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宋代,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平等自愿合作关系必须以共利双赢为基础,否则平等自愿合作关系就无法实现,即使暂时实现也很难持久。正如宋代耿延年在总结信州铅山铜场兴衰的原因时指出:“惟务与民共利,经久可行。不欲专利于官,而有害于民;不欲取办一时,而贻患于后。”入中也是如此。官府依据入中法招募商人入纳粮草于规定的沿边地点,给予钞引,使至京师或他处领取现钱或金银、盐、茶、香药等,“若官尽其利,则商旅不行”。

宋初对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的税收,由官府核计应征数额,招商承包。商人缴保证金于官,取得征税之权,谓之买扑。宋代在买扑承包经营中,官府所定竞标价必须适中,即一方面竞标者以这一竞标价承包后,通过经营可以获取承包利润;另一方面,官府作为招标者,以这一竞标价转让经营权后可以尽可能地获取财政收入最大化。这就是“承扑者无破败之患,而官入之利有常而无失也”。换言之,竞标价不能太高,否则竞标承包者就很有可能不赢利,甚至亏损。另一方面,如竞标价太低,官府作为招标者无法从转让经营权中获得财政收益,同样,这种买扑承包也没必要存在。

宋代的入中法能较长久地实行一段时期,其基础也是官商双方共利双赢。如有一方不能从中获得好处,就会中止双方的平等自愿合作。入中法中政府得到的好处甚多,既通过卖茶获利。更重要的是又可通过商人解决沿边军需供给难题。而对于商人来说,则可获得较丰厚的商业利润。

相反,入中法的失败,其关键原因就是大量茶引无法兑现茶叶而贬值,使商人无利可图。甚至亏本,商人只好退出入中法,中止与政府的合作。正如文彦博指出的:“非茶法弊,盖昔年用兵西北,调边食急,用茶偿之,其数既多,茶不售则所在委积,故虚钱多而坏法也。”

宋初以来的矿冶业,不问冶户冶炼的多寡,必须按照国家硬性规定的矿税课额缴纳。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难以探明矿藏量,如果实行课额制,很难准确保持官府与坑户、冶户之间共利双赢的合作平衡点,使双方的平等合作关系失去坚实的基础。到王安石变法期间,与召募制相结合的分成制便应运而生了,这就是二八抽分制。如绍兴七年,朝廷同意“金银坑场并依熙丰法召百姓采取,自备物料烹炼,十分为率,官收二分,其八分许坑户自便货卖”,使官府与坑户、冶户的共利双赢找到了一个“经久可行”的平衡点。尤其对于后者来说,避免了因生产不足但课额不减而引起的折业代赔的弊端,坑户、冶户的再生产获得了一定的保证。

宋代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确立官民平等自愿合作关系时,重视以共利双赢为基础。如在出让坑冶坊场经营权时,注意根据各州买扑坊场历届课利的增减情况,酌中确定一个课利钱数额。作为本届承包的最低价。南宋政府出卖、出租官田宅时,要求立价“量度适中估价,务要公当,不致亏损公私”,并严防官吏在估产立价中营私舞弊。

(摘编自方宝璋《略论宋代政府经济管理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用兵西北,商人到沿边地点入纳粮草换取茶引,但手中持有的大量茶引因无法兑现茶叶而贬值,这是入中法失败的关键原因。
B.在对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的税收买扑承包中,如果官府竞标价定得低,承扑者在经营过程中就不会有亏损破产的担忧。
C.王安石变法期间,实行分成制,允许坑户依法采矿、冶户自备物料冶炼,官府只抽取二分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矿业的再生产。
D.宋代的二八抽分制与召募制相结合,恢复了官府与坑户、冶户的平等合作关系,也重新找到了共利双赢“经久可行”的平衡点。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只有共利双赢,才有可能实现并维持平等自愿合作关系。在总结铜场兴衰原因时,耿延年也指出了这一点。
B.在买扑承包经营中,宋政府要最大限度地获取财政收益,做到“有常而无失”,就必须在转让经营权招标时确定适中的竞标价。
C.宋朝初期,政府主要考虑国家的财政收益,硬性规定缴纳矿税课额,很难保证官府和坑户、冶户的利益,也影响了宋代矿冶业的发展。
D.为了严防官吏因营私舞弊而致公私双方的利益受损,南宋政府在进行出卖、出租官田宅等经济活动时,要求估价适中,立价公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代推行入中法,政府收获甚多。政府发放钞引让商人兑换茶叶,从中获利;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商人之力,解决边境军需供给难题。
B.入中法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顺利实行,是以官商共利双赢为基础。对商人而言,能够有利可图,自然不会退出入中法,中止与政府的合作。
C.二八抽分制是宋政府与矿冶业主之间的利润分成制度,它最大的优点是在课额不减的情况下,避免了因生产不足而引起的折业代赔的弊端。
D.在出让坑冶场坊经营权、核计应征数额时,宋政府重视承包商的利益,根据各州历届买扑课利的增减情况,酌定了一个适中的承包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28 05:48: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寒夜星光

徐树建

韩晓龙日日夜夜盼望着能回家过年,可是,他不敢回家,因为妈妈托人捎过话来:“要想我原谅你,除非年三十晚上满天星光。”

要知道寒夜的天幕上,向来只有几颗闪着冷光的星星,哪有满天星光,妈妈这是在明确表明态度:拒绝儿子回家。

而妈妈之所以如此绝情,是因为韩晓龙伤透了她的心。几年前韩晓龙开的小餐馆为降低成本使用了价钱便宜的肉,让一桌食客食物中毒进了医院,其中一名老人还因并发症送了命,韩晓龙也因此坐了大牢。

韩晓龙不怨妈妈心狠,爸爸早逝,家境贫寒,妈妈一直教育儿子要光明磊落,不贪便宜,好好做人。

可是,自个儿让妈妈失望了。

有家不能回,韩晓龙只好在县城内租一小间房子住了下来,靠什么生活呢?幸亏妈妈曾经教过他扎孔明灯的手艺,于是韩晓龙晚上扎灯,白天在热闹的地方卖灯。当他扎好第一个灯时,忍不住想起小时候跟妈妈一起扎灯的情景,那时候虽然贫穷,但母子情浓,虽苦也甜,这么一想,热泪一下子夺眶而出。

年根的生意还算不错,有位大商户一下子订了100只孔明灯。韩晓龙快乐极了,没日没夜地赶做,终于按时完工交货。

除夕这天,过年的气氛越发浓厚,韩晓龙心里却越发凄凉,想了半天无事可干,出租屋内恰好还有几只孔明灯,索性顶着寒风拎了灯上街,准备卖了后再买瓶酒,一醉方休。

刚站了一会儿,身后就有人大声叫道:“给我一只灯!”

韩晓龙心内一喜,但抬头一看,却掉头就跑,因为那人他认识,是他初中同学大山,还是住对门的邻居。他没脸见到他们。

大山气冲冲地提高嗓门吼道:“韩晓龙,你个孬种,你难道一辈子不见人?”

韩晓龙只好停住脚步,大山走过来,恨恨地又说:“我恨不得抽你两下,你小子混啊!走,跟我回去,明天就过年了,家家户户团圆,你就不想跟你妈团圆?”

韩晓龙低头小声说:“大山,我怎么不想啊,可你也不是不晓得我妈撂过的话,她说除非年三十晚上满天星光才肯原谅我,你说我怎么回去?”

大山叹口气,说:“我们住对门,你们家里的情况我爸妈是最了解的,所以叫我来找你回去。你妈年轻受寡,喝过的苦水能用船装,可一辈子不求人,硬气要强,大伙谁不佩服她,可现在全给你毁了,让她抬不起头来,她能不气你吗?可你不回去不行啊,你妈病了。”

韩晓龙一惊:“我妈怎么会生病?什么病?”

大山双眼朝天,气哼哼地说:“还用问,想你呗,可嘴上又不承认,一直闷在心里,这就病了,所以你一定得回去。至于怕你妈不肯原谅你嘛,这个你放心,今天晚上我们在村口接你,你妈一定会给乡亲们面子的。”

一下午的忐忑不安过后,除夕之夜来到了,到处是欢声笑语,到处是红彤彤的对联和醉人的鞭炮声,韩晓龙孤零零一个人来到了村口,却没勇气再往前进一步了。

就在这时,他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整个村子静极了,没有鞭炮声,没有欢笑声,甚至黑漆漆的连灯光都没有,这是怎么回事?大山呢?乡亲们呢?说好了在村口等的啊。

肯定是大山爸妈和乡亲们没有说服妈妈,韩晓龙心里酸极了,忍不住嘶哑着嗓子大叫起来:“妈、乡亲们,我给你们拜年了,我真悔啊……”

话音刚落,眼前突然出现一幅童话里才有的景象:无边漆黑的夜空一下子繁星点点如鲜花绽放,更像夏夜里无数的萤火虫,正冉冉上升,一时间天上地下交相辉映、灿烂辉煌,是无数的孔明灯升上了天空!

然后,韩晓龙看到了大山,看到了那个一下子订了100只孔明灯的“大商户”,看到了乡亲们!

大山声如洪钟大叫起来:“晓龙妈,看,年三十晚上满天星光!你就让孩子回来吧!”

大伙一起说:“让晓龙回来吧!”

人群正中站着的正是颤颤巍巍白发苍苍的妈妈,妈妈神情悲楚老泪纵横。

星光这么美、这么亮,从未见过,无以伦比,把回家的路照了个一清二楚。

(选自《2014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韩晓龙开小餐馆因使用价钱便宜的肉,发生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而锒铛入狱,说明了韩晓龙的本性低劣,也间接交代了妈妈拒绝韩晓龙回家的原因.
B.大山受其爸妈叮嘱,特意来找韩晓龙,要求韩晓龙务必回去,但是当大山看到韩晓龙时,气冲冲地提高嗓门吼道,说明大山其实并没有原谅韩晓龙。
C.小说的环境描写很有特色,如到村口后,“没有鞭炮声,没有欢笑声,甚至黑漆漆的连灯光都没有”,用环境的黑暗寂静烘托了韩晓龙紧张忐忑的心情。
D.妈妈“老泪纵横”,这既是对乡亲们的感激之泪,也是对儿子铸下大错的伤心之泪,说明即使出现了寒夜星光,此时,妈妈的内心还是不能原谅儿子 。
【小题2】小说开篇的“妈妈放话”以及中间的“大商户订货”,这两处情节安排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文本,请简要分析小说以“寒夜星光”为题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方阳光

王鼎钩

(1)四合房是一种闭锁式的建筑,四面房屋的门窗都朝着天井。从外面看,厚墙高檐密不通风。我是在这样关防严密的“碉堡”里出生的,这碉堡用青砖砌成,黑瓦盖顶,灰砖铺地,墙壁、窗棂、门板,没有一点儿鲜艳的颜色。即使天气晴朗,室内的角落里也黯淡阴冷。

(2)四合房的主房,门窗向南。中午的阳光越过南房,倾泻下来,泼在主房的墙上开在这面墙上的窗子,用一层棉纸糊得严丝合缝,阳光只能从房门伸进来,照门框的形状,在方砖上画出一片长方形。这是一片光明温暖的租界,像一块发亮的地毯。

(3)然后,一只用麦秆编成、四周着棉布的坐墩,摆在阳光里。一双谨慎而矜持的小脚,走进阳光,停在墩旁,脚边出现了她的针线筐。一只生着褐色虎纹的狸猫,喵鸣一声,跳上她的膝盖。然后,一个男孩蹲在膝前,用心翻弄针线筐里的东西,玩弄古铜顶针和粉红色的剪纸。这就是我,和我的母亲。

(4)如果有人问母亲:你最喜欢什么?她的答复,八成是冬季晴天这门内的一方阳光。我清楚记得一股暖流缓缓充进我的棉衣,我的毛孔张开,承受热絮的轻烫。无须再为了抵抗寒冷而收缩戒备,一切烦恼似乎一扫而空,血液把这种快乐传遍内脏,最后在脸颊上留下心满意足的紅润。

(5)在那一方阳光里,我持一本《三国演义》或《精忠说岳》,念给母亲听。如果我念了别字,她会纠正,如果出现生字,——母亲说,一个生字是一只拦路虎,她会停下针线,帮我把老虎打死。渐渐地,我发现,母亲的兴趣并不在乎重温那些早已熟知的故事。每逢故事告一段落,我替母亲把绣线穿进若有若无的针孔,让她的眼晴休息一下。有时候,大概是暖流作怪,母亲嚷着:“我的头皮好痒!”我就攀着她的肩膀,向她的发根里找虱子,找白头发。

(6)在我的记忆中,每到冬天,母亲就会抱怨她的脚痛。

(7)她的脚是冻伤的。做熄妇的时候,住在阴暗的南房里,整年劳作,寒凛凛的水气,从地下冒上来,首先侵害她的脚,使之永远冰冷。冬天乍到,她的脚面和脚跟立即有了反应:看得见的,是肌肉变色、浮肿;看不见的,是隐隐刺骨的疼痛。

(8)分了家,有自己的主房,可是年年脚痛依然。在那一方阳光里,母亲是侧坐的,她为了让一半阳光给我,把自己的半个身子放在阴影里。左足的伤害没有复原,右足受到的摧残反而加重了。母亲不时皱起眉头,咬一咬牙。尽管只是身体轻轻地震动,不论我在做什么,那猫睡得多甜,我们都能感觉出来。

(9)“妈,我把你的座位搬到另一边来好不好?让右脚也多晒一点太阳。”我站起来推她的肩。母亲低头含笑,摇摇头。

(10)座位终于搬到对面去了。狸猫受了惊,跳到院子里去。母亲连声呼唤,我去捉它,连我自己也没有回到母亲身边。

(11)以后,母亲一旦坐定,就再也不肯移动。

(12)母亲在那一方阳光里,说过许多梦。

(13)母亲说,她在梦中抱着我,一双赤足理在几寸厚的碎琉璃碴儿里面,无法举步。四野空空旷旷,一望无边都是碎硫璃,碎片最薄最锋利的地方有一层青光,纯钢打造的刀尖才有那种锋芒。梦中的我躺在母亲怀里,光着身体睡得很熟。母亲独立苍茫,汗流满面,觉得我的身体愈来愈重,渐似下坠……想到这里,她的心立即先被琉璃碎片刺穿了。某种疼痛由小腿向上蔓延,直到两肩、两臂……

(14)就在近乎绝望的时候,母亲身旁突然出现一小块明亮干净的土地,像一方阳光那么大,平平坦坦,正好可以安置一个婴儿。母余用尽最后的力气,把我轻轻放下。谁知道我着地以后,地面忽然倾斜,我安身的地方像是一个又陡又长的滑梯,没有尽头。我飞似地滑下去,转眼间变成一个小黑点。

(15)在难测的危急中,母亲大叫,醒来之后,略觉安慰的倒不是我好好地睡在房子里,而是事后记起我在滑行中突然长大,还遥遥向地挥手。

(16)于是,她有了混和着骄傲的哀愁。她放下针线,把我搂在怀里:“如果你长大了,如果你到很远的地方去,不能回家,你会不会想念我?”

(17)当时,我唯一的远行经验是到外婆家。外婆家很好玩,每一次都在父母逼迫下不情愿地回来。母亲梦中滑行的景象引人入胜,我立即想到滑冰,急于换一双鞋去找那个冰封了的池塘。

(18)跃跃欲试的儿子,想走出那座四合房,正设法挣脱他的母亲。

(19)母亲放开手凝视我:“只要你争气,成器,即使在外面忘了我,我也不怪你。”

(选自王鼎钧散文集《碎琉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文作者用深情的笔触,叙写了他心中神圣的母爱:在艰苦的环境中积劳成疾,在苦难中护佑孩子,愿与孩子永远相依偎却又盼望孩子成器不惜被忘却。
B.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狸猫这一意象,借狸猫来象征自己,表现了自己对家人的依赖以及对童年生活的甜美。
C.在母亲讲述的梦中,母亲的情绪随着儿子的处境的安全一危险—平安—危急的变幻而变化,困顿、恐惧、担心、焦虑等强烈而痛苦的情绪交替占领了母亲的心。
D.母亲向儿子叙述自己的梦境,梦中滑行的景象却让儿子想到滑冰,想换上冰鞋去找冰封的池塘,说明儿子在那个年纪还完全不能懂得母亲的心意,还没有学会回报母亲。
E.全文将记叙、描写与抒情结合,常出现独立成段的文字,控制了文章的叙述节奏,富有抒情色彩。
【小题2】试分析文章开头段的作用。
【小题3】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①这是一片光明温暖的租界,像一块发亮的地毯。
②于是,她有了混和着骄傲的哀愁。
【小题4】文章以“一方阳光”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小题。

手机辐射与脑瘤

手机已经成了现代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手机却也有可能是危害人体健康的罪魁祸首。在媒体上,关于手机是否会威胁人类健康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特别是频频针对手机辐射对大脑产生不良影响的说法让用户担心不已。

解放军304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李安民说:“我们暂且不谈手机辐射是否会导致脑瘤的问趣,单从生活现象说起。现在大家讨论得较多的是电脑辐射,但是,手机的辐射比电脑更为强烈。倘若手机和电脑放在一起,手机来电时的高波使得电脑显示器闪动。但是,开电脑时手机是没有任何反应的,如果把手机放在家用电器上,被影响的也是其他家用电器”。

手机辐射能导致脑瘤

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导师、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狄国庆近年来格外关注辐射这一话题,特别是使用手机导致辐射。“如果再不采取措施,手机辐射将会給现代人带来很多未知的疾病。如果生活中不得不用,最好戴上耳机。”狄国庆非常担心手机带来的风险,“因为从电磁波影响生物体细胞的活性来说,手机的輻射超过其他辐射千万倍”。

狄国庆称:“使用手机打电话时,受影响最大的是头和面部。电磁波辐射时,首先的反应是出现发热症状,而发热则会破坏生物体的细胞和组织。如果接打手机让自己有发热感就得注意了,因 为那意味着脑部某些细胞被电磁波穿透了。”他还说:“生法在电子化环境里,这种电磁辐射无时无 刻不在通过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发射出去,这时手机附近就会产生较为强烈的电磁福射。即使你本人没 有打电话,也难以避免不受辐射影响。辐射悄悄地被我们的身体吸收。”

手机辐射不会导致脑瘤

虽然物理学家和医生都称手机辐射的危害很大,但是绝大部分厂商代表却称手机是安全的。虽然他们的理由大多數是委婉的:“我们的手机在出厂时都经过了检测,绝对不会让福射超标的手机流入市场。”

与手机辐射致病的研究相对应,关于手机安全的言论和研究亦层出不穷。2000年,澳大利亚科学家提出“热休克”癌症理论,这是第一个将手机辐射与癌症相关联的理论。第二年,美国癌症协 会正式表态:被人体组织吸收的手机电波因为没有远离輻射,且能量很低,不可能导致癌症 。

一旦某处出现了手机癌症的言论,便马上会出现数倍的由公关策略炮制的研究结果,称手机是安全的,告诉用户可以放心使用。而这样的手机安全全论往往被众多手机厂商所认可。持对立现点的李安民则认为,现在说手机辐射不影响健康,还为时太早,一切都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手机是现代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却也是危害人体健康的罪魁祸首。
B.作者几年来格外关注辐射这一话题,尤其是使用手机导致的辐射。
C.手机究竟会不会对人体健康有影响尚无定论,还有待更深入的研宄。
D.手机在出厂时都经过了严格的检测,因此认为手机能导致脑瘤的说法实在是杞人忧天。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正反两方面对手机辐射与脑瘤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但作者并没有明确表示认可哪一个观点。
B.文章以手机在人们生活中尤显重要为前提引出科学家和医生们的担忧,这种担忧又被绝大部分手机厂商否定。
C.文中狄国庆用大量的观点来证明手机辐射确实对人们的健康有害,辐射正悄悄地被人们的身体吸收。
D.文章综合运用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人们关于手机辐射与脑瘤因果关系的争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属于物理学家狄国庆的观点的一项是
A.手机辐射会给现代人带来疾病。如果生活中不得不用,最好能戴上耳机。
B.手机的辐射比电脑和其他电器的辐射更为强烈。把手机和其他电器放一块,被影响的是其他家用电器。
C.使用手机打电话时,受影响最大的是头和面部,因为脑部某些细胞会被手机电磁波穿透。
D.电磁辐射每时每刻都在影响我们的身体。即使你本人没有打电话,也难以避免不受辐射影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qióng)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小题1】下列对该诗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闺怨诗一向是含蓄不露,不违温柔敦厚之旨,这首诗的风格也是明快而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涩。
B.诗中所出现的意象也是传统的、中国的,如莲花,东风,柳絮,跫音,春帷,小小的寂寞的城,小小的窗扉,青石的街道。
C.诗歌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描摹出思妇幽闭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寂寞女子哀怨的形象。
D.诗歌营造出了别具感情色彩的意境,尽力渲染浓重的愁绪,亲人久别但最终相聚,这些都曲折地表现了出来。
【小题2】下列关于诗歌意象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用莲花来象征江南女子的纯洁与柔美,思妇敏感的情绪随着莲花的一开一落微妙地变化着,充溢着清丽而婉伤的情思。
B.两个比喻“小小的寂寞的城”、“小小的窗扉紧掩”,写出了思妇多疑猜忌的心,使女子蕴含的古典风韵也大为减色。
C.“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帏不揭”,四个否定句连相呼应,加强了抒情的深婉,又有助于音调的和谐。
D.达达的马蹄声给了女子希望,虽然最后以失望告终,但这过程是美丽的,因为女子的生活起了涟漪,情感起了变化,打破了原本的死寂。
【小题3】下列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间两个小节句式相当,分别用了两个否定和两个象征
B.从语言运用上来讲,本应是“你的心恰若向晚的青石街道”、“你的心是小小的紧掩的窗扉”,如今把“向晚”和“紧掩”倒装,化板为活,去俗生新,加强了语言的变化。
C.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景前后逆转,具有高度的戏剧性,讲着一个永恒、美丽的中国的故事。
D.文章标题是用“错误”起名,而且是“美丽的错误”,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女子,就好像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总有那一片蛙声
古清生
①在南国的时候,我的窗前有那么一块低洼的草地,春天的日子来临,它便会生长许多的小草,甚至开出一些小小的花朵,招引一些蜜蜂在那里抖着金翅嗡嗡地飞。许多小孩子,很喜欢在那块草地上采花或者玩一些他们认为好玩的游戏。这样的日子总是很温暖的,因为阳光、花草和小孩子们,足以把春天装点得美丽而又亲切,让人忍不住掩卷,心驰神往。但是在五月的时节,就会有一场场的雨水降临,雨水把草地旁的冬青树洗得很绿,那种很清凉的绿,并且注满整个的草地。于是孩子们用纸折起小小的洁白的纸船,来到草地那片水洼子上,启航他们的小小的梦想。
②唯有月夜,那块草地是完全属于我的。这时候夜安睡了,一轮皎洁的月儿来到水洼子上,映得那水好一片白。在白水之上,忽然有不知来于何处的小蛙,欢快地跌跌地跳跃,仿佛是要把那一轮月儿从水中端详个究竟,或者坐在月儿之上,让月儿浮托它走。小蛙们如同孩子,待它们游戏得尽情的时候,就一齐坐在水上唱歌。那就是在我的生命中离不去的蛙声了。惯于在夜里读书和写作的我,就极爱着那一扇窗,起起伏伏的蛙声,能让我的思绪飘浮,进入这样一个季节深处。
③但我却没有了南国的那一扇窗子,羁旅北京的日子长长,我的窗前,纵是也有这样一块草地,一簇绿柳,在春天的阳光里,还会有一树杏花装点。但是北国没有雨季,我看不到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北京是要到七月或者八月才会有雨,那是槐花开放的时节了。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但即是这样的雨,仍不会积上一洼水,引来天使一般的小蛙,所以即使雨后有月,它们也在这芬芳里找不到栖落和梳洗的地方。
④我固执地想,如是北京的槐花雨能够积成一个洼子,这样一个清浅的弥漫着槐花芬芳的水洼子,有一轮皎月把水映得银银的白,有一群天使般的小蛙,它们围着月儿唱歌,那该是多么好啊。我常常在雨后的北京的夜里出走,我以为我是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地方的,它就在某一扇窗下,甚至那窗前也有一个痴情展卷的学子,甚至水边,还留着孩童戏水的赤足的脚印。可是,我的出走,却并没有找到这样一个地方,我想终归是有这样一个地方的,是我没有找见它罢了。
⑤居京的月夜,于我它是散文化的时光,我在键盘上演绎着一个个的梦,情至深处,会忽然在某一段落,浮起一片蛙声,是南国的春宵里那天真烂漫的蛙鸣,初是浅浅低低的几声,孤独而悠远,渐渐地汇合起蛙的合唱,且愈来愈临近我的窗,仿佛就在那一簇柳下。此时人便恍惚地进入以往的时光,一颗羁旅中的心,忽然地一热,为之深深地感动。但待我有心凝神细细地聆听,却发现窗外是一片寂静,静得月的清辉飘落到柳叶儿上发生的细小的沙沙声都能够听到,只是没有了蛙声。哦,此时的我,这才感到深深的失落,原来那一片蛙声,它源于我的梦里,或者说,是那永远也拂不去的幻听了。
⑥春天的今夜,便又是这样,我打开了电脑,轻轻地敲出一段怀想的文字,不觉间室外就有了一片蛙声,是如许的亲切,如许的温馨,它拂动着春夜的暖风,沿了情感的脉络缕缕入心。然而我猛然地觉醒,却分明是,寂夜无边!人不由得发现,那暖暖的一缕情思,竟也就化成两滴浸冷的泪珠,冰凌般的挂在两腮。
(摘自《漂泊者的晚宴》,作家出版社)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部分描绘了一幅“南国风景画”,作用之一是与居京没有水洼子听不到“蛙声”形成鲜明的对照。
B.作者在羁旅北京时,对北国没有雨季感到遗憾。他渴望北国的雨季,主要是想要看看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
C.“我想终归是有这样一个地方的,是我没有找见它罢了”反映出作者很希望有水洼子和天使般的小蛙。
D.作者在一个春夜,打开电脑时终于从窗外聆听到了一片蛙声,在他看来,那蛙声亲切、温馨,缕缕悦耳入心。
E. 本文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运用了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不乏生动、形象,很是耐人寻味。
【小题2】文章为什么要以《总有那一片蛙声》为题?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第⑤段写到居京的月夜,“我在键盘上演绎着一个个的梦”。“我”为什么要在键盘上演绎一个个的“梦”?这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怀?请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