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美从何处寻(节选)

宗白华

①苏东坡论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日:‘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也。”

②以上是东坡的话,所引的那首诗,不论它是不是好事者所补,把它放到王维和裴迪所唱和的辋川绝句里去是可以乱真的。这确是一首“诗中有画”的诗。“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可以画出来成为一幅清奇冷艳的画,但是“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二句,却是不能在画面上直接画出来的。假使刻舟求剑似的画出一个人穿了一件湿衣服,即使不难看,也不能把这种意味和感觉像这两句诗那样完全传达出来。好画家可以设法暗示这种意味和感觉,却不能直接画出来;诗人也正是从这幅画里体会到这种意味和感觉,所以用“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两句诗来补足它。这幅画上可能并不曾画有人物,那会更好地暗示这感觉和意味。而另一位诗人可能体会不同而写出别的诗句来。画和诗毕竟是两回事。诗中可以有画,像头两句里所写的,但诗不全是画。而那不能直接画出来的后两句,正是“诗中之诗”,正是构成这首诗是诗而不是画的精要部分。

③然而那幅画里若不能暗示或启发人写出这诗句来,它可能是一张很好的写实照片,却又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品——画,更不是大诗画家王维的画了。这“诗”和“画”的微妙的辩证关系不是值得我们深思探索的吗?

④宋朝文人晁以道有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这也是论诗画的离合异同。画外意,待诗来传,才能圆满,诗里具有画所写的形态,才能形象化、具体化,不至于太抽象。

⑤但是王安石《明妃曲》诗云:“意态由来画不成。”美人的意态确是难画出的,那画不出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古代诗人随手拈来的这两句诗,却使孔子以前的中国美人如同在我们眼面前。达•芬奇用了四年工夫画出蒙娜丽莎的美目巧笑,现在我却觉得我们古人这两句诗仍是千古如新,而油画受了时间的侵蚀,后人的补修,已只能令人在想像里追寻旧影了。达•芬奇在这画像里突破了画和诗的界限,使画成了诗。谜样的微笑勾引起后来无数诗人心魂震荡,感觉这双妙目巧笑,深远如海,味之不尽,天才真是无所不可。但是画和诗的分界仍是不能泯灭的,也是不应该泯灭的,各有各的特殊表现力和表现领域。

⑥诗里所咏的光是可以先后活跃的,但不能在画面上同时表现出来,画家只能捉住意义最丰满的一刹那,暗示那活动的前因后果,在画面的空间里引进时间感觉。而诗像《初日》里虽然境界华美,却赶不上门采尔油画上那样光彩耀目,直射眼帘。

⑦诗和画各有它的具体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但各自又可以把对方尽量吸进自己的艺术形式里来。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艺术意境”。

【小题1】联系全文,分析开篇引述王维的诗的作用。
【小题2】请分析全文的行文思路。
【小题3】怎样理解第⑦段中“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所谓‘艺术意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02 05:02: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按王国维的观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唐诗、宋词、元曲各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到了明代,找不出这个文学高峰了,但“清言”可以说是一个被人忽视的明代的文学现象。清言是一种语录体抒情言志,它是在唐诗、宋词、元曲的意境高峰之后的蹊径。文学的表达形式必须嬗变,因为后人再也达不到唐诗、宋词那样的高峰了,他们必须寻求另一条路子。明代的文人,对清言的写作曾风行一时,留下了大量的作品,《菜根谭》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部。
时至明代,诗之所以衰退了,因为前代诗人们创造的意境高峰后人再难以企及,尽管还有很多人写诗,但再也写不出前人那样的好诗来了。明代的文人把这种诗歌的审美意境用清言来表现,反而达到了另一审美高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学的奇迹。《菜根谭》的意境审美很大程度上可以与唐诗媲美。唐诗的题材风格多样,构成唐诗绚丽的景观,但真正能够获得意境审美价值的只有一部分诗。如果我们注意《菜根谭》的意境,在大自然的取材中,它完全可以涵盖唐诗意境,所不同的是,唐诗意境多为自然画面的呈现,而《菜根谭》的意境在于一种心灵的设计,是为尘世疲惫之人勘测的一个心灵憩园,像一个深山里的禅境,让人洗净尘焰。这种意境比唐诗意境更接近人的心灵。“机息心清,月到风来”是《菜根谭》最有味的句子,机就是“心机”,一个人把心机抛却,心灵自然澄澈。
《菜根谭》是一本爱书和善书,中国的书,教育人的多,关怀人的少,《菜根谭》是一部关怀人的书。它告诉你在一个物欲纷扰的世界如何以自己的心志去生活。它给生命设计了一种美好境界。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人在精神上没有禁锢,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最开明的时代,唐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的精神。唐诗的意境是天然的,代表那个时代文人们的心境,他们自身很容易融入和陶醉于生活和大自然的美丽。而明代是一个专制统治最黑暗的时代,没有汉代的人才规则,没有唐代的开明,又没有宋代的品味。沉闷压抑,所以社会特别浮躁。我们从《菜根谭》里可以发现,那个时代对名利的炽热使人性全部泯灭,功名利禄,把人全部物质化和铜臭化了。处在这样一个时代,那种渴望解脱、寻求生命和生活真谛的愿望可想而知。所以《菜根谭》的意境,不像唐诗意境那样天然,而是一种追求和设计,也可以说是对功名利禄的现实社会的一种解脱,作者特别追求“物我两忘”的境界,他设计的就是这样的意境,山谷、白云、清风、月色,都带有一种脱离尘嚣的禅境,所以这种意境比唐诗中的那种自然境界更有魅力,更令人向往。读《菜根谭》让人不能释卷,一草一木,一山一谷,一鸟一林,都能把人带入一种空谷般的意境,这种意境超凡脱俗,这样的意境诞生在《菜根谭》,诞生在这一时代,都是必然的。
(摘自香港《文汇报》,标题为《〈菜根谭〉的意境》,作者李业成)
【小题1】下列关于“清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言是一种语录体抒情言志,其审美意境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忽视。
B.清言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其出现是文学表达形式必须嬗变的选择。
C.清言的写作在明代盛行一时,作品众多,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菜根谭》。
D.明代文人用清言来表现诗歌的审美意境,所以创造了文学的奇迹。
【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菜根谭》的意境和唐诗的意境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菜根谭》的意境审美在于明代文人的独具匠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与唐诗的意境媲美。
B.《菜根谭》的意境超凡脱俗,心灵和自然完全融入,唐诗是用自然去澄澈人心。
C.《菜根谭》的意境,虽然取材于大自然,但不像唐诗意境那样天然,有追求和设计之美。
D.《菜根谭》的意境是对现实社会的超越,比唐诗中的那种自然境界更富魅力。
【小题3】(小题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代诗歌衰退清言风行,是因为前代诗人们创造的意境高峰后人再难以企及。
B.唐诗真正能获得意境审美价值的只有部分诗歌,这是因为唐诗题材追求风格多样。
C.《菜根谭》是一本爱书和善书,是一部关怀人的书,也是对中国书籍的补充和丰富。
D.《菜根谭》的意境超凡脱俗,这样的意境诞生在一个物欲纷扰的时代是必然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小題.
金文是指商周时期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古人习惯于将铜称为金,因此铜器上的铭文就叫金文。又因为这种文字在钟鼎之类的青铜器上出现最多,所以又名钟鼎文。青铜器在商周时代有着强大的宗教力量和政治力量,“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它是巫或王(王也是最大的巫)在祭祀仪式上用来沟通上天、通达祖神旨意、实现合理统治的手段与工具。
铸造青铜器的泥制模型—陶范质地松软,比龟甲、兽骨容易雕刻,所以早期金文相对于甲骨文更能自由地表达出象形表意的内在精神。此时期金文文字的大小、长短不一,书写的章法只讲究纵向的顺序而无视横向的严整,字体或长或短,犄角错落,顾盼生辉。
西周以后,青铜器铭文大大发展,在性质、内容、形式、字数、书体方面都与前期有很大变化。刻铸的位置由隐蔽逐渐转向器物显要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制、宴飨礼仪等多方面,成为宣扬祖先功业、借以传之后世的文告。铭文有了“史书”的性质,开始讲究行列秩序,对字体进行有意的布置与规范。从西周中期开始,这种追求行列整齐、字形工整化的倾向进一步加强。到了周穆王时代,这种方正整饬的铭文就较为常见了,金文的书写秩序化初步形成,铭文的笔画也受其影响摆脱象形的束缚走向线条化,汉字的形体结构不再自由随意,长短阔狭趋向统一,布局也显得齐整圆融。西周中晚期,一些长篇铭文的书写开始被规范在阳线方格中,由于这种格子往往长大于宽,因此填写其中的铭文字体显得比较细长。此时金文的铭刻已经超出了宣告神谕王命内容的意义,而是追求秩序的“礼乐”精神的一种体现。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礼崩乐坏”,诸侯国自行其是,许多美化修饰类字体纷纷出现,这些字一方面纵向拉伸字体,另一方面增加弯曲宛转的线条以填充线条之间的空隙,如鸟虫篆。依据郭沫若先生的看法,中国以文字为艺术品之习尚,当自此始。而多数金文依然保持整饬的面貌,一方面与当时日趋便捷的手写体保持同步,一方面力求满足青铜器典雅规整的要求,还要适应范铸与刀刻的特点,作为“正体”的金文就这样不断地对手写体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工与处理,从而逐步发展为以端庄秀丽的长圆形为主体的字形特征。
笔画圆转是金文字体的突出特点。西周早期的文字笔画中肥而首尾略有锋芒,到了西周晚期的籀篆体则首尾如一,线条圆匀宛转,字体圆润典雅,这一方面可能有刻意修饰美化的成分,另一方面与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也不无关系。因为青铜液浇铸时的高温冲击会磨损字模的笔形之口,而脱范清砂、打磨器物又会进一步磨损字口。这就使铭文的笔画变得浑圆,难见锐锋。范铸的字模经过铜水的浸润,加强了线条的厚重感,再加上青铜材质本身所具有的坚韧结实的质地、自然展露的色彩,共同构筑了金文端庄肃穆的古朴之美。 (选自陈虹《汉字在古代器物上的感性显现》,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金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文是我国商周时期的文字,因刻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而得名,由于这种文
字在钟鼎之类的青铜器上出现得最多,所以又称钟鼎文。
B.西周后的金文,内容涉及宗教祭祀、政治经济、宴飨礼仪等多方面,具有宣
告神谕王命、宣扬祖先功业、体现追求秩序的“礼乐”精神等功用。
C.金文最能自由地表达出象形表意的内在精神,这与铸造青铜器的泥制模型—
—陶范质地松软,比龟甲、兽骨容易雕刻有关。
D.金文具有古朴之美,这种美是由字模线条的厚重感、青铜材质本身所具有的
坚韧结实的质地和自然展露的色彩共同构筑而成的。
【小题2】下列有关金文文字的书写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早期金文书写较随意,讲求纵向的顺序而无视横向的严整,虽对字体未作有
意的布置与规范,却给人犄角错落、顾盼生辉之感。
B.西周后,金文开始讲究行列秩序,不断加强对行列整齐、字形工整的追求,
到周穆王时代书写秩序化初步形成,汉字形体结构不再自由随意。
C.西周中晚期,一些金文的书写开始被规范在阳线方格中,由于这种格子往往
长大于宽,因此填写其中的金文字体显得比较细长。
D.金文逐步发展成以端庄秀丽的长圆形为主的字形特征,主要是因为它既要保
持与日趋便捷的手写同步,又要力求满足青铜器典雅规整的要求。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周时代青铜器不是普通器物,是巫或王在祭祀仪式上用来沟通上天、通达
祖神旨意、实现合理统治的手段与工具,有强大的宗教和政治力量。
B.西周以前的铭文刻铸位置相对隐蔽,西周以后,青铜器铭文在性质、内容、
形式、字数、书体方面均得到较大发展,刻铸位置也转向显要之处。
C.金文字体的突出特点是笔画圆转,无论是西周晚期圆匀宛转、圆润典雅的籀
篆体还是春秋战国时期线条弯曲宛转的鸟虫篆,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D.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礼崩乐坏”,诸侯国出现许多美化修饰类字体,郭沫若
先生认为,从西周中晚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以文字为艺术品之风尚。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八卦研究”别亵渎了学术  刘庆传
原以为“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会是个特例,却没想到远非如此:“司马相如骗钱,骗色,骗婚,还包二奶”、“徐霞客风流遍于足下”、“杨贵妃身高164厘米,体重69公斤”、“南京明城墙外廓是朱元璋的脸”、“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婚外情”等,去年以来,各种惊世骇俗的“学术成果”接连不断。这几天又有人宣称:“李清照虽然长得漂亮也有才,但好赌,好酒,好色。”看来,很有必要对如此“学术”来一声棒喝。
人们常把追逐明星隐私、热衷名人琐事的报道记者称为“狗仔队”,称呼中充满了不屑。研究历史人物不去关心人家的成就、思想和贡献,不去关心那些尚待研究和厘清的重大问题,却对历史人物的婚恋隐私、细枝末节、吃喝拉撒兴味盎然,乐此不疲,这是一种放弃学者操守、放弃学术品格的“学术狗仔”行为。学术研究只关心“八卦”、“花边”,折射的是学者学术品位的下滑和学术趣味的低级。这样的“学术狗仔”多了,是学术界的尴尬和不幸。对于把“八卦”当学术来“钻研”的学者,人们不禁要奉劝一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适逢社会转轨之际,需要、值得学者们去研究并解决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多如牛毛,研究点什么不比研究这些好?
退而求其次。也许人各有志,也许我们应该“解放思想”——接纳学者去追逐古人的“边角八卦”,不强求所有学者都去研究重大问题。即便如此,既然冠名“学术”,就该拿出个学术的样子,遵循学术的准则:仅凭李白好酒、好斗、好武,就断言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仅凭李清照爱打麻将就断言她是赌棍,写了26首涉酒诗就推定她是酒鬼,写了一句“今夜纱厨枕簟凉”,就认定她是色鬼;仅凭瑶姬给大禹送过“红宝书”(丹玉之书)就说大禹有婚外情,这种结论下得是否也太过武断?按这种思维,中华历史将新增多少古惑仔、赌棍、色鬼、酒鬼及婚外情?纵观“八卦学术”,“也许”、“可能”、“大概”充斥其中,“戏说”、“大话”、“恶搞”极尽其能,又哪有学术研究科学、严肃、严谨的影子?如果这类“八卦学术”也能位列学术,岂不是对学术的亵渎和辱没?
学术是社会的标杆,学者是社会的良心。学者的思想、操守和道德应该是整个社会的航向和榜样,每当社会误入低俗、浮躁的歧途,学者的呐喊和力挽狂澜是社会走出泥淖的希望。遗憾的是,一些学者非但没有树立标杆,反而一味媚俗,迎合大众对八卦隐私的“低级趣味”,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追逐名利,为了吸引眼球,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不择手段,大肆炒作,大抖“包袱”,“八卦研究”透出的浮躁、铜臭、名利熏心,别说为正直学者所不耻,即便是普通公众,也羞于为之。这种学者越多,人们对学者的印象就越打折扣,这种“学术”影响越大,对学术的清誉破坏就越重。对于这种学者,应该视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唯有如此,才能维护学术的尊严,才能保护学者的形象,还学者和学术一个本来的面貌。
(选自2008年4月15日《扬子晚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很多问题需要学者们去研究并解决,因此,有人热衷于“八卦研究”也情有可原。
B.既不要求学者都去研究重大问题,也不反对学者追逐“八卦”、“花边”研究,这是一种思想解放的表现。
C.如果将只关心古人的“八卦”、“花边”的研究位列于学术,就是对学术的亵渎和辱没,有损学术的清誉。
D.这些“八卦研究”虽然冠以学术之名,但毫无意义,而且会导致政治、经济、文化等重大问题无人问津。
E.加强学者的自身修养,去除功利思想,维护学术的尊严,保护学者的形象,这才是学术研究的正确之道。
【小题2】下列有关“八卦研究”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八卦研究”总是喜欢关注历史人物的婚恋隐私、细枝末节、吃喝拉撒等。
B.“八卦研究”是一种放弃学者操守、学术品位低下、让人不屑的低俗行为。
C.“八卦研究”中充斥着“也许”、“可能”、“大概”等词语,无视学术准则。
D.“八卦研究”为迎合大众而哗众取宠,是社会误入低俗浮躁歧途的主要根源。
【小题3】作者认为学术和学者的本来面目应该是怎样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李白的文学造诣与谢朓
像李白在事业上有他唯一向往的人鲁仲连一样,在文艺上他最崇拜的一个人便是谢朓。他提到谢腱的时候非常多。特别是到了谢腱所常到的地方,便更令他追怀无穷:“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秋登宣城谢腱北楼》)晚年的李白,从夜郎之放被救回后,便徘徊在宣城附近,大概因为宣城是谢胱的足迹所在的缘故了。在李白追怀谢朓的诗中,尤以《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为最佳:“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对于谢朓的诗,崇拜得很认真,我说过,李白什么事都很认真的。他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有:“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这是因为谢腱有“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诗。在李白以前的其他任何诗人,都没有像谢朓这样使他赞叹、激赏过。李白对谢朓的纪念,我怀疑不止是因为诗,恐怕与谢朓的遭遇也有关。他在《秋夜板桥浦泛舟独酌怀谢朓》中说:“玄晖难再得,洒洒气填膺。”从中知道李白是为他不幸的收场而抱不平的。我们知道,谢朓生于公元464年,早于李白237年,他小时候就好学,有芙名,因为“逢昏属乱,先蹈祸机”《<南齐书·谢胱传》).他下狱死时才36岁。他善草隶,长
五言诗。沈约曾说:“二百年来,无此诗也!”
《谢朓传》上说他“文章清丽”。李白对于谢胱的推崇只在“清”而不在“丽”。李白说“中间小谢又清发”,又说“师传谢朓清”(《送储邕之武昌》),语凡数见,对谢诗的“丽”却几乎只字没有。
李白对于文艺的见解见之于他那《古风》头一首:“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我们可以清楚知道他的见地是古典的。在同一首诗里他又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便又知道他所提出来的标准即是“清真”。谢朓够这个标准,所以他推崇谢胱。“清真”乃是李白的一种文学观,并不限于诗,乃是指一种风度,所以他形容王羲之“右军本清真,潇洒在风尘”。
从潇洒、孤洁的角度,我们可以把握“清真”的意义。“清”就是不浊,所以说潇洒;“真”就是不虚饰、不矫揉,这样就不随流俗了,因此便又说孤洁。谢朓的诗里,因为时代之故,清则有之,“真”却还没能充分表现,李白的诗却已非常显然了,极其真。我常觉得李白的可爱,就在他“真”得不掩其矛盾,“真”得不掩其棱角,一会儿是陶潜,一会儿是孔子,一会儿是谢安,一会儿是鲁仲连,在不了解他的人,一定有莫名其妙之感了。而表现在技巧上的“真”便是“自然”,一点人工斧凿的痕迹都没有。这在李白的诗中是做到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都是自然到可惊的地步,这种自然超过了谢朓。
不错,清真是李白对于诗所要求的一个标准;不错,李白以这个标准而选择了谢朓。但是李白自己的诗却决不以清真尽之。李白诗的特色,还是在他的豪气,“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是再好也没有的对于他诗的写照了!在一种不能包容的势派之下,他的诗一无形式!或者更恰当地如康德所说,天才不是规律的奴才,而是规律的主人。李白是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说到根本处,所有这一切只是由于生命力充溢之故,而这生命力又是自然的,毫无尘土气。“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这代表了李白一切的洒脱的风度。
凡是李白最成功的作品,例如那“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庐山谣》,“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南陵别儿童入京》……这些统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往往上下千古,令人读了,把精神扩张到极处,仿佛骑一匹快马一样,一会儿驰骋到西,一会儿驰骋到东,为李白的精神引导着。其内容如此,所以在表现上,便似乎没有形式,没有规律了——却到底仍不如说他是真正主宰着形式与规律了的。
李白在事业上想追踪鲁仲连,结果并没能如他那样得意,在文学上称赞谢玄晖,造诣却超过了他万万了。
(摘编自李长之《李白传》)
相关链接
谢朓,字玄晖,南齐代表作家,曾任宣城太守,世称“谢宣城”。齐东昏侯时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下狱死。谢朓的诗多描写山水景色,风格清逸秀丽,完全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为时人所爱重。其重要特点是借山川景物来表现思想情感,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是他对于诗歌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李白诗中提到谢朓的地方特别多,谢朓令他追怀无穷,使他赞叹、激赏,李白对以前的其他诗人都没有这样过,所以说谢朓是李白最崇拜的诗人。
B.李白在事业上一直崇拜鲁仲连,但政治事业失败后,到了晚年,从夜郎之放被赦回后,李白便开始在文艺上崇拜诗人谢朓,写了许多诗追怀他。
C.李长之认为李白对谢朓的崇拜很认真。实际上,他不是什么都崇拜,他只欣赏谢朓诗中的“清”,而对其诗中自己讨厌的“丽一却视而不见
D.李白的文学造诣远超以善写山水、诗风清逸秀丽闻名的谢朓,但李白的确是推崇谢朓的,并且也继承并发扬了谢诗中一些优秀的、独特的因子。
E.作者引“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等句,意在说明李白诗歌技巧上达到的“自然”程度,他是真正主宰诗的形式与规律的诗人。
【小题2】李白诗歌特色和谢朓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作为从《李白传》中节选的一部分,本文在内容选材、艺术表现手法、语言表达、行文方面各有什么突出特点?请任选三个方面简要说明。
【小题4】作者推论出韵李白“最崇拜”谢朓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否同意作者的推论?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林外史》中有一段这样的情节:范进中举后跌倒在地,不省人事,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揍醒了他,这时旁边有人讨好着起哄说:“胡老爹这巴掌打得亲切,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
  这段情节如一幅漫画,仿佛围观的人那势力谄媚的脸孔就在眼前晃动。用此手法针砭科举倒是比喋喋不休的谩骂要有趣得多。不过漫画有时又像哈哈镜,容易扭曲事物的本来形象。从制度分析的角度说,科举制总习惯被人放在哈哈镜里乱照。比如今人印象中科举就像古代高考,万人争抢一根独木桥,少数过去了,大多数都掉到河里淹死。再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八股文照搬儒典教条,摧折灵气,有天分的人落在里面绝无生存机会。
  以上两点对科举功用的理解把它狭隘地缩窄为考试和作文,可在我看来,科举还应增加两条功用,这两条还是它能存活到晚清的最重要理由。一则科举是选拔官僚的一种相对有效的体制,它可以通过授予功名,分层次地在不同地点配置官员,如进士在宫廷阁部,举人在中层行政机构,秀才沉到村庄底层,这样就可保证在社会各个高低层次都能配置有文化的人群做领袖。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讲“清流”“浊流”的分野,一方面谈的是舆论争议会导致一种道德判断,但从根基上说还是身份分层的问题。其中被看作“浊流”的秀才一旦沉到底层就能变成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与宗族的形成和管理有莫大关系。历史上往往“清流”喜欢唱高调,“浊流”反而办实事,尽管有时浊流作恶的曝光率更高。
  需要为科举正名的第二条理由是,不要误解通过科举入选的官员人人只会作八股。真正出色的官僚,他的早期教育一定是多元的,除跟着一般塾师,还可请专门的私人老师,或者去书院接受试前教育,或为某名师的私淑弟子。士子本人出色,中举前接受过优秀教育的例子俯拾皆是。就如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杨度师从王闿运都是例子。如果他们全如范进般猥琐,一听中举了就中邪发疯,或如后人营造出的哈哈镜里的木讷书生,只会写得一手酸腐文,哪可能有后来那些惊世骇俗之举?
  我们还可注意地方学问的草根训练素有差异,从性格气质到行动风格都殊绝不同,科举一张网哪里能随意把人罩起来生杀予夺?如近世湖湘人气质彪悍,擅长打仗,好玩政治,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一条线顶下来居然力挺住了大清半壁江山,能使清半个世纪不倒。广东人好做浪漫之思,喜欢宣传鼓动的文字游戏,就多有些宣传家出来。江浙人考据成癖,浸淫于古人典章制度,后来科技人才辈出与这种执着不无关系。成名的资源多与八股无关,却又多从科举网络中得利。所以不如说科举只是官员的选拔程序,却不一定能限制他们知识结构的训练。科举不一定公平,也可能生产平庸烂人,却是一种初步体现公平正义的考试制度,尽管缺陷明显。
再说说秀才的功能,秀才虽是“浊流”,却是科举底盘中人数最多的人群;秀才没有行政级别,却是乡村中自我管理的主力。秀才凭低级功名身份,往往能当上宗族族长。乡下自治靠的是宗族力量的大小。“宗族”要坐大必须要祭祖,可明清以前,祭祖是皇家贵胄的专利,老百姓只能在家里设牌位祭父母,根本没机会在家外专门设祠堂祭祀。明清百姓不甘心,终于突破了限制,不仅堂而皇之地模仿官家在外设祠堂,而且不仅嫡长子主祭,庶子也可主持祭礼。这些举动今人看来貌似平常,在当时可是一场了不得的革命。这主持祭礼的活儿自然要推举有文化的人充当,他虽不是贵族,却因有文化貌似有些贵族范儿,秀才虽是“浊流”,在乡下却是香饽饽就是这个道理。
【小题1】下列对于科举功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科举就像古代高考,万人争抢一根独木桥,少数过去了,大多数都掉到河里淹死。
B.科举的八股文照搬儒典教条,摧折灵气,有天分的人落在里面绝无生存机会。
C.科举通过有效的体制选拔官僚并授予他们功名,将官僚分层次地配置在不同地点。
D.科举尽管缺陷明显,却是一种初步体现公平正义的考试制度,可借此选拔真正出色的官僚。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范进中举后发生的情节就像一幅漫画,有趣地针砭了科举,不过漫画就像哈哈镜,扭曲了事物的本来形象。
B.历史上,尽管有时“浊流”作恶的曝光率更高,但他们办实事,一旦沉到底层就能变成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C.通过科举入选的官员并非人人只会作八股,他们成名的资源多与八股无关,却又多从科举网络中得利。
D.因为科举这张网并不能随意把人罩起来生杀予夺,所以科举下的官员从性格气质到行动风格都殊绝不同。
【小题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科举保证了在社会各个高低层次都能配置有文化的人群做领袖,会导致一种道德判断,但从根基上说还是身份分层的问题。
B.真正出色的官僚,他的早期教育一定是多元的。士子本人出色,加上中举前接受过优秀的教育,这些人可能做出一些惊世骇俗之举。
C.近世江浙科技人才辈出与江浙人考据成癖,浸淫于古人典章制度的执着不是没有关系。
D.明清以后,百姓可以在外设祠堂,嫡长子甚至庶子也可主持祭礼,在当时是一场了不得的革命。秀才因有文化貌似有贵族范儿,成为乡下受欢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