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游戏和艺术的异点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儿童游戏时常怕旁人看见,所以躲在成人的背后。他们只图自己高兴,并没有意思要拿游戏来博得同情和赞赏。尽兴极欢,便已达到游戏的目的,不必有美丑的分别。儿童在游戏时,愈没有人看见,精神愈专注,幻想愈浓密,兴致也愈畅快淋漓。他抓住一个玩具,可以单独一个人接连玩上几点钟之久,不觉困倦。他没有把我和物分清楚,自己高兴时以为旁人和鸟兽草木器皿等也都和自己一样高兴,所以没有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旁人以求同情的意思。儿童自然也有时欢喜成群作戏,但是每个人仍只顾到自己。他既然可以和猫狗玩,和玩具玩,自然也就可以和同年的小伴侣玩,但是他并没有想到这些小伴侣是旁观者或是同戏的伙伴,他把他们也不过当作玩具一样,借以实现自己的幻想罢了。他扮店主,他弟弟扮主顾时,他弟弟就只是主顾而不复是他弟弟,如果他弟弟不在时,他也可以拿傀儡做主顾。他玩得高兴时,他的伴侣头撞痛了在号啕大哭,他心里却若无其事地仍然继续玩他的。从此可知游戏的动机中很少有社会的成分。年龄渐长,游戏中或许逐渐杂入社会的成分,但是那就不是纯粹的为游戏而游戏了。
游戏不必有欣赏者,艺术的创造就不能不先有欣赏。游戏只是表现意象,艺术则除“表现”之外还要“传达”。艺术家见到一种意境或是感到一种情趣,一定要使旁人也能见到这种意境,也能感到这种情趣,心里才得安顿,所以他才把它表现出来,传达给旁人。传达欲是同情心的表现。人是社会的动物,到能看出自我和社会的分别和关联时,总想把自我的活动扩张为社会的活动。同情心是为群的也是为我的。它是为群的,因为它要分享旁人的苦乐;它也是为我的,因为它要把自我伸张到社会一样大。
因为游戏缺乏社会性,而艺术冲动的要素却恰在社会性,所以游戏不必有作品,而艺术则必有作品。作品的目的就在把所表现的意象和情趣留传给旁人看。罕恩在《艺术的起源》里说:“游戏和艺术造成另一个世界。游戏只要过剩精力已发泄,或是本能已得到暂时的练习,便算是达到目的。艺术的作用却不仅在造作的活动,凡是真正艺术的表现都必有一件东西做了出来,可以流传下去。”儿童在沙滩上堆砂为屋,随堆起,随推倒,既已即兴,便无留恋:艺术家对于得意的作品,往往用慈母保护婴儿的热爱去珍护它。这个分别是显而易见的。
艺术和游戏都要在实际生活的紧迫中发生自由活动,都是为着享受幻想世界的情趣和创造幻想世界的快慰。于是把意象加以客观化,成为具体的情境。这就是所谓“表现”,不过纯粹的游戏缺乏社会性,而艺术则有社会性,它的要务不仅在“表现”而尤在“传达”。艺术冲动是由游戏冲动发展出来的,不过艺术的活动却在游戏的活动之上下过进一步的功夫。游戏杂用金砾,无所取择;艺术则要从砂中炼出纯金来。
(选自《朱光潜美学文集•文艺心理学》,上海文艺出版社,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
A.儿童游戏躲在成人的背后是怕旁人看见,儿童只图自己高兴,就算达到目的,没有要拿游戏来让旁人欣赏的想法,不必要有美丑的分别。
B.儿童与同年的小伴侣玩,他把小伴侣不过只是看作猫狗、玩具一样,借助他们来实现自己的幻想,每个人仍然只顾到自己。
C.儿童游戏的动机中社会成分较少,之后随着儿童年龄增长,游戏中或多或少会逐渐杂入一些社会的成分,不过这已经不是游戏了。
D.艺术家非要把见到一种意境或感到一种情趣传达给旁人,是因为他一定要使旁人也能见到这种意境或感到这种情趣,心里才踏实。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__(  )
A.儿童游戏有独自性,抓住一个玩具,一个人可玩上很久,不觉得困倦;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精神集中,幻想浓密,兴致勃勃。
B.儿童在游戏中假扮店主,如果他的弟弟假扮主顾,那么他的弟弟就不再是他弟弟,倘若他弟弟不在,他也会若无其事地继续玩他的。
C.儿童个人高兴时认为鸟兽草木器皿等甚至是人也与自己一样高兴,因此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旁人以求同情的意思自然也就没有。
D.传达欲是同情心的一种表现,同情心既是为群的也是为我的,因为同情心要分享旁人的痛苦与快乐,要把自我伸张得很大很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
A.作者认为:游戏不必有欣赏者,艺术的创造要先有欣赏;游戏只是表现意象,艺术还要“传达”;游戏不必有作品,艺术必须有作品。
B.罕恩在《艺术的起源》里告诉人们,游戏和艺术造成另一个世界,所不同的是游戏只是消遣,达到目的即可,而艺术则要有东西流传。
C.艺术和游戏都是为着享受幻想世界的情趣和创造幻想世界的快慰,有所谓“表现”,不过艺术有社会性,它的任务主要在“传达”。
D.游戏离不开艺术,且关系紧密,艺术冲动是从游戏冲动中发展而来的,只不过游戏杂,不加选择,艺术却像从砂中提炼出的纯金。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02 11:05: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关于比特币的话题是越来越多,世界首台比特币自动提款机日前在加拿大启用,使人感到这种虚拟的货币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可以说,比特币是信息技术变革引起的电子货币过渡到高级阶段的典型形式。
通常认为,电子货币是指以计算机或其他存储设备为存在介质、以数据或卡片形式履行货币支付流通职能的“货币符号”,其具体形式包括卡基、数基存款货币,电子票据,等等。以我国为例,证券期货保证金、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备付金等,都具有初级电子货币的特征,但只有到了各类虚拟货币出现,才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央行的货币发行权。比特币虽是迄今为止最为高级的形态,但正如美国一名联邦法官所表示,比特币只是“一种货币或一种形式的资金”,目前其金融属性或许要高于货币属性,因此对于整个货币体系的冲击还非常有限。
以现代货币的标准来看,比特币尚未充分满足货币的定义。广义地讲,货币是用作交换媒介、价值尺度、支付手段、价值储藏的物品。就此看,当前比特币的作用更多体现在交换和投资方面,在最能体现货币价值的支付方面,其作用还非常有限。此外,比特币通常只在互联网交易中存在,极少在线下交易中采用,这说明它只在有限范围内具有部分货币职能,因此,只能说其具有了货币的雏形。需要指出的是,比特币的供给缺乏扩张能力,这与现代货币的显著特征相悖,即依托国家信用进行无限发行,通过适度增加发行来刺激经济运行,这也就导致比特币的交易规模存在局限性。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逐渐催生虚拟货币,进而深刻影响货币的概念及流通。不过,在可预见的将来,比特币还没有能力撼动现代货币发行体系。央行依然具有垄断性的货币发行权,同时也基本垄断着主要电子货币的发行权。传统货币的发行由政府权威支撑,如果缺乏发行主体、没有背后的政府权威,一种货币就会遇到问题。
对于比特币所代表的虚拟货币,各国政府的态度并不相同。首先,虚拟货币的出现,是一种草根服务创新,适应了互联网时代的货币需求。不过,如果虚拟货币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并积累了系统性风险,那么自然会受到监管部门的关注。
尽管比特币在短期内距离替代真实货币仍有较大差距,但比特币的日益活跃,势必对传统货币金融体系形成挑战。到目前为止,各国权力机关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确保比特币的交易不违反货币交易法律,并且禁止将比特币用于诸如洗钱和购买毒品等违法行为上。在美国,已有人呼吁将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纳入货币监管机制中。显然,各国政府的监管思路,必将深刻影响虚拟货币的发展前景。
(选自2013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比特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特币本质上是一种虚拟货币。虚拟货币是由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逐步衍生的,进而深刻影响货币的概念及流通。
B.比特币作为一种迄今为止最为高级的货币形态,在我国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央行的货币发行权。
C.比特币的出现,是一种草根服务创新。目前它的货币属性也许没有金融属性高。
D.说比特币已经具有了货币的雏形,是因为只在有限范围内具有部分货币职能,并且它在支付方面作用非常有限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证券期货保证金、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备用金都具备电子货币特征,但其没有能力撼动现代货币发行体系,央行仍基本垄断着主要电子货币的发行权。
B.比特币对整个货币体系冲击力有限,这表明比特币目前货币属性发展还不够充分,它只是“一种货币或一种形式的资金”。
C.现代货币可依托国家信用进行无限发行,通过适度增加发行来刺激经济运行,这和比特币有很大不同,这也就导致比特币的交易规模存在局限性。
D.在美国,部分人已呼吁将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纳入货币监管机制中。可见,各国政府的监管思路,一定会深刻影响虚拟货币的发展前景。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特币这种虚拟的货币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加拿大诞生了世界首台比特币自动提款机。
B.比特币没有发行主体,背后没有政府权威,一旦遇到问题,它就会变得很脆弱。
C.比特币尽管在短期内难以替代真实货币,但仍势必会对传统货币金融体系造成挑战。
D.由于比特币交易出现违反法律,用于洗钱购买毒品等非法行为上,因此各国政府已将其纳入货币监管机制中。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道家以站在世俗之外的心态冷眼旁观,滋生出独特的处世智慧,既有指导实际生活的经验性方法、技巧,也有待人接物的理论性原则、价值,更有超越实际生活、追寻心灵自由的超越性境界。
与其他诸子哲学相比,道家最显著的特点是守柔尚雌。老子在其书中以“母”“婴儿”“水”等外表柔弱之物为道的喻体以表示其对柔弱的崇尚。不仅仅是老子,庄子在其书中以颜回之卫、叶公子高使齐、颜阖傅卫灵公太子等故事说明,面对强者的压力,弱者的生存之道是以柔弱的姿态应对;支离疏“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却因其无用之德得以在混乱的世间生存,看似柔弱的残疾人在强者环伺的世界反而能自我保存。
无论对自己的思虑还是欲望,道家都主张不可恣意,而要有所节制。这包括通过对外在知识追求的限制、管理权力的内收、名利欲望的节度等方法的修炼,以达到在应接他者时自己内心的安宁与祥和。老子指出“圣人为腹不为目”,即是说饮食上保证自己吃饱喝足即可,不需要满汉全席、奢侈浪费。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里庄子并不是反对人们对知识的追求,而是反对仅仅追求知识、不知追求生命自身。自我节制的结果是对他者的宽容。《老子》讲“和光同尘”,《庄子》讲“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即是说在人世中,需要一种宏阔的心态对待另个与自己不同的他者。但这并不是说道家主张无原则的原谅,老庄对道、德有自己的坚守。
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是说万物保持阴阳平衡才能存在。人禀受天地之气而来,在世间也需要保持和谐状态。首先是自我身心的和谐。庄子在《人间世》中提到“心莫若和” 的说法,意指以虚无之心、平和之境应接事务。其次,自我与他者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道家认为真实呈现的人性是自足的、不喜干涉的,每个人遵循自洽自适的性情,以无为的方式生活在世间,在位者和百姓互不知道对方的存在,百姓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则会形成一个符合人类理想的和谐社会。这种社会对自然环境也是顺应的。庄子曾经指出对于牛马,应该任其逍遥于草地,而不是 “络马首穿牛鼻”。再次,道家处世之道要求不能局限于自我与他者的区分。在著名的“楚王遗弓” 的故事中,老子藏弓于天下的视野比孔子藏弓于人的视角宏阔得多。道家追寻的最高道德不是儒家信仰的仁德,而是一种不为外在名利引诱也不为内在思虑控制的自我性情的自然发显,是一种空灵虚静之“虚”德,而不是有着仁义等实质内涵的“实”德,是为“游心乎德之和”“道通为一”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精神境界。
(摘编自杨杰《道家处世之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家主张限制对外在知识的追求,内收管理权力,节制名利欲望;对人对己应宽容,但不能不讲原则。
B.道家认为人首先要保持自我身心的和谐,然后在建立自我与他者的和谐中,应做到不区分自我与他者。
C.道家认为和谐社会顺应自然环境,每个人自由自在,以无为的方式生活,人与人之间“老死不相往来"。
D.道家追寻的道德局限于自我,不具有仁义的内涵,但有利于个人修身以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论述道家处世之道,突出了守柔的技巧、节制的准则、尚和的境界三个特点。
B.第二段论证道家处世之道守尚雌特点时,分别以老子的喻证和庄子的例证来说明。
C.第四段从自我身心和谐、自我与他者和谐、物我合一三个层次说明道家的和谐观。
D.文章先总说道家处世之道的三个作用和特点,然后分三段来具体论述其作用和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当代竞争激烈的社会,道家守柔尚雌的哲学可以为个人的发展提供规避锋芒的方法以实现自我保护与生存发展。
B.从老子主张饮食不浪费,“藏弓于天下”等思想可以看出道家既立足于现实指导待人接物,又视野开阔,追求超然的境界。
C.以老庄之道对待外界,既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也要接受他者的不同。因此,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应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处世原则。
D.道家处世之道有利于探索解决传统思想如何适应现代的问题,也有利于人们深入传统去寻找解决当下自身面临困境的方法。

同类题3

现代文阅读。
①网络穿越小说,是指现代人通过魂穿(主人公的灵魂穿越到古代并附身到古人身上)、身穿(利用各种方式使整个人穿越到古代)和重生三种方式,穿越到另一个时空后的传奇性经历。主人公常常利用现代观念和现代技术手段大展宏图,成为影响甚至是左右当时历史发展的人物。网络穿越小说中的历史背景分为两类,一是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一是子虚乌有的历史。但不管是哪类历史背景,网络穿越小说都应该划归重写历史故事的文学范畴。
②网络穿越小说不仅继承重写历史故事的传统,而且相比前人的创作,它重新建构,甚至想象、篡改历史的冲动更为强烈。由于身处后现代社会背景,个人主体只能够在个体想象和历史叙事中重新建构自身,既能实现对现实社会的逃避,又在文学编织的“白日梦”中获得满足。因此与历史演义小说相比较,网络穿越小说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发挥余地,可以让具有现代思想的主人公突破历史时空的局限,用现代人的视角重新审视古代历史的优点和缺陷,从而赋予其理性反思的某些特征。它也经常融合野史传说、玄幻、侦探、武侠和言情等多种流行时尚因素,显然更进一步增强了通俗小说天马行空的“奇”特点,使读者更具有阅读快感。
③网络穿越小说反映帝王将相生活,大多走“纯情”的言情路线,表现出作者对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忠贞浪漫爱情的向往,亦是网络穿越小说受到众多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 此外,网络穿越小说也有朴实无华的“种田生活”故事。在这些故事中,那些穿越的主人公在现代社会只是小人物,到古代反而成为有作为的英雄。他们除了依靠在现代社会中学到的科技知识和智慧来保护自身外,还以自己在现代文明洗礼下形成的自强、自尊、自信和人道主义等人格品质,来吸引和获得其他人的认可,特别是获取异性的青睐。这种设计凸显了现代人的个性特征,借此塑造出性格鲜明、血肉饱满的人物形象来。
④网络穿越小说的丰富文化意蕴,以及近几年的繁盛发展现状,均使它成为当下不容忽视的一种文化现象。当下高雅文学也需要向网络穿越小说学习其“求真与化俗”的特点,争取更广大的读者群。自然,高雅文学应该在坚持严肃创作态度的基础上,来汲取穿越小说的“趣味”特点,但是不能流于低级庸俗,应有纯正的趣味。
⑤网络穿越小说亦存在很多不足。大部分穿越小说中的主人公都利用现代人的“后见之明”,得窥先机,陷入利益和心机阴谋的争斗并成为赢家,爱情也仅仅成为写作者时尚颓废与古典纯情、青春唯美与功利庸俗的矛盾态度的载体,总体上削弱了文学意义与思想价值。越来越多的穿越小说陷入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雷同或类似的模式化之中,这是通俗小说最致命的缺陷。因此包括网络穿越小说在内的网络文学,也必须向高雅文学汲取文学养料,追求“俗不伤雅”的艺术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艺术生命力的长久与旺盛,才能够走得更远。
(选自张清芳《追求“俗不伤雅”的艺术趣味》,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网络穿越小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穿越小说是指描写现代人通过魂穿、身穿及重生三种方式,由现代时空穿越到另一个时空后的传奇性经历的小说。
B.网络穿越小说的背景有真实存在的历史和子虚乌有的历史两种,且其主人公能够利用现代技术,影响甚至左右历史发展。
C.网络穿越小说实际上属于重写历史故事的文学范畴,网络穿越小说继承并发扬了重写古代历史的文学传统。
D.网络穿越小说中的个人主体能够在想象与历史叙事中重构自身,从而实现其改变现实、拯救苍生的“白日梦”。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网络穿越小说,能够使具有现代思维的主人公穿越时空局限,审视古代历史优劣,具有某些理性反思的特征。
B.网络穿越小说经常融合野史传说、玄幻、侦探、武侠和言情等元素,使小说在凸显“奇”的特点的同时,增强读者的阅读快感。
C.帝王将相生活与“种田生活”故事均为网络小说的重要内容,小说基本模式是主人公在现实中是个小人物,但穿越后却成为大有作为的英雄。
D.网络穿越小说表现的是对忠贞浪漫爱情的向往,以及极富现代色彩的鲜明性格、血肉饱满的人物形象,是其备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雅文学需向网络穿越小说学习“求真与化俗”的特点,唯有如此,高雅文学才能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走向繁荣。
B.部分网络穿越小说主人公善于以自强、自尊、自信等人格品质来获得其他人的认可,并博取异性的青睐。
C.网络穿越小说中常见的重新建构,甚至想象、篡改历史的现象虽与高雅文学的严肃创作态度相冲突,但仍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学现象。
D.网络穿越小说主人公大都陷入利益和心机阴谋的争斗并成为赢家,且很多穿越小说陷入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雷同模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亲情是家庭成员交往的自然基础和人伦准则,从亲亲敬长的血缘亲情中提升出孝悌仁爱等道德,这是古代家庭教育乃至道德教育具有生命力的根源所在。孔子说,孝悌之德的培养并非停留于孝顺之举的行动层面,而应追求尊老敬长情感的升华。因此从儿童的生活体验出发来培养其尊老敬长的情感,自然贴切。家庭教育以此为基本出发点,既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又切合儿童的生活和情感的体验。。

古人对孝悌内涵的界定未停留在情感的层面,而是力图将这一情感导入尊卑贵贱的家族制度轨道,将孝顺之情转化成对宗法等级制度的服从。在宗法制度影响下,这种血缘关系成为家庭成员内部主从的客观基础和理论依据。这种血缘宗法制度给古代家庭教育贴上了等级制度标签,遵守和服从这一文化秩序成为古代家庭教育的根本要求。可这压抑儿童天性的家庭教育主张在古代大行其道,根本原因是古代家庭教育所倡行的孝悌之德适应了封建社会的发展需要。孔子曾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悌之德具有“事亲”的效用,还具有“事君”的效用,这是由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所决定。这样,培养孝悌之德不仅成为“齐家”的需要,还成为“国治”的基本素质要求。

正由于古代家庭结构与社会政治结构的这一同构性,将孝悌之德政治化和制度化便成为封建政治家们追求的目标,任何家庭很难摆脱这一教育模式。魏晋时期的嵇康素以“言论放荡,非毁典谟”著称于世,但他不希望子女效法自己,为子女和家庭的前途考虑,只得回到了家庭礼教的轨道。这说明,在宗法血缘制度之下,家庭稳定和社会稳定达到了高度统一,认同和服从血缘宗法制度成为古代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要求;但要求子孙服从家长权威认同家族制度并不是古代家庭教育目的的全部,遵从血缘宗法制度的积极意义是要继承家族传统自强自立,以扬名显亲亲。在中国古代,上自帝王,下至庶民百姓,对此有着高度的认同。为了强化子弟的门第意识,各等家庭的尊长们都十分注意向后代灌输光宗耀祖的思想。很多人以历史的反面教材为例告诫子弟,翻开古代多如牛毛的家训、家诫、诫子书,无不充斥着封建士大夫对家门兴衰的优患意识。

基于这种忧虑,有眼光的士大夫无不把自立自强的要求置于家庭教育的核心。当然,在封建士大夫家庭中,鼓励子弟读书入仕成为古代家庭教育的主流。隋唐科举盛行以后,科举入仕成为立身扬名光宗耀祖最实在最便捷的途径,家庭教育的重心由此向鼓励子子弟应试科举的方向倾斜。封建统治者“劝以官禄”的政策与家族“望子成龙”的普遍心态相济,使古代家庭教育与封建统治的追求又一次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

(选自王建军《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孝悌之德为道德教育的古代家庭教育价值取向既符合人们的天性,又切合儿童的生活和情感的体验,具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B.孩子要遵守和服从长辈,虽然是一种强迫行为,但是这一要求出自于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和血缘宗法制度的介入,也并不过分。
C.孔子和大多数古人对孝悌之德培养的认识不相同,前者仅止于追求尊老敬长的情感层面,而后者还将其导入了家族制度的轨道。
D.培养孝悌之德不仅是“齐家”的需要,也是“国治”对人们的基本素质的要求,所以孝悌之德才具有“事亲”和“事君”两方面的效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是从家庭中的情感层面、封建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孩子们的成长需自立自强等三个方面来论证古代家庭教育要培养孩子们的孝悌之德。
B.在论证古代家庭难以摆脱家庭礼教的束缚时,文中引用了魏晋时期的嵇康虽然自己“言论放荡,非毁典谟”,但是他并不希望子女效法自己的事例。
C.文中用我国古代多如牛毛的家训、家诚、诚子书的事例,证明了古代的封建士大夫对孩子的成长教育相当注重,对家门兴衰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D.文中用科举入仕是古代弟子立身扬名光宗耀祖最实在最便捷的途径之事,从而论证了在当时的家庭教自中,人们鼓励子弟读书入仕成为了主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是以亲情作为自然基础和人伦准则的,而这种亲情既属于自然天性,也于本身在家庭生活中的体验。
B.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的血缘宗法制度要求子孙们能够服从家长的绝对权威,这虽然没有积极意义,但是得到了所有家庭的赞同。
C.中国古代家庭都十分看重孩子的自强自立教育,有些士大夫还因为具有家门兴衰的忧患意识,就把这种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
D.古代家庭教育与封建统治的追求多次高度统一,根源都是封建统治者“劝以官禄”的政策和“望子成龙”的普通社会心态相契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鲁院里的柿子树
(1)鲁迅文学院有一座花园,花园里有一棵柿子树。因为我们来的时候是秋天,正属于它的季节,它变成了这里突出的风景。柿子树长在园子的中央,被一些别的树木围绕着,原本跟那些树木一样高大,因为它满枝头缀着柿子的缘故,别的树木都成了陪衬,连它自身的叶子也是陪衬了。 
(2)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饭后我到园子里去散步,一眼就看见了它。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结满果子的柿子树,不由得就看的发了呆。微风起的时候,突然觉得它根本不是树,因为它能唱歌。北京的秋天,多的是这样阳光灿烂的日子,天蓝得像是要透到天的外边去,这样的蓝里,白云就呈现出最艳的颜色。这时候美以不可言说的方式击中了我,恍惚中,觉得那柿子树上缀着的是一团团结晶的阳光,散发着平时难以见到的明亮。
(3)很多时候我到花园里并不是为了柿子树,却总是不由自主地止步在它面前,难道是因为它身上有明显的秋意吗?这样想,也许银杏不服。那一棵棵银杏树,所有的叶子都像足透了的金子,在黄昏里闪着朝晖的明亮。有些轻轻地洒落地上,灿灿的,像铺了一层锦,像一幅油画。树上和地上一片金黄,让人觉得这美景可以绵延,可以天长地久。然而就在一个黄昏,寒风起了,银杏的叶子全部被风带走,只剩了树枝。这时候的柿子树一派沉静,虽然它的叶子也被风带走了,但果实仍高高挂满枝头。
(4)我从小径的回环处走,抬头看着树上的柿子,就仿佛看着一双双温暖的眼睛,刹那间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总要到这柿子树旁边了。它们静静地看着我,无声地与我交谈,说它在那些喧腾的日子里,怎样让自己的心泊于安详和沉静;说它在春天开出并不漂亮的花,在夏天曾经是一颗小小的被叶片遮蔽的青果;说它如何耐心等待秋天的到来,使自己变成阳光的金色,凝成一捧盈硕果实、可摸可触的爱。于是我思索柿子树在到这里之前的经历,它是长在一群同样的树木中间吗?它是怎样被命运选中,到鲁院的花园里,成为独特的风景?正如我冥冥之中幸运地到这里。它的命运之中是否也有风雨和雷霆?它的生命里是否也有春风和清露?它是否也深味了人间的悲喜,才呈现出这一树的殷实和辉煌?
(5)一天,我清早到柿子树下,在枯萎的草柯间捡了两枚熟透坠落的柿子。它们的光芒和馨香像音乐一样荡漾。由此我知道了,树木怎样靠果实传递快乐和希望。
(6)这座独一无二的花园里,在树阴和花丛中掩映着一些大文学家的雕像,巴金、茅盾、丁玲、冰心……他们有的器宇轩昂,有的神采飞扬,有的在倾心交谈,有的在凝神沉思。他们的生命气息透过颜色沉郁的大理石,火焰一般在时空中传递。我驻足于巴金先生的雕像前,他似乎在用温和的语气跟我说:“我用作品表达我无穷无尽的感情。如果我的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温暖,我就十分满意了。”我走到冰心雕像前停下脚步,看到她左手托腮,凝神远眺,一本打开的“书”放在膝上。不由得想起了她的书,她的文字,她的“爱的哲学”,随之,一股温暖明朗的情调蔓延开。
(7)冬天一日一日地深了,花园里的一切都沉浸在静寂的灰色里,只有柿子树还高举着一簇簇火焰般显眼的果子,微笑着,歌唱着……
(取材于郭严隶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味:深沉的滋味
B.殷实:充实
C.器宇轩昂:气质、风度出众
D.凝神远眺:聚精会神地向远方眺望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情感饱满丰富,既有对柿子树的景仰赞美之情,又有对银杏树的不满之意。
B.作者描写了北京秋日蓝天白云的美景,衬托出缀满果子的柿子树的独特之美。
C.第④段结尾处的三个问句,层层递进,形成磅礴之势,表达了“我”的深刻思考。
D.文章结尾再次描写柿子树的形象,呼应前文,含蓄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意蕴深长。
E. 文章写柿子树果实灿烂明丽的色泽,高挂枝头的姿态,传达了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
【小题3】第三段作者为什么写银杏树?请简要分析。
【小题4】文章写文学大师的雕像,有什么作用?
【小题5】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从鲁院里的柿子树身上获得了哪些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