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三)阅读经典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人民日报评论部: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创造一个更好的中国

新技术是伟大的“改变者”。如果以山峰为喻,从山脚的村歌社鼓,到山巅的阳春白雪,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类型文化构成的群落,拼贴出文化中国的四季春秋。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文化的层峦叠嶂架起高速索道,不必费力攀爬,便可悠游其间、览尽风光。

打开微信“朋友圈”,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有痛心质问“传统文化怎么了”,也有娓娓道来“告诉你真实的美国”;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实体书店和报刊亭逐渐凋零,城市正失去文化之肺……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阅读吧!甚至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升级,都会引起文化焦虑。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交流思想?哲人的忧思从另一个角度给出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接受新事物。看看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学者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时间内,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但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时代变迁,技术条件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信息时代,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不同的每个人都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和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B.文化空气日益稀薄,使一部分人十分痛心,这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C.任何一次技术手段升级,都会引起文化焦虑,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文化史上所特有的现象。
D.当代文化人要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和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网络文化,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不闭关自守,这是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主流文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
B.“士志于道”是中国文化与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土层应成为当代文人的历史使命。
C.加厚信息时代文化土层,需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D.如果人心向善向美没改变,就能以积极态度、包容气度、渊博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10 09:25: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的徐州老乡、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曾把自己称为“苦学派”,穷一生的苦学来感悟中国传统绘画的玄机,来描摹大干世界的神奇,来领略西方艺术的真谛,尽一生的实践“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最终成就中国二十世纪别具一格、别具神韵的李家山水,成为画史留名的一代宗师。  

有趣的是,钱穆先生也被学界称为“苦学派”,钱先生虽然没有像可染先生那样临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但他的苦学似乎更贴切更苦涩。他幼时在乡村的油灯前面壁苦读。他以中学肄业的学历,逐步攀登中学、大学的讲坛,直至登上中国学术、世界讲坛的最高阶梯,那份苦心、苦功、苦情,凡人能知;他于陋室之中苦思、苦想、苦恋,甚至经常为没有资料可查、没有书籍可读而苦恼,那份煎熬几人能晓。难得的是,先生从苦中读出了乐,读出了志,读出了字字珠玑。

钱穆一生执着于中国历史文化,为弘扬中华文化殚精竭虑。他始终坚定地认为,民族复兴、国运昌盛、社会和谐、人民乐业,必须依靠传统文化的力量,必须依靠民族精神的引导,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好的办法。这种认识,导致他对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所信奉的马克思主义是西方的理论,不是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东西,留在大陆接受这种理论的改造,必然要放弃先前的追求和主张,必然要放弃所持的民族文化立场,这是他不愿面对和接受的。白璧微瑕,大师认识上的局限与直白,让我们看到了他率真的一面,为我们消解遗憾找到了理由,也为我们解读他为何在大陆解放的前夜,而客居香港办学,最后客死台湾,找到了由头。  

晚年的钱穆在怀旧与展望的时空里踽踽前行。和他同居一岛的余光中先生,早年以《乡愁》一诗名播海内外,他的“乡愁”在煎熬了近半个世纪后,终于有了登上大陆化解离愁的机会。而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之于钱穆先生,却只能梦里神游,魂里飞渡,乡愁至死未曾消融。他在《八十忆双亲》里,情真意笃,尽情怀恋和追忆早年时光;他在《丙寅新春看时局》等文章里,情系大陆,为两岸和平统一助威呐喊;他在最后完成的《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一文里,用毕生体悟,对“天人合一”提出新解,认为“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古老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认为此下世界文化之归趋,恐必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宗主。1990年8月30日,钱穆带着对故乡的依恋,带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意,在台北无疾而终,享年96岁。1992年1月9日,钱穆的灵骨越过海峡,安葬在他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苏州。

钱穆走了,他一生以历史人物为主要研究和著述对象,他最终也走进了这个不朽的队列里。他用一千多万个汉字为中国文化划出了一道羌丽的钱氏弧线,一步一步地到达了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化峰顶,他是继朱子之后,又一位可以跨越时代、可以名垂思想文化史河的集大成者。

历史是生活的老师,文化是生活的情人。在这个世界上,人跳不出历史,更离不开文化。长寿的即使如同钱穆,也终究要沉睡于地下,但沉睡的意义有所不同,有的化作一把黄土,从此无声无息;有的则结成思想和精神的颗粒,在岁月的留痕上,镌刻着人类自我意识的一次次觉醒。

 2005年我专程来到苏州吴县西山俞家渡,拜谒钱穆先生的墓地。在西南太湖的这片浩淼烟波里,那块风景秀丽的石坡地成为钱穆先生魂归大陆的最后归宿。站在写有“无锡七房桥钱穆先生之墓”的墓碑前,千言万语竞不知从何说起。那就对钱先生的坟冢深深地叩个头吧,在我弯下身子的一刹那,我看到,那条从坟冢曼延开去的小路,宛如一条铺满鲜花的神道,从二十世纪一直通向先秦诸子。

(取材于胡正良《钱穆——一个历史世纪的文化背影》)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钱穆先生的苦学,像国画大师李可染的苦学一样,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一代宗师”,令世人敬仰。
B.钱先生以中学肄业的学历,直至登上世界讲坛的高峰,其苦可想而知,但他很少提起,可见其内敛沉潜。
C.钱先生在当时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意义的误解,是大师思想认识上的—大局限,但也表现了他的率真。
D.钱先生爱家乡,但思想认识上的局限让他离开了故乡,让人不解,也让他自己承受了浓郁乡愁的煎熬。
E.本文通过对钱穆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学者的挚爱祖国、执着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人文情怀。
【小题2】钱先生执着于中国传统文化,却“在大陆解放的前夜,而客居香港办学,最后客死台湾”。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写余光中及其《乡愁》有什么作用?简要分析。
【小题4】钱先生一生可圈可点之处甚多,但就节选片段来看,可圈可点至少有三,即“苦学”“执着”“乡愁”。请就你对这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媒称,中国于2017年7月公布了一项计划,希望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领军者,到2030年时创造一个价值1500亿美元(约合9500 亿元人民币)的产业。

据美国《纽约时报》网站2月13日报道,对于美国从事人工智能的技术专家来说,这份英文版长达28 页的文件,是对美国未来数十年中可能是最重要的技术研究领域内领导地位的直接挑战。它概述了中国政府一项积极进取、不遗余力的计划,把发展人工智能当作中国的阿波罗11号登月任务——这项计划同样会激发民族自豪感,并引发决定大局的技术突破。报道认为,凭借庞大的市场规模,中国将成为人工智能强国之一,甚至是最强大的人工智能大国。

(摘编自《谁能成为人工智能领域领军者?中国锐意进取 美国沉默》,2018年2月18日参考消息网)

材料二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政策、规划接连出台,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将进入深度融合时期。经过60多年发展,人工智能如今在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算法等方面取得巨大进步。相对来说,中国人工智能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高性能计算等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在深度融合实体经济、改变人们生活方面有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人工智能研究成果正实现产业化应用,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统计显示,当前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专利申请数量以及融资规模均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全球最值得关注的100家人工智能企业中,中国有27家。其中,腾讯、阿里云、百度、科大讯飞等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佼佼者。

在2017年年底举行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无人超市、智能互联汽车、虚拟现实康复设备等“黑科技”纷纷亮相,越来越多实体行业纷纷变得更加智能化,越来越多的人因此获益。科大讯飞轮值总裁胡郁表示,人工智能将从两个方面来改变我们的生活,一方面是直接改变面向大众消费者的产品,如手机、玩具、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家电等。另一方面是通过人工智能改变各种行业,比如教育、医疗、公检法、安全以及智慧城市的建设等。

(摘编自《人工智能,让生活更美好》,2018年1月2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三

美国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全面领先,在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尤其是在算法、芯片和数据等产业核心领域,积累了强大的技术创新优势,各层级企业数量全面领先中国。基础层(主要为处理器/芯片),中国拥有14家,美国33家,中国仅为美国的42%。技术层(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与图像/技术平台),中国拥有273家,美国拥有586家,中国为美国的46%。应用层(机器学习应用/智能无人机/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辅助驾驶/语音识 别),中国拥有304家,美国拥有488家,中国是美国的62.3%。

(摘编自《中美人工智能实力如何 这组数据告诉你答案》,2017年8月7日亿邦动力网)

【小题1】下列关于人工智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人工智能领域,美国一直处于人工智能技术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但随着中国在该领域的崛起,美国的人工智能强国的领先地位可能不保。
B.中国政府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文件,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实现了技术突破,使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专利申请数量等迅速增加。
C.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在改变大众消费品的性能和行业智能化升级发展两方面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效地让更多人受益。
D.人工智能产业包括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三个层级,其中算法、芯片、数据是该产业的核心领域,美国企业布局和技术创新优势目前好于中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媒认为中国于2017年7月公布的计划,将推动中国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领军者,但这种挑战主要来自中国的市场规模,而非技术的突破领先。
B.我国人工智能企业发展规模壮大,依托信息通信技术的无人超市、智能互联汽车、虚拟现实康复设备等人工智能产品的问世,将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C.美国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全面领先于中国,从自然语言处理到语音识别,各个领域的企业数量都高于中国,显示了其强大的技术创新优势。
D.从中美人工智能各领域企业数量分布图上看,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策略侧重于应用层,对基础层和技术层发展相对忽视;而美国却恰恰相反。
【小题3】我国在发展人工智能方面有哪些优势?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雨乐清贫 生死系医学

——记我国胸心外科奠基人黄家驷

黄家驷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曾任嘉兴府知府,父亲任盐运史,35岁时死于大咯血。他5岁丧父,5个叔伯亦相继因病早逝,因此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就萌发要当一名医生的志愿。

少年时代,黄家驷不满足私塾的一点古文知识,13岁时瞒着母亲随堂兄到省城求学,后又投考天津南开中学。高一时,他竞提前两年以同等学力考上了门庭森严的协和医学院。193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在协和任外科住院医师。他曾说,“我感兴趣的是当一名好教师,当一名好的胸外科医师”。

1941年,他来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医学院求学。黄家驷基础扎实,在导师指引下较快掌握胸外科技术,于1943年获外科硕士学位,并通过全美专家考试取得外科专家称号。留美期间,黄家驷还担任密执安大学中国留学生会主席,每两周组织一次中国建设讨论会,立志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1945年德、日法西斯相继覆灭,黄家驷不为美国优裕待遇所动,放弃高薪聘任,决心为开创中国的胸外科事业披荆斩棘。他迫不及待搭乘太平洋上第一班通航的美军运输机回国。三天三夜的颠簸飞行,在印度转机时行李丢失,但完整无缺地带回整套开展胸外科手术的器械设备。

回国后,他一面在上海医学院执教,一面在附属中山医院和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今华山医院)从事胸外科的创建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他与上海第二医学院和上海市南洋医院协作,建立了我国第一所胸腔外科专科医院——上海胸科医院,并亲任院长。多年来,虽然担负重要的行政工作,但总是坚持在医疗第一线。他行医近50年,亲自为数以千计的工人、农民、军人及领导干部做过手术。

黄家驷非常重视医学教育事业。1959年,他在北京创建中国首都医科大学,这是我国唯一的八年制医科大学,先后担任校长、名誉校长,亲自主持研究决定了建校方针、教学计划以至校舍建设、师资队伍和教学设备等问题。现在国内的一些知名的胸腔外科专家,像石美鑫、苏应衡、钱中希、林尚清、钱定一等,都曾得到过他的培养和指导。

协和医科大学1964级学生、北京协和医院著名胸外科医生方国栋回忆了一件往事:1970年夏天,毕业分配去向宣布后的一天,黄老师带我到他在外交部街的家里。知道我添置行装有困难,毕业分配后也不再回上海家里而直接赴西北,年逾花甲的黄老师亲自爬上闷顶子,递出一只旧的藤条箱说:“这个箱子你拿去,做你去西北的行装。”尤为珍贵的是,黄老师还找出人民卫生出版社留给他的、由他主编的《外科学》(上、下)和《外科学各论》送给我。黄老师还在每本书的首页都写上“国栋同学批评指正”,并签上他的名字“家驷”。知道我酷爱读书,他殷切地期望我到西北后坚持自学下去。带着黄老师赠送的这些无比珍贵的教科书,肩负着黄老师的教导和希望,我来到了当年的古城武都。正是黄老师这种深藏的关爱之心让我在千里之外的穷乡僻壤倍感温暖而不气馁。

“如何使祖国的医学事业尽快发展,这是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问题”,黄家驷是知行合一的医者。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上出现许多新兴学科。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确定生物医学工程学为一门独立学科。黄家驷以极大热情担负起新学科的筹建工作。他各处奔走,拟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研发展规划>于1979年在重庆召开会议,成立***。C.医学报国是黄家驷的毕生追求,国家动荡、时局危难之时,黄家驷“决心为开创中国的胸外科事业披荆斩棘”,毅然放弃美国优厚待遇,回到祖国。D.晚年的黄家驷虽然告别了手术台,但依然笔耕不辍,从事外科学的研究,撰写、主编了《外科学》等著作,成为我国胸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小题2】材料表现了黄家驷哪些方面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3】本文在介绍黄家驷时,插入了一段协和医科大学1964级学生方国栋的回忆,这样写有何好处?请具体分析。

同类题4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铁塔
田洪波
我不知道他叫什么名。村里多数人也不知道他姓名,只唤他为铁塔。
他长得很高,块头很大,站在那里,远远望去不就是一尊高大的铁塔。
他平时话语不多,最多“嘿嘿”笑两声。
不知他的父母害了什么病,反正全家常年就他形单影只一个人。
秋天来临的时候,他被派为看青员。他把这活计看得认真,拿把镰刀,高大的身影往来穿梭于茂密的庄稼地里。无论什么人,抓到偷掰玉米的,毫不留情交予大队部。任你疯,任你撒泼,他脸上始终无动于衷。
背地里便常有人恨他牙庠庠。
那时节,大人走起路来随时有被风刮倒的危险,我们同样好不到哪儿去,一众孩子面黄肌瘦,肋条分明。村子里经常有人家呼天喊地哀悼不幸饿死的亲人。因为饿,所以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我们像蝗虫,大面积大范围地围剿铁塔和他的粮食。铁塔疲于招架,一双眼睛同样血红,但常显力不从心。
有小伙伴不幸被铁塔抓到了。孩子对他又打又骂,又踢又咬,把铁塔惹急了,像拎营养不良的小鸡崽子一样,把他拎到大队部去了。这样的结果是很惨的,偷粮食的人家会在秋后被扣工分,还要在全村检讨。
于是,那天孩子凄惨的哭声还留有余音,铁塔家屈指可数的几块玻璃又传来清晰的破碎声。
看见这一幕,铁塔只是咧咧嘴,该干嘛干嘛去。屋子本来就破败透风,又铁塔一个人,他似乎不在乎玻璃的完整与否。
这样的情形就让我们一众小伙伴更加小心翼翼,尽管大人常告诫我们不要去惹他,但我们已经管不得那么多了。特别是把偷到的玉米烤熟了吃,简直是天下最好的美食啊,从胃里涌上的幸福感,可以让我们回味很多天,并且可以在小伙伴们面前炫耀。
那天,差点让铁塔抓个正着,我及时地把自己的双手背过去了。铁塔狐疑地看我两眼,我机灵地冲他一乐:“你守着这么大堆粮食,咋不烤点玉米吃?你不喜欢吃烤玉米吗?”
铁塔居高临下地看着我。我感觉头上悬着一片天。他木然地摇摇头,不过我发现他的喉结却滚动了两下,瓮声瓮气地说:“不!不喜欢吃……”
我平时很少听到他说话,这才知道他的嗓音粗得要命。
“骗小狗吧你!”我冲他眨眨眼,趁他不注意,让自己及时脱身了,事后想想有点后怕。
可是,我最终还是让他抓了现行。那一刻,他的眼睛瞪得很大,好像不相信我也会伸手偷公家的东西。他就那么满脸惊讶地抓着我的手不放。
我情知后果很严重。如果让守寡的娘知道,我的屁股非被她打开花不可。我哭出了声,并且越哭越凶。
铁塔问我家里都有什么可吃的,我绝然地摇摇头。紧接着,他又问我爹到底是怎么死的。我告诉他,爹是为了救村里滑进池塘的一个小孩淹死的,不是偷捞什么鱼。
铁塔沉默了。
“不许和别人说。”铁塔蹲下身子,眼里居然全是慈祥的光,“就当这回事没发生,你悄悄把东西带回家吧。”
那时,我是错愕的,等我确信走出几步远他不会追我时,我撒欢往家跑。心里欢呼雀跃。
自此,我们成了一对要好的朋友。
铁塔依然铁面无私,但对我总是睁只眼闭只眼,有几次我甚至当着他的面吃烤玉米,他下意识地不断咽口水,对我递过去的烤玉米却无动于衷。只顾嘱咐我别让人看见。
由于铁塔的尽职,这一年庄稼收成不错。
这节骨眼上,却突然传来铁塔饿死的消息。
我们都去地里看稀奇。铁塔一米八的高大身躯躺在庄稼地里,就像一根空心的电线杆子。
村里最老的陈奶奶白着头发哭得死去活来,不住地说他是傻孩子。娘也流了泪,上前把手放在他面庞上,他面部肌肉居然塌下去了一块。娘跟着哭出了声。
我在一旁也哭成了泪人,心里默默喊了一声:“铁塔叔叔”!
【小题1】(小题1)小说题目《铁塔》有什么含义?(4分)
【小题2】(小题2)文中铁塔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请结合全文举例分析。(5分)
【小题3】(小题3)作者设置铁塔饿死的情节的用意是什么?(6分)