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杨老实吃名菜
李德泽
杨老实今年70多岁了,一生都是在农村偏僻的山旯旮里度过的,正宗的乡巴佬。
近来,他儿子当了局长。在一个双休日,局长开着小车回老家,把他接到城里去享享福,报答养育之恩。
乡间“茅屋出公卿”,杨老实自然高兴,也就随小车进了局长之家。
局长对读高中的儿子说:“我没有空闲。你就陪爷爷到城里各个地方去逛一逛。爷爷老了,你把钱管好。他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吧。”
于是,孙儿陪着杨老实逛街。中午,孙儿牵着爷爷的手,走进一家名菜大酒楼,在豪华的餐厅内入坐。服务小姐走来递给一本名牌菜谱说:“你们要吃什么菜,请点吧。”
孙儿就说:“爷爷,你喜欢吃啥就点啥,我付钱就是了!”杨老实翻开菜谱一看,感到菜名很新鲜,一连点了5个菜。
不一会儿,服务小姐就端菜上桌。杨老实一看,顿觉奇怪,就指着一个个细瓷盘子问是什么菜名。服务小姐也就指着一个个盘子甜甜地做了介绍。
杨老实终于明白:“母子相会”,原来是凉拌的煮熟黄豆铺底,上面放着豆芽。“小二黑结婚”是在盘子里放了两个剥去黑壳的皮蛋。“青龙卧雪”是盘子里装点白糖,上面放一根青黄瓜。“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居然是红烧猪蹄,然后在四周镶一圈香菜。“一国两制”竟然是一盘煮花生米和炸花生米。
杨老实望着菜,默然沉思:这些东西,也不过是我们乡下常吃的东西而已。城里有文化的人真聪明,取些怪好听的名字。
服务小姐又送来一瓶酒,开瓶盖倒了两杯,放在他俩的面前,然后飘然而去。
孙儿一边给爷爷拈菜,一边劝爷爷喝酒。杨老实喝了两口酒,感到不舒服道:“这是什么酒?怎样像潲水味呢?”
孙儿笑着说:“爷爷,这是名牌啤酒,不太醉人,喝习惯了就好喽。”
杨老实拈菜入口,皱着眉说:“这菜也少,味道也不合我的口。”
孙儿接上话:“爷爷,如今不像以往那些年成了,图多填肚子。现在好多人都讲究玩味了,还都讲究档次哩!你多吃几次,习惯了就合口味了。”
酒毕。孙儿说:“爷爷,再吃碗名牌‘羊拉面’吧?”
杨老实心想:羊怎么拉面呢?稀奇。又是啥鬼名堂?我得看看。想到此,他就答道:“要得。”
孙儿叫来服务小姐,立马就端来两碗“羊拉面”。杨老实用筷子一撬,竞没有一片羊肉,直问服务小姐是何道理。小姐灿然一笑说:“做面条的师傅姓杨。杨师傅有一手做面条的绝技,在食品技艺大赛上获过金奖,已成名人。以名人作广告,就将面条命名为‘羊拉面’喽。”
杨老实听完,叹了两口气:“唉!唉!真会骗人。”
吃罢。杨老实看见孙儿摸出三张100元钞票,买单结了账。他一下子头昏眼花,惊呼:“怎么这么贵哟!我们乡下要卖好多谷子才够哟!”
孙儿劝道:“爷爷,你辛苦一辈子,爸让你享受享受!”
杨老实愤然道:“我再也不来享口福喽!真是‘名菜’宰我们乡巴佬没商量。我还是回乡下去吃原汁原味的好!”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局长儿子开着小车接老人进城享享福,要报答养育之恩,可老人来后,局长却说白己没空,实际上这是一种托辞,表明局长眼里只有权钱,没有真正的孝心和亲情。
B.小说塑造杨老实人物形象的时候,综合运用了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多种描写手法,使形象更为立体、饱满。
C.小说语言口语化、个性化,如“你们要吃什么菜,请点吧”、“不太醉人,喝习惯了就好喽”、“怎么这么贵哟”等,具有鲜明的情感倾向和民族特色。
D.小说最后以“杨老实愤然”作结尾可谓匠心独运,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让人回味无穷。
E. 对比是本文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杨老实的“老实”和城市人的“聪明”、儿子的初衷和拙劣的结果、杨老实的高兴而来享口福和最后心的煎熬等都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有力地凸显了主题。
【小题2】小说的立意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但对于小说的批判性主题,人们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在批判城市的不“老实”现象,也有人认为是在批判杨老实为代表的农村人的“太老实”思想。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30 03:51: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怦然令我心跳的,是他已活了760岁。七个多世纪,一个不朽的生命,从南宋跨元、明、清、民国昂昂而来,并将踏着无穷的岁月凛凛而去。他生于公元1236年。当他生时,“直把杭州作汴州”的临安朝廷,已经危在旦夕,人们指望他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然而,毕竟“独柱擎天力弗支”,终其一生,他没能、也无法延续赵宋王朝的社稷。他就在__岁那年化作啼鹃去了。当他死时,不,当他走向永生,九州百姓的精神疆域,陡地竖起了又一根立柱,虽共工也触不倒的擎天玉柱。

他是状元出身,笔力当然雄健,生平留下的煌煌笔墨,正不知有凡几。只是,真正配得上他760岁生命的,则首推他在零丁洋上的浩歌。那是公元1279年,农历正月,他已兵败被俘,恰值英雄末路,在元军的押解下,云愁雾惨地颠簸在崖山海面。如墨的海浪呵,你倾翻了宋朝的龙廷,你噬碎了孤臣的赤心。此一去,“百年落落生涯尽,万里遥遥行役苦”“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无一丝一毫的张皇,在这生与死的关头,他坦然选择了与国家民族共存亡。但见,一腔忠烈,由胸中长啸而出,落纸,化作了黄钟大吕的绝响。这就是那首光射千古的七律《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假如文天祥在这时候就死去,结局又会怎样?毫无疑问,他是可以永生的了。南宋遗民清楚这一点。所以,他的战友、庐陵人王炎午,才在他被押往北方的途中,张贴了数十份《生祭文丞相文》,疾呼:“大丞相可死矣!”敦促他舍身取义,保全大节。他自己又何尝不明白这一点。因此,一路上才又是服毒,又是绝食,自谓“惟可死,不可生”。然而,且慢——打量历史,我们只能作这般理解——日月还要从他的生命摄取更多的光华;社会还要从他的精神吸收更多的钙质;盘古氏留下的那柄板斧,需要新的磨刀石;长江和黄河,渴求更壮美的音符。一句话,他的使命还没有结束。于是,同年十月,他就在一种求死不得、欲逃又不能的状态下抵达元大都燕京。

【小题1】文天祥的生命历程只有短短的47年,然而,作者开篇却说:“怦然令我心跳的,是他已活了760岁。”这样写,在表达上有哪些好处?请联系全文,简要回答。
【小题2】写出下面句子所含典故的原意或用意。
(1)他就在47岁那年化作啼鹃去了。
(2)一腔忠烈,由胸中长啸而出,落纸,化作了黄钟大吕的绝响。
【小题3】状元出身的文天祥,生平留下了不可胜数的煌煌笔墨,但“真正配得上他760岁生命的,则首推他在零丁洋上的浩歌”,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参与建构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可以呈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思维和意识结构。那么从汉字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
②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是由图画抽象、规范、滋生而成的。古代的汉字表明,古人不习惯于抽象而习惯于具象,比如“牛”,各种字形始终突出地显现着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又如食物,有“米”“稻”“禾”“黍”等等,但并没有一个总的类名,如庄稼、粮食之类。反过来看,汉字的这种象形性也对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使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体形象分离,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
③汉字的衍生和分类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的感知方式。汉字的衍生是一个树形滋生的过程,以造字时代独立产生的象形“初文”(章太炎语)为根,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几种造字的方法,滋蘖出“字”。从每个“初文”中产生的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字,在后来被视为同属于某一个“部首”,它们所表示的现象或事物,在古人看来就是现实世界的一个“类”。这种分类方式与近代西方有所不同,古代中国人特别注意一个现象、一个事物可以感知的表象,以此作为分类的依据。因此那些以类相从的字,无论以什么“初文”为义符,“初文”的象征性总是使这个字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使人们一看就可以体会它的大体意思。这种归类的思路,以事物可以感知的特征为依据,通过感觉与联想,甚至隐喻的方式进行系联。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那么以“木”为义符的字应该都表示树木,如梅、李、桃、桂等等,但实际上,“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它可以是树木的一部分,如“本”“末”,可以是与树木有关的某些性质与特征,如“柔”“枯”,甚至还可以是与树木并不直接相关,却可以从树木引申的其他现象,如“杲”(日在木上,明也)、“杳”(日在木下,冥也)。再如“彳”字,本来是象形的纵横相交的十字路口,殷商时代的卜辞中,不少字就与它有关,而“役”字,在甲骨文中本不从“彳”,但当它在后世以“彳”为义符后,就使人觉得从役之人好像真的总是在路上奔波。当汉字作为一种不言而喻的思想运算的符号被接受时,人自己创造的文字就反过来影响、制约和规范了人对世界的认识。
④汉字的象形性也影响了汉语的句式,独立呈意性使汉字在任何场合均无需严密的句法即可表现意义。这就使得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世界似乎不那么注意逻辑、次序和规则,话语发出者和接受者凭着共同的文化习惯,就能够表述和理解很复杂的意义。
⑤我们除了能从汉字本身大体了解古人“怎么想”,还可以从中了解他们“想什么”,比如能从汉字的字形中探寻某种思想和制度的起源,从汉字的分类中理解古人生活的重心和兴趣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古老的汉字置于思想史的视野之中,考察其中的思想史意义。
(摘编自葛兆光《作为思想史的汉字》)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意识中的世界是由语言文字建构的,因此从汉字中,我们能读出古代中国人深层思维和意识结构中的一些东西。
B.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由具体图画演变而成,它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方式衍生滋蘗,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符号体系。
C.古代中国人创造了表具体事物的文字,却没有表抽象意思的类名,如有“米”“黍”等字,却无表“庄稼”“粮食”这类抽象意义的字。
D.由“木”引申出“梅”“李”,进而引申出“本”“末”,再引申出“杲”“杳”,体现汉字通过感觉、联想、隐喻等方式进行归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述了从象形的汉字中看中国古人深层思维和意识结构这一观点,从汉字、汉字的衍生和分类、汉语的句式等方面展开论述。
B.古代汉字中的“牛”的各种字形都突显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为古代中国人习惯于具象而不习惯于抽象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C.文章第三段论述了汉字是以象形“初文”为根衍生的,人们一看到以“初文”为义符、以类相从的字就可以体会它的大体意思。
D.“役”字原不从“彳”,后以“彳”为义符,人们才觉得从役与在路上奔波有关,这证明了汉字不一定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字留下了创造者思维方式的烙印,影响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古代中国人的思维始终与具体形象相联系,与汉字的象形性大有关系。
B.古代中国人主要通过表象来感知世界,这使汉字有了强烈的象形性;汉字的象形性又反过来使中国人的思想缺乏运算、推理、判断等活动。
C.象形性使汉字能独立呈现意义,说话者在缀词成句表达意思时,无需严密的句法,听话者就能借助共同的文化习惯顺畅理解话语的意思。
D.古老的汉字能让我们理解古人的生活重心和兴趣,感知其思维方式和知识观念,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应当被作为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汪伊凡
长庚收鱼回来了。田二姑娘看着他网里那懒得蹦踺的两条老鱼,努了努嘴。
田二姑娘是长庚的媳妇儿,可能是村里唯一不曾嫌长庚蠢笨的人了,但如今连吃了三天的野菜,不高兴的神情也挂了一脸。 
瞟到媳妇儿那不满的嘴角,长庚默默踢踹着地上的渔网。
“都怪这网。”
长庚是梦泽湖边上一个普通的渔民。被他责怪的叫底八扣。底八扣是种很原始的渔。那呆头呆脑、毛毛糙糙的样子,像极了长庚。只有他自己知道,他不是傻,他只是怂,怂到用呆傻来掩盖自己是个旱鸭子,是个碰到水就怕自己会沉下去的怂蛋。因为如此,他只能缩在鱼迹罕至的小角落,扯弄着蠢笨的底八扣,眼巴巴地望着那些鱼嘲讽式地溜走。 
因为他没法下水,所以就不能像真正的爷们儿一样浮在水草缠绵的洞庭湖里,把油光水滑的渔网收束在脊背上,等着满满的渔网把脊背压出深深的沟壑。然后回到家,让家里的娘儿们恭恭敬敬地倒碗白酒——也可能是黄酒。
但不管黄酒、白酒,只有爷们儿才能喝到。只有爷们儿才能优哉游哉地吧唧着嘴边的酒渍,指点着今天吃什么法子烹的鱼。
长庚原以为这辈子就这样怂过去了,只盼着老婆生个不怂的娃,堂堂正正地过个晚年。长庚不知道,老天爷最不爱眷顾的,就是怂人的痴盼。他只知道,媳妇来湖边找他的那天,日头正高,把云晒得薄薄的,让人很想躺上去。他在船上晃晃悠悠,拽着异常沉的渔网。汗水流进了长庚的眼睛,他眨巴了两下,又疼又辣。眼泪水缝里头,忽然就渗出了他媳妇儿。
他以为自己中暑了,仍死命地拖着渔网,或者说,是被渔网拖着。这么一拉一拽之间,小木船被斜成了个危险的角度。
“长庚!”田二姑娘一声尖利的喊叫把长庚吓了个激灵。长庚这才猛地发现,碧绿的湖水就在自己的眼前了。 
没有风,湖面死寂沉沉的,像个大号的鼻涕虫。
长庚浑身都僵了,他像根柴火似的杵着,暴露着自己怂蛋的本质。
田二姑娘蹚下了水。谁能看着自家爷们儿在面前翻船呢?
可田二姑娘还是太久没下过湖了,滩涂上的青苔滑腻地附在她的脚板上,她下意识地挣了挣,这是个致命的错误,和长庚的怂一样致命。
青苔毫不留情地甩开田二姑娘。什么时候就躺在了水里?她再也没可能知道了。
长庚被这一幕激红了眼睛,不管不顾地跳进了水里。
轻柔的湖水携着些他从未冒出过的壮语灌入耳朵里,长庚觉得自己所有的感官都被湖水堵塞了。
但这柔滑的水里,是什么那么粗粝?这广阔的梦泽中,是什么把他越缠越紧?长庚慌乱地扑腾着手脚,他竞没沉到水底,长庚惊得想给自己一耳光。
早知道就早点下水了。 早知道就不那么怂了。
世间只恨“早知道”。底八扣也不喜欢这话。于是它紧紧地攀附着长庚的脊背,借着勾住的一把水草,牢牢箍住这悔到妄图回到过去的懦夫。
长庚好想吼叫,想问田二姑娘无端端地来干吗,想问这底八扣为何缠上了自己的身,想问自己怎的就是挣不开这怂蛋的网,就是逃不脱这宿命的纠缠。
没人听得见了,人们只能看到长庚夫妇两眼圆瞪,先后消失在了洞庭湖面。
多少个人冲了过去,可太远了,也太迟了。
为了掩盖自己的旱鸭,长庚选了个最僻静的角落。
多好,多好,没人拆穿他。但没人能救他。
都怪,那网。
(选自2017年10月27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从“网”写起,又以“网”结尾,开头“都怪这网”与结尾“都怪,那网”相照应,结构严谨,构思巧妙。
B.小说开头插叙您们们善用渔网以及悠闲吃喝的情节,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与长庚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早知道就早点下水了”“早知道就不那么怂了”,描写了长庚对自己以往懦夫行为的悔恨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D.长庚夫妇“先后消失在了洞庭湖面”这样一个悲情结局,再次揭示了一个简单又普遍的道理:自欺欺人,自食恶果。
【小题2】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网”的含意。
【小题3】“怂”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面小题。
常 春 藤
林清玄
在我家巷口有一间小的木板房屋,居住着一个卖牛肉面的老人。那间木板屋可能是一座违章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整座木屋往南方倾斜成一个夹角,木屋处在两座大楼之间,益显破败老旧,仿佛随时随地都要倾颓散成一片片木板。
任何人路过那座木屋,都不会有心情去正视一眼,除非看到老人推着面摊出来,才知道那里原来还有人居住。
但是在那断板残瓦南边斜角的地方,却默默地生长着一株常春藤,那是我见过最美的一株,许是长久长在阴凉潮湿肥沃的土地上,常春藤简直是毫无忌惮地怒放着,它的叶片长到像荷叶一般大小,全株是透明翡翠的绿,那种绿就像朝霞照耀着远处群山的颜色。
沿着木板壁的夹角,常春藤几乎把半面墙长满了,每一株绿色的枝条因为被夹壁压着,全往后仰视,好像望天空伸出了一排厚大的手掌;除了往墙上长,它还在地面四周延伸,盖满了整个地面,近看有点像还没有开花的荷花池了。
我的家里虽然种植了许多观叶植物,我却独独偏爱木板屋后面的那片常春藤。无事的黄昏,我在附近散步,总要转折到巷口去看那棵常春藤,有时看得发痴,隔不了几天去看,就发现它完全长成不同的姿势,每个姿势都美到极点。
有几次是清晨,叶片上的露珠未干,一颗颗滚圆的随风在叶上转来转去,我再仔细地看它的叶子,每一片叶都是完整饱满的,没有一丝残缺,而且没有一点尘迹;可能正因为它长在夹角,连灰尘都不能至,更不要说小猫小狗了。我爱极了长在巷口的常春藤,总想移植到家里来种一株,几次偶然遇到老人,却不敢开口。因为它正长在老人面南的一个窗口,倘若他也像我一样珍爱他的常春藤,恐怕不肯让人剪裁。
有一回正是黄昏,我蹲在那里,看到常春藤又抽出许多新芽,正在出神之际,老人推着摊车要出门做生意,木门咿呀一声,他对着我露出了善意的微笑,我趁机说:“老伯,能不能送我几株您的常春藤?”
他笑着说:“好呀,你明天来,我剪几株给你。”然后我看着他的背影背着夕阳向巷子外边走去。
老人如约地送了我常春藤,不是一两株,是一大把,全是他精心挑拣过,长在墙上最嫩的一些。我欣喜地把它种在花盆里。
没想到第三天台风就来了,不但吹垮了老人的木板屋,也把一整株常春藤吹得没有影踪,只剩下一片残株败叶,老人忙着整建家屋,把原来一片绿意的地方全清扫干净,木屋也扶了正。我觉得怅然,将老人送我的一把常春藤要还给他,他只要了一株,他说:“这种草的耐力强,一株就要长成一片了。”
老人的常春藤只随便一插,也并不见他施水除草,只接受阳光和雨露的滋润。我的常春藤细心地养在盆里,每天晨昏依时浇水,同样也在阳台上接受阳光和雨露。
然后我就看着两株常春藤在不同的地方生长,老人的常春藤愤怒地抽芽拔叶,我的是温柔地缓缓生长;他的芽愈抽愈长,叶子愈长愈大;我的则是芽愈来愈细,叶子愈长愈长。比来比去,总是不及。
那是去年夏天的事了。现在,老人的木板屋有一半已经被常春藤覆盖,甚至长到窗口;我的花盆里,常春藤已经好像长进宋朝的文人画里了,细细的垂覆枝叶。我们研究了半天,老人说:“你的草没有泥土,它的根没有地方去,怪不得长不大。呀!还有,恐怕它对这块烂泥地有了感情呢!”
【小题1】“老人的常春藤愤怒地抽芽拔叶,我的是温柔地缓缓生长”,句中加点的词语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一下。
【小题2】作者以老人的话作结,老人的话有什么深意?
【小题3】卖牛肉面的老人和“常春藤”有哪些相似之处?本文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若想要叙述整个世界的历史,不偏不倚地讲述整个人类的故事,便不能仅仅依靠文字。因为世界上只有部分地区拥有文字,大多数地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没有发展出文字,书写是人类在发展后期才取得的成就,直至近代,即使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在记录自己的忧虑与渴望时,使用的载体依然不仅有文字,也包括物品。
②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该把文字和物品结合起来,但在很多情况下这是无法完成的。最能清楚地表现文字历史与非文字历史不对称的例子也许是库克船长的探险队与澳大利亚土著在植物学湾的第一次相遇。在英国方面,我们对这一一特殊的日子有科学记载及船长日志为证,而在澳大利亚方面,他们仅有一面木制盾牌。如果我们想要重构那一天的真实情境,就需要像对待那些文字记录一样,深入而严谨地对这面盾牌进行研究和解读。
③除了双向误解之外,还有由胜利带来的有意或无意的扭曲,历史通常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尤其在只有胜利者知道如何书写的时候,至于失败者,那些被征服或毁灭的社会通常只能通过物品来讲述事件。当我们研究有文字的社会与无文字的社会之间的接触时,需要参者的则不仅是文字,也应包括物品。
④这些全部都知易行难。通过文献解读历史是人们熟知的程式,数百年来我们已经学会该如何判断文字材料的坦白、失真与诡计。而对于物品来说,当然也有考古学、科学和人类学的专业知识结构来帮助我们提出关键性的问题,但我们还必须加上一定程度的想象,才能构建出这些物品的前世今生。我们需要借助尽可能丰富和诗意的想象,才能真理解它们所传达的深制内涵。
⑤这是我们了解许多文化的唯一途径。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这些历经层层文化转译的物品需要再次被严格审视,重新想象。
⑥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解读和欣赏是“通过文物着历史”的关键,对过往文化的重建是理解人类共性的基石。启蒙时代的收藏家与学者们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既仰赖对史实的科学排序,也发挥了诗意地进行重建的罕见能力。
⑦通过物品思考历史或去了解一个遥远的世界,是一种诗意的重构过程。我们承认自己所确知的事物有限,因此必须找到一种全新的认知方式:既然,这些物品的制作者从根本上说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人类,那么,我们理点能够解密他们制造这些物品的用意及用途。有时,这甚至是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不只针对过去,也包括现在。我们是否真能了解他人?也许可以,但一定要借助诗意的想象。再结合严谨获取和归纳的知识。
⑧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叙述历史时,文字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只有在人类发展后期文字才开始发挥作用。
B.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当靠文字和物品的结合来记录,即使是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记录自己的历史时也是如此。
C.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地位的不平等使只凭文字叙述历史变得不客观公正,因此研究历史往往也需要参考物品。
D.相对于人类熟知的通过文字解读历史的方式,借助物品时还必须加入诗意的想象才更能理解它们传达的内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三段分别从文字叙述历史的局限性、历史事件双方的文字不对等,战争双方的记录文字不对等方面论述研究历史时所用方法的必然性。
B.文章的第④段是个过渡段。指出人们对通过文献解读历史的方式很熟悉也很擅长,而要通过物品解读历史却有一定难度,因为这要借助想象。
C.文章的后四段反复强调想象在借助物品解读历史轨迹。
D.整篇文章论述的是通过文物看历史时必备的认知能力一想象力的问题,以前后对比组织结构,以大量史实支撑观点,极有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物品和文字对历史记录同等重要,离开两者中任何个去还原历史都意味着失真和变形,由此可知现在所见相当多的历史记录都是扭曲的。
B.除了借助想象去构建物品承载的历史,我们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去了解文化,而这种想象不可避免地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
C.乾隆研究他喜欢的一枚玉壁,推测其用途并作诗纪念这过程,方法值得肯定。这一事例可以作为”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的证明。
D.诗意地重建历史依靠的是丰富的想象,这种想象建立的基础是物品,制造者和研究者同样是人类,而诗意的想象可以成为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