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遥远的麦子
余君才
①我不止一次想起那些乡下的麦子。
②五月的风吹过麦地,弥望的麦子在风中摇摆,渐渐地褪去了青涩的外衣。一朵云从天边走来,然后是一场五月的雨,骤雨之后,阳光照耀下的麦地变得一片金黄。
③是的,五月的大地上,麦子熟了。
④又到了收割的季节,母亲又该开始忙碌了,母亲从铁匠铺里取出新打好的镰刀,刀刃白生生发亮。母亲要赶在下一场雨之前收割麦子,不然,雨水会把那些金黄的麦子打蔫。成熟的麦子一经雨水浸泡就会发霉,一年的辛苦全都白费了。
⑤五月的天亮得很早,母亲很早就起来,母亲叫我起床,一起去收割麦子,那时天还没有完全亮,我和母亲拿着镰刀,走向了五月的麦地。黎明前的大地上,风吹来还有些凉意,看着满地金黄的麦子,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空气中弥漫着谷物成熟的香气,风轻轻地将它吹过来,迎面吹在脸上,也带着大地上青草的气息。路边野草上的露水也已经风干了,五月的大地上,一切都是清新美好的。
⑥我和母亲开始割麦子。我挥动镰刀,将麦子一排排放倒在大地上。太阳就是在那时升起来的。阳光照在大地上,照在金黄的麦子上,照在割麦人的身上,这是多美的一幅丰收的画面。阳光照耀下的麦地是安静的,只听见镰刀割破麦子的声音,麦子轻轻倒下的声音,收割完一地的麦子,我的手被麦叶划出了道道伤口,火辣辣的疼。但那时十一二岁的我,却从未喊过疼,反而觉得是一种壮举。乡亲们也各自忙着抢收,各自都要赶在正午最热的时候收完麦子。彼此都不说话,只是拿着沉甸甸的麦子,心里无限的喜悦,收完麦子后,就是在打麦场上打麦子,去掉麦子的壳,在风中扬起那沉甸甸的麦粒,空空的壳就被风吹远,在坝子里将麦粒晒干,然后再到磨坊磨成面粉,乡亲们就可以吃上新鲜的面食了。
⑦母亲会用面粉蒸包子、馒头,包子有白菜馅,也偶尔会从镇上买回少量的瘦肉做肉包子,那肉包可是每年这个时候的美味佳肴,我们一想到那肉包子就垂涎三尺。吃馒头时,则会沾上少许白砂糖。白砂糖的味道加上麦子的味道,可是绝佳。在乡村的日子里,这美味的包子和馒头也算是对劳动的最好的犒赏,它也成为儿时美好的期待。
⑧但这一切,如今都只是存在于我的记忆中,麦子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那些割麦的日子,在月光下的麦场上打麦的日子,那些吃着包子、馒头如吃着山珍海味的日子,都成为了遥远的回忆。
⑨在五月的月光下,我不止一次想到麦子。
⑩我想到五月的麦地,想到在麦地里收割的母亲和我。,
⑪而后来,当我在去年的五月回到我熟悉的乡村,发现田野中只是零星的点缀着几块麦地,田地几乎都荒芜了。人去楼空的村庄,杂草丛生。当年繁荣的收割场面,已经找不到了,也再找不到那些年岁里麦子给我们的温暖,更没有任何诗意可寻。
⑫于是,在那个五月月光照耀的夜晩,在天才诗人海子的诗里,我又读到了那片五月的麦地:
看麦子时我睡在地里
月亮照我如照一口井
麦浪-----
天堂的桌子
摆在田野上
羞涩的情人
眼前晃动着
麦秸
我们是麦地的心上人
⑬然而荒的乡村太地上,那些麦子都落到去了?和诗人一样,我多想躺在五月的麦地上,看那随风而起的麦浪,此时,我却只能静默,我是流落在大地上的一株麦子。
⑭而当我们再次想起那片月光下的麦地,它却成为了乡村文明逐渐丧失之后只存留于诗人笔下美丽而遥远的绝响。
(选自《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回忆麦子从播种到成熟到变成美味的过程,突出了粮食对于乡亲们的深刻意义。
B.第⑥段通过阳光、大地、麦子、割麦人等构成的收麦图景,表现了村民丰收的喜悦。
C.作者引用海子的诗句,意在表现人与麦子的亲密关系,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
D.文章结尾照应标题,写曾经的麦地已成为了遥远的绝响,进一步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小题2】请赏析文章第⑬自然段画线的句子。
【小题3】作者为什么会不止一次地想起乡下的麦子?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07 03:16: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古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易简,字太简,梓州铜山人。易简少聪悟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赡。太平兴国五年,年逾弱冠,举进士。太宗方留心儒术,贡士皆临轩覆试。易简所试三千余言立就,奏上,览之称赏,擢冠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雍熙二年,与贾黄中同知贡举。易简幼时随父河南,贾黄中来使,尝教之属辞;及是,悉为同列。
淳化元年,丁外艰。易简续唐李肇《翰林志》二卷以献,帝赐诗以嘉之。他日,易简直禁中,以水试欹器。上密闻之,因晚朝,命取试之。易简奏曰:“臣闻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器盈则覆,物盛则衰。愿陛下持盈守成,慎终如始,以固丕基,则天下幸甚。”会郊祀,充礼仪使。先是,扈蒙建议以宣祖升配。易简引唐故事,请以宣祖、太祖同配。从之。知审官院,言初任京朝官,未尝历州县,不得拟知州、通判。诏可。改知审刑院,俄掌吏部选,迁给事中、参知政事。至道二年,卒,年三十九,赠礼部尚书。
易简外虽坦率,中有城府。由知制诰入为学士,年未满三十。属文初不达体要,及掌诰命,颇自刻励。在翰林八年,太宗遵旧制,且欲稔其名望而后正台辅,易简以亲老急于进用,因亟言时政阙失,遂参大政。
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光逢遂造谤书,斥言朝廷事,且讥易简。易简得其书以闻,逮捕光逢,狱具,坐弃市。易简以杀光逢非其意,居常怏怏。母薛氏以杀父执切责之,易简泣曰:“不谓及此,易简罪也。”及易简参知政事,召薛氏入禁中,问曰:“何以教子成此令器?”对曰:“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上顾左右曰:“真孟母也。”
(节选自《宋史·苏易简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
B.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
C.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
D.蜀人何光逢易简之/执友也尝任县令/坐赂削籍流寓/京师会易简/典贡部/光逢代人/充试以取赀/易简于稠人中屏出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源于周朝的“冠礼”是中国古代的成年礼。古代无论男女到了二十岁都要行“加冠之礼”,以示成人,但因尚未至壮年,故称“弱冠”。
B.丁艰,即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子女礼须持丧三年,官员须停职守制。丁外艰,旧指父丧或承重祖父之丧;丁内艰,则是指母丧。
C.削籍,指削除官籍中的名氏,籍,指做官名册。革职,只是革去现有职务,有重新起用的可能;削籍,则意味着除名,意味着永不录用了。
D.弃市是一种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犯人暴尸街头的刑法。古代死刑种类众多,如车裂、腰斩、枭首等,弃市为死刑的一种,商周时期就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上听说苏易简好奇心强,喜欢“欹器”这件事后,劝诫他要“慎终如始”,不要玩物丧志。苏易简在翰林任职多年,太宗准备等他名望大了再委以重任。
B.苏易简的才能得到皇帝的赏识,他续写《翰林志》,皇上赐诗嘉奖;皇上认可他关于郊祀和京中朝官任用的建议,让他掌管吏部选官,升为参知政事。
C.苏易简聪明好学,二十岁就考取进士,才思敏捷,临殿复试时,很快完成了三千字的答卷,后来,他和曾经教他作文的贾黄中一同主持贡举考试。
D.挚友何光逢因贿赂丢官,客居京城时替人代考,被苏易简清除出来,于是怀恨在心,捏造谤书,因苏易简的举报被定罪诛杀,苏易简因此受到母亲的指责。
【小题4】翻译下面句子。
(1)召薛氏入禁中,问曰:“何以教子成此令器?”对曰:“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上顾左右曰:“真孟母也。”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备有形的实体,不可捉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②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它们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的心理状态。用语言无法道出来的思想,自然不会形成为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即使有时这个民族的某个或某些成员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会力量的威慑,不是迅速销声匿迹,便是陷于孤芳自赏,而很难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除非有了变化着的共同生活做后盾。惟有那些为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才能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包括社会的推崇和个人的向往,其道大行,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这样,日积月累,暑往寒来,文化传统于是乎形成。

③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它超越不出文化传统。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像一个民族如何能存在,一个社会如何能稳定,一个国家如何能巩固。

④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因为随着时间的变化,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苿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但是必须注意,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漸进的,不会一蹴而就,即使在社会急剧变幻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⑤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变化自己的内容。大体上说,两种不同文化(带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由于婚姻、交通、贸易、侵略、扩张等原因相接触而互播时,起先往往互相惊奇,彼此观望;而后则互相攻讦,彼此拒斥;最后乃互相学习,彼此交流。而学习所取、交流所得,仍需经过自己文化传统这个“有机体”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或者叫做整合,才会成为传统中的一个新成分,带来传统的变化。这时候,反观其与原型的同异,虽然未必面目全非,却让人觉得很陌生。这是历史和现实所反复证明了的。

(节选自《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

【小题1】下列对文中“文化传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传统虽不具备有形的实体但却无处不在。
B.文化传统的形成与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状态有关。
C.个人的意志自由在具有情性力量的文化传统面前没有意义。
D.在社会急剧变幻的革命时期,文化传统的变化也是缓慢渐进的。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传统离不开民族的生活和实践并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B.小部分群体的独特心理往往很难挤进其所在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
C.文化传统关乎一个民族的存在、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巩固。
D.两种不同文化经过观望、拒斥、交流的过程后就会带来传统的变化。
【小题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一句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苹”指的是蒿类植物,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大学四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以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由于实验室没有配套的通风设备,加上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意识到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尝试在不同摄氏度的条件下制取青蒿提取物。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达到百分之百的提取物。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还率队历时六年,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却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物,即双氢青蒿素。1990年3月,双氢青蒿素一举通过了技术鉴定,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当年大协作的“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然而贡献的归属却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争议不断,屠呦呦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2004 年,泰国玛希敦奖将 5 万美元和一枚奖章颁发给了青蒿素研发团体,大多数青蒿素研究参与者赞成将这笔奖金捐给盛产青蒿的四川酉阳地区的中学。这时,屠呦呦提出,必须先明确她个人应该享有 50%以上奖金的份额,然后,由她以个人名义捐给酉阳。2009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出版,就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而招致批评:未能充分肯定其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反对者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523”项目中的作用。
2011年9月,81岁的屠呦呦登上了拉斯克医学奖的领奖台,斩获临床医学研究奖,那是彼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拉斯克医学奖认为,屠呦呦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可见这个奖项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
四年后,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这位中国女科学家,以表彰她发现青蒿素,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并不认可集体成就的诺贝尔奖,把奖项颁给了在青蒿素研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个人。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无穷的魔力。屠呦呦说,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豪。(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作者重点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描写细腻,有很强的说服力。
B.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屠呦呦从小树立治病救人理想到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经历,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奋钻研,不懈追求的科研工作者形象。
C.“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
D.由于条件艰苦,屠呦呦在试验中患上了多种慢性疾病,但她没有退缩,坚持工作,先后完成了抽取青蒿提取物、青蒿素的研制、开发双氢青蒿素等工作。
E.屠呦呦因《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受到启发,开始进行低沸点提取实验,很快便成功发现青蒿素。
【小题2】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和分析。
【小题3】屠呦呦及其团队能在上世纪70年代艰苦的条件下发现青蒿素及其抗疟功效,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屠呦呦因维护个人权益的行为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一谈。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
王静安先生纪念碑记①
陈寅恪
海宁王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人咸怀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注:①1928年6月3日,王国维逝世一周年忌日,清华立《王国维先生纪念碑》,碑文由陈寅恪撰。
【小题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____________。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第三境也。”
【小题2】文中的“精义”一词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结合上下文,对“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一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士人读书研究学问,由于能把心志从世俗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真理因此得以发扬。
B.士人读书研究学问,大概能把心志从世俗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真理于是得以发扬。
C.士人读书研究学问,大概为了把心志从世俗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真理才得以发扬。
D.士人读书研究学问,只有把心志从世俗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真理才得以发扬。
【小题4】“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一句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这篇碑铭的语言很有特色,请选择一个角度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