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庄子有篇《养生主》,专门谈养生。其实不光是《养生主》,庄子《内篇》中的《人间世》《大宗 师》《应帝王》这样一些鸿篇巨制,都与养生直接相关。庄子的养生之道,不过是“游刃有余”,也 就是避开错综复杂的现实矛盾,在人生的罅隙中行走。
自然,真正意义上的“养生”,必须做到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说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摆脱一切名缰利锁,人在获得一种逍遥自在的超脱之后,生命才真正得到最大限度的 。
在我看来,道家的“养生”,养的不仅是人的肉身,更重要的是人的自由意志。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子才说过一句与“养生”看似矛盾的话,老子说:“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是,道家讲把个人生命置之度夕卜,绝不是像儒家那样,为了以身殉道,而恰恰相反,是为了追求人的自由意志,是一种精神上的大自在、大解脱。
与道家重“养生”不同,儒家重“养气”。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讲:“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在孔子的这句话中,当“生”与“仁”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牺牲生命,成就仁德。这一思想,孟子将之发扬光大。孟子在那个著名的类比推理中,得出“舍生取义”的结论, 这个结论与孔子“杀身成仁”的思想遥相呼应,可见在这两位古代的圣人心中,人的生命,同仁与义相比,真是轻如鸿毛啊!
在儒家看来,人要成就仁德,自然要靠后天的修炼,修炼的途径就是“养气”。孟子有句著名的话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在孟子看来,所谓“浩然之气”,不是人的血勇之气。这种“至大至 刚”之气,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可以一劳永逸获得的,而是要日积月累,心中始终装着仁义,借助仁义的浸润和哺育,在心灵中一天天生长而成的。
表面看起来,“养生”与“养气”在思想上相互冲突,但是,我们如果抛开表面的差异,直指其内在的本质,我令]就会发现,无论儒家,还是道家,其实都有一种超越肉身的更高层面的追求,正 是这个更高层面的追求,才使人的生命真正闪烁出夺目的光辉。在道家,那是在追求灵与肉的完整,灵与肉的和谐统一;在儒家,那是在撕裂肉身的创痛中,获得一种殉道的崇高与快感。这种快感表面上近乎自虐,但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不朽动力。
中国文化中“养生”与“养气”这两个传统,犹如两条河流,最终融汇到中华文明的大海中。 其实,在很多旧式文人的身上,这两股力量都是并存的,儒道兼综,从来就是中国旧式文人的基本选择。可以仕则仕,可以隐则隱,在“仕”与“隐”之间,在“养生”与“养气”之间,腾挪跌宕,此消 彼长,而又相看两不厌,这就是中国旧式文人的可爱之处,也是中国旧式文人人生富有弹性的地方。不走极端,左右逢源,这样的文人风采,绝不能成为时代绝唱啊!
(摘篇自渊默《养生与养气》)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重“养生”,庄子的《养生主》专谈养生,其所著《内篇》中的《人间世》《大宗师》《应帝王》等鸿篇巨制也都直接与养生相关。
B.做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摆脱一切名缰利锁,追求心灵逍遥自在的超脱,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养生”。
C.道家倡导的“养生”,其实并不是要保养作为生命载体的肉身,而是要追求人的心灵、意志的自由,让生命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D.老子说过“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其与儒家舍生取义不同,他倡导追求人的自由意志,追求精神上的大自在、大解脱。
【小题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重“养气”,孔子反对“求生害仁”,主张“杀身成仁”,在他看来,当“生”与“仁”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牺牲生命,成就仁德。
B.儒家把“养气”看成是成就仁德的重要途径,孟子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并阐释其含意,提出“养气”的方法与态度等。
C.儒家倡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仁人”“义士”在牺牲生命中获得殉道的崇高与快感,他们这种精神追求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不朽动力。
D.道家的“养生”主张,使中国旧式文人的人生富有弹性,让他们在“仕”与“隐”之间腾挪跌宕,左右逢源,此消彼长,相看两不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的养生之道主张避开错综复杂的现实矛盾,在人生的罅隙中行走,孔子主张当“生” 与“仁”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牺牲生命,成就仁德。
B.孟子认为“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不可能一蹴而就,是要日积月累,心中始终装着仁义,借助仁义的浸润和哺育,在心灵中一天天生长而成的。
C.表面看起来,道家的“养生”与儒家的“养气”在思想上相互冲突,但是,我们如果能够透过其表面的差异,就会发现两家的基本观点是相同的。
D.“养生”与“养气”是中华文化传统中的两个重要的分支,对旧式文人影响深刻,儒道兼综,从来就是中国旧式文人的基本选择。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24 10:01: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搬 家

李城给我打电话,希望我能去一趟他的家乡。那时我正在青海参加一个笔会,向主办方请了假便奔向火车站。电话里李城的声音还挺风和日丽的,不像一个肺癌晚期又严重肾衰的患者。挂了电话他又往我手机里发来地址以及坐车线路——其实是多余的,即使没有这些,我也能准确无误地找到小官庄。李城无数次向我进行描述,好像小官庄也是我曾生活过的地方,那里的每一棵树,每一缕炊烟,以及头顶或缺或圆的月亮,都是我熟悉的。

认识李城时,我刚开始写小说,妻子去世不久,而我也刚刚退休,为了排遣悲伤和寂寞,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对于小说中的人物,我总是给他们一个最朴素确切的名字,比如,小说中的女性,大多叫做王彩虹,她们内向而腼腆,追求像彩虹一样的绚烂美好;至于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大多沉默木讷,隐忍顽强,无一例外都叫做李城。

所以,当见到一个瘦精精的他时,我忍不住吃了一惊,而后又笑起来。我说,你叫李城?! 你确定你叫李城?

李城也愣了一下,然后也像我那样笑起来,他说,确定,我确定就叫李城。他正在我的小屋里,和一个工人要将一摞书抬出去,清晨通透而明亮的阳光照在他的半边脸上。这个画面很多年后我都历历在目,好像是刚刚发生的一样。

他们是搬家公司的, 爱心搬家公司。

这之后,又让他帮我做过一些鸡零狗碎的事,比如移动一下柜子,比如换一个灯泡,甚至是一颗螺丝松了,我都会给他打电话。李城很乐意,有时晚上来,有时第二天清早。自行车的铃铛在楼下先摁出两声,便噌噌跑上来。每次我会塞给他一些酬劳,他拒绝,只有我说“不收下次就不找你了”,他才会无奈收下,并总以老家的粮食蔬菜作为感谢。有一个傍晚,我去厨房倒水,转身时突然发现角落里有个金黄色的点,打开灯,原来是一朵菜花。那是李城一个礼拜前送来的,我没有吃完,蔫了,一棵已经没有根的青菜居然开出了一串花。 我蹲在墙角很长一段时间,这些生命的顽强绽放使我泪水潸然。

李城很喜欢在干完活后倚在门框上问我小说的事。

你写过多少个李城?

李城多大年纪了?

怎么给他取李城这个名字?

可以不把他写死吗?

这篇还有多少字结尾?

这些问题是不必回答的, 很多时候他只是自言自语,之后总是告诉我小说里的李城跟他还是有那么一点相似之处的,或者说,这也许就是他的未来呢。

后来,搬家公司倒闭,他去了一个建筑工地。对于这个工作,他很满意,住工棚,可以省下住铁皮屋的租金。

李城比以前更黑了,也更瘦。如果不知道年龄,压根猜不出李城只有二十来岁。

李城说他这些天都在最高的地方干活,风吹得人摇摇晃晃。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李城干活的场景,还有他的工友们,像蜘蛛侠似的攀援在高楼的四壁,他们吊着安全带,戴着安全帽,用混凝土一点点地将楼房喂大。楼长高了,结实了,漂亮了,他们也离开了,城里的人蜂拥而至,他们不会想起这座楼是怎么长大的,他们只会站在窗前向远方眺望。

当我用“摇摇晃晃”这个词语描述李城时,我也曾想过, 李城某一天会不会像一片树叶那样摇摇晃晃飘落下来。不过,我的想法并非完全准确,但相似的是,李城的确从一幢楼上摔下来了。我没有在现场,所以不能准确描述那一时刻。李城形容自己就像小鸟那样飞了起来,他并没有感到害怕,只是十分想念老家年迈的父母,还有他的傻姐姐。

那些他曾经搬运过的脚手架,救了他一命。从外表看,他几乎完好无损,但体内像经历了一场地震。医生嘱咐他不能再干体力活了,只能休息。李城躺在工棚的钢丝床上,似乎很平静,把我带给他的小说读了又读, 甚至还给我打过几次电话,问我正在写的小说里的李城是什么样儿的呢。

两个月后,李城有了新工作,在一家化工厂做门卫,他觉得自己的身体越来越不行了,恐怕连这样的“门卫”都干不了了。没到年底,他回到了小官庄。

按照李城说的路线——下车后沿着一条石子路向西,过一个小桥,再沿着大堤向前走一段路,便是小官庄了。那片他描述过很多次的梨园,应该就在大堤下,还有桃园,柿子园,还有落满松针的松树。然而,这些,我都没看到,大堤上没有树,草皮之下的沙土已经裸露出来,一辆拖拉机正在挖土。正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但地里的庄稼毫无生机。不少树木被砍伐掉了,树桩还是新的,村庄裸露出来,显得胆怯而瘦弱。

我顿时明白李城向我描述的小官庄, 应该是它曾经的样子,是李城记忆里的模样。

李城特别消瘦,如果用数字形容的话,就是又被削去了二分之一。我突然不知道说什么,十分难过,一路上幻想了很多结果,全部破灭。

我无法将眼前这个人和那个骑自行车意气风发的小伙子联系在一起,仿佛他们是两个不同的人。我还记得那个人总是春风拂面,一脸笑容,他的声音清脆而干净,他喜欢帮我搬书,总是从高高的人字梯上噌地跳下来;他还和我争论小说里的人物,不能接受我将他们写成懦夫;还有,他的乐观让我从丧妻的悲痛中慢慢走出来……

那天的阳光很好,一直照到李城床边。屋外特别安静,阳光一点点地移动,爬向我们的身体,仿佛从没感受过的轻柔与温暖。它一点点地攀登上来,向李城的身上移过去,阳光普照着,从不会对谁吝啬。

我记不请自己后来是怎么离开这间屋子,离开小官庄的,我内心无比难受,却又无比轻松,李城说,他找我……是有一件重要的事,希望能帮帮他。我点头,身体向他倾斜,以便能听清他断断续续的声音。李城说,他想……搬家……,希望我能将他搬进小说里,和之前任何一个“李城”的命运都不一样,他希望,在小说里,他有一个……美好未来,当然,还要有他的父母和傻姐姐。

(取材于汤成难同名小说)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风和日丽:平静温暖,不忧不惧B.鸡零狗碎:形容事情零碎细小
C.潸然:流泪的样子D.攀登:抓住某物向上爬
【小题2】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即使没有地址和坐车路线,“我”也自信能准确无误地找到小官庄,侧面体现“我”对李城感情深厚。
B.城里的人们热衷于买房炒房,没有人会注意到建造楼房的李城和他的工友们,表达了作者对城里人深深的批判。
C.当我真的来到小官庄时,目力所及的景象与李城跟我描述的景象形成巨大反差,不禁引人深思形成反差的原因。
D.小说聚焦普通农民工的生活,没有什么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却在平淡的叙述中自有一份感人至深的力量。
【小题3】文中三次写到李城的“瘦”,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每一次的用意。
【小题4】结尾为什么说“我内心无比难受,却又无比轻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非凡的赝品
伍育才
周正是鼎鼎大名的古画鉴定家,入行40多年,经他鉴定出来的国宝级古画不下百件,行里的人都尊称他为“周老爷”。
郭林也是位鉴定家,据说与周正的水平只在伯仲之间,可郭林只鉴定收入微薄的赝品。同行都觉得郭林脑袋有问题,都戏谑地称他为“郭老头”。
周老爷和郭老头,虽然价值观迥然不同,却是铁哥们。这不,在郭老头六十大寿那天,周老爷就给他送去了一份厚礼!
那天,郭老头的寿宴略显简单,除了家人,只请了一些同行和学生。郭老头收了几份寿礼,都不贵重。然而,当周老爷把寿礼送上时,众人的眼睛差点瞪了出来——那竟然是一幅梁仟的真迹!
梁仟是清初的画家,他擅长山水画,不但继承了北派的精微墨法,更兼容了南派的自然情调,作品常给人一种难以言喻的丰富感。只可惜他成名太晚,而且存世墨宝不多,因此作品极具升值空间。
郭老头当场就愣住了,看了好半天才回过神来,说:“老周啊,你这礼物也……太贵重了吧?”周老爷微笑着说:“老郭你家里也是时候添一幅真品了!”
郭老头十分感动,当即表示等周老爷来年大寿的时候,自己一定回送他一幅好画。
一眨眼的工夫,周老爷的大寿到了。周老爷的寿宴自然是排场阔绰、宾客盈门。这时,郭老头缓缓地走上前来。
周老爷看见郭老头手里拿着一幅画,心里不禁打鼓:老郭家境并不富裕,他该不会真的倾家荡产给我买来一幅名画吧?正疑惑间,画已经送到面前,周老爷只好硬着头皮拆开了包装。
这是一幅唐志契的《山雨欲来图》,又是一幅货真价实的赝品!
稍有点艺术常识的人都知道,《山雨欲来图》的真品在苏州博物馆里;更离谱的是,右下角的落款不是唐志契,却是梁仟!众人开始议论纷纷,周老爷也是一脸疑惑。
郭老头说:“一年前,老周送我一幅梁仟的真迹,我发现了梁仟的手法,他喜欢把线条从细到粗反过来画。他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淡化自己骨子里北方画派写山刻骨的刚劲,模仿南方画派柔和的风格。正因为此,梁仟的画才会给人一种丰富感。”
话说到这里,周老爷和同行已是恍然大悟。众人纷纷凑到画前仔细观看,最后一致认为这幅画的确是梁仟的真迹!
不知道是谁带的头,宴会厅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郭老头连忙拱手还礼,笑着说:“其实这幅画的价值不在于它的作者,而在于它背后的故事。我在卖画的那个人口中得知了真相。”
原来梁仟早年家境贫寒,多亏朋友萧辰的帮助才考上了举人。几年后,萧辰做买卖赔了,一时间,萧辰斗志全无。梁仟听闻后,很是痛心。
梁仟请萧辰到家中,拿出一幅画来,放在桌上,说:“萧兄,为了报答你当年的恩情,我要送你一件宝贝!”
萧辰把画展开一看,不由得大吃一惊,这竟然是一幅唐志契的《山雨欲来图》!萧辰知道这画至少能换一套大宅子,于是连连推辞。
梁仟说:“萧兄,你就尽管放心地去闯吧,就算全亏了,我这里还有一套大宅子。”萧辰顿觉心头轻松了不少,终于放开手脚外出闯荡,几年的工夫就东山再起。
但是梁仟依旧过得勉勉强强,萧辰见状很是不解,梁仟这才告诉他,那幅《山雨欲来图》其实是自己为了激励他而画的赝品。
得知真相的萧辰感动得泪流满面,他觉得这幅赝品远比真的《山雨欲来图》要珍贵,于是把原来的落款裁掉,让梁仟署回自己的名字,把画悬挂在家里,叮嘱子孙:不到萧家破产的那天,决不能卖掉这幅画!
其实梁仟的画在当时并不出名,萧家子孙就算想卖,也没人买。
听完郭老头的一席话,周老爷不禁叹道:“真没想到啊,我这辈子看了那么多价值连城的真迹,竟然没有一幅比得上眼前这幅赝品……”
不知道是谁带的头,宴会厅里又一次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周老爷”和“郭老头”的称呼,体现了同行们对周正和郭林的不同态度,而这与二人鉴定的东西、价值观念不同有关系。
B.“郭老头”过生日时“略显简单”而“周老爷”过生日时“排场阔绰”,这主要是因为“郭老头”生性淡泊而“周老爷”爱慕虚荣。
C.文章有几处前后呼应,这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比如前面写梁仟“成名太晚”,后面部分又写到“梁仟的画在当时并不出名”。
D.梁仟的山水画兼容南北技法,他淡化自己骨子里北方画派写山刻骨的刚劲,模仿南方画派柔和的风格,画作给人一种丰富感。
【小题2】结合全文,说明“非凡的赝品”的含意。
【小题3】小说比较详细地讲述了梁仟为朋友临摹《山雨欲来图》的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听雨

季羡林

①“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②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慨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③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④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不同。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⑤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6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生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绝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⑥今天早晨,我的梦竞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详和。

【小题1】文章围绕“听雨”展开,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请梳理出来。
【小题2】第③段中“我”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而第⑤段中却说“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这样说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题3】第③段中引用了许多古诗文,其作用是什么?
【小题4】从文中来看,听雨可以折射出不同的人生境界,文中主要写到了哪些人生境界?请概括出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报告文学的史料化

王晖

新世纪以来的十余年间,报告文学在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鼎盛期和90年代的低谷期之后,表现出多元裂变与平稳前行的态势。在影像视听艺术成为大餐的今天,有良知的报告文学作家仍然在坚守着严肃的写作,令人欣喜的作品也时有出现。特别是近些年来,强调个人性和亲历性,关注底层现实、呈现生活原生态的“非虚构”文本的出现,使传统报告文学写作的理念、视野和方法在更为广泛的层面上获得刷新与拓展。然而,报告文学的创作质量下滑是个不争的事实。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报告文学创作中就逐渐形成了个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再现对象的书写取向。有人称之为“史志性报告文学”。进入新世纪,这种状况仍然有增无减,而且大都将目光聚焦于现代中国革命历史、人物和战争。不能说其中的作品没有可取之处,但有相当比例的作品动辄几十万字,堆砌历史资料的史料化现象颇为严重,其间几乎看不到作家对于现实的回应与思考。当下报告文学史料化倾向的出现,可能会有诸多的理由,譬如网络和电视信息传播的迅速与公开,使常规思维中报告文学作为文艺“轻骑兵”的新闻报道功能大为弱化;力图强化报告文学把握事物的深度和力度,以维持、彰显自身的写作优势,使日渐萎缩的文学重新积聚能量;当然,这其中可能还有作家规避写作风险的生存考虑。但有一点不能含糊,那就是报告文学创作的现实性本质。

报告文学与虚构文学写作在目标上存在着差异,它要通过写实性或者说非虚构性叙事,表达作家对现实社会文明进程与状态的观察、反思甚至批判。报告文学文体存在价值的凸显与获得,并非在于其对于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描述得全面、“打捞”得及时,甚至猎奇式的钩沉,而在于它对于现实触及的刚性和锐敏。正如茅盾所说:“‘报告’作家的主要任务是将刻刻在变化,刻刻在发生的社会的、政治的问题立即有正确尖锐的批评和反映。”对于现实,特别是有关当下转型时期重大社会和民生问题现实的表现,应当成为报告文学艺术指向的首选,成为报告文学作家坚守现实性的基本责任和书写伦理。在现实面前,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家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报告文学作家不应该“王顾左右而言他”。否则,报告文学写作就失去了最根本的意义。

进一步说,即使是在报告文学中回看历史、钩沉过往,也应立足于现实的支点。近几年来出现的书写历史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大都具有这样的特质,比如何建明等的《忠诚与背叛》、黄传会等的《中国海军三部曲》、赵瑜等的《革命百里洲》……这些作品将所书写的宏大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激活,发掘并凸显其与当下现实的某种对应性或启示性,让所书写的历史不再“史料化”,而是真正活起来,让今昔对应和对话,让历史告诉现实,让历史启示现实。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报告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分别出现了鼎盛期和低谷期,近十年来又出现多元裂变和平稳前行的态势。
B.传统报告文学写作的理念、视野和方法获得广泛的刷新与拓展,这与“非虚构”报告文学文本的出现有关。
C.有一种报告文学,它采用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再现对象的书写取向,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出现。
D.将目光聚焦于现代中国革命历史、人物和战争,报告文学的这种创作状况在进入新世纪后仍然有增无减。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网络和电视信息的迅速与公开传播,报告文学作为文艺“轻骑兵”的新闻报道功能大为弱化。
B.过分强调报告文学把握事物的深度和力度、作家规避写作风险的生存考虑是报告文学的史料化倾向出现的主要原因。
C.通过写实性叙事,对现实社会文明进程与状态进行观察、反思甚至批判,这应是报告文学不同于虚构文学的终极诉求。
D.报告文学作家如果也“躲进小楼成一统”“王顾左右而言他”,那就是偏离或漠视自己的基本责任和书写伦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几年来,报告文学确实出现了诸如《忠诚与背叛》《中国海军三部曲》等优秀作品,这与作家们坚守严肃的创作态度有关。
B.即使对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描述全面、“打捞”及时,报告文学文体存在价值也不一定因此就得以凸显。
C.《忠诚与背叛》《中国海军三部曲》等能成为优秀报告文学作品,是因为它们找到了立足现实的支点,更是因为其成功钩沉过往。
D.报告文学不是不能涉及历史题材,而是在涉及历史题材时也要立足于现实的支点,让今昔对话,让历史告诉现实或启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