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秦汉、唐宋、明清中国建筑艺术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实践理性精神。
世界各民族的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哥特式教堂等。而中国的大都是宫殿建筑,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中国祭拜神灵在与现实生活紧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中国建筑不重在给人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洗涤之处,而是能够居住或经常瞻仰的生活场所。在这里,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就是说,不是像哥特式教堂那样,人们一下子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亭台楼阁间,在这个不断的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与环境的和谐。
这种实践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的结构上,严肃、方正,井井有条。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形状体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由于主要是世间生活的场所,供游乐享受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讲究斗拱飞檐,门、窗形式自由多样,追求色彩鲜艳。《论语》中有“山节藻棁”、“朽木不可雕也”。从汉赋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建筑中绘画雕刻的繁富,“金铺玉户”“重轩镂槛”,是对它们的形容描述。延续到近代,也仍然如此。
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可以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情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仍然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它通过各种巧妙的“借景”以及“虚实”的方式、技巧,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起来,而形成更为自由也更为开阔的有机整体的美。连远方的山水也似乎被收进这人为的布局中,山光云树,帆影江波都可以收入建筑之中,更不用说其中真实的小桥流水“稻香村”了。它们的浪漫风味更浓了,但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实践理性精神,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实际上,它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道)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儒)罢了。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不是用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让人感到自身的渺小恐惧而祈求保护,而是通过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及环境的和谐。
B.《论语》中的“山节藻税”,汉赋中“金铺玉户”“重轩镂槛”,证明了中国建筑的精致繁富,反映了人们对享受游乐的生活环境的追求。
C.中国的园林艺术有着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山水田园为目标的建筑美,既给人巨大的视觉冲击,又重在给人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
D.空间变化无穷,时而畅通,时而阻隔,“疑无路”、“又一村”的奇特的园林布局,体现着封建社会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与审美思想。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中国建筑的风格虽有所改变,但从秦汉到明清,基本上仍保持和延续着实践理性精神。
B.西方哥特式教堂内高大空阔,凸现的是对上帝的敬畏和膜拜;中国的宫殿建筑则是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C.因为中国建筑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所以它是能够居住或经常瞻仰的生活场所,而不是每礼拜一次的灵魂洗涤之处。
D.曲径通幽的园林,结构对称的屋宇,作为中国不同风格类型的建筑物而存在,以玩赏自由的园林来补足居住整齐的屋宇,在中国建筑中真正体现了儒道互补。
【小题3】下列各项中,不能充分体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的一项是
A.万里长城每段体制相同,在崇山峻岭之巅逶迤飞舞,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使之成为民族伟大活力的象征。
B.北京故宫规划严整,秩序井然,中轴线左右两边形制基本对称,殿宇楼台,高低错落,风貌统一而气势雄浑,是中国宫殿建筑的典范。
C.苏州园林极尽变化迂回之手法,虚实相生,高低互现,远近相称,动静相宜,平冈远山,曲院回廊,坞曲水,假山奇石,颇具生活意绪。
D.崇圣寺三塔为大理地区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砖塔,主塔千寻塔居中,由远近二小塔拱卫,雄伟壮观,反应了历史上当地人们对佛教的崇敬,也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方面的卓越成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03 12:15: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三段选文,完成各题。

语段(一):

这是一个科幻故事。

你有艘大飞船,自己做船长,带着计算机、机器人和几百名听话的船员,受世界地理

学会委托,到遥远星际空间去探索黑洞,并把你的经历用电波发回地球。远航6年了,你的船正在减速接近织女星附近的一个黑洞,它叫“地狱”,离地球最近。

你和船员从飞船的视屏上看到了黑洞出现的证据:散布在星际空间的气体原子(每立方厘米近1个)正受着黑洞引力的吸引。它们从所有方向流向黑洞,距离远的地方,引力作用较弱,原子流得较慢;距离近的地方,引力作用较强,原子流得较快——在靠近黑洞的地方,引力更强,原子流更快,几乎和光一样。假如不采取措施,飞船也会被黑洞吸进去。

大副卡丽丝迅速小心地将飞船从冲向黑洞的路线转到圆形轨道,然后关掉引擎。你们环绕着黑洞,飞船靠着圆周运动的离心力顶住了黑洞的引力。想想你小时侯玩过的投石器,系在旋转绳子一端,离心力把它向外推,而绳子的张力将它往里拉;飞船像投石器,黑洞的引力就起着这种张力的作用。这时,你和船员准备开始探测黑洞。

先进行被动探测:用船上装备的望远镜研究电磁波(辐射),那是气体在流向黑洞时发射的。在远离黑洞的地方,气体原子很冷,只有绝对几摄氏度;因为冷,它们振动慢,缓慢的振动产生缓慢振荡的电磁波,意味着从一个波峰到下一个波峰的距离(即波长)很长。这些就是无线电波。在离黑洞较近的地方,引力作用下的原子流较快,它们相互碰撞,加热到几千度的高温。因为热,它们振动较快,发岀振荡较快、波长较短的波,也就是你所认识的不同颜色的光:红、橙、黄、绿、蓝、紫。离黑洞更近的地方,引力更强,原子流更快,碰撞更剧烈,温度更高(几百万度),原子极快地振动,产生波长很短的电磁波:X射线。

把望远镜对准离黑洞更近的地方,你看到从被加热到更高温度的原子发射出的γ射线。接着,你看到,在这片辉煌的景象中心,出现了一个绝对黑暗的圆球,那是一个黑洞,吞噬了从它背后的原子所发出的一切可见光、X射线和γ射线。你注视着超热的原子从四处流进黑洞。一旦进了黑洞,它们会比以前更热,振动也一定比以前更快,辐射也会更强,但它们的辐射逃不脱黑洞强大的引力。没有什么东西能逃出来。这就是为什么那洞是黑的,漆黑的一团。

你拿望远镜更真切地审视那个黑球,发现它有绝对分明的边缘,即黑洞的表面,一个“逃不脱”的地方。刚好在表面以上的东西,如果有足够的力量,可以逃脱引力的魔掌:火箭能飞走;向上发射足够快的粒子能逃走;光当然也能逃走。但如果刚好在表面以下,那么不论是火箭、粒子、光、辐射或者其他任何东西,不论费多大力气,都不可能逃脱引力那无情的魔掌,永远不能到达你旋转的飞船。于是,黑洞的表面就像我们的地平线,你看不到它下面的东西。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把这表面称为黑洞的地平线。

(节选自基普•S•索恩《黑洞与时间弯曲》)

语段(二):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在本质上是与星体的起源和演化息息相关的。首先,构成人的物质以及使生命活动成为可能的原子,都是很久以前在遥远的红巨星上形成的。宇宙中发现的化学元素的相对丰度,与恒星中所产生的原子的相对丰度极其吻合,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红巨星和超新星就是炼制物质的锅和灶。太阳是一个第二代或第三代的星体,太阳中的所有物质以及在我们周围所看到的所有物质,都是星际锅灶在前一轮或前两轮的循环中炼制的。其次,地球上还存在着某些重原子,这一事实表明,在太阳系形成之前不久,可能有一颗较近的超新星发生过爆炸。这次爆炸不大可能是种偶然的巧合,而可能是由于超新星爆炸所形成的冲击波压缩了星际气体和尘埃,从而导致了太阳系的凝聚。第三,太阳出现之后,它的紫外线大量射入地球大气层,它的热度产生了光照,从而激发了导致生命起源的复杂的有机分子。第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如,植物吸收光子后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动物则以植物为养料。人类的种植活动只不过是利用植物作为媒介来获取太阳光而已。因此我们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以太阳作为能量的。最后,遗传学上的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始的材料。变异是大自然选择新生命形式的手段,而宇宙射线——超新星爆炸时以近于光的速度射出的高能粒子——则是产生变异的原因之一。遥远的大恒星的死亡是地球上生命进化的原动力之一。

(节选自卡尔•萨根《宇宙》)

①丰度:是指研究体系中被研究元素的相对含量,用重量百分比表示。

语段(三):

人类发现宇宙,犹如近在昨天。百万年来,我们的祖先都只知有大地,不晓得天外有天。只是到了1000年前,我们才不得不承认,我们并非位于宇宙的中心,并非是宇宙的主宰,而只是生活在一个无足轻重的脆弱的小天地之上,湮没在广阔无垠、永恒不变的宇宙大海之中,漂游在千亿个星系、上百兆亿个星球之间。我们斗胆检测了一下这“海水”,结果发现宇宙之海竟与我们有不解之缘。我们竟是由星尘演变来的。追本溯源,人类的产生和进化,都与遥远的宇宙中发生的事件有关。因此,我们探测宇宙的航程,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发现的过程。

正如古代神话所说的,人类既是天之子,也是地之子。人类在地球生存的过程中,逐步继承了危险的进化包袱:对侵略和陈规陋习的嗜好和媚上仇外的习性,这对人类的生存是很不利的。但是我们也学会了同情別人、热爱子孙后代、渴望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些是我们得以生存和繁荣的有力武器。宇宙的无穷奥秘,还要靠我们去发掘。宇宙旅行能使我们的眼界开阔。

(节选自卡尔•萨根《宇宙》)

【小题1】如果图中的黑色部分代表黑洞,外面的圆圈代表黑洞周围产生的各种电磁波。请根据文意,按顺序分别写出这四种电磁波的名称。

答: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关于黑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距离黑洞越近,原子流动得越快。
B.飞船之所以能不被黑洞吸入,是借助了围绕黑洞运动时产生的离心力。
C.原子距黑洞越近,它的温度越高,辐射越强,亮度越高。
D.黑洞地平线以上的东西有逃脱黑洞引力的可能。
【小题3】请根据上下文,为语段(二)中划线部分填写一句话,不超过20字。
【小题4】下列关于语段(二)(三)中词语,解说正确的是
A.息息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在这里可以替换成“休戚相关”。
B.湮没:“湮”读yān ,埋没的意思。也可写作“淹没”。
C.追本溯源:“溯”读shuò,本义为逆流而上。
D.嗜好:“嗜”读shì,“嗜好”指特殊的爱好,多指不良的。
【小题5】根据语段(二)(三),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构成人的物质是在红巨星上形成的。
B.太阳系的形成可能是由超新星爆炸导致的。
C.高能粒子和宇宙射线是生命变异的原因。
D.人类的本性是复杂的,是在进化中形成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体的,中医的理论和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中医首先反映的是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整体关联的思维方式。有人认为,中医的理论是不科学的、模糊的、不可实证的,那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现在的实证观念和思维。实证思维主张分析还原,还原到后来就各个成为一个孤立的个体。整体关联的思维也讲还原,而整体关联所还原的个体是相互关联的个体。从根本上说,中医研究的是人这个有精神的高级生命体。因此,中医才有这样的观念,整体生命的每一个部分都能完整地反映整体的面貌,而不只是反映那个部分。比如,肝脏不只反映肝脏,心不只反映心,而是与其他脏器的生理功能密切关联。

中医诊治要周全地考虑不同性别、体质、地域、时间等因素,对药材的采用也特别强调地域性的差异,这是基于中国哲学中“自然合理”的理念。“自然合理”有尊重自然和注重个性两重内涵。中国哲学里的“自然”是本然的意思,任何违背事物本来面貌的做法都是不合理的,我们应该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因势利导”,要适合、符合这个事物本来发展的途径、趋势。而现代人所尊奉的“科学合理”的理念,是要去掌控自然,去改变事物的本来面貌。其实,很多现代科学家已经开始认识到,科学并不是按照人的意志去改变自然界的本来关系,而是使自然界和人类能够更加和谐地相处。此外,“自然合理”特别强调符合事物的本性,即个性,这就跟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强调普遍化、普适性有很大的差异。

中医还体现了中国哲学所强调的直觉思维。在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中,“望”和“闻”是医生的直觉,中医通过“望”观察病者的气色、舌苔和形态,通过“闻”体气、口气、二便之气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的判断。医者“问”,患者通过口述的方式,将自己的直观感受告诉医生。最后是“切”,医生通过脉象来印证医者对患者情况的直觉判断是否准确。许多人认为中医“望闻问切”太主观、不科学,这源于我们的一种观念:理性是清晰的、准确的,也是可靠的;而直觉是模糊的、不准确的,是不可靠的。其实,科学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认识到模糊化更接近事物整体的本来面貌,而有时候越清晰越有可能对事物的认识片面。这也正是现在科学模糊学理论发展的一个道理。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医,中医在模糊中间有着极其精确的一面,这也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色。

我们要继承中医的传统,坚守中医的传统理念。这不仅仅是中医界的责任,同样也是中国哲学界与文化界的责任。

(摘编自褛宇烈《中医的人文内涵及其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医看来,每一个脏器都能反映整体的面貌,这是整体关联思维的体现。
B.中医重视差异性,强调因人、因地、因时而异,这与“科学合理”的思维大相径庭。
C.中医被误解,与我们未认识到理性思维的局限,未充分理解直觉思维的价值有关。
D.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家逐渐意识到,认识事物时越模糊就会越接近事物的原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段从尊重自然和注重个性两个方面展开对“自然合理”的论述,论证思路清晰。
B.第四段讲中医的“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是为了论证科学模糊学理论的正确性。
C.文章运用对比论证,体现了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优点,含有为中医正名的动机。
D.文章以中医理论和实践为依据,从三个方面论证了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在中医中的体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对个体事物的分析方面,中国哲学整体关联的思维方式比实证观念更具优势。
B.中医崇尚“自然合理”,注重个性,与科学合理有本质区别,所以缺乏科学的普适性。
C.如果澄清了人们对理性与直觉的错误认识,中医传统理念就能得到继承与坚守。
D.中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思维方式,它在实践中的运用也促进了中国哲学思维的提升。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晒出一片秋实
洪忠佩
篁岭村的日子滑入秋天,家家户户的晒楼便展现出一幅幅晒秋图,明艳、质朴,既有齐白石画中的笔墨意趣,又有印象派画家笔下的新鲜生动。鳞瓦、屋檐,恰到好处地成了画框,布局简单,却在交叉中有变化,搭配得近乎完美。走进篁岭村的一刹那,我的双眼立即被这样的画境吸引住了,甚至忘了看村口花圃的颜色,以及木坊上渔樵耕读的雕饰。
其实,篁岭的出身平凡,只是婺源石耳山上的一个典型山村,一百多户人家,挤挤挨挨地蛰居在山腰上。在久远的年月里,满山翠竹青松,水口林立着红豆杉、香榧、香樟、枫香,其地多竹,大者径尺,历史上,此地的竹海也相当壮观。篁岭山陡路窄,很难看到一块宽敞的平地,村庄依山而建,房屋错落有致,大多是两层的结构:墙脚山石砌起,一层大门口朝着路,二层开后门架天桥临着山,屋顶鳞瓦,墙体斑驳,大体是黑白色调,也有黄泥红砖裸露的砖墙。而五桂堂、怡心楼、书院、客馆,无不精雕细刻,称得上是村庄有名的大屋。山村周围,茂林修竹,屋宇之间,鸡犬相闻,依然透着原始村落的生活气息。
秋日的篁岭,天蓝得纯净,树绿得清亮,环境、空气都可以养眼洗肺。村庄一家一户楼堂前的晒栏,几乎都是用16根或者18根杉木从楼堂前抵墙而出,面朝天空,平整,伸展,放上竹编的晒簟晒盘就成了无遮无拦的晒场,当地人称之为晒楼。篁岭人家晒作物没什么讲究,山里种的、地里长的,什么赶上就晒什么,辣椒、紫苏、稻谷、黄豆、皇菊(菊花)、柿子一年又一年,循环往复,他们恨不得把整个山野田地的收成都晒起来。而晒楼上色彩最为浓烈的,当属辣椒和稻谷粉墙黛瓦,配上那一盘盘红色的辣椒、金色的稻谷,正是一幅明艳而恬淡的画卷。如果说,鳞瓦与马头墙展现的是篁岭徽派建筑的密,那么天井与晒楼无疑是村落民居的透。在篁岭,农家的收成是不必问的,一看晒楼就知道。秋日里,我在天街边走近一位坐在长凳上切辣椒的老妪,她看上去有60多岁,头系方格子的阳袱(头巾)。她把两个或者三个辣椒并拢按在刀板上,一刀接着一刀,刀法娴熟,切下的辣椒一圈一圈的,散在刀板上,水滋滋的,鲜润得很。等装辣椒的竹篮够上一晒盘了,就搬到晒楼上去晒。于是,空气中飘浮着一股辣辣的气味。色泽诱人的辣椒经不住晒,阳光一照就蔫了,原本满当当的晒盘晒簟里便留出了许多空隙。篁岭女人的美是呈现在日常劳作中的,她们永远是晒楼的主角。趁着好天气晒作物,虽然忙前忙后,她们的言谈举止中却有闲适自得的一面。她们觉得生活很简单,日子就是春播、夏种、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有饭吃有事做就够了。往往,她们关注更多的是一家人餐桌上的鲜香。
从一家两家,到一百多户人家纷纷把晒盘晒簟里的辣椒晒出来,那是何其壮观的场景!穿过高低不平的巷子,平视或者俯视,我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篁岭的晒秋图,感受篁岭人家对农耕文明最原生态的表达。在篁岭村水口至木坊的青石板路边,有一组二十四节气的石雕。是的,一茬一茬,田地作物在生长轮回,还有什么比生命更有奥妙呢?二十四节气石雕的对面,是篁岭人家的开山之作一层层叠起的梯田,每年秋天,这里都蓄势一场稻浪。在稻子收割的日子里,篁岭人家的晒楼更加丰盈明艳。
晒秋,一个多么形象的词。面对篁岭人家晒出的一片秋实,我看到了村人农耕生活的质朴,以及这片土地的殷实。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在天街边走近一位坐在长凳上切辣椒的老妪”的描写,说明“我”对篁岭人的晒秋习俗充满好奇,要一窥究竟。
B.徽派建筑的“密”和村落民居的“透”都渗入到篁岭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他们忙于秋收,却也满足于这样简单自适的生活。
C.文章倒数第2段提到一组二十四节气的石雕和层层叠起的梯田,意在说明篁岭人晒秋习俗的因袭沿革。
D.文章融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为一体,语言典雅不失厚重,有较深的文化意蕴,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篁岭晒秋图的赞美之情。
【小题2】文章第2段详细描述篁岭山村的情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晒秋的多重含义,请结合全文加以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媒介、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短信、微博、微信为主要载体的传播手段逐渐普及,衍生出了微文学这种崭新的文学样式,微文学已成为传统文学与现代技术的有机联结点,体现出了古老艺术眼光与崭新媒介载体的完美统一,使文学探寻到了应对繁复技术变迁的有力方式。
微文学的产生从一开始就以技术为约束条件,这些客观的技术约束有效提高了大众获取的便利度,适应了当代人的快餐式阅读的需要,易被公众所接受和广泛传播,使微文学发展具备了庞大的读者基础。同样,基于技术上对“微”的要求,微文学在内容表达上也随之转变适应,改变了普通文学作品文字繁复、结构宏大的写作风格,产生出了迥异于传统的文学特质。微文学特别强调“炼字”,强调言简而意浓。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可成为微文学作品的发布者,这使文学摆脱了传统出版的资金、机制等困扰,进入到了“自媒体”时代。同时,微文学的作者在写作时要考虑自身的格调在过往和未来的延续,大量关注者、转发者的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自我检阅,避免肆意、无聊的低层次内容的发布,使光亮的、向上的主题始终占据着微文学叙事的主角。
微文学体量的“微”很容易造成思考的浅薄和言说的局限,不能很好的表达深刻的思想。与此同时,技术上的“微”却又有效的克服了这种“浅言说”的缺陷,作为微文学载体出现的微博、微信等传播方式的便捷、多样,以及数码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微文学可以通过多样化、炫目化的技术方式实现内容的“深表达”,甚至在表达上还拓展出了微电影、微图文等子类。除此之外,微文学在技术上所具有的随时发布性和内容广泛性,使它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单向叙事,具备强烈的现场感、真实感,而这种真实的现实一旦呈现,在一定意义上就比刻意创作的小说更深刻、更震撼,从而具备了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在当今单纯的影视、音乐等视听文化充斥的背景下,读者对作品的思维创造、审美想象更受到了进一步的消解,这使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认识鸿沟加大,无法实现作品的自我完善。微文学能很好的克服这种缺点,微博、微信本身群体化或部落化的特征,使其对微文学作品评论、转发十分便利,读者与作者联系沟通的交互性强,这在很大程度上最终改变了微文学作品的初始形态,使其呈现出了新的面貌。甚至这种改变的过程也能成为文学的一部分,通过互动、回应,微文学产生了区别于传统文学的再创作效果,它有利于文学走出传统的疆域,以开放的姿态不断地扩展影响力,提升文学表达的效果。
人类不断追求审美境界提升的要求和媒介技术带来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必将促使微文学自身不断发展完善,而其所具有的传统文学与现代技术有机融合的特质,既能有效的统辖未来层出不穷的技术变迁,又为整个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它的发展壮大将最终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成为文学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节选自2015年10月0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媒介、数码技术的飞跃发展,带动了短信、微博、微信等的普遍推广,在本世纪,由此演变出现的微文学是一种全新的文学样式。
B.由于繁复技术变迁在文学上有了应对的有力方式,微文学既是传统文学与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又是古老艺术眼光与崭新媒介载体的完美统一。
C.虽然从诞生之初起微文学就受到了客观的技术约束,但这些技术约束适应了当代人的快餐式阅读的需要,使微文学有了雄厚的读者基础。
D.在内容的表达上,微文学有了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文学特质,它强调“炼字”,言简而意浓。这种对语言的提炼,与普通文学作品文字繁复、结构宏大的特点有很大差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文学的“微”是一把双刃剑。它篇幅的微小容易出现思维浅薄、束缚言说,但通过一些技术方式又可以实现内容的“深表达”。
B.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单向叙事,由于在技术上的随时发布和内容上的广泛,微文学具有强烈的现感和真实感,能够具备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C.微文学能使读者有效的参与创作、修改,读者与作者联系沟通的交互性增强了,这就完全改变了微文学作品的初始形态,使其呈现了新的面貌。
D.微文学是传统文学和现代技术的有机融合,这为文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满足了人类追求审美境界提升的要求。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文学包括短信文学、微博文学、微电影文学、微图文文学等众多文学子类,呈现出了快捷、互动、多样的技术特质,容易为广大受众所接受。
B.相对于传统文学,进入到了“自媒体”时代的微文学实现了从“文繁复”、“浅言说”到“字简约”、“深表达”的转变。
C.微文学的受众摆脱了在传统文学中只能阅读、评价的束缚,实现了从“观看者”到“参与者”的转变,增强了与作者联系沟通的交互性。
D.具有再创作效果的微文学为文学走出传统的疆域带来了便利,提升了文学的表达效果,成为文学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街剃家
刘建超
老街把一些手艺活做得精湛的人称为家。你字写得好,写家;你戏唱得好,唱家;你头剃得好,剃家。被称为家就是最高赞誉了,你手艺好,还德行高。在老街东关开理发店的老陆就是个剃家。
小说故事里写剃头匠的传奇多了,老陆却是个没有传奇故事的人。论长相,普通的没有任何特点,扔在人堆里就找不着了。论身世,从小在老街流浪,十几岁跟着个剃头师傅打杂,师傅过世,他就接了理发店,平平淡淡。非要说出点绝活,那就是老陆左右手都会用剃刀,使推子,能给自己理发,那得有多么好的手感啊。
有一年夏天,老街许多人得了角膜炎,老陆也染上了。生意不能停,不能传染了客户,客户找上门来也不能怠慢。老陆就用毛巾蒙着双眼,凭着经验和感觉给客户做活,发茬齐整,与平时手艺没有什么两样,客户啧啧称奇。剃家的名声由此传开。
老陆几十年在老街开着理发铺,童叟无欺,随叫随到。有的客户半夜要外出进货,需要打理,会去敲老陆的门。老陆屋里的灯就会亮起,他一丝不苟给客户理发刮脸梳洗干净,不多收一分钱。有时客户过意不去,多放下几块钱,老陆也会记在心里,下次你来理发就不会收钱。
老街的买卖更新换代快,就是理发剃头的行当,没出几年也都换了门面,大大的霓虹灯映衬着美发厅、发型设计中心、美发会所,门口站立着的都是年轻的孩子,发型古里古怪的还染着各种颜色。
老陆的招牌没换。老街人,尤其是上了些年纪的人还是喜欢来老陆店里理发剃头刮脸。老街人还是愿意听理发推子咔哧咔哧的充满质感的声音,还是享受剃刀在脸颊上游龙走蛇的舒坦感觉。
老街人理发爱扎堆,越是人多越来凑热闹,在等候当中抽烟喝茶,便把老街近几天发生的奇人怪事数落一遍,评论一番。
有人说,老陆啊,你也招个小姑娘来给撑撑门面啊,洗个头什么的,你没有见几个老主顾都被有妹子的发廊给拉走了?那双嫩白的小手在头上抓搓着,比你这老爪子可舒坦多了。
老陆只会憨憨地笑,说:“我可雇不起。要享受,你们也去。”
临近过年,老街热闹起来,大商场小店铺生意也多了。
西大街一家大商场忽然失火了,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几十号人逃生不及,在火烟中丧生。老街一下子就冷清了,被巨大的伤痛所笼罩。
西街上处理事故的人找了几家理发店,请去给过世的几十个人修面整容,打理干净了好让死者家里人来认领。给死人理发梳头,没有一家发廊愿意干,这种晦气的事情会影响生意的。
西街人找到了老陆。
老陆闷头吧嗒吧嗒地抽烟,烟雾弥漫着老陆没有表情的脸。
街道的人很着急,说价钱好商量,价钱好商量啊。
几个老客户说:“老陆啊,你这招牌立起来几十年,能做成剃家可是不容易啊。想好了,接了这趟活,你的店就开到头喽。老街人都讲究个运气,谁还来你这店里找晦气啊?”
老陆看看门店的招牌,说:“死者为大啊。咱不能让这些不幸的人,走了也憋憋屈屈的吧。”
老陆烟抽足,收拾好工具,说:“走吧,做活。”
老街人后来说:“当时夕阳西下,老陆离去的背影很是悲壮呢。”
老陆跟随西街的人,走进了一个大仓库,火灾遇难的人并排躺了一地。
老陆就从眼前的第一个人做起,烧热水,洗脸,洗头,修面,理发,一丝也不马虎。老陆把一个一个的逝者抱在怀中,禁不住泪流满面,实在不忍观之,他索性闭着眼睛,用盲剃的技艺给逝去的生命细细打理。一个女孩,头发烧焦了,纠结在一起,如果梳理就会掉光。老陆第一次给女孩做起了发型,那发型做的和女孩的仪态非常熨帖,街道的人都禁不住打出敬佩的手势。所有的活计做停当了,老街已经迎来了第一缕曙光。老陆收拾好工具,推辞了街道人递给的报酬,踉跄着走出仓库。
老陆的事在老街流传着,人们敬佩老陆,可是却没有人愿意来老陆的店里理发刮脸了。
老陆索性关掉了店铺,摘掉了招牌,去丽景门下看看别人下棋,到茶馆里泡壶荼,听听戏。
老陆每次路过发廊,总是禁不住停下脚步,伸长脖子往店里瞅瞅,看着年轻孩子们在店里忙活,他的手就不由自主地活动着,仿佛手中还拿着理发推子。
春节过后,老陆不见了,老街的街头尾巷再也没人见到过老陆。
后来有人说,在新疆某个牧场见到过老陆,老陆正兴高采烈地剪羊毛呢。
老街再无剃家。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从“写家…‘唱家”“剃家”的称谓可以看出,老街是一个重视传统、欣赏美德、人情淳善、古朴守旧的地方。
B.老陆染上角膜炎后蒙眼理发的情节,为后文作出铺垫,凭借“盲剃”的技艺,老陆才得以完成给逝去生命打理的使命。
C.对理发推子发出的声音及剃刀游龙走蛇的描写,衬托出“老街剃家”技艺的纯熟,照应了前文老陆手感极好的内容。
D.老陆得知几十号人在商场失火的事故中丧生,毫不犹豫选择为不幸的死者修面理发,体现了“老街剃家”的良知与担当。
E. 老街迎来了曙光,老陆的前程却黯淡了。人们一方面敬佩老陆,另一方面却不愿找他理发刮脸,这样的矛盾影响着老陆未来的人生。
【小题2】小说中的老陆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中的倒数第二段删去更好,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