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希腊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我国戏曲的源头是巫舞觋歌。原始戏剧充满着宗教、神话的祭祀仪典精神。随着社会发展,戏剧祭祀仪典的意义逐渐淡化,祭神变成娱己,祈福变成消遣,开始逐步触及戏剧的主要审美特征。西方的广场剧、庭院剧,我国的社火百戏、庙会演出,这些戏剧形态一直与社会底层观众紧紧结合在一起,当它们走入宫廷,就丧失真实、质朴的本性,趋于绮丽矫作、空洞乏味,失去了社会底层观众和生命力。我国戏曲诞生之时就与儒家礼教文化意识背离。戏曲艺术是“礼崩乐坏”而禁登大雅之堂的,戏曲演员与奴婢相等。我国自唐末后,商品经济逐渐发达,市民口味在审美领域中占据了越来越高的地位。俗文化作为一种新生力量逐渐打破了宫廷贵族文化的一统局面,戏剧艺术开始繁荣。市井民巷的勾栏瓦舍里上演着说唱、影戏、傀儡戏、杂剧百戏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戏剧门类。从宫廷歌台到村社庙会,上至天子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乐此不疲。这些文化平民化的现象逐步为我国戏曲的繁荣铺平了道路。
尽管如此,戏剧作为道德教化的工具一直存在。从我国历史上看,《香囊记》、《目连救母》这些充满浓重礼教色彩的传统戏曲,西方中世纪的“神秘剧”等宗教戏剧、古典主义时期的宫廷戏,都因过于注重宣传教化,丧失了戏剧的本质特征,只能存在一时。经久不衰的经典都是贴近社会底层观众的作品。而当代戏剧的发展更注重戏剧艺术创造与观众欣赏间的互动关系,不回避商业化、大众娱乐化,甚至希望以“票房”、“商业化”为某种尺度来检验其戏剧观念的可取性。因为在世俗文化发达的当代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越来越代表着审美文化的取向和艺术作品的价值评判标准。但就其总体脉络而言,古今中外的戏剧主要以通俗文化、世俗文化为审美特征。
戏剧的审美特征离不开物质的承载与呈现。剧场作为戏剧的基本要素之一,其对戏剧审美特征的表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戏剧的审美形态从诞生初期的宗教祭祀演变为大众审美娱乐后,剧场的角色也随之开始发生转化。从古希腊圆形剧场到西方近现代的封闭式剧场,从我国古代的勾栏瓦肆、歌台庙会到现代实验小剧场,虽然其特点和功能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是一种审美活动场所。它们召唤和调动参与者从日常生活角色转为审美角色,使其进行艺术的创作与欣赏。另外,观众参与的广泛性和随意性使戏剧艺术成为大众狂欢式的审美形态。强烈的节奏、高亢的声腔、喧闹的人群,戏剧观演双方在这样的审美交流中,忘记周围一切,不去想生活的困苦,一切都化入浑然忘我之境,把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
(摘自徐海龙《作为审美文化的戏剧》,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希腊的酒神祭祀、中国的巫舞觋歌,这些中西方原始戏剧形态都充满着宗教、神话的祭祀仪典精神。
B.中西方各种戏剧形态进入宫廷之后,就会由祭神变成娱己,祈福变成消遣,趋于绮丽矫作,失去生命力。
C.我国古代戏曲虽从诞生之日起便与儒家礼教文化意识冲突,但仍存有一些充满浓重礼教色彩的剧目,如《香囊记》《目连救母》。
D.剧场是戏剧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戏剧审美特征得以呈现的物质载体,对戏剧审美特征的表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发展,祭神变成娱己,祈福变成消遣,这些历史演变标志着戏剧祭祀仪典的意义逐渐淡化。
B.当代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是评判戏剧作品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准,所以注重创造与观众间的互动是未来戏剧的发展方向。
C.古今中外的戏剧以通俗文化、世俗文化为主要审美特征,但也不排除宫廷贵族文化、道德教化的渗透。
D.无论是古希腊圆形剧场,还是我国现代的实验小剧场,都能够召唤和调动参与者以审美的角色进行艺术创作与欣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戏剧艺术从诞生之时被禁登大雅之堂,但唐末之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化市民化现象的出现,戏曲艺术逐渐繁荣。
B.多样的戏剧样式广泛分布的戏剧表演场所以及多元的戏剧观赏者,都是戏剧文化平民化的一些具体体现。
C.剧场的角色会随着戏剧审美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就目前来看,剧场已经成为了实现大众审美娱乐的主要场所。
D.戏剧艺术大众狂欢式的审美形态呈现为:戏剧观演双方以充满动感的审美交流,忘却周围一切,将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22 01:01: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遥远的麦子
余君才
①我不止一次想起那些乡下的麦子。
②五月的风吹过麦地,弥望的麦子在风中摇摆,渐渐地褪去了青涩的外衣。一朵云从天边走来,然后是一场五月的雨,骤雨之后,阳光照耀下的麦地变得一片金黄。
③是的,五月的大地上,麦子熟了。
④又到了收割的季节,母亲又该开始忙碌了,母亲从铁匠铺里取出新打好的镰刀,刀刃白生生发亮。母亲要赶在下一场雨之前收割麦子,不然,雨水会把那些金黄的麦子打蔫。成熟的麦子一经雨水浸泡就会发霉,一年的辛苦全都白费了。
⑤五月的天亮得很早,母亲很早就起来,母亲叫我起床,一起去收割麦子,那时天还没有完全亮,我和母亲拿着镰刀,走向了五月的麦地。黎明前的大地上,风吹来还有些凉意,看着满地金黄的麦子,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空气中弥漫着谷物成熟的香气,风轻轻地将它吹过来,迎面吹在脸上,也带着大地上青草的气息。路边野草上的露水也已经风干了,五月的大地上,一切都是清新美好的。
⑥我和母亲开始割麦子。我挥动镰刀,将麦子一排排放倒在大地上。太阳就是在那时升起来的。阳光照在大地上,照在金黄的麦子上,照在割麦人的身上,这是多美的一幅丰收的画面。阳光照耀下的麦地是安静的,只听见镰刀割破麦子的声音,麦子轻轻倒下的声音,收割完一地的麦子,我的手被麦叶划出了道道伤口,火辣辣的疼。但那时十一二岁的我,却从未喊过疼,反而觉得是一种壮举。乡亲们也各自忙着抢收,各自都要赶在正午最热的时候收完麦子。彼此都不说话,只是拿着沉甸甸的麦子,心里无限的喜悦,收完麦子后,就是在打麦场上打麦子,去掉麦子的壳,在风中扬起那沉甸甸的麦粒,空空的壳就被风吹远,在坝子里将麦粒晒干,然后再到磨坊磨成面粉,乡亲们就可以吃上新鲜的面食了。
⑦母亲会用面粉蒸包子、馒头,包子有白菜馅,也偶尔会从镇上买回少量的瘦肉做肉包子,那肉包可是每年这个时候的美味佳肴,我们一想到那肉包子就垂涎三尺。吃馒头时,则会沾上少许白砂糖。白砂糖的味道加上麦子的味道,可是绝佳。在乡村的日子里,这美味的包子和馒头也算是对劳动的最好的犒赏,它也成为儿时美好的期待。
⑧但这一切,如今都只是存在于我的记忆中,麦子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那些割麦的日子,在月光下的麦场上打麦的日子,那些吃着包子、馒头如吃着山珍海味的日子,都成为了遥远的回忆。
⑨在五月的月光下,我不止一次想到麦子。
⑩我想到五月的麦地,想到在麦地里收割的母亲和我。,
⑪而后来,当我在去年的五月回到我熟悉的乡村,发现田野中只是零星的点缀着几块麦地,田地几乎都荒芜了。人去楼空的村庄,杂草丛生。当年繁荣的收割场面,已经找不到了,也再找不到那些年岁里麦子给我们的温暖,更没有任何诗意可寻。
⑫于是,在那个五月月光照耀的夜晩,在天才诗人海子的诗里,我又读到了那片五月的麦地:
看麦子时我睡在地里
月亮照我如照一口井
麦浪-----
天堂的桌子
摆在田野上
羞涩的情人
眼前晃动着
麦秸
我们是麦地的心上人
⑬然而荒的乡村太地上,那些麦子都落到去了?和诗人一样,我多想躺在五月的麦地上,看那随风而起的麦浪,此时,我却只能静默,我是流落在大地上的一株麦子。
⑭而当我们再次想起那片月光下的麦地,它却成为了乡村文明逐渐丧失之后只存留于诗人笔下美丽而遥远的绝响。
(选自《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回忆麦子从播种到成熟到变成美味的过程,突出了粮食对于乡亲们的深刻意义。
B.第⑥段通过阳光、大地、麦子、割麦人等构成的收麦图景,表现了村民丰收的喜悦。
C.作者引用海子的诗句,意在表现人与麦子的亲密关系,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
D.文章结尾照应标题,写曾经的麦地已成为了遥远的绝响,进一步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小题2】请赏析文章第⑬自然段画线的句子。
【小题3】作者为什么会不止一次地想起乡下的麦子?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与西方的建筑文化自古就有着根本的区别。

人与建筑截然分离,是欧洲建筑文化的一个根本性前提。对欧洲人来说,建筑是人之外的观赏品,或只是住人的容器。欧洲教堂尽高大深邃之能事,远远超出人的尺度,是神在人间的居室,而神绝非人,所以建筑仍然与人分离。西方的哲学思想主张征服自然,其教堂、宫室、竞技场、歌剧院等建筑中难见人与自然的和谐。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大体型、大进深、大层高、大面阔,与自然接触的外墙与窗面积较小。西方建筑中连有限的花园也造得与自然相对立,它从总体布局到水池、花草、雕塑、花盆以及小品建筑都对称严谨,树木也修剪成几何体型,花卉和灌木则被修剪成地毯状的模纹花坛,如凡尔赛宫中的花园。这同崇尚“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中国古典园林截然相反。

以“天人合一”为文化内涵的中国古典建筑则是以人为主,在这里建筑与生活是一体的,建筑随生活而变,以生活为主。而西方建筑中,人只是旁观者,人与建筑相分离。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是人与自然和谐, “道法自然”的观念见于各类建筑。法自然而极变化之能事,这是古民居的特征。因气候、地形、材料、生态等的不同,建筑也各有特点。乡镇民居多为字、曲尺、三合院、自由式等格局,即使是四合院,也体现出日照、风体、绿化共享的功能,极力与大自然、与人相和谐。

中西方在建筑文化方面还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差别,那就是中国宫殿类建筑十分发达,而西方宗教类建筑十分繁荣,两者强烈的反差反映出建筑文化与其他人类文化一样,也是以人神间的冲突与调和作为其永恒的文化主题的。

中国长久以来以“人”的观念为中心,而西方则一直以“神”的观念为中心。中国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于一切的时代。中国人信教也信神,但又总是把神和人摆在同等的地位去崇拜,去尊重。西方则不然,一部建筑史其实就是一部神庙和教堂的历史。虽然中国建筑以“人”为中心而西方建筑以“神”为中心,但在这两类文化的价值观念中,“神”都是永恒的,“人”都是暂时的。正因如此,中国建筑发展了木结构材料,而西方建筑发展了石结构材料。石结构的长久性与木结构的短暂性都充分说明了中国建筑以“人” 为中心的理念。

从审美来看,中国古典建筑以木为材,在质感上显得朴素、自然而优美;而以石为材的欧洲古典建筑质地坚硬、沉重而阳刚十足。因此,以木为材的中国建筑比以石为材的欧洲建筑更具有可人的生命情调;比较起来,冰冷的石材会使建筑与人的关系显得略微有些紧张。

(摘编自赵慧宁《中西传统建筑文化分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建筑呈现出人与建筑的“分离”或“融合”的迥异特征,不同的建筑文化都受到了各自哲学思想的影响。
B.中国建筑在必须面对自然时,不是像西方那样与自然相对立,而是努力融渗在自然中,与自然对话,崇尚“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C.人神之间的冲突和调和作为一种永恒的文化主题,在中西方建筑文化中的表现之一就是宫殿类建筑和宗教类建筑的各自繁荣。
D.对于欧洲人来说,建筑只是人之外的观赏品,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建筑等同于生活,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立足比较的思路,采用总分的结构,从两个大的方面谈中西方建筑在文化上的差别。
B.文章在论证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不同特点时,都运用了相当丰富的具体建筑实例,增强了真实性和准确性。
C.“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是本文反复强调和重点论证的一个方面,哪怕是宫殿类建筑也体现出人本特色。
D.用哲学思想和文化命题来作为支撑论点的依据,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增添了文本的文化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建筑的木结构材料和石结构材料呈现出质朴和阳刚的不同审美风格,这是以“人”为中心和以 “神”为中心的不同价值观念造成的。
B.中国古民居“法自然而极变化之能事”,乡镇民居呈现出字、曲尺、三合院、四合院、自由式等不同格局,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道法自然”的观念。
C.中国的宫殿是一种将帝王的权威神化了的建筑,宫殿建筑的发达,与中国人把神和人摆在同等的地位去尊崇的观念有关。
D.西方的教堂、歌剧院等建筑具有大体型、大进深、大层高等特点,而外墙和窗户的面积则相对小得多, 这是与自然截然分离的体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互联网上向来不乏怪事。一些网播剧播放量过百亿却讨论者寥寥,一些网购平台上的“销量第一”却差评不断,一些所谓“今日热门”的文章却完全不知所云。问题何在?互联网时代,网民选择相信数据背后代表的“公众眼睛”。然而近年来,这些本应成为用户选择时重要参考的数据,却屡屡成为一些平台水造假的对象。
去年9 月,不少平日里阅读量动辄“10 万+”的微信大号迅速缩水,而起因竟是源于某些通过刷单来拉高阅读量的工具失效。有监测数据显示,当晚有六成微信“大号”的阅读数下降,其中阅读量暴跌80%以上的公众号超过100 个;同样在去年,国内某直播平台曾显示某热门直播间观看人数超过13 亿,令人匪夷所思。
无据之数,难称数据。那些基于个体选择而累计得来的数字,衡量着品质优劣,透露着市场反馈,反映着用户认可。然而造假掺水却令数据应有的标尺作用打了折扣,用户“用脚投票”的权利成为摆设,造假者不仅令优质内容沉匿网海,更给了烂俗内容和劣质产品服务以次充好的可乘之机。数据造假,受伤的不仅是手握“投票权”的网友和真正优质的内容,还可能在更广范围内威胁互联网产业生态系统。“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浪费了,但遗憾的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被浪费。”世界著名广告大师约翰·沃纳梅克的这句论断产生于纸质媒体时代,而在如今新闻门户、视频网站、手机应用成为广告主眼中香饽饽的时代,却更多了几分无奈和讽刺。
营销平台AdMaster 发布的《广告反欺诈研究报告》显示,2016 年全年无效流量整体占比为30.2%。此外,一些创业者为粉饰一个“好故事”,不惜用虚高的数据吸引投资人青睐。文学创作可以虚构,但虚吹数据实则等同饮鸩止渴。建立在谎言、欺骗和水分上的“数据泡沫”,终究无法掩饰一些互联网企业经营惨淡的现实。
“只有当大潮退去,你才能知道谁在裸泳。”在国内互联网行业屡被评价为“虚火正盛”的今天,被动等待显然不够。一些互联网公司联合成立广告反欺诈大数据实验室,致力于发现和甄别虚假流量及其作弊模式。除却引入足够的技术支持,企业应该在保证自身商业机密的前提下主动共享后台数据,打通“数据孤岛”,让政府、公众以及第三方监测机构能够合理有序地采集、存储、分析和使用数据,令各方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此外,行业内也亟待建立起一套通用的数据衡量指标和数据采集指标,这不仅能有效挤压数据造假者浑水摸鱼的空间,也有助于提高公众辨别数据造假的意识和能力。
唯有如此,量化数据才能继续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向网民陈述日益庞大的行业体量,陈述海量用户集合而成的行为选择,陈述各方褒贬多样的态度倾向,陈述那些网民选择继续相信的真相。
(摘编自钱一彬《数据造假销蚀网络诚信》)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刷单来拉高阅读量的工具失效,导致阅读量动辄“10 万+”的微信号都大幅缩水。
B.衡量品质优劣、透露市场反馈、反映用户认可的数字是基于个体选择累计得出的。
C.数据造假使用户“用脚投票”的权利成为摆设,也让数据失去了应有的标尺作用。
D.互联网企业经营惨淡是造成流量无效和富有欺骗性的“数据泡沫”破灭的原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提到的数字“10 万+”“13 亿”,在作者看来就是难称“数据”的“无据之数”。
B.约翰·沃纳梅克的论断是针对当今新闻门户等成为广告主眼中的香饽饽而发出的嘲讽。
C.文章从网络数据怪象入手,继而分析了数据造假的危害,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
D.文章摆出事实,分析道理,目的在于表达改变数据造假、实现网络诚信的愿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网络数据坚守诚信实事求是,那么劣质产品服务就没有以次充好的机会。
B.针对数据造假现象,企业应在保证自身商业机密的前提下主动共享后台数据。
C.建立一套通用的数据衡量指标和数据采集指标,将有助于公众辨别数据造假。
D.只有共建网络诚信,量化数据才能真实陈述人们的行为选择,陈述态度倾向。

同类题4

二、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穿越死亡的父爱
陈凤优
从小到大,我从没见父亲流过一滴眼泪。可在我手术前,他哭了。
那是春节后的第四天,我肚子疼得厉害,几天也不见好,父亲带我上医院检查了几次,可查来查去,都查不出个所以然。
在那度日如年的半个月里,父亲每天坐在床边,眼巴巴地望着我。看着我日渐消瘦,他的眸子失去了往日的光泽。
不久后,我又做了一项检查,检查结束,医生紧皱眉头,自言自语:“怪事,小肠中怎么有个瘤?”他认为,这种瘤极为少见,十有八九是恶性的……很快,父亲风尘仆仆地赶到医院。就在快进病房的时候,他站住了,揩了一把湿漉漉的眼窝,步伐轻快地走了进来,冲我笑了笑。
父亲不死心,他跟医生商量,要给我再做一遍检查。但他把检查单递进那扇小窗后,就默默地走开了。检查室里进来一位医生,是父亲托人找的一位熟人,父亲想让他来帮自己看个明白。
半个小时后,那位医生出去了。我悄悄地扒着门缝往外看,父亲一看到他的脸,仿佛心里的一盏灯灭掉了,脸色由焦急变成了黯淡,站在原地一动不动。果然,那位医生叹了口气:“唉,太年轻了,真可惜……”父亲扶着墙慢慢地蹲下了,双手抱着头,紧紧地。过了一会儿,他吃力地站起身。我赶紧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跟他回到病房。他一直沉默地往回走,但扭头看我的时候,脸上却溢满了微笑:“没什么事,只要做了手术,就会好的。” 
过了一会儿,父亲去了医生办公室,回来后对我说:“明天就可以手术。”就在我准备进手术室前,父亲忽然把大姐叫了出去。过了好一会儿,才见大姐一个人回到我的身边。我有些慌了,拉住大姐的手,连声问:“爸呢?”大姐说他有点儿事,马上就来。
手推车把我推出了病房,行进在长长的走廊上,家人都跟在后面,谁也不说话,只听见“嚓嚓”的脚步声。这时,传来“祝你生日快乐”的铃声,这是我给父亲调的手机铃声!循着铃声,我使劲将脑袋往后仰,终于发现父亲站在走廊的尽头。远远望去,他是那样苍老,他肩头耸动,压抑着哭声,我第一次看见了父亲的眼泪。
我躺在手术台上,麻醉师给我打了一针,我的身体慢慢失去知觉。不知过了多久,一张圆圆的脸靠近了,轻轻地对我说:“别怕,是良性的。”
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我却没有多惊喜。我流着泪,最先想到的就是赶快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
从手术室里出来,我又被送回病房。父亲却不在,大姐说父亲去买东西了。顿了一下,大姐又说,父亲走之前叮嘱说,手术完了一定打个电话告诉他。我不知哪来的力气,挣扎着说:“给我电话!”
大姐掏出手机,拨通了父亲的号码,放到我耳边。“嘟……嘟……”电话声响了一会儿,听筒里终于传来父亲的声音,沙哑又克制:“手术完了吗?怎么样?”
我感到一阵心酸,憋了半天,才哽咽着说出手术的结果。过了许久,突然传来父亲的哭声,那苍老、喑哑的抽泣声,像委屈,更像一种释放,穿透我的耳膜,慢慢地浸透我的每一根神经。
我张张嘴,想大喊一声“爸爸”,嗓子却忽然嘶哑,耳边湿漉漉一片。那一刻,我只想伸手去抱一抱我的老父亲。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以“穿越死亡的父爱”为标题,表达了对“父爱”的由衷赞美,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B.文章开头写“我”肚子疼得厉害,医院检查了几次都查不出个所以然,委婉地讽刺了医院医疗水平的低下。
C.“父亲扶着墙慢慢地蹲下了,双手抱着头,紧紧地”,这一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内心的极度痛苦。
D.当“我”得知肿瘤是良性的,却没有太多惊喜,因为父亲为了给“我”治病,已经背起了沉重的债务。
【小题2】文章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表现父亲这一形象,请举例分析。
【小题3】文中几次写到父亲的“哭声”?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小题4】文中父亲因为担心儿子,有意隐瞒儿子严重的病情。对此你是怎么看的?类似的事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请举例谈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周有光:步履不停追寻思想之光
2017年1月14日,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在北京辞世。就在前一天,老先生刚刚度过了他112岁生日。“大概是上帝糊涂了,把我忘记了”。当生命终极刻度停在“112”时,周有光曾经说的那句经典“长寿感言”,为告别添了一丝和暖的意味——一个思想有光的灵魂,终于被上帝想起了。
上海圣约翰大学是周有光早年求学之处,有人说,透过圣约翰的校训——“Light And Truth”(光明与真理),似乎就能读懂周有光。历经世纪沧桑,周有光身上葆有中国知识分子的高贵品格。
圣约翰大学奠定了他治学的精神底色。在圣约翰大学,周有光攻读经济学,但他还广泛阅读了文学、世界史等各方面的书籍,受益颇深。学校要求学生每天读英文报,一位英国教师教导他们,每天看报要问自己:“今天消息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这条消息最重要?”“这条消息的背景你知道不知道?”向自我提问、独立思考,不知道就赶紧去查阅百科全书,这成为他一生治学的方法和习惯,他也因此积攒了极其丰厚的知识储备。后来,沈从文还开过玩笑,送他一个“周百科”的称号。这仿佛成为一个奇妙的隐喻。改革开放后,周有光担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三位编委之一,参与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50岁前,致力于经济领域,50岁后,事业骤然改弦易辙。1955年,新成立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急需人才,周先生从上海调到北京。此前,他在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教书。把他作为专才调入“文改会”,是因为他的“业余爱好”。从20世纪20年代初,他就关注语言文字,认识到语言文字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他说,语言使人类别于禽兽,文字使文明别于野蛮,教育使先进别于落后。进入全球化时代,他更是极力推进语文现代化,指出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语文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
周有光参与制定《汉语拼音方案》,参与设计、推广汉语拼音体系,后来被公众誉为“汉语拼音之父”。而他本人极其谦逊,觉得这样称呼不好,多次对别人说:“读过我书的人,决不会把那顶桂冠随便加在我头顶上。”周有光还预测了21世纪华语和华文的变化趋向:华语将在全世界华人中普遍推广;汉字将成为定形、定量、规范统一的文字,汉字在21世纪后期可能要再进行一次简化;拼音将帮助华文在网络上便利流通。
拜访过周有光的人,都会注意到他仅仅9平方米的小书房,以及那张脱了漆的旧桌子。别人觉得这书房太狭小了,周有光说:“够了,心宽室自大,室小心乃宽。”
周有光走过了沧桑百年,作为上世纪的老人,他却一直跟得上时代潮流,适应新科技,心里也始终装着风云变幻的世界。他曾对朋友说:“我是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的。”他不断反思个人思想发展历程,总结中国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规律”“五大自由”等思想,为当代研究者予以深刻的启发。85岁退休后,他研究文化,完成了大约一半的著作。百岁后仍然笔耕不辍,100岁出版《百岁新稿》、104岁出版《朝闻道集》、105岁时出版《拾贝集》,以及《周有光文集》《从世界看中国:周有光百岁文萃》《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等。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概是上帝糊涂了,把我忘记了”,从周有光的“长寿感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知识分子面对生命与死亡的坦然。
B.“圣约翰大学奠定了他治学的精神底色”,其中的“精神底色”是指丰厚的知识储备、良好的治学方法和习惯。
C.周有光担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编委,参与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周百科”的美誉,真可谓实至名归。
D.周有光在《窗外的大树风光》中写道:“我用透明胶贴补书桌,这是顽石补天的现代版。”体现了其“心宽室自大”的豁达与乐观。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挽周有光联“两代宗师,半路出家堪称语父;百年巨匠,一生归宿可谓书童”。用“书童”突出其晚年酷爱阅读。
B.周有光认为语言和文字是人和禽兽、文明和野蛮相区别的重要标志。进入全球化时代,他更强调语文现代化的重要性。
C.周有光曾预测:华语将在全世界得到推广;汉字将成为统一的文字,并可能要再进行一次简化;拼音将帮助华文在网络上便利流通。
D.周有光“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他的思考就是反思个人思想发展历程,总结中国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E. 周有光一生步履不停:早年专攻经济,近50岁时“半路出家”,由经济转入语言,85岁又成为文化研究者,百岁后依然笔耕不辍。
【小题3】周有光身上具有知识分子怎样的品格?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