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魏晋时期文的自觉
鲁迅说:“曹丕的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为艺术而艺术”是相对于两汉文艺“厚人伦,美教化”的功利艺术而言。以曹丕为最早标志,它确乎是魏晋新风。
鲁迅又说:“汉文慢慢壮大是时代使然,非专靠曹氏父子之功的,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曹丕地位甚高,后来又做了皇帝,极人世之崇荣,应该是实现了人生的最高理想了吧,然而并不。他依然感到“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两者并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帝王将相、富贵功名可能很快便是白骨荒丘,真正不朽、能够世代流传的却是精神生产的东西。“不假良史之词,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曹丕《典论·论文》)显赫一时的皇帝可以湮没无闻,华丽优美的词章并不依附什么却被人们长久传诵。可见曹丕所以讲求和提倡文章华美,是与他这种对人生“不朽”的追求相联系的。
这样,文学及其形式本身,其价值和地位便大不同于两汉。在当时,文学实际总是宫廷玩物。司马相如、东方朔这些专门的语言大师乃是皇帝弄臣,处于“俳优畜之”的地位。那些堂哉皇也的皇皇大赋,不过是歌功颂德、点缀升平,再加上一点所谓“讽喻”之类的尾巴以娱乐皇帝而已。至于绘画、书法等等,更不必说,这些艺术部类在奴隶制时代(作者持“魏晋封建说”,认为我国秦汉时期仍处于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自魏晋开始。)更没有独立的地位。在两汉,文学与经术没有分家。《盐铁论》里的“文学”指的是儒生,贾谊、班固、张衡等人也不是作为文学家而是因具有政治家、大臣、史官等身份而有其地位的和名声的。
在两汉,门阀大族累世经学,家法师传,是当时的文化保护者、垄断者,当他们取得不受皇权任意支配的独立地位,即建立起封建前期的门阀统治后,这些世代沿袭着富贵荣华、什么也不缺少的贵族们,认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能传之久远以至不朽的,只有由文学表达出来的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从而刻意作文,“为艺术而艺术”,确认诗文具有自身的价值意义,不只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等等,便也是很自然的了。
所以,由曹丕提倡的这一新观念极为迅速地得到了广泛响应和长久的发展。曹植在当时之所以具有那么高的地位,钟嵘比之为“譬人伦之有周孔”,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从他开始讲究诗的炼词造句。所谓“起调多工”(如“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精心练字(如“惊风飘白日”“朱华冒绿池”等等),音调谐协(如“孤魂翔故城,灵柩寄京师”)……都表明他是在有意识地讲究作诗,大不同于以前了。自魏晋到南朝,讲求文词的华美,文体的划分,文笔的区别,文思的过程,文作的评议,文理的探求,以及文集的汇篆,都是前所未有的现象。它们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的突出特征,都鲜明地表示了文的自觉。
——摘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所述现象中,不属于对文章所述“文的自觉”的体现的一项是
A.钟嵘的《诗品》强调“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至乎吟咏性情,亦何贵于干事?”把吟咏性情的诗和经事致用的经学儒术从创作特征上强调区别开。
B.司马迁说自己创作史记的动机是“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鲁迅称赞《史记》是“无韵之离骚”,充分肯定了其文学成就。
C.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文讲究声律的和谐、用字的绮丽、辞汇的对偶和用典,体现了对文章形式美的刻意追求,甚至因此使文章在思想内容的表达上受到限制。
D.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区分了诗、赋、碑、诔等不同文体的文体特征。
【小题2】以下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曹丕对文章形式美的提倡,在曹植的诗歌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具体体现,这也是曹植在当时具有极高的文学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B.曹丕认为人的寿命有限,富贵功名转瞬即逝,好的文章却可以不依托于外物而传于后世。所以从人生价值的角度看,写出传世的文章比位居帝王将相更有价值。
C.鲁迅说曹丕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是因为相对于“厚人伦,美教化”的功利艺术,曹丕更强调文学本身的形式和艺术价值。
D.司马相如、东方朔等语言大师也追求文章的形式,但其创作本身却是为了歌功颂德,娱乐皇帝,有着非常功利的目的,与“为艺术而艺术”相去甚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以下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丕“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能迅速地得到广泛响应和长久的发展绝非偶然,其背后有着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和政治基础。
B.贾谊、班固、张衡等人也不是作为文学家而是因具有政治家、大臣、史官等身份而有其地位的和名声的,说明文学在当时仍不具备独立地位。
C.以曹丕为代表的一批贵族认为真正有价值的,只有由文学表达出来的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他们刻意作文,诗文从此开始具备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D.“文的自觉”始于魏晋,从此文学不再只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文学家也渐渐有了自己独立的地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24 10:01: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戏仿之“仿”
张磊 燕碧天
在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有识之士大都难免对文学经典的现状忧心忡忡,担心着席卷而来的恶搞与山寨,害怕我们这一代人成为文化的亵渎者。吊诡的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学界恰恰曾经兴起过一阵戏仿经典的风潮。传统小说、哲学文本、历史传说,一切经典都可以被解构、被“误”读,诸多后现代文学大师参与其中。而这次解构“运动”中出现的很多作品自身也成为后世模仿学习的对象,展现了文学世界的宽容。
若是对后现代小说中戏仿的形成寻根究底,不得不提及解构主义在二十世纪后期的迅猛发展。在这个解构一切的时代里,经典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权力建构的产物、意识形态的实体化。后现代派小说作家也许正是为了扛上祛经典之魅的大旗,才纷纷走向戏仿。巴塞尔姆、约翰·已斯、托马斯·品钦等人皆是如此。他们借用原有作品的外壳来填充新的情节,模仿经典作家与作品中常用的手法,语言、语气等,使作品变得似曾相识却又耐人寻味,常常带着一丝讽刺意味,以此完成他们对经典的理解与重塑。
然而,若认为戏仿的着力点仅仅在于赋予原文本-些新的含义,或许失之偏颇。正像照镜子时人们看到的不是镜子本身一样,作家要讲述的也不是本来的故事了。将自己的故事碾压、揉碎,放进原有的童话、侦探小说和历史的躯壳当中,混淆着原作品的气息,藏在原作思想背后,让读者去细细探寻其微妙的变化。由于戏仿必定要通过对原文本的改写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形成复调、多声部的新文本,这种两个或多个文本间的互动,常常使理论家将戏仿归结到互文性中去。诚然,互文性强调新文本对原作品的吸收、转化和新表达,确与戏仿有很多相似之处。然而,戏仿却硬是多了一层讽刺含义在其中。换句话说,戏仿作品具有互文性,互文却并不能完全涵盖戏仿。有些作家倾心于哲学戏仿,将原文本中的哲学价值体系通过书中的角色实体化,如此一来,原体系的弊端就在角色冲突中展露无遗,这里是表现戏仿讽刺性极佳的土壤。历史题材也为后现代派小说家所喜爱,戏仿过后的文本与历史常形成极大反差,这种黑色幽默给读者以荒诞感,正中解构者下怀。
说到经典作品故事的叙事戏仿,莫甚于巴塞尔姆。《白雪公主》作为其代表作品,堪称后现代戏仿中的经典。如果说《白雪公主》着力于叙事戏仿,那么另一位后现代大师约翰·巴斯则在哲学戏仿上走得更远。《路的尽头》对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哲学的戏仿是一种无情的嘲弄。除了传统叙事结构和语言、哲学之外,历史这一在经典作品中被反复刻画、叙述、咏叹的主题,在后现代派小说作家手中,也理所当然地变成了戏仿的对象。以托马斯·品钦的代表作《万有引力之虹》为例,书中的主要“反派”波因茨曼梦想得到诺贝尔奖,与历史对照,产生极大的荒诞感。这种荒诞正是历史戏仿作为写作手法的目的。
看来,现代社会对传统的改造也是由来已久。在上面所举的戏仿作品与原文本的关系中,我们看不到对精神世界和古典文化的亵渎和不尊重,反而能看到对经典极有分量的思考。对比各种挂文学之名行不端之实的粗制滥造作品,严肃的“戏仿”反倒真正体现了充满思想火花的批判精神。毫无疑问,戏仿本身已经进入经典的殿堂,我们就把它们看作艺术自我发展的一种内在进程,文学在新的时代中必然有的一种新的秩序。后现代派小说能在思想与技巧上给予今天的读者与作者多少启示,恐怕就要从这一层面上开始思考。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戏仿”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戏仿”是解构主义者进行解构“运动”的一种,常常是对传统小说、哲学文本、历史传说等经典的解构和“误”读。
B.“戏仿”也是现代社会对传统的改造方式,在有些“戏仿”作品中我们看不到对精神世界和古典文化的亵渎和不尊重。
C.“戏仿”作品与历史对照,往往有极大的荒诞感,是对经典极有分量的思考,真正地体现了充满思想火花的批判精神。
D.“戏仿”本身已经进入经典的殿堂,是艺术自我发展的一种内在进程,是文学的一种新秩序,展现了文学世界的宽容。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后现代小说中戏仿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解构主义在二十世纪后期的迅猛发展,后现代派的小说作家为了扛上祛经典之魅的大旗,才纷纷走向戏仿。
B.巴塞尔姆等人戏仿经典作家与作品中常用的手法、语言、语气等,使作品变得似曾相识又耐人寻味,目的是完成他们自己对经典的理解和重塑。
C.在后现代派小说作家借用原作品外壳填充新情节,将原文本中的哲学体系实体化,相比于约翰·巴斯和托马斯·品钦,巴塞尔姆的戏仿是最好的。
D.因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学界曾经兴起过一阵戏仿经典的风潮,所以对于“娱乐至死”的年代文学经典的现状,我们也不必太过于忧心忡忡。
【小题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的雅言就是夏言,中国古代的普通话是以河南话为标准音的,而今天的北京话其实是四百年前的东北话雅言来自夏言,“雅”、“夏”古代互通古华夏人是汉族的核心,说的夏言有巨大凝聚力雅言或者说夏言,是以洛阳为标准音点夏起于晋南,但后来长期建都于伊洛地区但周灭商后即于洛阳建造成周注来集中殷商贵族,并在那里向他们学汉字故历代都以洛阳太学教书音为标准音,递相传授
周以后历代也都以中原为标准,教育与办公都要求学标准音中国古代上学第一步就是认字,不能教土话,要教标准音,标准音就一代代传下来了洛阳的标准音地位延续了几千年但雅音也会有变动,某代的京都如汉洛阳,唐长安,宋汴梁、临安,明南京,其语音对标准音会发生某些影响,但由于这些地方的读书音也源于洛阳,最多只是出现某些官话支派,音系核心基础却原是一个
“官话”就是官场的办公用语,是教学读书唱诵用语先秦称雅言,以后叫正音,到明代才叫官话官话以中州音为准,指的是以历史上洛阳读书音为办公用语,并非洛阳口语,更非现在的洛阳口音各代都有官方工作语言和生活语言的区别,各地也都有书面语和口语区别
朱元璋灭元把蒙古人从大都赶回草原,其他居民全遣送开封,然后由山西、山东、河北、云南、江南大批移民到北京四方移民杂处,北京话已不是元代大都话,应是带河北味的中原官话官场办公的官话应是河南式的,但明代大官多来自江淮官话区,可能还有南京话的影响朱棣移都北京也会提高北京官话的地位,但官话标准向北京转移,还是清代中期以后的事
北京话底子应是中原和河北的官话满清进京又赶原住民于外城,旗人住内城,今天的北京话是东北旗人话和北京老话合起来的,东北味很重清夏仁虎《旧京琐记》说京师“言庞语杂,然亦各有界限旗下话、土话、官话,久习者一闻而辨之”后来这三种话以官话为中心结合起来,成为普通话语音的基础对全国官话标准来说,北京话的地位是到清中后期才提高的民国时教育界已提出以北京音为国语标准音,但当时的教育部未批准,到解放后1955年全国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才确定下来
(注) 成周:是西周早期的东都,是成王时周公所建,在今天河南的洛阳
【小题1】中国古代的普通话以河南话为标准音,关于其原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的夏朝长期建都于伊洛地区,形成了以洛阳为标准音点的夏言,对汉民族有巨大凝聚力
B.周以后历代都以洛阳太学教书音为标准音,递相传授,使洛阳的标准音地位延续了几千年
C.雅音也会有变动,某代的京都如汉洛阳,其语音对标准音会发生某些影响,但音系核心基础却未变
D.中国古代上学第一步就是认字,不能教土话,要教标准音,标准音就一代代传下来了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官话以中州音为准,即以历史上洛阳读书音为办公用语,这种状况到明代才发生转移
B.朱元璋的移民措施影响了北京话,使之成为带河北腔的中原官话,但官场办公用语仍未发生根本改变
C.清代建立后,由于旗人进京,使北京话受东北话影响很深,成为后来普通话的语音基础
D.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虽然是解放后才确定下来,但它在民国时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一个地方的语言成为强势语言和这个地方的政治、文化的发达有关,尤其是政治中心地区的语言,更容易成为一个国家的强势语言
B.一种语言得以流行和推广,还有赖于地理、交通的畅通,文化教育的传授,政府的倡导
C.古代官话以中州音为准,并非洛阳口语,更非现在的洛阳口音随着清中后期以来几百年的历史演变,这种“雅言”已经消亡
D.今天的普通话不叫“官话”,但是它作为官场的办公用语和教学读书唱诵用语的性质并未改变,只是用处更为广泛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文后各题。
千秋文化诗意解
张同吾
我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曾诞生了许多才情卓绝的诗人,他们创作出的想象神奇、构思灵妙、语言精湛、意境优美、音韵和谐的诗篇不胜枚举。这些作品的文化命脉和精神命脉,都源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江河,它们像熏风细雨一般,浸润着世代中国人的心田,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塑造着我们的文化性格、哲学理念和审美心理。
我们把当代人按照古典诗词的艺术法则、美学范式和表现程式创作的诗词,称为旧体诗词。当下旧体诗词创作呈繁盛态势,作者之众铺天盖地,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尽管其中多有平泛概念之作,却也不乏显现诗人禀赋和诗艺才华的诗篇。名山含古寺,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浸染其中,如披神秘的面纱,含蕴氤氲的气氛。“鸟鸣经卷润泉水,花放杜鹃散炉香”,真是一片不染尘埃的怡乐世界。
江西有很多名载青史的书院,象山书院、白鹿洞书院、白鹭洲书院、鹅湖书院、信江书院、叠山书院等,都以名人足迹、先哲传说而著称。当代人以凝练的语言和鲜活的意象再现先哲风采和诗家富有个性的价值取向与审美理想。鹅湖书院在鹅湖山北麓,因以得名,在这里曾有两次“鹅湖之会”,均在南宋淳熙年间,一次是朱熹、陆九渊等四贤讲学,一次是辛弃疾、陈亮等在此共商抗金之事。诗曰“气象群峰护,天眸一水开。鹅湖集会地,今古蕴贤才”(《鹅湖书院感事》)。而白鹿洞书院在庐山五老峰下,唐贞观元年,李渤在此隐居而养白鹿,故称白鹿先生;此处周山环谷如朝天洞穴,故名白鹿洞,朱熹在此建院讲学而名播四方,朱熹号紫阳,传说在院中手植桂花,诗称“苍苍古木影,隐隐奔雷鸣。五老邀明月,一灯照宇庭。曾芜白鹿逝,转赖紫阳生。喜看手植桂,秋风香满亭”(《白鹿洞书院》)。白鹭洲书院建在吉安白鹭洲上,传说因李白诗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得名,江万里建白鹭洲书院,文天祥等均出此门,江万里老迈辞归定居鄱阳,元兵陷城,投水殉国可谓壮哉!诗称“云章存正义,风月自春秋。家国兴亡事,书生千载忧”(《白鹭洲书院》),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昔日英武之风、豪迈之气。
众所周知,白居易的《琵琶行》与他的《长恨歌》堪称悲剧长诗经典之作,以往文学史家们的看法有失偏颇:喜欢强化作品的批判意识:如“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然而,我觉得白居易这位具有强烈男性本真和浪漫情愫的诗人,其心理形态含有更多人性的意味。隽永的人性之美,融贯其中。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旧体诗词”的一项是(    )
A.《沁园春 长沙》通过对壮阔秋景的描绘和青年人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B.《狱中题壁》是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清末思想家谭嗣同在狱中所作,表达了愿为理想而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C.《自题小像》是鲁迅给他的挚友的诗作,表达了鲁迅对故国、故乡的深厚情感,这一题目也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琅嬛文集》里的一篇小品文的名字。
D.《大江歌罢掉头东》展现了19岁的青年面对梦想与现实的独特思考,诗中豪迈之气盎然,表达了周恩来负笈东渡寻求真理的决心。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构思灵妙、意境优美、音韵和谐的古典诗词,不仅成就了才情卓绝的诗人,也成就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江河。
B.博大精深的古典诗词不仅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大放异彩,更使得当代的诗词创作呈现出—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C.“鹅湖集会地,今古蕴贤才”以凝练的语言再现了朱熹、陆九渊,辛弃疾、陈亮等先哲于鹅湖集会的场景。
D.“云章存正义,风月自春秋。家国兴亡事,书生千载忧”传递着文人墨客的诗意,亦展示着爱国者的英武与豪迈。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典诗词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千秋文化,浸润着中国人的心田,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中华儿女的文化性格与审美心理。
B.旧体诗词中有平泛概念之作,也有能显现诗人禀赋才华的佳篇,可谓参差不齐。其中有优秀诗词以凝练的语言和鲜活的意象再现了先哲风采。
C.千秋文化诗意解,品读经典文学作品关乎解读的具体对象、时代背景,我们不可脱离这些随意阐释。
D.作者认为,对千秋文化我们应当以一种正确的视角去解读,如对于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应该要多强化一些批判意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二三十年,书面阅读与数字化体验的迅速普及,湮没了民间文学口头讲述的生活现场。同时,信息社会文学艺术的发展趋势是融合创新,受众的审美意识变得新奇自由,而传统民间文学的审美表达以传承性和群体性为主,其走向衰落似乎是一种必然。

每个时代的民间文学既反映着历史环境,又彰显出时代背景,还承担着文化传承功能,是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由乡音、乡俗和家乡故事传说而编织起来的童年记忆,往往在人们心中孕育出“底色的乡愁”并镌刻在人的一生中。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文学,反映着民族友好、;j土会和谐的中华文明主题,有对孔子、屈原、诸葛亮等人物的思想品格认同,对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祝等故事类型用各自的方式接受并传承。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中,分散在中华大地上的群众,通过民间文学的形式传承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如今,中国民间文学的人物形象、故事类型、叙事结构等被外来的文学系统挤压,尤其儿童成长初期所接受的童话几乎全是西方文本--白雪公主替代了田螺姑娘、小红帽替代了阿凡提。长此以往,孩子们对中国民间文学逐渐陌生以致淡忘。

面对严峻的传承危机,亟须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民间文学的创新能力和传承能力,使其重新回归曰常生活,有效融入当代社会。首要的是深度发掘中国民间文学的智慧资源,汲取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教育资源、伦理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增强人们接受本土智慧资源的信心。比如,以中国民间文学资源为素材,开发原创游戏产品,让中国民间文学资源进入当代文化消费领.域。最近几年,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就是很好的尝试。通过对盘古开天辟地、精卫填海等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让故事里的经典形象重新立起来,让传统民间故事得到保护和传承。

传统民间文学的传承多是口口相传,在失去原有传承场景的情况下,需要采取新的传承方式。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比如,英国的《魔戒》《哈利•波特》等吸纳了西方的神话资源,让传统故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在日本,《幽灵公主》《千与千寻》等也都取材于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这些作品,将传统民间文学资源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进行了有效嫁接,找到了传统民间文学资源与现代文艺作品的转化路径。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很多民间文学的表达方式和思维观念都与现代社会有所脱节,有时即便用很精彩的方式讲述出来,现代人可能也不接受。对此,我们不必强求。最重要的不是记住那些故事,而是要将故事所承载的忠、孝、仁、义等价值观传承好、传播好。

(摘编自孙正国《留住民间文学中的民族记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民间文学失去了口口相传的传承场景,其原因在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逐渐普及。
B.民间文学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它是促进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
C.目前我国儿童接受的童话多来自西方,这导致中国民间文学受到外来文学系统挤压。
D.—部分民间文学已经与现代社会脱节,即使改变讲述方式,现代人也不可能再接受。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基于民间文学的意义与传承危机,提出了留住民间文学中民族记忆的措施。
B.文章从社会发展趋势和民间文学特点的角度,分析了民间文学走向衰落的原因。
C.文章将中外民间文学的传承方式进行对比,指出我们应当借鉴国外好的做法。
D.文章列举《魔戒》《幽灵公主》等作品,证明采取新的传承方式具有可行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文学共同传承中华文明,但在具体传承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异。
B.如果充分挖掘民间文学的丰富资源,就可能实现让民间文学融入当代社会的目标。
C.面对民间文学的传承危机,我们必须根据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不断创新传承方式。
D.传承、传播价值观应比记住故事更为重要,因此必须对经典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是指叙述人并不进入作品,而是站在统揽全局的位置上,仿佛世间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晓、无所不能表现。如此,虽便于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自由地刻画、剖析人物,但失掉了文学联系生活和读者的最宝贵的东西:真情实感。

鲁迅对全知全能的外视角叙事的突破和改造,运用的是限制叙述原则。所谓限制叙述,是指叙事者所知道的和书中的人物一样多,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作者那种居高临下妄断一切的专制态度,以有限的职能和平等态度建立起作者与读者的新型关系,从而赋予作品以真诚性和逼真感。

第一人称小说在《呐喊》和《彷徨》中超过半数。第一人称叙事的一种情况是内部第一人称叙述,“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或当事人,如《狂人日记》。鲁迅在必须真实的体裁——日记中去虚构一个“迫害狂”的文学故事。当狂人成了小说的叙述者后,立刻把读者引入到他自己观察和体验到的世界,他对世俗社会、历史文化的“吃人”本质的认识,他的浓重的“罪感”意识和容不得吃人的人、救救孩子的精神挣扎,在常人看来是语无伦次甚至荒唐的格调中显示出惊人的真实性。以第一人称叙述所冲淡和消解的文学故事的虚构性也许是《狂人日记》的最大艺术成功。

第一人称叙事的另一种情况是,“我”虽是故事的讲述人,却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可称之为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如《孔乙己》。《孔乙己》中的“我”只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伙计,他对周围的世界和社会世相没有多少明确的冷暖感受和是非观念,但孔乙己的穷酸、迂腐、落魄、善良和痛苦,以及这个世界对社会“苦人儿”的态度,都在他的带有童真的眼光和心灵中被不动声色甚至朦朦胧胧地折射出来。读者自然会伴随着叙述人,开始以一种超然的、调侃的态度对待孔乙己,说不定还会“附和着笑”。最后随着孔乙己的惨死而“我”的叙述口吻反倒越发轻松、平静起来时,表层叙述与真正意义的矛盾冲突也达到了高潮。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往往能产生比正面的、直接的引导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最终必然会使读者从表面的“误导”中走出来,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感受到社会的不平以及建立在不平和矛盾基础上的人心的“冷漠”,从而以内省的态度思考自己与悲剧故事的关系和应负的道德责任。

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大多以充沛情感、激越语调和明确的思想倾向性构成直接作用于读者的力量,外部第一人称叙述则是借助叙述者的超然的或近乎“无言”的存在,把作家自身的心理经验经由完全中立的叙述间接转移到读者的灵魂波动中。无论“内部”或“外部”,第一人称“我”的“当事人”和“在场者”的身份,使小说这种虚构的形式具有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

(摘编自姜振昌《<呐喊><彷徨>:中国小说叙事方式的深层嬗变》)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旧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优点是便于展现社会生活,自由地刻画人物形象,能统揽全局。
B.小说叙述者扮演的不是无所不知的角色,而是与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所知有限,这符合限制叙述原则。
C.《狂人日记》虚构了一个“迫害狂”的形象,“狂人”向读者叙述了一个他体验到的“吃人”的世界。
D.在作者看来,小说叙述者的叙述口吻越是轻松、平静,就越能给小说带来更大的戏剧张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狂人日记》和《孔乙己》为例,论述了内部第一人称叙述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的区别。
B.文章是在明确了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举例论证,论述了鲁迅作品对中国旧小说的突破和改造。
C.文章重点论证了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即用第一人称叙述赋予作品“真情实感”,消解了小说的虚构性。
D.文章的开头两段和结尾部分对概念进行了具体阐释,以突出第一人称限制叙述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让小说中的叙事者所知有限,才能充分调动读者去体会文学故事所表现的社会现实。
B.鲁迅创作小说,把叙述的任务统统交给“我”这个第一人称,“我”实则是作者抨击社会的代言人。
C.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外部第一人称叙述,更容易在故事中激发矛盾冲突,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D.第一人称叙述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都会使虚构的故事具有艺术的真实性,让读者受到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