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三)阅读经典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词就其本来性质而言,是歌辞,是广义上的诗歌的一种。

中国古代的诗歌,向来同音乐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如《诗经》的全部和《楚辞》的一部分,以及汉魏六朝乐府诗,原来都是配乐歌唱的。但随着新的音乐和新的歌辞的出现,原来的歌辞往往成为纯粹的文字作品,譬如《诗经》到了汉代,汉乐府到了六朝,都只有少数还在传唱。而六朝人和唐人所写的古乐府诗,也都只用于诵读。

汉魏六朝主要的音乐系统为“清商乐”,而到了隋、唐,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系统——燕乐。它是由西域流入的“胡乐”(尤其是龟兹乐)和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相融而产生的。“燕乐”至唐代大盛,其歌辞起初叫做“曲子词”,后来简称为“词”。在唐代,不少文人诗歌(尤其是七绝)被伶伎直接用来配合音乐歌唱,如《乐府诗集》所录《水调》的第七段,就是杜甫的七绝《赠花卿》。但以齐言的诗入曲必然有不相合的,为了适应曲调格式,就需要做一定的变动处理,如破句、重叠、和声等,这样才能和长短不齐的曲拍相合。与此同时,也有人一开始就按照曲拍的要求来写作歌辞。近代在敦煌发现了一批唐代民间曲子词的抄本,这些歌辞的句式大多是长短不齐的,在字数、平仄等方面似尚无严格规定。一般把这种曲子词视为词的原始形态。词形态完全稳定以后,是一种具有严密的格律形式、句式参差不齐的诗体。每首词都有以词牌命名的词调,表明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规定了一首词的文字格律:依乐章结构分片,依曲拍断句,依乐声高下用字。到后来,词和音乐脱钩,词成为书面文学,词牌就只表示文字的格律形式了。

词能成为宋代文学成就的主要代表,当然不可能仅仅取决于其音乐特征和句式上的变化,更取决于它在抒情表现上的某些特征。诗的发展历史很长,功能也复杂,词则具有更为单纯的抒情性。而且,在苏轼、辛弃疾那种 “豪放派”出现以前,词很少像诗那样触及严肃、沉重、宏大的主题,它关注的主要是男女欢爱、相思别离、风花雪月之类。这些更具有个人性的、与日常生活更贴近的情感内容,在词中获得充分的表现。诗的语言通常追求精练,常用浓缩和跳跃的笔法,所以很难在细节上展开。而词的表达更为浅显和委婉曲折,意脉的流动较为连贯,因而能够将情感呈现得更为细微。像温庭筠《更漏子》的下阕写“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在诗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词的长短句格式,也不能只看到它与音乐的关系。参差错落的节奏本来是由音乐旋律决定的,但同时,这样的形式也更适合上述抒情偏向的需要。

古人有一种习惯的说法,把词称为“诗余”。“余”者,余绪之谓也,诗中说不尽的、不便说的,就拿到词中来说。在古人一般的观念中,词较为轻巧、浅俗,格调不如诗高雅,有点小看它。但正因为如此,词的写作更少拘束,更为自由。而对于喜好和擅长写作词的诗人来说,则未必有轻视的意识。

【小题1】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的诗、词和音乐的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燕乐”是从西域流入的以龟兹乐为主的胡乐和以清商乐为主的汉族音乐相互融合的产物,盛行于唐代。一般来说,配合燕乐而写的歌辞可视为词的雏形。
B.中国古代诗歌有一部分原本是配乐歌唱的,如《诗经》、汉魏六朝乐府诗等。但到了后世,许多诗歌就只用于诵读,如六朝人和唐人所写的某些乐府诗。
C.唐代文人创作的七绝,是当时燕乐歌辞的之一,但为了与曲拍相合,配乐歌唱时需要做破句、重叠、和声等处理。这是因为以齐言的诗入曲必然有与曲调格式不相合的。
D.词的长短句格式,也不能只看到它与音乐的关系。音乐旋律本来是由参差错落的节奏决定的,但同时,这样的形式也更适合上述抒情偏向的需要。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余”的含义可以看出:一方面,古人认为词的格调一般要低于诗一等;另一方面,词的产生,其实是广义的诗歌自身发展变化的结果,是对诗不足之处的扩展和补充。
B.温庭筠《更漏子》的下阕所表现的离情,在诗中是不可能出现的,这是因为诗在语言上多追求精练,且常用浓缩和跳跃的笔法,很难在细节上展开。
C.相比较于诗而言,词的发展历史较短,功能较单纯,但其轻巧浅俗反倒使词的写作比诗更加自由,在内容和表达上,受到的限制更少。
D.词的形态完全稳定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词牌的作用发生了变化:起先它规定了词的分片、断句、用字,表明了词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后来就表示文字的格律形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07 11:18: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平凡的世界》对当代中国文艺的启示价值
阎晶明
《平凡的世界》是一个历史记忆的储存器。路遥的价值在于他有着与自己时代同步的思想高度,有着同样的情感热度,同样的价值取向。它在今天还能产生这么强的热度,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所表现的生活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一个历史起点——改革开放初期,它打动人心的力量在于它强大的现实性。
从改革开放到今天这30多年的巨变,我们今天看《平凡的世界》的时候,当代的视角和昨天的生活会经常发生勾连,又会发生错位;而《平凡的世界》恰恰给我们提供了原初的起点式的感情和价值观的丰富材料。《平凡的世界》有个情节,孙少安赚了第一笔钱跟他妻子在窑洞里窃喜、激动相拥。那个时候,我们看到的他不是金钱崇拜,而是对劳动的一种礼赞,同时也代表了一种观念的开放。
路遥的语言跟他的时代是同步的。关于这个电视剧的画外音,有很多争论,但我认为它是必要的存在,因为这些画外音恰恰是对那个时代的情感状态、表达方式的一种很自然保存。
《平凡的世界》成功的另一方面是,很多年来,农民题材的创作已经跟农业生产、跟农民与土地没有关系了,已经完全是喜剧式的或者文化符号式的表达。它让我们看到农民始终是与土地有联系的,农民与土地的联系是生产和劳动的关系,整个电视剧从头到尾都有劳动的场景,这也是它非常吸引人的地方。
此外,这个电视剧很好地体现了当代中国普通人自觉的传统文化意识。剧中的爱情最后也要变成一种善,人物最后作出的选择,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善良,这正是中国文化的力量,也是中国人逃脱不了的宿命。我觉得这些方面都是《平凡的世界》给我们今天包括文学在内的艺术创作提供的非常宝贵的启示。
(选自《中国文化报》2015年4月7日,有删改)
【小题1】为什么说“《平凡的世界》是一个历史记忆的储存器”?
【小题2】《平凡的世界》打动人心的原因有哪些?
【小题3】结合文本,谈谈文艺作品应该如何表现时代精神。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孙犁的风骨

江南鹤

那年,我到天津总医院探望孙犁先生。他躺在病床上,两只眼睛是白色的。我看到大吃一惊,站在旁边的一位阿姨说,他的眼睛得了白内障。孙犁先生发现有人来,眨了眨眼,大声说:“去忙去吧,忙去吧。”旁边那个阿姨又说:“你别往心里去,谁来了,孙先生都这么说。”我站在孙犁先生面前,背了他写的书的书名,那些书是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陋巷集》《晚华集》《老荒集》《如云集》等。孙犁先生听了,点了点头。我转身离开了病房。不久,我从《天津日报》上看到,作家铁凝来天津领奖,特意到总医院看望孙犁先生。当听了铁凝的自我介绍之后,孙犁说了一句:“我们好久没有见面了。”说罢,便流下眼泪。铁凝也是泪眼汪汪。报纸上还特意配发了一张这两位作家见面时的照片——孙犁先生侧身躺在病床上,注视着铁凝。又过了不久,孙犁先生便去世了。

我再次从书架上翻出孙犁先生的《如云集》《晚华集》《老荒集》等十本书。这十本书除个别篇章外,大部分写于1976年至1995年。读完这十本书后,我内心产生强烈的震撼,十本书里没有一句是废话,没有一句是空话。作为一个年轻的写作人,我从中受益良多。这些文字是孙犁先生饱经沧桑后血和泪的结晶,从这近百万字的作品里我提炼出两个字:风骨!

孙犁先生的风骨!

风骨,我个人理解是文章的风格、做人的骨气。而作为文人,还要有一颗文心和一根文骨。孙犁先生的文章,清纯雅致、朴素自然,似山溪汩汩流淌,像春风拂人衣袂。而在做人上,孙犁先生宁静淡泊,志存高远。他的作品语言十分古朴,句中时有点睛之语。“凡能厚着脸皮批判别人的人,他在接受别人对他的批评时,脸皮也很厚。”(见《风烛庵杂记》)“对我来说,人在青春,才能有爱情,中年以后,有的只是情欲。”(见《陋巷集》之《太湖》)

作家贾平凹在其散文《孙犁论》里说:“孙犁一生有野心,不在官场,也不往热闹地去,却没有仙风道骨气,还是一个儒,一个大儒。这样的一个人物,出现在时下的中国,尤其天津大码头上,真是不可思议……孙犁虽然未大红大紫过,作品却始终被人学习,且活到老,写到老,笔力未曾丝毫减弱,可见他创作的能量多大……到了晚年,他的文章越发老辣得没有几人能够匹敌。举一个例子,舞台上有人演诸葛,演得惟妙惟肖,可以称得‘活诸葛’,但‘活诸葛’毕竟不是真正的诸葛。明白了要做‘活诸葛’和诸葛本身就是诸葛的含义,也就明白了孙犁的道行和价值所在。”

孙犁先生曾手书《秦少游论文》一帧,赠作家铁凝。后来,铁凝撰文回忆说:“我想,这是孙犁先生欣赏的古人古文,是他坚守的为文为人的准则……孙犁先生对前人的借鉴沉着而又长久,他却在同时‘孤傲’地发掘出独属于自己的文学表达。他于平淡之中迸发的人生激情,他于精微之中昭示的文章骨气,尽在其中了。大师就是这样诞生的吧。”

孙犁先生曾说过:“凡是伟大的作家,都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毫无例外的,他们是富于人情的,富于理想的。他们的作品,反映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这种态度。把人道主义从文学中拉出去,那文学就没有什么东西了。我们的作家,要忠诚于我们的时代,忠诚于我们的人民,这样求得作品的艺术性,反过来作用于时代。”我想,孙犁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家。

作家金梅说:“但凡堪称‘读书人’者,多系不慕富贵,远离官场,甘于寂寞,潜心学问(包括写作),刚正不阿,清风亮节之士。孙犁当此称谓而无愧。”

让我们神闲气定地阅读孙犁先生的作品吧。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章第二段中写自己重读了孙犁所著的十本书,这样写的目的是感谢孙犁让自己在阅读中受益良多,并引出孙犁的“风骨”这个话题。
B.贾平凹对孙犁的评价极高,认为孙犁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他活到老,写到老,文章越来越老辣,没有谁能与之匹敌。
C.孙犁推崇人道主义精神,他认为作家要忠诚于时代和人民,凡是伟大的作家,都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都是富于人情、富于理想的。
D.文章用第一人称这个视角叙事写人,使内容更具有真实感,同时方便作者叙事抒情和随时发表自己的评价、看法。
【小题2】这篇散文在选材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这样选材的作用。
【小题3】标题“孙犁的风骨”有哪些内涵?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杨老实吃名菜
李德泽
杨老实今年70多岁了,一生都是在农村偏僻的山旯旮里度过的,正宗的乡巴佬。
近来,他儿子当了局长。在一个双休日,局长开着小车回老家,把他接到城里去享享福,报答养育之恩。
乡间“茅屋出公卿”,杨老实自然高兴,也就随小车进了局长之家。
局长对读高中的儿子说:“我没有空闲。你就陪爷爷到城里各个地方去逛一逛。爷爷老了,你把钱管好。他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吧。”
于是,孙儿陪着杨老实逛街。中午,孙儿牵着爷爷的手,走进一家名菜大酒楼,在豪华的餐厅内入坐。服务小姐走来递给一本名牌菜谱说:“你们要吃什么菜,请点吧。”
孙儿就说:“爷爷,你喜欢吃啥就点啥,我付钱就是了!”杨老实翻开菜谱一看,感到菜名很新鲜,一连点了5个菜。
不一会儿,服务小姐就端菜上桌。杨老实一看,顿觉奇怪,就指着一个个细瓷盘子问是什么菜名。服务小姐也就指着一个个盘子甜甜地做了介绍。
杨老实终于明白:“母子相会”,原来是凉拌的煮熟黄豆铺底,上面放着豆芽。“小二黑结婚”是在盘子里放了两个剥去黑壳的皮蛋。“青龙卧雪”是盘子里装点白糖,上面放一根青黄瓜。“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居然是红烧猪蹄,然后在四周镶一圈香菜。“一国两制”竟然是一盘煮花生米和炸花生米。
杨老实望着菜,默然沉思:这些东西,也不过是我们乡下常吃的东西而已。城里有文化的人真聪明,取些怪好听的名字。
服务小姐又送来一瓶酒,开瓶盖倒了两杯,放在他俩的面前,然后飘然而去。
孙儿一边给爷爷拈菜,一边劝爷爷喝酒。杨老实喝了两口酒,感到不舒服道:“这是什么酒?怎样像潲水味呢?”
孙儿笑着说:“爷爷,这是名牌啤酒,不太醉人,喝习惯了就好喽。”
杨老实拈菜入口,皱着眉说:“这菜也少,味道也不合我的口。”
孙儿接上话:“爷爷,如今不像以往那些年成了,图多填肚子。现在好多人都讲究玩味了,还都讲究档次哩!你多吃几次,习惯了就合口味了。”
酒毕。孙儿说:“爷爷,再吃碗名牌‘羊拉面’吧?”
杨老实心想:羊怎么拉面呢?稀奇。又是啥鬼名堂?我得看看。想到此,他就答道:“要得。”
孙儿叫来服务小姐,立马就端来两碗“羊拉面”。杨老实用筷子一撬,竞没有一片羊肉,直问服务小姐是何道理。小姐灿然一笑说:“做面条的师傅姓杨。杨师傅有一手做面条的绝技,在食品技艺大赛上获过金奖,已成名人。以名人作广告,就将面条命名为‘羊拉面’喽。”
杨老实听完,叹了两口气:“唉!唉!真会骗人。”
吃罢。杨老实看见孙儿摸出三张100元钞票,买单结了账。他一下子头昏眼花,惊呼:“怎么这么贵哟!我们乡下要卖好多谷子才够哟!”
孙儿劝道:“爷爷,你辛苦一辈子,爸让你享受享受!”
杨老实愤然道:“我再也不来享口福喽!真是‘名菜’宰我们乡巴佬没商量。我还是回乡下去吃原汁原味的好!”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局长儿子开着小车接老人进城享享福,要报答养育之恩,可老人来后,局长却说白己没空,实际上这是一种托辞,表明局长眼里只有权钱,没有真正的孝心和亲情。
B.小说塑造杨老实人物形象的时候,综合运用了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多种描写手法,使形象更为立体、饱满。
C.小说语言口语化、个性化,如“你们要吃什么菜,请点吧”、“不太醉人,喝习惯了就好喽”、“怎么这么贵哟”等,具有鲜明的情感倾向和民族特色。
D.小说最后以“杨老实愤然”作结尾可谓匠心独运,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让人回味无穷。
E. 对比是本文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杨老实的“老实”和城市人的“聪明”、儿子的初衷和拙劣的结果、杨老实的高兴而来享口福和最后心的煎熬等都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有力地凸显了主题。
【小题2】小说的立意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但对于小说的批判性主题,人们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在批判城市的不“老实”现象,也有人认为是在批判杨老实为代表的农村人的“太老实”思想。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爱你,听见了吗
我特别害怕一种病:阿尔茨海默症。通俗上来讲,这种病叫做:老年痴呆。你不知道这种病什么时候开始,就像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我们院里的五婶儿,就得了这病。有一回,五婶儿吵着要吃炸糯米球,附近的店早关门了,但五叔知道李村公园那里有一家店开到很晚。那时候,天有点黑了,赶上下雨,路上出租车很少,五叔有哮喘病,来回走了5公里,还好,买到了炸糯米球。买回来以后,五婶儿又说不想吃了。
五叔怕浪费了,就自己吃了。
然后五婶儿又吵着要吃。五叔叹口气:“唉,这辈子算是着了你的道。”买回来以后,五婶儿又说不想吃了。
五叔怕浪费,就又自己吃了。
然后五婶儿又吵着要吃,五叔一点都不恼,和颜悦色,全当遛腿锻炼。
有天一大早,五婶儿起来,要吃炸糯米球,说话有些含混了,五叔没在意,就去买,下了楼突然想起一些事儿,折回家,看见五婶儿戴个老花镜在一个本子上写着什么。五叔开玩笑地说了一句:“你再不吃,就不给你买了。”
五婶儿“哇”地一下子就哭了。
五叔吓了一跳,忙去哄:“买,买,买,我现在就去买。”
五婶儿含混地说:“我,好,像,快,把,你,忘,完,了。”
五叔拿过五婶儿手上的本子,上面歪歪扭扭写着一个名字:马家平,后面是画的“正”字。五叔姓马,莒县人。
五叔问:“这些‘正’是什么意思?怎么还有一个没写完的?”
五婶儿摇摇头。
五叔牵起五婶儿的手,去买炸糯米球。站在卖炸糯米球的小车前面,五婶儿从她的口袋里掏出来那个小本子,很开心地在马家平后面的“正”字上,又画了一笔。
五叔问:“你要不要去坐那个摇摇车?”
五婶儿笑着说:“小孩儿玩的。”
五叔说:“我陪你啊。”
在商场门口的儿童摇摇车上,五婶儿玩得很开心。可是,五叔掉眼泪了。
到后来,五婶儿彻底不认人了。五叔很用心地教她用筷子,教她认人。她学得很慢很慢。
她还是要吃炸糯米球,但是说完就忘。五叔买回来,她从来没吃过。儿子总是责怪他,别再买了。五叔也知道,五婶儿已经彻底不认识他了,可是他每买一次,她就会在小本子上开心地画一次,她每画一次,他就跟着开心一次。
五婶儿嘱咐的每一件小事儿,对于五叔,都是天大的事儿。
“我要吃炸糯米球。”
“我去买。”
奇怪的是,五婶儿走的那天,这句话说得很清晰。像是两人故事刚刚开始的1965年,她不过张口说了一句,我要吃炸糯米球,五叔不过就是去买了两个炸糯米球,这喜欢就跨了一个世纪。
五叔笑着说:“媒人说得一点都没错,你就是爱吃!你一辈子都惦记着。”
五婶儿好像忘记了一些事儿,但是,她好像从来没有忘记什么。
五婶儿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五叔还是老样子,遛狗,坐在楼下的排椅上晒太阳,偶尔去李村公园那里买炸糯米球,但是,他没以前走得那么快了。有一回,他坐在排椅上,他的泰迪狗趴在他旁边。
我买了炸糯米球,牵着狗经过他旁边,两只狗在嬉闹。
五叔站起来,要回家,口袋里却掉出来一个破本子。我帮他捡了起来。
他笑笑,问我:“你住几号楼?”我笑着回答他:“7号楼。”
我已经不记得这个答案说了多少遍了,五叔一次又一次地问,我就一次又一次地回答。
我看过他那个本子,本子上有一个名字:张翠英。名字后面是画的“正”字。
我递给五叔一个炸糯米球,问:“五叔,你吃不吃?”
五叔愣了一下,接过去。他的手有点抖,然后,很开心地在小本子上,又画了一笔。
这老小孩真可爱,看样子,一定是在恋爱。
我们生活在一个轻易说分手的年代,但是,请你也相信,我们也活在一个牵了手就结婚过一辈子的年代。
(选自《意林》,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炸糯米球是小说的线索,五婶儿尽管患了老年痴呆,但从没忘记要吃炸糯米球,这暗示着五婶儿从来没有忘记她和五叔之间的爱情。
B.“唉,这辈子算是着了你的道。”这句话虽然包含着五叔对五婶儿患病这一事实的些许无奈,但更多的却是对五婶儿的爱怜。
C.五叔与五婶儿之间的爱情故事平淡朴实,但也不乏温馨动人之处,这蕴含着作者对当下婚姻爱情观念的反思,这是小说思想的深刻之处。
D.小说中的“我”作为五叔与五婶儿爱情的见证者,推进了五叔与五婶儿平凡却美好的爱情生活,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小题2】作品中的五叔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可以将结尾的画线句删掉,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侯晶晶:轮椅上走出精彩人生
侯冠宇
她是中国第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女博士,中国十大女杰之一。不久前,她又登上了第十七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的领奖台。面对诸多荣誉,侯晶晶更习惯将自己定位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一名普通教师。我只是个普通人,做了分内的事,荣誉是很偶然的。
侯晶晶,1975年出生于安徽省当涂县。因为从小迷恋读书写字,4岁时就被父母送进小学。让大家惊讶的是,在第一次单元测验中,她就得了双百分。很快,侯晶晶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11岁那年,这个活泼的小女孩因为一次误诊,从此失去了行动能力,瘫痪在床,不得不告别校园。侯晶晶坦言自己当时也曾很低落、绝望,但家人的爱给了她极大的支持。父母从不在她面前叹息流泪,总是乐观地告诉她不要放弃希望。远方的姑父姑妈长年与她通信,鼓励她自学成才。
病床上的侯晶晶拿起书本开始在家自学。在长达10年的自学历程里,每一步她都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坐在专用沙发上看书,时间久了下肢会因血流不畅而浮肿,每隔一两个小时侯晶晶就必须把腿放直,让母亲按摩一会儿。最难熬的还是冬季,由于下肢没有知觉,晚上睡觉时,她的腿经常被放在被褥里的热水袋烫得血肉模糊,几乎每次都要到第二年春天才能蜕痂。
1994年,侯晶晶第一次坐在轮椅上进入自学考试的考场,这几乎也是她8年来第一次出门,当时的情景让她至今难忘。虽然既激动又紧张,但基础英语3个小时的考试她只用了1个多小时就自信地交卷了,大学语文也考得非常顺利。最终,侯晶晶的基础英语获得了马鞍山市第一名的好成绩。
认识侯晶晶的人都评价她意志如钢,她则淡淡地说:认准一个正确的价值方向,化为点滴行动,坚持不懈,我只是在努力这样做。在侯晶晶的人生道路上,她就是以这样的态度一直坚持着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的。
1998年,侯晶晶以外语专业总分第一的成绩被录取为南京师大外国语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结束了10年的自学生涯,她开始了最大限度地挑战体能与耐力的学校生活。由于控制不了上厕所的时间,又无法用一般的公共设施,每次离开宿舍去听课,她都提前几小时禁水。即便如此,她也总是背着一个大书包,里面装着用来方便的器具。
毕业的那一年,侯晶晶又以专业方向第一名的成绩跨专业考上了南京师大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专业的博士。为了完成关于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的博士论文,她硬是啃下了13本诺丁斯的英文原版著作,其中有12本著作在国内还没有中文版。侯晶晶还设计了两种调查问卷,坐着轮椅深入各师范院校、中小学、幼儿园,观察调研关怀教育在中国学校的开展状况。博导朱小蔓教授评价说,侯晶晶的调查发现和结论对关怀教育在中国教育界的运用有着积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如今,侯晶晶终于圆了小时候的教师梦,成为南京师大的一名教师。尽管走上讲台的时间并不长,但她很快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已经连续两个学期被评为该校最受欢迎的老师。
现在侯晶晶的生活,仍然是以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主。她一直以一种从容冷静的态度对待种种荣誉:人生似波浪起伏,有波峰波谷。无论处于何种境遇,都应该尽量沉下心来做点事情,不要迷失方向。
(选自《中国青年报》)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侯晶晶在挫折面前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荣誉面前,也能保持从容冷静的态度。这一点十分值得我们青少年学习。
B.这则新闻的标题非常耐人寻味,坐在轮椅上却能走,将看似不合理的内容放在一起,含意深远,也更吸引读者。
C.侯晶晶因误诊瘫痪在床,失去了行动能力,但她从不灰心、绝望,在家人和亲戚的鼓励下,走上了自学成才的道路。
D.侯晶晶认准一个正确的方向后,就会坚持不懈地朝着目标努力奋斗,所以她才能实现心中的理想,事业有成。
E. 1994年,侯晶晶10年来第一次出门,第一次坐轮椅参加了自学考试,此次考试让她在当年以外语专业总分第一的成绩进入南京师大外国语学院读研究生。
【小题2】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新闻第一自然段的作用。
【小题3】侯晶晶的成功经验主要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内容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