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相对于六朝小说而言,唐代小说是一次质的飞跃。唐代小说作家的主体意识增强。六朝作家对鬼神怪异往往信以为真,因此在小说中采取“实录法记载鬼神之事,干宝在《搜神记序》中曾经公开声称写作的目的是“发明神道之不诬也。唐人对鬼神之事普遍表示怀疑。他们在小说中记载神鬼怪异,并非把它们当成真人真事,而是假托鬼物,以增强小说情节的曲折性。《任氏传》作者沈既济自称“志异,李公佐在《南柯太守传》中也说“稽神语怪,事涉非经。他们明知鬼神是怪异离奇的,却有意识地对此进行描写,这些做法体现了唐人小说创作的自觉性。明代谢肇淛《五杂俎》指出:“凡为小说及杂剧、戏文,须是虚实相半,方为游戏三昧之笔。在情节的处理上,唐代小说创作基本上做到了虚与实的有机结合。唐代小说作家并没有建立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使小说摆脱了长期以来作为子、史附庸的地位,艺术上逐渐走向成熟。
唐代小说强调情节的传奇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中国古典诗文自《诗经》开始,便建立了“寄托的传统。古典小说在其发生、发展的起初阶段,这种“寄托的特点不太明显,到了唐代小说才充分体现出来,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曾经指出唐人小说“鬼物假托的特点,《李娃传》《南柯太守传》《谢小娥传》《虬髯客传》等唐代小说作品都清晰地传达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抒写个人情怀,反映时代背景。这些小说构筑人仙相恋、梦入蚁穴、弱女报仇等等离奇怪异的情节,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看法。
唐代小说将情节的虚构、想象与作品的艺术性融为一体。史传作品“实录的方法要求做到事件真实、用词凝练、语气平缓,这样必然限制了作品艺术的发挥;唐代小说创作突破了“实录的束缚,在作品的艺术性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唐人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倾注着大量的感情色彩,使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如《霍小玉传》成功塑造小玉美丽而痴情的形象,《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柳氏传》中的柳氏等女性形象也像霍小玉一样多情、善良,感人至深。
唐人小说作家还注重细节描写和场面刻画。塑造人物形象离不开作品的细节描写,如《任氏传》刻画狐女所特有的细节,体现了任氏作为狐女的羞怯与谨慎。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唐代小说中是很多的,而没有成功的细节描写、合理的艺术想象,一味追求情节的传奇性,很容易陷入荒诞。场面描写也是唐代小说创作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运用夸张、白描等艺术手法,烘托小说氛围,如《柳毅传》中钱塘君出场一节,有声音,有色彩,还有动作,构成一幅气势磅礴的场面,有力地衬托出钱塘君威猛的形象。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下》曾经将“唐人以前与“宋人以后的小说创作进行比较:“小说,唐人以前,纪述多虚,而藻绘可观;宋人以后,论次多实,而彩艳殊乏。可见,在情节的虚实关系上,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于作品的艺术性也会带来迥然不同的影响。
( 编自《光明日报》《“唐人始有意为小说对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朝作家对鬼怪之事常信以为真,干宝在《搜神记》中记载鬼神怪异之事,其创作动机就是要证明神鬼的真实存在。
B.沈既济和李公佐在进行小说创作时有意识地描写一些怪异离奇的事情,增强了小说情节的曲折性,体现了创作的自觉性。
C.明代谢肇淛《五杂俎》认为,小说和戏曲一样,皆有虚构之辞,情节虚构与真实必须各占一半才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
D.《李娃传》《虬髯客传》都具有“寄托的特点,这种特点虽然从我国古典小说起源时就有,但直到唐代小说才得以充分体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采用“实录的方法必然会限制作品艺术的发挥,所以唐代小说创作不再使用“实录的方法。
B.作家在创作《霍小玉传》时倾注了大量的感情色彩,成功塑造了霍小玉美丽、多情、善良的形象,深深感动了读者。
C.唐代小说如果只追求情节的传奇性,没有成功的细节描写和合理的艺术想象,就塑造不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D.唐代小说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段、艺术手法,场面描写颇有特色,这是唐代小说创作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小说作家自觉地采取虚构、想象等文学手段进行创作,这说明他们在创作实践中主体意识在增强,艺术上也趋于成熟。
B.唐代小说虚构离奇怪异的情节,来表达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看法,可见,唐代小说作家十分注重情节的传奇性和现实性。
C.史传作品之所以无法与唐代小说比拟,是因为它们不能虚构,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不能直接进入人的内心世界,打动读者。
D.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下》中评论,宋代小说过分偏爱于人物、事件的真实,所以缺少文采,艺术性与唐代小说迥然不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21 11:23: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在时间的深处静静飘香
申海琴
一位美丽的女子乘着一顶精美绝伦、雍容华贵的花轿,吹吹打打地被抬进了兵部右侍郎范钦的家门。轿内端坐的新娘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渴盼。她几次掀起盖头,弓起右手食指,将轿帘轻轻拨开一条缝,透过一线缝隙,向范家大院的深处望去。
在红盖头掀起的那一刻,女子用灵澈的目光迫不及待地去找寻那神秘的天一阁。当她第二天手提裙摆,激动地快速穿过凤竹林,一步一步靠近藏书楼时,却才发现“女不上楼,书不出阁,外姓人不准上楼看书”的禁令。她如雷轰顶般地两腿一软,一个趔趄跌倒在天一阁厚重的背影里。
这位女子就是钱绣芸。
钱绣芸是当时宁波知府的内侄女,才貌双全,酷爱读书。为了能阅读天一阁的藏书,她托太守为媒嫁给了范钦的后人。却因族规的禁止,终生只能仰望那个楼梯而不得上楼。就这样,这一禁令揉碎了一位女子一生的梦想。于是,钱小姐便遥对书阁没日没夜地绣芸草,一棵又一棵,绣得那么专注,直到指尖滴血。这芸草在古代是防止藏书遭虫蛀的一种香草。从此,钱小姐以绣芸草为念,把自己的芳名也改成了“绣芸”。一年又一年,当岁月和渴望渐渐化作女红中的芸草,钱小姐眼眸里的那一半憧憬一半忧伤,如静静流泻的清香,深深地渗透了绸缎上的芸草。
窗下,钱小姐趴在堆满了无数绣芸草的梳妆台前,双手托着腮,一双忧郁的眼神专注地凝望窗外。窗外,滴答作响的梧桐雨穿越了钱小姐的一生,细雨缠绵,一点一滴流淌在钱小姐的心上。她回望自己的点点时光串成花样年华,年华中是对天一阁的步步临近、无限期望与深度失望。族规如刀,无语凝噎。她只得将无限的憧憬尘封于岁月的深处。
钱绣芸对天一阁的渴望日日凝眸,凝眸处是一种对文化的痴情,无论步履怎样艰涩流离,她的目光还是那么专注,哪怕专注的寄托已成幻影,她也要守望终生。
清凉的雨滴浸润在空气里,湿了窗户,钱小姐用纤柔的手指写下思念这个词语。恍惚间那深重的雨雾后面,她又望见天一阁厚重的影子。她就这么念想着,等待着,憧憬着,不觉已将一生苍凉的时光全部耗尽。她终于在一个风雨潇潇的夜晚化作了一缕轻烟一缕香魂,静静地飘向了来世的轮回里。
后来范钦的后代在天一阁的对面修建了天一池,假山上有一块石头是位女子的形象,据说就是为了纪念一生未能登楼郁郁而终的钱绣芸。石像上那双望穿秋水的眼睛依然与天一阁遥遥相对。
范钦用《易经》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为自己的藏书楼命名“天一阁”,取“以水克火”之意,祈求书楼免遭火灾。说来也怪,天一阁历经几百年的沧桑竟然未曾引起过一次火灾,成为中国书史上的一大奇迹。天一生水,防住了火,却也锁住了阻隔了一位如水的女人。
寂寂的时光里,当年那纯白的心事缱绻着悲凉的味道。钱绣芸像一只美丽的丹顶鹤,高蹈而来,翩翩而去。从此,天一阁因为钱绣芸而更加熠熠生辉,钱绣芸因为天一阁成了永恒的话题,她是幸还是不幸?天一阁不语,依然以绝世的风姿看光阴如梭穿过。
古朴典雅的天一阁经历四百年的风风雨雨,它那脆弱的木质藏书楼和纸质线装书,承受了岁月的侵蚀,显得有些老迈了,范钦老先生的青铜雕塑也早已锈迹斑斑。竹风月影,啾啾鸟鸣,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中国藏书史上令人神往的一页。天一阁因为范钦和范氏子孙坚守藏书、护书的执著以及他们长久不衰的操守和意志而存在,并成为文明古国藏书界的孤品珍品。它的存在成为一个民族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
范钦在二十余年的官宦途中,足迹几乎遍布大半个中国。有着十五代书香家史的范钦生性爱书,每到一处做官,便刻意搜集当地的各种刻本,无法购买的,就雇人抄录。他又兴建天一阁,将书籍分门别类收藏。图书只要进了范钦的天一阁,犹如石沉大海,这也应了他“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家规。
如果说历史上许多名媛都是因为舍生取义而流芳百世的话,那么她们所取之“义”却各不相同,虞姬追求的是英雄气概,祝英台追求的是爱情至上,李清照追求的是悲情寄托,而惟有钱绣芸追求的是文化品位。从这个意义上说,钱绣芸比起其他名媛而言更伟大、更深沉、更唯一。正是钱绣芸用她的一生追求向我们后人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天一阁的文化魅力所在。
天凉了,秋风吹过天一阁的长林,树叶儿沙沙作响,仿佛是翻动书页的声音,又像是钱绣芸一声声的叹息。一壶茶已尽,一季花已谢,岁月已渐行渐远,钱绣芸的生命亦已化作美丽的蝶衣。她生前徘徊阁下却不能看书、哪怕连采一片芸草奉献给书阁防虫的资格都没有。那种忧伤和惆怅纵使天荒地老也让人心碎血沥。
冥冥之中,她的香魂终于凝固成了一尊石像,永远地坐落在天一阁的对面,可仍与天一阁生死相隔。世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近在咫尺却无缘相见。
绝望的泪水一滴一滴顺颊而下,年复一年,终于汇集成池----天一池,终岁守候在天一阁的对面。在守望中,钱绣芸以一种渐趋终极的姿势诠释着生命的历程和情感的流向,她让自己的灵魂又化作一片片芸草,在时间深处静静地飘香。
守望天一阁,其实就是一位绝世女子对文化品位的一种终生追求。
(选自《散文百家》 2013年03期作者申海琴有删改)
【小题1】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第一段从钱绣芸嫁入范家时的情景写起,有何作用?(4分
A.
【小题2】理解文中的划线句子(6分)
⑴窗外,滴答作响的梧桐雨穿越了钱小姐的一生。(3分)
⑵它的存在成为一个民族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3分)
【小题3】简要分析文中范钦这一形象的特征。(4分)
【小题4】面对钱绣芸在时间深处的“灵魂飘香”,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悲剧,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胜利,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130字,7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恶人
陈永林
二蛋的父亲死了,是肺结核。为治父亲的病,家里欠了一屁股债,自然没钱供他念书了。二蛋只好回家放牛,那年二蛋才12岁。
二蛋记得很清楚。那天,睡得正香,母亲喊他起床。睁开眼,他嘟哝道:“娘,天还没亮。”“早亮了,天这么暗是要下雨。”二蛋穿好衣服,牵出两头水牛来到村后的山上。
下雨了。雨很大,蚕豆大的雨点砸在二蛋脸上,辣辣地痛。轰隆隆的雷声在头顶上响个不停。二蛋牵着牛到了一棵古樟树下,二蛋把牛系在裸露在外的树根上,自己站在树下躲雨。一道极亮的闪电在眼前划过,接着一声巨响,二蛋眼前一黑,倒在地上。两头水牛“哞——,哞——”地叫起来。
当见到躺在地上的二蛋时,二蛋的母亲腿一软,就晕倒在地上了。醒来后,她嚎啕恸哭:“是我害了二蛋呀,老天爷。你咋不长眼,咋下得了狠心害我们这样的苦命人!”
雷声仍在头顶上轰隆隆地响个不停。
第二天,二蛋醒过来了,额上留下-块黑色的疤痕。他在床上躺了两天,再也躺不下去了。二蛋要放牛。
这天是星期六,二蛋在山上放牛时,眼睛不时地往路口张望。往常星期六,村里跟二蛋一般大的人再不用上学了,都上山找二蛋玩,二蛋同他们有玩不完的游戏。可是二蛋盼了一下午,就是没人来找他玩。
傍晚,二蛋牵着牛回家,路上碰见了石头。以往二蛋和石头很玩得来,可这回石头见到了二蛋竟没命地跑,二蛋喊也喊不住。更奇怪的是许多小孩见到二蛋,都往家里躲。后来二蛋抓住了黑子问:“你见了我为啥要跑?”黑子的眼里满是惶恐,黑子说:“我娘让我别同你玩,说你是恶人——雷公不打好人的——娘说我同你玩了,也会遭雷打。”二蛋松开了黑子。
二蛋默默地回了家。
二蛋见了母亲问:“娘,我是恶人吗?”二蛋的母亲摇摇头:“你不是恶人。”二蛋又问:“那我怎么会遭雷打呢?”二蛋已是一脸的泪水。母亲把二蛋搂在怀里:“孩子,你是个好人,雷打你,只怪老天爷瞎了眼。”母亲的声音也哽咽了。 
此后,二蛋变得不爱说话,整天阴着脸,目光也呆呆的。村里人说二蛋天生一副恶人的相,今后准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二蛋的母亲听了这些闲话很伤心。
一回,棉花家丢了一只鸡。棉花站在村头,对着二蛋家骂:“这是哪个遭雷打的偷了我的鸡?偷我家鸡的人不得好死!”二蛋母亲的眼里满是泪水。
二蛋的眉头紧蹙,眼里喷着怒火。二蛋一字一顿地说:“我终究会杀了她! ”二蛋的母亲听了这话,心一抖,狠狠一巴掌甩在二蛋脸上:“孩子,你千万别有这种想法。我不希望你被别人说准,你现在是个好人,今后也是个好人。”二蛋说:“可他们不愿我做好人。”
后来村里丢了什么东西,都怀疑是二蛋偷的,就指桑骂槐地骂二蛋。二蛋都忍了。
转眼二蛋23岁了,该娶媳妇了。可没人愿为二蛋说媒。后来二蛋的母亲托外村人做媒,从几十里远的地方给二蛋找了个女人。订亲没几天,姑娘就退亲了,二蛋问她为啥退亲,人家说:“你们村里人都说你是遭天雷劈的恶人。”二蛋查出这话是棉花说的。
二蛋见母亲坐在床上默默地流泪,心里极为愤怒,他拿了把菜刀闯进棉花的家,对着棉花乱砍,边砍边吼:“我顺了天意,先砍死你,让天雷再劈一次。”棉花的男人想夺刀,也被 二蛋砍倒在地上。棉花和她男人都死了。
二蛋被警察抓走了,村里人也又议论了:“我们以前说得没错,二蛋是个恶人。”“天雷只会劈恶人,老天有眼。”
(1)二蛋被雷击中这一情节并不突兀,在前文有所体现,请以简要的文字概括这些内容,并分析其对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
(2)小说从哪些角度写了石头、黑子等孩子的表现?这些表现对二蛋性格变化起了什么作用?
(3)从文中看,是哪些原因逼得二蛋走上了不归路?小说以“恶人”为题,依据小说探究,你认为谁是真正的“恶人”?请陈述观点并简要分析。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二蛋由于父亲病故,不得不辍学回家放牛,又意外地遭雷击,结果在村里落下“恶人遭雷打”的骂名。这种歧视逼得他日后走上了杀人之路。
B.二蛋遭雷击后,母亲吓得腿软、晕倒,从她哭诉的话语中,看出封建迷信思想残存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也为小说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C.懂事的二蛋又放牛了,但村里的孩子都明白他是个“恶人”,不愿意跟他玩了,尽管是星期六不用上学,过去同二蛋有玩不完的游戏。
D.二蛋的母亲虽然一再解释,“孩子,你是个好人,雷打你,只怪老天爷瞎了眼”,“你不是恶人”,但她无助的劝说反而导致了二蛋心理的病态发展。
E.二蛋在被雷击、被孩子们排斥后,不爱说话,整天阴着脸,村里人就说二蛋天生一副恶人的相,今后准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对他的杀人,人们也不觉得意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黄河之滨,白塔山下,伫立着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阮熙越就在这里坚守着。阮熙越是兰州阮氏刻葫芦第四代传人,其作品被英国等国家博物馆收藏,她的家族传承刻葫芦技艺已有百年历史。

谈及刻葫芦民间艺术现状,阮熙越表示,这些年来当地政府在民间艺术上投入很大,很多民间传统工艺的生存环境有了改观。据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社会文化处介绍,近两年,政府加大对当地民间艺术的保护力度,现在已建成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建立了44个“非遗”传习所,给予市级以上“非遗”传习所每年5000元到8000元的资金扶持,提供免费的传习场地,还给予资金支持或提供交流机会去国外展示展演。

(选自《甘肃兰州:政府多措施保护民间工艺实现文化传承》)

材料二:

对待传统手工技艺程式化和已成为法度套路的东西,如法式、规矩、惯例、艺诀等,我们应该加以尊重,不要以“创新”的名义或为经济效益而轻率地改变。创新不是告别传统的使用功能,而是以适应当代生活需要为突破点,在不违背手工业生产规律,不扭曲其自然衍变趋势的前提下,生产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产品。

成功的设计能够创立新的“典范”,引领新的手工艺潮流与时尚。而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培育民族工艺品牌,重塑民族的工艺意象。但是,这么多年,中国一直都缺乏叫得响的国际一流“手工品牌”,原因在于掌握技艺的民间手工艺人,大都年龄偏大,文化水平有限,视野思维也不够开阔,而年轻一代则在技艺上不够成熟,这些阻碍了现代设计与传统民间手工艺的融合。

科技代替不了双手,后工业时代更需要“工匠精神”,这样产品才有温度。手艺人是民间手工艺的传承者,也是“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因此振兴传统民间手工艺,传承“工匠精神”,首先要给予职业手艺人以职业尊重。为此,有学者指出,完善制度建设势在必行,还有学者建议学习日本的手工艺人才培养方式——先培养其基本心性、品德,再进行技艺传承,同时将“工匠精种”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中,培养现代学徒。

(摘编自《光明日报》《传统民间手工艺如何走出“深闺”》)

材料三:

凤翔城关镇六营村是凤翔泥塑发源地,经过经过不断地完善加工,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彩绘泥塑。当我们打开“中国泥塑网”时,便可以看到绚丽多姿的泥塑产品正在进行当今最迅捷最远程的网上交易。据统计资料显示,近些年来仅泥塑产业一项就带动了宝鸡地区旅游等相关产业收入近千万元,当地村民把这项传统的民间工艺发展成为了六营村的主要致富手段。

可喜消息的背后伴随着新的忧虑。市场经济挽救了民间艺术,同时也激励它发生新旧交替的巨变,这巨变会不会正是原始艺术特征的可悲的消弭过程的开始呢?我们如何才能尽可能长久地保持民间艺术的原汁原味呢?

(摘编自《产业化经营让凤翔彩绘泥塑走向世界》)

材料四:

由于手工工艺品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既费时又耗力,所以手工工艺品大多都是以个人生产经营为主,生产规模相对较小。虽然有一部分的手工工艺品进入国际市场,但是我国手工艺品的整体发展水平还不是很成熟,其生产规模和经营手段的规模化、市场化以及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所以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也较低下。

目前,传统手工艺的生产和形式严重的脱离了人们的生活实际,使得传统手工艺品逐渐萎缩。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消费者的审美越来越国际化、个性化、生活化,对那些造型老套、形象土气、材质普通、品相不佳的非遗手工产品提不起兴趣,这就倒逼手工艺术家们要从传统思维定式中走出来,要融入现代审美情趣、融合当代流行工艺、融汇当下时尚元素,打造出令消费者眼前一亮,而又爱不释手的好作品、好产品。

(摘编自《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的困境与出路》)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待传统手工技艺程式化和已成法度套路的东西,如法式、规矩、惯例、艺诀等,我们应该加以尊重,不要以“创新”的名义或为经济效益而做出任何改变。
B.手工艺术品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手艺人在振兴传统民间手工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视民间手工艺,首先要重视手艺人。
C.材料三表明,市场经济不但可以挽救民间艺术,使其获得新的发展,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致富的新途径。
D.手工工艺品要想获得新的生命力,需要手工艺术家们从传统思维定式中走出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顶是
A.由于手工艺品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既费时又耗力,生产规模相对较小,所以必须走机械化生产道路,以提高生产效率。
B.在不违背手工业生产规律的前提下,融入现代审美情趣后,创新的改变手工艺产品的使用功能,就能打造出令消费者眼前一亮的好产品。
C.在市场经济的帮助下,民间艺术不但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还带动了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所以市场经济对民间艺术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D.中国的民间手工艺人,无论年龄大小,其自身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导致了中国缺乏国际一流的民族工艺品牌。
【小题3】怎样才能让民间手工艺走出困境,传承并发扬光大?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大发展和文化大繁荣,全民阅读也上升为国家战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全民阅读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17年4月3日,国务院法制办正式就《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标志着全民阅读立法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全民阅读这项文化民生工程的高度重视,标志着全民阅读纳入国家战略层面进行整体布局。
五年来,各类阅读活动蓬勃开展,全社会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阅读氛围愈加浓厚。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职工书屋、军营书屋、公共图书馆、实体书店、社区绘本馆以及各类书香车站、书香公园、书香酒店、书香银行、书吧书院遍布城乡,实现了图书随处可得。为了推动农村阅读,国家开展了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中央和地方投入150多亿元,在全国建成60多万个农家书屋,推动10亿册图书进农村,实现“村村有书屋”。为了推动实体书店建设,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多地开展实体书店扶持工作,累计投入资金数亿元。
五年来,电子阅读器、手机阅读APP、微信阅读、电子阅读大屏终端,各类数字阅读设备成为人们的新宠;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阅读,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有声阅读、在线讲故事、视频直播、网络讲书,层出不穷的新型阅读,以知识付费、体验经济新模式,俘获了许多年轻读者的心。
(摘编自徐升国《全民阅读迎来春天》)
材料二:

(数据:《2016国民图书阅读与消费报告、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材料三:
“轻阅读”说到底,就是一种阅读心境的解放。只有卸下包袱,灵魂才能壮游。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比故意的强迫阅读、深度阅读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所谓的“全民阅读”“书香社会”,也就是一种让“阅读”举重若轻、渗透内化的社会氛围。阅读,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内心需求,就像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一样平常。几年前,西班牙政府曾经赠送公民每人一本《堂吉诃德》,其作者塞万提斯对读者说:“就是最忙的人,读这种小说也是正当的消遣,因为弓弦不能老绷紧了不放,人是个软弱的东西,没有一点适当的松散,是支持不住的。”
(摘编自陈佳冉《全民阅读从“轻阅读”开始》)
材料四:
将阅读推向深入,就得尊重阅读规律,慎重选择领域,根据自身情况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完成不同阅读阶段的精神攀爬。更进一步,要想在根本上提升阅读质量,不妨试着变流于表面的零散阅读为主题阅读。其实,阅读也分为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是篇章阅读,即读懂一本书中的每个章节;第二层是书本阅读,即领会整本书的意旨;第三层就是主题阅读,即选准某个具体的知识领域,广泛涉猎该领域内有价值的中外所有书籍、资料,甚至相关学者的研究论文,力求穷尽所有。相比主题阅读,篇章和书本层次的只能算零散阅读。
果真能完成这样有效的主题阅读,你自然会成为相应领域的专家,而主题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更像在研究。
(摘编自史一棋《深度阅读,应选好恰当的主题领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读书时间增加,比2015年的19.69分钟增加了0.51分钟,但其它纸质报刊阅读时长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B.我国成年国民接触新兴媒介的时长整体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特别是手机接触时长增长显著,但电子阅读器的阅读有所降低。
C.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总和比2015年有所提升,这说明我国成年国民对阅读的重要性以及对获取信息的重视。
D.对比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我国成年国民阅读时长可以发现,传统媒体阅读是深度阅读,而新媒体阅读是碎片化的轻阅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国各地开展的各种阅读活动和全社会阅读氛围的浓厚等都说明,要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就只能举办各类阅读活动。
B.书屋的建设、实体书店的发展都说明我国已经把全民阅读纳入国家战略并进行了整体的布局,体现出国家的重视。
C.国家投入150亿元建设农家书屋,有10亿册图书进入农村等说明全民阅读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全民阅读的物质条件。
D.数字阅读成为人们的新宠,有声阅读、视频直播等新型阅读的模式得到年轻人认可等使得我国全民阅读顺利实现。
【小题3】“轻阅读”和“深度阅读”的不同点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军号

申志远

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行进在草地上,远远的,一个人走在前头,他的影子在天际线下,是一个小黑点,后面,很远很远的地方,是打着军旗行进的红军。

从茨坪出发,过湘江,一直走到这一眼看不到边的草地,陆青一直走在这支队伍的前头,因为他是号手,军号一响,红军战士就要向前冲锋。陆青19岁,曾经是茨坪小井的一个喇叭匠,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少不了他,老表们都叫他喇叭青。那年,镇上闹红,他跟了私塾的教书先生一起投了红军。

政委问他:“娃子,你会干啥?”

“我会吹喇叭。”

“会吹喇叭,那你去当号兵吧!”

政委一句话,喇叭换成军号,从此,陆青成了号兵。

军号是德国的,印着一串洋文,铜的,锃亮锃亮的,能像镜子照见号兵的脸。号的做工十分精细,每个按键和每个螺丝都是巧手工匠做出的细活儿,一吹,声音特别嘹亮,十里八里都能听见。军号的主人叫阿贵,每天号不离手,阿贵是上过军校的广东人,读过学堂,从南昌到海陆丰再到长沙,一路吹到井冈山。号谱虽然复杂,但对于作为喇叭匠的陆青来说不是难事,他很快就学会了。

这军号阿贵以前是从不给陆青用的,用一个牛皮套套着,拴了一大块红绸子。号兵陆青跟屁虫似的追着阿贵,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成为这军号的主人。阿贵有一天说,喇叭青,等我去见马克思了,这军号就是你的了。

“马克思是谁呀?”

“一个大胡子的外国人,是我们共产党的祖宗。”

“你不能见马克思,你得带着我,吹着号去冲锋!”

“喇叭青,我要牺牲了,你得继续吹,吹到革命胜利……”

陆青回答:“我想要军号,可不想让你死,我们要一起吹着军号去见毛委员!”湘江之役,白匪用了飞机大炮,红军的浮桥被炸断,造币厂的车床、《红星报》的印刷机都被炸到江里,红军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湘江……毛委员下令:扔掉这些坛坛罐罐,突围!号兵阿贵在湘江渡口吹响了冲锋号,一颗炸弹爆炸在江中心,号声戛然而止,阿贵的脑袋被弹片削掉了,一团血雾喷过来,鲜血浸透了红绸。血喷了陆青一脸,他拾起军号,用尽平生的气力吹响,他的脸和军号、军旗都融在湘江猩红的血色中,号声呜咽,为阿贵奏响挽歌。红军在付出巨大的牺牲后,成功突围了……

以后,这军号跟了陆青,跟着主力红军,一路走来。

松潘草原的天气,一会儿一变,刚刚还是万里晴空,一下子就暴雨如注。陆青行进在草地上,任雨水浇过头顶,他把军号塞进背包,打开背上破旧的油纸雨伞,冒雨前行。雨雾中的陆青感到非常疲惫,确实走不动了。雷鸣电闪中,他仿佛看到阿贵在和他说军号的事……

暴雨过后,草原上弥漫着雨雾,天边还出现了一道彩虹,陆青又饿又乏,放眼回望,中国工农红军的军旗变成一个小点,他已经急行军好几里路了。

前方,是一块绿色的草坪,过了草坪就是一大片灌木丛,陆青喝光水壶中最后一口水,扔掉了被雨打烂的油纸伞,擦了擦军号,整理了一下背包,踏上了绿色的草坪。

一脚下去,陆青感觉自己好像飞了起来,而后整个身子迅速地沉下去,仿佛大地里伸出一只手在拽他,他挣扎着,可越挣扎陷得越深。陆青试图扔掉身上的背包,可是根本摘不下来,就这样,一点儿一点儿被绿色的泥浆包围。时间似乎静止了,他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声……

陆青半个身子没在沼泽里,他脑子是清醒的,用尽最后的力气,他吹响了军号,号声嘹亮,号声呜咽,在草地上空久久回荡……

吹号加速了陆青的沉没,很快,淤泥没了他的脖子。陆青想,战友们呢,能听到他的号声吗?一瞬间,他的眼晴模糊了,他清晰地看到了阿贵,阿贵从红色的湘江张开双臂向他走来,他睁不开眼睛了,但是他觉得自己的脚踏在一块石头上,他用左臂高高地举起军号,他要让战友们看到军号……

红军队伍走到这里,正是晚霞飘落时分。一望无垠的草地上,只见陆青的手在高高地擎起,军号紧握在他的手里,像个路标,红绸子在风中飘舞……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军号为线索,将读者带入久远的战争年代,在不同的场景中再现了革命先烈的英雄本色。
B.“等我去见马克思了,这军号就是你的了。”这句话表现了阿贵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C.“他吹响了军号,号声嘹亮”,这既是陆青吹出的生命挽歌,也是陆青向部队发出的冲锋号角。
D.小说以战争为背景,以两代军号手舍生忘死的事迹,表达了对英雄的敬意,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小题2】小说中阿贵的存在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写陆青牺牲后,“红绸子在风中飘舞”,用意何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