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游戏和艺术的异点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儿童游戏时常怕旁人看见,所以躲在成人的背后。他们只图自己高兴,并没有意思要拿游戏来博得同情和赞赏。尽兴极欢,便已达到游戏的目的,不必有美丑的分别。儿童在游戏时,愈没有人看见,精神愈专注,幻想愈浓密,兴致也愈畅快淋漓。他抓住一个玩具,可以单独一个人接连玩上几点钟之久,不觉困倦。他没有把我和物分清楚,自己高兴时以为旁人和鸟兽草木器皿等也都和自己一样高兴,所以没有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旁人以求同情的意思。儿童自然也有时欢喜成群作戏,但是每个人仍只顾到自己。他既然可以和猫狗玩,和玩具玩,自然也就可以和同年的小伴侣玩,但是他并没有想到这些小伴侣是旁观者或是同戏的伙伴,他把他们也不过当作玩具一样,借以实现自己的幻想罢了。他扮店主,他弟弟扮主顾时,他弟弟就只是主顾而不复是他弟弟,如果他弟弟不在时,他也可以拿傀儡做主顾。他玩得高兴时,他的伴侣头撞痛了在号啕大哭,他心里却若无其事地仍然继续玩他的。从此可知游戏的动机中很少有社会的成分。年龄渐长,游戏中或许逐渐杂入社会的成分,但是那就不是纯粹的为游戏而游戏了。
游戏不必有欣赏者,艺术的创造就不能不先有欣赏。游戏只是表现意象,艺术则除“表现”之外还要“传达”。艺术家见到一种意境或是感到一种情趣,一定要使旁人也能见到这种意境,也能感到这种情趣,心里才得安顿,所以他才把它表现出来,传达给旁人。传达欲是同情心的表现。人是社会的动物,到能看出自我和社会的分别和关联时,总想把自我的活动扩张为社会的活动。同情心是为群的也是为我的。它是为群的,因为它要分享旁人的苦乐;它也是为我的,因为它要把自我伸张到社会一样大。
因为游戏缺乏社会性,而艺术冲动的要素却恰在社会性,所以游戏不必有作品,而艺术则必有作品。作品的目的就在把所表现的意象和情趣留传给旁人看。罕恩在《艺术的起源》里说:“游戏和艺术造成另一个世界。游戏只要过剩精力已发泄,或是本能已得到暂时的练习,便算是达到目的。艺术的作用却不仅在造作的活动,凡是真正艺术的表现都必有一件东西做了出来,可以流传下去。”儿童在沙滩上堆砂为屋,随堆起,随推倒,既已即兴,便无留恋:艺术家对于得意的作品,往往用慈母保护婴儿的热爱去珍护它。这个分别是显而易见的。
艺术和游戏都要在实际生活的紧迫中发生自由活动,都是为着享受幻想世界的情趣和创造幻想世界的快慰。于是把意象加以客观化,成为具体的情境。这就是所谓“表现”,不过纯粹的游戏缺乏社会性,而艺术则有社会性,它的要务不仅在“表现”而尤在“传达”。艺术冲动是由游戏冲动发展出来的,不过艺术的活动却在游戏的活动之上下过进一步的功夫。游戏杂用金砾,无所取择;艺术则要从砂中炼出纯金来。
(选自《朱光潜美学文集•文艺心理学》,上海文艺出版社,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
A.儿童游戏躲在成人的背后是怕旁人看见,儿童只图自己高兴,就算达到目的,没有要拿游戏来让旁人欣赏的想法,不必要有美丑的分别。
B.儿童与同年的小伴侣玩,他把小伴侣不过只是看作猫狗、玩具一样,借助他们来实现自己的幻想,每个人仍然只顾到自己。
C.儿童游戏的动机中社会成分较少,之后随着儿童年龄增长,游戏中或多或少会逐渐杂入一些社会的成分,不过这已经不是游戏了。
D.艺术家非要把见到一种意境或感到一种情趣传达给旁人,是因为他一定要使旁人也能见到这种意境或感到这种情趣,心里才踏实。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__(  )
A.儿童游戏有独自性,抓住一个玩具,一个人可玩上很久,不觉得困倦;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精神集中,幻想浓密,兴致勃勃。
B.儿童在游戏中假扮店主,如果他的弟弟假扮主顾,那么他的弟弟就不再是他弟弟,倘若他弟弟不在,他也会若无其事地继续玩他的。
C.儿童个人高兴时认为鸟兽草木器皿等甚至是人也与自己一样高兴,因此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旁人以求同情的意思自然也就没有。
D.传达欲是同情心的一种表现,同情心既是为群的也是为我的,因为同情心要分享旁人的痛苦与快乐,要把自我伸张得很大很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
A.作者认为:游戏不必有欣赏者,艺术的创造要先有欣赏;游戏只是表现意象,艺术还要“传达”;游戏不必有作品,艺术必须有作品。
B.罕恩在《艺术的起源》里告诉人们,游戏和艺术造成另一个世界,所不同的是游戏只是消遣,达到目的即可,而艺术则要有东西流传。
C.艺术和游戏都是为着享受幻想世界的情趣和创造幻想世界的快慰,有所谓“表现”,不过艺术有社会性,它的任务主要在“传达”。
D.游戏离不开艺术,且关系紧密,艺术冲动是从游戏冲动中发展而来的,只不过游戏杂,不加选择,艺术却像从砂中提炼出的纯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02 11:05: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对黑暗的柔情

迟子建

①我回到故乡时,已是晚秋的时令了。农人们在田地里起着土豆和白菜,采山的人还想在山林中做最后的淘金,他们身披落叶,寻觅着毛茸茸的蘑菇。小城的集市上,卖棉鞋棉帽的人多了起来,大兴安岭的冬天就要来了。

②窗外的河坝下,草已枯了。夏季时繁星一般闪烁在河畔草滩上的野花,一朵都寻不见了。母亲侍弄的花圃,昨天还花团锦簇的,一夜的霜冻,就让它们腰肢摧折,花容失色。

③大自然的花季过去了,而居室的花季还在。母亲摆在我书房南窗前的几盆花,有模有样地开着。蜜蜂在户外没有可采的花蜜了,当我开窗通风的时候,它们就飞进屋子,寻寻觅觅的。不知它们青睐的是金黄的秋菊,还是水红的灯笼花?  

④那天下午,我关窗的时候,忽然发现一只金色的蜜蜂,它蜷缩在窗棂下,好像采蜜采累了,正在甜睡。我想都没想,捉起它,欲把它放生。然而就在我扬起胳膊的那个瞬间,我左手的拇指忽然针刺般地剧痛,我意识到蜜蜂蜇了我了。

⑤蜜蜂走了,它留在我拇指上的,是一根蜂针。蜂针很细,附着白色的絮状物,我把它拔了出来。我小的时候,不止一次被蜜蜂蜇过,记得有一次在北极村,我撞上马蜂窝,倾巢而出的马蜂蜇得我面部红肿,疼得我在炕上直打滚。

⑥别看这只蜜蜂了无生气的样子,它的能量实在是大。我的拇指顷刻间肿胀起来,而且疼痛难忍。我懊恼极了,蜜蜂一定以为我要置它于死地,才使出它的撒手锏。而蜇过了人的蜜蜂,会气绝身亡,即使我把它放到窗外,它也不会再飞翔。我和它,两败俱伤。

⑦我以为疼痛会像闪电一样消逝的,然而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到了晚饭的时候,我的拇指仍然锥心刺骨地疼。天刚黑,我便钻进被窝,想着进入梦乡了,就会忘记疼痛。然而辗转着熬到深夜,疼痛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像涨潮的海水一样,一浪高过一浪。我不得不从床上爬起,打开灯,察看伤处。我想蜜蜂留在我手指上的蜂针,一定毒素甚剧,而我拔蜂针时,大约拔得不彻底,于是拿出一根缝衣服的针,划了根火柴,简单地给它消了消毒,将针刺向痛处,企图挑出可能残存着的蜂针。针进到肉里去了,可是血却出不来,好像那块肉成了死肉,让我骇然。想到冷水可止痛,我便用冷水冲拇指。这招儿倒是灵验,痛感减轻了不少,十几分钟后,我回到了床上。然而才躺下,刚刚缓解的疼痛又傲慢地抬头了,没办法,我只得起来。病急乱投医,一会儿抹风油精,一会儿抹牙膏,百般折腾,疼痛却仍如高山的雪莲一样,凛冽地开放。我泄气了,关上灯,拉开窗帘,求助于天。

⑧已经是子夜时分了,如果天气好,我可以望见窗外的月亮,星星,可以看见山的剪影。然而那天阴天,窗外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人的心真是奇怪,越是看不见什么,却越是想看。我将脸贴在玻璃窗上,瞪大眼睛,然而黑夜就是黑夜,它毫不含糊地将白日我所见的景致都抹杀掉了。我盼望着山下会突然闪现出打鱼人的渔火,或是堤坝上有汽车驶过,那样,就会有光明划破这黑暗。然而没有,我的眼前仍然是沉沉的无边的暗夜。

⑨我已经很久没有体味这样的黑暗了。都市的夜晚,由于灯火作祟,已没有黑暗可言了;而在故乡,我能伫立在夜晚的窗前,也完全是因为月色的诱惑。有谁会欣赏黑暗呢?然而这个伤痛的夜晚,面对着这处子般鲜润的黑暗,我竟有了一种特别的感动,身上渐渐泛起暖意,有如在冰天雪地中看到了一团火。如今能看到真正的黑暗的地方,又有几处呢?黑暗在这个不眠的世界上,被人为的光明撕裂得丢了魂魄。其实黑暗是洁净的,那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的繁华,亵渎了圣洁的黑暗。上帝给了我们黑暗,不就是送给了我们梦想的温床吗?如果我们放弃梦想,不断地制造糜烂的光明来驱赶黑暗,纵情声色,那么我们面对的,很可能就是单色调的世界了。

⑩我感激这只勇敢的蜜蜂,它用一场壮烈的牺牲,唤起了我的疼痛感,唤起了我对黑暗从未有过的柔情。

⑾只有这干干净净的黑暗,才会迎来清清爽爽的黎明啊。

【小题1】文章开头为何要从故乡的秋景写起?
【小题2】文章中间④―⑦节花了不少笔墨描写被蜜蜂蜇了的情节,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小题3】作者自己被蜜蜂蜇后非但不记恨,反而对蜜蜂产生感激之情,这是为什么?
【小题4】一般来说,黑暗是人们贬斥的对象,而作者却会对黑暗产生柔情,这是为什么?你是否认为作者故意标新立异,有意颠覆人们对黑暗的看法?并阐明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各小题。
这是座旧式的公寓大楼,房间的间量很大,向阳而明亮,走道又宽又黑。楼外是个很大的院子,院门口有间小门房。门房里也住了一户,户主是个裁缝。裁缝为人老实;裁缝的老婆却是个精力充裕、走家串户、爱好说长道短的女人,最喜欢刺探别人家里的私事和隐私。这大楼里家家的夫妻关系、姑嫂纠纷、做事勤懒、工资多少,她都一清二楚。凡她没弄清楚的事情,就要千方百计地打听到;这种求知欲能使愚顽成才。她这方面的本领更是超乎常人,甭说察言观色,能窥见人们藏在心里的念头;单靠嗅觉,就能知道谁家常吃肉,由此推算出这家收入状况。不知为什么,六十年代以来,处处居民住地,都有这样一类人被吸收为“街道积极分子”。使得他们对别人的干涉欲望合法化,能力和兴趣也得到发挥。看来,造物者真的不会荒废每一个人才的。
尽管裁缝老婆能耐,她却无法获知这对天天从眼前走来走去的极不相称的怪夫妻结合的缘由。这使她很苦恼。好象她的才干遇到了有力的挑战。但她凭着经验,苦苦琢磨,终于想出一条最能说服人的道理:夫妻俩中,必定一方有某种生理缺陷。否则谁也不会找一个比自己身高逆差一头的对象。她的根据很可靠:这对夫妻结婚三年还没有孩子呢!于是团结大楼的人都相信裁缝老婆这一聪明的判断。
事实向来不给任何人留情面,它打败了裁缝老婆!高女人怀孕了。人们的眼睛不断地瞥向高女人渐渐凸出来的肚子。这肚子由于离地面较高而十分明显。不管人们惊奇也好,置疑也好,困惑也好,高女人的孩子呱呱堕地了。每逢大太阳或下雨天气,两口子出门,高女抱着孩子,打伞的事就落到矮男人身上。人们看他迈着滚圆的小腿、半举着伞儿、紧紧跟在后面滑稽的样子,对他俩居然成为夫妻,居然这样形影不离,好奇心仍然不减当初。各种听起来有理的说法依旧都有,但从这对夫妻身上却得不到印证。这些说法就象没处着落的鸟儿,啪啪地满天飞。裁缝老婆说:“这两人准有见不得人的事。要不他们怎么不肯接近别人?身上有脓早晚得冒出来,走着瞧吧!”果然一天晚上,裁缝老婆听见了高女人家里发出打碎东西的声音。她赶忙以收大院扫地费为借口,去敲高女人家的门。她料定长久潜藏在这对夫妻间的隐患终于爆发了,她要亲眼看见这对夫妻怎样反目,捕捉到最生动的细节。门开了,高女人笑吟吟迎上来,矮丈夫在屋里也是笑容满面,地上一只打得粉碎的碟子——裁缝老婆只看到这些。她匆匆收了扫地费出来后,半天也想不明白这夫妻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打碎碟子,没有吵架,反而象什么开心事一般快活。怪事!
后来,裁缝老婆做了团结大院的街道居民代表。她在协助户籍警察挨家查对户口时,终于找到了多年来经常叫她费心的问题答案。一个确凿可信、无法推翻的答案。原来这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都在化学工业研究所工作。矮男人是研究所总工程师,工次达一百八十元之多!高女人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化验员,收入不足六十元,而且出生在一个辛苦而赚钱又少的邮递员家庭。不然她怎么会嫁给一个比自己矮一头的男人?为了地位,为了钱,为了过好日子,对!她立即把这珍贵情报,告诉给团结大楼里闲得难受的婆娘们。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释世界,尽力把一切事物都和自己的理解力拉平。于是,裁缝老婆的话被大家确信无疑。多年来留在人们心里的谜,一下子被打开了。大家恍然大悟:原来这矮男人是个先天不足的富翁,高女人是个见钱眼开、命里有福的穷娘儿们。当人们谈到这个模样象匹大洋马、却偏偏命好的高女人时,语调中往往带一股气。尤其是裁缝老婆。
【小题1】小说描写的环境“团结大楼”有什么特点?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造物者真的不会荒废每一个人才的”?
【小题3】文中画线的句子“这些说法就象没处着落的鸟儿,啪啪地满天飞”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小题4】这段文字体现出冯骥才小说怎样的语言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苹果的傲慢态度会受到市场的报复
周俊生
今年是iPhone诞生10周年,在全球消费者中享有盛誉的苹果公司于9月12日向全球发布iPhone X等新产品。但是,与几年前iPhone新产品发布时引发热烈追捧不一样,iPhone X高达8388元的起售价备受吐槽。苹果公司还被多家律师事务所举报涉嫌垄断。国家工商总局已经表态关注此事,正对举报内容进行评估审查。
中国的一些企业指控苹果涉嫌垄断,在此次苹果新品面市前即已出现。日前,国内已有80余家软件开发者和开发商委托两家律师事务所集中举报苹果。举报内容集中在苹果将App直接下架。由于苹果应用商店在中国市场上没有交易实体,因此开发者缺乏维权途径。律师事务所据此认为,这实质上是一种市场垄断行为,理应受到制裁。
垄断违反了公平交易的原则,因此一直是我国市场监管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苹果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情况来看,它确实产生了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后果,尽管如此,认为苹果已经实现对中国市场的垄断,还缺乏足够理由。
按照我国的反垄断法,对于垄断的定义有三种情况:一是经营者之间达成垄断协议,二是单个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三是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其中,与苹果的上述行为对得上号的只能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但问题在于,按照反垄断法,一个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要占有市场份额的一半或以上才有可能,而苹果目前在中国市场占有的份额还不足20%,未取得对中国市场的支配地位,因此不宜认定其对中国市场构成垄断。
但是,苹果单方面下架App的行为确实损害了消费者的实际利益,而对这种行为,消费者其实是有选择权的,他们可以弃用苹果,改用其他能够兼容国内软件的同类产品。就目前来说,在苹果远未占领中国市场的情况下,消费者拥有对iPhone产品的足够选择权,仅凭这一条,就完全可以对苹果形成反制。因此,苹果这种将App下架的行为显得十分粗暴,也十分愚蠢,它固然损害到了一部分消费者的利益,但最终却会使自己丧失掉中国消费者对它的信任。
苹果以创新精神著称,它的智能手机系列与应用商店得到了全球消费者的认同。但是,苹果将自己的产品打造成了一个封闭式系统,看上去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却把企业和丰富的市场需求割裂开来。如果它的产品辐射能力足够强大,就很容易造成市场垄断,受到市场监管部门的干预。而如果它无视消费者的需求,以傲慢的态度对待市场,最终就会受到市场的报复。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消费者对类似苹果之类的进口产品抱有好感,这本是苹果应该珍视的“软实力”。苹果理应根据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及时地改进产品,而不是简单地将消费者的合理诉求拒之门外,这也违背了它一贯奉行的创新精神。苹果这种对市场的傲慢正在损毁其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的美誉,恐怕得不偿失。
苹果在乔布斯时代的创新精神使这家曾经陷入困境的企业脱颖而出,这种奋发精神仍然值得中国企业学习。近年来,在与苹果的竞争中,中国软件开发商的表现并不差,国产品牌赢得了越来越多国内消费者的信任,这也是苹果难以在中国市场上形成垄断的一个重要原因。苹果如果不改变这种傲慢态度,不向中国市场谦卑低头,那么终有一天会败在锐意创新的中国企业手下,失去中国市场。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2017年9月21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几年前,iPhone新产品发布时总会引发热烈追捧;如今,iPhoneX发布后各方面却备受吐槽。
B.在此次苹果新品面市之时,中国的一些企业就已经委托律师事务所指控苹果垄断。
C.指控苹果的开发者缺乏维权途径,因为苹果应用商店在中国市场上没有交易实体。
D.作者认为,苹果将App下架的行为已经构成垄断,理应受到制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苹果经营者之间并未达成垄断协议,因此它并未对中国市场构成垄断。
B.苹果目前在中国市场占有的份额不足以取得支配地位,也就无法“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因此它并未对中国市场构成垄断。
C.苹果未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因此它并未对中国市场构成垄断。
D.苹果虽然损害了一部分消费者的利益,但它以创新精神著称,得到了消费者认同,因此它并未对中国市场构成垄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苹果产品的封闭式系统,看似保护了苹果的利益,实则割裂了与市场需求的关系。
B.苹果的产品辐射能力若是足够强大,就能在中国形成市场垄断,如此,市场监管部门就将对其进行干预。
C.虽然苹果的创新、奋发精神值得中国企业学习,但它对待中国市场的傲慢态度却为我们所不耻。
D.苹果如果改变傲慢的态度,向中国市场谦卑地低头,那么它将会可能继续在中国市场上立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秋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但对这个节日是怎么起源的,又源于何时等问题,历来说法不一。笔者近读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其卷二有关于中秋节起源的记载,对回答中秋节是怎么起源和源于何时这两大问题大有作用。现将这段文字照录如下:

十五日,寺家设馎饦饼食等,作八月十五之节。斯节诸国未有,唯新罗国独有此节。老僧等语云:新罗国昔与渤海相战之时,以是日得胜矣,乃作节,乐而喜舞,永代相属不息。设百种饮食,歌舞管弦以昼续夜,三日便休。今此山院追慕乡国,今日作节。

此文所记为唐文宗李昂开成四年(839)事。

圆仁关于中秋节“诸国未有,唯新罗国独有此节”的记载,大致可信。因为我国古代一些专记岁时的专著如汉崔亮《四民月令》、晋周处《风土记》、梁宗擦《荆楚岁时记》、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唐韩鄂《岁华记丽》等书,均未记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事;类书如编于唐初的《艺文类聚》、唐中期编《初学记》等,其岁时部亦不记八月十五中秋节;唐以前流传下来的民间日用书《书仪》,也不记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这些似乎都告诉我们,唐以前,中秋节或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

再来看看当时文人在八月十五的聚会,就可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即八月十五夜,他们都习惯于在一起吟诗赏月。如《白居易集》中,就留下了《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值对月忆元九》《八月十五日夜对酒玩月偶题是诗》(卷十四)《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卷十七)《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月》《答梦得八月十五日夜玩月见寄》(卷三十一)等五首以“八月十五日夜”为题的诗作,若不是把此日夜当作节日,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说,至少中唐人已经把八月十五日夜当作节日,说中秋节起源于唐代,当非无据。

此节得以从新罗“引进”,有其深厚的汉文化基础。

首先,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八月十五夜的月亮,唐欧阳詹所言:“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中;取于月数,则蟾兔圆。”这种看法,代表了崇尚中庸之道的国人意识。“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正好说明八月十五日夜是立节的佳辰。

其次,关于月的诸多神话传说,也是中秋节形成的节俗文化基础之一。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传说,均极为优美和富于传奇性。

其三,古礼“秋分夕月”和秋社俗,也应是中秋节形成的又一个文化基础。秋分和秋社均为八月节,其时间一般都在八月十五日前后,甚或同时。如唐文宗开成五年(840)秋社日为八月十五日,次日即为秋分。社日是农业大国的重要农事节日。社为土地神,“王为群姓立社,曰太社;王自为立社,曰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社日是祭社神的日子,分春秋二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祭社神,叫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祭社神,叫秋社。前者“祈年”,后者“庆有年”。两次社祭,家家户户“结综会社”,非常隆重。秋社和秋分这两个传统节日在八月十五日前后一两日或同时,毫无疑问对中秋节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

(节选自《文史知识》,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节日中秋节在中国的起源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B.中唐时代,民间已经盛行中秋节,此节的民间文化已比较普及。
C.从文献记载看,唐以前,中秋节应该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D.中唐人已经把八月十五日夜当作节日,说中秋节起源于唐代,可成定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日僧圆仁的文字,目的是证明中秋节起源于新罗。
B.文章列举古代文献,进一步补充论证日僧圆仁的分析是大致可信的。
C.文章罗列白居易的诗作,是为了佐证当时文人习惯在八月十五吟诗赏月。
D.文章选用诗句“最团圆夜是中秋”,指出八月十五月团圆,适合确立为节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深厚的汉文化基础是中秋节起源问题中值得探讨的价值内涵。
B.唐欧阳詹的言说,是为了显示国人崇尚中庸之道的意识渗透在节日文化之中。
C.周天子为自己确立的社,叫王社;晋侯为百姓确立的社,叫国社。
D.2018年立秋后第一个戊日是8月14日,可知9月23日(秋分),也即社日。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惊雷

聂鑫森

年过花甲的梅问寒缓缓睁开眼的时候,天已经破晓了。锃亮的玻璃窗上泻进一片冰冷的雪光,使厚重的方砖地上涌动的寒意有了体积有了重量。

几十年来,梅问寒以一个名士的身份存活于世,古城湘潭无人不知。他是前清的秀才、民国的议员、国民政府的名记者,到1936年,对这一切都厌倦了,便回家乡来住进梅府当隐士。祖产和他历年的积蓄够他花销的,何况没有家室之累。梅问寒还是个爱读书多颖悟的才子型的人,作诗、写字、绘画、下祺、弹琴、品花、唱皮黄,无一不能。

古城是夏天被日军攻破的。

几个月来,梅问寒足不出户,在一场大病之后,他聋了,哑了,成了一个废人。经常来梅府拜访的是日军司令部的黑田。

黑田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对于琴棋书画也不外行。每次来,他总是向梅问寒鞠一躬,然后恭敬地坐下来,问长问短。

黑田说:“你是大大的名士,有影响的大人物,想请你担任中日亲善文化委员会主任,你的,好吗?”

老仆人梅仲君比画了好一阵,梅问寒依旧不懂,直直地望着黑田。

黑田显得很丧气。

之后,梅府的电线被剪了。梅仲君寻出锈迹斑斑的烛台。一到夜里,梅问寒的卧室里便燃起了蜡烛,火光闪闪,烛泪盈盈。国破家亡,民不聊生,蜡烛也不是无情之物啊。

梅问寒顺手扯了扯床边的一根绳子,不远的一个房间里便响起了叮当的铃声。

不一会儿,梅仲君匆匆走进房来。梅问寒对着梅仲君做了几个手势:“园子里梅花开了吗?昨夜的雪好大!”

梅仲君点点头,大声说:“梅花开得又红又大,花蕊里尽是雪哩!”

梅问寒又做手势,告诉梅仲君:“我想去赏梅。”

漫天皆白,一圈围墙分割出天地的界线,远望那几株老梅,开着灼灼如红焰的花,俨然一幅画。梅问寒想起父亲的两句诗:梅花天寒寒几许,傲然而立自凛之。

梅问寒站在这几株百年老梅前用手轻抚那铁干虬枝,凸凸四凹,饱经了多少世道炎凉,却仍然倔强如昔。那些梅花,花蕊里含着冰雪,冻不住的是滚滚烫烫的心緒,好像要和冬天抗个胜负。

突然,院门擂得山响。

梅仲君慌忙去开了门,进来两个日本兵,递给他一张请帖,白色的,上面用毛笔写着:“梅问寒先生:日军司令部黑田少佐恭请您今夜七时赴华南大剧院观看京剧《梁红玉》。”

梅仲君说:“老爷身体有病,请原谅。”

两个日本兵拉开了枪栓,“哇啦哇啦”地咋呼着,逼着梅仲君把请帖送进去。

华南大剧院戒备森严,四周站满了荷枪实弹的日本兵。

他被挟持着走进剧院。在惨白的灯光下,他看见了座位上的许多友人,他们站起来,向梅问寒点头致意,梅问寒不停地挥着手,表示问候。

梅问寒被挟持到第一排正中的座位上。整个一排座位只安排了他一个人。黑田司令正坐在他的后面。黑田见梅问寒走过来,忙伸出手去,但梅问寒装着没看见,一屁股坐下来。

《梁红玉》这出戏,梅问寒是太熟悉了。说的是金兀术入侵宋朝,韩世忠守卫润州,与梁红玉共约邻镇张俊刘绮合兵抗金。梁山好汉的后代阮良等人也来投军助战,会战于金山江上。梁红玉揭鼓助阵,宋兵王达又诱引兀术入黄天荡,韩、梁等合兵大败金兵。

黑田前倾身子,把嘴凑到梅问寒的颈后,谦和地说:“梅先生,你是个京剧通,但愿你喜欢这个戏。”

梅问寒头也不回,似若未闻。

黑田又说:“梅先生,我可以告诉你这样一出宣传抗金兵的戏,没有人敢鼓掌、喝彩的。中国人怕死大大的。”

梅问寒只觉得一腔子血冲到了头顶,他很想回过头去,将一口痰唾在黑田的脸上,但他克制住了,依旧纹丝不动。

戏演到了高潮处。

英姿飒爽的梁红玉,锐气逼人,登上鼓台,手握系着紅缨的鼓槌,擂鼓催阵,掀起一片震天喊杀之声。

梁红玉唱道:

捋鼓亲操,焕旌麾芝盖冲霄,

列艨艟,铁链环绕,听军中喊杀声高。

谁敢小觑女英杰,江天舒啸。

拥高牙,力撼江湖,秉忠肝,凭赤胆,保定了大宋旗号。

……

梅问寒听到这里,全身发热发烫,有如烧红的铁杵,只觉喉头焦躁,从丹田冲上一股气流,惊天动地吼出一声“好”来!

“好”声未落,剧院各处爆发出一片叫好声,宛若炸了锅。

“好!”梅问寒举起双手喊道。

“好!”

“好!好!”

剧院里喊“好”声此起彼伏,有如海潮排空,天摇地动。

梁红玉继续唱道:

眼见这黠虏奔逃,恨不尽扫;

挽绣甲跨马提刀——

女天魔,下九霄,只看俺威风杀气战这遭。

满场都是喊“好”声。

梅问寒心里说:黑田,中国人都是哑巴吗?在这一刻,他从喧腾杂乱的声音里,听见了黑田从枪套里取出了枪,并把枪口对准了他的后脑匀,手指已扣到机上。

梅问寒蓦地站起来,疾速地转过身子。他举起手臂,对黑田说:“《梁红玉》,真好!《抗金兵》,真好!”

枪响了。一连三声。

梅问寒趔趄了一下,緩缓地倒了下去……

(摘编自《滇池》1999年5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小说的故事发生在冬季,显然题目中的“惊雷”并非实指,而是喻指梅问寒及在场民众面对侵略者发出的如雷般吼声。
B.日本人攻破古城,梅问寒不愿同流合污,装聋作哑,这既为下文爆发吼声埋下伏笔,又表现了他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C.小说对看戏场面着墨不多,而对剧情和唱词却作了详细交待,这种详略安排是为了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需要,别具匠心。
D.小说语言生动形象,简练而考究,让人觉得既典雅别致,又质朴凝重。如:写蜡烛“烛泪盈盈”,写梅花“铁干虬枝”。
【小题2】小说从第二段开始,用了较长篇幅交待梅问寒的过往经历,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小题3】“士”是指中国民间有影响的知识分子,梅问寒波称为湘潭“名士”,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他的“名士”特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