。
这就是说,抒情诗虽以主观的情趣为主,亦不能离意象;史诗和戏剧虽以客观的事迹所生的意象为主,亦不能离情趣。
④诗的境界是情景的契合。宇宙中事事物物常在变动生展中,无绝对相同的情趣,亦无绝对相同的景象。情景相生,所以诗的境界是由创造来的,生生不息的。以“景”为天生自在,俯拾即得,对于人人都是一成不变的,这是常识的错误。阿米儿(Amiel)说得好:“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景是各人性格和情趣的返照。情趣不同则景象虽似同而实不同。比如陶潜在“悠然见南山”时,杜甫在见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时,李白在觉得“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时,辛弃疾在想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时,姜夔在见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时,都见到山的美。在表面上意象(景)虽似都是山,在实际上却因所贯注的情趣不同,各是一种境界。我们可以说,每人所见到的世界都是他自己所创造的。物的意蕴深浅与人的性分情趣深浅成正比例,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诗人与常人的分别就在此。同是一个世界,对于诗人常呈现新鲜有趣的境界,对于常人则永远是那么一个平凡乏味的混乱体。
这个道理也可以适用于诗的欣赏。就见到情景契合境界来说,欣赏与创造并无分别。
□□□□
⑥因为有创造作用,我所见到的意象和所感到的情趣和姜夔所见到和感到的便不能绝对相同,也不能和任何其他读者所见到和感到的绝对相同。每人所能领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性格、情趣和经验是彼此不同的,□□无论是欣赏自然风景或是读诗,各人在对象(0bject)中取得(take)多少,就看他在自我(Subject-ego)中能够付与(give)多少,无所付与便不能有所取得。□□如此,同是一首诗,你今天读它所得的和你明天读它所得的也不能完全相同,□□性格、情趣和经验是生生不息的。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recreate)一首诗;每次再造时,都要凭当时当境的整个的情趣和经验做基础,所以每时每境所再造的都必定是一首新鲜的诗。诗与其他艺术都各有物质的和精神的两方面。物质的方面如印成的诗集,它除着受天时和人力的损害以外,大体是固定的。精神的方面就是情景契合的意境,时时刻刻都在“创化”中。创造永不会是复演(repetition),欣赏也永不会是复演。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永远新鲜的。(有删节)
【小题1】下列有关本文“诗的境界”的说法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要“见”到是的境界,一是见必为直觉,二是所见意象恰能表现一种情趣。
B.在欣赏自然,发现诗的境界时,移情作用很重要,而内模仿作用并不重要。
C.情景相生,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恰能传情,此即作者所说诗的境界。
D.诗的境界是由创造而来的,生生不息;且是无限的,永不复演,永远新鲜。
【小题2】有关第③段和第⑤段中的“这个道理”,下例说法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③段中的“这个道理”是指意象要映照出情趣来,而不可独立。
B.第⑤段中的“这个道理”是指景象是情趣的映像,情趣不同则景象有异。
C.第③段中的“这个道理”是指情趣要寄托在意象上,而不可独立。
D.第⑤段中的“这个道理”是指景象虽同而情趣不同,而人的所得也有异。
【小题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如果我不认识这九个字,这句词对于我便无意义,就失其诗的功效。如果它对于我能产生诗的功效,我必须能从这九个字符号中,领略出姜夔原来所见到的境界。
②在见到那种境界时,他必觉得它有趣,在创造也是在欣赏。这九个字本不能算是诗,只是一种符号。
③在读他的这句词而见到他所见到的境界时,我必须使用心灵综合作用,在欣赏也是在创造。
④比如说姜夔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一句词含有一个情景契合的境界,他在写这句词时,须先从自然中见到这种意境,感到这种情趣,然后拿这九个字把它传达出来。
A.①③②④B.②①④③
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
【小题4】根据文意,第⑥段四处方框□中填入最恰当的关联词是(    )
A.因而,因此,即使,所以
B.然而,所以,不但,因为
C.因而,所以,即使,因为
D.然而,因此,不但,所以
【小题5】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欣赏自然有时是在发现诗的境界,发现诗歌境界有时也是欣赏自然。
B.风景会随着人的心情变化而变化,心情也会随着风景的变化而变化。
C.欣赏一首诗,有时也是一种创造,创作一首诗有时候也是一种欣赏。
D.世上没有同样的情趣,因而所欣赏风景与领略诗的境界也绝不相同。
【小题6】根据文意,下列作为本文题目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移情与内模仿作用
B.诗歌的境界与情景
C.诗歌的欣赏与创造
D.意象与情趣的契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23 06:03: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黑锅
李培俊
小麦家的红公鸡丢了,一大早小麦打开鸡窝,那只红公鸡率先钻出鸡窝,拍打着翅膀飞上墙头,撒过欢,落在榆树下的阴凉里,叨食着一颗颗肥大的榆钱。可到了傍晚,鸡该进窝了,那只红公鸡却没影了,不见了。小麦和朝晖两口子分头走出家门,在房前、屋后、路沟里寻找,两口子在家门口重新会合时,摇着头叹了口气。
这只公鸡是两口子的宝贝,火红火红的不带一点杂色,脖颈那儿有一圈金黄的毛羽,像戴了个金色的项圈。红公鸡的叫声也很特别,纯净、清脆、嘹亮,那声咯咯咯,先高后低,中间拐个弯,然后长声扬起,尾声拖得特别长,有点女高音的味道。
红公鸡没了,丢了,夫妻俩的生活便少了许多乐趣。晚上躺在床上,两口子唉声叹气一番,惋惜一番。小麦说,你说,咱家的公鸡咋就丢了呢?朝晖说,可能让黄鼠狼拉走了吧。小麦说,不像,要是野物吃了,总得留下点鸡毛啥的。朝晖说,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被人捉去吃了。小麦挺身坐起,说,瞧我这脑子,咋没想到这回事呢。接下来,两口子把村里人过了一遍筛子。最后,两口子把焦点集中到王五身上。王五是村里有名的穷汉,因为穷,老婆跟一个收中药材的外乡人跑了,一去10年没有踪影。王五心凉了,地也不好好侍弄,收下的粮食仅够填饱肚子。
吃鸡子要煮要炖,煮了炖了就会有香味飘出来,正好抓个现行。两口子半夜起身,偷偷踅摸到王五家附近。王五已经睡了,屋里黑洞洞的不见一星灯光,隔着破窗户,能听见王五粗重的鼻鼾,长一声短一声的。
不过,两口子还是断定,红公鸡是被王五偷了,怕露馅,今天没煮没炖。
第二天一早,小麦路过王五门口,清清嗓子,骂起阵来。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被人逮去吃了,谁吃了让他口舌长疔疮,让他拉肚子。小麦性子绵,不惯骂人,骂声显得有气无力,只是比往常说话声音大了点而已,而且脸还红着。不大一会,王五家门口便围了不少人,小麦这种叫阵就大有深意了,有所指了,不然,咋没到别的地方骂?大家的目光紧紧盯住王五房门。王五出来了,王五问小麦,出了啥事?咋都跑到我家来了?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让人吃了。王五说,你家公鸡让人吃了,跑到我这儿骂啥?小麦说,不吃盐不发渴,我骂偷鸡子的贼,你吃啥热呢?王五说,你这是怀疑我了?小麦说,谁吃谁知道!小麦又把刚才骂人的话重复了一遍便草草收场。
下午三点多,二嫂匆匆跑到小麦家,说,应了!应了!小麦就问啥应了?二嫂说,去村卫生所拿药,正碰上王五也去看病,你猜咋了?他真拉肚子呢,人软得像根面条。
小麦却高兴不起来,二嫂一走,小麦对朝晖说,都是你,叫我骂人家咒人家,咒得王五真拉肚子了,看这事弄得!朝晖脸上木木的,没说话。小麦说,不就一只鸡子吗?值几个,丢了咱再养,总比人家害病强吧。朝晖说,病都骂出来了,你说咋办?小麦说,拉肚子这病我有经验,光吃药不行,甜汤里打鸡蛋,最补肚子。小麦进了厨房,搅了一大碗甜汤,磕进去两个鸡蛋,端给朝晖,说,事儿是你让惹的,你得送去。朝晖很不情愿,小麦就把脸挂起来,说,你不去我也不逼你,今天晚上你睡沙发啊。朝晖忙说,我去,我去。
王五也是有个性的人,小麦骂了他,让他很没面子,窝了一肚子火,王五越想越气,中午也没做饭,吃了一碗昨天的剩饭,把肚子吃坏了。可他没有想到,朝晖竟送来一碗鸡蛋甜汤。
王五下决心找回小麦家的红公鸡,以证明自己的清白。两天后,王五还真在小山一个洼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鸡,公鸡被野藤缠住脚了。王五一阵狂喜,亮起巴掌,对着红公鸡虚挥一掌,说,我打死你个小东西,让老子挨骂背黑锅。
王五把红公鸡送到朝晖家,小麦接了,说朝晖,还不让五哥去屋里坐?小麦还说,今天五哥别走了,我给炒几个菜,你哥俩喝二两。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王五说,小麦,你……你……小麦说,你啥呢,不就一只鸡子嘛,比人的情义还要紧?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是小说的线索,故事情节可以分为“丢鸡”“找鸡”“得鸡”“杀鸡”四个阶段,线索清晰,叙述井然有序。
B.王五是小说重点描述的人物之一,因为小麦家的公鸡丢失,他无端地背了偷鸡的黑锅,小说以“黑锅”为标题,表现了对他的同情和对小麦夫妇的批评。
C.小说篇幅短小,但人物形象十分鲜明,这主要得益于作者采用了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还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社会环境描写等。
D.小麦夫妇猜测他们家的公鸡是王五偷走的,是因为王五既穷,又不好好地侍弄土地,收的粮食只够填饱肚子。
E. 写王五在一个洼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鸡,是为了说明王五做事认真,这既是情节的合理发展,又为下文写“杀鸡”做铺垫。
【小题2】简要分析“二嫂告诉小麦王五生病”这一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3】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小麦的性格特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的成熟,应该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文学著作。从历史的角度讲,《史记》开拓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来以人物为中心的历朝“正史”的先河;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向人们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

《史记》之所以能在历史与文学两方面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一方面固然取决于司马迁个人的天才与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了相当卓越的文学著作,这些著作对司马迁的历史观、文学观、审美观的形成及其具体的艺术操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左传》、《国语》、《国策》的许多章节,其叙事写人的方法,其描述用语及其人物辞令的巧妙,都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不同的就在于它们还都不是以人物为中心,它们的写人仍然是为了叙事。先秦也曾有过名称上类似于传记的著作,如《晏子春秋》,可惜它的目的仍不是写人,而像是一本逸闻趣事的资料汇编,完全没有剪裁。因此,真正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文学的创始人,只能归于司马迁了。

《史记》作为第一部传记文学的确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过去欧洲人称古希腊的普鲁塔克为“世界传记之王”。他著有《列传》50篇,这是欧洲传记文学的开端。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司马迁的《史记》要比普鲁塔克的《列传》早产生近两个世纪。

从《史记》出现的西汉时期开始,到清朝被推翻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产生了浩如烟海的传记与传记文学。在历朝正史中,被后人称之为“传记文学”的首先是《史记》,其次是《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新五代史》的若干篇章,其他“正史”在中国文学史上一般很少被人提及。《史记》是历史性与文学性高度结合的完美之作,这种完美结合在史学史上和文学史上都既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班固是司马迁的杰出继承者,也是古史传统的改造者。从班固开始,他在有意识地把“历史”与“文学”分开。从今天的观点看来,作为“史学”的品格,《汉书》无疑是更完美、更系统、更周密了;但从文学角度讲,《汉书》则无疑是在大踏步地倒退。但《汉书》毕竟因袭了《史记》的旧有成果,因此,《汉书》作为一部“正史”,其文学性在我国古代散文中也是屈指可数的佼佼者。

从传记发展的历史上看,两汉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辉煌的时期,这时其他形式的传记文学还大都没有出现或没有大量发展起来。从魏晋开始,随着“史传”文学的逐渐衰落,其他各种形式的传记作品则日益兴盛起来。应该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衰落”,并不是指《三国志》、《后汉书》等这些著作的“历史”价值与“文学”品格,我们所指的只是它们的“文学”水平与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小题1】《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_________”,请写出高中课本中与《史记》内容相关或选自《史记》的课文篇名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一段中作者从两个方面肯定了《史记》的成就,即_________和_________。
【小题3】第二段中,“具体的艺术操作”是指___________。
【小题4】作者认为司马迁的《史记》在传记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原因是:
【小题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B.《史记》开拓了我国古代官修史书的先河。
C.从今天的观点来看《汉书》“史学”品格超过了《史记》。
D.因为“史传”文学逐渐衰落,所以其他形式的传记作品兴盛起来。
【小题6】如何理解“《史记》是历史性与文学性高度结合的完美之作这种完美结合在史学史上和文学史上都既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这句话?(不超过60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材料,然后完成各题。

为教育公平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日前,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推动在线教育健康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会议指出,为满足群众教育服务需求、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更好惠及边远贫困地区、增进教育公平,会议确定,推进“互联网+教育”,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主体发展在线教育,为职业培训、技能提升搭建普惠开放的新平台。会议还要求,加快建设教育专网,到2022年实现所有学校接入快速稳定的互联网。支持面向深度贫困地区开发内容丰富的在线教育资源。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发展水平存在不小差距,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为优质教育资源插上翅膀,为边远地区师生共享资源、获取信息、辅助教学、翻转课堂等带去便利。正因如此,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推动在线教育的发展。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动在线教育健康发展,也再一次表明了加快发展在线教育的决心。

随着国家的重视和投入,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大幅改善。据统计,截至2019年4月,全国54%的区县、46%的地市和22%的省份建有教育城域网,中小学(除教学点外)已有97.6%的学校接入互联网,已有93.2%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数量达到344万间,占普通教室比例达到90.6%,其中73.2%的学校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全覆盖。截至2018年底,国家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覆盖全国师生用户超1.1亿人。在硬件方面,接下来的任务是加快建设教育专网,让所有学校接入快速稳定的互联网,实现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的目标。

也要看到,于边远地区农村学校而言,一根网线、一块屏幕带来了海量教育资源,师生的困惑可能不再是资源太少,而是如何高效利用好这些资源。实现在线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关键是提高师生信息化应用水平以及信息素养。对教师的培训不能停留在如何使用信息设备和资源,目标应该是让教师更好地适应好在线教育环境下的教师角色,实现学科知识、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的全面深度融合,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创造的能力。越是边远地区教师,越需要信息化应用水平和信息素养的提升,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边远乡村教师的培训,以防止出现新的信息鸿沟。

当前,我国在线教育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学校、教师的教育理念跟不上在线教育技术的发展等问题。但推进在线教育发展不能因噎废食,将新技术、新形态拒之校外。在线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创新的新业态,各类主体为在线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技术、模式等,在推动在线教育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于包括在线教育企业在内的各类主体的创新,应该坚持包容审慎的态度,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主体发展在线教育,充分发挥好市场推动在线教育发展的力量。

另一方面,面对在线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管,以使得在线教育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真正助力教育公平的实现。参与主体多元、内容丰富,这是在线教育的特征,也给在线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挑战。面对这一新的教育形态,面对不同以往的监管任务,有关部门必须转变思维,坚持用互联网思维来完善对在线教育的监管,不断提高监管水平。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9.9.04)

【小题1】根据文章,对于“在线教育”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线教育是借助互联网整合教育资源的一种手段,工作范畴是改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
B.在线教育的提出,旨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其主要工作方向是边远贫困地区。
C.在线教育接下来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建设教育专网,让所有学校接入快速稳定的互联网。
D.国务院召开此次会议的根本目的,是希望以“发展在线教育”为杠杆,促进“教育公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议之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推动在线教育的发展;此次会议,再一次表明了加快发展在线教育的决心。
B.于边远地区农村学校而言,一根网线、一块屏幕已经带来了海量教育资源,师生的困惑不应该再是资源太少,而是如何高效利用好这些资源。
C.对于包括在线教育企业在内的各类主体的创新,应该坚持包容审慎的态度,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主体发展在线教育,因为他们提供的新技术、新模式等积极推动了在线教育的发展。
D.在线教育的特征是参与主体多元,内容丰富,有关部门,必须要坚持用互联网思维来完善监管,提升监管水平,应对挑战,使其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要推动在线教育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惊蛰

气候太冷或太热,人会变得倦庸、懒散,思维僵化,以至一个冬季下来,懒于动笔,东西写得少,犹如昆虫蛰伏一般。猛一抬头,立春已过,雨水至矣,下一个节气便是惊蛰了。由此感叹,四时光景,24节气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始终以自己的节奏迈着坚实的步伐,一步步走来,从不停滞,从不失信,该过去的过去,该到来的到来。
在农历24节气中,我最喜欢惊蛰这个节气,与其说喜爱倒还是敬畏更多一些。
经秋历冬,从秋风萧瑟到草枯叶落,再到天寒地冻白雪飘零,万物从盛极到衰落及至冬眠,大地进入了一年中最为萧条的季节。
节气,是农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总结。节气的变化,写在农民的脸上,而印证则在农民的肩上、手上,因为他们每日所从事的农事,始终以节气为主线。倘若农民忙碌一年是在写一部长篇小说,则节气便是小说中的24章节。冬至若为农民肩头的担子支点,它的一头挑着小雪、大雪,而另一头则担着小寒、大寒,同为“大、小”两个节气,从季节寒冷程度上说,后一头的分量更重一些。小寒、大寒一过,接踵而来的便是立春、雨水,惊蛰……
惊蛰的意思是    。古人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陶渊明更是用文学语言描述惊蛰这个节令,他说:“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惊蛰昭示着万象复始,气象更新,大自然开始进入了一个充满灵动的时节。
科普书上说:一般在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运行至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这句充满天文地理色彩的专业语言,是气象学的范畴。但气象的变化,又是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而大自然的变化又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
在古代,先辈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鸧鹒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灼、梨花洁白,黄鹂鸟啼叫,苍鹰渐去而斑鸠替代,这样一个气候转暖,大地花绽鸟飞的时节。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升温,雨水渐多,很多地方进入了春耕。地气动了,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孵化。
惊蛰是一个划季节的极具生命意义的节令。
我很庆幸自己生于江南,长于江南,又工作在江南。因为,江南地区一年不但四季分明,而且春夏秋冬时间分配上也差不多。由此,一个季节,分别对应了六个节气。江南地区四时温和、冷热,就像写在人脸上喜怒哀乐的表情,再明显不过了。而对江南地区的花草树木等植物来说,也是幸运的,春发夏茂秋收冬藏。冬天对植物来说,就是“藏”,即休养生息。江南植物生长,四时配置,不紧不慢,这种一岁一枯荣的生长规律恰到好处。不像热带里的植物,不分季节,不分昼夜,拼命地长、长、长,一个字“累”。也不像北方的植物,生长季节太短,刚刚嫩叶爬满枝头,正要拼命长的时候,季节就拉长了脸,准备越冬了,你想怎么长也不允许,由不得自己的性子,而且冬季又特别漫长。
惊蛰时节的晴朗天,在江南田野上行走,会深切地感受到大地春意的萌动。“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地表上,紫云英花已似繁星点点,小麦可闻拔节声,油菜花也争露金黄色,更有众多不知名的田间野花,竞相绽放。地低下,昆虫经过一冬的长眠,渐渐复苏,睁开了惺忪的眼睛。大地母亲似乎在叫唤它:“真是懒虫。别睡了,起来啦,外面天气暖和了。”
而乡间田头,农人开始备耕,修整农具,天晴时晒种子,准备各种土杂肥,给即将下地耕作的牛犊多吃精细饲料……
此情此景,应了古人的一首田园诗,诗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小题1】“一个季节分别对应了六个节气”,其中属于春季的,除了立春、雨水、惊蛰之外,还有春分、 、和谷雨。
【小题2】根据第5段的内容,“惊蛰”的意思是:
【小题3】作者喜爱、敬畏惊蛰这个节气,理由是:
【小题4】请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11)段画线句。
【小题5】对文本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3段写冬天的寒冷与萧条,衬托出即将到来的惊蛰节气气候温暖、生机勃发。
B.第4段多用比喻,形象地告诉我们只有农民才对节气的变化有着真切敏锐的感知。
C.第8段引用先辈的物候分类,生动地写出了气候物象的变化,与人的活动息息相关。
D.第10段写热带和北方的植物,与江南的植物形成对比,突出了后者的生长规律恰到好处。
E.第11段中运用引用、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江南田野的春意萌动。
【小题6】文章以一首田园诗结尾,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梨树沟写意
柴福善
①京东梨树沟,或许是燕山山脉从海底隆起时,在南麓不经意留下的一条沟谷。
②不知什么时候,一只乌飞来,衔着一颗梨核,不小心滚落沟里。冬去春来,慢慢长出一棵大梨树。更不知什么时候,谁先走进沟里,就在树下住下来,随口就叫这条沟为梨树沟。随着人家越聚越多,便形成一片村落,人们很.自然就以沟名而命名村子了。
③许多年前,我曾走进沟寻找诗意。踏着石阶,走进一户人家。就是石头垒砌外墙、土坯打里的房子,树枝扎一遭篱笆,篱笆上嘟噜着顶花的扁豆、丝瓜、倭瓜,一派田园风光。院子不大,归整得干净利落。主人给我搬个木墩,递上一瓢缸里的凉水。水喝完了,感觉浑身清爽。从此,我记住梨树沟人的热情与淳朴,也记住这一瓢凉水的甘甜与滋润。
④十几年前,我踏着石阶再来寻找。但见那一遭篱笆围着的房子,显得有些破旧,树枝编扎的梢门虚掩着。院里长满荒草,透着几分人去屋空的荒凉。一打听,原来沟里人家由于泥石流或其他原因,迁往沟外了。尽管离开这道沟谷,起了一排排新屋,过上新的生活,可还叫梨树沟,这是一代代人骨子里的记忆。
⑤今春,我又走进梨树沟,像武陵人走进桃花源,贸然间识不得了:平展的山路,两边青砖砌筑的长城一般的垛口。望向沟里,绿莹莹山谷间,一树一树的白,像山间的云,可云没有这芬芳;像冬天的雪,可雪没有这温润。这么想着,也就走近了,原来是一树一树的梨花。梨花三朵五朵簇拥着,伴着清风微微摇曳。细看每一朵,都开得嫩白,仿佛轻轻一缕乌鸣,就会鸣破嫩白的花瓣。多少蜜蜂忙碌着,不失时机地嘤嘤嗡嗡采蜜。这北方的梨花蜜,与南方的荔枝蜜比,应该各有芬芳吧。那些没人居住的房子,一如当初,散落梨树下。
⑥我不知梨树沟究竟有多少梨树,但见大的腰般粗,小的腿般细,大大小小随处可见。我想起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可那写的是北方边塞八月的飞雪。又想起白居易的“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而这写的当是唐玄宗苦苦思念的杨贵妃,诗人只是借梨花意象而言他,并非真写梨花。不过,真以此描写梨树沟,倒也贴切自然,生动传神,那么.就当是唐代诗人为梨树沟而写了。
⑦梨树沟很幽深,转过去,仍不见尽头。梨树间,时有一棵棵犬粟子树,或树干空洞,或主干枯干成一截树桩,旁边酿出新芽围着树桩又长出一棵。这些大粟子树,怎么也得几百年了。沿着平展的路上得山来,一片片一堆堆大大小小黝黝发黑的块石,不是平常山岩崩裂的那种,似是从山底喷涌出来淌落淤积的。怪不得沟里人说这是古火山口。千万年,亿万年,或更久远,我尽情想象着火山喷发刹那吞天吐地的磅礴与壮观。
⑧我上山时,随手拄着拐杖,终究山地不比平地,好在累了就随地歇息。比如沟谷间那座湖水坝上一道风雨长廊,尽管没有风雨,我也可在长廊里小憩一番,顺便欣赏一下山泉如何从沟谷聚而为湖,又如何继续从湖口下流为溪,使梨树沟的诗意平添几分灵气。我终于走上山顶,山顶横亘着蜿蜒的长城。明时这里隶属蓟镇,不知总兵戚继光是否督查至此?我没有考证,可那些残存而相望的空心敌楼,即为戚继光所创造。城墙就地取材,以山石垒砌。一些高低错落的垛口尚在,我这才明白山路两边青砖砌筑的垛口,原来依长城而修筑。
⑨伫立山顶眺望,沟那边就是京东名胜石林峡,石林飞瀑,自然天成。梨树沟则不同,梨花、湖水、长城及古火山口,融为一体,更具意蕴。曾几何时,山乡一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沟谷,如今竞幻化为一道绝妙风景。想梨树沟人在外面一排一排的房子里,应该生活得愈来愈幸福。可我还是想念人家散落、鸡犬相闻的梨树沟,想念那一瓢凉水的甘甜,甚至想把篱笆围着、梢门虚掩的房子简单收拾住下,然后悄悄种下一棵梨树。是啊,梨树经一冬孕育,满沟满谷春天里争先恐后白白地尽情绽放。遥知不是雪,可心底翻来覆去总觉得是雪。怎知这雪,不觉里就有一片飘落我头顶了呢!
(摘编自20 1 8年9月29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交代梨树沟的地理特点后,又通过鸟衔梨核的想象写了梨树沟的由来,充满情趣,引人人胜。
B.文章通过一瓢凉水的甘甜与滋润,写出了梨树沟人的热情与淳朴,与下文呼应,侧面展现了时代的变迁。
C.作者在不同时期三次造访梨树沟,同梨树沟的梨树一样,经历了人生的寒冬与挫折,愈见生命的豁达与乐观。
D.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意蕴隽永的游记,融叙事、描写、抒情于一体,引用古诗,增添了文学意蕴。
【小题2】文章第⑦段为什么写到大栗子树和块石?请简要分析。
【小题3】面对梨树沟。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