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两宋民谣中的颂廉反贪
王春瑜
两宋时期的许多民间谣谚,反映了人们对清官廉政的美好期望赞颂;同时也表现出人们对贪官污吏的严厉谴责与愤恨;而且有的还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控诉了贪赃者的罪恶,贪污行为的无耻;反映了广大民众遭受掠夺与勒索的痛苦和辛酸;从而,成为传统的反贪文化内容之一。
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中,有大量的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宋人认为:为官之要,曰廉曰勤。岳飞更是直率地指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至于名相范仲淹,则其境界更高。他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心做官,莫营私利。这些至理名言,后多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转化为歌谣民谚。
另外,当时还有劝廉、守廉的民谣。例如:世常羞贫贱,贫贱非我羞;人人为官莫敛财;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否则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些或诗或歌的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希望官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的良好愿望。
据传,当时民歌谣谚中广为流传着宋真宗写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诗歌中既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写得清楚明白。时人又唱道:谁不爱,黄金屋;谁不羡,千钟粟;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
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尤其是对北宋末年童贯、蔡京、朱勔等人的切齿之恨。如:金腰带,银腰带,赵家世界,朱家坏!又如:打破筒(指童贯),泼了菜(指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
有些诗歌民谚还揭露了贪官的罪恶与崇拜金钱的无耻嘴脸。南宋初,因大将张俊所领士兵自臀而下,文刺至足,故有“花腿军”之名。然而,这些花腿军成了他的私仆。他役使这些花腿搬运花石,在杭州为他修盖太平楼。当时民谣道:“张家寨里没由来,使他花腿抬石头,二圣犹自救不得,行在盖起太平楼。”
贪官污吏无耻,他们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其中,王黼尤为突出,他公然把各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于是,人们为他编了顺口溜:三千索,直秘阁;五千贯,擢通判。真是大官大贪,小官小贪,无官不贪。
在西夏的反贪文化中,同样也有许多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的民谣谚语。如对贪官污吏追逐升官发财、贪婪成性、惟求享受的寄生生活抨击道:“又穿服,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户户紫衣不缫丝,人人为官莫敛财”!这其中,既有控诉,也有讽刺。还有劝善戒恶民谣:“世上正事三件:畜收、耕作和商贩;天下坏事三件:骗盗、贪索和赌钱”。(选自《简明中国反贪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都反映了人们对清官廉政的美好期望赞颂;同时也表现出人们对贪官污吏的严厉谴责与愤恨。
B.名将岳飞等人的为官之说,名相范仲淹的至理名言,后多成为宋人的口头禅,转化为歌谣民谚中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
C.南宋初,大将张俊让“花腿军”做他的私人仆从,为他搬运花石,为他修楼盖屋。当时就有民谣揭露了他的无耻嘴脸与罪恶。
D.宋朝贪官污吏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大官大贪,小官小贪,无官不贪。王黼甚至公然把各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两宋时期有大量的倡廉、颂廉、劝廉、守廉的民谣,这些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希望官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等良好愿望。
B.当时民歌谣谚中广为流传的宋真宗的《劝学诗》,虽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但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功利化了。
C.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等。
D.民谚“又穿服,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抨击了西夏贪官污吏的贪图享受、贪婪成性、贪逐升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宋的民谣谚语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代表了民众的意志和情感,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表现了百姓的好恶与褒贬。
B.同为民谣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与“何必为官去贪污”“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对待功利的态度却是矛盾的。
C.童贯、蔡京、朱勔、王黼等贪官污吏行径卑劣无耻,引得百姓切齿愤恨,百姓用民谚控诉、讽刺、抨击,揭露了他们的无耻嘴脸。
D.两宋时期,人们用民谣谚语赞颂清官廉政,谴责贪官污吏,揭露社会黑暗,控诉贪污无耻,反映民众辛酸,对当今的反贪文化颇有影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07 12:04: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更强调社会和谐、以和为贵,追求和而不同。

春秋时期的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形成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和”所具有的和谐的意义,在我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尚书·舜典》记载,帝舜命其乐官通过诗歌、音乐,达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说明我国古人已了解音乐促进和谐的作用,体现了早期智者对宇宙和谐的向往。我国古人反复以声乐之和比喻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和谐,“和”从而成为一种普遍追求。如《左传》中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可见,我国古人将音乐的和谐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人与天地等关系的模型,对“和”的追求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这一思想对儒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经典《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这表明,人类的和谐在根本上于天地的和谐,即自然的和谐。和谐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原理,没有和谐就没有万物化生,和谐的实现有着深刻的宇宙论根源。

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同样源远流长。《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以后,“协和万邦”便成为中华世界观的典范。类似的说法还有“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周礼·天官冢宰》)。孔子把“和”作为同外部世界交往的原则,提出“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持续不断的理想。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汉代以后被表达为“天人合一”,成为中华文化的价值理想。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注重人道和天道的一致,不主张把天和人割裂开来。天人合一思想不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张天、人对立,而主张天、人协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而应顺从自然规律,使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一方面注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注重人在自己身上体现自然的本性,致力于人与自然统一并与自然融为一体;另一方面主张人主动配合天地的生生变化,在与自然相协调的同时,协助并促进宇宙的和谐与发展。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对纠正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与生态平衡的观念,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中有一种冲突意识,总想用自己的力量,以自我为中心,克服非我,宰制他者,占有别人。因此,在西方历史上宗教战争非常残酷,中国则没有出现过那样的宗教战争。可以说,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其文化根源都不在东方。总体来讲,同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

(摘编自《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从中西比较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发展形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其意义在中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
B.《礼记·乐记》认为音乐的和谐于天与地的和谐,而人类的和谐从根本上也于天地的和谐。
C.自从孔子把“和”作为同外界交往的原则后,中华文明一直把构建和平共处的世界作为理想。
D.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有利于纠正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与生态平衡的观念和行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开门见山,指出了中华文化、中华价值观与西方文化、西方价值观的不同,提出了论点。
B.文章主体部分引经据典,逐层分析,阐明了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对“和谐”的重视与追求。
C.文中大量引用古代文献,批判了西方的冲突意识,强调了和谐高于冲突的思想。
D.作者提到西方的宗教战争、两次世界大战,旨在突出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不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在中国古代经典中多有记载,备受推崇,与古人欲以之促进和谐的思想不无关系。
B.“协和万邦”是中华世界观的典范,因而《尚书·尧典》等多家著作对此阐释颇多。
C.根据天人合一思想,人与天不能对立,人应该顺从自然规律,使其行为与自然相协。
D.中国没有出现过西方那样的宗教战争,与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有关。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岭南,历史上是指五岭以南的广大地区,范围包括了我国今天的广东、广西、海南的大部分以及越南北部。五岭之名,最早起于秦。《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云:“(秦)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今人多把“五岭”解释为大庾岭、越城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五座山的总称。不过,历史上有人认为,五岭并非专指五座山的名称,而是指五条入岭的通道。五岭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福建五省区交界处,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
“岭南地区属于古代‘五服’之‘荒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岭南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陈恩维说,古代以王畿为中心,按相等远近作正方形或圆形边界,依次划分区域为“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荀子·正论篇》云:“封内甸服,封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岭南负山临海,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在历史上曾长期阻碍了该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古人的政治地理观念里,岭南给人以边远、偏僻、贫穷、蛮荒的印象。王风未被,春风不度,所以唐杜佑在《通典》中说:“五岭之南,涨海之北,三代之前是为荒服。”明确指出岭南远离政治中心、经济落后。
唐宋之际,岭南是政府安置流人谪宦的聚居地,据统计,两《唐书》所载唐代有名有姓且有具体贬谪地者共211人,其中岭南道就有138人,约占贬谪总人数的65%,此外载有人名无具体地名或有地名无具体人名的岭南谪宦还有200人左右。而宋代整个岭南地区的谪宦,仅见于史籍者,即有400多人,湮没无考者,则更是不计其数。柳宗元《舍弟宗一》诗曰:“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二十年。”在贺州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侯艳看来,“一身去国”是被社会文化主流抛弃和政治追求失败后的无限悲怨,“万死投荒”之“荒”无疑是唐宋文人对于贬所“岭南”的整体印象,此乃地理印象、历史印象与现实印象叠加的产物。
中原文人通常在异化的地理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身份认同的感受不大一样,因此岭南带给文人的生理感受和心理感受也完全不同。“瘴”是古人对岭南之地描写最多也最具标志性的一个词。何为“瘴”?瘴是指南方山林中湿热蒸郁能致人疾病的有毒气体,其产生与气候和地理环境有关。
到唐以后,随着贬谪流寓至岭南的文士不断增多,关于“瘴”的描写越来越多。据相关学者统计,《全唐诗》中,“瘴”这个字共出现了288次,其中与岭南相关的超过了200次。“瘴疠”出现30次,“瘴云”出现23次,“瘴烟”出现21次,“瘴雨”出现17次,“瘴海”出现16次……宋之问、刘禹锡、苏轼等人的文作都曾对此做过大量描述,不难看出,“瘴”字在当时已成为流寓文士讲述岭南生存条件之恶劣的重要意象。
(摘编自李永杰《唐宋流寓文士的岭南文化拓荒》)
【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岭南,历史上是指五岭以南的广大地区。五岭之名,最早起于秦。《史记》有“(秦)南有五岭之戍”的记载。
B.历史上认为五岭并非专指大庾岭、越城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这五座山的名称,而是指五条入岭的通道。
C.五岭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福建五省区交界处。
D.岭南在历史上长期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有阻碍,是因为其负山临海,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代五服指“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是以王畿为中心,按相等远近作正方形或圆形划分的。
B.唐宋之际,岭南是政府安置流人谪宦的聚居地。而宋代整个岭南地区的谪宦,仅见于史籍者,即有400多人。
C.唐杜佑认为岭南远离政治中心、经济落后,王风未被,春风不度,给人以边远、偏僻、贫穷、蛮荒的印象。
D.“万死投荒”的“荒”是地理印象、历史印象与现实印象叠加的产物,是唐宋文人对“岭南”的整体印象。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岭南带给文人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完全不同,所以中原文人在异化的地理环境中所表现出的身份认同感不大一样。
B.“瘴”是古人对岭南描写最多也最具标志性的一个词。这种能致人疾病的有毒气体的产生与气候和地理环境有关。
C.据统计,《全唐诗》中“瘴”字与岭南相关的内容超过了200次,这是唐代后随着贬谪岭南的文士增多造成的。
D.唐代后文人作品关于“瘴”的描写越来越多。这在当时已成为流寓文士讲述岭南生存条件之恶劣的重要意象。

同类题3

   一到冬季东南亚就会出现危险病毒在传播的消息,这已成为一种传统。中国内地—香港—泰国这个“传染病三角区”此次也不例外。泰国爆发的禽流感(几乎200万只家禽遭感染)还夺走了一些人的生命。1997年的历史再度上演,当时香港有6人死于这种疾病。

动物疾病能传染给人,这并不新鲜。这是一个自然且十分古老的过程。俄罗斯医学院伊万诺夫病毒研究所主任德米特里·利沃夫说:“病毒、微生物以及一切致使人类患传染病的病菌都是从动物身上传到人体的。在人类走出洞穴和动物受到驯化的几万年间,野生动物所携带的病菌转移到家畜身上,再由家畜传染给人。”难怪医学界很早以前就试图将大规模流感的责任归咎于动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英国对流感这种令人困惑的疾病的解释是因为周围马和猪患病。19世纪,在布哈拉酋长国行医的俄罗斯大夫认为,游牧部落患流感与大量养马有关。甚至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爆发,顷刻夺去了2000万人的生命,一开始也被认为是“猪流感”。只是到了后来才搞清楚,这种疾病其实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近年来对于普通人来说,真正骇人听闻的是“禽流感”。对新疫病的恐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严重的疫情有可能导致60%的人口受感染。在官方证实的患禽流感的人中,多数病例是致命的。这是否意味着,禽流感带给人类的是无法回避的灾难?

世界卫生组织流感问题专家尤里·根东说,如果自然界并不比我们想象的更聪明的话,就不会在不同物种之间设置防传染屏障。禽类病毒要传染给人是很不容易的,否则人类早就灭绝了。几年前在英国做过一项实验,给志愿者接种禽类常见的各种流感病毒,结果无一人感染。要使病毒进入机体细胞并开始传播,必须具备一种能使血红蛋白分解的特殊酶。进入每种动物的机体都得有一把钥匙,禽类病毒没有进入人体的钥匙。人患上禽流感是十分罕见的现象。首先必须是人的免疫机能或其他系统出现紊乱。当然,这种紊乱的特点还有待研究。泰国人口6000万,约200万只家禽感染病毒,禽流感以闪电速度迅速蔓延。但即便如此,已确诊的感染者仅为12人。

专家谈到的另一个情况能够平息对禽流感日益加剧的恐慌。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整个历史上,这种疾病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官方记录只有两例。目前尚无人受到病人的传染。因此说疫情即将来临显然过早。不仅仅出现过禽类灾难,尤里·根东说:“现在很少有人记得上世纪60年代美国士兵感染猪流感病毒的事了。那时,美国也作了疫情来临的准备,甚至迅速生产了1.5亿支疫苗制剂。”结果疫苗不仅没用上,还在接种时带来种种麻烦,耗费大量资金,尚未发生一例人与人之间传染猪流感的事件。可见,物种间的防传染屏障是可靠的。

【小题1】不能作为“动物疾病能传染给人,这并不新鲜”依据的一项是()
A.泰国、香港先后都爆发禽流感,夺走了一些人的生命。
B.病毒学家认为,野生动物的病菌先是传到家畜身上,再由家畜传染给人。
C.医学界很早以前就认识到大规模的流感与动物有关。
D.一到冬季东南亚就会出现危险病毒在传播的消息,这已成为一种传统。
【小题2】下列内容不符合原文信息的一项是(   )
A.禽流感最严重的疫情总是导致60%的人口受感染,并且感染后就会致命。
B.由于有可能导致很多人感染,一般人对禽流感产生了恐惧。
C.尤里·根东说自然界在不同物种之间设置了防传染屏障,比我们想象的更聪明。
D.上世纪60年代美国曾为疫情做的种种准备,差不多是自找麻烦。
【小题3】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禽流感是需要注意但不必恐慌的问题。
B.只要我们身体健康,免疫机能和其他条件不出现紊乱,我们绝不会患禽流感。
C.禽类病毒一旦发生突变就有可能找到进入人体的钥匙。
D.禽类传染病将成为大型现代化养殖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纸马匠吴有德
何一飞
水镇多手艺人,纸马匠吴有德就是其中的一个。吴有德的老婆去得早,他也没有再娶,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两个儿子现在都吃着公家饭,早已另立门户。吴有德呢?一个人住在水镇民主街的老宅子里,乐得逍遥自在。
吴有德的手艺很独特。他是个纸马匠,说白了就是为死者做“灵屋子”,让后人抬到先人坟前烧掉。他能做各式各样的“灵屋子”,而且做得活灵活现。水镇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说,要是哪一天老了(水镇人忌讳说“死”,就用“老了”二字代替),一定要用吴有德扎的“灵屋子”,心里才踏实。吴有德除了扎“灵屋子”,还有另一个爱好——钓鱼。
钓鱼也是一种手艺。吴有德爱钓鱼,会钓鱼,尤其擅长钓团鱼(水镇人把甲鱼叫团鱼),每次出去总不落空。他钓鱼有一个规矩,钓老不钓小,钓公不钓母,每次只钓两三斤。年轻时如此,现在年纪大了也没坏这规矩。有人问他,吴大爷,为什么不多钓一些呀?他呵呵笑着说,够啦,够啦,再多就是贪心了。
现在的人嘴刁,好吃一口野味。有些大酒家大饭店就找上了吴有德,愿出高价收购他钓来的野生鱼,尤其是野生团鱼,一百五十元一斤。吴有德不等他们说完便一口回绝了。两个儿子心中有所不满,他亦泰然处之。
因此,水镇的人都很敬重纸马匠吴有德。
民主街除了纸马匠吴有德这个名人,还出了一个白副县长。不过,水镇最看不起的就是这白副县长。白副县长管城建这一块,水镇人送他一个外号,叫“三敢县长”。说他敢拿、敢赌、敢拆,总有一天会进局子。
白副县长好喝酒,水镇有句顺口溜:喝醉白县长,一桌都要癫。白副县长喝酒喝得多了,肝脏就不好,得了肝硬化,不知听谁说野生团鱼有软坚散结的功效,对治疗肝硬化有神奇的作用。纸马匠吴有德的小儿子在县规划局做个副主任科员,白副县长要他跟他的纸马匠父亲说说,每天送一只野生团鱼过来,自己照市场上的价格付钱,还可以给他解决副局长的职务,吴有德的儿子很高兴,把这件事跟父亲说了,满以为父亲会爽快答应,谁知纸马匠吴有德当即拒绝了。吴有德对儿子说,你做多大官不重要,做人重要。学会做人才能做事。为这事,父子俩起了隔阂。
白副县长死了,白副县长的后人找到纸马匠吴有德,让他扎一栋小别墅,里面要有电视、空调、电冰箱、宝马车等等一应高档用品,说只要扎得好,价格随他定。
纸马匠吴有德白了他们一眼,说没空,他答应了人家两斤鱼。说毕,像往常一样拿着钓竿,提着鱼婆,腰挂一葫芦酒,踱出了家门。
白副县长做七七那天,纸马匠吴有德却提着一栋四合小院的“灵屋子”翩然来到,让白副县长的后人烧给白副县长,并且不要钱。那四合小院做得极精巧,虽不如小洋楼气派,却也叫白副县长的后人深为感动。叫他们不解的是,四合小院的阁楼上,为什么安上个“养心斋”的牌匾?
其实,纸马匠吴有德并非不做现代的“灵屋子”,他也做。镇西头上那一辈子没娶上老婆的王老头死后过头七那天,纸马匠吴有德就扎了一栋小洋楼及一应的高档用品。更让人惊讶的是,小洋楼里竟还有一个梳着元宝头的女人。那“灵屋子”,纸马匠亲自拿到王老头的坟前烧了。
纸马匠吴有德七十有三,到了一个“危险”的年龄——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请去商量事。”一日,纸马匠钓鱼归来,就感到身体不适,请医生诊治,仍不见好,反而越来越重。纸马匠自知不久于人世,于是让两个儿子拿来剪刀与纸等等,要给自己扎一栋“灵屋子”。两个儿子心中暗猜,不知父亲要扎一栋什么样的“灵屋子”。扎成时,他们大吃一惊:一间极简陋的小房于,里头仅有一根钓竿,一只酒葫芦。
纸马匠过世七天,就把那间陋房连同钓竿、酒葫芦收了去,想必仍是自在而逍遥。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吴有德的儿子因父亲不卖高价鱼而不满,后来小儿子又因父亲不愿帮自己谋前途而和他产生了隔阂,说明吴有德的儿子们在思想境界和谋生能力上都比不上父亲。
B.本文善于在人物关系的对比中塑造纸马匠吴有德的形象,比如同是扎“灵屋子”,他对白副县长、王老头就有不同的态度和方式。
C.这篇小说叙事简洁、写人生动,作者以传神的动作描写、个性化的语言描写以及细腻的心理刻画表现了纸马匠吴有德鲜明的性格特征。
D.吴有德为白副县长扎的“灵屋子”是一个带有“养心斋”牌匾的四合小院,吴有德主要想借此表达对白副县长这一类人的辛辣嘲讽。
【小题2】吴有德有哪些品格?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题目为“纸马匠吴有德”,作品却着意表现其钓鱼的爱好和技艺,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加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