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寒夜星光

徐树建

韩晓龙日日夜夜盼望着能回家过年,可是,他不敢回家,因为妈妈托人捎过话来:“要想我原谅你,除非年三十晚上满天星光。”

要知道寒夜的天幕上,向来只有几颗闪着冷光的星星,哪有满天星光,妈妈这是在明确表明态度:拒绝儿子回家。

而妈妈之所以如此绝情,是因为韩晓龙伤透了她的心。几年前韩晓龙开的小餐馆为降低成本使用了价钱便宜的肉,让一桌食客食物中毒进了医院,其中一名老人还因并发症送了命,韩晓龙也因此坐了大牢。

韩晓龙不怨妈妈心狠,爸爸早逝,家境贫寒,妈妈一直教育儿子要光明磊落,不贪便宜,好好做人。

可是,自个儿让妈妈失望了。

有家不能回,韩晓龙只好在县城内租一小间房子住了下来,靠什么生活呢?幸亏妈妈曾经教过他扎孔明灯的手艺,于是韩晓龙晚上扎灯,白天在热闹的地方卖灯。当他扎好第一个灯时,忍不住想起小时候跟妈妈一起扎灯的情景,那时候虽然贫穷,但母子情浓,虽苦也甜,这么一想,热泪一下子夺眶而出。

年根的生意还算不错,有位大商户一下子订了100只孔明灯。韩晓龙快乐极了,没日没夜地赶做,终于按时完工交货。

除夕这天,过年的气氛越发浓厚,韩晓龙心里却越发凄凉,想了半天无事可干,出租屋内恰好还有几只孔明灯,索性顶着寒风拎了灯上街,准备卖了后再买瓶酒,一醉方休。

刚站了一会儿,身后就有人大声叫道:“给我一只灯!”

韩晓龙心内一喜,但抬头一看,却掉头就跑,因为那人他认识,是他初中同学大山,还是住对门的邻居。他没脸见到他们。

大山气冲冲地提高嗓门吼道:“韩晓龙,你个孬种,你难道一辈子不见人?”

韩晓龙只好停住脚步,大山走过来,恨恨地又说:“我恨不得抽你两下,你小子混啊!走,跟我回去,明天就过年了,家家户户团圆,你就不想跟你妈团圆?”

韩晓龙低头小声说:“大山,我怎么不想啊,可你也不是不晓得我妈撂过的话,她说除非年三十晚上满天星光才肯原谅我,你说我怎么回去?”

大山叹口气,说:“我们住对门,你们家里的情况我爸妈是最了解的,所以叫我来找你回去。你妈年轻受寡,喝过的苦水能用船装,可一辈子不求人,硬气要强,大伙谁不佩服她,可现在全给你毁了,让她抬不起头来,她能不气你吗?可你不回去不行啊,你妈病了。”

韩晓龙一惊:“我妈怎么会生病?什么病?”

大山双眼朝天,气哼哼地说:“还用问,想你呗,可嘴上又不承认,一直闷在心里,这就病了,所以你一定得回去。至于怕你妈不肯原谅你嘛,这个你放心,今天晚上我们在村口接你,你妈一定会给乡亲们面子的。”

一下午的忐忑不安过后,除夕之夜来到了,到处是欢声笑语,到处是红彤彤的对联和醉人的鞭炮声,韩晓龙孤零零一个人来到了村口,却没勇气再往前进一步了。

就在这时,他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整个村子静极了,没有鞭炮声,没有欢笑声,甚至黑漆漆的连灯光都没有,这是怎么回事?大山呢?乡亲们呢?说好了在村口等的啊。

肯定是大山爸妈和乡亲们没有说服妈妈,韩晓龙心里酸极了,忍不住嘶哑着嗓子大叫起来:“妈、乡亲们,我给你们拜年了,我真悔啊……”

话音刚落,眼前突然出现一幅童话里才有的景象:无边漆黑的夜空一下子繁星点点如鲜花绽放,更像夏夜里无数的萤火虫,正冉冉上升,一时间天上地下交相辉映、灿烂辉煌,是无数的孔明灯升上了天空!

然后,韩晓龙看到了大山,看到了那个一下子订了100只孔明灯的“大商户”,看到了乡亲们!

大山声如洪钟大叫起来:“晓龙妈,看,年三十晚上满天星光!你就让孩子回来吧!”

大伙一起说:“让晓龙回来吧!”

人群正中站着的正是颤颤巍巍白发苍苍的妈妈,妈妈神情悲楚老泪纵横。

星光这么美、这么亮,从未见过,无以伦比,把回家的路照了个一清二楚。

(选自《2014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韩晓龙开小餐馆因使用价钱便宜的肉,发生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而锒铛入狱,说明了韩晓龙的本性低劣,也间接交代了妈妈拒绝韩晓龙回家的原因.
B.大山受其爸妈叮嘱,特意来找韩晓龙,要求韩晓龙务必回去,但是当大山看到韩晓龙时,气冲冲地提高嗓门吼道,说明大山其实并没有原谅韩晓龙。
C.小说的环境描写很有特色,如到村口后,“没有鞭炮声,没有欢笑声,甚至黑漆漆的连灯光都没有”,用环境的黑暗寂静烘托了韩晓龙紧张忐忑的心情。
D.妈妈“老泪纵横”,这既是对乡亲们的感激之泪,也是对儿子铸下大错的伤心之泪,说明即使出现了寒夜星光,此时,妈妈的内心还是不能原谅儿子 。
【小题2】小说开篇的“妈妈放话”以及中间的“大商户订货”,这两处情节安排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文本,请简要分析小说以“寒夜星光”为题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12 10:28: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追思
吴国荣
千百年来,清明节从哀思的叙发,到形态的形成,又幻化成民族精神价值。在黄河流域,在长江两岸,不断地匡正,不断地丰富,不断地弘扬。她是一幅热烈的世俗画,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熙熙攘攘、你来我往,表现着春的张力,寻找着生的希望。她是一首悠长的抒情诗,像徐志摩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神情恬然,心花绽放,仰慕着久远,追寻着缅想。她是一曲奔放的通俗歌,像无名氏的《黄土高坡》,气象生动、神情豪迈,思恋着远古,憧憬着未来。
在儿时的记忆里,清明不仅是“路上行人欲断魂”,更多的是生机勃勃、情趣盎然。那时,草木吐绿,山花烂漫,菜花引蝶,桃花泛红,杏花斗艳,柳叶戏风,炊烟袅袅。小孩们戏耍着跟着族人,年轻的抬着祭品,大人们扛着铁锨,先祭已经弄不清多少辈份的祖坟,再祭曾祖、祖父母的坟。祭祀完毕,已经是大半上午,吃祭品是早已垂涎的事了。你争我抢,欢愉喜乐弥漫着整个全过程,珍藏为美好的记忆。
人生如白驹过隙。长大后离开家乡,每当清明临近的时候,总有一缕浓浓的渴望夹杂着一丝淡淡的乡愁慢慢袭上心头,耳畔又仿佛有一种熟悉的乡音在远方轻轻地呼唤,让人无法拒绝而又欲罢不能。儿时的记忆不是越来越模糊,反而越来越清晰了。并渐渐地使我有所顿悟,曾子所谓“慎终追远”,本意是要后人谨慎地为先人送终,并且长远地追思先人的恩德。鲁迅把自己的旧文汇编成册,命名为《坟》,并曾说过,他“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方面是为了埋葬,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留恋。埋葬的是过去,留恋的是过去,但它们都属于生者的情感范畴。在我的感觉里,清明既是对祖先的一种祭奠,也是对生者的一种慰藉;既是对儿时的乡情的一种重复,也是对生命或文化的一种传递。因此,无论在哪里,清明时节,我总是要在心里进行默默的遥祭。
现在,几十年工作的熏陶,使我在“知天命”之年,总愿对一些事情做文化的思考。毋须置疑,清明节当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驿站之一,它蕴含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内涵和魅力,并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也是召唤云游在外的人们归乡的情感源头和动力。在华夏民族祖先崇拜的原始教义的基础上,儒家学派以“孝”为核心的家族伦理学,已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性格之中。中国人所期望延续的生命,不仅仅是生物性的生命,而且还是包括了社会性、文化性及道义性的生命。子孙在纪念先祖时,不仅是要追思其生物性的音容笑貌,还要缅怀其慈爱之心、善良之行和功德美名。并试图能实现父母或祖先在一生中不能实现的某些特殊愿望,或弥补他们某些重大而特殊的人生遗憾。清明节为传统社会中各阶层人士搭建了共同的伦理情感的诉求平台,不论是远在他乡,还是奔忙田间;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住曲陋小巷。于是,成就了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人文情怀、社会和谐、敦亲睦族及敬老行孝的品德风范。
每逢清明之际,总有一些不朽的名字会在我们心头萦绕。我常常思考,一个人生命的价值究竟应该怎样来衡量?人生旅途无论多么遥远,每个人迟早总有一天会走到生命的尽头。然而,面对生命的终结,其实是不必忧虑的,因为“死亡是最伟大的平等”,正是在生存中才有了人生那伟大与平庸、崇高与卑微、英名永存与默默无闻的分野,进而才有了上善与否的区别。正是清明节弥合了这种分野,缩小了这种区别。因为祭奠本身就是追寻和继承逝者优秀的东西。我看过好多的碑文,没有一个是否定祖先价值的,反而满篇都是歌功颂德,以及我们自己的遗憾。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作者用三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清明的精神价值。
B.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夹叙夹议是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之一,通过叙述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对清明的感受,讨论了清明的精神内涵,表达了自己的深刻见解。
C.作者认为清明是祭奠祖先,追忆先人功过得失的重要节日,它能弥合人生那伟大与平庸、崇高与卑微、英名永存与默默无闻的分野,缩小上善与否的区别。
D.作者文章对清明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深刻揭示了清明在中华民族中的重要意义,富于思想性、启发性和现实意义。
【小题2】作者不同人生阶段,对清明的态度和感受怎样?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节日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文本分析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学是人格的流露,一个文人先须是一个人,须有学问和经验所逐渐铸就的丰富的精神生活。有了这个基础,他让所见所闻所感所触借文字很本色地流露出来,不装腔,不作势,水到渠成,他就成就了他的独到的风格,世间也只有这种文字才算是上品文字。除着这个基点以外,如果还有什么资禀文使文人成为文人的话,依我想,一是对于人生世相的敏感。事事物物的哀乐可以变成自己的哀乐,事事物物的奥妙可以变成自己的奥妙。“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有了这种境界、自然也就有同情,就有想象,就有彻悟。其次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语言文字是流通到光滑污滥的货币,可是每个字在每一个地位有它的特殊价值,丝毫增损不得,丝毫搬动不得,许多人在这上面苟且敷衍,得过且过,对于语言文字有敏感的人便觉得这是一种罪过,发生嫌憎。只有这种人才能有所谓“艺术上的良心”,也只有这种人才能真正创造文学,欣赏文学。诗人济慈说:“看一个好句如一个爱人。”在恋爱中除着恋爱以外,一切都无足轻重;在文艺活动中,除着字句的恰当选择与安排以外,也一切都无足轻重。在那一刻中(无论是恋爱或是创作文艺),全世界就只有我所经心的那一点真实,其余都是虚幻。在这两种敏感之中,对于文人,最重要的是第二种。古今有许多哲人和神秘主义的宗教家不愿用文字泄露他们的敏感,像柏拉图所说的,他们宁愿在诗里过生活、不愿意写诗。世间也有许多匹夫匹妇在幸运的时候中偶然发见生死是一件沉痛的事,或是墙角一片阴影是一幅美炒的景象,可是他们无法用语言文字把心中的感触说出来,或是说得不是那么一回事。文人的本领不只在见得到,尤其在说得出。说得出,必须说得“恰到好处”,这需要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有这敏感,他才能找到恰好的字,给它一个恰好的安排。
(选自朱光潜《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有删改)
【小题1】“上品文字”的特征有哪些?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2】“看一个好句如一个爱人”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3】请结合文章谈谈如何才能“使文人成为文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我叫马三立
刘连群
20世纪90年代的大部分岁月,已经步入耄耋之年的马三立依然保持着健旺的活力。
为马三立捧哏的合作者去世后,他就只说单口相声了,这一来倒另辟蹊径,开拓了又一艺术天地。他以老者的神态、语气讲笑话,从大家熟悉的生活琐事说起,可就在你不知不觉间转入正题了,直至“包袱”设就,从容“抖”开,让你先怔一下才幡然醒悟忘情失笑,而且越笑越有味道,有时还会依稀咀嚼出一丝哲理来,这就是大师的功力和境界了。
大师的幽默又是不受舞台限制的,晚年的马三立似乎随时随地能够抓出笑料,得心应口,激起笑声一片。去劳教所向失足少年讲话,走下汽车有两位女警察搀扶,记者一路追随照相,马三立忽然温和地说:“明天见报群众看见我让俩警察架着往里走,会说马三立这么大年纪还犯案,这不,被警察押着进监狱了!”此话一出,两位女警察笑得弯下身,半天没直起腰来!
马三立经常在台上说相声时自称“马大学问”,其实生活中的他确实爱读书,到老仍手不释卷,并且兴趣广泛,博闻强记。他读书涉猎面很广,他认为相声演员“肚子是杂货铺”,为此他一直忙中偷闲见缝插针勤读不已。除了读书,他还喜欢看戏,结交了许多梨园行的朋友。他还爱好国画、书法,爱看足球。
马三立的记忆力堪称训练有素,而且到老不衰。他到晚年一直没有放松对记忆力的锻炼,有一件事非常耐人寻味,就是他一直记得胡耀邦同志逝世的日子、时间和中央悼词的部分章节。
晚年的马三立始终律己甚严,曾经自拟“养心安神十一条不该”和为人处世的“三别、三不、三对、三要”。 “不该办的事情,莫办;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用的物品,不买;不该要的礼物,不收……不该得的报酬,不要”,“对自己的声望,珍惜;对道德品行,端正;对衣食住行,知足。”
2001年12月8日晚,“相声艺术大师马三立从艺80周年暨告别舞台晚会”上,马三立仍是那身可体的灰色中山装,那副镀金框架的秀郎架眼镜,还夹有灰色的银发梳理得一丝不苟,面含微笑,一派儒雅的长者风范。知道内情者会发现他的步子比过去慢些,气息也显得微弱,但一站到舞台上,却仍旧精神矍铄,光彩照人。依然是过去的老习惯,先向观众作揖示意。如潮掌声止息下来,人们静静地等着大师开口,却谁也没想到,那沙哑、温和的嗓音说出的第一句话是:“我叫马三立……”谁不知道他是马三立?但他就是用这种小学生报到式的自报家门,拉近了与几千名观众的距离,也缓和了现场绷得过紧的气氛。马三立似乎有意冲淡晚会的隆重、严肃气氛。于是他娴熟自然地现场抓哏,妙语连珠:“……有的观众点我那段《买猴儿》,说不了了,没气力了,我现在已经成了‘老猴’了!”大家上台表示敬意和祝贺,他仍然不肯让气氛庄严起来,马季神态虔诚地献上手书的八个大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马三立含笑称谢,拉起他的手说:“我和马季,还有马玉涛是一家子,都是‘马大哈’的后代。”全场大笑。
他原为让人笑的,他坚持到了最后。大师走得很平和、很从容,似不再有所牵挂。
就引用宋人程颢的《秋月》结尾吧:“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文汇报》2011年10月26日,有删改)
【小题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已经步入耄耋之年的马三立依然保持着健旺的活力”?
【小题2】文中划线处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马三立仍是那身可体的灰色中山装,那副镀金框架的秀郎架眼镜,还夹有灰色的银发梳理得一丝不苟,面含微笑,一派儒雅的长者风范。
【小题3】文章以程颢的《秋月》一诗作结有什么深刻意蕴?
【小题4】请结合文本分析马三立能成为一代相声大师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缥渺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
《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得详细一点,孔子也许会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 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 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知斯夫,不含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义就值得玩味多了!陶渊明在《归园田居》用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景象。《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中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道理。
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这种分别在眼睛上尤其容易看见。中国有句谚语,“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最有趣的就是西洋爱神的雕刻,男女都是瞎了眼睛。这固然根据希腊的神话,然而实在含有艺术的道理,因为爱情通常都在眉目间流露,而流露爱情的眉目是最难比拟的。所以索性雕成盲日,可以耐人寻思。当初雕刻家原不必有意为此,但这些也许是人类不用意识而自然碰的巧。
以上是各种艺术中的几个实例。把这些个别的实例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得一个公例,就是:艺术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比尽量流露的还要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越深、越真切。流行语中有一句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推广地说,艺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无言之美。
(摘编自朱光潜的《无言之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没能表达出孔子当时的心境,这个例子证明了文字不能完全地传达情感的道理。
B.《归园田居》写景的精妙之处证明了中国古典诗词蕴含丰富的无言之美,这种美体现在许多优秀的古诗文中。
C.西洋爱神的雕刻,男女都是瞎了眼睛,并不是创作者刻意为之。
D.文学要以言达意,但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语言和抽象情感却有很大差别,文学创作者不追求用文字很好地表情达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着无言之美这个话题,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艺术表意时要含蓄或留一部分空白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运用了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论述了艺术作品的美更在于含蓄不露的道理,使抽象的美学原理浅显易懂。
C.文章从文学不追求用文字语言来全部传达情意拓展开来,论述了一切艺术作品都不需要尽量充分地表达情意的道理。
D.文章在分别举出了文学、音乐、雕像的实例的基础上,总结了艺术创作的共同点,顺势解释了“无言之美”的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希腊化瓶歌》所描写的“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表现了听者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感受,这是音乐的无言之美。
B.《蒹葭》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芦苇之形,用直白的语言抒发思慕之情,做到了语言完全地表达情意,展现了深刻美。
C.要想让欣赏者获得的美感更加丰富深刻,就需要创作者在表现思想情感时,稍微含蓄,甚至留有一些空白。
D.已表现出来的美和无言之美,都属于艺术作品的美,这两种美各有特色,如果能够协调融合,那将更有感染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香椿树

宋向阳

老嘎家门前有一根香椿树,是他媳妇玉芬刚嫁过来时栽下的。

玉芬年轻时候很漂亮,却被老嘎爹从远处花了不少钱买来当儿媳。老嘎比玉芬大十来岁,脾气还挺暴躁。结婚不到一个月,他就把玉芬打了一顿。三月,老嘎和玉芬去集上买了六棵杨树苗。刚要栽的时候,老嘎发现里面多出一棵细小的香椿树,就顺手撇了出去,玉芬又把它捡了回来。老嘎说:“杨树大了可以卖钱花,香椿树有屁用。”

玉芬什么也不说,刨个坑就把香椿树栽上了。等她去拎水的时候,老嘎又把香椿树找出来扔在了地上。玉芬的眼里突然溢出泪,把桶里的水浇到了男人的脚上。这时,几个街坊邻居围了过来。老嘎脸一下子红了,扬手给了媳妇一记耳光。

玉芬咬住嘴唇,抓起那棵香椿树栽了下去,然后培上土,在四周稳稳地踩了几脚。老嘎想冲过去,被他爹死死地拦住了。从此,村里人慢慢知晓了玉芬。她嫁到这里,是因为父亲得了重病,没钱医治。

老嘎会泥瓦匠手艺,每年都要去二百里外的唐山搞建筑。他一两个月回来一趟,总给玉芬买件衣服啥的,玉芬也就知足了。

几年过去,门前的香椿树长得有平房高了。玉芬为老嘎生了个儿子,取名小勇。老嘎照样去外地打工。玉芬一个人在家带孩子,还要抓空忙地里的活。闲下来时,玉芬喜欢坐在香椿树下。村里人感到很纳闷。这天,光棍张成从老嘎门前路过,看见她靠在香椿树边纳鞋底,便凑了过来。

“嫂子,在这儿干啥呢?”张成嬉皮笑脸地说。

“我干啥还得向你汇报吗?”玉芬顶了他一句,继续做自己的活计。

张成在玉芬脸上摸了一把,玉芬立刻瞪起眼睛,用锥子扎了他胳膊一下。张成大叫一声,狼狈地跑了。

打这以后,村里的混混再也不敢来招惹玉芬了。玉芬依然常常出现在香椿树下,一脸的心事。

春天,香椿树上长出很多嫩叶,远远地就能闻到香味。玉芬用一根木杆绑上铁钩,每隔几日便从树上钩下些香椿叶,除了自己吃,还会送给邻居们。

老嘎回来时,玉芬用香椿叶给他炒鸡蛋。老嘎吃得津津有味,早已忘了过去不让栽香椿树的事。玉芬坐在男人身边。

“媳妇,这个家多亏了你。”老嘎醉醺醺地说。

“菜香不?”玉芬一字一句地说。

“香死啦。”老嘎干了一杯酒,又说,“咱家的香椿树可是个宝啊。”

这年,老嘎在建筑队干活时从二层楼上掉了下来。玉芬带着老嘎跑了很多医院,可他最终还是瘫在了炕上。玉芬每天忙前忙后,人一下子憔悴了许多。有时,玉芬还给老嘎捏香椿叶馅的饺子。老嘎吃得满头大汗,鼻涕都出来了,连连说:“好吃,好吃。”

老嘎去世时,小勇还在上初中。娘儿俩相依为命,生活更加艰难。有人劝玉芬再换个新门槛,可她怕孩子受气,终究没有迈出去。小勇大学毕业后在城里安了家,平时很少回来。玉芬的身子骨越来越差,每日却总不忘到香椿树下待一会儿。

一天,香椿树下,她用手撑着打香椿叶的木杆,慢腾腾地爬上木凳,一点点直起身子,颤巍巍地使杆子去钩香椿叶。小勇回来看见这一幕,立刻把她抱下凳子,大声地责怪:“你要摔伤了怎么办?”玉芬笑了笑,说:“你放心吧,娘没事。”

小勇说:“超市里有香椿叶,下次你就别给我带了。”

玉芬说:“超市的跟娘给的能是一个味儿吗?”

小勇愣住了。

直到去世,玉芬也没有告诉儿子:她娘家的门前也有一棵香椿树。

(选自《河北农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栽树时,在老嘎把香椿树撇出去之后,玉芬什么也不说,刨个坑就把香椿树栽上了,这一细节显示出玉芬性格倔强。
B.老嘎打工回来时,玉芬给他用香椿叶炒鸡蛋吃,他吃得津津有味,却不提过去不让种香椿树的事情,说明他对此事毫不愧疚。
C.在老嘎打工从楼上掉下来后,玉芬带着他跑了好多家医院看病,还用香椿叶包饺子给他吃,玉芬尽到了一个妻子该尽的责任。
D.小说善于设置悬念,玉芬为何坚持要种香椿树,喜欢坐在树下,直到最后才揭开谜底:原来她娘家门前也有一棵香椿树。
【小题2】玉芬具有什么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文章概括分析。
【小题3】关于小说的主题,有人说是玉芬对父母的思念,也有人说是玉芬对丈夫和儿子的爱。请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