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中国重视人的主观能动因素,强调官员对民众的约束与塑造作用,因此,政治的着眼点在“治吏”上,要求官员清正廉明就成了传统政治的核心诉求之一。而西方更着重于法典与制度的完备与执行,更为相信“法”的约束与规范作用。这就使得传统中国与西方在“官吏”的定位方面出现非常大的区别。西方的官吏是技术型官僚,以对法制的熟稔和贯彻为考核依据,局限在公权力领域,官员的私人领域并不影响其公权力领域的职位与权威。而传统中国既要求官员具备技术型官僚的职能,又要求官员充当万民的表率,即所谓“青天大老爷”,被西方放置在个人层面的“道德”在传统中国却恰恰是约束的重点。传统中国的政治理念是“政者,正也”,只有人“正”才能产生清明的政治,所以重视德性培养和德行考察。如上所述,传统中国对官员的监督,除外在的法律监督外,还从道德角度进行监督,形成对官员进行风宪纠弹的言官系统。言官系统的制度化及其效用的发挥,以明代最为典型。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对官员进行监督的常制,监察御史和给事中合称“科道官”,共一百六七十人,这些人通常被称为“言官”,专职弹劾百司。监察御史品秩不高,但代表皇帝,可以小制大,以内制外,尤其巡按御史,小事立断,大事奏裁,很有权威。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明朝没有宰相之制,都御史直接向皇帝负责,六部、地方政府和监察御史、给事中不相统属,避免了由于隶属关系而对言官产生行政干涉,保障了言官职能的有效发挥。言官要起到肃清吏治的作用,由谁来担任言官就是非常慎重的事情了。朱元璋要求由“贤良方正”之人来充任言官,内存忠厚之心,外振正直之气,政治上一定要忠君爱国。明成祖朱棣则进一步强调言官要“有学识、通达治”。不仅如此,明代还要求言官有实际的仕途经历,能真正切入实务,不务空言。由于言官的道德劝谏职能,就必然对言官任职资格提出了专业技能之外的更多要求,首先是任职回避。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父兄现任在京三品大臣,其子弟为科道言事官者,俱改任别衙门,照例循资外补。”其次对言官出身有资格限制。明代规定,不能选用胥吏出身者为言官,如果曾犯“奸贪罪名”,也失去获选资格。在选任程序上,言官比起其他普通官员要严格复杂很多,先要进行察访,调查舆论民情,然后“或策以时务,或试以章疏,议论正人”,最后拟出名单,供皇帝批准。考核程序也远较普通官员复杂。
对言官体系的任职资格、选任与考核均如此严格,使得明代的吏治在经历了洪武的严刑峻法之后走向常规,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体而言,因为能出现像海瑞这样抬棺死谏的言官,有这样一个群体的存在,明代吏治的清明程度比其他王朝要好。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对言官自身要求严格之外,对言官也要进行有效保护,不因言获罪是重要的原则。明代言官在社会上有很高声誉和公信力,尽管明代有言官因言得祸的时候,比如王阳明就是因为上疏申救言官而遭贬谪,但总体上,言官有人身安全的保障。由于明王朝非常强调从道德情操角度来培养士风,言官尽职尽责,哪怕是对皇帝也不放过,万历时期言官雒于仁曾批评万历皇帝“皇上之恙,病在酒色财气也”。言官对阁臣的监督也非常有效,严嵩当政时期,有十余位言官前赴后继地弹劾严嵩,即便遭到严嵩假借皇权进行廷杖、除名、贬谪、下狱等打击报复也在所不辞,终于使严嵩父子伏法。言官对地方政治的监督也颇为有效,当明王朝的朝政荒怠时,地方运转基本正常,言官可谓功不可没。
(节选自《明代言官监督与朝政兴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对官员的道德要求方面,传统中国将道德作为核心要求,而西方则置道德于个人层面,不要求官员充当道德的表率。
B.传统中国对官员的要求具有公私领域杂糅的特点,西方对官员的考核局限在公权力领域,私人领域不影响其职位与权威。
C.传统中国的官员是道德型官员,以清正廉明为考核依据;西方的官吏是技术型官僚,以对法制的贯彻执行为考核依据。
D.传统中国政治的着眼点在治吏,重视官员的主观能动因素;西方政治的着重点在法制,强调“法”的约束与规范作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朝制度规定,为保证言官发挥职能,言官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在京三品大臣,出身胥吏、曾犯奸贪,均不得担任言官。
B.明朝言官选任程序严格复杂,不但要进行民意调查,还要通过时务策问或章疏测试、人物品议等方式对人选进行考察。
C.明朝选拔言官非常慎重,除了对人选的专业技能有较高要求,还对其道德品质、政治素质、仕途经历等方面有明确要求。
D.明朝的监察御史、给事中并不隶属于六部和地方政府,从体制上避免了对言官的行政干涉,保障了言官职能的有效发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朝言官总体上具有人身安全保障,这是他们能尽职尽责,积极发挥对皇帝、阁臣和地方政治的监督作用的重要原因。
B.明朝有制度化的言官系统,整个言官群体也较好地发挥了劝谏作用和监督作用,因而明代的吏治较其他王朝清明。
C.传统中国极其重视官员道德的政治功能,所以对官员的监督具有法律和道德双重维度,言官须从道德角度监督官员。
D.明朝言官虽官阶等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他们直接向皇帝负责,可对部分小事情即刻决断,因而具有很高声誉和公信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2 09:41: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为普通人,历数我们的种种焦虑。为基本保障,为生活条件,为梦想实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没有安全感,缺乏确定性,觉得得不到承认和肯定,体会不到信任与支持,凡此种种,这不正是我们“无家”的感觉吗?尽管在家和家园之中我们还会面临其他的问题,但是我们知道我们是安全的,我们不会遭受恶意的伤害甚至不会感受到敌意,我们可以得到呵护,在遇到困难时会获得照顾支持。
人类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业生产迈入工业化,从传统礼俗社会进入现代料学理性与法律的社会的过程,也是人类一步步失落家园的过程。现代的工业市场主产、大规模城市生活、科技理性支配和无情的科层制与形式主义法律统治,将人类从与自然界密切联系的共享天地之中抽离,而将其投入以功利效率的工具理性为核心的逻辑组识和运作的各个“系统世界”中,人类身处自己打造的机器般的“铁笼”之中,既失温馨家园,又怎能免得恒久的焦虑?从赋予政府更多的福利保障职能,到重新看待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发挥信仰的功能,或以人本主义来平衡科学精神,直到重建公民社会与“公共领域”,在个人主义和工具理性的内核基石上的这一切,看起来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人类的家园并来真正得以恢复,家园失落之痛和如影随形的普遍焦虑之感,至多只能说稍有缓和而已。
到了全球化阶段,情形变得更为复杂。借助全球流动性增长的各种媒介手段突破时空界限将全世界的人更近距离地聚拢在一起,经济市场、科学技术、科层组织这些系线世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进一步地深入侵吞蚕食人们的家园,大到各国,中到各地方、各种人群共同体,小到各个家庭,其所能提供的保护屏障被一一穿透,个体越来越深地被卷入其普遍的支配逻辑中。而焦虑中的人们也将逐渐明了,如果曾经是为了正当的梦想而宁愿舍弃家园,离家逐梦,那么,该到重新回家的时候了。因为,我们的天性是社会的存在,我们绝不可没有家园。
我们不是简单地返回最初的家和家园。人类要往前走,我们不可能退回到过去。现代化过程不可逆转,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不可能倒流。但是,我们的确需要不时地停下匆促的脚步,反问和澄清这一切的初衷,明白有哪些要继续坚持,又有哪些必须纠正,哪怕需要为此付出更多。之所以说我们正面临重建家园的重大机遇,在于焦虑的普遍性和日益被人们认识到的焦虑的深沉性。如今,焦虑是普遍的、持续的、深刻的,不独属于某一个人、某一个群体、某一个民族,而是全人类的。而且,我们既有的生活方式、存在状态,在客观上也越来越不可持续。我们绝不可能在不重建人类共同家园和不同人群的家园的条件下,继续指望多数人能够过上满意的生活。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可以担负更大的责任,这既是由其历史的位置决定的,也是因其潜在的能量注定的。当然,其中的中国知识分子是把握这位置和转化这能量的关键。在这方面,中国知识分子需要更多的自觉性、勇气和信心,也需要创造力。
(选自《人民论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园给了我们安全感,在家园中我们会得到承认和肯定,会得到呵护、照顾支持,可以免遭恶意的伤害,甚至感受不到敌意。
B.人类在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业化迈入工业化,从传统礼俗社会进入现代科学理性与法律社会的进程中逐渐失落家园。
C.我们都曾为了正当的梦想而含弃、离开过家园,但我们绝不能放弃家园,因为我们的天性是社会的存在,理应重新回家。
D.我们的生存状态在客观上越来越不可持续,我们应该重建人类共同家园和不同人群的家园,让多数人过上满意的生活。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家园的失落是时代病症,我们没有安全感,缺乏确定性,觉得得不到承认与肯定,体会不到信任与支持,并有种种焦虑,
B.如果只是从个人主义与工具理性出发,人类是无法从报本上解决失去家园的问题的,家园失落之痛和焦虑之感也不会得到缓解。
C.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各种媒介手段把人们的距离拉得更近,人们的家园正在被一些系统世界进一步地深入侵吞蚕食。
D.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是不可倒流的,我们不能简单地近回最初的家园: 面对不可逆转的现实,我们需要对过去的行为进行必要的反思。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的工业市场生产、大规模城市生活等割裂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密切关系,人类处在机器般的“铁笼”之中,在失去家园的同时,还承受焦虑。
B.随着全球化的到來各国、各地方、各种人群共同体、各个家庭失去了保护屏障,个体也被卷入了普遍的支配逻辑之中,焦虑的人们意识到需要重建家园。
C.现代人的焦虑具有普遍、持续、深刻的特点,正因为如此为了让多数人能够过上满意的生活,我们需要为重建家园而努力。
D.历史的位置与潜在的能量决定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可以承担更大的责任,而我们也是把握这位置和转化这能量的关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的羽衣
张晓风
哪一个母亲不是仙女变的?
像故事中的小织女,每一个女孩都曾住在星河之畔,她们织虹纺霓,藏云捉月,她们几曾烦心挂虑?她们是天神最偏怜的小女儿,她们终日临水自照,惊讶于自己美丽的羽衣和美丽的肌肤,她们久久凝注着自己的青春,被那份光华弄得痴然如醉。
而有一天,她的羽衣不见了,她换上了人间的粗布——她已经决定做一个母亲。
是她自己锁住那身昔日的羽衣的。她不能飞了,因为她已不忍飞去。
而狡黠的小女儿总是偷窥到那藏在母亲眼中的秘密。
许多年前,那时我自己还是小女孩,我总是惊奇地窥伺着母亲。
她在口琴背上刻了小小的两个字——“静鸥”,那里面有什么故事吗?那不是母亲的名字,却是母亲名字的谐音,她也曾梦想过自己是一只静栖的海鸥吗?她不怎么会吹口琴,我甚至想不起她吹过什么好听的歌,但那名字对我而言是母亲神秘的羽衣,她轻轻写那两个字的时候,她可以立刻变了一个人,她在那名字里是另外一个我所不认识的有翅的什么。
母亲晒箱子的时候是她另外一种异常的时刻,母亲似乎有些好东西,完全不是拿来用的,只为放在箱底,按时年年在三伏天取出来曝晒。
我唯一真正记得的一件东西是幅漂亮的湘绣被面,雪白的缎子上,绣着兔子和翠绿的小白莱,和红艳欲滴的小杨花萝卜,全幅上还绣了许多别的令人惊讶赞叹的东西。
那幅湘绣后来好像不知怎么就消失了,我也没有细问。对我而言,那么美丽得不近真实的东西,一旦消失,是一件合理得不能再合理的事。譬如初春的桃花,深秋的枫红,在我看来都是美丽得违了规的东西,是茫茫大化一时的错误,才胡乱把那么多的美推到一种东西上去,桃花理该一夜消失的,不然岂不教世人都疯了?
湘绣的消失对我而言简直就是复归大化了。
但不能忘记的是母亲打开箱子时那份欣悦自足的表情,她慢慢地看着那幅湘绣,那时我觉得她忽然不属于周遭的世界,那时候她会忘记晚饭,忘记我扎辫子的红绒绳。她的姿势细想起来,实在是仙女依恋地轻抚着羽衣的姿势,那里有一个前世的记忆,她又快乐又悲哀地将之一一拾起,但是她也知道,她再也不会去拾起往昔了——唯其不会重拾,所以回顾的一刹那更特别的深情凝重。
除了晒箱子,母亲最爱回顾的是早逝的外公对她的宠爱,有时她胃痛,卧在床上,要我把头枕在她的胃上,她慢慢地说起外公。外公似乎很舍得花钱,总是带她上街去吃点心,她总是告诉我当年的肴肉和汤包怎么好吃,甚至煎得两面黄的炒面和女生宿舍里早晨订的冰糖豆浆都是超乎我想象力之外的美味,我每听她说那些事的时候,都惊讶万分——我无论如何不能把那些事和母亲联想在一起,我从有记忆起,母亲就是一个吃剩菜的角色,红烧肉和新炒的蔬菜简直就是理所当然地放在父亲面前的,她自己的面前永远是一盘杂拼的剩菜和一碗“擦锅饭”,我简直想不出她不吃剩菜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而母亲口里的外公,上海、南京、汤包、肴肉全是仙境里的东西,母亲每讲起那些事,总有无限的温柔,她既不感伤,也不怨叹,只是那样平静地说着。她并不要把那个世界拉回来,我一直都知道这一点,我很安心,我知道下一顿饭她仍然会坐在老地方吃那盘我们大家都不爱吃的剩菜。而到夜晚,她会照例一个门一个窗地去检点去上闩。她一直都负责把自己牢锁在这个家里。
哪一个母亲不曾是穿着羽衣的仙女呢?只是她藏好了那件衣服,然后用最黯淡的一件粗布把自己掩藏了,我们有时以为她一直就是那样的。
在我的书桌底下放着一个被人弃置的木质砧板,我一直想把它挂起来当一幅画,那真该是一幅庄严的,那样承受过万万千千生活的刀痕和凿印的,但不知为什么,我一直也没有把它挂出来……
天下的母亲不都是那样平凡不起眼的一块砧板吗?不都是那样柔顺地接纳了无数尖锐的割伤却默无一语的砧板吗?
【小题1】结合文中对母亲的描述,谈谈你对“羽衣”的理解。
【小题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湘绣的消失对我而言,简直就是复归大化了。
(2)天下的母亲不都是那样平凡不起眼的一块砧板吗?
【小题3】文中写道:“而狡黠的小女儿总是偷窥到那藏在母亲眼中的秘密。”文中具体写了母亲眼中的哪些秘密?请分条概括。
【小题4】文章写母亲吃剩菜,这一节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对表现文章主旨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衫
海津
我来到这个世界之后,见到的男子,早已失去了书香熏染出的儒雅与温和。在我的生活中,再也没有了那飘逸的青衫,我们身边的人,再也不见了那种诗情的洋溢。不见了青衫的时代,仿佛空气中缺少了一种成分,总是让人觉得有一些枯燥,有一些乏味,有一些沉闷。
我对于青衫的怀想,其实并不仅仅是因为那种服装的款式。我一直执著地认为,那简洁流畅的青衫,就是莘莘学子的文化符号。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书舍学馆之中,那些翩翩的身影,总是在岁月中浓来淡去。青衫的背后,深藏的是浩繁的书卷,是满腹的经纶。
中国的传统文化,总是以简洁豁达的方式表达出来,总是以优美浪漫的形式呈现出来。青衫,既是简洁的,又是优美的。青色是一种不好确定的颜色,在可见光谱中介于绿色与蓝色之间。也有人说如果有一种颜色让你分不清是蓝色还是绿色,那就是青色了。我想青衫的青色还包括了黑色和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色。这样复杂地呈现出来的带有文化意义的青色,拥有中庸的品性,泰然,淡定,不事张扬,却透着一种执著与稳健。一袭青衫,自然流畅的线条,自上而下,一以贯之,不枝不蔓,没有任何修饰,不繁复也不简陋。它洋溢着中国文人不卑不亢、入世淡定与出世超脱的精神内质。
青衫是文化的,它昭示的一切,来自十年寒窗、秉烛夜读之苦。苦虽苦矣,但是,苦中之乐,自有个中真味。且不说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理想,只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价值判断,也美若虚幻。夜深人寂,有红颜相伴,素手秉烛,红袖添香,即使读遍经史子集,又何苦之有呢?更何况还有心中那座黄金屋,在远方熠熠生辉,耀人眼目。
款款青衫妆扮出来的,必定是一副周正坦荡的君子之相,君子必定有德才兼备之品。德与才的统一,是传统文人的完美追求,它氤氲成一种浩然正气,在中国历史的深处,撑起一座精神大厦。尽管有些沉重,但岁月,总会留住那些风景。
我记起韦尔乔的一幅画,画中一个穿长衫的人,将绞索从容地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另一个穿长衫的人,则平静地为他扶着脚下的凳子,整个画面气氛宁静而安逸。这一切仿佛都很自然,穿长衫的人生死竟如此从容。是谁垂下的绞索?在绞索上结束的是什么?我想,那两个人身上穿着的长衫,一定是青色。
那些穿青衫的人都已经逝去了,青衫也在岁月中沧桑老去,如一缕袅娜的青烟,在我的心里,如梦似幻,散而不去,淡而不绝。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衫是古代文人所穿的一种服装的款式,它在作者眼中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含有中国文人淡定超脱的精神内质。
B.青色之所以有文化意义,是因为它拥有中庸的品性,泰然,淡定,不事张扬,却透着一种执着与稳健。
C.“款款青衫妆扮出来的,必定是一副周正坦荡的君子之相”,这个“相”指的是留住的那些“风景”。
D.这篇散文对青衫的内涵作了多方面的解读,表达了对青衫的留念和深刻的理解。
【小题2】作者说:“青衫,既是简洁的,又是优美的”,为什么说青衫是“简洁”与“优美”的?请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小题3】文中插入写韦尔乔的一幅画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将闲置资源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有效配置,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是,也面临相关法律法规滞后、信用机制尚不健全,治理手段跟不上发展形势等问题。相关监管部门需要妥善处理创新发展与有效监管的关系,保障共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不同行业的共享经济发展模式有不同特点,具体监管活动应区分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例如,对于涉及乘客人身安全的问题,监管部门可以要求网约车平台采取更为有效的预警和防范机制;在资金融通的P2P平台上,对于非法集资、欺诈公众的行为应严厉惩处等。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04月11日)

材料二:

2013—2020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及预测趋势图“共享经济”规模(亿元)

(图表出自《2020-2026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深度评估及前景评估报告》2018年)

材料三:

一方面,共享经济带来了百姓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以共享单车为例,它的出现解决了人们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也使得都市中原本已被边缘化的自行车重回人们生活中。对于公共交通来说,共享单车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拥堵。而共享汽车、共享玩具等的出现,有利于对社会闲置资源进行再次调配,让大众廉价地共享这些资源。商品经济发展、互联网技术成熟和人们生活水平提升,促进了人们对人和物关系的观念发生改变,人们更看重使用而非占有——而这正是共享经济出现的内驱动力。

另一方面,共享经济带来的困局仍然待解。首先是资源浪费问题。当前泛滥、堆积造成的资源浪费恶果已经形成。据统计,去年共享单车的投放量达到2000万辆,这些自行车报废之后会产生30万吨废金属。其次是维护问题。私占、私藏、恶意损毁等现象时有发生,而相关运营平台在起初执行的“重扩张、轻维护”的运营思路,导致对共享经济运营模式的探索并未出现大的突破。如何维护也成为困扰当前共享经济生存的大问题。

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做好引导和规范共享经济健康良性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为有效应对共享经济发展出现的新问题,企业应该承担好主体责任,切实履行创新责任,不能只致力圈钱。政府应该建立新的监管规则体系及法律保障体系。

在未来,共享经济将不只是共享单车、汽车、住房,更多是一种新的社会经济运行思维,这需要社会信用体系、规则、秩序等“公共品”来支撑。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19日)

材料四:

共享经济在受大众追捧的同时,也频频爆出种种风险问题,如消费者权益遭受侵害、用户信息被过度采集等等。如何处理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之间的关系,成为必须重视的问题。

在“顺风车风波”之后,滴滴出行“掌门人”程维认为,“我国现行政策以及各地细则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建议研究对网约车实施分类监管”。

用户信息也存在被过度采集的情况,一旦数据发生泄露或被不正当利用,将会损害用户权益。对于这种情况,不能因为可能存在用户信息过度采集的现象就否定共享经济对诚信社会建设的贡献,关键是要明确共享平台在诚信体系建设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抓紧制定有关法律法规。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01月15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共享单车的出现是社会闲置资源的有效调配,既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又解决了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
B.人们对人和物关系的观念有所改变,更看重对物的使用而非占有,这使共享经济的出现成为可能。
C.共享经济发展模式因行业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监管部门需要区分不同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管理模式。
D.个人信息数据被过度采集,可能会损害用户权益,但也应看到共享经济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不能因噎废食。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要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给市场监管带来巨大挑战。
B.2016年后,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增速放缓,但仍稳步增长,预计2020年“共享经济”规模将突破10万亿元。
C.共享经济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社会各界应积极探索,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D.资源浪费是当前共享经济面临的生存大问题,运营平台只有转变“重扩张、轻维护”的思路才能解决这一困扰。
【小题3】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才能让共享经济发展得更好。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新儒学的“儒”与“新”

方克立

新儒学思潮有“儒”处,也有其“新”处。它的“新”,在于它经历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吸收和融合了以民主与科学为主要内容的西方文化;而它的“儒”,则在于它仍然认同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传统的思维方式,并运用这一思维方式,把西方的价值整合到传统之中。

具体地说,新儒学之新表现为新的形式、新的义理、新的观念。所谓新的形式,是指新儒家们与传统儒家的“述而不作”不同,他们是述而且作的。他们不像传统儒家,把创新放在四书五经的句子之间来表述;而是把四书五经放在一旁,用独创的、系统的体系来表述自己的思想。现代新儒家都有自己的体系,且卷帙浩繁。建立体系的意识,应该说是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传统中国哲学局限在经学的范围之内,是不注重创建系统的体系的。

新的义理是指新儒家们大都受过西方哲学的影响,接受了西方哲学的理论和观念术语等,运用这些新的义理来帮助建立他们的体系。熊十力、梁漱溟受了伯格森哲学的影响,熊氏的“大化流行”、 “体用不二”以及梁的“意欲说”都有伯格森哲学的影响。

所谓新的价值,是指民主与科学。从五四时期陈独秀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到现在,历史已经走过了近八十年的历程,但是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并没有在中国达到人们所期望的程度,所以民主与科学仍是新的价值。现代新儒家们,也包括目前还不能称“家”的儒者们,都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篇幅,论证中国文化与民主和科学的精神并不相违背,中国文化可以接纳它们并把它们作为从中国文化中生长出来的东西来对待。

新儒家的儒,是与其新相对应的。儒的手法,主要是指阐释的思维方式。现代新儒家虽然大都创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但他们的体系并不是天马行空的思维驰骋,而仍然表现为对传统儒家思想的阐释,他们是以“我注六经”的方式,行“六经注我”的实质。新儒家们大都有他们自己的一套哲学史观和对前人褒贬臧否、排斥与吸收其思想的独特做法。这些构成了他们的思想体系的一个部分,也是他们构造体系的出发点。同时,他们也未尝不借助于自己的哲学史观,为自己的体系添上一个权威的注脚。儒的义理,一方面是指儒家的重要观念,如仁义与性善、理与良知、内圣外王说等,都得到了新儒家的保留;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现代新儒学体系的最终目的,是要表达传统儒家义理和精神。

(选自《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儒学思潮的“儒”,在于它仍然认同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传统的思维方式,能把西方的价值整合到传统之中。
B.传统儒家讲究“述而不作” ,在四书五经的句子之间表述自己的观点,注重传承的同时不忘创新。
C.新儒家们大都受过西方哲学的影响,如熊十力的“大化流行”、“体用不二”以及梁漱溟的“意欲说”都得益于伯格森哲学。
D.现代新儒家大都已经创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他们不习惯天马行空的思维驰骋,而热衷于阐释传统儒家思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新儒学思潮经历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儒学界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他们没有夜郎自大,而是吸收和融合了与传统儒学不相违背的西方文化。
B.与前人相比,新儒家们不仅“述”,更重视“作”。他们把四书五经放在一旁,用独创的、系统的体系来表述自己的思想。这是新儒学的新形式。
C.传统中国哲学是经学的一个分支,随着经学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哲学家们认为没有必要创建系统的哲学体系。
D.对现代新儒家们和目前还不能称“家”的儒者们来说,要让人相信“民主和科学可以被中国文化接纳,其意义与从中国文化中生长出来的东西同等重要”,是一项不简单的任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儒家们一方面全部保留了儒家的重要观念,如仁义与性善、理与良知、内圣外王说等,另一方面通过现代新儒学体系来表达传统儒家义理和精神。
B.新儒家们没有放弃对传统儒家思想的阐释,而是以“我注六经”的方式,行“六经注我”的实质,在解读六经的过程中表达对传统儒学的认识与景仰。
C.对于前人,新儒家们大都有褒贬臧否、排斥与吸收其思想的独特做法。他们没有盲目崇拜,也没有厚今薄古,大都有自己的一套哲学史观。
D.从陈独秀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到现在只有八十年的历程,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在短期内难以达到人们所期望的程度,至今,民主与科学仍是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