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含蓄即含而不露、隐晦曲折,它是中国古典诗歌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诗歌的含蓄包括两层内涵:一是内容上的含蓄,一些题旨,诗人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另一种是手法上的含蓄,诗人采用借代、暗示或象征等手法,造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读者从中获得无穷之意蕴。
含蓄的手法,早在先秦诗歌中就有运用,如《诗经蒹葭》,那种“宛在水中央”的朦胧,“所谓伊人”的隐约,都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在先秦至六朝的典籍中,虽未具体提及“含蓄”一词,但已推许类似的手法,《文心雕龙》有《隐秀》篇,认为“情在词外曰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这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含蓄”成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大致起于中唐皎然的《诗式》,他在解释“辨析”十九字时,在诗学领域第一次提到 “含蓄”。晚唐的王睿将含蓄正式尊为一种诗歌体式。含蓄风格也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刘禹锡就深为“言不尽意”而苦恼。他说:“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认为诗人应该在诗歌中营造“象外之象”,这样才会“言有尽而意无穷”。晚唐司空图的含蓄理论可以说是“言外之意”说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具体的“象”、“景”、“味”、“韵”是有限的,要获得无限的意蕴,就要从中超脱出去,在“象外”、“景外”、“味外”、“韵外”的更大的空间作无待的逍遥之游,以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到了两宋,含蓄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运用。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现于言外乎?”梅尧臣的话可说是对司空图的一种补充。之后,含蓄美已成为诗、文、绘画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并推至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之一。至南宋的严羽,他在《沧浪诗话》中把“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含蓄之美推至极致,还提出了“得鱼而忘荃”“得意而忘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说法。
降及明清,以含蓄评诗文更成为惯则。清代“神韵”领袖人物王士禎直承了严羽“得意忘言”的含蓄说。他盛贊盛唐诗“蕴藉含蓄,意在言外”,认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认为诗要“神寄影中”,所以须“脱形写形”,说谢灵运诗就是“多取象外,不失环中”。明人胡翰认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就是以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惟有“象外““言外”才会“四表无穷”。
以上论述,说明不同的时代都在强调含蓄所具有的笔墨寥寥、意溢千里的美学价值。崇尚深情绵邈、含蓄蕴藉,富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神韵天然之佳作,便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至今不衰。
(摘编自《中国古典诗词的显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早在先秦诗歌中,含蓄手法就有运用,但“含蓄”一词真正作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讲学概念,可能源于中唐时期的《诗式》。
B.先秦六朝典籍中,虽没有提及“含蓄”一词,但朦胧隐约手法的运用却受到推崇赞许,这也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C.含蓄表现在诗歌内容上是指诗人把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的旨意说得隐约模糊。
D.手法上的含蓄,是指诗人采用借代、暗示、隐喻、象征等手法,造成弦外之音,使读者从有限的描述中获得无穷的意蕴。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作者引刘禹锡的“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 是为了证明在唐代营造“象外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风格已成为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
B.梅尧臣的“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的主张是对司空图倡导在有限的“象”、“景”之外营造更大的空间,来传达“不尽之意”是相通的。
C.两宋时期,含蓄已经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运用到文学批评中了,这种评价诗文的标准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时期。
D.作者举王士祯、王夫之、胡翰的例子是为了强调含蓄所具有的笔墨寥寥、意溢千里的美学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先秦诗歌中就有含蓄手法的运用,例如《诗经•蒹葭》中就有“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的朦胧之美,但这种手法的运用仍然是无意识、不自觉的。
B.含蓄美不仅是诗歌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同样适用于散文、绘画等艺术形式,可以说含蓄美是诸多艺术创作的普遍追求。
C.崇尚深情绵邈、含蓄蕴藉,富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神韵天然之佳作,可以形成一股文学潮流,并且经久不衰。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思路,以时间为序,具体论述了“含蓄”作为一种美学追求在不同时代的发展,这也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18 01:01: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堂特殊的“党课”
这时,省委秘书长老陈引着陈岩石出现在会议室门口。
省委书记沙瑞金率先站起来: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陈岩石同志!
高育良、李达康和其他常委们也纷纷站起来,鼓掌欢迎陈岩石。
看着陈岩石熟悉的面孔,高育良心里不禁嘀咕起来,新书记这是唱的哪一出?从未见过这样的常委会,请一个老同志来讲传统!今天的议题可是研究干部人事啊!前任省委书记留下了个一百二十多人的大名单,本来以为新书记不会接招,新书记却接招了。接了招又不按常理出牌,谈反腐,讲干部队伍问题,现在又来了传统教育,这架势是要整风啊!高育良教授出身,深知理论的厉害,隔山打牛,谁的脑袋都有危险。便打起十二分精神,准备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状况……
陈岩石话语很朴素,讲起自己当年入党的故事。老人入党,是因为队伍打岩台,不是共产党员就没资格背炸药包参加尖刀班。背炸药包是共产党员才有的特权。老人为了抢到背炸药包的特权,就在队伍开到岩台郊外时火线入了党。那时老人还是少年,实际年龄只有十五岁,因为要入党,就虚报了两岁。他的入党介绍人叫沙振江……
一听到姓沙,李达康心里动了一下。看来陈岩石和沙书记真有一层亲昵关系哩!又揣度高育良知道这层关系,所以“九一六”之夜打了电话提醒他。细想想又觉得不对,老高为什么要提这个醒呢?高育良丧失了晋升省委书记的机会,会希望他顺利接刘省长的班就位省长吗?
陈岩石讲得动容:……攻坚战打响了,班长沙振江带着我和二顺子等十六名尖刀班战士每人背负着四十多斤重的炸药包,鱼贯跃出战壕。城墙上,暗堡里,日军机枪疯狂扫射。冲在最前面的是沙振江,小红旗在硝烟中时隐时现。沙振江身后是我,再往后是二顺子……
高育良只看到陈岩石嘴在动,不时地挥着手,在讲述,至于讲的都是些什么,一句也没往耳朵里去。他和李达康一样,也在想心事。
陈岩石越说越激动:在距城南门六十多米的一棵老槐树下,沙振江身中六弹,壮烈牺牲!我把沙振江的炸药包背上,继续前进。一排机枪子弹打过来,我中弹倒下了。就在我挣扎着向前爬时,二顺子站了起来,跌跌撞撞前进了几米,连人带炸药一起滚到城门洞里,拉动了导火线。城门被炸开了。总攻的冲锋号响了起来……
李达康看着陈岩石有了些激动。当年老人背炸药包,“九一六”之夜老人也是背炸药包啊!幸亏老人挺身而出,让他有所顾忌,他才没坚持强拆,没让事态进一步恶化。都说老人开着个“第二人民检察院”,是个老愤青,可老愤青有原则,有底线啊!老同志政治上强,天然具有底层意识和群众意识呢。
这时,陈岩石已是老泪纵横:……二顺子牺牲时十六岁,只有一天的党龄啊。在我党历史上还有没有这种一天党龄的党员?我不知道。不过我想,在战争年代,像二顺子这种情况绝不会只是一个。这些党员用他们的行动,以自己的流血牺牲,实践了入党誓言啊!
常委们此时情绪激动,无不动容,沙瑞金的眼睛都湿润了。
陈岩石最后说:因为入党,我在年龄上虚报了两岁,后来提前离休了。瑞金同志这次问我,你提前离休没能享受副省级待遇,后悔不后悔?我说不后悔。当年我们尖刀班十六个同志,一场攻坚战牺牲了九个,和他们相比,我够幸福的了。所以瑞金同志代表组织向我道歉时,我说,这有啥歉可道啊?背过炸药包就该伸手要官要待遇了?背炸药包是党员的特权,当年虚报年龄争抢这个特权时,我甚至都没想到能活到今天!同志们,我这一生都为抢到这个特权而骄傲啊!
沙瑞金和众常委再度热烈鼓掌,掌声经久不息。
(节选自小说《人民的名义》,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4段用大量的描写来反映高育良的心理活动,在高育良看来请陈岩石来讲老传统脱离了会议研究人事干部的议题,但事实上并没有脱离。
B.人们说陈岩石是“第二人民检察院”,是个老愤青,这表明陈岩石是一个恪守共产主义信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好党员。
C.沙瑞金请陈岩石来讲传统的目的就是要让党委们知道共产党员要有底层意识和群众意识,而不是为自己谋私利。
D.文章以掌声欢迎陈岩石来讲传统开始,以经久不息的掌声结束“讲课”,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内容详实完整。
【小题2】小说中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与会人物的情绪都很激动,但激动的表现和原因各不相同。请结合小说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沙漠对河流说:结束!
河流回答:我本身就是开始。
——题记
在新疆生活的这么多年月里,我非常幸运地见识了它的那些著名的河流。的确,我非常幸运
伊犁河、巩乃斯河、喀会河、塔里木河、孔雀河、额尔齐斯河、玉龙喀会河、叶尔羌河、多浪河……河流给人留下的往往是永难磨灭的记忆,是丝缕一般柔长的诗情。虽然水和水几乎是完全一样的,奇怪的却是河与河完全不一样。
叶尔羌河完好地保留了一副古代河流的面貌,在洪水期,它宽阔的河床里流泻的仿佛不是水,而是永无休止的、奔腾拥挤的骆驼群;额尔齐斯河有着令人惊异的风采,它水量的充沛和纯净近乎神话,它的浪涛如同众多大块的碧玉倾泻翻滚;还有塔里木河,那是一支忧伤的歌,它以伤感的情调告别一个又一个绿洲,然后义无反顾地走进沙漠……还有呢,还有伊犁河和巩乃斯河啦,那是和我青年时期的生活紧密联系的河,我已经好多次写到它们,但始终不能真正表达出它们的神韵。
如果说我对新疆有一种无法抗拒和割舍的爱,那么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缘自这些河流。河流这些生命之蛇缠住了我的心。
与河相反的是,我这么多年走遍了新疆的许多地方,穿越了无数的戈壁和碱滩,却很难深入地见识到沙漠的真面目。我与最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森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共居一域,但始终没有真正见到过它们。它们就像传说中的巨蜥,时常留下足迹,却难见真形。
于是我经常在头脑里想象出这样一些画面:河与沙的关系如同一些生命之蛇与几只巨型蜥蜴之间的生死搏斗。河想包围沙漠,缠住它并消解它,沙漠固执地蹲伏在那里,愚蠢而又警觉,充满仇恨而冷酷无情,等待时机,随时准备猛地向蛇扑去,并一口咬断它。
那些消逝的河流,是怎样地被断,然后被吞没……
在河与沙的殊死搏斗中,夹在当中的是我们人
人是多么灵醒的动物啊!
我看到过西海固作家王漫西的一段文字,是这样写的:“1972年,西海固大旱,我采风去某村找一位烧窑师傅,他说:‘你是走州过县的人,咱这里都说地球把把子(把柄)快磨断了……是苏联专家测出来的,正拿电焊机焊着哩。电焊机把天都烧红了,山干火燎的,牛赶到山里只吃空气没有草,咱这里人说,焊住了我们就不用迁了,焊不住我还要迁走哩。’”
这段精彩的对话正是大西北的缺水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所独有的生态环境危机意识,也是由他们口头创造出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当今众多的有关生态环境的呼吁文字中,我没见过比这更绝妙的。
烧窑师傅的想象力令人叹为观止。
直到这时,才想起了树。
那些不会逃跑、不能移动的树,那些在人类兵团到达后像成群成片的俘虏等待砍伐的树,那些身材高大、枝叶俊茂但敌不过一柄斧锯的树,那些在微风中哗笑着本来想当人类的朋友却不料成为屠杀重点的树……只要想起,为时何晚!
现在怎么办呢?现在栽树吧!
树是人类的最忠实的朋友,但愿我们今后不再因为它们无言、不能移动而去任意伤害它们。在河流、沙漠和人三者之间,有了树,一切都会变得和谐起来。每一棵树其实都是一根伟大的“魔杖”——就像古老的神话中传说的那样。
至于河流,这养育生命和文明的保姆,除了近百年来遭受污染和破坏,过去在历史上可是一直受到热爱和歌颂的。一本书上说道:“实际上,在成吉思汗后裔中,对流水的崇拜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直至今天,我依然记得中学时读过的题在《静静的顿时》卷首的那几句古歌——
哎呀,静静的顿河,像是我们的父亲!
哎呀,静静的顿河,你的水流为什么这样浑?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强调“的确,我非常幸运”,是因为自己曾亲眼看到了那些河流的不同神韵,感受丰厚。
B.将河与沙漠想像为蛇与巨型蜥蜴,形神兼似,十分准确地表现了河的警觉与沙漠的凶猛。
C.“直到这时,人才想起了树”一句的意思是,生存环境恶化了,人才意识到了树的存在。
D.“河流,这养育生命和文明的保姆”,是对题记“河流回答:我本身就是开始”的一种解释。
E. 结尾提到成吉思汗后裔对流水的崇拜,是为了表明中华文化包容广博,有着优良的传统。
【小题2】(小题2)①作者用“奔腾拥挤的骆驼群”比喻叶尔羌河,突出了它怎样的特点?(3分)
②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支“忧伤”的歌?(3分)
【小题3】(小题3)结尾引用《静静的顿河》卷首的几句古老的歌词,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小题4)文中说:“在河与沙的殊死搏斗中,夹在当中的是我们人。”人在河与沙的搏斗中有了怎样认识?起了什么作用?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经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10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日记、信札、家谱、账本、碑铭、地图、辞典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会不断地扩大。所以从“三言二拍”里头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也为大家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没有这么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传说或神话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里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一类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山海经》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头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该归于史部,但其中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将其看成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份在,仍可以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先生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份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杰出的例子。
上面是说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学作品,当然也能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文学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认为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癉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做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鹏《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C.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D.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D.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C.“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你的早餐吃对了吗
刘砚青
“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是人们通过长期探索得出的健康经验。然而,关于中国居民早餐状况的最新调查显示,全国有近10%的居民不能保证每天都吃早餐,而在进食早餐的人群中,只有20%可以做到早餐营养充足或较为充足。
日前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中国营养传播大会暨2016安利纽崔莱营养中国行启动仪式”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发布了这项调查结果。
合理膳食为健康第一基石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类的健康模式和疾病谱发生了巨大改变。过去主要危害人们健康的传染病已被严格控制甚至消灭,而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精神疾患等已经成为威胁人们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这些疾病的发生与个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有密切关系,因此预防这些疾病的根本办法是提倡自我保健,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针对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不良行为与生活方式,提出了“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戒酒、心态平衡”健康四大基石概念,并指出如果做到这四点,便可解决70%的健康行为问题。
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巡视员王华宁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健康四大基石,第一个就是合理膳食。尽管年龄等都是产生慢性病的危险因素,但不合理的膳食与运动偏少已经成为目前国际公认、导致多种慢性病发生的最重要致病因。
“吃好”有了新标准
“吃饱”对今天大多数国人来说已不是问题,“吃好”正在成为新追求。那么到底怎样的膳食方式才叫合理?
根据2016年5月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介绍说,新版膳食指南可以总结出6条核心条目,分别是: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多吃蔬果、奶类、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盐少油,控糖限酒;杜绝浪费,兴新食尚。
杨月欣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是以2岁以上健康人群为目标,告诉人们每天吃什么食物以及如何开展身体活动的科学指导。
膳食平衡实际包括食物多样平衡、各种各样营养素平衡、能量摄入和消耗平衡这三大方面。如果用数字来衡量计算,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才能算得上食物摄取多样。
杨月欣强调,中国居民每天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
此外,新版膳食指南还特别针对油、盐、糖的摄入进行了指导,油的摄入量为25-30克、盐要低于6克、糖应低于50克。
合理运动方面,新版膳食指南建议大家吃动平衡,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最好保证每天走路6000步以上。
什么是有营养的早餐
要想真正实现膳食平衡,合理饮食,必须先“吃好”早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平衡膳食是指一日三餐的均衡,而不少上学族和上班族因为早上时间紧张而长期不吃早餐,这种做法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对身体带来很大损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发布的中国居民早餐状况调查显示,全国有8.6%的居民不能保证每天都吃早餐,其中贫困农村居民不能保证每天吃早餐的比例最高,其次为大城市居民;从年龄段分布来看,有12.6%的18-44岁人群和12.2%的12-17岁人群不能保证每天吃早餐。
各类科学文献都指出,长期不吃早餐,不仅会增加肥胖、高血脂症和糖尿病的患病风险,让胃病、胆结石等疾病缠身,还会影响认知能力、学习成绩和脑力工作能力,容易加速衰老。因此早餐不但要吃,更要吃好。
丁钢强介绍,如果早餐中包含了谷类、动物性食物(肉类、蛋)、奶及奶制品、蔬菜和水果等4类或3类食物,则早餐营养充足或较充足;如果只包括了其中2类或以下,那就意味着早餐的营养不充足。
80%的儿童早餐营养不达标
然而,国人的早餐质量不容乐观。调查显示,全国只有19.1%的居民可以做到早餐营养充足或较为充足。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尽管6-12岁的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可中国只有17.8%的儿童早餐营养充足或较充足,是早餐营养质量最低的年龄段。
究其原因,上课时间过早、大家只能在外进餐等,或许是导致早餐营养摄入不足的主要原因。毕竟,中国有34.6%的6-11岁人群和55.2%的12-17岁人群都是在外进食早餐。
“一顿营养的早餐应该具备5个条件,即有淀粉类食物、优质蛋白质类食物、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的果蔬、坚果和健康的烹饪方式。”杨月欣说,由于早餐是“自主性”很强的一餐,只要提高营养意识,提前做好膳食安排和简单的食物准备,就能实现早餐的营养充足,因此更推荐在家进食。
选自《瞭望新闻周刊》
【小题1】现阶段中国人早餐的现状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
A.不少上学族和上班族因为早上时间紧张而长期不吃早餐。
B.全国只有一小部分的居民可以做到早餐营养充足或较为充足。
C.上课时间过早、大家只能在外进餐等,是导致早餐营养摄入不足的主要原因。
D.中国在外进食早餐的人比较多。
【小题2】请根据文章来判断,下列所列举的早餐不属于营养早餐的两项是(   )(  )
A.巨无霸汉堡和牛奶。
B.八宝粥和西红柿炒鸡蛋。
C.香菇菜心包子和豆浆。
D.果汁和蔬菜沙拉。
E. 红烧牛肉面和小菜。
【小题3】请根据文章给中国人的饮食提出合理化建议。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过去改变植物的品种主要是通过育种,这种方式需要时间长,并且必须一次次地进行选育,转基因技术则可以选择任何一个目的基因转进去,就能得到一个相应的新品种,不用再花那么长的时间筛选了。通过转基因技术可培育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毒、抗虫、抗寒、抗旱、抗涝、抗盐碱、抗除草剂等特性的作物新品种,减少对农药化肥和水的依赖,大幅提高单产,例如美国栽种的一种含有抗虫基因的马铃薯,可使大量减少杀虫剂的使用,生产成本明显降低;阿根廷播种转基因豆种后,大豆抗病和抗杂草能力大为增加,使用农药和除草剂的量减少,大豆产量大幅增加。
(选自中国科普网,有删改)
材料二:
为什么转基因争议这么大?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认为,食品安全大家都很关注,转基因项目投入资金不少,但科普这块儿不多,导致公众对科学认识不足,才出现这个局面。这已经不是一个科学问题了。世界上所有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研发都有严格规定,中国也如此。一个转基因的作物或动物,从实验室研究开发,一直到最后上到餐桌起码要8-10年,这是一个严肃认真的过程。很多人的误解来自对这些程序的了解不够,“我从官方得到的消息是,所有这些流程会更加透明,逐步公开。”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

(对有关“农大院长关于转基因食品是政府帮筛选更安全的食品”看法的调查)
材料三:
过去几千年里,农作物改良方式主要是通过随机和自然的方式来积累优良基因。遗传学创立后近百年的动植物育种主要是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实现遗传改良。转基因技术则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可见,转基因技术与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是一脉相承的。但是,传统的选择和杂交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转移,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能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因而对后代的表现预见性较差;而转基因技术所转移的基因则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所操作和转移的一般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
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是否会造成潜在的危险?大量转基因生物会不会破坏生物多样性?转基因产品会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尽管尚无定论,但一些科学家担心对生命进行“任意修改”所创造出的新型遗传基因和生物可能会危害到人类,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遗传基因污染,而这种新的污染很难被消除。
美国Tuskegee大学 Prakash教授发表声明称:“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较,通过重组DNA术引入新的或不同的基因并不一定会有新的或更大的风险,且商品化的产品的安全性由于目前的安全管理规则而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保障。遗传新技术为作物改良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精确性。”
(摘编自朱蒙《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综述及利弊关系》)
材料四:
为什么中国政府发了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大家仍不相信其安全?知名主持人崔永元分析,转基因宣传特别需要公信力,权威部门应当俯下身来向民众一点一点讲清楚转基因问题。崔永元认为,由于涉及粮食安全和知识产权,要坚决支持中国发展自己的转基因技术。但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一定要谨慎,尤其是转基因主粮产业化要慎之又慎,希望做生物技术的科学家少些浮躁,“虽然你们懂得转基因,但并不懂得社会的全部,这个世界除了自然科学还有人文科学。”
(摘编自《新民晚报》)
材料五:
怎么看待转基因食品?面对这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没有回避:“转基因食品问题,我的看法是:转基因不能一概而论,基因多种多样,有些基因特别是抗病虫的基因,大家担心人吃了会不会有问题?这些基因我们要慎重。但另外一些转基因,如美国大豆的除草基因,大面积生产不用除草,没有问题,不能谈转色变。”在袁隆平看来,分子育种的转基因技术是解决粮食增产、保证粮食安全的科学措施,搞转基因要合理研究,经过严格的科学试验和把关。
(摘编自《郑州晚报》)
【小题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我国积极研发转基因技术及产品的原因的一项是
A.缩短新品种的培育时间,大大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B.中国与世界上其它国家一样,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对转基因产品研发的监管体系。
C.减少农业生产对农药、化肥的依赖,促进增产,改善食品质量,保证粮食安全。
D.拥有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技术,抢占竞争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强调了转基因作物的优点,使文章的表述科学严谨,具体明确,便于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B.转基因技术可以选择任何一个外源基因,将其直接转移到生物种内个体中,就能得到一个相应的新品种,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
C.转基因技术对生命的“任意修改”,是对传统伦理的挑战,对人类生存有负面作用,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难以消除的遗传基因污染。
D.美国 Prakash教授发表声明认为,转基因技术通过重组DNA引入新的或不同的基因,比传统的方法具有更高的安全性、灵活性和精确性。
E. 崔永元和袁隆平两位公众人物都认为,要坚持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科学是把双刃剑,转基因技术也是这样,对转基因技术的利用要谨慎。
【小题3】从材料二对公众的调查结果可知,多数人不相信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出现这样的调查结果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