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块石头,进入人玩味的世界,就成了审美对象,不是纯然之物了。中国人还将石作为艺术品,即利用石进行艺术创造,从而表达心灵。这时的石就不是简单的把玩对象,而是一件艺术品了。
赏玩石需要人工加工的因素,古人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其中透露出的思想值得玩味。可以说,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强调自然天成,不露雕琢痕迹。
如选石,清梁九图《谈石》说:“藏石先贵选石,其石无天然画意者我不中选,曰皱曰瘦曰透,昔人已有成言,乃有化工之妙。”一块没有经过人工雕琢的石,是自然的,但不代表这样的自然之石就能入选,人们选择那些能突出自然天工之妙的石,即依照人的眼光所体现出的造化特征,或者说富有人的精神性因素,如对瘦漏透皱的偏好,显然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
中国古代的玩石者,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造石”方法,不是人创造出石头,而是通过人的努力,再加以自然的伟力,创造出一种合乎人们审美习惯和生命追求的石来。南宋赵希鹄有“怪石辨”之说:“太湖石出平江,太湖工人取大材,或高一二丈,先雕刻,置急水中舂撞之,久久如天成,或用烟熏,或染之色,亦能黑。”这种方法一直流传至今。很多奇石就得自于这样的手段,“鬼斧神工”中也包括了人工,不过人工的痕迹不露,做得如天然创化,这是不可置疑的原则。但这一原则在今天则有所背离,以致破坏了中国赏玩石的基本审美规律。以奇为尚,人工雕琢痕迹尽显,有的甚至是粗糙、拙劣的;石的深加工,使其更向工艺化方向发展,石原有的古拙苍莽的意味荡然无存。
中国传统的玩石,还注意辅助设施的配置,将其置于最能体现石的特点的地方。梁九图说:“选石得宜,次讲位置,位置无法,无以美观。鬼斧神工俱成滞相,此事只堪为知者言耳。”所谓“位置”,就是石的布局。他认为,石的位置得当,还需要小景的配置:“石上种莳之法,竹与木俱宜,极小然后重峦叠嶂,始露大观,唯必择其小而枝柯苍劲者裁之,令见者有穷谷深山之想,一苔一草俱费匠心。”
在这方面,古人还有“石无位置”的观点。《小窗幽记》说:“山居有四法:树无行次,石无位置,屋无宏肆,心无机事。”石无位置,不是不讲究位置,而是要有自然天成之趣,不能流于机心,不能有人工的痕迹,人精心设定的位置,就像没有经过加工一样。即如东坡题其壶中九华石所云:“试问安排华屋处,何如零落乱云中。”零落散漫中,可见自然之妙;刻意安排处,反伤真趣。
从选石、造石到位置的斟酌,都是对石的再创造,一块精心雕琢的玩赏石已经不是纯然的外物,而成了一种艺术品。这些艺术的再创造,都必须遵循“虽叨人力,全由天工”的准则,必须合自然之秩序。这是中国赏石文化最根本的思想。
(选自朱良志《顽石的风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为艺术品的石头”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艺术品的石头渗入了人的因素,既非纯然之物,亦非简单的把玩对象。
B.作为艺术品的石头摆脱了石头的原始状态,成为人们表达心灵的艺术载体。
C.作为艺术品的石头本质上应是自然之石,也就是没有经过人工雕琢的石头。
D.作为艺术品的石头可以说是经过了人力的加工,但又不露人工痕迹的石头。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选石中对“瘦漏透皱”的偏好,表明石的美学特征是人们审美观照的结果。
B.赵希鹄的“怪石辨”说明在“造石”过程中,人力的作用略胜于自然之力。
C.梁九图认为,石的布局倘不得当,会灭没了天地之美,有愧于造物之精华。
D.作者认为中国赏石文化最根本的思想是人力与天工的协调作用、完美融合。
【小题3】请简述石头的艺术再创造中“人力”与“天工”的辩证关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25 04:06: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越来越频繁,电影成为很好的交流方式和文化输出通道。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同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不管是在市场还是电影工作方面,抑或是电影投资方面都有雄厚的实力。“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中国全方位打开文化输出通道,在和周边国家的对外交流过程中,电影交流成为重要的文化外交手段之一,这给中国电影的“走出去”提供了绝佳的条件和发展土壤。

(摘编自2016年6月21日北京青年报《一带一路助中国电影“走出去”》)

材料二:

中国电影在几十年来“走出去”的历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而言,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并未与中国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同步。主要原因有:

首先,中国很多主流商业电影在其主题的表达方式上缺乏国际普遍性,并且对海外受众心理和外国文化缺乏深入了解,以致外国观众对除了“功夫”类型之外的其他中国电影兴趣不高,所以难以进一步向国外推广。曾经在亚洲地区取得高票房的《赤壁》和《投名状》败走西方主流电影市场即是此类问题的典型例证。其次,本土电影专业人才匮乏,特别缺少能够充分了解国际电影合作与制作的人才。再次,中国电影质量仍待提高,高品质的电影数量较少,有智慧的原创作品匮乏。故事讲得不够好、技术和艺术水平不够高、制作不够精良,仍是国产电影普遍存在的问题。最后,中国电影海外发行推广还暴露出诸多技术性问题,中国电影的海外自主商业渠道还很滞后,国际商业运营能力不强。推广模式不成熟,推广渠道单一、陈旧和推广的专业化水平低,也成为制约中国电影被国际广泛知晓的瓶颈。

(摘编自柏榕榕《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困境与机遇》)

材料三:

 

亚洲

欧洲

大洋洲

非洲

美洲

宗教片

3.13

3.17

3.38

3.19

2.47

音乐片

3.24

3.17

3.52

2.98

2.67

恐怖片

3.49

3.46

3.78

3.18

2.97

儿童/家庭片

3.55

3.32

3.6

3.37

3.01

功夫片

4.16

3.85

3.72

4.17

3.73

纪录片

3.19

3.29

3.49

3.5

3.66

剧情片

3.22

3.4

3.95

3.28

3.54

动作片

4.22

3.88

3.98

4.07

3.88

动画片

3.29

3.38

3.69

3.18

3.06

 

表一 不同大洲观众对不同类型中国电影的偏好度调查

表二  不同大洲观众对中国电影中中国元素的偏好度调查

(摘自《2014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全球调研数据》)

材料四: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国上映26天,票房突破十亿大关;在IMDB(互联网电影资料库)评分8.8分、烂番茄(美国著名影评网站)收获96%的新鲜度,也足见欧美观众对它的认可。印度电影能够在我国、在欧美扬名立万,原因首先在于印度电影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浓浓的人文关怀。这种责任和关怀来自于对历史的审视、对英雄的渴望、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批判。其次还在于其并没有因为坚持民族特色而拒绝外来优秀元素,也没有一味“崇洋”而丢掉本土的优质资源,而是坚持发扬本民族特有的歌舞文化和吸收外来精英文化双管齐下,并始终与瞬息万变的社会现实保持良性互动,力求在宝莱坞商业片之外,以“印度+民族+本土”的文化战略扩张自己的版图,在载歌载舞中不断前进并征服全世界。

(摘编自2017年5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10版《印度电影靠啥征服我们》)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交代了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市场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及其在文化交流、文化输出方面的积极意义。
B.材料二从电影主题、电影人才、电影质量和电影的推广发行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尚不大的原因。
C.材料三用图表的形式揭示了全球五大洲的观众对中国电影类型及其中的中国元素的偏好度情况,直观简洁。
D.材料四提供了一个成功“走出去”的电影案例,中国电影若能学习印度电影的成功经验,也必将征服世界观众。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表明中国电影在电影市场、电影工作及电影投资方面都有雄厚的实力,但这不代表中国电影成功“走出去”指日可待。
B.在亚洲取得高票房的《赤壁》和《投名状》没能成功走向西方电影市场,原因就是它们作为商业电影在主题的表达上缺乏国际普遍性。
C.表一表明五大洲的观众对中国“功夫片”偏好度较高,印证了材料二“外国观众对除了‘功夫’类型之外的其他中国电影兴趣不高”的说法。
D.表二各大洲观众对中国电影中中国元素的偏好有显著差异,非洲、大洋洲观众最偏好“风土人情”,欧洲、美洲观众则最偏好“人物角色”。
E.材料三的调查数据有启示意义,研究不同大洲观众对中国电影类型及中国元素的偏好度,将使中国电影在走向国际市场时更有针对性。
【小题3】中国电影要想更好地“走出去”拥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可以向印度电影学习借鉴的地方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你就这样把草原交给了我

艾 平

在我六岁的那一天,我亲爱的老祖母,你把我举在马背上,我的腿够不到马镫,你就用红缎子把我捆在马鞍子上。你手牵着马缰绳在前面走,一连走了三个屯子,带我拜见了三个可靠的人。你说的话,现在每一次想起来,总是忍不住流泪。

“我把这没有阿爸的孩子交给他的好叔叔了,请你教给他套马的本领吧!”“我把这没有阿爸的孩子交给他的好舅舅了,请你教给他养牛的手艺吧!”“我把这没有阿爸的孩子交给他的好姑父了,请你教他当一个勇敢的男人吧!”……

我一直记得那个早上,我闻到了你锅里喷香的奶茶味,睁了睁眼睛,又闭上。你把我拎出蒙古包,一直带到牛圈里。你两腿夹着奶桶挤牛奶,让我去把半个月大的小牛犊抱过来撞撞奶。

那小牛犊抻开四条腿跑,我追上它,却拦不住它,我拦住了它,却抱不住它,我抱住了它,却抱不走它……你把小牛犊撒在草原上,让我每天去抓抱,直到我把小牛犊抱到母牛的身底下。

你把羊群交给了我,一遍遍嘱咐我:“遇到事情不要慌。那几头大肚子的母羊要生,你就远远地看着它。如果遇上难产的母羊,你就慢慢地帮着它。”

阳光温暖。我看见一头母羊正在分娩,我按着你教给的办法,果然一头湿漉漉的小羊羔就在我的手里诞生了。不一会儿,又有一只母羊生出了一只黑脑袋瓜的小羊羔。

我正想把羊群拢起来往回走,发现一只小个子母羊也有了生产的迹象。也许是头一次生产,它显得十分惊慌。天色暗下去,老鹰出现了,它闻到了母羊生产的血腥味,在羊群边上盘旋着。我的耐心变成了急躁。当我使着劲把小羊羔从小个子母羊的身体里拽出来的时候,母羊的子宫被我给拽脱落了。

当我急吼吼地求助你的时候,你不慌不忙,轻轻地托起母羊的子宫,用温水冲洗干净,一点点送回母羊的腹腔。你又令我提起母羊的后腿,往下顿了几下,还在母羊的下腰处系上了一条皮带,然后把母羊放在蒙古包里照看了一夜。第二天,那小个子母羊就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那样开始吃草了。

你两天没有给我一个笑脸,第三天,你告诉我,好牧人是会跟草原说话的人,牲畜冷了,你也知道冷;牲畜饿了,你也知道饿;牲畜疼了,你也知道疼……你说牛儿羊儿和我一样,都是草原的孩子。

那个冬天的雪花好大。早上一推开包门,我就看到了那只灰色的大母狼。它离我们的蒙古包不到五十米,面向我们趴着,一动不动。

我急忙翻身上马,操起套马杆。我知道一出手就可以套住狼脖子。就在这时,我的肩膀被你甩出的放羊鞭击中了。你不让我去擒拿这只闯入我们家园的狼。

它掏你的马群了吗?它叼你的羔子了吗?它向你发出凶狠的吼叫了吗?

你告诉我这条狼不是来祸害人的,它肯定是遇到难处了。

你拎着一块羊腿肉,走到离那只狼五六米远的地方,把羊腿肉往狼跟前一扔,可那狼没有动。

“嗥……嗥……”,直到夜晚,那条狼终于发出了非常微弱的叫声,甚至你拴在羊圈前的牧羊犬都没有被惊动。突然,我听见狼微弱的叫声被放大了不知多少倍,“嗥……嗥……嗥……”,那声音凄厉又高亢,打破了寂静的夜空。我定神一看,啊?竟是你,我的老祖母,你在帮着那狼大声地叫着!

母狼的伙伴听到了呼救声,赶来了。那母狼把头低向身旁的草丛,叼起一只小狼崽。接着,每一条狼都叼起一只小狼崽,飞快地离开了。原来,那母狼是为了守护身底下刚刚出生的孩子。它冒死从早晨坚持到夜晚,才敢召唤同伴来救助。

事实证明你说的对,这群狼的家就在周围的草场上,而我们的畜群却不曾被袭击。

我亲爱的老祖母,你就这样把草原交给了我。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前两段回忆老祖母带“我”去拜见三个可靠的人时的情形,透露出“我”的身世之苦,也表现了老祖母为了教育“我”而煞费苦心。
B.文章对老祖母训练“我”抓抱小牛犊的描写,既形象又传神,生动地展现了“我”一步一步成为一名臂力强壮的小牧童的艰难经历。
C.“我”在给小个子母羊接生时,由于急躁竟然给它造成极大伤害,老祖母不但没有怪罪“我”,还耐心教导“我”要体会牲畜的冷饿病痛等。
D.老祖母阻止“我”伤害母狼、试探母狼、帮母狼呼唤同伴等细节描写,表现了老祖母善待生灵的思想,也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公 鸡
岑燮钧
杨瑞凤曾是剡剧界的头牌老生。
在舞台上,她气场极大,任是怎样的名角,都得喊她一声“爹爹”或者“老爷”,看她颜色行事。她一开腔,声若洪钟,丹田震动,喷口激越,气势磅礴。可是,到了台下,卸了妆,人们发现她只是一个小老太。
晚年的杨瑞凤已很少登台,因为她身体不好,眼睛也不好。
剡剧是小生小旦戏,清一色的女演员。女孩子自然不大喜欢演老生,所以,来杨瑞凤处拜师的不多。
目下倒是有个学生,是自己剧团的,叫李敏。可惜李敏先天不足,长得太秀气,声音也不够洪亮,时有雌声,是为大忌。这让她很是操心。每次来上课,她都逼着学生喝人参汤,希望她能长壮些。偏是李敏对气味过敏,捏着鼻子,喝参汤如喝毒药。渐渐地,她来得不如以前勤了。
杨瑞凤一个人过活,住在底楼。因为眼睛不好,很少出门。一日,天蒙蒙亮,忽听得公鸡的叫声,她立马来了精神,想起多年前自己模仿公鸡的叫声,对着“狮子短缸”(一种盛物的瓷器)练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终于练成剡剧界最苍劲的老生腔。看来,李敏也得试试这一绝招。她沿着小区细细探听,原来是不远处的邻居家传来的。她一连敲了几次门,都没反应,直到晚饭时分,才等到主人。
她在院中果然看见了一只金黄威武的大公鸡,原来是邻居家乡下的客人送来的。杨瑞凤说明来意,邻居似乎脸有难色。杨瑞凤出了高价,邻居才舍得。她抱到家里,很是高兴。因为市场上很难买到大公鸡。
没有鸡笼,只得散养。结果,院中到处都是鸡屎。
每天早上,她听到公鸡的鸣叫,就如公鸡看到母鸡而颈毛勃起一样,也是热血上涌,以至于一度还产生了眩晕。公鸡一声长鸣,她也一声长鸣。公鸡听到应和,更加叫得欢。于是,院中叫声此起彼伏,仿佛有一群公鸡在打鸣,引得四邻“侧耳”。
可惜,李敏一直不来上课。她等得心急,就打电话过去,那边李敏说,身体不爽,杨瑞凤只能徒呼奈何。
这天晚上,她实在等不住了。看月色如昼,街灯如市,觉得自己固然目力有限,似乎仍可一试。于是,缚了公鸡,放到藤篮里,一手提着,一手搭着人行道内墙,摸索前往。一则看看李敏身体怎样,二来也与她深入探讨一下女子老生的唱腔问题。这些年,偶有她出席的会议,她必振臂高呼剡剧须重视老生行当,可惜应者寥寥。倒不是她难耐寂寞,她是寂寞惯的。只是艺不传人,心有不甘,就仿佛做婆婆的总不见媳妇肚子大起来心里着急一样。
她高一脚低一脚地走在城市平坦的大道上,不敢走路中央,就是人行道也是靠边站。有几个小孩子看看她古董般的藤篮和一只雄鸡,感觉遇到了魔法世界的巫婆。
好不容易总算摸到了李敏家。这一路足足有好几公里吧。
“李敏在家吗?李敏在家吗?”
她的喊声在夜空中显得特别铿锵有力,带着舞台腔,完全像一个老头。
过了半晌,李敏下来了,脸蛋又是苍白又是红扑扑。
“先生,你怎么走来了?”剡剧界管老师叫先生,无论男女。
“我来看看你,你看我给你买了什么。”
“一只鸡?先生你又破费了。”
“哈哈,这不是一只普通的鸡,这是一只大公鸡,它是先生的先生,是你的太先生!”杨瑞凤说话时带着职业性的舞台夸张。
过了会儿,李敏的老公下来了,让她们进屋。看着杨瑞凤忘情地给李敏讲老生唱腔,他只能讪讪地退下。
杨瑞凤带着李敏发声,只可惜公鸡还不到报晓时分。她一边自己亲自示范,一边叮嘱李敏明晨早点起来,观察公鸡怎样发声。“你看小小一只公鸡,它的声音这么饱满,可传数里。为什么你的声音在舞台上推送力不强?我们戏曲界有一句行话,叫字字送听,你要好好练习。”
这一教就是三个小时,李敏的老公几次下来又上去。终于,他耐不住了,说今晚就到这里吧,否则要累着杨老师了。
“不妨,不妨!”杨瑞凤依然沉浸在舞台上。
“你送送先生吧。”李敏对老公说。
送到半路,杨瑞凤不再让李敏老公送,说自己来得就去得,并教育不是剡剧中人的李敏老公多担待,让李敏多吃些,养胖些,才有力气唱戏。
“杨老师,李敏她怀孕了,吃不下!”
“什么,李敏怀孕了?太早了吧……”杨瑞凤想说什么,终于咽下,“啊哟,那我应该送一只老母鸡!”
这一晚,杨瑞凤半夜进的门。
小区里有人听到,凌晨两三点,有公鸡报晓。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小说通过剡剧界头牌老生杨瑞凤用公鸡教徒弟李敏练嗓的事情,写出了剡剧老生这一优秀传统戏剧行当逐渐衰落、即将失传的严峻现实。
B.当杨瑞凤跟邻居说明想买公鸡的意图后,邻居“脸有难色”,等到杨出了高价,邻居才肯卖,说明杨的邻居很会借机挣钱。
C.买回公鸡后,“院中到处都是鸡屎”“引得四邻‘侧耳’”说明杨瑞凤尽管老生唱腔造诣很高,但生活不讲卫生,不会处理邻里关系。
D.小说结尾“小区里有人听到,凌晨两三点,有公鸡报晓”写出小区里无人关心杨瑞凤的生活,侧面表现出了世态的炎凉和人情的冷漠。
【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概括杨瑞凤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以“公鸡”为题目,请分析“公鸡”在小说中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二维条形码
①条形码有一维条形码和二维条形码之分。一维条形码就是今天人们已经非常熟悉的普通条形码,它的信息仅靠黑白条纹的宽窄来表达,在平面上以单一方向分布排列。一维条形码虽然只能编码几十个字符、数字,还脱离不了对数据库的依赖,但它的使用已经极大地提高了电脑采集数据和处理信息的速度,促进了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大大改进了人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眼下,这种条形码几乎覆盖了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商品和流动物件。二维条形码是在一维条形码不能满足大容量信息存储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至今不过20年历史。与一维条形码的区别是,它的信息以点的方式在x轴和y轴方向上同时分布。它除了可以存储字符、数字以外,还可以存储图形、生硬等一切可以数字化的信息,存储数据量很大。同时,它还具有信息存储成本低、可以用便携式识读设备直接读取内容而无须领结数据库、信息一旦存入其中就无法更改、能对污染的信息进行修复还原等特点。
②二维条形码从“质”上提高了条形码的应用水平,从“量”上拓宽了条形码的应用领域。将二维条形码应用在身份证、护照和机动车驾驶证等重要证件上后,因为二维条形码可以存储个人照片、声音、指纹、虹膜、基因状况等综合信息,假冒分子就很难得逞。二维条形码除了能“慧眼识人”以外,还能准确“认物”。将二维条形码应用在药物、高档家用电器等物品上后,因为二维条形码可以存储产地、生产厂家、品牌、质量指标、生产批号、安全性能等综合信息,伪劣产品就休想蒙混过关。在不与网络相连时,便携式识读设备读取的内容上传到有关数据库,以便“跟踪”某一物件流向。比如,有关机构可采用二维条形码为树木、邮件、汽车、军需物资、货运物品等制作“身份证”,使人们对它们的变化和流通情况了如指掌。此外,二维条形码还可应用在对管理程度要求较高的应行、工商、税务和海关等系统。
③目前,二维条形码的应用远没有一维条形码普及。原因之一是由于现有的各种二维条形码制在信息密度、编码语言、外形比例、识读成本等方面还存在技术缺陷,原因之二是世界上仅有极少数几个科技发达国家才拥有二维条形码的底层核心技术知识产权。
④中国是汉语的最大使用国,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十分需要创建一种既适合中国国情、又适应国际流通的二维条形码码制。最近,上海龙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成功的“龙贝二维条形码”, 具有很高的信息密度,很安全的加密功能,很灵活的外形比例、多向编码——译码功能和很强的抗畸变功能 ,能适用许多种类的识读器,可使用多达32种语言系统。“龙贝二维条形码”是我国拥有完全的底层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编码——解码和识别系统。
⑤“龙贝二维条形编码”已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应用。比如,从2003年8月1日起,全国127个机场统一使用了印有6平方厘米面积的的“龙贝二维条形编码”的机动车驾驶证。将该驾驶证插入小巧轻便的识读器后,显示屏上就会立即显示出中英文两种文字表示的详尽个人基本信息和一张16384像素的个人彩色照片。而美国目前最先进的二维条形码证件“肯塔基州汽车驾驶证”上的二维条形码,面积为18.2平方厘米,其中存储的信息,除了简要的个人英文资料外,仅有一张2250像素的黑白照片。
【小题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①蒙混 ②畸变   
【小题2】文章第①段加线部分有用词不当的语病,请找出来并修改。
【小题3】文章主要说明二维条形码,为什么要先说明一维条形码?
【小题4】二维条形码和一维条形码相比,有哪些进步?
【小题5】请简要概括文章第③段文字所说明的内容。
【小题6】我国自主开发的“龙贝二维条形编码”具有哪些特点?
【小题7】文章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意在说明什么?
【小题8】文章第②段运用了“慧眼识人”、 “认物”、 “跟踪”、“身份证”等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教材要让学生乐在其中
戴志勇
日前,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透露,新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正在修订。在他任社长的语文出版社修订的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比重大概增加到百分之四十五以上,新修订的篇目调整大概有百分之六七十的样子”。
这是篇幅巨大的修订。古诗文的增加,契合当下传统文化复兴的热潮,目的当是通过古诗文,让学生领略汉语的美感与内蕴的智慧,滋养学习者的心性。
其它调整的篇目不得而知,但既然王旭明先生尖锐地指出过“语文教材有一半都是不该学的东西”、“确实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许多问题”,想必该社的修订,是大幅增加了“该学”的好内容。
什么样的语文教材是好教材?很简单,能开启学生大脑、打动学生心灵的。
价值取向再“正确”,却编写得假大空的文章;意义再深远,却味同嚼蜡的文章;主题再重大,却逻辑不能自洽,对增强学生说理能力毫无助益的文章……肯定都不是好文章。
不过,教材诚可贵,教法价更高。的确也有少数老师,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比如,讲美国总统林肯的文章《鞋匠的儿子》,基本事实有误,有语文老师就可以通过增加一篇“我接受了《纽约客》的核查”的补充材料,使学生了解“事实核查”是怎么回事,随即活学活用对课文进行“核查”。有问题的课文,反倒成了极好的“标本”。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权威”的课文内容被当场“推翻”,学生内心能不结结实实实被冲击?学生独立求索的精神,能不当下觉醒生长?
可惜这样的老师总是少数。当前的公立教育体系与就近入学安排,教师有事业编制的铁饭碗,大家都有学生教,使得愿意持续提升自己的教师总是少数。语文教材的重要性,就格外突出了。
但是不是古诗文越多越好呢?也不尽然。选择经典当然非常重要,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经典太少。
当然,有的文章再经典,也不一定适合小学生。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就该多读童谣、儿歌、故事等等经典儿童文学,自然延续他们在幼儿园和家庭里的生长节奏。同样是故事,更要求思考力的寓言,放在感受性更强的童话后面,也更合适。
谁说童谣里没藏有丰富的意义,故事里没包含最原生的理性呢?让美好的内容以让孩子乐在其中的方式进入他们的生命,岂非就是教育的真谛?这就要求,教材不仅要经典,是美文,更要契合学生的生命节奏。这些文章,要触碰到他们或幼小或青涩的心弦,使孩子们的内心发生真切的共鸣。
如果教师还是刚开学就从工具性的拼音开始教起,还是只教抽象的简体字却全盘抛弃内涵丰富的汉字源流及文化意蕴,还是只让学生总结段落大意,不求甚解地纯背诵,如何能教好语文?这不是仅仅改变教材可以做到的。
当前国学大热,如果老师不开掘和启发孩子好学乐学的精神,没有“传道”的精神维度,还是只让学生们死记硬背,就会如王阳明所言:“彼视学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什么人格教育,理性思维,科学精神,统统难以指望。再多的古诗文,再多的经典,再好的篇目,敌不过一个“小升初”,一根高考指挥棒。
革新教材,改进教法,都是难能可贵的努力。但基础教育的困境,不是某个环节或局部的努力所能解决。一而再再而三的减负令,也不过是把课堂的压力转移到了课外,并不能真正使学生按照生命的节奏自然成长。
中国教育的涅槃重生之路,究竟在哪里?改革教材之外,尚需更基础的制度变革。比如,设定最基本的法律规范后,完全放开从幼儿园、中小学到大学的办学资格,让更多真懂和真热爱教育的人来办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让心性的实现与兴趣的扩展,而不是高考与分数,成为学习的指挥棒。
《论语》第一句话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我们扪心自问:快乐在何处?
(选自《南方周末》)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教材中增加古诗文,符合传统文化复兴热潮,可以让学生领略汉语的美感与内蕴的智慧,滋养学习者的心性。
B.由于当前的公立教育体系与就近入学安排,加上教师又有事业编制的铁饭碗,导致大多数教师不愿意持续提升自己。
C.教育的真谛就是让美好的内容以让孩子乐在其中的方式进入他们的生命,这就要求,教材要多选童谣、故事,要契合学生的生命节奏。
D.革新教材,改进教法,都是难能可贵的努力,但并不能解决当前基础教育的难题。再多的古诗文,再多的经典,再好的篇目,敌不过一个“小升初”,一根高考指挥棒。
【小题2】(小题2)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透露的消息,引发了作者对哪些问题的思考?(3分)
【小题3】要让学生乐在其中,作者提出了哪些建议?请概括作答。(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