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亲情是家庭成员交往的自然基础和人伦准则,从亲亲敬长的血缘亲情中提升出孝悌仁爱等道德,这是古代家庭教育乃至道德教育具有生命力的根源所在。孔子说,孝悌之德的培养并非停留于孝顺之举的行动层面,而应追求尊老敬长情感的升华。因此从儿童的生活体验出发来培养其尊老敬长的情感,自然贴切。家庭教育以此为基本出发点,既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又切合儿童的生活和情感的体验。。

古人对孝悌内涵的界定未停留在情感的层面,而是力图将这一情感导入尊卑贵贱的家族制度轨道,将孝顺之情转化成对宗法等级制度的服从。在宗法制度影响下,这种血缘关系成为家庭成员内部主从的客观基础和理论依据。这种血缘宗法制度给古代家庭教育贴上了等级制度标签,遵守和服从这一文化秩序成为古代家庭教育的根本要求。可这压抑儿童天性的家庭教育主张在古代大行其道,根本原因是古代家庭教育所倡行的孝悌之德适应了封建社会的发展需要。孔子曾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悌之德具有“事亲”的效用,还具有“事君”的效用,这是由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所决定。这样,培养孝悌之德不仅成为“齐家”的需要,还成为“国治”的基本素质要求。

正由于古代家庭结构与社会政治结构的这一同构性,将孝悌之德政治化和制度化便成为封建政治家们追求的目标,任何家庭很难摆脱这一教育模式。魏晋时期的嵇康素以“言论放荡,非毁典谟”著称于世,但他不希望子女效法自己,为子女和家庭的前途考虑,只得回到了家庭礼教的轨道。这说明,在宗法血缘制度之下,家庭稳定和社会稳定达到了高度统一,认同和服从血缘宗法制度成为古代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要求;但要求子孙服从家长权威认同家族制度并不是古代家庭教育目的的全部,遵从血缘宗法制度的积极意义是要继承家族传统自强自立,以扬名显亲亲。在中国古代,上自帝王,下至庶民百姓,对此有着高度的认同。为了强化子弟的门第意识,各等家庭的尊长们都十分注意向后代灌输光宗耀祖的思想。很多人以历史的反面教材为例告诫子弟,翻开古代多如牛毛的家训、家诫、诫子书,无不充斥着封建士大夫对家门兴衰的优患意识。

基于这种忧虑,有眼光的士大夫无不把自立自强的要求置于家庭教育的核心。当然,在封建士大夫家庭中,鼓励子弟读书入仕成为古代家庭教育的主流。隋唐科举盛行以后,科举入仕成为立身扬名光宗耀祖最实在最便捷的途径,家庭教育的重心由此向鼓励子子弟应试科举的方向倾斜。封建统治者“劝以官禄”的政策与家族“望子成龙”的普遍心态相济,使古代家庭教育与封建统治的追求又一次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

(选自王建军《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孝悌之德为道德教育的古代家庭教育价值取向既符合人们的天性,又切合儿童的生活和情感的体验,具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B.孩子要遵守和服从长辈,虽然是一种强迫行为,但是这一要求出自于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和血缘宗法制度的介入,也并不过分。
C.孔子和大多数古人对孝悌之德培养的认识不相同,前者仅止于追求尊老敬长的情感层面,而后者还将其导入了家族制度的轨道。
D.培养孝悌之德不仅是“齐家”的需要,也是“国治”对人们的基本素质的要求,所以孝悌之德才具有“事亲”和“事君”两方面的效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是从家庭中的情感层面、封建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孩子们的成长需自立自强等三个方面来论证古代家庭教育要培养孩子们的孝悌之德。
B.在论证古代家庭难以摆脱家庭礼教的束缚时,文中引用了魏晋时期的嵇康虽然自己“言论放荡,非毁典谟”,但是他并不希望子女效法自己的事例。
C.文中用我国古代多如牛毛的家训、家诚、诚子书的事例,证明了古代的封建士大夫对孩子的成长教育相当注重,对家门兴衰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D.文中用科举入仕是古代弟子立身扬名光宗耀祖最实在最便捷的途径之事,从而论证了在当时的家庭教自中,人们鼓励子弟读书入仕成为了主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是以亲情作为自然基础和人伦准则的,而这种亲情既属于自然天性,也于本身在家庭生活中的体验。
B.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的血缘宗法制度要求子孙们能够服从家长的绝对权威,这虽然没有积极意义,但是得到了所有家庭的赞同。
C.中国古代家庭都十分看重孩子的自强自立教育,有些士大夫还因为具有家门兴衰的忧患意识,就把这种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
D.古代家庭教育与封建统治的追求多次高度统一,根源都是封建统治者“劝以官禄”的政策和“望子成龙”的普通社会心态相契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2 07:01: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古村的雨

贺振钟

①这样的村庄,已经不多了。它们的日渐消失,几乎必然。无论人们再怎样刻意保护,还是敌不过时间的力量。当然,古老的村庄现在在江、浙、皖还有几座,但是它与周围的一切显然已失去了时代的联系。它的存在,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它陈列在那儿,每一块砖瓦,每一块石头,甚至每一棵树,都表达了某种静止和停滞的含义。

②沿着兰江南行,不久就可以到达郭洞村。村庄周围有石头垒成的围墙,出入村庄需要通过一道石门,这是村庄设置的关隘,不仅说明村庄在过去为了安全而壁垒森严,而且说明村庄封闭式的生活特性。村庄与外界的关联是隐藏的,采用一种不敞开的保守姿态,过着自足的生活。掩藏村庄的还有围墙外繁茂的树木。这些树木中不乏千年以上的樟、槐、榆、松,它们对村庄长年累月的遮蔽,使村庄更加隐秘在一种古老氛围之中。这是某种具有审美性和理想的乌托邦式的遮蔽,它让我们想起当年的武陵桃花源。古木环合,泉水夹带着野花流过去,只有一道小小的门与外面世界交通,这不是“桃花源”的范式吗?难怪这个村庄又叫做郭洞村,所谓“洞在青溪何处边”,外面的人要想走进村庄,莫非亦要打探哪儿才有幽密的通道?

③不过,我们走进村庄毫无困难,而村庄的情形也并不像桃花源。它里面是一群精心修筑的明、清风格的民居,大多白墙青瓦。高高笔直的风火墙,连成一片,隔断了村庄上面的天空,下面则是狭窄的巷道,巷道连接了村庄每一座门户。由于这些门户总是长久关闭着,巷道便空虚而冷寂,因此在村庄我们能够看到“屋舍俨然”,却不能看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情景。人们囿居在高墙和重门后面,这样一来,村庄无疑增加了更多的私密性质。于是,我们只好将眼光流连在村庄的外表形式上。我们的手指指着白墙上面各种形状的漏窗,还有镶嵌在一座座门楼上的砖雕,以及无数的镂花木刻,我们完全明白了,所有这些无一不是通过能工巧匠的机杼之心,在乡民们封闭幽深的心情和趣味态度外面装饰了一层“艺术”。从而借了这精致典雅的形式,来蕴藉他们自己紧闭的生活理想。也许,我们就这样不经意地走进了村庄的本质。

④自从这里成为外来者观看之地,村庄的功能就日渐萎缩了,它不再具有生活价值,而成为观赏对象。似乎这一二百年的精雕细作,全为了今天观看和欣赏的需要。甚至连村庄自身也愿意将村庄当作一件古旧的艺术品,连同隐藏在它背后的心情和趣味态度,一起博得一种叫做“文化”的评价和青睐。因此,它不会主动拒绝外来者的进入,这不仅说明它与“桃花源”不好相比,而且也与它那幽闭的本质产生了矛盾。因此,我们最后将看到,人在这样的村庄中,已不像往昔那样被隐藏,而是退出了村庄之外。没有气息,没有生活表情,没有人的日常活动,村庄就蜕变成空壳和废墟。这时候,村庄正好以“文化”的名义,命名为“原始生态村”。外来者为了一种“文化”而来,他们长驱直入,到处探头探脑,然后带着餍足的心情,回到现代世界中打几个文化饱嗝。

⑤只有那个春天的早晨,村庄上空,开始飘落微雨,通往村庄的石子路上,一位穿蓑衣戴箬笠的老农民,牵扯了他惟一的那条耕牛走向村外时,身后留下了一串湿漉漉的蹄声,村庄才真实得让我们多一点感动。

【小题1】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说那些古老村庄的存在,“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
【小题2】第二自然说,村庄是“隐藏”的,请结合上下文,概括村庄是通过哪些方式隐藏的,并说明隐藏了哪些内容?
【小题3】文中反复提到桃花源有什么作用?
【小题4】文章中只有最后一段写到雨,而大部分内容却是写古村的环境和生活,作者为何以“古村的雨”为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语博大精深、自成一体,在表达上有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点。不说古诗词,单说日常用语就是如此。比如,单就一个“笑”字,就有前仰后合的大笑、勉为其难的苦笑、忍俊不禁的微笑、尖酸刻薄的嘲笑等区分,仅形容笑声就有“哈哈”“嘻嘻”“嘿嘿”“咯咯”“呵呵”“扑哧”等区别。可以说,多样的表达折射出多重情感,反映着多彩生活。而善用语言,不仅可以更好地说出个人的故事、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够以百花齐放的语言实践,营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

然而,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主要表现在不会用复杂、微妙且精确的修辞,以及基本不会引用乃至创作诗句。正如网友所说,“有时候脑子里想一件事,无法很利索、饱满地说出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使用一套固定句式或者很多夸张的语气词,看似个性实则雷同,既钝化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弌,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

是我们的语言贫乏了吗?并不尽然。从存量上来说,我们词汇、句子、典故等语料的多少,可能并没有太大变化。从増量上说,网络语言等已有新的迅猛增加。与其说语言贫乏,不如说是表达上的一种偏爱。语言嬗变的风向,也是时代发展的走向。互联网时代争分夺秒,自然要求更直接的信息、更简洁的表达。信息洪流的湍急,也让同质化信息唾手可得,随手复制粘贴称得上高效。网络语言所创造的大量流行词、新句式、新修辞,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因此,古诗成语也好,网络用语也罢,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蕴含着语言的力量。

语言的活力来自常用常新。在一个新词汇层出不穷的时代,准确说出所思所想,比不假思索套用流行词汇更有价值。很多时候,网络用语盛极一时,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总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大浪淘沙。只有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才能生机勃勃、经久不衰,造就语言的经典。

更进一步看,身处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咬文嚼字”。一段时间以来,从教科书上的“姥姥”“外婆”的称谓之争,到“远上寒山石径斜”“乡音无改鬓毛衰”等诗词的古音讨论,如今的语言生活空前活跃也空前复杂。在语言的吐故纳新中,映射着传统与现代的激荡、文化与生活的互动。如何对待语言、如何更好表达,其实也是如何善待文化、善待生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用丰富的表达去认清自我、认识生活,在创新与守正的辩证中感悟过去、探索未来,语言的河流就会奔腾不息,交流与沟通就能心心相印。

(摘自盛玉雷《善用我们的语言宝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大精深的汉语,可以多样的表达折射多重情感,反映多彩生活。
B.流行的新词汇即使经过实践的考验和时间的沉淀,也很难成为语言的经典。
C.从称谓之争、古音讨论中,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激荡、文化与生活的碰撞。
D.用丰富的语言去承载文化,用丰富的表达去认清自我、认识生活就是善待语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采用了例证、对比等论证手法,意在论证语言的“钝化”现象。
B.第三段从存量、增量的角度,论证了我们当今的语言并不贫乏的观点。
C.文章是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来论证的,层层递进,逻辑性强。
D.文章辩证地论述了当今层出不穷的新词汇在交际上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新词汇一方面丰富了语言的存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
B.网络用语之所以能够存活甚至广为流传,是因为其拥有经久不衰的强大的生命力。
C.只有能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的语言,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沉淀,焕发勃勃生机。
D.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善待语言、更好表达,就是善待文化、善待自己。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儒墨之争给儒学带来了什么

孔德立

①早期儒学的传承创新  是早期儒家自身传承的结果,   是排拒与融合其他学说的结晶。墨子“非儒”与孟子“辟墨”是儒、墨两家争鸣的重头戏,对儒、墨学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凸显出早期儒学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②《墨子·公孟》篇批评儒家有“四政足以丧天下”。其一,儒家不重天、不信鬼,导致社会上的恶人毫无宗教敬畏感,民众也失去了批判社会的武器。其二,厚葬久丧,既耽误生产,又靡财费时,加剧生活贫困。其三,弦歌鼓舞,助长统治者的奢侈腐化生活。贵族们的一顿饭“目不能遍视,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墨子·辞过》),如果再沉溺于弦歌乐舞之中,奢侈之风会更加兴盛。其四,宣扬“命定论”,使贵族与平民各安其位,泯灭了民众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斗志。墨子认为,儒学之所以不能惠及普通民众,根源在于儒家“仁”说。“仁”首先是血缘之爱,以“孝”为中心,然后在家庭宗族、邻里乡党、朋友君臣中次第展开。墨子认为,战争爆发的根源就在于人们各私其亲,不能以对待自己亲人的方式对待他人。鉴于此,墨子提出了“兼爱”的主张。

③“仁爱”与“兼爱”是儒墨之争的核心问题。要击退墨家的进攻,必须彻底揭露兼爱的危害。恰好,墨者夷之厚葬其亲的举动暴露了墨家的理论缺陷。墨家赞同薄葬,批评儒家的厚葬主张,而墨者夷之厚葬其亲的做法正违反了自家学说。当孟子批评夷之时,夷之却以儒家主张的“若保赤子”为借口,辩解说“爱无差等,施由亲始”亦为儒家所赞同。孟子对夷之的论调予以坚决的反击,他指出,丧礼的真正内涵不在于财产的多寡,而是源于子女发自内心对父母的真爱情感。墨子津津乐道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的兼爱精神,实际上是把特定情感庸俗化了。孟子认为,墨家把他人之父视为己之父,消弭了父亲的特定内涵。仁爱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儒、墨在仁爱与兼爱问题上有着不可弥合的分歧,因此,孟子才尖锐地批判墨家的“兼爱”学说,认为其会使人成为无异于“禽兽”的“无父”之学。

传统说法认为,孟子辱骂墨子为“禽兽”,遂以为孟子与墨子的学说是对立的。但如果把墨学置于孔孟之间加以分析,就会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孟子在捍卫儒家仁学核心价值的同时,亦悄然对墨学进行了吸收。性善论与仁政学说是孟子对儒学的新贡献,但如果我们只注重孟子对儒学的传承的一面,很容易忽略墨学对孟子的影响。孟子直接说人无仁义礼智则“非人”。可见,善性已经成为做人的必然条件。那么,孟子性善论的至善源头到底是什么呢?

⑤如果我们考虑到墨子对儒家的批评,不难发现,墨子对“天”与“善”的论述正被孟子悄然吸收了。《墨子》书中“天民”一词出现2次,《孟子》书中出现了3次。值得关注的是,这个词却不见于其他早期儒墨两家著作。墨子把至善之天与民连接以来,为人性找到了至善之源。“爱人利人以得福”(《墨子·法仪》),扶危救困、爱人利人之人,获得天佑而得福。墨子虽未明言人性善,但推行兼爱之人必定以人之善性为前提。墨子“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墨子·尚贤中》)的主张,从“农与工肆”中选拔官吏的提议,均是墨子提升民众地位的举措。经过墨家的宣传及实践,墨子的这些主张已经唤醒了民众积极争取自身利益的意识。在风起云涌的墨家“革命”之后,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也就顺理成章了。此外,孟子“仁,人之安宅;义,人之正路”的论述,既坚持了儒家仁爱的核心价值观,又受到了墨子“行天下大义”的影响。墨子“非乐”,孟子则劝导统治者“与民同乐”,把墨子认为贵族专享的乐舞文化转化为了君民共享的社会财富。

⑥经过孟子对墨学的融合、排拒与吸收,儒学已不再是曲高和寡的贵族式的内圣修身之学,而是发展成为兼济平民的外王之学。从孔子到孟子,儒家在坚守仁学核心价值的前提下,又吸收墨学之“义”,走出了一条主体性传承与包容性创新之路。

【小题1】第①段空白处填写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而……
B.既……又……
C.即使……也……
D.虽然……但……
【小题2】根据第②、③段内容,辨析“仁爱”与“兼爱”的区别。
【小题3】墨者夷之的言行违背了墨家的      的主张。
【小题4】对第④段画线句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段首将传统观点作为一个反面的靶子。
B.引出对儒家吸收和融合墨家思想的论述。
C.照应上文批判墨家兼爱无异于禽兽之学。
D.更进一步体现孟子“辟墨”的浩然之气。
【小题5】调整第⑥段中加点词语的顺序,并说明理由。
【小题6】概述“儒墨之争给儒学带来了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祭祖是一个极富特色的文化符号。在祭礼的发展历程中,自先秦时期开始兴起,后经汉唐宋元明清历代王朝变迁,一直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构成。在传统社会,无论是王朝政府、官僚贵族,还是寻常百姓之家,祭礼早已内化为中国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仪式传统。传统祭礼的历史传承对当代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②早在商代时,人们将祖先视为可怕的死者,死者经常制造各种灾祸,给生者带来伤害。为了防止祖先作祟,他们需要举行祭祀活动,通过奉献牺牲的方式祈求祝福。胡适在《说儒》一文中说“看殷墟出土的遗物与文字,可以明白殷人的文化是一种宗教的文化。这个宗教根本上是一种祖先教。祖先的祭祀在他们的宗教里占一个很重要的地位,丧礼也是一个组成部分。”

③到了周代,祭祖礼仪在秉持内在的祖先崇拜的信仰意义外,更增加了稳固国家统治和社会稳定的含义。此时,祭祖礼仪不仅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存在,也与国家的统治、社会的安定相联系。在这种背景下,祭祖礼仪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被高度重视,最终形成一套上至王侯,下达百姓的完善的祭祖礼仪体系。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周王自称天子,是“大宗”,同姓诸侯尊其为大宗子。诸侯相对于天子是“小宗”,但又是本国的宗子。这种宗法关系直接体现在宗庙设置上。《礼记·王制》谓“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虽然不同阶层所设置的宗庙数量不同,但社会各阶层都重视对祖先的祭祀。《礼记·大传》谓“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又谓“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可以看出,人们将处于冥冥中的祖先和现实生活里的宗族结合起来,这就使得祭祖礼仪突破了氏族时期单纯的精神信仰范畴,结合了国家统治的政治需求和社会良性运行的社会需求。从王朝统治者角度看,天子祭祖能够提升自身血统的神圣地位,增强自身统治的权威性。从社会运行角度看,祭祀祖先能够培养人与人之间的血缘亲情意识,有利于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随着社会的变迁发展,周代宗庙体制的内容和形式在后世都发生了变化,但是祭祖的文化传统却历久不衰,成为维持家族人伦关系,促进基层治理,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保障。

④在传统社会,礼不仅是个人行为规范,同时具有更深远的国家政治统治与社会管控功能,这与礼存在的社会环境以及统治阶层如何看待和利用礼为国家统治服务有关,“先秦的礼主要用于规范和协调贵族之间的行为;汉朝的礼主要发挥了建设新体制、实现‘大一统’的作用;南北朝时期,礼被突出地用以维护门阀的特权和地位;到了宋代,礼的重心则已向民间的礼教倾斜,而到明、清,民间礼教的发展达到极致”。与前代王朝不同,宋代统治者对礼进行了重新界定和使用,突出强调礼仪文化的教化作用,重视推进民间礼教的发展。同时,随着庶民宗族社会地位的提高,他们的文化权利也在逐步扩大,庶民礼仪开始融入到国家礼仪文化体系当中。

(摘编自邵凤丽《社会治理视阈下“以礼治家”的历史实践》)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祭礼自先秦时期兴起以来,经历代王朝变迁,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开始内化为中国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传统。
B.殷人认为死者经常制造各种灾祸,给生者带来伤害,故举行祭祀活动,来防止祖先作祟,祈求祝福,来加强对国家统治的稳固。
C.祭祖礼仪规范化、制度化和体系完善,是周代在祭祖礼仪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并与国家统治、社会安定相联系的背景下制定的。
D.在传统社会,统治阶层更看重用礼为国家统治服务,因而弱化礼对个人行为的规范,突出了礼的国家政治统治与社会管控功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使用道理论证,引用胡适《说儒》的观点,意在证明殷人举行祭祀活动,通过奉献牺牲的方式以表达对祖先的崇拜。
B.文章第③段引用《礼记·王制》,通过不同阶层设置的宗庙数量情况,论述了周代社会各阶层对祖先的祭祀重视程度不一的史实。
C.文章第④段写到了先秦、汉朝、南北朝、宋、元、明、清时期礼的不同作用,论证了礼具有国家政治统治和社会管控功能。
D.文章梳理了祭礼在历代的含义和功能变迁情况,意在揭示出传统祭礼的历史传承对当代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仍有重要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祭祀祖先能培养人与人之间的血缘亲情意识,有利于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是祭祖的文化传统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B.祭祖礼仪得以突破氏族时期单纯的精神信仰范畴,与人们将处于冥冥中的祖先和现实生活里的宗族结合起来紧密相关。
C.庶民宗族社会地位提高和文化权利逐步扩大,迫使宋代统治者重新界定和使用礼,庶民礼仪开始融入国家礼仪文化体系。
D.传统祭礼可谓精华糟粕并存,维持和巩固王朝统治的成分应当舍弃,维持家族人伦关系、促进基层治理等优势应继承和发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民建筑师”齐康

在南京,有一座被誉为“一部由石头垒成的史书”的建筑一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是全国第一座抗战史系列的纪念馆一,其设计者是当今中国建筑界泰斗级大师齐康。

齐康生于南京,虽没有亲身经历南京大屠杀,但当年父亲冒着生命危险留守南京保护难民的事迹,给齐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40多年来,难耐的悲愤、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触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使他倾注了20多年的心血设计出这座纪念馆,他说:“30万南京人的血肉生命,值得我呕心沥血去祭奠。”

齐康对纪念性建筑情有独钟,他参与设计了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等上百座纪念馆.他用建筑的形式留存和传承民族的历史,表达情感,期望美好未来,被称誉为“纪念馆意义”。

其实,齐康更喜欢别人称他为“平民建筑师”。无论是他设计的高楼大厦、园林小景,还是各种各样的纪念馆,他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走进去,去感受,去领会。他说建筑必须为人服务,以人为本。在大连理工大学伯川图书馆的设计中,他在图书馆内预留大量“交往空间”,国内有些图书馆专家对此很不认同,认为应该最大限度地设计阅读空间。而他认为图书馆的功能不只是阅读,还要有交往;交流不只是人与书,还有人与人。

在福建武夷山庄的建筑设计中,齐康从传统中传承出新,在福建地区的乡土建筑里融入时代的气息,探索出一种新的地方主义风格,使福建武夷山庄成为全国风景建筑中第一个乡土建筑时代化的作品。他说,要尊重一方土地,尊重一方水。在这个一方水土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作品来,让人看到这个建筑就感觉像是从这个环境里长出来的。

齐康认为建筑师应当有一种情怀,一种责任心,担负起建设和梳理城市环境的重任。他说,建筑师必须研究城市的自然特点和人文特点,建设有情感的城市。他认为每一个城市都是有记忆、有坐标的,比如说游子回到故乡,他能依着某个建筑找到以前的记忆,而现在的城市建筑突飞猛进,人在其中感觉很孤独,如何听得见乡音,记得住乡愁?

作为建筑设计大师,齐康信奉一句话:不下工地的建筑师不是一个好的建筑师。他认为真正的知识许多来自下层。他曾经问.擦窗工人对窗台设计有什么看法,工人说,站在花岗岩表面上太滑了,窗沿太窄,铝合金的窗轨不好站。这让他深深体会到,建筑不仅为业主设计,还要为擦窗工人设计。

面对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首届“梁思成建筑奖”等种种荣誉,齐康很淡然,他说:“盖棺定论时,能被看作‘平民建筑师’,我就心满意足了。”

   (选自李伶伶《齐康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齐康参与设计近200座建筑,其中有纪念性建筑、学府建筑、文化建筑、人物建筑、风景建筑、办公建筑等多种类型。在这些建筑设计中,他运用中西方建筑的传统手法,融入丰富的哲学思想,重视空间的处理,探索中国现代建筑风格。

(摘自《东南大学校友介绍>)

②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读博士时,师从齐康。王建国说:“齐先生高瞻远瞩,将建筑学有限的设计领域扩展到城市和环境领域,扩大到社会和人文领域。”

(摘自“中华新闻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被誉为“一部由石头垒成的史书”,是齐康对南京30万死难同胞的特殊祭奠。
B.齐康的父亲冒着生命危险留守南京保护难民的事迹,对齐康设计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较大影响。
C.作为全国风景建筑中第一个乡土建筑时代化的作品,武夷山庄是齐康“新的地方主义风格”的体现,表现出他对一方水土的尊重。
D.齐康设计的伯川图书馆,突破了图书馆最大限度地设计阅读空间的束缚,填补了图书馆在凸现人与人交流功能方面的空白。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的两项是
A.齐康对纪念性建筑情有独钟,这与他的设计理念有关,他想用建筑的形式留存和传承民族的历史,表达情感,期望美好未来。
B.齐康成功设计出全国第一座抗战史系列的纪念馆,奠定了他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使他赢得了“纪念馆之父”的至高赞誉。
C.齐康高瞻远瞩,他将建筑学有限的设计领域扩展到城市和环境领域,扩大到社会、人文领域,通过自己的设计,建设和梳理城市社会环境。
D.齐康既善于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他运用中西建筑的传统手法,探索中国现代建筑风格,设计的作品数量众多,类型多样。
E.齐康是有情怀的建筑师,为了一个回乡的游子能依据某个建筑找到以前的记忆,消除孤独感,他倡导建设有情感、有中国现代风格的城市。
【小题3】为什么说齐康是“平民建筑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