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小说家只有依赖于个人经验,才能在写作过程中找到一种确切的感觉。可靠的写作必须由始至终地沉浸在一种诚实感之中。而这种诚实感依赖于你对自己的切身经验的书写,而不是虚妄地书写其它。个人经验奔流于你的血液之中,镌刻在你灵魂的白板之上。只有当你将自己的文字交给这种经验时,你才不会感到气虚与力薄。你委身于它,便能使自己的笔端流淌真实的、亲切的文字——这些文字或舒缓或湍急,但无论是舒缓还是湍急,都是你心灵的节奏。这种写作,还会使你获得一种道德感上的满足:这一切,都是我经验过的,我没有胡言与妄说。并且,当你愿意亲近你的经验时,经验也会主动地来迎合你。它会将它的无穷无尽的魅力呈现出来,你会发现,回味经验比当时取得经验时更加使你感到快意。
从“独特”一词而言,我们也只有利用自己的个人经验。小说不能重复生产,每一篇小说都应当是一份独特的景观。然而使我们感到困惑的是:我们的小说创作却总是游离于个人经验之外。发生在创作过程中的“端着金饭碗要饭吃”的现象居然是一个普遍现象,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却是不争的事实。绝大部分企图成为作家的人,永远只是作为一个作者而未能坐定作家的位置,就在于他们在日复一日的辛勤写作过程中,总不能看到自身的写作资源——那些与他的生命、存在、生活息息相关、纠缠不清的经验。他撇下了自己,而以贫穷、空洞的目光去注视“另在”——一个没有与他的情感、心灵发生过关系的“另在”。这个“另在”,一方面是离他远远的他人生活,一方面竟是别人的文学文本——他以别人的文学文本作为他的写作资源。竭尽全力地模仿,最终只是为这个世界增添了一些生硬而无味的复制品。
造成这种情状的原因既在个人,又在社会——某种风尚的社会阻碍了写作者与自身经验的亲近。这个社会强调的是公共(集体)经验,而忽视个人经验。它发动它的全部宣传机器,营造出一种让小说家忘却自身而只看到它愿意让它的全体公民看到的景观。这些景观,是充分意识形态化的,并且是非常公式化与教条化的。这里的经验,是国家的经验、政权的或某些政治家的经验。这个社会还可能对企图回到自身经验的行为当头棒喝,将回到自身经验的行为认作一种对抗行为。如此社会状态之下的小说创作,除了将文字无谓地付诸种种概念之外,我们很难指望它会留下什么鲜活的文字。
“写作是一种回忆。”但能够被回忆的,只能是个人记忆。
选自曹文轩《写作与个人经验》
【小题1】下列说法不属于“端着金饭碗要饭吃”的原因的一项是
A.小说作者们总不能看到自身的写作资源——那些与他的生命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经验。
B.小说作者以贫穷、空洞的目光去注视“另在”—— 他人生活或者别人的文学文本。
C.社会强调意识形态化的公共经验,忽视个人经验,阻碍了写作者与自身经验的亲近。
D.某种社会可能对作家回到自身经验的行为当头棒喝,使他们将文字无谓地付诸种种概念。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小说写作中的“诚实感”依赖于作者对自己的切身经验的书写,而不是虚妄地书写其它“另在”的世界。
B.作者如果只以别人的文学文本为写作资源,竭力模仿,最终只是为世界增添了一些生硬无味的复制品。
C.某种风尚的社会让小说家忘却自身而只看到“特定”的景观,这些景观是公式化、教条化与意识形态化的。
D.恶劣的社会状态下的小说创作,除了将文字无谓地付诸种种概念之外,很难留下鲜活的文字,也没有公共记忆。
【小题3】根据文意,概括说明“个人经验”对于小说写作的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8 06:09: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饮一口汨罗江

①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

②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杯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这一捧比虫蛀的线装书还有古老的浑黄能反映什么呢?天上艳阳正好,今天恰恰又是端午节。软白的粽子香在别人的嘴中,翠绿的艾剑戟立在苍茫的原野上。这些,都使我手中的这一捧,浑黄有加。我想,大凡成了历史的东西,肯定是再也清澈不起来了。可是,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

③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

④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

⑤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我报以苦笑。

⑥朋友继续说:“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

⑦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

⑧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知道这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微了。

⑨何处没有汨罗江?

⑩刘伶的汨罗江,是一把酒壶;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眨谪之路;秋瑾的汨罗江,;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

⑾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

⑿据考证,屈原本姓熊,是我的同宗。从知道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我写诗做人的坐标。每当灾难来临,我就想到那形形色色的汨罗江。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

⒀徘徊又徘徊,在岸边的蒿草丛中,我歌我哭的心境,竟沦为鱼虾之沼。

⒁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a的阳光。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那也是他的收获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

⒂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得好逍遥啊!你看这条目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

⒃这就是我的惆怅所在。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

潇瑟寒螗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

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

⒄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

⒅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归去罢,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

【小题1】文中的“汨罗江”除了指屈原殉国之处外,还有拿两种主要含义?请简要概括。
【小题2】第10段划线处,一种版本写作“是一腔滚滚热血”,另一种版本写作“是一把砍头的大刀”,你倾向于哪一种,为什么?
【小题3】“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
【小题4】如何理解文章最后的划线句?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论狂狷
徐怀谦
狂狷不是什么时髦的东西,“至圣先师”孔子对此早有论述。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在孔子的心目中,中庸是最好的,狂狷是逼出来的。但他对狂狷没有丝毫的贬义,为什么?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个狷者的形象。他的那一套仁、义、礼、智、信虽然被后世的统治者尊为国教,但他生前周游列国时,饿得脸上呈菜色,“累累如丧家之犬”,是一个彻底的现状下的失败者,于是退而教书育人,不再求仕。
除伯夷、叔齐之外,较早的狷者还有不要尧的天下的许由,逃避晋文公的封赏、隐居绵山的介之推等,但总起来说,这样的狷者并不多,而且上面提到的这些人都缺少狂的一面。既狂且狷,是后世出现的阮籍、嵇康、李白、李贽、徐渭等人。当代称得上狂狷的,一个是大陆的钱钟书,一个是台湾的李敖。
狂狷如此之少,原因有二:一是需要本钱,二是要付代价。
清人叶燮论诗,说诗人须具才、胆、识、力。做一个狂狷者,同样需要这些本钱。第一个本钱就是才,而且须是大才。古人说“恃才傲物”,这是有道理的,没有才,想狂也狂不起来。咳唾珠玉的钱钟书则说,即使司马迁、韩愈住隔壁,自己也懒得去拜访。李敖更是脸不红心不跳地说:“李敖是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包办者。”“609年的唐宋两代才不过出了八大家,但是60岁不足59岁有余的李敖却是以一当八,早已超过古人今人。”
光有才,若没有胆、识和力,不过是个才子而已。真正的狂狷者,都是要有一身铮铮傲骨的。这身铮铮傲骨便是由才、胆、识、力经多年磨砺、淬火、凝铸而成。当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疯狂的红卫兵闯进钱府抄家时,一介书生钱钟书居然据理力争,最后与红卫兵以拳相向,大打出手。这与许多儒生的嗫嚅、萎缩是迥乎不同的。
今天,我们饭后闲谈或写文章论及狂狷的时候,当然觉得痛快淋漓,但狂狷者所处当世却是并不轻松的,有时要付出相当高昂的代价,甚至是一条生命。“非汤武而薄周孔”的嵇康死在司马昭的刀下,“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不得不慨叹“行路难”。李敖骂蒋介石、斥国民党,于1970年和1982年两次被捉入狱,前后近十年之久。令人称奇的是,在遭受苦其心志的“皮肉生涯”之后,每次他都能重整旗鼓,挺枪再战,狂态丝毫不让当年赤身露体、击鼓骂曹的祢衡。
狂狷与杀头有时是划等号的,这一点狂狷者本人是清楚的。可是为什么在中国文人中居然形成了一个狂狷的传统(尽管为数不多)?只能用老子的话解释:“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实,谁都怕死,只是有值得以死相拼的东西存在,那就是道义、真理。
狂狷虽然在很多情况下被视为异端,但究其实,却是一种本真。只是这种本真,在乡愿、好好先生、和事佬、巧言令色之徒、小人、奴才、贪官污吏等充斥的现实面前,就显得有些扎眼,有些让当权派和假道学们不舒服。比如,李敖就说:“我是真人,一切以本色相见。”他的这种本色,在“集体逃避现实”的台湾知识分子中间,就显得狂狷味十足。以身殉“日心说”的布鲁诺虽是真理的化身,在当时却被定为异教。
说到底,狂狷是本色,是学不来的。我们不必担心狂狷会成为一种时髦,也不必像呼唤崇高、呼唤圣洁一样呼唤狂狷。一个社会,狂狷多了肯定不是好事;但如果没有狂狷,也未必就是好事。
(摘自《华章》杂志)
【小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狂狷者表现的一项是
A.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得不到统治者的重视,他的思想也不被各国的君王所采纳,均以失败告终,于是他退而教书育人,不再求仕。
B.钱钟书看不起司马迁、韩愈;在“文革”中,当疯狂的红卫兵闯进钱府抄家时,他据理力争,甚至与红卫兵以拳相向,大打出手。
C.死在司马昭刀下的曹魏名士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不得不慨叹“行路难”的李白也曾“天子呼来不上船”。
D.名士祢衡被曹操轻慢,充当一名鼓吏,他当着满朝文武赤身露体、击鼓大骂曹操,借此发泻,最终死于曹操的计谋。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真正的狂狷者,都有着一身铮铮傲骨,不但要有才,还要有胆、识和力。
B.中国文人形成了狂狷的传统,尽管人数不多,但他们都不害怕死亡。
C.李敖骂蒋介石、斥国民党,但他在遭受“皮肉生涯”之后,仍然保持着狂狷之态。
D.狂狷是本色,不会成为人人追求的时髦,也不需要大力提倡与呼唤。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狂狷者的铮铮傲骨虽然会受到后世论者的赞赏,但对其本人而言,他们在当世是要付出生命代价的。
B.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他认为狂狷是逼出来的,所以孔子并不认同狂狷。
C.当代社会狂狷者很少,一个是钱钟书,另一个是李敖。究其原因,一是需要本钱,二是要付出代价。
D.狂狷者的本真却被小人、奴才、和事佬、贪官污吏等视为异端,会让当权派和假道学们不舒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秦汉、唐宋、明清中国建筑艺术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实践理性精神。
世界各民族的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哥特式教堂等。而中国的大都是宫殿建筑,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中国祭拜神灵在与现实生活紧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中国建筑不重在给人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洗涤之处,而是能够居住或经常瞻仰的生活场所。在这里,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就是说,不是像哥特式教堂那样,人们一下子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亭台楼阁间,在这个不断的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与环境的和谐。
这种实践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的结构上,严肃、方正,井井有条。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形状体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由于主要是世间生活的场所,供游乐享受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讲究斗拱飞檐,门、窗形式自由多样,追求色彩鲜艳。《论语》中有“山节藻棁”、“朽木不可雕也”。从汉赋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建筑中绘画雕刻的繁富,“金铺玉户”“重轩镂槛”,是对它们的形容描述。延续到近代,也仍然如此。
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可以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情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仍然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它通过各种巧妙的“借景”以及“虚实”的方式、技巧,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起来,而形成更为自由也更为开阔的有机整体的美。连远方的山水也似乎被收进这人为的布局中,山光云树,帆影江波都可以收入建筑之中,更不用说其中真实的小桥流水“稻香村”了。它们的浪漫风味更浓了,但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实践理性精神,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实际上,它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道)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儒)罢了。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不是用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让人感到自身的渺小恐惧而祈求保护,而是通过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及环境的和谐。
B.《论语》中的“山节藻税”,汉赋中“金铺玉户”“重轩镂槛”,证明了中国建筑的精致繁富,反映了人们对享受游乐的生活环境的追求。
C.中国的园林艺术有着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山水田园为目标的建筑美,既给人巨大的视觉冲击,又重在给人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
D.空间变化无穷,时而畅通,时而阻隔,“疑无路”、“又一村”的奇特的园林布局,体现着封建社会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与审美思想。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中国建筑的风格虽有所改变,但从秦汉到明清,基本上仍保持和延续着实践理性精神。
B.西方哥特式教堂内高大空阔,凸现的是对上帝的敬畏和膜拜;中国的宫殿建筑则是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C.因为中国建筑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所以它是能够居住或经常瞻仰的生活场所,而不是每礼拜一次的灵魂洗涤之处。
D.曲径通幽的园林,结构对称的屋宇,作为中国不同风格类型的建筑物而存在,以玩赏自由的园林来补足居住整齐的屋宇,在中国建筑中真正体现了儒道互补。
【小题3】下列各项中,不能充分体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的一项是
A.万里长城每段体制相同,在崇山峻岭之巅逶迤飞舞,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使之成为民族伟大活力的象征。
B.北京故宫规划严整,秩序井然,中轴线左右两边形制基本对称,殿宇楼台,高低错落,风貌统一而气势雄浑,是中国宫殿建筑的典范。
C.苏州园林极尽变化迂回之手法,虚实相生,高低互现,远近相称,动静相宜,平冈远山,曲院回廊,坞曲水,假山奇石,颇具生活意绪。
D.崇圣寺三塔为大理地区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砖塔,主塔千寻塔居中,由远近二小塔拱卫,雄伟壮观,反应了历史上当地人们对佛教的崇敬,也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方面的卓越成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对于敦煌舞蹈,学者们比较普遍一致的看法是:敦煌舞蹈是国内各民族(尤其是汉族和西部各民族)和中外各国(尤其是中国、印度和中亚诸国)舞蹈文化交融创造的产物。
而敦煌舞蹈研究家、敦煌舞基本训练的创始人高金荣认为,敦煌壁画舞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北凉到北周的伎乐天;②唐代的经变画;③各代飞天;④莲花童子;⑤金刚力士与天王,这是充满阳刚之气的男性舞蹈造型;⑥世俗舞蹈,是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
此外,还有彩塑菩萨。她认为,敦煌彩塑和敦煌壁画同是莫高窟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工匠们以娴熟的技巧、高度的概括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了许多造型优美、神态生动的女性的形象,手姿丰富,纤细秀丽,大多是美妙的舞蹈动作。壁画舞姿十分丰富精彩,有舞蹈过程的一瞬间,有戛然而止的亮相。有的动作抒情柔美,神态温婉妩媚,腰肢手臂柔曼美妙。她将敦煌舞蹈的外部特征概括为:①手的形状丰富多姿、纤细秀丽,富有中国的古典美;②手臂柔曼多变,手腕和肘部呈棱角;③赤足,脚的基本形状为勾、翘、歪;④使用长绸、腰鼓、琵琶等道具而舞;⑤体态基本下沉、出胯、冲身,形成三道弯。出胯动作有两种样式:一种是推胯;一种是坐胯。推胯是提胯向上推出,线条较硬,动作有力;坐胯有向前和向后的不同方向,动作柔和。总的构成刚柔相济、曲线鲜明的一种柔、韧、沉、曲相结合的动作特征。
高金荣还认为,前期的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姿态,有明显的印度舞的影响,许多动作姿态来自印度。
另一位少数民族舞蹈研究家李才秀指出,内地和西域的联系以及文化交流远在敦煌石窟建造之前就已开始。早在汉代初年《于阗乐》即已传入汉宫。公元前139年,张骞通西域后就带回了西域的乐曲和罗马杂技演员,在敦煌壁画中那些“飞天”的倒立、翻筋斗的形象和表演杂技的力士形象,都带有浓厚的粗犷明快的西域风味。两晋南北朝战乱频繁,造成了民族辗转迁徙,但给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大量西域民族的乐舞传入内地,这在敦煌壁画中也有所反映,在北魏、北周的壁画中,有许多高鼻深目、肤色各异的人物形象,有些乐器是西域的,有些表演者所穿的是突厥民族的服饰。有的两臂高举于头上托掌;有的双手搭掌,头和腰成曲线形扭动,这些舞姿都带有浓厚的西域特点。隋代在历史上虽然只有三十多年,但在中原与西域的乐舞交流融合方面,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这个时期输入到中原的西域乐舞形象也大大地丰富了敦煌壁画的色彩。唐代是中原和西域乐舞艺术大交流、大融合的昌盛时期,在敦煌壁画中,唐代的乐舞形象也最为丰富。唐代以李世民为代表的统治者,为丰富本民族的文化艺术,非常重视对各民族文化和乐舞的吸收,如将隋代承袭下来的《七部乐》增删为《九部乐》;到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又加《高昌乐》成为《十部乐》。不仅在《十部乐》中有多部来自西域,而且在内地还广泛流传着许多著名的民间舞,如《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也来自西域。当年敦煌的画工们,正是依据这些乐舞形象,加工创作成经变画中丰富多彩的伎乐形象的。
虽然,敦煌舞是国内外各民族舞蹈文化交融创造的产物,具有兼容并包的风格特色,但是,这种风格特色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化之中,这个变化的走向是民族化和本土化。所以,唐代以后中原的舞蹈风格就不断地突出。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敦煌壁画舞蹈内容丰富,人物多样,有伎乐天,有倒立或翻筋斗的飞天,还有莲花童子、金刚力士与天王等。
B.敦煌壁画舞蹈有表现宗教内容的,也有反映世俗生活的。而充满阳刚之气的男性舞蹈造型,许多动作姿态来自印度。
C.敦煌壁画舞姿丰富精彩,手的形状丰富多姿、纤细秀丽,手臂柔曼多变,手腕和肘部呈棱角,富有中国的古典美。
D.敦煌壁画舞姿中胯的动作很有特点,推胯线条较硬,动作有力;坐胯动作柔和。总的构成刚柔相济曲线鲜明的动作特征。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李才秀指出,内地和西域的联系以及文化交流远在敦煌石窟建造之前就已开始。不过当时的交流是单向的,只有西域传入中原的,如《于阗乐》。
B.如果没有两晋南北朝的频繁战乱,就不会造成民族辗转迁徙,就不会创造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条件,西域民族的乐舞就不会传入内地。
C.敦煌舞蹈是国内外舞蹈文化交融创造的产物,其外部特征体现在手、足、臂、体态、道具等五方面。
D.唐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对各民族文化和乐舞的吸收,增删了隋代承袭下来的《七部乐》,还把《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等西域舞带到中原民间。
【小题3】(小题3)敦煌舞具有兼容并包的风格特色,试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敦煌舞含有西域特色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无人驾驶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从美国谷歌、英国Venturer联盟和阿联酋的“EZ10”等,到中国的百度,无人驾驶都已经进入到路试阶段。虽然无人驾驶汽车也属于移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一种,但是在市场应用上,与普通机器人及通用人工智能相比,无人驾驶汽车将在更短时间内得以普及。

无人驾驶汽车的各单元性能已满足当下的物流市场需求,其精度的提升主要依赖于导航技术的提升。配合互联网、物联网及持续提升的信息化平台技术的智能导航系统将会进一步提高无人驾驶汽车的市场应用能力。当然人工智能发展虽然神速,但无人驾驶汽车依然处于技术储备期,其性能全面提升尚需时日。当路试完成后,为了进一步实现物流业降本增效,提升物流行业的全球竞争力,政府一纸行文全面鼓励无人驾驶或将成为大概率事件。

无人驾驶汽车极大地提升运输速度和运输效率,将会给物流业和物流企业带来较大冲击,智能装备替代有人司机,货运车辆变成了自动化运输网络中的智能装备。无人驾驶汽车带来物流的网络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将改善超限超载的低价运营状态,由此成为物流企业竞争的核心手段。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2018年5月29日)

材料二:

(摘编自《2018—2024年中国互联网+无人驾驶行业市场监测分析报告》)

材料三:

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表示,无人驾驶落地除了技术,还需考虑到车辆、人员的保险和理赔等问题,在未来交通解决方案中,Hyperloop公司的高铁、KittyHawk的飞车都给我们提供了无限想象。创新工场目前已经投资了4家无人驾驶公司。无人驾驶是以高效、便捷和可靠为具体目标的驾驶行为,需要人、车、路高度协同。广州公交集团董事长谢振东表示,无人驾驶整个生态是由各种产业链交织在一起形成的,目前无人驾驶的产业链尚未建立起来,未来需要从技术等各个方面做更多工作。在广州联通总经理廖江看来,无人驾驶要求车路协同,特别需要可靠的网络,5G技术和5G网络非常契合车路协同的要求。他说:“5G网络建设对自动驾驶发展很重要,然而5G本身建设有难度,它要求建更密集的基站,对运营商有很大的挑战。”广汽研究院郭继舜透露,广汽即将量产第一辆L3智能驾驶汽车,“但到现在为止,我们的主芯片由国外的一个供应商提供,有延期的风险。我们非常需要中国能先研发出合格的人工智能芯片,拥有足够的算力和功能安全。”

(摘编自《科技日报》2018年11月28日)

材料四:

人类经过驾校训练,相对容易就可以掌握驾驶技能,但是用机器并非如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说,对计算机而言实现逻辑推理等人类高级智慧只需要相对很少的计算能力,而实现感知、运动等智慧行为却需要巨大的计算能力。“人类思维是在记忆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预测模式分类以及学习的。每个人的大脑中都有预测的模型,对于驾驶行为而言,预测能力非常重要。”郑南宁表示,针对这些难题所开展的尝试,需要整合在基于认知计算引擎的自主驾驶系统中,这是无人驾驶研究领域值得研究的方向。

郑南宁表示,未来需要从脑认知和神经科学研究中得到启发,发展一种新的学习机器。“将神经科学和脑认知作为新的机器学习算法的灵感,使用这些知识来帮助我们思考在人工智能系统中如何实现同样的功能,是未来人工智能发展方向之一。”郑南宁说,“我们需要更多时间来发现受脑认知和神经科学启发的人工智能突破点在哪里。”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12月07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人驾驶汽车在技术储备期进入路试阶段,作为一种人工智能投入市场应用,将要比通用人工智能及普通机器人更早地得到普及。
B.无人驾驶汽车用智能装备替代有人司机,极大地提升运输速度和运输效率,使得智慧物流保持超载低价状态的同时,更加网络化、规模化和标准化。
C.随着无人驾驶产业链的建立及完善,以高效、便捷和可靠为具体目标的无人驾驶将成为未来最终的交通解决方案。
D.若将受神经科学和脑认知启发的新的机器学习算法应用于人工智能系统,无人驾驶汽车将实现新的技术突破,拥有驾驶行为的预测能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路试完成后,为了进一步实现物流业降本增效,提升物流行业的全球竞争力,政府极有可能出台政策全面鼓励无人驾驶。
B.据材料二可知,预测无人驾驶市场的规模与增长率都呈逐年上升态势,可见无人驾驶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C.如果能先研发出合格的人工智能芯片,拥有足够的算力和功能安全,中国就完全可以生产出L3智能驾驶汽车。
D.无人驾驶研究需要在基于认知计算引擎的自主驾驶系统中,尝试解决能实现类似人类思维的预测能力的难题。
【小题3】一、三、四三则材料,对“无人驾驶”相关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