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周小胖,跟上!

麦 子

在一个春日的黄昏,爷爷将将周小胖带回了家。看到周小胖的第一眼,我和爸爸妈妈都吓了一跳:灰黑色的皮毛,瘦骨嶙峋的身材,鼻上、身上长满发出恶臭味的癣,一条细长的尾巴则紧贴在左后腿。我们没有办法拒绝周小胖。除了它瘦得可以数得清的一根又一根的肋骨外,还因为它怯怯而茫然的眼神。

经过大半年的调养,周小胖居然慢慢“胖”了起来,皮里有了肉,骨头隐进了肉里,身上的癣疤也渐次褪去,长满光亮的毛,眼睛也变得清亮清亮。爷爷暗地里为此得意,常带着欣喜的目光,默不着声地看着周小胖,就像他曾看着我那样。

在第三个年头,它的右眼突然蒙上了一层白翳。爷爷找来兽医,说是已经太迟,无法手术。就这样,本来就有些难看的周小胖成了一只独眼狗。

独眼的周小胖除了像从前一样,常在房前屋后瞎转悠外,还常随在爷爷的后面,像保镖似地跟着他。

随着年龄的增长,爷爷的记忆越来越差。一开始是忘带家里的钥匙、忘关水龙头之类的小事,但慢慢地连熟悉的路、熟悉的人也开始模糊。那时,爸爸妈妈忙着镇上新开的饭店,而我要上学,家里就常常只剩爷爷和周小胖。

那是一个冬日的下午,我们回家后四处都没见着爷爷,而候在院前的周小胖看见是我们,似乎也很失望。

“小胖,爷爷呢?”妈妈责问。周小胖茫然地看着妈妈。它还没有完全明白过来。后来,李婆婆告诉我们,说看见爷爷在岭上将周小胖撵回了家。

我们开始找,可是没有找到。

很晚的时候,我们才回到家里。“周小胖,爷爷不见啦!”回去后,我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将等候我们很久的周小胖狠狠地踹了一脚。

“汪——汪。”这一次,周小胖好像听懂了,呜咽地叫了两声。过了一会儿,妈妈端食给周小胖时,却发现它不见了。

“人不见了,连狗也跑了。”妈妈急得直掉泪。“是不是周小胖去找爹了?”爸爸猜测。于是,我们又拿上电筒,沿着大道,重新开始寻找。

我们一路走,一路叫着爷爷和周小胖。大概过了三小时,我们借着月光、电筒光,突然发现对面的山坡上行来一人一狗。正是爷爷和周小胖!

原来,爷爷早上准备去亲戚家,没想到遇上一熟人,唠叨了几句,就又给迷路了。因为,走的是人迹罕至的山路,所以一直没有人发现,直到周小胖将他找到。自从发生这事后,爷爷走到那里,周小胖就跟到那里,无论爷爷怎么吼它、赶它,都死乞白赖地跟着。

那年的暑假,在炎热的八月,妈妈和我带着爷爷,还有周小胖到爸爸开的饭店。因为客人多,我和妈妈忙着招呼客人,爷爷和周小胖在门口坐着。过了一阵,突然有人叫我们,说爷爷上了一辆中巴车。“周小胖呢?”我们问。“跟在车屁股后撵着。”

爸爸忙骑着摩托车朝报信人说的方向追去。

追上周小胖时,它已经累得不行了,嘴里甚至吐出了白沫,看到爷爷下车的瞬间,它居然一下趴在了地上。过了几天,它又恢复过来,只是左后腿无缘无故就给瘸了。

以前它总是跟在爷爷的后面,“追车事件”后周小胖就绕到了爷爷的前面。它领着爷爷去菜地,领着爷爷去看庄稼,带着爷爷去村尾的樟树下乘凉,或是岭上晒太阳。这个时候的爷爷就像一个小孩子,周小胖走到那,他就跟到那,一如从前他走到那,周小胖跟到哪。

后来爷爷住了几次院后便卧床不起了。陪伴爷爷的除了电视、收音机,便是周小胖了。爷爷是在一个栀子花开的清晨离去的。爷爷走的最后一刻,不是爸爸妈妈,也不是我陪在他身边,而是周小胖。爷爷去世后,周小胖在他的房里整整待了三天三夜。它不吃不喝,只是呆呆地趴在地上。

周小胖没有了从前的生气,更加木讷,更加绵沓,走路也缓缓的,而无论多么软滑的食物都会在它的嘴里停留很久。过了一段时间,周小胖不知怎么找到了山坡上爷爷的坟墓。从那以后,它就常常慢慢地踱到那里,坐在那里,躺在那里,或是趴在那里,晒太阳,听鸟叫,或是就那么呆呆地看着远处。偶尔,它会站起来,用那只独眼,凝望着爷爷放在墓碑上的相片;“汪”,偶尔,它也会叫一声,仿佛在和爷爷说着什么。

爷爷是走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而周小胖是走在一年后的金秋。它在我们家一共待了整整11年,我们一直不知道它真实的年龄,我们只是知道它寿终正寝。

(选自《意林》,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故事情节并没有多少大起大落,而是娓娓讲述了人与狗相处的故事,主题十分温馨而美好。
B.作者采用了精彩的细节描写,将“周小胖”的忠诚展示得淋漓尽致,“周小胖”不愧为一只“义”犬。
C.“我”全家对“周小胖”有着深厚的感情,这可以从他们对“周小胖”的这一称呼上看得出来。
D.作者认为在动物权益日益得到尊重的社会背景下,“我”全家早已把“周小胖”看作家庭的成员之一了。
【小题2】文章以“周小胖,跟上!”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开篇,详细描述了“周小胖”刚来时的囧样,有何用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5 09:07: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韩非子》),这种强调法度顺应时代变化而变化的思想作为文化自新的一种体现,在汉代法律思想嬗变及传统社会法律思想确立的过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汉初,统治者在法律思想上明确提出了“以道统法”之说,表明黄老学说也肯定法律在治国中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强调在制定和实施法律时,要遵循“道”的原则和精神。汉初黄老思想家对法家理论采取了较为理性的态度,既批判严刑苛法对社会关系的破坏作用,又认识到立法制刑、悬赏设罚具有分别是非、明辨好恶、审察奸邪、消弭祸乱的积极意义。而道的核心观念之一就是“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所以汉初又提出“法随时变”的观点,这也与法家“法与时转则治”的理论相契合。受黄老思想影响,汉初往往“木诎于文辞”者被重用,“吏之言文深刻,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口辩”“文深”甚至成为晋职的障碍。黄老政治对汉初经济的恢复居功至伟,但无为而治繁荣了经济的同时,也造成社会矛盾的不断酝酿、积聚。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采取积极有为的态度应对各种社会问题,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都进行了顺应时代的变革和创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黄老之学显然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变化,儒家思想进而渐兴。当然,儒家思想也需要有一个调整自身、适应社会变化的过程,因此只能暂且权以“缘饰吏事”,新秩序暂告缺失使得法家思想所受束缚骤然减少,在由道法转为儒法的过渡期内重被释放。武帝开始“独任执法之吏以治民”,强调遵守法律,维护法制的权威。凭借制度化得以保留下来的文吏(秦汉时期深受法家理念影响的官吏)群体最先对“拯救时弊”“顺应世变”作出回应。他们源自法家的底色重又显现出来,“重厚长者”不得不让位于能吏。此期儒法两家还未能相互吸收整合完毕,到宣帝宣扬“汉家历来以霸王道杂之”已经充分表现了儒法由外在彼此独立向内在一体发展的趋势。

随着儒法思想由外在对立到内部融合,“儒法合流”不断深化,“修经明学”务在“轨德立化”的儒生和起于“刀笔筐箧”长于“优事理乱”的文法之吏自然也处于不断的融合之中。随着儒学的复兴,王朝政府向儒生敞开了大门,越来越多的儒生充任各级政府官员,官员的技能和成分开始发生显著变化。随着儒学渐兴,政府中也存在文法之吏改学儒术的现象,文吏之所以转学儒术,既有外部政治、文化环境的压力,也有内在精神价值的追求。从外部环境来看,随着经术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公卿大夫们明显彬彬儒雅起来,社会风尚也悄然转向,文法之吏如果不甘愿被排斥于以儒学为主干的文化氛围之外,便必须选择认同儒术。以文法律令为文化背景的吏员,在他们已经适应了当时的政治生活,有的甚至已居高位的时候,依然花费精力补充修习新贵之学,自然是因为儒学之风大盛,以儒术为名目的选举及其所开辟的仕进之途更为光明和诱人。

总体来看,汉代法家政治的实施始终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汉初表现为黄老政治包裹着法家思想,而后则嬗变为“霸王道杂之”的儒法合流。法家思想虽为后世所沿用却再也没有取得主导性的地位,讲求为政以德、执两用中等的儒家思想与系统性和实践性强的法家思想与制度的结合,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和价值诉求。

(摘编自李巍涛《“法与时转则治”:汉代法律思想的嬗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法家的严刑苛法既对社会关系有破坏作用,但也具有消弭祸乱等积极意义。
B.“法随时变”的观点与法家一些理论相契合,也遵循了“道”的原则和精神。
C.黄老政治主张无为而治,但后面不再适应社会变化,即很快被儒家思想替代。
D.文吏转学儒术,是因为儒学渐兴及以儒术为名目的选举及仕进之途光明诱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通过引用文句,指出汉代法律思想的嬗变是顺应时代的变化。
B.文章辩证分析了黄老政治在经济恢复时的重要作用,也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
C.文章按时间顺序比较分析了黄老思想、法家思想、儒家思想的不同和作用。
D.文章所论汉代法律思想嬗变,对今天依法治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初,黄老“无为而治”学说之所以能发挥积极作用,是因为当时最需要休养生息。
B.汉初,文辞木诎的重厚长者往往被重用,“口辩”“文深”的法家文吏则晋职困难。
C.在汉代法律思想的嬗变中.法家思想曾一度被释放,但始终没有取得主导性的地位。
D.汉武帝促成了黄老道法向儒法的转变,自此儒法两家从彼此独立最终走向相互融合。

同类题2

阅读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道 法 自 然

赵建永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哲学追求的理想境界。道家以自然主义为价值取向,在自然的和谐基础上,推展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有人与人的和谐,以达成自我身心的和谐。道家的价值取向与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文化演进顺序相似,即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解决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进而使人的心灵需求得以妥善解决。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则从自我身心的和谐出发,依次推导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的和谐。如此,儒道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相反相成,互补互促,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架构。

“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第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揭示了人之所以应该效法“道”,是因为“道”具有“自然无为”的特性,体现着宇宙秩序的和谐。道家以“自然为宗”,崇尚“自然”是其根本特点。冯友兰指出,道家学说可用“复归自然”一言以蔽之。“自然”就是相对于人为而言的一种自发的、天生而然的状态。

道家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把宇宙看成和谐的生命共同体,是在“道”支配下相互依存的有机系统,维持整体性平衡,使万物协同发展。老子认为,“道”之所以尊贵,在于它对事物不妄加干涉,这样人与自然就和谐了。庄子提出“太和万物”的观点,认为万物天然处于和谐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人类应该“顺之以天道,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即以天道来规范人道。在这种系统观中,和谐的人生与社会应是“自然的和谐”的一种再现。照此思维看,从“自然的和谐”出发,健全社会模式的各环节方可依次得以展开。由此,“道法自然”便从自然领域转进到社会领域。

“道法自然”引发的环境伦理,旨在倡导一种善待自然、师法自然、遵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要求从自然界学习人类生存发展之道,自觉维护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最基本的层面是人与物的和谐。对于儒道两家在此问题上的差异,陈寅恪指出:“中国儒家虽称格物致知,然其所殚精致意者,实仅人与人之关系。而道家则研究人与物之关系。故吾国之医药学术之发达出于道教之贡献为多。”道教继承发展了道家“天道自然”“ 万物一体”等观念,并付诸实践。冯友兰对道教对待自然的科学精神有充分肯定,誉之为世界上唯一不反科学的神秘主义的体系。

对于道家自然观的科学精神,在西方亦有不少知音。李约瑟对道家更为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观给予很高评价:“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药剂学都起源于道家。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道家发展了科学态度的许多最重要的特点,因而对中国科学史有着头等重要性,并有不少东西可以向世界传授。”

“道法自然”表达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它以天人合一的“内在关系”立论,迥异于西方把人和自然视为对立的“外在关系”。面对当今世界普遍性的各种危机,我们不能不赞叹“道法自然”的智慧。这种观念在探求生存与自由的同时,便以考虑到获取的前提,并把自然法则上升为人类的行为价值,值得现代人研究和借鉴。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关于“道法自然”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道家核心理念的“道法自然”是中国哲学追求的终极目标,它体现了道家的自然主义价值取向。
B.“道法自然”主张和谐,其内容包括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我身心的和谐。
C.“道法自然”指出人应该效法“道”,因为“道”具有“自然无为”的特性,体现着宇宙秩序的和谐。
D.“道法自然”体现了道家崇尚自然的特点,相对于人为而言,“自然”就是一种自发的、天生而然的状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与道家的价值取向作对比论证,指出它们的异同。
B.文章引用《老子》第二十五章中的相关内容,主要是为了证明道家以“自然为宗”的观点。
C.文章用陈寅恪的话论证了儒、道两家在人与物的和谐问题上的相同与差异。
D.文章最后一段运用对比论证,指出道家的“道法自然”理念有别于西方的人与自然对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的价值取向是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解决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进而妥善解决人的心灵需求问题,可见,道家关注的重点在于人。
B.“道法自然”引发的环境伦理,旨在倡导善待自然、师法自然、遵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这对解决当今世界普遍性的各种危机有所启示。
C.冯友兰、李约瑟对充分肯定了道教或道家对待自然的科学精神,并认为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药剂学都起源于道家。
D.在探求生存与自由的同时便已考虑到获取的前提,并把自然法则上升为人类的行为价值,“道法自然”的这种观念值得现代人研究和借鉴。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要流行不要脑残

阿达

①一首没有歌词的“神曲”《忐忑》突然蹿红,令人始料不及,包括龚琳娜本身。顺理成章,遵循一般商业逻辑,打铁要趁热,获利要趁红,龚琳娜遂与其夫老锣顺势而为乘风破浪,一鼓作气连作几首新“神曲”,什么《法海你不懂爱》啦,《金箍棒》啦,用反复循环的歌词加简单的肢体语言,让人进入催眠状态而“自愿学唱”。哪怕你觉得不胜其扰,但由于神曲具有“自动开启循环模式”的功能,你终因挥之不去而被迫“洗耳”。“洗耳”之后就是“洗脑”——人的本能会让你变得“脑残”:哦,既然神曲只是想让咱们过过嘴瘾,那就不妨练练嘴皮子,“俺老孙住花果山,寻得宝贝如意金箍棒巴嘎棒巴嘎棒巴嘎咦嘎棒……”好,一场“全民洗脑”运动就这样开始了。

②对于“神曲”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从中看到“音乐家的底蕴”,有人从中发现“流行的奥秘”。作为一种艺术尝试,无论优缺点如何,其存在的合理性毋庸置疑。但是当龚琳娜夫妇在“新民歌”道路上从“至雅”转型到“至俗”之后,如果我们不加分析地追捧它,明知其“脑残”依然乐颠颠去消费它,那么,这难道是民族音乐乃至民族文化的“正途”吗?因“脑残体”而激发的流行,让全民浸淫在充满感官刺激的庸俗文化中娱乐至死,这是喜剧还是悲剧?

③流行不等于庸俗,这是毫无疑问的。经典也会流行,或者是曾经的流行。

④解剖“神曲”,不是为了质疑龚琳娜夫妇,而是为了反思隐藏其后的文化生态和俗众心理。为什么“脑残体”极易赢得拥趸?为什么会“越脑残越流行”?当这种现象出现时,是趁机“发脑残财”,还是优化“脑残体”,使之增添文化含量,找到流行文化的密码,打造优秀的流行文化,这是我们所要关心的。

⑤事实上,“脑残体”的神曲也并非所向披靡,一灵百灵。与有一定艺术含量的《忐忑》相比,龚琳娜后来的新神曲并没有那么火爆和受追捧,当你想用恶俗讨好观众时,其实低估了观众的智商。你把观众想象成一群弱智,故意降低难度,刻意迎合,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炼成神曲,有偶然因素和运气因素,如想回回得手,只能适度开发“脑残”因素,用之过度,就会品位下滑,最后的效果南辕北辙。

⑥要流行不要脑残。为优秀的“流行”建立标杆,这是大家共同的意愿和责任。当流行借助脑残,不分青红皂白泥沙俱下时,不妨记住专家的告诫:转基因的食品千万慎食!

(节选自《上海采风》)

【小题1】第①段加点处“全民洗脑’运动”在文中具体指的是    
【小题2】第②段中加点的“脑残体”在百度百科中解释为“火星文”,即对汉字的一种扭曲的书写形式;请你根据本文的内容,重新给“脑残体”下一个定义。
【小题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③段划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龚琳娜夫妇用“精英”的身段和疑似“草根”的做派经营“艺术杂耍”,其动机究竟是启蒙还是愚弄,是先锋还是媚俗,每个人心里都有杆秤。
②但如果只是出于商业目的,发现“脑残体”的媚俗功能好生了得而用足其力,这样的推波助澜,人们也能心领神会。
③但流行的东西有优劣之分,流行感冒就令人避而远之。
④假如他们真的是启蒙者,创作的曲目真的是先锋艺术,人们即便一时不太懂,也会感知创作者的心血而肃然起敬。
A.①②④③B.③①②④
C.②①③④D.③①④②
【小题4】下列和文章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对“神曲”的评价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作为一种艺术尝试,存在即合理,因此,在这个全民娱乐的时代,人们追捧它,消费它,其实是毋庸置疑的。
B.从神曲《忐忑》的突然蹿红,到后来的新神曲不再那么火爆和受追捧,说明观众并非弱智,作品也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含量和艺术品位。
C.对龚琳娜夫妇的质疑和批判,以及对“神曲”的解剖,实质上是对隐藏其后的文化生态和俗众心理的深刻反思。
D.“转基因的食品千万慎食”,以此来类比流行的艺术作品未必都是优秀的,也要慎重对待。
【小题5】联系全文,分析第⑤段的作用。
【小题6】作者称《法海你不懂爱》、《金箍棒》等新“神曲”为“脑残体”,并提出了“要流行不要脑残”的观点,你是否赞同?请结合实例表达你的观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半个月亮

迟子建

一天就要过去了,天已黑了,我的故事也快讲完了。

达吉亚娜他们一定到了布苏了。激流乡现在已是一座空城,那里没有我们的人了。这个小小的乡在我眼里就是一座很大很大的城,我忘不了在商店所看到的那两匹布,一匹青蓝,一匹乳黄,它们一明一暗地站在那里,就像黑夜和黎明。

这几年,林木因砍伐过度越来越稀疏,动物也越来越少,山风却越来越大。驯鹿所食的苔藓逐年减少,我们不得不跟着它们频繁地搬迁。

激流乡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就从来没有住满过人。人们只把它当作一座歇脚的客栈。它一天天地破败下去。

我真担心达吉亚娜他们所去的布苏,又会成为一座歇脚的客栈。

达吉亚娜开始为建立一个新的鄂温克猎民定居点而奔波。她说激流乡太偏僻,交通不便,医疗没有保障,孩子们所受的教育程度不高,将来就业困难,这个民族面临着退化的命运。她联合了其他几个乌力楞的人,联名向激流乡政府提交了一个下山定居的建议信,就是这封信引起了我们这次大规模的搬迁。

生活在山上的猎民不足两百人了,驯鹿也只有六七百只了。除了我之外,大家都投了去布苏定居的赞成票。激流乡新上任的古书记听说我投了反对票时,特意上山来做我的工作。他说我们和驯鹿下山,也是对森林的一种保护。驯鹿游走时会破坏植被,使生态失去平衡,再说现在对于动物要实施保护,不能再打猎了。他说一个放下了猎枪的民族,才是一个文明的民族,一个有前途和出路的民族。我很想对他说,我们和我们的驯鹿,从来都是亲吻着森林的。我们与数以万计的伐木人比起来,就是轻轻掠过水面的几只蜻蜓。如果森林之河遭受了污染,怎么可能是因为几只蜻蜓掠过的缘故呢?可我没把这番话说给他,我为他唱了一首歌,那是妮浩曾经唱过的、流传在我们氏族的葬熊的神歌:熊祖母啊,你倒下了。就美美地睡吧。吃你的肉的,是那些黑色的乌鸦。我们把你的眼睛,虔诚地放在树间,就像摆放一盏神灯!我留下来了,安草儿也留下来了,这就足够了。我原想着西班可能也会留下来的,他爱啃树皮,他的字还没有造完,但西班是个孝顺的孩子,拉吉米去哪里,他就会去哪里。我看拉吉米也活不长了,他的舌头已经歪斜了,说话含混不清。如果拉吉米有一天不在了,西班一定会回来的。

我们再也不用在搬迁时留下树号了,山中的路越来越多了。没有路的时候,我们全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当搬迁的卡车在清晨驶入营地的时候,我看见那些要走的人的眼神中不完全是喜悦,他们的眼睛里也流露着凄凉、迷茫的神色。尤其是那只在依莲娜死去时出生的白色驯鹿,它说什么也不肯上卡车,可西班是离不开它的。西班摇着它颈下那对金色的铃铛,叫着它的名字,说,木库莲,快上车,你要是不喜欢布苏,不喜欢被关进鹿圈,我们再回来!木库莲这才顺从地上了卡车。我讲了一天的故事,累了。我没有告诉你们我的名字,因为我不想留下名字了。我已经嘱咐了安草儿,阿帖走的时候,一定不要埋在土里,要葬在树上,葬在风中。只是如今选择四棵相对着的大树不那么容易了。

安草儿进来了,他又往火上添了几块柴火。这团母亲送我的火虽然年龄苍老了,但它的面容却依然那么活泼、青春。

我走出希楞柱。混合着植物清香气息的湿润的空气,使我打了一个喷嚏。这个喷嚏打得十分畅快,疲乏一扫而空。月亮升起来了,不过月亮不是圆的,是半轮,它莹白如玉。它微微弯着身子,就像一只喝水的小鹿。月亮下面,是通往山外的路,我满怀忧伤地看着那条路。安草儿走了过来,跟我一起看着那条路。那上面卡车留下的车辙在我眼里就像一道道的伤痕。忽然,那条路的尽头闪现出一团模糊的灰白的影子,跟着,我听见了隐隐约约的鹿铃声,那团灰白的影子离我们的营地越来越近。安草儿惊叫道,阿帖,木库莲回来了!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虽然鹿铃声听起来越来越清脆了。我抬头看了看月亮,觉得它就像朝我们跑来的白色驯鹿;而我再看那只离我们越来越近的驯鹿时,觉得它就是掉在地上的那半轮淡白的月亮。我落泪了,因为我已分不清天上人间了。

(选自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有删改)

(注)①“我”年届九旬,是鄂温克族最后一个族长的女人。②鄂温克族是东北亚地区的一个民族,主要居住于中国内蒙古和黑龙江两省,鄂温克的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③安草儿:“我”的孙子。④希楞柱是鄂温克族民居,以圆锥体式树木做支架,以兽皮防寒,以桦皮防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激流乡一个偏远的山中,写了这里的人与自然。这里“没有我们的人了”,这里“偏僻,交通不便”,暗示了这个地方愚昧、落后。
B.新上任的古书记上山来做“我”的工作,不仅是因为“我”是这个民族最有威望的人,族人搬迁离不开“我”,更是因为书记认识到一个没有放下猎枪的民族是野蛮的民族。
C.鄂温克族人之所以逃离生养他们的故土,是因为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被人为地破坏。而安草儿留下不仅是陪伴孤独的祖母,更是对鄂温克族人原有生活的守望。
D.小说重在凸显自然环境的描写与烘托,小说结尾湿润的空气、莹白如玉的半轮月亮、回家的驯鹿等自然环境描写既写出了自然的美好,又写出了“我”对故土的眷恋。
【小题2】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试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其作用。
【小题3】试根据小说内容探究小说所揭示的主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通常被形容为一场“慢行业的小步快跑”,在当前各行各业都积极参与新技术成果分享的背景下,“教育+AI”的模式呈现出了六个大类的发展趋向: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学习、自动化辅导与答疑、智能测评、模拟和游戏化教学平台、教育决策、幼儿早教机器人。掌门1对l经过多年的教育市场深耕,在技术融合领域发展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模式,将1对l的个性化教育需求与智能化推荐等技术逻辑结合,综合多个维度的技术成果形成了一套高效学习的独特发展路径。
利用机器学习所带来的数据和算法上的便捷,人工智能在大数据的支撑下承担了更多辅助性的角色:,掌门1对l的Al体系包含了三大模块:智能测评系统、智能课件、智能作业,其驱动核心就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依赖于掌门1对1平台平均每天运行的10万节课程,每天的30万套课件使用数,题库中题目的l000万次日均使用次数,Al的教学能力得以获得智能化、精准化的提升。在塑造产品竞争力的同时,也对效率不高的学生和进行l对l教学的老师赋能。
(摘编自“凤凰网")
材料二:
人工智能可能会倒逼传统教育的整体改革。人工智能的大数据训练和应试教育的刷题训练,在训练模式上具有高度相似性。但在计算能力和大数据处理上,人工智能具有人脑无法企及的天然优势。人工智能正逐渐替代流程化和重复性的工作岗位。在此基础上,人工智能时代的学科教育也应有所改革,现有的数学教育强调计算、题型和公式套用,缺少逻辑推理训练,智能时代的学生不仅要具备“算”的技能,更要具备“数”的逻辑。
传统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首先是教育理念的改变,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边界被打破了,人们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进入任何领域、选择任何层次、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安排学习的节奏和进度。而人为建立起来的固有学科体系正被不断打破,为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知识的贯通和综合创造条件,学科越来越趋于综合化b其次是教育模式的改变,未来教育将逐渐进入“教学互动”的时代,这就需要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
(摘编自《人工智能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光明日报}20 1 8年9月l 8日》)
材料三:
AI+教育,是教育领域又一个需要关注的“德育场”。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正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对于促进人和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教育领域,德育工作的本质就是一项赋能的工作,是将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时代的思想精华传递给受教育者。这种赋能是在引领人的价值导向和精神追求。尽管一个是技术领域,致力于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一个是精神领域,专注对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引导,但两者本质是相通的。这就需要教育人尤其是德育工作者,主动学习,自觉掌握和运用Al理念和方法;同时,深入了解青少年群体对Al的敏感和掌握程度,找到共同语言,建立有效的德育话语体系,这是做好新时代学校德育的前提和基础。
任何一对新思维新技术都要影响甚至主导教育教学思想的变革。随着AI的普及应用,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教的工具、学的工具、课的结构等一定会发生变革。我们要深度思考,AI+教育如何影响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如何重构我们的教学方式?这些教育教学要素的变革,带来的是参与的主体“人”的变革。要强调的是,我们要从教学思想和学习思想等方面进行主动变革,教育和引导学生不仅掌握“关于世界的知识”,更要真正掌握“进入世界的知识”。
(摘编自《AI+教育,一个需要关注的德育场》,《光明日报》20 1 8年9月l 9目)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教育也开始了与人工智能结合,掌门 1对l就是这一领域的实践者,它积极探索,综合多个维度的技术成果研发出了适合自己的模式。
B.在计算能力和大数据处理上,人工智能拥有人脑无法企及的天然优势,传统教育下的流程化和重复性的工作岗位,正在逐渐被人工智能取代。
C.在人工智能时代,固有的学科体系被不断打破,学科趋于综合化,教育模式也逐渐进入“教学互动”的时代,具有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等特点的新型教育体系将被构建。
D.新时代做好学校德育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深入了解青少年群体对AI的敏感和掌握程度,找到共同语言,建立有效的德育话语体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凭借强大的驱动核心人工智能+大数据,掌门l对1的AI的教学能力得以获得智能化、精准化的提升,成功地塑造了其产品竞争力。
B.在人工智能时代,传统教育必将发生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改变,这将为人们带来学习上的便捷,同时也提醒我们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
C.人工智能技术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也正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所以“教育+AI”的教育新模式也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D.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后,学校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思想与价值观等随之改变,学生要从掌握“关于世界的知识”转为掌握“进入世界的知识”。
【小题3】以上关于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材料,报道的角度与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