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贾政在《红楼梦》中并不处于一个中心位置 ,作者对他的态度是隐藏的,作者没有以简单的是非评判、送来分析代替对艺术描绘。作者把贾政作为一个文学形象来塑造,是把他看成了生活中的“这一个”,既是一般意义上的封建卫道士,又是一个活生生的个性人物。
贾政更多的时候是社会性的贾政,他被“文化”化了,被“封建”化了,被“理性”化了。“文化”得像是不食人间烟火,“封建”得像是冥顽不化的冬烘先生,“理性”得像是天外来客,没有一点生活的趣味。他的性格是古板的,僵硬的。读书造成了贾政的文化性格中的理性内容——忠君孝亲、服膺传统、循规蹈矩。可是这样的一个正人君子却在生活中处处遭遇难堪和尴尬,和社会的感性生活格格不入。知人论世,空谈大道,可以左右逢源、滔滔不绝。可一到现实中,他就捉襟见肘、难以裕如了。在第九十九回,有贾政外出为官的一段描写:贾政只是遵守条例制度,苦了手下人。引起强烈不满后,又放任自流。最终被胡作非为的奴才李十儿钳制,酿成丢官降级的大祸。贾政是生活中一类读书人的代表,读得不会生活,读得不能明辨是非,读得人生、幽默、情趣全无,读得只认“读书”。贾政的悲剧是不懂得“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长青”的道理,是封建文人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的悲剧。贾政的读书不化,造成了他性格和命运的深刻悲剧。貌似满腹经纶,实则无半分能力。为父严则严矣,却方法失当。为官清且廉矣,却毫无作为。自己终生所捍卫的、追求的事业和目标,只能看着如东逝之水,无力挽回,徒唤奈何。
与贾府中的其他“爷们”形象相比,贾政有着与众不同的品行、个性、文化修养和处世态度。如果说贾赦、贾珍、贾琏、贾蓉等是自己“坏”下去,是贾府栋梁上的蛀虫的话,那么,贾政作为“好”的“爷们”形象,极力维护着家族利益、封建大厦,仿佛栖息在黑夜中林间的猫头鹰,既不能扑提田鼠,又不能阻止黎明晨曦的穿云透雾。他的存在与努力,对此衰落命运于事无补,更不用说“挽狂澜于既倒”了。
贾政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物,他并不像有些论者所说的那样,是一个封建“机器”,毫无人性、一味虚伪。曹雪芹把贾政当作生活中独特的“这一个”来写,一般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贾政的阶级本质是“卫道士”的形象,但他的卫道本质又是独特的。体现在与宝玉的父子关系上,他对宝玉怜爱、寄予厚望转而至于严酷;体现在众人之前,道貌岸然、莫测高深,实际上心灵枯槁乏趣、呆滞不活;体现在封建官僚体制上,他不过是被时代误会的人物,他与他所属的那个社会统治阶级,互相认同,却不被后者所容;他向往封建文化、封建理想,却被这文化弄得只剩下了躯体的空壳。
(摘编自孙传科《贾政其人——贾政文学形象的美学讲解》)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政的形象是生活中的“这一个”,说明他是一个性格鲜明、个性突出的独特的文学形象,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意义。
B.在《红楼梦》中,贾政更多的是社会化的人物形象,古板、僵硬是其主要的性格特征,这一点与封建文化的影响不无关系。
C.作者引用《红楼梦》第九十九回贾政外出为官的一段描写,为的是强调贾政服膺传统、循规蹈矩以至于与社会生活格格不入的性格特点。
D.作者认为贾政性格和命运的深刻悲剧的原因是其读书不化,导致自己终生所捍卫的、追求的事业和目标无法实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贾政的品行、个性、文化修养和处世态度,以及他极力维护家族利益的行为,是他与贾府中的其他“爷们”如贾赦、贾珍的主要区别所在。
B.作者认为贾政并不是一个毫无人性、一味虚伪的封建“机器”,而是人情味十足、能够明辨是非的活生生的人物。
C.贾政与他所属的那个社会统治阶级互相认同,向往封建文化和封建理想,可惜不被封建文化接纳,是一个被时代误会的人物。
D.作者把贾政比作猫头鹰,是说他既无力阻止贾府中的“坏爷们”继续“坏”下去,又无法阻止整个家族衰落的命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玉挨打》一文中,当众门客来劝贾政时,贾政说:“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这一点也暗示出贾政的“卫道士”的形象。
B.《宝玉挨打》的父子冲突的相关情节,印证了文中“为父严则严矣,却方法失当;为官清且廉矣,却毫无作为”的结论。
C.《红楼梦》第九回中,贾政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这句话暗示出贾政的读书不化。
D.贾政喜欢与詹光、单聘仁、卜固修交往,他们的名字实际上是“沾光”“善骗人”“不顾羞”的谐音,这一点也说明作者对贾政的态度是隐藏在叙述描写背后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28 05:48: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00多年前严复翻译穆勒的那本名著《On  Liberty》时没有照原书名直译,而是另起名曰:《群己权界论》。这个书名不仅准确表达了穆勒原书的核心思想,而且比原书名表达得更精辟。“群”者,群体、社会公域也;“己”者,自己、个人私域也。公域讲权力,私域曰权利,公域讲民主,私域言自由,民主与自由、公共权力与个人权利,各有其界限,这就是“群己权界”。用“群己权界”这四个汉字来表达现代文明的基本精髓,其实在西方语言中,恐怕也没有比这更准确的说法了。仅此而言,中国人理解现代文明的能力一点儿也不差,只不过由于历史的机缘,这种文明最初是出现在西方。
人有个性,同时也有社会性。因此人的事务也历来有两个领域:有些事务属于个人领域,有些事务则属于公共领域。属于个人领域的事务,例如婚姻,个人应当有处理的权利。当两个人的个人权益发生关系时,就导致了双方都认为有利的自由交易原则。而属于公共领域的是关乎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组成公众的每个成员个人利益的总和,他们因此都应有选择权。但由于公共利益不可分割,因此公共选择只能满足尽可能多的成员而无法满足所有成员的偏好。这就是民主和多数决定原则。
这两种原则不能颠倒互用。一个人钱包比较鼓,如果大家决定开个会举个手把里面的钱分了,那一定会少数服从多数,但这显然是荒谬的,他要是不乐意,大家就制裁他,这就叫多数人暴政。国库里钱更多,而且是全民所有的,里面必然有你的一份,你能不能把你的那份提出来盖个别墅?你不是有财产自由权吗?然而无论中外各国,过去的确都有这种颠倒的时代:一方面公共权力支配个人事务,例如婚姻不由个人而由“家族的利益”乃至“国家利益”来决定。另一方面,公共事务又由个人或小集团专断,例如封建时代所谓的“家天下”。而且这两种现象往往同时存在,用严复的译语来说就是:“己”域无自由,而“群”域无民主;或者,“民主”误用于己域,而“自由”误用于群域。
纠正这样的“误用”,就是现代化的根本之义。现代文明中有左、右派之分,但他们在“己域要自由,群域要民主”这两个原则上实际上并没有分歧。这也是大家都要“反封建”的原因。但在这种界定的分歧中便形成所谓左右的对立。
但是,在更广泛的领域“群己权界”则清清楚楚,属于左右派的共识,比如法律属公域,言论属私域。这些共识可概括为三点。一、私域自由、公域民主是两派公认的;二、私域公域必须划分而不能混为一谈也是两派都肯定的;三、对一些最基本领域的公域私域之分两派也有共识。脱离了这三点构成的共同底线,就不是什么左右之争了,而是背离了现代文明的基本精神。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穆勒《On Liberty》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群己权界”,严复的翻译不仅准确地表达了它,而且比原书名表达得更加精辟。
B.所谓“群己权界”,就是“群”“己”之“界”的“权”,作为社会公共领域的“群界”和作为个人私属领域的“己界”各有一套“权”的规则,“群界”适用公权力的民主规则,“己界”适用私权利的自由规则。
C.中国人理解现代文明的能力一点也不差,他们甚至创造了“群己权界”这一现代文明的精髓,可惜由于历史的机缘这种文明最初并未在本土实现。
D.“群己权界”亦是“群”“己”之“权”的“界”,其实就是为两套规则画了一条界线,自由规则的界限固然只能到“己域”的边界为止,民主规则的界限也只能到“群域”的边界为止。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公共领域内的事之所以必须使用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是因为公共利益不可分割,无法同时满足组成公众的每一个成员不同的利益选择。
B.中外的历史上都曾经出现过“民主”误用于己域而“自由”误用于群域的颠倒情况,以至于己域无自由,群域无民主。
C.一些模糊领域难以界定是群域还是己域,这种界定的分歧构成左右派的对立,但由于有“己域要自由,群域要民主”的一致原则,这种对立不是不可以消除的。
D.现代文明中虽有左右派之分,他们之间虽有左右之争,但只要都不背离现代文明的基本精神,或者说,都是“反封建”的,那么他们就都是属于“现代文明”这一派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己域用民主,往往会造成多数人暴政,群域用自由,事实上只是少数人的专制,因此群己权界决不能颠倒,否则必然走到现代文明的反面。
B.个人领域的事物个人当然可以自由处理,所以当两个人的个人权益发生关系时,就按互利的自由交易原则来处理,但是当更多人的个人权益发生关系时,就要用公权力的民主规则来处理了。
C.法律属公域,因此不能私设一言之公堂,言论属私域,因此即便对于公共事务,也不妨自由议论,这些都是现代文明的共识。
D.私域公域必须划分而不能混为一谈,即便是一些模糊的或者说是灰色的领域也不能例外,这也是现代文明的共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种能够对疟疾提供100%防护的疟疾疫苗将首次在一项大规模临床试验中进行测试,从而研究其在真实条件下的有效性。

这项试验将于2020年初在赤道几内亚海岸外的比奥科岛实施,将有2100名年龄在2至50岁之间的受试者参与该试验。领导这项研究的疟疾研究人员表示,这项试验的目的是提供监管机构批准该疫苗所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赤道几内亚政府和私营能源公司正在赞助这项试验。

在实验室研究中,这种名为PF的疫苗已被证明是迄今开发的最有效的疟疾疫苗,能够为健康的志愿者提供完全的保护。疫苗的工作原理是激发对恶性疟原虫的一种免疫反应,该疫苗的独特之处在于使用整个寄生虫作为其有效成分,而大多数候选疟疾疫苗只包括少量的基因工程寄生虫蛋白。

然而为了有效性,必须通过静脉注射疫苗。这对大规模疫苗接种行动提出了挑战,因为这是一个比通常用于其它疫苗的过程更加复杂的程序——其它疫苗注射往往需要穿透皮肤或肌肉,或采用口服的方式。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疟疾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摘编自赵熙熙《最有效疟疾疫苗将大规模测试》,《中国科学报》2019年4月19日)

材料二:

英媒称,将给大约36万名脆弱的非洲孩子接种世界上首种疟疾疫苗,这是一个“历史性里程碑”。该疫苗提供对患上这种传染病的部分保护,试验显示它的预防率为四成。

疟原虫感染患者的红细胞致使其破裂,降低了红细胞的总数,从而导致疟疾贫血。这是受感染儿童的主要死因。而该疫苗的工作原理是,促使免疫系统攻击疟原虫。报道称,这种疫苗已研制了30年,将给5到9个月大的儿童注射三剂,然后在孩子两岁左右时注射第四剂。该疫苗是一种补充性疟疾控制工具,将被纳入世卫组织建议的预防疟疾措施核心方案。这一方案还包括常规使用药浸蚊帐、室内喷洒杀虫剂以及及时开展疟疾检测和治疗。

这项疫苗计划的目标是每年给三个非洲国家的大约36万名儿童接种。接种对象将由这些国家的卫生部门决定,以使之发挥最大作用。

(摘编自《全球首个疟疾疫苗在非洲接种》,《参考消息》2019年4月25日)

材料三:

世卫组织欢迎马拉维政府今天在一项试点规划中推出世界上第一种疟疾疫苗。该国是非洲拟开展试点三国中的第一个。名为RT的疫苗将提供给两岁及以下儿童;加纳和肯尼亚将在今后几周开始使用该疫苗。

疟疾仍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每两分钟夺走一个孩子的生命。这些死亡大多数发生在非洲,当地每年有超过25万儿童死于疟疾。5岁以下儿童面临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的风险最大。全世界范围内,疟疾每年导致43.5万人死亡,其中大多数是儿童。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说:“过去15年来,蚊帐和其它控制疟疾的措施取得了巨大成果,但现在进展停滞甚至某些地区出现逆转。我们需要新的解决方案来使疟疾应对工作回到正轨,这种疫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希望的工具,有可能挽救成千上万儿童的生命。”

(摘编自世界卫生组织官网《马拉维启动疟疾疫苗试点》,2019年4月23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PF疫苗在实验室研究中能够对疟疾提供100%防护,已被证明是迄今开发的最有效的疟疾疫苗。
B.赤道几内亚政府和私营能源公司正在赞助PF疫苗的临床试验,这项大规模的测试将于2020年初在赤道几内亚海岸外的比奥科岛实施。
C.世卫组织建议的预防疟疾措施核心方案,不仅包括疫苗的研制,还包括用药浸蚊帐、室内喷洒杀虫剂以及及时开展疟疾检测和治疗等。
D.全世界范围内,每年因为疟疾导致死亡的人数超过43.5万人,其中大多数是儿童。在非洲,每年有25万儿童死于疟疾。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PF疫苗接种采用了比肌肉注射或者口服的方式更加复杂的程序——静脉注射疫苗。这是为了确保疫苗接种的有效性。
B.疟疾是一种虫媒传染病,受感染的非洲儿童都是因为按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导致全身发冷、发热、多汗,甚至因疟疾贫血而死亡。
C.研制了30年的RT疫苗是世界上第一种症疾疫苗,在非洲的三个国家首先试点,提供给两岁及以下儿童。这有可能挽救成千上万儿童的生命。
D.十多年来,世卫组织一直致力于疟疾的防控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果。现在注射RT疫苗将成为预防疟疾措施的有效方案之一。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中,两种疟疾按苗有明显区别。请从应用对象、应用效果、工作原理三方面作概括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以下小题。

森林里的阳光

(1)我很幸运,我的楼下就有一片森林。

(2)一天早晨,我去林子里散步,阳光柔和而温暖。忽然,我看到树枝上有几只鸟儿在叽叽喳喳歌唱。它们面朝太阳,昂头挺胸,唱得是那样响亮投入,那样虔诚真情,那样痴迷陶醉……很显然,它们是在迎接太阳,感谢太阳;是在早晨向太阳问好呢!

(3)这样的情形,只要你留意,在有阳光的森林里经常能看到,因为阳光是鸟儿生命的希望。据说,夜莺非常需要从阳光中获得灵感,只要有阳光,就足以使它不断鸣唱。如果把它关在暗处,一旦让它重返阳光,它会欣喜若狂地大唱特唱。而云雀看到太阳升起,更会激动得冲出森林,唱着飞向太阳,把快乐带上蓝天。

(4)“鸟如此,人亦如此,这是万物的感受。”法国浪漫主义历史学家米什莱在《大自然的诗》里说得好,“印度古老的吠陀的每一行都是在歌颂阳光。”“印度人以为,凡是动物,尤其是最有智慧的,比如大象在创造生命时,会向太阳致敬,会在晨曦微露时向它致谢,它们会在内心唱一首感恩歌。”

(5)大象们在内心默默感恩,而鸟儿们是唱出来的。所以那几只鸟儿唱得如此热情洋溢;所以每天晨曦微露时,我都能听到森林里的鸟儿开始集体大合唱,那是迎接太阳的隆重仪式;千百只鸟儿,面向东方,此起彼伏地歌唱,唱得轰轰烈烈,唱得森林震动,唱得阳光摇晃……

(6)于是,森林歌唱起来,森林的阳光也歌唱起来……

(7)我喜欢幽深茂密的森林,喜欢绿意葱茏的森林,但我更喜欢阳光中的森林!

(8)阳光中的森林更通透更明亮,意气风发,神采飞扬;森林中的阳光更温柔更多情,不温不火,恰如其分。我说不清是森林成就了阳光,还是阳光成就了森林。但我知道,森林里的阳光是经森林滤过的;经森林滤过的阳光,变无形为有形,一缕缕,一丝丝,像姑娘长长的金发,更像一张金色的网,倾泻而下,触手可及……

(9)几个小孩在森林里玩,他们肯定是被这美妙的阳光迷住了,忍不住纷纷伸手去抓,去捕捉;嘻嘻哈哈,又蹦又跳。他们捉住了阳光,捏在手心里,慢慢地小心翼翼地松开手指瞧:啊,阳光逃走啦!于是再伸手去抓,去捕捉……

(10)一群鸟儿羡慕地看着孩子们,似乎有点不服气。它们突然从树枝上飞下来,在一缕缕、一丝丝的阳光里穿梭往来,是在向孩子们宣战:看谁能把阳光剪断?可它们剪来剪去剪不断,阳光依然一缕缕一丝丝,引来孩子们一阵嘲笑……

(11)捕捉也好,剪断也好,那都是游戏,不必计较。值得高兴的是,森林的阳光里,回荡着鸟儿的叽叽喳喳、孩子们的欢笑……

(12)森林的阳光是魔术师,那一缕缕一丝丝的阳光,就像一支支法力无边的魔杖,会指挥森林表演各种各样琳琅满目让人目瞪口呆的魔术——

(13)魔杖点到绿叶,绿叶更绿;点到黄叶,黄叶更黄。魔杖点到花朵,花朵开得格外娇艳芳香。魔杖点到树干,树干的一面亮,另一面却暗,就像一张反差强烈的阴阳脸。许多不显眼的地方,比如墙角、路边、草丛、树下……只要魔杖出现,那里就成了迷人的风景;即便是一棵小草,也会有精彩表现;就连一块晒热的石头,也变得热情洋溢、笑容可掬……

(14)有一次,我走过林间的大草坪,看见大树的影子,映在青草地上,有的像蝴蝶,有的像巫婆,有的像睡美人,有的像美人鱼……风一吹,一幕幕有趣的童话剧就开场了——森林的阳光,这支魔杖,就是它们的总导演。

(15)还有一次,我走过一棵枫树,看到两片枫叶被魔杖点得玲珑剔透、鲜红透亮。我喜不自禁,看了又看。待我不舍地走了几步,回头再去看时,那两片红叶却已经不见踪影。我知道,魔杖又把它们变回了原形,它们正掩藏在叶丛里,笑我呢……

(16)那一支支魔杖,让森林变化无穷、精彩纷呈;让森林生动起来,热闹起来。森林于是就有了灵气,有了变化,有了丰富想象……在这样的森林里散步,实在是无比惬意,心情大好;如果端起相机,还能把这些稍纵即逝、不可多得的变幻,定格成永久的图画!

(17)这时天色已晚,太阳落到森林边缘的时候,越来越大,越来越红,很快地,给森林镶上了一道金边;渐渐地,又把整个森林染红。它用红光在青草地上写字:生命——成长。啊,生命靠太阳,成长靠太阳,难怪歌德在临终时还呼喊:“阳光!再来点阳光!”

(18)而这时,太阳即将离去……

(19)我看到鸟儿们都齐刷刷飞到了树枝最高处,静静地,深情地,不舍地看着夕阳……它们肯定是希望夕阳慢点走,再多待一会儿吧。那只黑猫已经躺着晒了很久的太阳,这时突然站立,面朝夕阳,痴痴相望。它是在内心默默感恩呢?还是在默念:亲爱的太阳,请明天再来此地,我会等你……

【小题1】第(8)段画线句运用了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请对此加以分析。
【小题2】根据文意,在方框内填入小标题,并简述理由。
段落




小标题
 
游戏
魔术师
呼喊与默念
 
【小题3】对第(10)段的描写加以赏析。
【小题4】下列对第(13)段画线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一句由三个分句构成,在语义上形成了层层递进的逻辑关联。
B.“不显眼的地方”与“迷人的风景”构成对比,表现阳光的魔力。
C.“即便……也会……”、“就连……也变得……”理性语言聚焦一草一石的生动变化。
D.两处省略号引发联想,前者强调“不显眼”处多,后者突出“石头”变化的丰富。
【小题5】从行文思路的角度,对全文四个部分的内在联系加以分析。
【小题6】概括 “阳光”的意蕴,并分析写作意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使用了“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族《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境》)
【小题1】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5分)
A.王国维首先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在他的《人间词话》中就有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一例。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而意境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即所谓“境生于象外。”
D.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意境追求的是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E. 有意境的作品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作品,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所谓“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味着对意境的规定性更多,因而意境是有限的。
B.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价值不在于建筑本身,而在于让人通过建筑本身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
C.西方古代艺术家和中国艺术家不同,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
D.俄罗斯民族《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表明西方艺术也有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小题3】(小题3)为什么清代王夫之说杜甫是“工”而王维是“妙”?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4】很多评议者认为陶渊明的这几句诗具有深远的意境,请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的理解。(4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画的主流看法,近代以后以康有为、陈独秀等人的观点为主,认为画什么不像什么,既没有空间感,又没有光线感,色彩也不好,就胡来两笔,所以,中国画不能跟西方比。中国人的观念影响了西方汉学家,汉学家反过来又影响中国人。
现在的研究,博士论文,出版的书,基本上围绕着画的外围,不说绘画本身好不好,只说绘画产生的背景,以及艺术家当时的生活变迁。用社会学观点研究绘画,好像是西方20世纪主要的趋势,但实际上避开了核心问题。
笔墨在20世纪被看作是形式,实际上笔墨就是内容。笔墨是在中国特有的书法和绘画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文化结构,是东亚文化传统的珍贵遗产。为什么说东亚?因为这种传统影响到了日本和韩国,包括东南亚。笔墨的价值就是这种文化结构的价值,如果把这种文化结构拿开了,把它看成形式,那跟水彩画的形式,跟版画的形式一样,形式课程教到本科二、三年级基本上就学会了。但是中国画不行,中国画的笔墨既是形式,又是内容,也是精神性的,所以笔墨是文化结构。
中国画笔墨后面的文化结构,实际上蕴含着一种意义结构。在当下,我们梳理和重构这种意义结构的必要性相当于拯救珍稀物种。因为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这种结构是独特的,这种结构在中国人的手中,给忘却了,给批判了,给误解了,给浅薄化了。
在欧洲艺术当中,首先是一个底面,底面是一个三角形,底面有三个点构成,一个是艺术作品,一个是艺术理论,一个是艺术鉴藏,这三个点构成的面就是艺术界。在中国也有一个类似的结构,就是书画作品、书画理论和书画鉴藏影响的一个书画界,中国书画界实际上跟欧洲艺术界是相类似的,有共性。但是两者有区别,在西方,这三个点之上的一个枢纽叫作图像表征,艺术作品是靠图像来表征的,艺术理论是研究图像怎么表征,艺术鉴藏是来评价和收藏图像表征做得好的那些艺术,所以图像表征是欧洲艺术的核心问题,是他们的主要方法论。而中国的三个点的上面是笔墨特征,笔墨是中国画的核心概念。西方艺术结构最上端有一个同色的因素,在西方2 000年历史中,主要是以基督教为代表的对神的歌颂,对天堂的向往,对人性的善的歌颂。那么,在中国书画的结构顶端,则是人格理想。中国书画的笔墨表征和人格理想,与西方的文化结构那两个点是不一样的。
所以,中国书画以人格理想作为最高的引导,通过笔墨表征,最后形成中国书画界的文化结构。作为研究工具,我们如果能够创建笔墨学方法论,就可以跟西方的图像学方法论双峰对峙,那才是我们对于中国画研究的真正世界性贡献。(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对于“我们梳理和重构这种意义结构的必要性相当于拯救珍稀物种”,下列选项不能说明其原因的一项是(  )
A.中国画笔墨后面的文化结构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具有独特性。
B.这种意义结构在当前中国面临着被遗忘被误解被批判的命运。
C.笔墨是中国画的核心概念,我们缺少笔墨方法论这样的研究工具。
D.只有以人格理想作为引导,才能使中国画研究产生世界性贡献。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没有空间感,又没有光线感,色彩也不好,这是中国画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B.研究绘画史的核心问题是要说出绘画本身的好与不好,与绘画背景无关。
C.中国画的笔墨既是形式,也是内容,形式课程很难到本科二、三年级学完。
D.20世纪西方避开艺术自身的核心问题,趋向于采用社会学观点研究绘画。
【小题3】比较“欧洲艺术”和“中国书画”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