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对于敦煌舞蹈,学者们比较普遍一致的看法是:敦煌舞蹈是国内各民族(尤其是汉族和西部各民族)和中外各国(尤其是中国、印度和中亚诸国)舞蹈文化交融创造的产物。
而敦煌舞蹈研究家、敦煌舞基本训练的创始人高金荣认为,敦煌壁画舞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北凉到北周的伎乐天;②唐代的经变画;③各代飞天;④莲花童子;⑤金刚力士与天王,这是充满阳刚之气的男性舞蹈造型;⑥世俗舞蹈,是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
此外,还有彩塑菩萨。她认为,敦煌彩塑和敦煌壁画同是莫高窟造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工匠们以娴熟的技巧、高度的概括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了许多造型优美、神态生动的女性的形象,手姿丰富,纤细秀丽,大多是美妙的舞蹈动作。壁画舞姿十分丰富精彩,有舞蹈过程的一瞬间,有戛然而止的亮相。有的动作抒情柔美,神态温婉妩媚,腰肢手臂柔曼美妙。她将敦煌舞蹈的外部特征概括为:①手的形状丰富多姿、纤细秀丽,富有中国的古典美;②手臂柔曼多变,手腕和肘部呈棱角;③赤足,脚的基本形状为勾、翘、歪;④使用长绸、腰鼓、琵琶等道具而舞;⑤体态基本下沉、出胯、冲身,形成三道弯。出胯动作有两种样式:一种是推胯;一种是坐胯。推胯是提胯向上推出,线条较硬,动作有力;坐胯有向前和向后的不同方向,动作柔和。总的构成刚柔相济、曲线鲜明的一种柔、韧、沉、曲相结合的动作特征。
高金荣还认为,前期的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姿态,有明显的印度舞的影响,许多动作姿态来自印度。
另一位少数民族舞蹈研究家李才秀指出,内地和西域的联系以及文化交流远在敦煌石窟建造之前就已开始。早在汉代初年《于阗乐》即已传入汉宫。公元前139年,张骞通西域后就带回了西域的乐曲和罗马杂技演员,在敦煌壁画中那些“飞天”的倒立、翻筋斗的形象和表演杂技的力士形象,都带有浓厚的粗犷明快的西域风味。两晋南北朝战乱频繁,造成了民族辗转迁徙,但给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大量西域民族的乐舞传入内地,这在敦煌壁画中也有所反映,在北魏、北周的壁画中,有许多高鼻深目、肤色各异的人物形象,有些乐器是西域的,有些表演者所穿的是突厥民族的服饰。有的两臂高举于头上托掌;有的双手搭掌,头和腰成曲线形扭动,这些舞姿都带有浓厚的西域特点。隋代在历史上虽然只有三十多年,但在中原与西域的乐舞交流融合方面,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这个时期输入到中原的西域乐舞形象也大大地丰富了敦煌壁画的色彩。唐代是中原和西域乐舞艺术大交流、大融合的昌盛时期,在敦煌壁画中,唐代的乐舞形象也最为丰富。唐代以李世民为代表的统治者,为丰富本民族的文化艺术,非常重视对各民族文化和乐舞的吸收,如将隋代承袭下来的《七部乐》增删为《九部乐》;到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又加《高昌乐》成为《十部乐》。不仅在《十部乐》中有多部来自西域,而且在内地还广泛流传着许多著名的民间舞,如《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也来自西域。当年敦煌的画工们,正是依据这些乐舞形象,加工创作成经变画中丰富多彩的伎乐形象的。
虽然,敦煌舞是国内外各民族舞蹈文化交融创造的产物,具有兼容并包的风格特色,但是,这种风格特色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化之中,这个变化的走向是民族化和本土化。所以,唐代以后中原的舞蹈风格就不断地突出。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敦煌壁画舞蹈内容丰富,人物多样,有伎乐天,有倒立或翻筋斗的飞天,还有莲花童子、金刚力士与天王等。
B.敦煌壁画舞蹈有表现宗教内容的,也有反映世俗生活的。而充满阳刚之气的男性舞蹈造型,许多动作姿态来自印度。
C.敦煌壁画舞姿丰富精彩,手的形状丰富多姿、纤细秀丽,手臂柔曼多变,手腕和肘部呈棱角,富有中国的古典美。
D.敦煌壁画舞姿中胯的动作很有特点,推胯线条较硬,动作有力;坐胯动作柔和。总的构成刚柔相济曲线鲜明的动作特征。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李才秀指出,内地和西域的联系以及文化交流远在敦煌石窟建造之前就已开始。不过当时的交流是单向的,只有西域传入中原的,如《于阗乐》。
B.如果没有两晋南北朝的频繁战乱,就不会造成民族辗转迁徙,就不会创造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条件,西域民族的乐舞就不会传入内地。
C.敦煌舞蹈是国内外舞蹈文化交融创造的产物,其外部特征体现在手、足、臂、体态、道具等五方面。
D.唐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对各民族文化和乐舞的吸收,增删了隋代承袭下来的《七部乐》,还把《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等西域舞带到中原民间。
【小题3】(小题3)敦煌舞具有兼容并包的风格特色,试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敦煌舞含有西域特色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25 10:42: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觅渡,觅渡,渡何处?

梁衡

①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太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

②我第一次到纪念馆是l990年。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河上有一座桥,叫觅渡桥。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在何处?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许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

③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他一开始就不是舞枪弄刀的人。他在黄埔军校讲课,在上海大学讲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的人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老师也挤进来听。后来成为大作家的丁玲,这时也在台下瞪着一双稚气的大眼睛。瞿秋白的文才曾是怎样折服了一代人!秋白与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至顶的啊,他应该知道自己身躯内所含的文化价值,应该到书斋里去实现这个价值。但是他没有,他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振臂一呼,跃向黑暗。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一步之路,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

④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的柔弱,他一被捕就招供认罪,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他。蒋介石听说抓到了瞿秋白,急电宋希濂去处理此事。宋在黄埔时听过他的课,执学生礼,想以师生之情劝其归降,并派军医为之治病。他死意已决,说:“减轻一点痛苦是可以的,要治好病就大可不必了。”当一个人从道理上明白了生死大义之后,他就获得了最大的坚强和最大的从容。这是靠肉体的耐力和感情的倾注所无法达到的,理性的力量就像轨道的延伸一样坚定。刑前,秋白唱《国际歌》,唱红军歌曲,泰然自行至刑场,高呼“***万岁”,盘腿席地而坐,让敌人开枪。从被捕到就义,这里没有一点死的畏惧。

⑤如果秋白就这样高呼口号为革命献身,人们也许还不会这样长久地怀念他研究他。他偏偏在临死前又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我们看他短短的一生斗争何等坚决,他在国共合作中对国民党右派的批驳、在党内对陈独秀右倾路线的批判何等犀利;他主持“八七会议”,决定武装斗争,永远功彪史册;他在监狱中从容斗敌,最后英勇就义,泣天地动鬼神。这是一个多么完整的句号。但是他不肯,他觉得自己实在渺小,实在愧对党的领袖这个称号,于是用解剖刀,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地剖析了一遍。别人看到的他是一个光明的结论,他在这里却非要说一说这光明之前的暗淡,或者光明后面的阴影。世上有多少人都在涂脂抹粉,挖空心思地打扮自己的历史,极力隐恶扬善。而他却不肯。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上的高山,令人崇敬;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人更多的思考。他是一个内心既纵横交错又坦荡如一张白纸的人。

⑥我在这间旧祠堂里,一年年地来去,一次次地徘徊,我想象着当年门前的小河,河上来往觅渡的小舟。他出门登舟之时一定想到“野渡无人舟自横”,想到“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那是一种多么悠闲的生活,多么美的诗句,是一个多么宁静的港湾。他在《多余的话》里一再表达他对文学的热爱。他多么想靠上那个码头。但他没有,直到临死的前一刻他还在探究生命的归宿。他一生都在觅渡,可是到最后也没有傍到一个好的码头,这实在是一个悲剧。但正是这悲剧的遗憾,人们才这样以其生命的一倍、两倍、十倍的岁月去纪念他。一个人无才也就罢了,或者有一分才干成了一件事也罢了。最可惜的是他有十分才只干成了一件事,甚而一件也没有干成,这才叫后人惋惜。瞿秋白以文人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返观人生。如果他只是慷慨就义再不说什么,也许他早已注入历史的年轮。但是他又说了一些看似多余的话,他觉得探索比到达更可贵。当年项羽兵败,虽前有渡船,却拒不渡河。项羽如果为刘邦所杀,或者他失败后再渡乌江,都不如临江自刺这样留给历史永远的回味。项羽面对生的希望却举起了一把自刎的剑,秋白在将要英名流芳时却举起了一把解剖刀,他们都把行将定格的生命的价值又推上了一层。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

秋白不朽。

【小题1】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觅渡”是瞿家祠堂前一座桥的名字,文章以“觅渡,觅渡,渡何处?”为标题,既以问句形式引发读者思索,又加浓了文章的文学韵味。
B.同样是死,瞿秋白与李逵的区别是:前者是理性的,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是积极的,后者对生与死的理解更多的是鲁莽和冲动。
C.作者认为瞿秋白的悲剧在于他以文人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返观人生,有“十分才”却只干成了一件事。
D.作者将灵动的笔触、畅晓的行文、哲理的思索与瞿秋白悲剧意义有机结合,赋予了文章不同寻常的厚度和分量。
【小题2】“秋白不朽”,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
【小题3】作者撰文缅怀瞿秋白,在文中将其与项羽进行比照,试探究二者之异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倔强诗人牛汉
牛汉,一个粗犷野性倔强的名字,我没想到他的外表也是粗犷的,身材高大得像个体力劳动者。83岁了,有些驼背,就像牛弓起背一样。脸黑黑的,轮廓分明,苦难的岁月在上面留下深深的痕迹。如果他走在大街上的人群里,人们会认为是个乡夫野老,绝对不会想到是个大诗人。
他的话从不带拐弯,是直着从肚子里出来的,思想和情绪都那么外露。
交谈中老人多次提到冯雪峰,我问:“您和冯雪峰私交很深吧?”我约略知道牛汉与冯雪峰原是同事,并为冯写过诗,而且写的这首《半棵树》编入新近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我说:“说一说怎么写《半棵树》的吧。”
“那是1972年,在湖北咸宁,我们在一个连劳动,但不在一个排,经常见面。他干活不偷懒,还光脚下地呢。有一天,记得是夏天,他穿了件单薄衣裳,袖管裤管挽起来,露出细细的胳膊和腿脚,瘦骨嶙峋,站在水边,我联想到山坡上一棵树──是半棵树,被雷劈了一半,就写了这首诗。可惜他没熬到‘文革’结束。”
我想,牛汉不也曾经是暴露在荒原之上雷电之下的那伤残的半棵树吗?
老人回忆“文革”,又引出了初中新教材课文《华南虎》的写作话题。“那是1973年6月,在咸宁五七干校劳动改造。麦收后休息几天,我跟另外两个人以去韶山革命圣地参观为借口,坐火车去了桂林。到动物园,看到一只大老虎,我震动了。”他至今还记得老虎的样子:背对着观看的人们,不愿意理睬,“那趾爪破了,流着血,流着血啊,墙上也留下血印。”一时间,牛汉仿佛看不见周围的人群,听不见人们的声音,心里只是震动着、摇曳着,感应着老虎的内心痛苦。“我看着老虎,就想到我自己,我就是那只老虎啊。”他当时萌发了写这只老虎的冲动,回到咸宁便落笔成诗。
《华南虎》讲述着笼中老虎的痛苦和绝望,最后写了幻觉:“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这里既是幻想又是事实,事实就是当时他听驯养员说老虎不叫则已,一叫声音大得很,好可怕;幻想就是最后的描写由静到动、由悲哀到振奋,展示出气冲霄汉的气概。他写这首诗,是用语言文字和行动来证明自己精神意志的不可摧毁。
《我的第一本书》是又一篇初中新教材中的课文,里面有这样的话:“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说是没有幽默,可是文中处处显出幽默,记得选编教材讨论课文时,这篇待选课文中的幽默情景让所有在座的人都乐了。
牛汉十五岁参加革命,背井离乡,一去不复返。他小时候的“幽默”故事刚一开始便告结束,“荒寒的”景象紧随了他的一生。
“在最困难的时候,我都没有悲观过,我一直乐观,我相信自己没错。”“我写了一辈子诗。我的诗与我的生命不可分离,诗不是我的第二生命,而是第一生命。”这是牛汉在会上吐露的真言。
他还讲到与另一个大名鼎鼎的过时诗人的言语交锋。对方说:“牛汉,你一惯写的是小我。”牛汉反问:“你写的是什么?”“我写的是大我。”牛汉怒气冲天:“我的小我是有理想有志气、有血有肉的人!你的大我是无血无肉空空的什么都不是的人!”又有一次,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牛汉从北京城东骑了一个半小时的自行车赶到会场,迟到了。此人又莫名其妙地批评道:“牛汉,这么多人等你,你总是自高自大。”牛汉本来已经坐下,马上站起来说:“我长得高大,就是自高自大。”我想,这恐怕不是个人意气之争,而且是两种思想之争,两种人格之争。
牛汉真的从来就没有“悲观过”吗?在这次诗歌研讨会上,老人回忆往事时情难自已,对着众人痛苦地说:“我一生的教训太多了,太多了,唉……”声音沉下去,脸也低下去,几乎要落泪了。
首都师大吴思敬教授说:“牛汉先生有骨气,敢说真话,没有奴颜媚骨,这是当代中国文人最缺少的品格!”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
A.《半棵树》表面上是牛汉为冯雪峰创作的,其实诗人写的是他自己。
B.牛汉坚持写有理想、血肉丰满的“小我”,不随波逐流,没有奴颜婢膝。
C.吴思敬教授的话也是对中国文人的呼吁,呼吁他们要像牛汉那样有骨气,敢说真话。
D.《我的第一本书》处处显得幽默,这体现了牛汉在最困难的时候都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依次记述了诗人牛汉的外貌、主要作品的创作经历、人物品格等方面内容,人物形神兼备,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B.牛汉为朋友冯雪峰创作了诗歌《半棵树》,是因为冯雪峰的外在形象瘦骨嶙峋,很像山坡上被雷劈了一半的伤残的半棵树。
C.牛汉的《华南虎》写的那只老虎虽然被困笼中,痛苦绝望,但依然拥有不羁的灵魂。作者借此来表现自己精神意志的坚不可摧。
D.虽然“荒寒”的景象伴随牛汉一生,但他从来没有悲观过,把诗歌作为自己的第一生命,有了诗歌就有了精神支柱。
E. 本文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详略得当,有多处引用,既写出了人物的经历,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又有很强的文学性。
【小题3】本文有哪些类型的引用?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从2018年6月19日开始,(甲),网络游戏带来的“数字健康”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应对。如何防止游戏参与者从“着迷”走向“沉迷”,是破解这一公共卫生课题的不少互联网公司通过主动作为,由“娱乐游戏”向有益于技能成长的“功能游戏”转型,扭转了建构行业伦理的积极态度。然而,市场如马,脱缰则野,游戏市场的乱象仅靠市场自我调节难以消除,必须善用法律与制度。比如加强源头评估与管控,建立游戏分级制度,强化监管,创新手段。这既是引导游戏产业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共建清朗网络空间的必然要求。不少研究表明,青少年走上网游成瘾之路,也与其成长环境。与其一味苛责、视游戏为,不如一点一滴改善家庭教育,通过增亲子之情、添假日之乐、促健康之趣,在中为孩子培养多元爱好,提升自控能力,从而摆脱“数字健康”问题,更好地拥抱数字生活。
【小题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甲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游戏成瘾正式列入精神疾病
B.游戏成瘾正式宣布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精神疾病
C.“数字健康”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D.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网络世界“数字健康”问题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燃眉之急  休戚相关  洪水猛兽  耳濡目染
B.当务之急  息息相关  洪水猛兽  潜移默化
C.当务之急  休戚相关  毒蛇猛兽  潜移默化
D.燃眉之急  息息相关  毒蛇猛兽  耳濡目染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问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不少互联网公司主动作为,由“娱乐游戏”向有益于技能成长的“功能游戏”转型,表达了建构行业伦理的积极态度。
B.通过不少互联网公司主动作为,由“娱乐游戏”向有益于技能成长的“功能游戏”转型,展现了建构行业伦理的积极态度。
C.不少互联网公司通过主动作为,由“娱乐游戏”向有益于技能成长的“功能游戏”转型,端正了建构行业伦理的积极态度。
D.不少互联网公司通过主动作为,由“娱乐游戏”向有益于技能成长的“功能游戏”转型,呈现了建构行业伦理的积极态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逍遥游

聂鑫森

江南大学是一所老资格的大学,中文系又是江南大学的名系。中文系之所以声名赫赫,是因为有一批久负盛名的老教授,在许多专业上可以说是一言九鼎,领风气之先。

贺先生即是其中的一位。他的专长是古籍校勘与论证,最为人所钦服的是《庄子》研究,写过许多振聋发聩的专著。他字“散木”,也是取自《庄子》书中,自谦为无用之材,但“不材”即可免遭斤斧之苦而尽天年。

贺先生的样子,尤其是五十岁以后,极似一棵瘦矮枯黄的杂树,一点儿也不起眼。他的个子也就一米六高,背有些弯,平头,脸色蜡黄,唇上蓄两撇八字胡,说话时露出两颗大门牙。他喜欢着青色的衣裤,加上布鞋布袜,乍一看,俨然一乡下农民。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中文系的办公楼,立在校园东南角的一个小庭院里,是彼此相连的双层木结构小楼,飞檐翘角,古色古香。有一天黄昏,不知何故,起火了,电铃骤响,让所有的教职员迅速撤离。贺先生当时正在办公室撰写讲义,同室的年轻教师陶淘慌忙丢下手中的书,往门外奔去。陶淘是教现代文学的,自己也写小说,在文坛已有相当的知名度。

贺先生一声大喝:“你跑什么?如果我跑,是因为我死了,就不再有人能这么好地讲《庄子》了。”

陶淘连忙恭敬地侧立门边,说:“贺先生,您请!”

事后,贺先生对陶淘说:“我让你等一下,是想提醒你,什么事都不必慌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陶淘说:“是,是。”

“文化大革命”说来就来了。

贺先生很快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红卫兵小将隔三差五地拉着他去游街批斗。他被戴上一顶很高很尖的纸做的帽子,胸前挂着一块黑牌,上写“打倒反动学术权威贺圣臣”,手里提着一面铜锣。他没有一点沮丧之色,从容地走着,锣声响得有板有眼。

他的几个同辈人,有的受不了这种侮辱,自杀了;有的吓得旧病复发,住了院。他对他的老伴儿和儿女说:“我不会自杀,也不会因病而逝,我还有几本书要写,我不能让天下人有憾事。”

后来,贺先生又被遣送去了“五七干校”,以体力劳动来改造他的思想。和他同居一室的是陶淘。这一老一少的任务是喂猪,不是关着喂,而是赶着猪野牧。他们两个人共一口锅吃饭,俨然父子。

陶淘的情绪越来越坏。

有一天出门牧猪时,陶淘说身体不舒服,想休息半天。

贺先生说:“好吧。”

贺先生把猪赶到不远处的山坡上,让猪自去嚼草。他坐在树下,想他的《庄子》大义。坐了一阵,觉得陶淘的举动有些异常,慌忙往回赶。

推开门,陶淘在矮屋的梁上上吊了。

贺先生忙把被子垫在地上,搬来凳子,站上去,用镰刀砍断绳子。陶淘跌落在被子上。

贺先生寻出一截儿艾条,在煤灶上引燃,然后灸陶淘的“人中”穴。

过了一会儿,陶淘醒来了。

“贺先生,您不该救我!”

贺先生说:“我已至花甲,尚不想死,何况你!我的《庄子》研究,想收个关门弟子,你愿不愿意?”

陶淘哭了,说:“我愿受教于先生。”

此后,贺先生开始系统地向陶淘讲述《庄子》。没有书,没有讲义,那书和讲义全装在贺先生的肚子里。贺先生先背出原文,再逐字逐句地细细讲评,滔滔不绝,神完气足。《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伴随着日历,一篇一篇讲过去。

贺先生讲课时,喜欢闭着眼睛,讲到他自认为得意的地方,便睁开眼问:“陶淘兄,你认为如何?”陶淘慌忙站起来,毕恭毕敬地说:“学生心悦诚服,确为高见!”

陶淘觉得日子短了,生活有意思了,眼前常出现幻觉:贺先生就像那自由自在的鲲鹏,扶摇直上,“其翼若垂天之云”,自由自在,不以环境险恶为念,堪为自己人生的楷模。

世道终于清明了。

陶淘一边工作,一边当了贺先生的研究生和助手。在他的协助下,贺先生完成了几部关于《庄子》研究的重要著作。贺先生说:“陶淘,我也该走了,我的肝癌居然拖过了这么多年,实为奇迹。庄子说,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我现在把该做的事做完了,写完了书,还有了你这个传人,此生无憾。”

几天后,贺先生安详地去了,享年七十有二。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向人们讲述主人公贺先生的故事,却先写一所大学,然后再引出人物、名字、专长等,在情节安排上略显拖沓。
B.文中有多处文言的表达,这不但使文章在短小的篇幅内具有很大的容量,而且使得文章语言典雅,充溢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C.陶淘贯穿文章始终,是贺先生故事的见证者,是文章的线索,他在生活、工作中都和贺先生形成了对比,从而更加突出了贺先生的品质。
D.作者把贺先生放到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文化大革命”,通过特定的历史情境和残酷的生活条件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文化大革命”的强烈批判和对现实生活态度的思考。
【小题2】请概括贺先生的形象特征,并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以“逍遥游”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不仅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基本物质保障,而且也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重要环境。人生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为家庭的幸福。因此,家庭是生命的摇篮、情感的港湾、文明的载体。中华文化强调人伦之道,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如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夫勤妇俭等,这些家庭伦理道德对维护家庭关系、家庭模式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礼记》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所谓“肥”,即健康、和谐、融洽之意。在我国先贤看来,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自己的责任,所有角色互相配合才能成为团结协作的整体。当然,家庭之中难免有矛盾,这就需要协调。协调得好,大家都心情舒畅,同心协力发展事业、发家致富,培养子女健康成长,这就是“家和万事兴”。 
家庭关系的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之一是孝道。“百善孝为先”,孝道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得到普遍奉行。由孝道形成的浓厚的家族亲情,对家庭稳定乃至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孔子认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把“孝”的准则诉诸报恩的情理。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报恩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必备品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华文化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像宗教那样通过教堂而主要通过家庭来培育这种品质。“立爱自亲始”“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强调从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始,再推广到报师长教导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等。亲情之爱犹如投进湖里的石子,荡开的层层涟漪由近及远。传统的孝道还要求子孙继承祖辈的志向、理想及其崇高事业,弘扬祖辈进取的精神和坚忍的意志。这是家族乃至民族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纽带。 
家庭关系的另外一个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是夫妇之道。夫妇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对待另一方的态度是衡量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标准。历史上,男尊女卑的现象在汉唐时并不明显,宋朝以后比较严重,这当然是需要批判的。但即便在封建社会,也有许多忠于爱情、富不易妻的真君子。如东汉时期的宋弘,不娶皇族之女,不休患难之妻,“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典故成为千古佳话。汉代隐士梁鸿与其妻孟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故事,更是脍炙人人口。这些事例对今天的中国人仍有很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没有稳定、和谐的夫妇关系,就不可能有稳定、和谐的家庭。对传统夫妇之道进行合理扬弃,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郭齐家《家和万事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对一个人很重要,能够提供丰富的物质、精神保障,家庭的幸福就是人生的幸福。
B.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要担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唯有如此家庭才可能成为和谐的整体。
C.传统的孝道强调从孝顺父母始,由近及远、推而广之,可以达到报效祖国的高度。
D.男尊女卑不是自古有之,而是经过历史的演变,汉唐时出现,宋朝以后越来越严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强调了“父慈子孝”是孝道的内容,论证了“孝道”对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B.文章用引用和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中华文化是通过家庭来培育“懂得报恩”的品质的。
C.文章在论证传统夫妇之道时,提出对其合理扬弃对于当今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D.文章先总论家和的重要性,然后分别列举了孝道和夫妇之道的表现及在家和方面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一个家庭充满矛盾,一家人不能相互配合、同心协力、发家致富,家庭就不会幸福。
B.西方通过宗教、中国通过家庭培育熏陶,报恩思想在中西方的获得途径不同,但都受到重视。
C.子孙后代继承祖辈志向、理想、事业、精神和意志,是家族、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纽带。
D.夫妇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衡量人和社会伦理道德的标准就看夫妻间一方对另方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