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下面的题。

文化节目收视下滑:期待建设性互动

《百家讲坛》收视率已被挤出央视科教频道的十名之外,舆论普遍不太乐观,认为这个影响很大的节目进入了“衰退期”。

①记者:《百家讲坛》的起落是不是说明:学术通俗娱乐化可能行不通的?

梁永安 (文化学专家):我觉得现在下这种判断还为时尚早。一档节目起起落落很正常,社会的焦点总是在不断转移,比如当前的股市楼市、金融风暴等问题,一时之间,社会对历史文化的关注有所减弱也算正常。

何况《百家讲坛》原来的定位就不是学术,也就谈不上什么学术通俗化。准确来说,它应该属于文化传播平台,而不是学术研究的专业空间。最明显的特征是:演讲者并不提供自己独特的材料发现或者体系构建。比如于丹就很聪明,声明自己是在学术的“墙外”讲《论语》,与真正的经学研究区隔开来,阐发自己的感受。舆论以为她对学术话语有所威胁,其实完全没有,学术自有学术的一套研究体系、学理化的表达方式。

②那么您认为《百家讲坛》陷入低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梁永安:我想它可能面临困顿期的内容资源的转型。《百家讲坛》的听众,主要是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他们对三国、《论语》等历史本来就很感兴趣,而新一代人却未必买帐,且不说新一代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仅仅是新一代的彷徨迷茫和生存焦虑,目前就很少有主流文化节目能够切中。所以《百家讲坛》能否在当代全球景观下,开掘新的内容资源,在年轻人的心灵引起共鸣,是节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③记者:或许文化传播类节目本就不用追求轰动效应,默默把“高端路线”坚持下去,才是常态?

梁永安:那倒未必。国外的文化节目,持续走红几十年的不在少数。比如美国的脱口秀、BBC的历史专题等。这些节目也经历过低谷,只是当观众耳熟能详到自己都能掰的时候,节目完成了自我升级,让人重新获得惊喜,也就重新赢得了观众。《百家讲坛》中即使被称为“心灵鸡汤”的于丹说《论语》,往往也是采取简化问题的方式讲解,似乎如此一来,生活的困顿一下子就很容易想通,其实这并不顶用。只有首先将事件的复杂本相清晰地传达给观众,观众才能从历史中相互对照,吸取智慧,让历史焕发出高度的启示性,这样的讲述,才能切中当代青年人真实的生命状态,才会有持续的社会影响力。

④记者:换句话说,您不认为《百家讲坛》陷入低谷是社会的理性回归,反而是一种遗憾?

梁永安:是的。类似的文化栏目很有必要。我们对传统的重新体会和表达做得太少,《百家讲坛》仅仅是个起步。我们的现代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这方面太需要有人寻找新的资源和角度重述。《百家讲坛》这样的文化样式刚刚萌芽,有待成长。与其批评,不如抱着建设性的态度。

⑤记者:其实不只是对《百家讲坛》,只要对一种文化现象不满,抱怨远甚于建设,已经成为舆论的习惯心态。

梁永安:世界知名栏目之所以能几十年办下来,是因为它们的受众不是简单的受众,会主动介入,提出自己建设性的意见,让节目不断调整完善。而我们一些受众并不主动参与,只被动等待,一旦不满,也不抱着建设心态让它更受欢迎,反而是诉诸抱怨来获得心理满足。

眼下,各种文化观点几乎都能找到依据,其实也就是找不到绝对的依据,只能做出自己的相对判断。人们已经习惯拿有用有效去判断,而不是生命所依附的价值去理解,所以很多文化产品带有消费特性,一旦不合口味,人们马上就会抛弃。就算它本身有珍贵的潜力可挖掘,也不觉得珍贵。这其实并不理性。如果受众不积极参与良性互动,任何文化都将失去内在更新的能力。将失去内在更新的动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文化传播“高端路线”的具体含义。
【小题2】对于文化节目收视下滑这一现象,被采访的专家与社会舆论 (记者) 看法有什么不同?
【小题3】依据专家梁永安观点,文化节目如何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持续的社会影响力”?请从节目举办方和受众方两个方面具体回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2-15 11:02: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中国人缺少宗教,准确地说,缺少形式宗教,缺少外在的超越信仰,但中国人不是没有超越的时刻,不是没有道德的坚守。在别人那里,由宗教提供的东西,我们这里,由历史提供。我们相信,人可以通过他的德行、言论或功业成就一生的价值,流传后世。我们不相信末日审判,我们相信历史的审判。我们不相信有公正的上帝,我们相信有公正的历史。我们不相信有天堂地狱,好人死后会升天堂永享至福,坏人死后会下地狱永遭惩罚,我们相信历史,相信好人能流芳百世,坏人将遗臭万年。
②对历史或历史写作的这种信念,相信历史所具有的审判和拯救功能,可能是中国人的生命哲学之一。像孔子之道不行于世的时候,他就退而写史,他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像司马迁遭受男性奇耻大辱,隐忍苟活,也在于他相信历史的拯救,他可以藏之名山,传之后人,以待者。
③但到了近代,这种历史感开始出现问题了,林则徐晚年感慨,青史凭谁定是非?中国人一旦对历史产生怀疑,它能否沉淀出真实,能否对人物和事件达到公认的道德定论,传统的道德秩序就根本动摇了。
④我们可以说,现代转型上百年就是为了解决这种历史危机的。只是上百年的历史进程都没解决得很好。这主要表现在中国人的史观出现了问题,历史正义反而被意识形态教条和政党学说取代了。
⑤最近二十年,在个人史观方面有所阐述的仍是非常少的。我们数得出的,柏杨的 “酱缸”文化说、金观涛的超稳定结构说、苏晓康的大陆文明说等。这些说法大同小异,都是要指出中国人、中国历史或中国文化的不足,以求得更大进步的努力。他们都属于历史主义史观的范畴。
⑥这些个人史观都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它们跟传统中国史观相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忽视了历史中的个人,就是从人心人性的位置上后退了,退到历史决定论、历史主义的怀抱。这些史观虽然表达得都极富个性,却从孔子、司马迁那类个人写作的历史传统里退后了一大步。那种建基于人心人性之上的历史审判功能,经由孔子、司马迁等人示范的惩恶扬善的意义,就被一种转型的历史目的代替,为这一历史目的服务的各色人物都有了可以理解、同情之处。这些史观虽然突破了党派的意识形态史学,但他的史观跟意识形态历史没有太大的差别。
⑦可以说,发达社会的制度功效正是中国人理想的历史审判能力。遗憾的是,今天中国人的历史感还没有强到超越古人,达到跟发达社会同步的程度。我们今天的现代转型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够,比如我们虽然也有审判监督意愿,但我们的社会机制没有建立起,社会意识走在社会机制的前面,这些经济学家、学者们之所以还能够作秀、表演,是因为我们的社会还未形成一种良性机制审判他们、认识自己。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虽然缺少形式的宗教和外在的超越信仰,但是中国人也还是拥有超越的时刻,也还是会有道德的坚守。
B.中国人相信好人能流芳百世,坏人将遗臭万年,好人死后会升天堂永享至福,坏人死后会下地狱永遭惩罚
C.司马迁在遭受男性奇耻大辱后,却能隐忍苟活,在于他对历史或历史写作的信念,他相信历史的拯救功能。
D.柏杨、金观涛和苏晓康等人在个人史观方面的阐述,突破了党派的意识形态史学,都属历史主义史观范畴。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②段首先从比较的角度,阐述中国人的历史观,认为相信历史所具有的审判功能就是中国人的生命哲学之一,并举孔子、司马迁之例加以证明。
B.③④段从近代和现代转型时期说明中国人历史感出现的问题,指出打破历史正义被意识形态教条和政党学说取代的局面就可以解决这种历史危机。
C.⑤⑥段首先介绍在个人历史观阐述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接着拿传统中国历史观与之相较,指明这些史观说法相近,表达相似,存在明显不足。
D.⑦段阐明中国人虽有审判监督的意愿,但因社会机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他们心中理想的历史审判能力,即发达社会的制度功效还没体现出。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林则徐曾对历史产生过怀疑的感慨,中国人一旦对历史的审判和拯救功能产生怀疑,就会造成传统道德秩序根本动摇。
B.近二十年提出的个人史观,虽有一定的意义,但却从人心人性的位置上后退到了历史决定论、历史主义的怀抱中。
C.如果中国人的历史感能强到超越古人,即使没有达到跟发达社会同步的程度,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D.我们的社会如能建立起一种良性机制,促成对学者们的监督和审判,就能很大程度上限制、减少他们的作秀、表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十三行是清政府在广州设立的负责对外贸易的商行,代表官方管理对外贸易。其间,在“天朝上国”的传统国家观念和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下,清政府制定了一些限制通商的法令,再加上中西法律文化的不同,因而出现了中西法律文化上的冲突,这种冲突对中国近代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国家观念认为,中国即是天下的中心,是“天朝上国”,别的国家是“蛮夷”、“附庸国”。中国对西方各国派来的要求通商的使节,一概以贡使对待;对于他们提出的互派使节驻京、平等国际交往的要求,则予以拒绝。这种“天朝上国”的心理、“君临天下”的态度是引起近代法律文化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也是引起十三行时期法律文化冲突的原因之一。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认为工商业是“末业”,不重视工商业的发展,所以对于西方各国提出的通商要求,就更不重视了。在中国的士大夫看来,与外国人互市通商,是一种柔远政策,是外国得利,而不是中国得利;而不与外国人互市通商,则是中国得利,外国不得利,因为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基于此,清政府制订了许多严苛的法令和章程,对在十三行进行通商贸易的外国人、外国船进行管理,且不断地加以增订,并由通事不时地拿着这些法令和章程到商馆去大声宣读,作为一种示威,这些法令和章程到商管去大声宣读,作为一种示威。这些法令和章程主要包括:所有兵船不得驶入虎门;妇女,枪炮、戈矛和其他任何武器不得带入商馆;每座商馆严格限定只准雇用八名民夫服役;外国人不得在省河划船游乐;外国人不得向官府呈递禀帖,如有事申诉,必须由行商转呈;行商不得拖欠外国人债款等等。
清政府制订的这些严苛的法令和章程,在西方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在西方人的观念中,通商贸易是互利的,对本国国民经济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什么清政府要设置种种限制呢?不过,尽管他们不理解,他们仍然遵守着中国的法律。然而,对于有着自由贸易传统的西方各国来说,清政府制订的这些法令和章程,毕竟太过严苛,所以在实际的通商贸易中,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商业上的纠纷和法律上的冲突。比如,就“外国人不得向官府呈递禀帖,如有事申诉,必须由行商转呈”这一项法令,就曾发生过法律上的冲突。在西方人的眼里,在通商贸易的过程中,如果发生纠纷,向官府申诉,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而清政府却对此设置了限制,不允许他们直接向官府申诉,必须由行商代为申诉,这在他们看来,对通商贸易是很不利的。所以,从长远来看,清政府制订的这些严苛的法律,必然会受到西方各国的挑战。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也是引起十三行时期中西法律文化冲突的重要原因。在这一传统中,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连坐制,承担的法律责任是连带法律责任。儿子犯了罪,父亲就会受到牵连;下属犯罪,也会牵连到上司。而在西方人的法律观念中,个人犯罪要由个人来承担法律责任,不牵连其他人,更不会让他的上司来承担法律责任。
在同一案件中,中国人和西方人也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进而得出不同的结论。美国人马士在其所著《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一书中就此分析道:这种法律本身是清楚的……可以扼要的概括如下:一、纵无杀害的明白意图而在斗殴中杀人,或者因怀疑盗窃而杀人,或者是谋杀的从犯,都判处绞刑;二、纯粹由于过失而杀人或伤人(即在事先无法提出警告的情况下),得用付给死者家属或受伤者以一种赔偿费方式赎罪;……但在实际案件操作处理中,中国法律显出对于一种侵害的结果予以更多的考虑,而英国法律却着重考虑动机。
(节选自2014年《读书 十三行时期的中西法律文化冲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三行代表清政府管理对外贸易,制定了一些限制通商的法令,这些法令引发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冲突,并由此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影响。
B.中国“天朝上国”的心理由来已久,这种观念决定了清政府与西方各国交往时,不会平等相待,也不会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影响。
C.在中国这一传统农业大国,工商业属“末业”。是否与外国互市通商,中国士大夫的考量立足不在经济,而在政治。
D.“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盈,无所不有”的优越感和相对封闭的经济体制,使得清政府未能具备顺应时代的商品经济思想。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外国商人所乘的兵船以及随身携带的武器,威胁到了治安。因此,清政府制定了许多法令、章程,并去商管宣读示威。
B.清政府制定的这些法令、章程,往往着眼于维护清帝国的尊严,限制经商的外国人的经济和人身自由,种种举措均不利于外商经营。
C.相信“通商贸易是互利的,对本国国民经济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的西方商人,难以理解中国严苛的法令章程,也就难免会在实际贸易中产生冲突。
D.在处理同一案件时,中国人和西方人有不同的结论。因为中国法律只考虑侵害的结果,英国法律考虑的是动机。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代诗人屈大均有云:“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说明十三行客观上促进了中外贸易,促进了广州繁荣。
B.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通事没有经过行商,直接向乾隆皇帝呈上了一封奏折。当其回到广州,会被逮捕被问罪。
C.十三行代表清政府实施“国营国际贸易”:洋商卖货,须由十三行卖;甚至洋商纳税、送礼,也须由十三行经手。
D.广州外国商船上的水手随手丢弃一个瓦罐,正砸在一只小船上的一个女人的头上,致使她落水身亡。这个水手会被判处一定赔偿费赎罪。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老子作《道德经》,凡五千言。道士将其作为修道经典,哲学家称之为哲学著作,政治家则视之为政治学资源。那么,《道德经》究竟是一部什么书?是否有一个贯通始终的宗旨?这值得我们分析。《道德经》有不同版本,文字略有出入,但无碍大局。概括起来,其内容分为德论、道论两部分。
先看德论。何谓“德”?《庄子》的解释一针见血:“心彻为知,知彻为德。”心是透明的,若孺子之心,这便是德。
如何能使自己“心彻”?要领之一是“抱朴”,又叫“见素抱朴”,即内心朴素,纯真无邪。若要纯真朴素,其一是不学世俗知识,因为“绝学无忧”。其二是“寡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所以,应该消解感官欲望。“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因而,应该“少私寡欲”。其三是以德抱怨。老子教导人们“报怨以德”,有一颗“愚人之心”,像一个没有长大的婴儿。
老子视现世为末世,他说现实社会道德败坏:“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在他看来,社会变迁伴随着人心堕落。老子要拯救人类,他提出的方案是,抛弃科技文明,“绝巧弃利”,抛弃社会道德,“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复归原始社会,“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要领之二是“守一”。在《道德经》中,“一”在身体内部,是念头着落的对象,故称“守一”。守一之术,首先须切断感官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以便“内视反听”,念头向自己身体内部视和听。这个“一”在什么位置?《道德经》提到“圣人为腹不为目”,可能是指下丹田,意念守住这个位置后就不要离开,调整气息,放松身体,如婴儿一般。如此修行到一定程度,会产生“玄览”、“天门开阖”等一系列心理体验,这便是修道者所谓的开悟。魂魄修得好,可以成为圣人。圣人“无为”,却能“无不为”,比如“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再看道论。修心开悟,可以见道。道是修心开悟后直觉体验的终极对象。“道”无法被感官感知,也就无法用词语表示,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有两重性,既是“物”,也是“非物”。一方面,老子说“道”是物,说得很肯定;“道之为物”,但不是普通之物,而是物之精华。“道”具有潜在的、无限的可能性,能演变成任何东西,故视之为“混成”之物。这个“混成”之物是独立的、永恒的存在,“独立而不改”、“先天地生”、“周行而不殆”,且永恒不变,“自古及今,其名不去”。另一方面,老子又间接地说“道”是“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孕育万物的那个东西不是物质性的。
那么,“道”究竟是什么?这需要结合万物来说。“道”是万物的“始”与“母”。从时间维度说,“道”是万物的。老子说“道”没有名字:“无名,天地之始。”老子又说宇宙万物经历了由少至多的演变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空间维度说,“道”是构成万物的最细微元素。《道德经》说,“道”是“万物之母”,只不过每一种物都“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已然将“道”包容其中。“道”是万物之本体。无论是太阳,还是一滴水,把它们分解到最微小的极点,便是同一种元素,这就是“道”。悟道之后还会发现世界全然两样。老子说:“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
综上,修德是为了证道,证道是修德的结果,二者之间是因果关系。因而,《道德经》是一部生命修行之书,其宗旨是“长生久视”。
(节选自张荣明《<道德经>中的“长生久视”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道”无法被感官感知,也就无法用语言表述,只有修心开悟之后凭直觉体验。
B.“道”是物之精华,由万物混合而成,是“物”;但又不具有物质性,是“非物”
C.“道”是独立的、永恒的存在,又是万物之本体,具有演变成宇宙万物的无限可能。
D.“道”是万物之始,又是万物之母,将万物分解成最细微的元素,这种元素就是道。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要“心彻”,不仅要内心朴素、纯真无邪,也要知足寡欲、以德报怨,更要“守一”。
B.老子认为,“仁义”“大伪”“慈孝”“忠臣”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当时社会道德败坏。
C.在老子看来,所谓的科技文明、社会道德都会影响人们淳朴的本性,应该被抛弃。
D.切断感官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让意念着落于“一”,如此修行,就有可能开悟见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道德经》中的“德”指的是内心澄澈纯净,若“孺子之心”,与通常所说的“品德”之“德”不同。
B.魂魄修到极致,就可以成“无为而无不为”的圣人,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达到庄子《逍遥游》中“圣人无名”的境界。
C.老子认为要改变道德败坏的末世现状,就必须“修德”,“修德”可以“悟道”,“悟道”之后,才能让世界变得全然两样。
D.作者将《道德经》定性为一部追求“长生久视”的生命修行之书,是为了批驳认为它是修道经典、哲学著作或政治学资源的观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在义与利之外

周国平

“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总是围绕着义利二字打转。可是,假如我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呢?在义利之外,还有别样的人生态度。在君子小人之外,还有别样的人格。套孔子的句式,不妨说:“至人喻以情。”

义和利,貌似相反,实则相通。“义”要求人献身抽象的社会实体,“利”驱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质利益,两者都无视人的心灵生活,遮蔽了人的真正的“自我”。“义”教人奉献,“利”诱人占有,前者把人生变成一次义务的履行,后者把人生变成一场权利的争夺。殊不知,人生的真价值是超乎义务和权利之外的。义和利都脱不开计较,所以,无论义师讨伐叛臣,还是利欲支配众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紧张的。

如果说“义”代表一种伦理的人生态度,“利”代表一种功利的人生态度,那么,我所说的“情”便代表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它主张率性而行,适情而止,每个人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你不是你所信奉的教义,也不是你所占有的物品,你之为你仅在于你的真实“自我”。生命的意义不在奉献或占有,而在创造,创造就是人的真性情的积极展开,它不同于奉献,奉献只是完成外在的责任,创造却是实现真实的“自我”。至于创造和占有,其差别更是一目了然。譬如写作,占有注重的是作品所带来的名利地位,创造注重的只是创作本身的快乐。有真性情的人,与人相处唯求情感的沟通,与物相触独钟情趣的品味。更为可贵的是,在世人匆忙逐利又为利所逐的时代,他待人接物有一种闲适之情。我不是指中国士大夫式的闲情逸致,也不是指小农式的知足保守,而是指一种不为利驱、不为物役的淡泊的生活情怀。仍以写作为例,我想不通,一个人何必要著作等身呢?倘想流芳千古,一首不朽的小诗足矣。倘无此奢求,则只要活得自在即可,写作也不过是这活得自在的一种方式罢了。

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我曾经深以为然,并且佩服他把人生的可悲境遇表述得如此轻松俏皮。但仔细玩味,发现这话的立足点仍是占有,所以才会有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无聊这双重悲剧。如果把立足点移到创造上,以审美的眼光看人生,我们岂不可以反其意而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当然,人生总有其不可消除的痛苦,而重情轻利的人所体味到的辛酸悲哀,更为逐利之辈所梦想不到。但是,摆脱了占有欲,至少可以使人免除许多琐屑的烦恼和渺小的痛苦,活得有气度些。我无意以审美之情为救世良策,而只是表达了一个信念:在义与利之外,还有一种更值得一过的人生。这个信念将支撑我度过未来吉凶难卜的岁月。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真性情的人,能彰显自我,回归本心,率性而行,可以不被世俗的评价标准所牵绊。
B.对重情轻利的人而言,人生的真价值既不在于义务,也不在于权利,而在于获得闲适之情。
C.重情轻利的人便可以免除许多的琐屑和渺小的痛苦,便不会体味到人生的辛酸悲哀。
D.作者否定义利评价标准,提出“至人喻以情”的观点,并把这种审美之情作为救世良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在否定把“义”和“利”作为两种人生追求的基础上,倡导一种以“情”作为审美追求的人生态度,先破后立。
B.作者从对“义”与“利”的对比分析中得出,二者其实是相通的,都脱不开计较,使人与人关系紧张,表现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
C.文章以“著作等身”和“不朽的小诗”两类追求为例,论证了写作是一种活得自在的方式的观点。
D.作者引用萧伯纳的话,指出其所说的人生两大悲剧是立足于占有而言的,如果立足于创造,则可以成为人生的两大快乐。
【小题3】结合文章,谈谈如何获得作者所说的“情”所代表的审美人生态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西施亡吴之谜
吴王夫差是一个亡国之君,却不同于一般昏君,恰恰是个霸才。他的最显著的弱点是刚愎自用,轻敌拒谏。吴越是世仇,都想问鼎中原。越王勾践恰好是个阴谋家。《国语·越语》记勾践曾对范蠡说:“今吴王淫于乐而忘其百姓,乱民功,逆天时”云云,这是从敌人方面说的坏话;从《国语·吴语》及《史记》看,看不出他怎样沉湎于酒色。吴强越弱时,越国遣大夫文种求和,伍子胥坚决反对,越人便以美女八人献与太宰嚭,太宰嚭向夫差说了好话,夫差就答应了越国,则受美女的是太宰嚭。这人是从楚国逃亡出来,后来成为吴国罪魁,夫差的致命伤是容许卧榻之侧的强敌安然存在。
说到吴国之亡,自然会想起西施,就像谈唐明皇的出奔,会想起杨贵妃一样,可是在《国语》和《史记》中,却一句也没有提到西施。
先秦载籍中,《墨子·亲士篇》曾这样说:“是故比干之殪,其伉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车)裂,其事(功)也。”这当是最早提到西施名字的史料,但西施为什么会因美而被沉在水中,没有明说。这以后,西施便成为美女的共名,直到今天,也是这样,就像月里嫦娥成为美女共名一样(历史上也有由共名而成为专名的,如漂母)。《孟子·离娄》的“西子蒙不洁,人皆掩鼻而过之,”西子之称,自孟老始。《庄子·天运》有西施病心而颦,邻居丑人效之的故事(后来乃有东施效颦之说),《荀子·正论》里也提到她,这里就从略了。说明在先秦时,西施已成为美人的典型,并且有故事在流传着,流传的地区当在今河南、山东一带。
将西施作为美人计的宠儿,始于后汉人赵晔的《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越王和文种商量后,“乃使相者国中,得宁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乃使相国范蠡进曰……吴王大悦曰:越贡二女,乃勾践之尽忠于吴之证也。”这完全是小说家的笔法,还有是后汉人袁康的《越绝书》卷八,内容相类,文字更简单。至于馆娃宫、响履廊之类,全出于后人的附会铺张。又据上述记载,越国所进的还有一个郑旦,而西施却独享艳名,现在知道郑旦的人就不多了。
当吴王夫差接受越国二女时,伍子胥立即反对:“臣闻贤士国之宝,美女国之咎,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已,周亡以褒姒。”这话原是老生常谈,却又很重要,因为这三个美女,都是被征服部落故意以美女进献的。到了后汉的赵晔、袁康时,由于西施在战国时已享艳名,而赵晔、袁康又是会稽人,也即越人,便把她补了进去,成为亡国之君生活上一种连锁性的取败特征,实际仍不脱“女祸论”的习见。总之,在《国语》和《史记》时代尚无西施亡吴之说,否则,以史公的好奇,岂有不刻画之理?《论语》里“子见南子”的寥寥四五语,到了史公笔下,就写得帏影珮声,摇曳生姿。至于《墨子》里“西施之沉,其美也”二语,《墨子问诂》引苏时学说,以为与《吴越春秋》所记的“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之说符合,那是以后说来弥缝前说,《墨子》原意究意如何,尚不可知。
颇疑“进美女”一度也成为史学界的思潮,而这又是女性意识强化的一种辐射,也是创作心理上很有趣的现象。回到先秦去,那里有看不尽的迷宫,足够我们徘徊流连,而且同样能够呼吸到新鲜空气。
【小题1】“说到吴国之亡,自然会想起西施,就像谈唐明皇的出奔,会想起杨贵妃一样”运用了什么手法?在文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6分)
【小题2】作者不同意“西施亡吴”之说,其根据有哪些?请分条列举。(8分)
【小题3】指出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